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语言学论文

篇(1)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方法不得当;(2)阅读量不足,课外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差;(3)阅读习惯差,或“指读”,或“唇读”,或“回读”、“重读”,或“译读”,或遇生词即查字典,造成阅读速度缓慢;(4)背景知识欠缺,无法建构图式框架,望文生义;(5)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忽略语篇结构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使学生产生语篇障碍;(6)阅读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阅读主动性差。

二、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在阅读领域的发展看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我们理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以往传统的重词汇、句法的教学模式。

1.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图式知识。图式知识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处理策略影响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经历两个阅读过程,一个过程是将阅读的信息从书面转移到大脑,另一过程则是新的知识在读者大脑中透过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得到吸纳和消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加工。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读者在前一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寻找和挑选,在后一过程中,读者的头脑在固有知识的引导下,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验证、补充和分析,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阅读教学效果。

心理语言学尝试从知觉、动机、记忆、智力等角度去解决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理论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动因。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那些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和情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迅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对阅读过程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预测、确认和修正的过程。他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则是,阅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阅读篇章中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预测文章的大意,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变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诙谐生动的教学语言,亲和、平等、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及自觉性等内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进入角色内心,投入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以情启智,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寻欲望,促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阅读的目的性,教师又多是阅读的主导者,将本应该属于学生去积极寻找、主动思考、努力解答的问题和信息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被剥夺亲自理解、分析判断、推断对比、评价总结的机会,就很难尽快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吕生统,蒋菊,1997)。由此可见,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阅读目的,将无从确立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释”理论认为情感是语言过滤器,学习者的动机会将部分外界语言输入筛选出去,降低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

(3)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基础。

Treisman(1960)认为人脑中存在一套处于巨大网络中的多条目词汇体系,网络中词汇间的距离越短,词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实验表明: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上下文效应)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提取,于读者而言,将低频词变成高频词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实现。语境效应在阅读理解中则是指上下文语境。结合上述几个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孤立学习词汇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照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如词汇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另外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构词法,如通过添加常见词缀构成的派生词,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词缀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掌握派生词的含义,从而在阅读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词汇量联系上下文更准确地猜测生词的含义。②增加词汇出现的次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阅读大量与课文内容尽可能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新词的出现频率,从而摈除传统阅读课中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词汇。

(4)注重背景知识的传输,构建图式框架。

Rumelhart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陈贤纯,1998)。阅读过程是在新信息与图式逐步匹配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读者对文章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头脑中的图式就越丰富。而当读者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识更好地解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构思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两种。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对整体篇章框架结构的认知。文章类型不同,其篇章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读者能从篇章模式把握整体框架,即便没有逐句阅读整个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图式则包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政治历史状况、当地风俗等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读者与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图式时,文字带来的障碍往往可以轻易克服,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图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扩大选材面,选取涵盖政治、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5)通过语篇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更好地认知和理解。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线索是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的基础和依据。句子只有用在语篇中才能发挥交际功能和价值,才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当读者正确理解了文章的语篇结构,理顺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汇和句子。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手段: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首段和尾段。特别注意每一段的主题句,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连接、过渡方式。段落间的连接与过渡方式主要有连接词、表替代重复意义的词或词组、平行结构以及表示强调意义的词或词组。②讨论段落大意,同时预测下段的内容,然后阅读下段,检测预测正确与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语篇结构理解段落中词汇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词,掌握段句子间内在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读、详读、预读、寻读、推测上下文含义等。在阅读课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则不太重视,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发现,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实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也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语

篇(2)

论文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听力理解 听力教学

论文摘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都是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直到近年来.听说能力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里就有所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听力理解分数的比例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这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本文旨在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听力教学,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理论支撑

1.心理语言学概述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行为中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涉及人们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2.听力理解简述

听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认知和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听者对于同一个单词或句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心理语言学家将听力理解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上而下”(top一down 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模式以及“互动”(interactive 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往上一个层面发展,下一层面的处理不会受到上一个层面的影响。例如语音的辨认不会受到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的影响。“自上而下”的模式则相反,上一层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下一层面的处理。例如句子的上下文可以影响人们对词的辨认。“互动”模式是指听者把听力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既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又要借助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来对听力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从而理解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英语教学法

我国外语教学思想观念经历了从结构主义、行为主义途径到交际途径的变革,对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场变革并没有产生很好的外语教学效果。自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成立以来,英语教学研究受不同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语言教学流派,各种教学法流派都根据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来决定语言课堂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英语教学研究依据“所教等于所学”的思路,即相信发现某种最有效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一过程中,从心理语言学理论角度研究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指明了一条新路。

2.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困难

1)听辨能力薄弱。听辨能力是指学习者把听到的连续言语信号分解成语言单位并获得有意义的词语的能力。学生听辨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词汇层面上的辨认和句法层面上的辨认。

2)语篇理解能力薄弱。语篇理解能力是指学习者对所听到的话语或篇章进行综合理解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对语篇的中心思想主题大意,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说话者或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它是听力理解的高级阶段。语篇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

3)听力策略薄弱。心理语言学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识别、记忆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听者能够积极主动采用一些听力策略,会有助于听力理解的提高。然而学生普遍忽视或不善于使用听力策略,主要表现是:(1)听前不善于用所给的信息比如标题、听力理解问题、所给选择答案等对所要听的材料积极地进行预测的信息来缩小注意的范围;(2)在听的过程中忽视记笔记的重要环节,往往是听完一些内容很快就忘了,尤其是一些重要内容和细节;(3)在听力过程中试图听懂每一个词、句,一旦遇到听不懂的词就会“卡壳”,大脑里总是想着前面没有听懂的词的意思,而不能专注于对不断更替的语流的听辩和理解;(4)在听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不能积极地利用联想调动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即长期记忆里的知识对新信息进行有效解读,帮助理解。

三、评述及展望

心理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言语理解的过程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对意义构建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心理语言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了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的心理加工。如果我们能预测说话人下面要说的话包含有重要信息,我们则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对要听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预筛选,从而大大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因而,在听力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率,就要顺应这一自然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理解受到记忆力局限性的制约。人类的工作记忆有两个功能: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当语言理解任务繁重时,工作记忆的运作势必减速,导致部分加工出来的信息被遗忘或扰。为此要提高记忆效率,朱放成(1999)认为,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听力思维时效性与大脑对信息的反应和信息作用的时间相关,如听力反应时间,信息变化速度,信息熟悉程度等因素。唐健安(2002)进一步从人脑信息加工理论阐述了听力理解的过程,提出提高听力的方法:(1)提高感觉记忆的能力,熟悉句型;(2)提高长时记忆中信息量。之后,陈吉棠(1997,1999,2002,2005)又多次研究了记忆与听力的关系。他认为,在语言收听过程中,瞬时记忆是理解的前提;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所有记忆形式中容量最小的,为此,短时记忆的特征要引起对教学方式的思考,并应有效利用速记来增强记忆。

过去对关于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其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而与学习主体(学生)相关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则相当低。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趋势是研究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移到研究如何学,将重点放到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进而,研究的重心要从语言本体、教材与教法转向学习者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的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为听力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结语

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的需要,也是提高他们实际交际能力的需要,教师有责任努力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利用心理语言学及其他相近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来协助教学。可以明确教学和练习听力的目的性,增加有效性,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1.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39 2.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39)

参考文献:

[1] 赵秋野.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

[3] Michael Garman,心理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邱东林,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展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写长法 心理语言学 运用

当代许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积极的热情,除了期待能顺利地通过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外,他们更期望在走入社会后,能在工作生活中灵活地使用英语。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语言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学生个体因素等困难,使得我国的外语教学并没能达到原期望的效果,特别是写作能力,成为阻碍学生通过考试的“拦路虎”。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英语“写长法”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心理障碍,开阔和发展了学生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的能力,对外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英语“写长法”教学理念

第二语言习得专家王初明教授在仔细研究了我国学习外语的环境和条件后,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指出我们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英语交流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学习为主的方式操练英语,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交流。这样,学生大脑充斥着英语和汉语语境的结合物,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容易出错,感到使用英语难(王初明,2003a;王初明,2003b)。来自用外语交际的压力较小,使用外语的动力较弱;他们或因发音不好,或因害怕犯错,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不愿多开口,难于提高口语和听力。虽然听说环境对外语学习不利,但读写条件不差,特别是成人外语学生,他们有成熟的思想,有动力去表达,他们在中学学过不少英语知识,有较好的汉语写作知识和技能,有学好外语的强烈愿望,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而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因此,遵循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即依据学习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甄别、挑选、制定或自行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王初明(2003)设计了外语“写长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以增强学生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为目标,以设计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写作冲动的任务为教学重点,在一定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规律,通过调节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大写作量,促使学生冲破外语学习的极限。

二、外语“写长法”中心理语言学的运用

以写促学是“写长法”的主要途径。学生借助文字和标点符号来表达思想是一项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具体体现在:

1.以学生为中心的“写长法”符合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规律。

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所具备的背景知识、语言能力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写作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只设定作文长度的不同词数下限,而不设上限,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我们知道写作时需要使用的是语义、句子、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涉及感觉、记忆和思考的过程。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有很多诸如语言基础、对命题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等,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本身就是决定“写长法”成效的关键因素。心理语言学正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研究外语教学的规律。同一学习者在学习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不同学习者间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都会造成写作任务完成的效果。

2.“写长法”是帮助中国学生锻炼他们言语输出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听、说、读、写是外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听和读是输入性的,说和写则是输出性的而且是“可理解的输出”。Swain(1985)说过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利用自己学得的语言资源来进行有意义的使用。输出促使学习者在言语产生时实现由语义过渡到句法,但必须有一条件,即“只有在学习者被推动时候”。推动力可能来自外部或内部,而写作特别是写长作文迫使学生更多地作可理解的输出(桂诗春,2003)。学习者在言语产生前要必须决定产生的命题内容、非惯用语内容、主题结构。他们还需借助适合呈现言语的适当条件,来决定表达言语内容的一种方式。除了前面曾提到学生英语交流机会少、语音不好、没有自信心,造成口语表达障碍外,“写长法”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课外作业学生完成时间较长,即使课堂练习,也能比较从容地完成,而且完成后能再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可借助工具书完善他们语法、词汇的表达;与口语表达相比,写作对学生的语言呈现要求更高,更能检验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但要考虑语言规范,还要体现丰富的思想和内涵。

3.利用“写长法”开阔学生视野,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原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体现,而是词中完成”。也就是说思想是人们受动机驱使产生的对现实的极其复杂的概括反应。像感知觉、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属于低级心理机能是直接发生作用的,不需中介实现。高级心理机能包括逻辑记忆、随意注意、概念思维等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起来的,须借助语言和符号的中介而实现(朱纯,1993:52)。那么通过语言的描述,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客观现实的理解。

而且“写长法”并不是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王初明指出接近学生写作能力极限的长度便算长。抛弃以往应试中限定内容和字数的训练方法,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变化,逐步提高词数下限,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种角度看待客观事物,学会立体地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根据心理语言学原理,学习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关系,会使用比较、联系、应用、赞成或反对等方法来检验材料,从而发现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写长作文,学生必须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开阔思路,多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用长句子来描述事物。既能提高词汇量,又加强了语法学习,丰富了学生书面表达的结构和形式。

其次,不同的文体对发展学生思维起不同的作用。就拿议论文而言,它强调准确性和逻辑性。学生要谨慎选词,对提出的目标形成问题,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判断。然而,记叙文则侧重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写长法”改变了学生对错误的心理恐惧感。

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是否成功的条件之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态度、焦虑程度等。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会仔细圈点学生作文中错词、病句等语法或表达方面的问题,当学生看到被批改得面目全非的作业本感到灰心丧气,或者是采取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降低成就感,迫使学生一谈写英语作文就害怕,没兴趣。在四级考试中部分试卷的作文空白一片,足以说明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写长法”提倡教师多肯定优点,发现学生的长处,以间接除错的办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重点是找出作文中用词准确、语言生动、观点新颖的地方做标记,强化优点,而错误由学生自己改,印象更深。其实,这样能使学生在从语义转变到句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正面输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辨析能力,减少错误几率。另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写作积极性提高,自信性增强,兴趣日渐浓厚,能坚持写下去。

5.“写长法”促使学生适应并灵活运用外语思维方式。

在心理语言学中,不同的语言思维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都完全相同。然而就思维内容而言,则差异的存在随处可见。例如英语表达时间是先月日后年份或日月年,地点是从小到大;汉语则是年月日,谈地点时先讲大地点后讲小地点。汉语中形容某人不节俭,为“挥金如土”,但在英语中应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不是“spend money like soil”。虽然人们接触的是相同的客观事物,但由于语言思维内容的不同,会对客观事物所包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理解,造成语言输出的差异。别里亚耶夫曾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只有外语和思维有直接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外语。作为英语学习者,选择“写长法”必然要考虑语言表达句式、英语国家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在写长作文时,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中锻炼了英语思维,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从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得与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对外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写长法”符合心理语言学发展规律,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摆脱写作难的困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初明.外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J].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2002,(1):99-105.

篇(4)

1,研究来源及其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授语言的方法束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脱离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主要任务,成了专为应试服务的逐句翻译和烦琐的语法分析.其现状主要表现为:阅读课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导向,而轻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结果是,不仅忽略了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简单地模仿句型,而且学生普遍存在对整篇文章的综合理解,阅读速度慢,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阅读课堂呈现单调乏味的现象.这种现状已经阻碍了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新课标的精神,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且新编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以阅读课为中心,突出了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体现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原则.有此可见,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其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语言学习能力.而课堂提问则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阅读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堂体温,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分析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阅读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这也正是顺应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那样,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和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据此,为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我们在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时,在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SEFC教材所提供的文章内容广泛,体裁丰富,其中以叙述和论证体为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出不同体裁的特点.教师还应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把课文内容作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议论,评价,延伸和借鉴等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且,国外一些语言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从不同角度探讨研究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创立和丰富了外语阅读教学理论.语言学家卢利亚认为:"复杂的阅读理解至少有三个环节组成区分单词的确切意义;把握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以及由词组成的复杂的结构."他的话指出了阅读理解过程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了崭新的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初,Carrol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它强调了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模式方面,则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认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是先教单词,再讲句子,最后扩展到全文.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Reading is a psycholingual guessing game"此外,国内的阅读教学理论也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倡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来获取文章信息,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其阅读能力.随着国内外对阅读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会变得显著突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变,将成为一个备受注目的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本课题拟在外语教学法的范畴内,通过探讨如何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对文章的综合理解,更好地获取文章的内在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本课题的内容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很少,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也为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技巧提供了一项参考.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会十分显著.

2,研究目标: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精心设计问题,为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使其能够带着疑问对文章进行阅读,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内在信息,提高其阅读速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3,研究的内容:主要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课堂提问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在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改善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根据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总结适合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的技巧特征.

(3),总结和探索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能否有利于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4,研究的方法和手段:(1),方法:调查法,归纳总结法,例证法,教学观摩法,查阅文献资料法.(2),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兼以完善这一理论研究.

5,研究的进度安排:统一按照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并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论文协作的每项步骤.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 上海: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9

2.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3. 胡春洞,王才仁.英语阅读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5. 施建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五种问题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2): 41.

6. 迟克晓.设计创新问题 优化教学环节 培养创新思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7): 128.

7. 沈正南.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4): 11.

8.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2):18.

9.杨李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天津教育,2019(11): 54.

10.范煜华.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 22.

11.余冰清,谢建珍.充分利用新教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 21.

12.孙曼丽.高中阅读课导入与小结的创新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9): 21.

13. 周春敏.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5): 20.

14. 林松青.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9): 56.

15. 葛文山,朱俊爽.浅谈课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3): 6.

16. 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9): 24.

篇(5)

关键词:加工与习得 ERP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89

1 内容简介

第1章“引言”由主编Gibson & Pearlmutter撰写,明确指出该书的目标是探讨语言加工与习得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感兴趣的主题。除引言外,该文集分三部分,共收录15篇论文,考察儿童指称加工与习得,探究成人指称加工,主要涉及到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共同探讨的议题,如歧义消解、共指迟缓、语言不顺畅、概率信息、先行词可及性、代词解读、指称的意识程度等。第5至7章评估人类语言约束与共指的不同理论,关注照应依存关系(anaphoric dependencies)的变量约束现象与指称语之间的共指(coreference),探讨儿童辖域句子的歧义消解、代词解读、共指迟缓等现象。第5章(Musolino & Gualmini)概述了关于儿童如何消解歧义辖域句子的研究,聚焦于主语位置涉及全称量词(如every)的歧义现象。第二部分是“成人指称加工:视觉-情景与视线-跟踪范式的证据”,共4篇文章。第三部分是“成人指称加工:语料库与阅读实验的证据”,共5篇文章。综观全书,基于现代技术思想的指称习得与加工的研究方法贯穿全书。具体来说表现为眼动技术(如ETM与VWP)与ERP技术。

2 简评

2.1 眼动技术

ETM与VWP是眼动研究范式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是语言研究较为新颖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句法加工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眼动技术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从中提取注视点、注视时间等数据,考察眼动在人的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测人的认知过程。本书收录多数文章都基于眼动技术对指称的相关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比如,第1至3章运用ETM研究儿童关于指称的习得,探讨儿童与成人在歧义消解、限定词知识、指称语境与句法加工是否一样的问题;第8章Arnold & Tanenhaus运用眼动研究范式中的呈现时间(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与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考察语言不顺畅现象。当SOA为200ms~600ms,出现强烈的语言不顺畅效应;SOA关于给定所指与新所指之间的反应时间为:F1(1,31) = 7.211,p<.05;F2(1,8)=7.394,p<0.05;大音高偏移(large-pitch- excursion)条件与小音高偏移条件之间的反应时间为:F1(1,31)=3.633;p=.066;F2(1,8)=9.255;p=.016),它们的ANOVA表明,语言不顺畅对指称理解与可及性具有启动效应。再如,第9至11章运用VWP分析探讨成人关于指称的加工,考察修饰规约、说者特有信息等对成人加工指称的影响,等等。这些基于ETM与VWP的实验研究,无疑开阔读者对指称习得与加工的研究思路,也让研究者对儿童习得指称与成人加工指称的心理活动进行精细的分析,揭示儿童指称习得与成人指称加工的认知过程,从而拓宽指称研究的课题与领域。

2.2 ERP技术

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是指神经系统(从感受器到大脑发层)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ERP技术是当前认知领域研究的一种新趋势,考察认知加工过程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与固定锁时(time-locked)等特点,已被用来更直接地考察句子加工脑机制的问题。(王瑞乐 等,2010)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第16章Hagoort运用ERP技术对句子加工进行分析,分析了与句法相关的ERP效应的两种类型――LAN与P600,认为N400不依赖于语义违反,它不仅受到语境提取线索的影响,还受到词语本身表征的影响。可以说,运用ERP技术探讨句法加工所取得的实验数据,不仅可以修正传统的模块化观点或句法优先理论,也为指称加工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而且为深入探讨指称加工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

2.3 交叉研究

从本质上来说是本书体现了指称研究的发展趋势,它既注重儿童指称习得的研究,更强调成人指称加工的研究,既展示了指称习得与加工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又有效地整合指称习得与指称加工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说,它架起了儿童指称习得与成人指称加工结合研究的桥梁,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儿童指称习得研究的单一局面,改变了成人指称加工研究少的脱节现象。贯穿全书,指称习得与加工的交叉研究是基于眼动技术与ERP技术的,校验与修正了指称加工与习得研究的一系列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儿童能像成人一样获得限定词知识,歧义消解过程中能像成人一样拥有语法分析策略与使用指称语境;二是语言不流畅、特有信息对指称加工与语用推理的影响;三是ERP研究表明,不仅句法违反可以诱发出P600,那些句法结构完好但存在语义违反的句子同样能够诱发出P600。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国内对指称习得与指称加工的交叉研究还处于相对脱节阶段,以眼动技术与ERP技术为视角探讨语言加工起步也比较晚。国内过去二十多年汉语加工的研究主体集中在词汇层面,其中一半多的实验报告发表在国外英文期刊上。(董燕萍、闫浩,201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汉语加工的研究取得的显著成果。然而,国内从语言学角度对英语加工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国内心理学学者从眼动技术的角度对语言加工的探讨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层面;从ERP技术的角度对语言加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加工与句法加工(参见张亚旭 等,2007;徐晓东、刘昌,2008;闫国利 等,2010))。总的来说,国内在语言学方面对这方面的交叉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偏重于儿童指称习得的研究,研究内容多为儿童习得的发展过程,成人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过程研究相对较少。本书的介绍必将对指称研究感兴趣的国内学者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平衡指称习得与加工的研究广度与深度,拓展国内学者对指称加工的研究视野。

当然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书中的关键术语的缩写词没有标明全称形式,如第5章的LF,第8、9、12、14章中的ANOVA,第16章中的SOA等,对指称研究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会感到非常困惑;其次,第12、15章所涉及的语料库分析过于简单,没有突显出语料库研究的优势;第三,本书侧重于实验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指称研究的思辨性研究;最后,本书没有解释基于现代技术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与特点,使读者阅读起来很吃力。当然,瑕不掩瑜,本书将儿童指称习得与成人指称加工结合起来研究,为国内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是一部值得研读的新著。

参考文献:

[1]Trueswell, J. et al. The kindergarten-path effect: Studying on-line sentence processing in young children [J]. Cognition, 1999,(73):89-134.

[2]陈庆荣等.语言认知中眼动和ERP结合的理论、技术路径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2):264-273.

[3]董燕萍,闫浩.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J].外语学刊,2011,(5):95-100.

[4]王瑞乐等.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45-552.

[5]徐晓东,刘昌.句子理解的关键――对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再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32-540.

[6]闫国利等.当前阅读的眼动研究范式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66-1976.

篇(6)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自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于1870年提出后,其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目前的学科课程设置状况可说是众说纷纭,这种分歧表现在全世界范围。比如,成立于1977年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学会(AML)就明确表示,其所吸纳会员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教育、语言习得与丧失、双语、话语分析乃至于读写能力、修辞、风格及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语言测试、语言政策与规划等;而加拿大的应用语言学学会所指的应用语言学,则主要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既包括第一语言,又包括第二语言。但是经比较国外大部分开设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高校网站,我们就会发现,国外的应用语言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特别是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不妨统称为语言教育。

国内学者对“应用语言学”的看法分歧更大,对该学科研究范围的划定也参差不齐。基本理论观点大致可以分为狭广两种:一种与国外的理解近似,即“应用语言学”就是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也包括语言测试;另一种是广义理解,内容比较宽泛。比如有的把修辞学、文字学、词典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理论等都归入“应用语言学”。(王德春,1990)有的则把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自然语言处理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语言风格学、实验语音学、儿童语言发展学、人名学、地名学、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等等,都纳入“应用语言学”。(冯志伟,1999)有的还把模糊语言学也列入“应用语言学”。(于根元,1999)上述划分既表明了人们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差异,又反映了目前“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理论上的混乱。

经由一个学期的应用语言学课程学习,我们知道“应用语言学”不应该被理解为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运用的语言学,而应理解为语言学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语言学。目前所谓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应是指“语言学”与“语言学的应用”,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和三个不同范畴。两个层次是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三个范畴分别是:研究语言结构体系规律的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语言学和研究上述两个层次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规律的应用语言学。

本文针对国内语言学与应用学学科的硕士点设置的课程信息,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国内高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不够完备,开设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大学有近90所,包括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根据对其中多所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课程考察,我们选取了11所高校的课程作为参考,绘制了以下表格,以便更好地分析学科课程构建现状。

(说明:?茯 代表必修课 ??}代表专业方向 Δ 代表选修课)

各硕士点对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学位课/基础课等)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各点课程开设的情况十分不均衡。就核心课程而言,语用学、语法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开设的高校较多,其中语用学有八所高校开设,语法学有七所高校开设,但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并未列入必修;应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开设为必修的也只占了一半。就相关学科而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学科开设最多。就方法类课程而言,各高校对研究方法课程称谓不同,多数列出完备培养方案的高校均设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甚至开设了两门方法类课程:语言学研究方法和语言学研究统计方法。由此可见,各高校对核心课程的认识不一,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设置具有不确定性;高校对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方向比较重视,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培养;语言研究方法是应用语言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科点课程规划

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内涵及外延的科学界定,与对国内高校硕士点课程设置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推动该学科的研究,而且对应用语言学的专业设置、教学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显然,如果忽视应用语言学的本质特征和混淆语言运用研究和语言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则将不利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如果把“应用语言学”定位在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这一层次,那么“应用语言学”专业,可以设置以下方向: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语言规划、辞书编纂、翻译、播音与主持、语言矫正及语言能力恢复(言语病理)等。上述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适合的对应工作,包括语言教师、政府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者、辞书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翻译人员、语言矫正及语言能力恢复方面的医务工作者。当然,如果有条件,则还可以设置工程语言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机器翻译、语音合成、人工智能、语言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高科技人才。上述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各有所侧重。目前我国许多院校设置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就是把上述两个方面合二为一的。

与上述人才培养相应的是“应用语言学系”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二是不同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三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根据各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设置,不仅包括语言本体研究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侧重于语言运用研究方面的课程,比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语言规范化,等等。应用语言学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科内容与社会需求,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对外汉语教学方向、计算语言学方向和翻译方向。选修部分从扩大学习者知识面、增强语言全方面素养方面考虑,设置应用翻译、方言学、教育心理学、高级阅读与写作等课程。我们认为,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将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研究方法划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他方向必修与非学位课的选修课程均根据上述类别设置。

借鉴考察结果与自我探究,应用语言学硕士学科点的课程规划可以为下表所示。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课堂听课)、进行科学研究(独立开展或参加导师科研工作)、参加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的能力锻炼/教学实习/翻译实践/公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当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课程规划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相关工作的协作配合。例如,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硕士生的主体作用;导师指导重点课程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课程教学以课堂面授为主,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将研究课题向相关领域及交叉学科延伸。

四、总语

篇(7)

关键词:句法 语义 关系

王维贤(1991)指出,“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是语言的本质,如何在语言研究中解决形式和意义结合的问题是永恒的主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句法和语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久的讨论和思考。本文从理论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两个方面着手,对句法和语义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理论语言学对句法、语义间关系的研究

在汉语语法研究的不同时期,对于句法和语义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从中也反映出理论语言学者们对于汉语句法和语义间关系问题的思考。

(一)早期的语法研究以语义分析为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不能同印欧语法一样按照形态对词类进行划分,所以在1898年《马氏文通》中转为以意义作为划分词类和句子成分的标准。认为“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同时根据语义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划分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等。正如熙所说,早期的语法学著作难免要以印欧语法为蓝本,“但由于汉语和印欧语在某些方面有根本区别,这种不适当的比附也确实给当时以及以后的语法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熙,1980)

(二)语法研究以句法分析为重

语法研究以句法分析为重这种研究态度的转变主要受到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倡语言的科学描述,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汉语语言研究者开始注重结构形式分析,“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方光焘,1958)。在词类划分上,有的学者注重从词形形态变化、形态标记等“狭义形态”上着手进行词类划分。这样的狭义形态在汉语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这种研究方法与汉语语法特点是不相符合的,由此总结出的语法规律必定缺乏概括性、强制性,最后导致得出汉语没有词类的错误结论。在句法分析上,有的研究者从句法结构形式入手进行语法研究,如邢公畹(1955)认为“主语就是一句话里在前头的体词或体词结构”“宾语是谓语中的体词或体词结构”。吕叔湘(1979)指出,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确定主语和宾语,“干脆倒是干脆,只是有一个缺点:‘主语’和‘宾语’成了两个毫无意义的名称,稍微给点意义就要出问题”。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语义研究多是在对句子主语、宾语语义类型的讨论上才被提及,语义研究成为句法研究的附庸。

(三)语法分析中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重

由于语法研究的外因和内因两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重。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歧义结构的研究,逐渐暴露了单纯依靠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研究手段的弊端。例如: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线性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所以对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种由于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造成的歧义句,就不能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另外,变换分析虽是用以分化歧义句式的有效手段,但是却不能用来解释歧义形成的原因。上述因素是影响语法分析的内因。

外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外语言学开始了对语义研究的重视。这表现在生成语义学、格语法、关系语法、功能语法、蒙太古语法等重视语义研究的学说相继出现。此外,对于推崇句法应该是自给自足的生成语法理论也由最初的完全排斥语义,转变为在“标准理论时期”将语义引入并定义为投射规则,把深层结构里各个成分的语义信息按结构关系逐步合并,最后形成全句的语义。“修正后扩充标准理论时期”进一步提高语义的地位,语义表达式不再同深层结构有任何直接关系,改为由表层结构导出,导出过程必须通过语义规则的运用得以完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句法结构的投射直接获取,发展至“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及“最简方案”时期更是专门提出与语义相关的格理论和题元理论,足以可见对语义在语法中重要性的肯定。二是计算机语言学的发展提醒语言研究者对于汉语研究不能仅仅着手于形式,还要关注语义研究。有学者认为在自然语言的发展中,格语法理论对许多系统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在汉语理论学界并未受到重视,从而延误了语义组合关系理论在大规模自然语言系统中的应用。也有学者表示从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或翻译来看,动词和形容词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中心,因此对动词与其周围的名词性成分发生的语义组合关系做出具体详尽的描写就可以大大提高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或机器翻译系统的性能。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语言学者在句法结构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语义的关注。熙(1980)提出区分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指出两者不是一回事,并在《语法答问》中强调“要使形式和意义相互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陆俭明(1990)指出,句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吕叔湘(1984)再次强调要区分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语法结构是语法结构,Z义结构是语义结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分别。”胡明扬(1994)、邵敬敏(1997)、马庆株(1998)等提出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和“语义语法”概念,希望通过建立在语义基础上的更为抽象的语义范畴对汉语语法进行研究。至此,学者们开始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制约作用并展开研究,利用语义特征分析、配价、语义指向等不同的语义分析手段使汉语的语法研究逐步深化。

(四)句法、语义关系的争议

回顾理论语言学对于句法、语义方面的研究历程,可以明确理论语言学领域逐渐明晰了句法和语义在句子中都承担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对于句法和语义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问题仍然没有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如例(1)~(3)所示,在汉语中同是“动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的词类序列,却可以构成不同的句法结构,表示多种语义关系:

(1)打算回家(述补结构) 研究结束(主谓结构) 唱歌跳舞(联合结构) 挖掘出来(述补结构) 访问回来(连谓结构) 生产管理(“定―中”结构) (他)讽刺说(“状―中”结构)

(2)祖籍安徽(主谓结构) 北京上海(联合结构) 首都北京(同位结构) 北京胡同(偏正结构)

(3)训练工作(定中结构) 训练队员(动宾结构)

按照一般语法教科书的解释,不同的语义关系由不同的句法结构决定。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是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的不同(史锡尧,1995;邵敬敏,1995;张黎,1996;陆俭明,2001、2004),有些学者提出“语义决定性原则”,即汉语语法的决定性因素是语义,而不是形式(邵敬敏,1997),“语法是意义之法,……句法形式上的规则只不过是意义的组合之法的表现形式,”(张黎,1996),“语义关系制约着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构造层次的不同只是不同语义关系在句法结构的线性层面上的反映”(何洪峰,2003)。当然,也有些学者表示“我们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凭的不是严密的规则,而是综合了语义理解、自己的经验和部分句法规则”(陆俭明、郭锐,1998),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语言学对句法、语义间关系的研究

心理Z言学认为句子的理解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层级结构(句法、语义、语用)的复杂加工过程,但针对各个层级在加工中如何运作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句法自主理论

句法自主理论又称模块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句子加工中句子不同层级的信息是由大脑的不同功能性模块完成的。句法加工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只受到句法结构信息的影响。语义、语用信息的加工位于句法加工之后,处于第二个加工阶段,根据语义和语用信息可以对句法分析结果做出评价,如果句法分析结果与语义分析结果有矛盾,将重新进行一次句法加工过程(Frazier&Rayner,1982)。由于这种理论认为句法和语义加工阶段有先后之分,因而又称为序列加工理论。

花园路径模型(The Garden Path Model)是最为典型的句法自主理论的模型,由于强调句法结构的作用,又称为结构驱动模型(Phrase Structure-Driven Models)。模型的构建来源于对花园路径句子的研究。所谓的“花园路径句子”是对将读者的理解引向暂时性错误的一种句子的隐喻性说法。当我们对这些句子进行加工时,可能会按照通常情况下句子的理解策略,无意识地形成暂时性的理解错误,直至句子后面相关的信息出现时才能发现理解错误,然后再重新找回正确的理解方式。例如:

(4)董事长解雇了李经理十分信任的一个工人。

在例(4)中,当读到“李经理”时,通常会将“李经理”作为动词“解雇”的直接宾语先进行加工,认为“董事长”解雇的是“李经理”,但当“李经理”之后的信息出现时,才能发觉“李经理”实际上是“工人”的修饰限定性成分,“董事长”真正解雇的是“工人”。是什么样的加工机制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理解方式呢?

花园路径模型认为,在句法加工的早期,读(听)者的句子理解策略是使用词类范畴信息,根据构建短语结构的相关原则,将句子中的词语指派为短语结构成分,这是对句子进行初始化的加工。语义信息在句子结构构建的基础上产生作用,对初步结构构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当句子包含歧义时,读者会放弃最初的分析结果,重新开始构建句子的结构。(Frazier&Rayner,1982)

Friederici(2002)在总结了相关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句法、语义加工时间进程上分化出句子加工理解的三个阶段:1.基于词类范畴信息的初始句法结构的构建阶段;2.词汇―语义和句法形态加工以及题元角色的安排阶段;3.不同信息的整合加工阶段。

(二)交互作用理论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在句子的加工中,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词汇、语义和语用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始的句法分析判断和句法结构构建。

Marslen・Wilson&Tyler(1980)在实验中分别给被试朗读了四个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例(5)~(8),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听到句中“guitar”这个单词时作出反应,这些句子的后续句都是“The crowd was waiting eagerly”,句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谓语动词的语义合适度作了改动,实验结果是当动词结构中动词语义上由合理向不合理转化时,句子加工时间是相应增加的。

(5)The young man grabbed the guitar.

(6)The young man buried the guitar.

(7)The young man drank the guitar.

(8)The young man slept the guitar.

由此,他们提出了限制满足模型(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句法分析不需要任何策略性的加工原则,只要符合语义、句法规则的分析都可以同时得到激活进行并行加工,直至最后判断出正确的理解方式。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句子所有的理解方式都可以被激活,每种理解方式的激活强度受到频率、语境、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理解方式必须满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限制要求。词汇信息在对被激活的各种可能句法结构的判断、评价、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

Trueswell(1996)的实验说明了动词在语义上限制了与它共现的名词时,句子更易于加工,可见语义即时参与到句子的加工中来。实验设计了两种句子。例如:

(9)The witness examined by the lawyer was useless.

(10)The evidence examined by the lawyer was useless.

如果按照花园路径模型的推测,根据最小附加的原则,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应该使用相同的加工方式,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对例(10)的加工速度要快于例(9)。Trueswell认为,只有限制满足模型可以给予合理的解释。根据限制满足模型,动词识别后将同时激活与动词有关的论元结构,各个结构的激活强度则取决于其不同的使用频率,句法信息限制论元结构的选择,而论元结构又随动词的识别影响句子结构的构建。在例(9)和例(10)中,“witness”本身在句中既可以作为施事出现,也可以作为受事出现,所以在例(9)中,“examine”不能即时地对题元角色起到限制作用。但在例(10)中,“evidence”只能作为受事存在,“examine”可以直接对题元角色起限制作用。正是这种语义的限制作用使例(10)较例(9)更便于加工,加工难易的不同并不是由句法结构分析的不同造成的。

以上两种理论和模型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句法的早期加工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语义信息是否会对句法分析产生即时的影响。西方学者对此产生了很大分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理论语言学在经历了以意义研究为重和以结构形式的句法研究为重的两个r期之后,逐渐明确了语义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汉语语法研究在重视句法研究的同时,语义研究不容忽视。对于两者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分歧,并且对于句法和语义信息究竟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中如何即时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争议,这是理论语言学依靠静态思辨论证的研究方法不能解释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更注重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探讨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加工的认知机制,是未来厘清句法和语义关系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YJC740122];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3YYC0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2014SJD415]。)

参考文献:

[1]方光焘.体系和方法[A].中国文法革新论丛[C].北京:中华书

局,1985.

[2]何洪峰.句法结构歧义成因的思考[J].语言研究,2003,

(4):26-31.

[3]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1994,(1):2-4.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A].汉语语法论文

集(增订版)[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

(1):1-6.

[7]陆俭明.关于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J].语言研究,

2001,(1):1-12.

[8]陆俭明.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J].汉语学习,

2004,(2):1-5.

[9]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

1998,(1):3-21.

[10]马庆株.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J].中国语文,1998,

(3):173-180.

[11]邵敬敏.“双音节V+N”结构的配价分析[A].沈阳,郑定欧.现

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邵敬敏.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C].中国语言学报(八),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史锡尧.论句义的表达和理解[J].汉语学习,1995,(6):

13-17.

[14]王维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论纲)[A].语

法修辞方法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15]邢公畹.论汉语造句法上的主语和宾语[J].语文学习,1955,

(9):25-27.

[16]熙.汉语语法丛书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7]张黎.语义搭配律刍议[J].汉语学习,1996,(2):41-44.

[18]Frazier,L.,Rayner,K.M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Eye Move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J].Cognitive Psychology,1982,(14):178-210.

[19]Friederici,A.D.Towards a Neural Basis of Auditory

Sentence Processing[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2,(6):78-84.

[20]Marslen-Wilson WD,Tyler LK.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J].Cognition,1980,(1):1-71.

[21]Truswell,J.C.The Role of Lexical Frequency in Syntac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