时间:2023-03-21 17:09: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素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98-02
1引言
从1995年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很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都积极响应。教育部也先后制定了几项重要措施,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数学文化修养显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文化不是讨论数学问题的,它是一种以数学为背景的文化。通过这种教育学习,就是要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教会学生如何去品味数学、欣赏数学,亦即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满足专业学科知识需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均衡的文化素质和与时代相适应得知识结构。
2 数学文化、数学课程与学生素养
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数学文化几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数学也是一种素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日本的米山过藏曾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的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数学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把握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多角度地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首先,搜集数学故事,体会数学的发明过程。教师可督促学生利用课外读物、数学杂志、因特网等信息工具去搜集数学故事(如数学名词、数学符号等)。任何一个数学名词、数学符号都是伴随着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如:“+”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写为“u”,最后变成了“+”号;“√”是由拉丁字母“r”演变而来;在极限的定义中常用的符号“”“”分别是英语单词Any(任何的)、Exist(存在)的首字母的倒写和反写;因为定积分的定义当中涉及求和,积分符号“∫”是拉长的“S”(英语中求和sum的首字母)。学生通过对数学故事、数学符号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智慧与生命的。
其次,了解数学名人,领会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古今中外,每一位数学家成功的过程都是值得学生去了解和学习的。他们有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求真态度,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南北朝的祖冲之用挪动筹码(小竹竿)的方法进行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 592 6与3.141 592 7之间。欧拉年近60时双眼失明,接着彼得堡失火殃及他的住宅,书籍和大量手稿焚毁,5年后,爱妻病故。在这些不幸面前,欧拉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的毅力奋斗着、拼搏着,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让人笔录他的发现,17年的时间里写出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拉近了数学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最后,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许多人质疑:数学中存在美吗?普洛克拉斯曾言简意赅地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也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蕴涵丰富的思维与方法,通常将其划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抽象美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进行积累和对比,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如人们在使用正整数过程中根据其特点规律,发现了完美数、默森数、回文素数、孪生素数;在数理演算与证明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反证法、RMI方法、抽象法等。再如大家熟知的“黄金分割”“黄金比”,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种“分割”和这种“比”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愉悦感,非常难得,如黄金一样珍贵。黄金比,是工艺美术、建筑、摄影等许多艺术门类中审美的要素之一,认为它表现了恰到好处的“和谐”。对美的认识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鉴赏力,陶冶情操。
3.2 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素质
首先要渗透数学史,揭示知识形成发展全过程。数学史揭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与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是怎样在人脑中形成并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天文观测和航海时所遇到的问题(即角与角的关系),由此产生球面三角,之后又由于间接测量和测绘工作的需要而出现平面三角,经数学家逐步改进,才出现今天这样完善的三角函数及相互关系。再如讲导数的概念时,可给学生介绍导数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以及设计透镜时所需求切线的方程。通过对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历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讲解数学名人名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遗留下许多疑难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不断研究,有的至今没有答案,有的则是在附加条件后才得以解决,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展示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如古希腊遗留的尺规作图三大难题(三等分角、化圆为方、倍立方体),其中三等分角被认为不可能实现,而在附加条件――给直尺加上刻度,则可实现。学生在了解数学界的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后,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实践兴趣,对比加以思考。陈景润就是听到老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而下决心向皇冠上的明珠进军,从而证明出“1+2”,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之差。一位美国数学家称赞他“移动了群山”。
最后要重视数学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数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社会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几乎渗透到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拉奥・柯西)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后,才会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学好数学。如在极值的应用、微分方程等教学中可以融入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知识,建立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模型,最后解决模型。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开展数学活动,给学生学习文化的空间
首先要撰写数学论文,自办数学小报。在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以后,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成论文,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日记,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评比,选出优秀并奖励或建议投稿。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版数学文化报、板报等,共同分享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乐趣。
其次要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课外作业的形式丰富多样,不能只局限于做作业,教师应不定时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如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数学建模是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可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数学建模竞赛。制作手工模型是手脑并用、开动思维、发挥想象的好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4 结语
在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多数教师虽然也已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数学文化很难有机会进入数学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自身的学习。可以通过读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文化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修养和数学文化修养;也可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名师的课例,体会数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努力做到:首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发掘数学文化素材,注重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其次,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最后,在课程考核环节,要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总之,只有真正地将数学文化带入教学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关键词】地方院校;数学课堂;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3]223号)
近十年来,不少数学文化类课程在中国高校兴起并蓬勃发展.2011年7月南开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0多所高校的300余位教师、学者参加了会议,杨叔子院士做了“文理交融,打造数学文化特色课程”的专题报告, 24个大会报告中包含有清华大学程钢教授的“数学文化与清华大学的人文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的“让文化架起沟通数学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文化》的课程建设”,广东工业大学郝志峰教授的“数学文化融入线性代数教学的探索”,华中农业大学邹庭荣教授的“华中农业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推广”,河南科技学院郭运瑞教授的“我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探索与教学实践”,南昌大学黄先玖副教授的“南昌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等等.由这些报告可以看出数学文化类课程在各个高校的兴起与发展状况,许多教育专家们正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借用数学文化类课程更好地让数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如何借用数学文化类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开辟一条新途径.
近些年来,地方院校发展迅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中充当了主力军.因此探讨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一)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地方院校新生入学成绩下降、高考成绩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局面,再加大学数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特点使更多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数学文化恰是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关于数学文化的书籍及论文很多,顾沛先生认为“数学文化”除了包括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纯粹数学、数学史、数学故事、几何图案及某些特殊意义的数字等都属于数学文化的范畴.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既能让学生看到数学人性化的一面,数学史中的趣闻轶事又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讲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发现的愉悦,体会到数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讲述数学的美,可以教会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总之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德国数学家汉克尔说过:“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往往被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高等数学教材很多,但内容的选材都是按照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的顺序编写,即建立微积分的“逻辑顺序”是由极限理论到微积分,而微积分的历史发展顺序正好与之相反.由于知识的历史发展顺序与课堂教学顺序不一致,造成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极限时便感觉云里雾里,瞬间栽倒在对极限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中,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如能结合数学史讲述极限理论的建立过程及微积分的发展史,相信学生通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极限的定义,更能体会极限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数学是历史的产物,陈省身曾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在教学中讲述数学的发展进程,可以让学生尊重、分享、欣赏及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三)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根据文件精神,应用技术型地方院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应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人才.它的教学不应走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教学不应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应追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数学文化有很多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教育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应用相当广泛.但由于学生的基础、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及教师的教法等问题,学生普遍认为“线性代数”枯燥无味,丝毫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线性代数”教材中多的是理论与计算,较少涉及与我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例子,即使这门课程已结束,学生还在困惑学了“线性代数”到底有何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专业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一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专业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在讲述方程组时我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剑桥大学的减肥公式;在学习矩阵知识时,我讲述矩阵乘法在经济学、密码学中的运用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
(四)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
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学生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受教育体制影响,当今的理工科学生大多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大多缺乏科学精神.人文知识的缺乏易导致大学生精神的空虚,科学精神的缺乏易导致学生不敢面对挫折,这些最终会导致学生人格品质的失衡.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塑造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很多专业必修的大学数学,如何利用好数学课堂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讲述微积分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适当介绍牛顿与莱布尼茨等数学家的生平,牛顿曾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他还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家所具备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在探索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
二、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认识问题
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认识,往往决定或调控着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数学文化的情况及效果.如果老师认为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很有教育意义,那么在教学中他就会重视数学文化的引入,课前会精心准备相关材料.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了解不够透彻,致使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运用数学文化知识,从而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
(二)数学老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问题
数学老师的素质是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老师所储备的数学文化知识又是老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讲一分,不说肚子里储备的知识有十分,起码也要有四、五分.但目前任课老师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很欠缺,因为地方院校大多脱胎于老的中等专科学校,这些老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没有精力亦没有动力去查阅有关数学文化的书籍、资料,而新进的年轻老师,又因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没有时间去钻研.
(三)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运用能力问题
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拼凑、移植,应对它进行深入挖掘、改造、提炼,实时、有效地引入数学文化.但由于目前大学数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本身学时少、内容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马不停蹄地往前赶,教学中只注重演算和解题技巧,何况目前的教材也较少涉及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他们不想也不知怎样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知识.以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在学生眼中成了X光照片上的骨架.
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几点建议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对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以及运用的课题将成为目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但地方院校鉴于办学时间不长,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经验,应针对自己本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数学文化,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自己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文化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设置上做到: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听取数学文化内容时,发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在引入数学文化时 ,还必须把握住数学知识的难度与空间,让不同专业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不要本末倒置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已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注重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成为教育者们的共识,但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要达到高效的教学,教师在引入数学文化时必须把握恰当的“度”,把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教学当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三)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会严重影响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事实上近几年有关数学文化的书籍与教材都发行了很多,如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楚廷的《数学与文化》,顾沛的《数学文化》,郑毓信、王宪昌等的《数学文化学》,李大潜主编的《数学文化小丛书》等等,其次《数学教育学报》也刊登了许多与数学文化相关的论文及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网站,还有微信公共账号培杰国际数学文化等都有关于数学文化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与同行交流探讨等各种方式,增长自己的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为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打好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 2011,20(4):5.
[2]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青建.数学史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内容;方式
一、前 言
传统数学教学常常只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内涵、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的结果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对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不断了解,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课程应该是数学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用的反映.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推崇综合发展、文理交融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文化内涵及其对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顾沛教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定义分为:数学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及其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现代大学数学教学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相结合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师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传授数学文化学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足够宽广,对数学哲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足够熟悉,掌握高等数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与前景,并能将课程知识与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加强与其他专业老师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参考多种教材,选择优秀部分进行教学.由于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特点也不同,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内容,根据专业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讲,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识就可粗讲甚至忽略.比如傅里叶级数这部分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应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还可以将人多的大课堂分成小班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合理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间也要重视对教学思路的探讨,在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时,既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由于微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合为一章,先讲解定积分概念和性质,然后依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原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解基本积分法,这样安排既方便学生理解,还能突出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以数学内容自身作为出发点,体现其文化价值.大学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有益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的作风.数学中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都是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第二,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与思维过程,以及数学的有关史料和应用前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所有科学都是经过认识与再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循环往复才不断发展的,科学上每一个小进步都是科学家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例,他学习的条件极端艰苦,但是仍然热爱痴迷于数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通过这一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第三,数学课程还应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反映出数学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语言、工具的作用,强调数学内容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突出思想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增加统计、估算、线性规则、数据分析、运筹、图论等知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3.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学习的本领,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接触和阅读有关的论文与文化书籍,使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在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其学会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增设一些活动课与探讨课,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模式.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与愿望,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认真体会到不同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四、总 结
现代的大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传授数学技能、知识与加强文化熏陶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更加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精髓,从而终身受益.而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层次地研究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实践,试从教师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思考。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根本点
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根本点。作为数学教师,要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目光来审视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数学文化气息。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师身上有独特的数学气息呢?
第一,要勤于读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学科特点,数学老师平时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或是本学科知识的,比较少接触到人文类的书籍。因此,数学老师应读三类书,一是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这些书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原和教育原理。二是教学艺术方面的书,如《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等,可以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书,如《教师人文读本》、《论语》、《柏林苍穹下:一位数学家的文化随想》等,可以让数学老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让老师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高度来看教育,这样,才能体会到教育的真正魅力,才能观察到课堂外的美丽风景。
第二,要善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最需要什么》第25章“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让我们懂得,教师要成为智者,更要成为“善于思考的智者”,在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文化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有了这些思考,我们才会更有智慧,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数学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让数学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要善于总结。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归纳总结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教学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教学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教师对教学、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自己失败的教训及感悟、成功的经验、典型的教育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纳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而且能在实践上得到突破。
二、设计创新数学活动,突出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关键点
渗透数学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活动这一关键点。数学活动能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去品味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数学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如下几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第一,举行讲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史比赛。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数学史及数学家内容,如《九章算术》、《墨经》、“十进制”、“圆周率的历史”、“黄金分割点”……这些数学著作、数学史或是数学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二,编写数学手抄报。我校有编抄报的优良传统,我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每月选择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数学手抄报。主题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数学思想、图形设计比赛、数学在生活
中的应用等等。学生从查资料、版面设计、数学知识摘抄等工作中,感悟了数学文化,拓宽了数学视野。
第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数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中低年级的学生制作七巧板、钟面等简单学具、游戏材料,高年级的制作长方体、圆柱等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既巩固和运用了知识,又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课外,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四年级的同学结合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滴水的调查,调查我校寄宿生每天的用水量及每间宿舍没有关紧的水龙头的滴水量;调查统计寄宿生食物的浪费量,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提出建议,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巩固加强学科建设,抓住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着力点
渗透数学文化,还要依靠数学学科,依靠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题材及呈现方式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诠释,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
第一,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提及了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大数学家,也列出了《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著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介绍《九章算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由于使用了十进位值制,所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极为方便优越;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我介绍了《孙子算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刘徽、祖冲之,知道了《周髀算经》及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第二,挖掘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有显性数学文化和隐性数学文化两方面体现:显性主要指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数学好玩”等栏目中介绍的数学史、数学家等;隐性的数学文化主要指教材或课堂教学所隐含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如《三角形》的分类隐含了集合思想、《字母表示数》隐含了符号化思想、《鸡兔同笼》和《点阵中的规律》隐含着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用活显性的数学文化,充分挖掘隐性数学文化,发挥其价值。如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教材呈现的素材很丰富,表面上看,教材体现的是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四方面的知识;透过这些知识,隐含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美,渗透特殊到一般以及符号化思想和函数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正是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
第三,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诗歌意境中的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把数字嵌进诗歌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美术学科中的数学文化:有常见的对称美、通过图案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文化渗透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重视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确立了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各班级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数学信箱;数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等。当然学校在资金上、时间上需给予扶持和帮助。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本化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数学文化的校本化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活动,重视数学学科建设,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让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含有人文价值。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沈晓东.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2):4-7
[4]金松武.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实践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5]金一民.结构化:融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J].江苏教育,2010(12)
[6]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 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由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文化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1]笔者认为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数学具有较深的思维价值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工具,这是由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思维之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正面凸显了数学的思维价值.
1.2 数学具备较高的理性价值
从数学发展来说,数学犹如一棵正在成长的大树,它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断为人们提供新概念、新方法.[2]从数学学习上来说,数学学习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理智,人们需要数学地思考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从数学教学上来说,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因此,M•克莱因指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而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3 数学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
人文精神是以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3]数学的人文价值是由它的学科特质决定的.比如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严谨,数学法则推倒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在上述过程中所具有的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合作意识,探究欲望,创造精神等都是数学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
2 挖掘初中数学的文化价值
既然数学具有如此高特质、高价值、高品位的文化,那么,我们就更要从文化角度来关注数学和数学教学,来设计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而数学文化形态,又为具备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的现代人,打开了一个特殊的文化视野.
2.1 突出方法论文化
由于数学从思维和技术等方面多角度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和技术性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彰显数学方法产生的根源、过程和归因,让学生从源头上去理解、消化方法论的精髓,从中吸取营养、滋润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
下面是关于数学中转化方法的例子,极能说明数学方法的文化性.
问题:假如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烧水,你该怎样做?此问题很简单.谁都知道,“先打开水龙头,在水壶中放入水,用火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烧水.”
如果我们来变化问题:假如所有的条件都和原来一样,只是水壶中已有了足够的水,这时,你又应该怎样做?这一问题,人们往往会回答:“点燃煤气灶,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烧水.”
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最好的答案.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则会倒去水壶中的水,并且声称我已把后一个问题转化成前一个问题了.
这个例子固然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转化的根本特征.即把没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已解决了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挖掘数学方法的文化内涵,使数学蕴含的方法论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
2.2 构建模式化文化
数学模型它具有文化的深刻性.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数学模型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所进行的数学概括、描述和抽象的提炼,[2]数学模型对于把数学思维方法转化成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向作用.
1500多年前,《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它能较好地说明数学模型文化的深刻性和美学性.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模式化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大家都知道,该问题可用方程模型来解决。若我们假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根据鸡、兔共有94只足,就有2x+4(35-x)=94.余下的问题,就变成求x的纯数学问题了.
从模型“2x+4(35-x)=94”出发,可以引发出更多的文化背景.[4]
文化背景1:
学校组织七年级94名三好学生到玄武湖划船秋游,共用船35条,若每条大船可以坐4人,每条小船可以坐2人,如果小船有x条,那么可得到什么方程?
文化背景2:
用94元钱买苹果和橘子共35斤,已知苹果4元每千克,橘子2元每千克.如果买了x斤橘子,那么可得到什么方程?文化背景3:
某球队参加联赛,胜一场得4分,负一场得2分,该队赛了35场,共得94分.该队负了多少场(用方程表示)?
文化背景4:
师傅每小时做4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做2个零件.现师、徒两人在35小时内完成94个零件的加工任务.那么徒弟做了多长时间(用方程表示)?
文化背景5: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94公里的A、B两地出发,若乙先行了2小时后,甲从A地出发,经2小时后两人相遇.现知甲、乙两人速度和是35公里/每小时,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文化背景6:
已知宽为2cm的矩形的长与宽为4cm的矩形长之和为35cm,它们的面积和为94cm2,求这两矩形的面积.
……
2.3 彰显积淀性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要靠传承者的弘扬、挖掘和积淀,数学文化也不例外.所以,让数学文化的价值在教学中鲜活地流淌,就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数学学科的本质出发,挖掘数学文化的本质,将数学文化积淀为人类的共性文化.
比如,引导学生研究“负负得正”时,不仅要通过具体实例来体验“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和确定性,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负负得正”的探索和实践,将“负负得正”迁移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文化的行列中来.
话题1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即正正得正); 朋友的敌人是敌人(即正负得正);敌人的朋友是敌人(即负正得正);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即负负得正).
话题2
好人有好报是好事(正正得正);好人有坏报是坏事(正负得正);坏人有好报是坏事(负正得正);坏人有坏报是好事(负负得正).
话题3
我爱你是真的――爱你(正正得正);我爱你是假的――不爱你(正负得负);我不爱你是真的――不爱你(负正得负);我不爱你是假的――爱你(负负得正).
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与其它文化进行交融,而且还可以在其学科内部进行挖掘和积淀.
例如,减法法则就能很好地体现“负负得正”的内涵.我们知道,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就要求在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两变”,一是将“减号”“变”为“加号”,二是将“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如果一次改变,我们可以理解为“改变一次符号”,那么两次改变,便可以理解为“改变二次符号”,于是便有“负负”的文化背景.在减法运算过程中,只有坚持“两变”,才能保证在数系中“作和谐恒等变形(换)”.根据常规思维,可以“作和谐恒等变形(换)”,则能理解为“正方向思维”;不可以“作和谐恒等变形(换)”,则可理解为“负方向思维”.如果将“正方向思维”记为正的话,那么减法的运算法则便有“负负得正”.即在减法运算中,出现了“负负得正”的内涵和文化.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除法法则”、解方程中的“移项法则”、“负指数运算法则”中得到对“负负得正”的本质理解和文化启发.
2.4 提炼哲理性文化
数学的哲理性文化,可以从哲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中得到启发,即我们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从事数学教育的哲学分析.
例如,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是思考问题的时间越长,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妙,书写答题的内容就越少.即是说,只有经过深度的思维,才能获得简洁的解法.这样的一个过程,与人生“先苦后甜”的哲理性文化十分相似.关于数学的哲理性文化,还可以从下列思想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丢掉了小数点,数值会变化,不拘小节会犯大错误.
分数的分子固定,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人的才能是客观存在的,对自己估计越高,他的实际价值就越低.
代数里,负数比零小,在生活中,没有灵魂比无知更糟.
两个相反数相加等于零,天赋再好,若不勤奋将一事无成.
任何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光说不做只能在原地踏步.
……
2.5 传承史学性文化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和数学.数学在文化保存和传播中发挥着潜在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因而,传承数学的史学性文化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为我们开辟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研究“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国外学生建立双向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一方面将我国古代的“赵君卿证法”、 “赵爽证法”、 “刘微证法”、 “梅文鼎证法”、 “李锐证法”、 “何梦瑶法”等的构图及证明方法与国外同学进行研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与网友共同探求“欧几里得证法”、“伽菲尔德的总统证法”等以及网友所在国的这方面特有的证法.再一方面,要求学生弄清我国古代证法与网友所在国的证法上的立意的异同,辨析我国数学文化与网友所在国的数学文化的差异,进而研究东西方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成为我国数学文化的传承者,国外数学文化的传播者,研究东西方数学文化的实践者.
3 一点启示
在研究教学时,人们经常把研究的角度定位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上,这是对教学的一种片面的定位.研究“怎么教”、“怎么学”固然很重要,但是它只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与学进行思考和把握.要想彰显学科教育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这还不够.我们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构筑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科教学真正成为一种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自律.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通识:吃什么比怎么吃重要,做什么比怎么做重要,做正确的比正确的做重要……把这种思想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那就是“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科教学思考的产物,它在宏观层面上,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也是彰显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的根本方法.为此,“教什么”、“学什么”理应成为彰显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的的关键所在.
让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鲜活地流淌,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准数学教育的方向,明晰数学教育的任务,就一定能够挖掘出最灿烂的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维忠. 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易南轩,王芝平.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83-01
一、文科数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给文科学生开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这一门课程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在文科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文科数学的课程内容选取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许多方面都发现了问题。首先由于文科数学不是文科专业的的专业课,学生对学习数学意义的认识不充分,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文科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尤为突出的是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学生基础较差,而我们在教学的内容和考核上采取了一刀切,没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最后,文科数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队伍,教学工作还是由原来的数学老师来完成。原来的数学老师大部分是数学专业出身,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虽然非常深刻,但对文科专业的了解不够,这样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充分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来开展教学。综上各种因素使得数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作用被大大减弱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文科数学的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能把数学讲得枯燥乏味,而应以实践证实数学是有趣的、令人兴奋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努力去探求某种事物的根源,也能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新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地去学习、探求和研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经过调查我发现许多文科学生正是因为自己在高中有的甚至更早数学学习不好才选择上文科专业的。他们发现到大学仍要学习数学,从心底就犯怵,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甚至许多同学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而逃避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需要正视文科学生的这些特点, 精心安排课程开端。然而许多文科数学的一开始往往是微积分的中极限的分析定义,对此一般地理工科学生也不能很快理解, 所以我们如果按照理工科的 “极限-连续-微分” 的顺序来讲授课程, 虽然在逻辑上非常严密但是就会使得学生的信心完全丧失,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因此文科数学的第一讲可以简单的讲一讲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依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和兴趣。
2.以数学史为载体,加强数学的文化功能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利用数学史作为一种载体来展示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它是劳动人民(包括数学家)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背景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的脉络,懂得数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数学史成为文科数学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需要把握重点。我们不能丢掉数学本身的特点,把文科数学当成一门简单的科普学科,这样做我想是不能达到数学文化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也是文科数学教育的难点。
3.因材施教,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在已经有很多各具特点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但每本教材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老师不能死认教材,一切教学按教材,这样老师就真成了教书匠了。由于文科学生专业特点和教学学时各不相同,老师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多选取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三、建立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们工作方向的指挥棒。现在大部分学校基本上还是通过最后的闭卷考试成绩来评价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理工科学生的评价方式相差不大。对此我们做了改革的尝试, 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总体上采取了期中论文和试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但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区别对待。 期中论文的题目要求非常宽泛,主要是来阐述他对数学的认识。通过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成绩的考察更加科学和人性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学数学的错误观念,更有利于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文科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的教师的素质。由于文科数学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非常需要一批老师长期耕耘,探索规律。让我们从事文科数学教育的老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每一个文科学生都能够从文科数学教育中得到益处,让数学教育成为每个文科学生自我实现的一个出发点,让文科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中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混合教育模式 数学文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60-02
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混合教学模式是目前较为科学且应用较广的一种学习模型,尤其符合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对我国教育中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教代学的传统方法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等综合能力具有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远程开放教育中混合教学模式下数学文化课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中,数学教师往往以老师自己,以及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完全的被动地位,而且对于大型的班级,老师是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正办法和意见的。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等”,这种教学讲评中的局限性已经愈发明显,往往导致的现象就是一部分学生成绩不断提高,一部分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同学长时间问题得不到处理,或者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进而失去信心,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此外,这种教育模式也忽略了教育技术的运用,单一而古板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沉闷、死板,数学老师也只是教育技术的被动使用者。
此外,数学文化课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思维和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为目的,如此,在混合教学模式下两者就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性,而数学文化课是关于数学的故事、历史、思想、思维等内容复杂、繁琐,但可广泛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多种方向,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历史性、教学型的数学文化课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印象,尤其对难以理解和不好掌握的数学公式等效果更佳。由此可见,远程开放教育中混合教学模式下对数学文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远程教育中混合教学模式在数学文化课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远程教育中混合教学模式在数学文化课教学中的重大意义,以下通过各种媒体技术对学生采取自主学习、讨论、研究,以及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一一应用到数学文化课的教学之中。
1.远程教育中的自主教学在数学文化课中的应用
课堂研究式教学策略,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信任。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身心共同发展,从而确定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方向。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去探索、交流、研究、思考,争辩、指导学生探究方法,鼓励学生的质疑。
当然,数学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老师应根据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和自己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帮助学生选择适和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比如,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教育家、科学家都有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像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搜炼古今”学习方法,即搜就是搜索,博采前人的成就,广泛地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比较研究,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提炼。同时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自定学习进度,同时在自主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小组和班级谈论,进一步深化学习主题,并制定新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2.远程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文化课中的应用
远程开放教育中设计多种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感官和视觉等综合刺激手段,获取大量知识,尤其超文本、超链接特性可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时数学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教学信息传递和学生接受的效果,对此,数学教师应认清此点,可采取自主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数学文化课教学中,数学教师可利用远程教育的摄像和声像功能,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成绩和成果,以及科学家、数学家或教授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向学生展示、介绍,在加深学生对其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课的热情。
总结: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注重知识、教法和智力,却忽视对学生能力、方法等因素的培养,因此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即是要求传统的教学要向“服务”学生转变,对此,学校和老师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努力为学生开设混合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静茹.魏先敏.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