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9: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灵鼠小弟》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作者是E•B•怀特,他还创作了另外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这三部作品都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也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精灵鼠小弟》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美国纽约有一位费雷德里克•立特尔,他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斯托尔特,生下来时只有一只老鼠那么大,虽然小但是他能够帮助家里做些事,比如妈妈的戒指掉进排水管里,他可以下去拿;家人打乒乓球时,他可以帮助捡球;甚至当钢琴的琴键出现问题,他可以钻进去推。他可以在大房子里洗脸,锻炼身体,也可以出门搭乘顺风车去参加帆船比赛,生活的一切对他而言就像是探险,可是他喜欢这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小鸟玛加洛,并爱上了这只可爱的小鸟,但是猫咪野茉莉和其他猫咪想要吃掉玛加洛,玛加洛不辞而别,这让斯图尔特很伤心,他决定离家出走,寻找小鸟玛加洛。他得到牙医的帮助,驾驶微型小汽车出发了,途中他去学校当了一天代课老师,再艾姆斯镇遇到了和他差不多大小的艾姆斯小姐,他继续朝北走,他觉得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他觉得他一定会找到那只美丽的小鸟玛加洛。作者认为;“斯图尔特的旅行象征了每个人不断的人生旅行———追求完美又到不了手的东西。把这样的一个概念放到翻译儿童书里可能太深了一些,可我还是这样做了……《斯图尔特•立特尔》是一个写追求的故事。生活主要是追求,我就写这一点。书在追求还在进行着的时候,我是存心这样做的。等到你大一点,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在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美好事物的理想。”[1](5)《精灵鼠小弟》的译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他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作中的童真童趣。
2.从翻译实例看如何再现语言特点与儿童情趣
《精灵鼠小弟》的翻译实例再现了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匠心独运之处。例一:“Butthetruthwasthedrainhadmadehimveryslimy,anditwasnecessaryforhimtotakeabathandsprinklehimselfwithabitofhismother’svioletwaterbeforehefelthimselfagain.”但事实上排水管弄得他浑身湿哒哒黏糊糊,他只好大大洗了个澡,再用妈妈的紫罗兰香水把全身喷了一通,才觉得自己又缓过气来。故事中妈妈的戒指掉进了下水管道,焦急之中,小儿子斯图尔特答应下去为妈妈捞戒指。当他成功把戒指捞上来时,浑身都被下水管道的污垢弄脏了,原文中Slimy的意思是粘滑的,而译者用“湿哒哒黏糊糊”,生动形象的叠词,符合儿童的用语习惯,而且再现了斯图尔特的从下水管道爬上来的状态,浑身湿透了而且染了一身的污垢,才让小读者认为下文说的洗澡与喷妈妈的香水很有必要。例二:Mr.andMrs.LittleandGeorge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andputtheirmouthsascloseaspossibletothemousehole.Thentheyallcalled“Stooooo-art!”Andthentheyallkeptperfectlystillforthreeseconds.立特尔先生和太太加上乔治,三个人用手用脚趴在老鼠洞前面,把他们的嘴尽量靠近洞口。接着他们异口同声地叫:“斯—图—尔—特”接下来他们全都保持绝对静默三分钟。一天早上斯图尔特起得很早,锻炼身体时为了和猫咪野茉莉比腹肌,不慎被窗帘卷裹起来,他的喊声太小了,没人能听得见。而野茉莉又把他的东西都放在了老鼠洞口,这样爸爸妈妈和乔治都认为斯图尔特是跑进老鼠洞出不来了。他们非常焦急的喊斯图尔特的名字,“Stooooo-art”英文名字中有两个音节,拉长第一重读的音节,体现出三个人齐声喊的声音很大。汉语名字是独立的汉字,“斯—图—尔—特”把每个字都拉长了发音,符合汉语喊名字的特点,大声而拉长每个字的读音,以便让对方听见。汉语读者能体会到喊斯图尔特名字的声音和场景。但是在描述爸爸妈妈趴在老鼠洞口时,原文“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意思是趴在地上。汉语中的“趴”本来就是胳膊和膝盖着地,译文中“用手用脚趴在”中的“用说用脚”几个字就显得多余了。但是原文中的“ontheirhandsandknees”具体地描述出了三个人的姿势,译文如果只用一个“趴”字确实不足以准确生动地再现他们的动作,如果译成:“三个人趴在地上,用手和膝盖支撑着身体。”既不会像“用手用脚趴在”缀词缀语,也可生动描述动作。
例三:EverybodyshookhandswithStuart---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whowastoowetandmadtoshakehandswithamouse.[1](169)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他又是浑身湿淋淋,又是气的要命,没有兴趣跟一只老鼠握手。[1](39)斯图尔特穿着水手服来到公园的池塘,主动与微型船模主任攀谈并在船上担任水手,与另一艘遥控船比赛,大家都来观看一只老鼠开船的新鲜事,把来维持秩序的警察挤倒在池塘,造成池塘水波涛汹涌,但是斯图尔特凭借高超的技术赢得了比赛,大家都来和他握手,除了那个浑身湿淋淋的警察外。原文中的“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译为“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强调了与斯图尔特握手的’人当中不包括警察,与“每个人”形成对比,有强调的作用。如果译成“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除了那位警察”读者也能够理解到警察没有和斯图尔特握手。看是缺少了顺承的思维,儿童语言中的重复性特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在辞藻多么华丽优美,而在于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易于儿童理解。译文再现了儿童语言特点,也是再现童真的表现。体现出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保留原作中的童真童趣。例四:“Help!”hecalled.“It’sdarkinhere.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Help!Letmeout!I’mgettingcolderbytheminute.”“救命啊!”他大喊大叫。“这里面黑咕隆咚的。这冰箱里冷死了。救命啊!放我出去!我这会越来越冷了。”妈妈在做饭的时候,斯图尔特在一旁观看,妈妈开冰箱时,斯图尔特打算也到冰箱里那点东西,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一点,随手把冰箱的们关上,斯图尔特被困在冰箱里。“It’sdarkinhere.”译为“这里面黑咕隆咚的”把dark翻译为“黑咕隆咚的”具有儿童语言特色。儿童的语言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很少抽象的词。“黑咕隆咚”较之“太黑了”更生动活泼,能让汉语小读者们产生共鸣,体会到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译为“这冰箱里冷死了”“cold”是冷的意思,而译文“冷死了”极为扩张的词语对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一语中的,儿童语言中多夸张的表达,夸张更能体现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体会程度。具有儿童语言特色的译文很容易被儿童读者接受和喜爱。例五:Itwasn’tuntilhalfanhourlaterthatMrs.Littleagainopenedthedoorandfoundhimstandingonabutterplate,beatinghisarmstogethertotrytokeepwarm,andblowingonhishands,andhoppingupanddown.这么下去,一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里特尔太太又打开冰箱门找东西,这才发现他正站在一碟牛油上,两条胳膊互相拍来拍去好歹取点暖,又在手上吹气,又用两脚蹦上跳下。
斯图尔特被关在冰箱里,一直到半个小时妈妈再打开冰箱拿东西才被发现。为了不被冻僵,斯图尔特做了一些动作热身。原文中“hopping”是跳跃的意思。既然是跳,一定会用到腿和脚。“hoppingupanddown”译为“又用两脚蹦上跳下”,其中“用两脚”这几个字就多余了。比如汉语中从来不用“用脚踹门”或“用手扇了一巴掌”等等。因为动词中已经明确了发出动作的部位,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例六:Itwasaprettylittlehen-bird,brown,withastreakofyellowonherbreast.TheLittlesdidn’tagreeonwhatkindofbirdshewas.“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Ithinkshe’smorelikeayoungwren,”saidMr.Little.这是一只很好看的小雌鸟,棕色,胸口上有一道黄条纹。里特尔一家人对它是只什么鸟意见不一。“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我想它更像是一只小鹪鹩,”里特尔先生说。斯图尔特在冰箱里冻了半个小时,生病了。正在修养的时候,家里有个小客人造访。一只小鸟翅膀受了伤,落到了斯图尔特的家。对于这个漂亮的小家伙,全家人都非常喜欢和好奇。“‘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译为“‘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译文中“科学地说”,意义有点模糊。怎样说才是科学地说呢?根据小说中对乔治的描述,他说的语气似乎他的猜测很有科学依据的样子,而实际上又不正确。如果译为“他觉得说的很有科学道理”避免了“科学地说”意义模糊不清。在这不小说的翻译中,译者主要使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但直译的表达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不符或会造成表述模糊不清或有歧义时,意译的翻译策略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七:“Thisismyfriend,Stuartlittle,”hesaidtothemanwiththegauzeinhischeek.“How’oooo,Soo’rt,”repliedtheman,asbesthecould.“verywell,thankyou,”repliedStuart.“这一位是我的朋友,斯图尔特•里特尔”他向嘴里塞着纱布的病人介绍说。
“你—奥—奥—好,”那人尽可能清楚点回答。“很好,谢谢你,”斯图尔特回答。猫咪野茉莉和他的朋友商量吃掉斯图尔特家的小客人玛加洛,得知这个消息,玛加洛不辞而别了。斯图尔特为了找到小鸟玛加洛,离家出走。首先他去找他在公园航海时候结识的牙医卡里那寻求帮助,遇见了卡里的朋友克莱斯代尔。而当时卡里正在给克莱德斯代尔先生拔牙。口里塞着棉花的克莱德斯代尔先生与斯图尔特的对话充满了童趣。因为不能清楚发声,原文含混不清的发音,与译文形式对等的翻译,为小读者们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为了让小读者能了解他们的对话内容,卡里医生都会翻译一遍。根据翻译的内容与克莱德斯代尔的发音对比,让小读者觉得更有趣。这段译文非常的精彩,一方面译者要考虑到口里塞着东西说话的感觉,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译能和克莱德斯代尔的所说的内容读音接近。“How’oooo,Soo’rt,”这是卡里医生介绍斯图尔特给克莱德斯代尔先生时,克莱德斯代尔与斯图尔特打招呼的话。从语境中,斯图尔特明白是问候语,所以回答“Verywell,thankyou,”而之后的对话中,回答的信息是斯图尔特不熟悉的,所以卡里医生的翻译显得非常必要。例八:“Bettergonorth,”saidDr.Carey.“Don’tyouthinkso,Mr.Clydesdale?”“’ookin‘entral‘ark,”saidMr.Clydesdale.“What?”criedStuart.“I’ay,‘ookin‘entral‘ark,”saidMr.Clyesdale.“HesayslookinCentralPark,”explainedDr.Carey,tuckinganotherbigwadofgauzeintoMr.Clydesdale’scheek.“朝北走比较好,”卡里医生说。“你不这样认为吗,克莱德斯代尔先生?”“奥翁肮公肮奥奥,”克莱德斯代尔先生说。“你说什么?”斯图尔特叫道。“我饿奥翁肮公肮奥奥”克莱德斯代尔先生说。“他说到中央公园找找,”卡里医生替克莱德斯代尔先生翻译,一边说着,一边在他的腮帮子里面又塞了一大团纱布。[1](68)“’ookin‘entral‘ark,”,他本来要发的音是“lookinCentralPart”但是由于口里塞着棉花,句子当中的软腭音,/l∕摩擦音/s∕,爆破音/p∕都无法完成。译者译成了“奥翁肮公肮奥奥,”,而实际的发音是“到中央公园找找,”与原文一样,句子中没有爆破音/d∕/g∕,摩擦音/zh∕,硬腭音/j∕。如果译文中出现了这些音,小读者就会不信服,口里塞着一大团棉花怎么能发出这些音呢。
童话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生通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童话世界中,体会主人公的欢快和难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童话故事的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朗读自己扮演角色说话的语气。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老师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截取片段和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体会巨人的情感。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花园会出现不同的景色?师:当巨人旅行回来看到许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园中玩耍,他如何反应?生:他非常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玩的!都滚出去!”(生气的语气)师:当一天早上孩子们有溜进巨人的花园里做游戏时,巨人发现后又是什么反应?生:巨人大发雷霆:“好容易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愤怒的语气)师:当巨人看到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桃树底下时,又是什么反应?生:大声斥责:“喂,你赶快滚出去!”(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师:当孩子们在花园玩耍时,巨人的花园草绿花红;当巨人训斥孩子时,巨人的花园冰雪覆盖。其实,冰雪覆盖的不是巨人的花园,而是巨人自私、冷酷的心。
2.运用寓言故事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儿童文学中的寓言故事通常通过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虚构一定的故事情节。寓言故事通常都会解释道理和揭示教训,小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例如《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样子?人们对它们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师: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样子?人们对它们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生:许多年后铁罐已经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但是陶罐却和以前一样。人们视陶罐为珍宝,对它特别喜爱。师:通过这篇寓言,我们学到了什么?生:我们要做陶罐而不做铁罐。师:寓言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不能骄傲自满,要学会欣赏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
3.运用神话故事,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是将语言文字进行图像化,使得文字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进行带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抽象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句型句式。例如学习《开天辟地》一课,教师要巧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画面,将课文化作一个个画面,闭上眼睛进入那个远古的时代。师:“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师:“有一个叫的巨人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世界变得豁然开朗,好神奇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所看到的画面完整地表达出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4.总结
在内斯比特的原著中,“让儿童读懂”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因此在《莎士比亚的美丽故事》中,所有的语言材料都考虑到了儿童要便于辨认和理解,形成了一种儿童语体,首先是用词要简单,其次是句子要短小精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向这种儿童语体进行靠拢。《仲夏夜之梦》也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整部作品都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赫米亚、海伦娜四个人的婚恋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由于精灵们的介入,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内斯比特选择将这部作品介绍给小读者显然也是看中了它轻快活泼的情感基调,以及充满浪漫主义神奇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在故事中,由于赫米亚如果一意孤行地坚持嫁给自己心仪的对象拉山德,就要被雅典公爵处死,至少也要被强迫做修女,实际上就是被监禁起来永生与男人隔绝,而公爵忒修斯让赫米亚在新月出现之前做出决定,因为那是忒修斯本人要结婚的日期,届时他将做出裁决。时间紧迫,因此拉山德和赫米亚决定要私奔,他们约好在一个小树林中见面然后远走高飞逃到拉山德一个有钱的寡居伯母那里去,雅典的法律在那里就成了一纸空文。然而,另一个与拉山德同样优秀的青年狄米特律斯也同样喜欢赫米亚,但在此之前,他曾经向少女海伦娜调情,把后者迷得神魂颠倒。对于这一段话,译者的翻译为:“于是,他俩也跟着出现在莱桑德和赫米亚会合的小树林里。和其他的树林一样,这个小树林里也住着很多精灵,要是人们能看见的话,就知道那天晚上林子里还有精灵国的国王奥伯龙和和王后泰坦尼亚。”整个译文十分具有儿童故事的风格,“hadtheeyes”等被简化掉了。莎士比亚的美丽故事原文关于小树林的定语从句也被很顺畅地翻译了出来,两个由“where”引导的句子被合为一句。考虑到中国儿童对于外国人名的陌生,很难直接产生性别印象,因此奥伯龙和泰坦尼亚的名字与职位之间的语序也有所调整,同时还增加了一个“精灵国”的概念以和“国王”“王后”相对应。
二、对儿童理解力的考虑
儿童的心智程度,对作品的理解力与成人不同,如果是在阅读中遇到障碍,就很容易激起儿童的厌烦情绪。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要注意对阅读环境进行优化,在保证不改变原著意义的基础上,将一些有可能引发儿童误解的地方进行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著的可读性,让小读者在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真正地拓展儿童心智的源泉。在《仲夏夜之梦》中,在原作中,女孩子赫米亚和男孩子拉山德是一对恋人,但是他们的恋情没有得到赫米亚父亲伊吉斯的允许,在伊吉斯看来,拉山德是一个勾引自己女儿的混蛋,他在月亮升起的晚上偷偷跑到赫米亚的家来,用“做作”的声调唱着一些“假惺惺”的情歌,再加上送给赫米亚一些廉价的小饰品、小玩具,就骗取了少女的心。这让伊吉斯满心气恼。伊吉斯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狄米特律斯,为了拆散这对鸳鸯,伊吉斯甚至不惜求助于公权力,找到公爵忒修斯,让他下令如果赫米亚一意孤行的话,就将赫米亚处死。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关键词】需求 调整 整合 挖掘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Ma Li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needs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the accurate supply-demand relation,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reorganizing various aspects of resources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Keywords】DemandAdjustmentConformityExcavation
1.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挖掘校内资源,调整课程内容。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是从1998年争取到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儿童文学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1998年制定的,即培养社会需要的儿童文学理论人才。其根据是全国专门搞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人才奇缺。比如我省是儿童文学大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辽宁儿童文学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成绩斐然,不仅在创作数量上创历史新高,而且获奖种类与数量亦是盛况空前。从1987年起至今,辽宁省儿童文学奖共有五种,获奖人数达160人次以上;覆盖了国家级奖项十一种,获奖44项,获奖人数99人次;获国际儿童文学奖四项,7人次。辽宁小虎队堪称是辽宁儿童文学的一块品牌,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相当的影响。小虎队的作家队伍不断扩大,但是全省搞理论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只有几个,远远不能适应及时进行批评,发挥指导创作的作用。其他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甚至不如辽宁。为了补充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人才,一些高校开始培养儿童文学硕士生,浙江师范大学还成立儿童文学系,培养儿童文学本科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大不仅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还招收儿童文学博士生。在这种形势下,应该说我校设置儿童文学方向,培养儿童文学的理论人才,正是应时代之需。
从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中国儿童文学和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都很快。从创作上看,动画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一个抢眼的亮点。现在打开电视,儿童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中央电视台有动画部,无论是中央一套的“大篷车”节目,还是各省的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播动画,西方和日本的动画遮天盖地涌向我国。我国也成立了几个动画基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把动画当成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来做,有越走路越宽的趋势。现在意大利要和中国合作,他们看好了中国的市场,韩国利用2006年4月在杭州举办国际动画界和高峰论坛的机会,公开招兵买马,充实他们的创作班底,以便加入国际动画的竞争。我们国家的动画要搞上去,除了要有好的创作队伍之外,还要有好的评论队伍。可是现在我们极缺这样的人才。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向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们今天培养的儿童文学理论人才必须具有欣赏与批评动画的能力,以便发挥批评指导创作的作用,来促进我国动画的发展。动画批评包括动画剧本和制作两方面的批评,以前我们所开的课大都是侧重文学文本批评的课程,比如中外儿童文学理论课、世界儿童文学史课、中国儿童文学史课、中外儿童文学作品选读课等。而关于动画方面的课没有专门开过,在动画制作的评论上涉及美术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搞文学的人所缺乏的。再加上2005年开始,我开始主持2005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与传播研究”,其中涉及到动画的研究,为了适应当前儿童文学批评的需要,为了完成好教育部课题,我们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动画欣赏课。
具体做法是,在美术与设计学院董院长和任课教师张君的支持下,从06年11月11日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听美术与设计学院张君老师开设的动画欣赏课。请张君老师给我们开阅读书目,我们边自学、边听课,很快弥补了我们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选课的方式修学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对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儿童文学人才的培养。经过学习,研究生赵岩承担了教育部课题的动画研究部分的子课题,并以这个子课题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经过她的刻苦努力,于2008年6月已经完成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完成硕士论文《论新时期国产水墨、剪纸、木偶动画电影艺术的民族特色》的撰写,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除此,她还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关于儿童电影以及动画评论的论文《儿童电影的新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画片风格的影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2007年第6期)。时间表明,我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科研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有用人才的做法是正确的。
2.根据社会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增设新的教学内容。近10年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最快的除了动画以外,还有图画书。自从电脑和电视发展起来以后,世界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现在波隆纳国际儿童文学创作博览会上最成气候的文种就是图画书。西方的图画书最早始于英国,比如碧丽克斯•波特女士的图画书《兔子彼得》就是较早闻名于世的图画书。到了20世纪,图画书已经成为西方一种流行的儿童文学文种。这里所说的图画书不是前一阵子中学生手里传看的日本漫画之类的,而是无论就文字文本还是图画而言都已十分成熟的精良艺术品,为儿童喜闻乐见。我国台湾的图画书也比较发达。从21世纪初开始,北京与上海的儿童出版社开始运作图画书的出版,而其余各省的少儿社以及有关单位大都出版小学生画报、中学生画报之类的刊物,比如广西少儿社、武汉的一个图书集团都有不同类型的少儿画报,辽宁也有《小学生画报》。这些刊物因需求量大,发行量就大,经济效益好,红红火火。有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据此预言,说21世纪图画书将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当绘本和图画书创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对它们的评论却跟不上。很少有专业批评的声音。辽宁少儿社的一个编辑室主任李姊昕说,她们社出的一些儿童读物(包括图画书)没有人进行理论批评与指导,少年儿童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非常需要有人指导。这就为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绘本或图画书是综合艺术,对它批评同样需要向动画那样,既进行文字文本批评,又进行美术方面的批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它的解读同样需要专门的阅读策略。以前我们也没有这门课。但是社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它也是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决定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增加有关绘本欣赏的课程内容。比如在2005年下半年开设的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选读课上,我们就增加了图画书阅读的教学内容,结合阅读具体的图画书,讲图画书的阅读策略,学生很感兴趣。2006年春季上学期选这个课的学生共39人,有文学院一些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外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我之所以敢于增加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因为我于2004年7月-8月在台东大学讲学期间,接触过他们所里的大量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图画书。我从台湾回来买了一些图画书,在台湾收集图画书阅读理论的有关资料,看过台湾儿童文学硕士生关于指导小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进行图画书阅读的硕士论文。此外,我校图书馆也备有相当数量的图画书。我就在这个基础上开发自身的潜力来上这个课,效果比较好。我还将进一步积累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这部分课程内容。最近几年,国内的彭懿粗办了图画书阅读的理论著作,更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料。目前图画书在全国推广的工作意境巍然成风。
1、课题的选择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
儿童早期阅读的材料是图书,其中儿童文学以独特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不仅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儿童文学的特点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它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将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珍品”,呈现给儿童,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所以,以儿童文学为小学生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也为教师走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2、课题的选择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培养和提升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文学的阅读,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助于儿童语言教育和自身发展。
3、课题的选择是本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从葵涌街道第二小学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看,在语言教育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课题“”实施以来,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备了一支擅长文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两年的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课题的实施,也将对我校校本文化建设,以及结合新课程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将起到一个引导、落实、推进、深化的作用。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按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这儿的儿童文学主要是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而言,题材以儿童故事、小说、散文、戏剧等为主。
儿童文学阅读策略:是指以儿童文学为切入口,来研究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阅读教育行为、计划和方法。
(二)目标假设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及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2、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倾听、理解、观察、表达、表现、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是随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它被当作学习策略的一个内容来研究。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达菲(G.G.Duffy)等人对小学生进行的排除阅读理解障碍策略的训练(1982—-1987),由科克(L.K.Cook)主持的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的有关阅读材料组织策略的训练等。“阅读策略辅导”在语言教学领域里已相当普及。虽然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研究报告主要是从心理学实验的角度做的,研究也仅限于阅读策略的某一方面,但这些研究报告对于我们如何严格地组织阅读策略辅导实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儿童文化领域,致力于寻求和探讨儿童文学与童年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而这种探求构成了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研究话题的重要丰富与拓展。例如,《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除了探究儿童文学及其阅读活动的方方面面之外,还探讨了诸如玩具、电视和电影是如何影响体验和理解文学的方式等话题,其主要作者佩里·诺德曼本人也是对于儿童文化始终保持学术敏感的一位研究者。《你只能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一书则将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等的研究置于错综复杂的儿童与成人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加以探讨,同时也显示了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和意识。
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由于移民渐增,英国正快速变为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语文能力下降已经成了一大隐忧。因此,英国教育部下决心要在几年内让80%的11岁学童达到应有水准。他们把1998年9月起到1999年,定为全国阅读年,全国各学校每天也增加1小时的读写课程。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就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1995年一群国会议员开始推动设立国际儿童图书馆,1997年日本修正“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
西方国家的主流课程体系和我国不同,他们趋向于设置专门的文学教学课程。英国和美国都探讨并制订了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西方教育界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一种文化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体验和理解;文学教学对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英美诸国都有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
国内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因而国内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热门,如研究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等已经出了不少成果;但对阅读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上海市宝山区教科室周龙兴所作“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是研究阅读策略起步较早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另外还有一些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也涉及到了阅读策略。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出版的《学会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北京第2版)一书,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总结出的一套阅读方法,也可以看作广义的阅读策略。
考察各国和地区,除了政府发动,民间推动外,家庭、学校互动外,各国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在小学母语课程体系中纳入儿童阅读指导的内容,而且从初步的考察可以得知,各国和地区的儿童阅读是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并且在小学——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儿童文学更是和小学阶段的母语课程密不可分。不仅各国和地区的小学母语课程教材中大量收进儿童文学作品,而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直接主持或者参与教材编写,中国台湾的林海音就有10多年参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历。还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直接深入小学校和学生开展读书交流,直接和孩子就童书展开讨论。英国的钱伯斯、美国的吉姆.崔利斯就是突出的例子。同时,国外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受过比较充分的儿童文学教育,有比较好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素养。
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改革小学阅读教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界和小学语文教育界长期缺少沟通和对话,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视野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缺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怎样引进儿童文学的视角,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这些已经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006年5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学校儿童文学阅读示范阅览室”。以切实推进“中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为首要目标,倡导儿童文学的教育推广,以公益性、专业性、实验性为特色,在传播儿童文学阅读理念的同时,力图解决中小学校课外文学阅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什么地点读”等基本问题,尝试建立一种常态而规范的,可运作、易推广的基础学校文学阅读活动模式,促进中国儿童文学阅读在校园的普遍开展。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许多老师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教师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研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写出可供的专题课改论文。
2、学生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科研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总结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重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探讨,希望研究出的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让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从小吸收规范的、高质量的语言,为其后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如何确定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3、如何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
2、对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征文活动、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的组织形式、推进策略进行研究。
3、教师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儿童文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教师应观察并记录个体阅读情状及个体心理变化,施以个别辅导。
4、对比法:对实验前、中、后期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状况进行对比。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申请立项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1)选题。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培训。
(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现行儿童文学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收集资料。
(4)制定方案、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6月-2010年5月)
(1)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
(2)定期交流课题研究进展,做好阶段小结。
(3)进行中期成果鉴定。
(4)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有关问题展开验证性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5)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吸纳前期研究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
3、结题深化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收集论文。活动设计、个案记录等材料,归纳总结。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结题评审鉴定会。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长:李梦
副组长:任海燕
组员:高年级语文老师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报告、目标体系。
2、校本特色课程集、案例集。
3、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4、课题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活动影视专集(视频与图片)。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通向儿童文学之路》陈晖著新世纪出版社
2、《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著
关键词: 中西儿童教学 差异 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载道”、“树人”的使命感和重视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6]从叙述主体的叙述控制权的差异来表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视:《稻草人》的叙述主体显而易见,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叙述视角,控制力非常强;而《快乐王子》则不然。李红叶在《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7]中,通过中外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徒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是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孙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8],从中西不同的动物观出发,认为在西方童话中,动物与人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个性,且两者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往往充当纯粹的配角或陪衬式的角色,两者处在依从关系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
二
在对中西儿童文学艺术面貌的差别进行原因探析时,评论者多数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着手找出答案。而文化传统中,又侧重从宗教、神话、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杜隽指出,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导致“五四”之前中国的童话作品寥寥无几。但同时他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有的作品摆脱了一贯的说教风气,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还吸收进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表现方法上,新时期童话中的幻想存在着放射型幻想和内倾情感体验型幻想两种类型。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9],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各个评论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其中王松鹤的《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11]角度较新。在该文中,他从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演进历程角度出发,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西方对儿童的发现很早,加上拥有诸多进步的儿童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却较之西方晚得多,儿童的精神世界被长久冷落,所以即使产生了儿童文学,也因封建传统积习较深而陷入创作困境。此外,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之始到新时期对西方(包括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借鉴的历程及其创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国内忧外患的沉重现实使得从西方引进的进步的儿童观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它(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剧命运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时的超前性”。这一观点突破了一味从传统文化积习中寻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错位的另一原因,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景气也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多数作者只论述了中西儿童的差异及其原因,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3]便是例外。在该文中,他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驾马车”:以儿童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根基,以丰富的感性体验为先行,以切实的儿童读书状况为参照。这三点经验均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得以发展的途径,且可行性较高。但在指出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作者也清醒地告诫读者,中国儿童文学也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否则,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便是“东施效颦”,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准。
但此种解决方案对西方童话采取的仍是仰视态度,仍侧重于学习和借鉴。王小浩的《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14]提出,舒伟教授在《中西童话研究》中探寻了解决困境的另一出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以试图建立中西童话之间互相沟通与借鉴的平等对话关系。舒伟认为,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和《西游记》等都含有鲜明的童话因素,这些童话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话作品相媲美。于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全世界的优秀营养。”以充分调动内因和外因的双向发展因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现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本进步。
尽管探寻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仍只局限于叙事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则关注很少。黄诗海、郑芷芳合著的《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15]就是例外。该文选取中西诗学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英诗以音为主,对词的磁性、结构、事态等都非常严谨,故描述的对象更加直观;而中诗主张天人合一,注重诗歌的“性灵”、“风骨”,注重表现其含蓄内敛的风格。此外,因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和的不同,英诗中反映孩童苦难的作品往往以对宗教的信仰结尾,而中诗是现世的,因此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往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常规心理及艺术理念。
三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文学界多以叙事型体裁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而忽视了对儿童诗歌、寓言、儿童小说等领域的关注。的确,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重阵,也是为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体样式。但是,在诗歌、寓言、小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Vol 19,(2).
[2][9]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杜隽.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 21,(4).
[4]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安徽文学,2009,(11).
[6]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牧师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3).
[7]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2).
[8]孙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0]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论坛,2008,(6).
[11]王松鹤.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2][13]朱自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社会科学战线,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