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外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998年,美国消防协会在众多专业技术组织和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推出“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第一个专门为课堂授课设计的综合性防灾课程,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课程的内容、实施手段和方式等都经过专家的认定,更具科学性。而且,这套课程按照同一个模式和程序来实施,非常有利于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得到了美国启蒙计划(美国启蒙计划:美国最大的联邦幼儿教育计划,是齐森总统对抗贫穷计划的一部分,已有2000万个孩子完成了计划启蒙课程)的资助,从2000年开始在全美纵向推广。并成立了“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以支持课程在各地市的实践,短短十年时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效。
“关注危险”课程简介
由美国家庭安全委员会(HSC)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消防协会(NFPA)开发研制的“关注危险”课程(RiskWatch)是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综合性伤害预防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伤害预防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之中,并提供完整的课程指导资料,使课程容易实施且便于推广。“关注危险”课程将学校、社区、家长和安全专家联系起来组成技术同盟,教会青少年分析各种突况、权衡行为后果,学习怎样做出安全的决定和判断环境,增加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并不断向青少年灌输自尊自爱和正面价值观。目前已在美国50个州和加拿大部分地方推广该课程,是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之一,得到了学校、青少年、家长的广泛认可。
据美国消防协会的报告,威胁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安全的意外事故主要有:交通意外、溺水、火灾、烫伤、中毒、高处跌落等,所以“关注危险”课程主要围绕这些意外伤害进行,其课程内容具体分为类: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飓风、龙卷风、森林大火、暴风雪等),所以,“关注危险”课程也将自然灾害伤害防治纳入到安全综合课程中。教师要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要教会学生对环境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安全评估和安全抉择,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注危险”课程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将安全教育课程分为5个教学单元[3]: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快乐而有趣,“关注危险”课程为每一年龄阶段学生都设定了一个角色形象供他们去扮演和体验。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以上八类潜在危险,但是不同阶段侧重点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详见表1。
“关注危险”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对课程的推广起了极大的作用,课程资源包提供了教师教学所学的一切资料,如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
(1)课堂卡片。为了使“关注危险”课程更具推广性和操作性,每一堂课在设计时都制作了“课堂卡片”,“课堂卡片”会告诉教师为什么这个教学内容如此重要和怎样开展这堂课,每个卡片都包含了课堂教学目标、可整合的课程、教学所需材料、具体的教学步骤这四个方面的内容[4]。
(2)课程资料共享平台。资源的免费共享是“关注危险”课程的另一特点,美国消防协会主办的网站www.riskwatch.org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来帮助“关注危险”课程在学校顺利实施。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下载和共享课程计划、各种课程游戏、技术信息、不同的课程标准等,使用者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到网站上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免费、快捷的互联网使得“关注危险”的实施和推广更为容易和高效。除了这些可以免费获取的资源外,美国防火协会还联合来自消防部门、医疗机构等其他专业组织联合开发了一系列的补充资源,如网络游戏、CD、歌曲、书本等,通过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方便购得,且价格低廉。
(3)课程评估手册。评估“关注危险”课程到底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需要使用一套评估手册。课程设计者为教师准备了整套的评估工具,包括课程开始前和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的测评等,通过安全知识考试来检验学生安全知识的技能的掌握、安全意识的培养等。“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非常重视搜集安全教育实施的实例,鼓励教师搜集学生在经过课程学习和培训后,在经历危险情境中是怎样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和他人免于意外事故伤害的事例。如一个小男孩在学习过家庭逃跑计划后成功地在一次火灾中逃生,教师可以将这些成功的案例编辑成新闻报道发给国家消防协会。协会将给这个案例的主人公颁发奖章以表彰他的勇敢和智慧,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此外,课程资源包里还包括“关注危险———给监护人的信”[5],向家长描述安全课程、提醒家长实施家庭演习等;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开发小组还设计了精美的学生手册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使用,共有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五套学生手册,指导学生和家长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无处不在,其本身就和多种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正视这些关系并开发出其间的着力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主干课程知识的学习,还使课程知识有了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玩游戏、看录像、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5.师资培训教师是“关注危险”课程团队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课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关注危险”课程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参与教师、学校管理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的培训,拥有一个完善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开始之前,组织者提前同部分教师和校长会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望,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并依此设计培训计划。培训的目的是向教师和管理者展示“关注危险”课程在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时的优越性和教会教师使用这套课程,所以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教师展示安全教育课程的一些成功案例、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教师在培训中会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怎样使用“关注危险”课程的官方网站等。
“关注危险”课程成功的因素
“关注危险”课程目前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推广,让无数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受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之一。究其成功原因,技术同盟的成立、来自社会各界的拥护者、完善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设计、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根据、权威专家的支持、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具有创造性的课程推广计划、所有参与者的友善和奉献,缺一不可,这些努力使得“关注危险”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关注危险”课程在开发之初就集合了学校、警察局、消防局、卫生系统等部门顶级专家的参与,其设计的课程一方面有专业科学的知识理论基调,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课程本身妙趣横生,深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其次,“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知识和安全实践演练巧妙地融合到学校的其他课程中,在数学、美术、音乐、语言等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的“根”植入学科课程中;第三,课程资料的获得便捷性促进安全教育实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教学活动游戏,甚至于每个教学活动用具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免费下载,或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并有专门的网站供教师学习、交流和共享;第四,“关注危险”课程以标准化的模式进行实施和推广,使得课程实施有参照标准,更简便易行。
很多课程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忽视对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培训,所以“关注危险”课程实施的开篇就是对参与教师、校长的培训。对在课程实施中校长、教师的责任、义务做了明确规定,并指导教师怎么开展安全教育,怎样获得和使用课程资料,怎么进行课程评价和分享课程经验等,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见的困难都罗列出来并提供解决方法。使得教师能轻松掌握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乐于接受这些新的知识。而且,这种培训是系统持续的,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解决了后顾之忧。
安全教育事关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手段进行,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等都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所以“关注危险”课程得到了来自美国儿科学会、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协会、美国汽车协会、美国红十字会、儿童疾病预防服务中心、家庭安全委员会、国家伤害防治和控制中心、美国国家防火协会、美国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美国国家儿童安全运动协会、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美国消防管理局、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的支持。来自这些组织的顶级专家组成了技术同盟,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注危险”安全教育的启示
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自1996年始,规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每年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6]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模式,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由美国家庭安全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国家防火协会组织开发设计的,充足的资金支持是课程开发、实施和推广的后盾。我国的安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很多地方的安全教育有始无终,无论是教材、师资还是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有力的财政支持,所以寻找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保障安全教育的首要条件。
尽管安全教育在我国不是新生事物,但是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看,还处于混乱的状态。出版社的安全教育书籍大多是应景之作,国家教育部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依照美国“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在重新规划安全课程时,应注意:(1)对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威胁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防范为主要内容,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内容还应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重点就应有所区别。(2)安全教育课程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如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级课程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讨论和参与为主,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症下药。(3)将安全教育课程融入到其他学科中,探索安全教育的多种途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本身蕴含在诸如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体系中,所以在其他课程中穿插安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做法。最后,重视安全教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安全教育不是一堂课、一次游戏、一次参观和一次演练,而是一项贯穿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长久事业,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在课程开发设计、协作等方面做长期的努力。
关键词:技校 英语课堂 教学
一、技校学生现状分析
1.我国技校生情况
目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等现象,虽然多年学习英语,但是听、说能力仍仅限于入门水平。
2.海南省技校生情况
2009年开始,海南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就逐步减免了学费,大部分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上不起高中,或者是城市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海南省技工类学校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差距大,素质参差不齐,70%英语底子薄,有些学生还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与上高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距离。技工类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认为技校英语课可有可无,只要把专业学好了英语学不学都不重要,导致教师授课难,学生学起来也难。部分学生还深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崇尚潮流,哈日哈韩,缺乏毅力和责任感,自觉得社会地位低,自暴自弃,价值观模糊,人生目标不明确。其实,崇尚非主流就是他们不自信,故意伪装成自己很强大的一个侧面。
二、中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对比
1.中外课堂教学模式对比
美国的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英国的弗雷尔教学法提出,教师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国外教师授课很多时候会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教师加以指点,从而得出课堂结论,相对比较自由、开放。
然而,传统的中国式授课模式很多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基本上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面对平淡、呆板的课堂,教师们往往是应付式地上课:有的教师习惯于“讲”,不注重或不善于组织学生“练”。有的教师认为,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怕学生听不懂、不受学生欢迎,不如用汉语方便省事,这样的英语课就基本变成了汉语课。同时,教师授课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课文句型做大量的练习,由于词汇量不够他们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如果迁就学生,教师一个人就在那里唱独角戏,课堂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对所学内容难以产生兴趣,教学成效较低。
2.中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比
国外的学生不死啃书,课内他们认真听课,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心得;课后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劳逸结合,或者半工半读,自立自强。不难发现,外国学生学习外语进步很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能与人对话。而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畏难情绪很重。学生们在开口讲英语时,无论是句子表达还是单词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久而久之就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国外教师的授课模式新颖,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欢,国外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值得我们借鉴。
三、优化技工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的能力。经过多次与同行探讨、课后反思、学生反馈、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深入调查研究等方式,笔者总结出了一些优化技工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教材的征订与校本教材的研发
(1)征订教材。好的教材就像航标。根据技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应降低理论难度,加强能力培养深度。征订的英语教材应贴近学生专业、贴切生活,尽量简单易懂,最好是有译文,让学生能够自习。
(2)研发校本教材。研发校本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技工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技校学生的知识层次不一致,征订的教材很难适合全部学生,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研发,有助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校本教材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突出和体现学校特色。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氛围、学科教育都各有其特点,比如,笔者现在所任教的海南省技师学院(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英语组的老师们就根据旅游部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水平,编写了一本《实用海南旅游英语》校本教材。该教材简单、易懂、实用,学生好学,教师好教,备受欢迎。另外,英语组教师在编写该教材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最后大家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2.突破传统,创建新型课堂
(1)何谓新型课堂。课堂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行为互动的场所。新型课堂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创新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新颖的课堂组织。
(2)创办新型课堂。只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他们掌握与使用英语的能力。新型课堂应该是教师摆脱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把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变成大胆说、主动说。可以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助共同探索;也可以尝试在教室外面或到学校的实训车间上课,所见所闻,亲身感受比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单词、句子印象会深刻得多;还可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一讲英语的重要性,哪些句子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等。生活化的教学,让英语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多样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较多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如何将呆板的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训练其掌握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①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长期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增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来完成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包括问候、课堂指令、讲解等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②营造英语氛围。课前的氛围创造很重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就像是催化剂,可以事半功倍。开始上课时,师生可以用英语作一些自由对话,像打招呼、问候、谈论天气、讨论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某个值日生做完Duty Report之后教师可以提一些概括性的问题或提示报告的重点,让其他没听明白的学生也有所了解。每日的话题可由教师来定,可以采用对话或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2)备好一堂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备教材内容,教师拿到教材后应该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再次备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设计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学。最后备板书,板书是课文内容精华的体现。板书应力求简洁凝练、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3)巧设导入。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对整堂课的影响不容小视。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设计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其英语水平,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环节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5分钟,力求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过长,内容复杂,一是不能保证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二是容易引起学生厌烦的情趣。以下是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的一些尝试。
①质疑设悬导入法。在教Clothing这一课时,笔者一进教室就跟学生说“I am going to a birthday party tonight,but I don’t know what to wear.Who can tell me?”。这时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dress,Qipao,skirt,blouse,jeans”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说的单词列到黑板上,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生词所用。
②简笔画导入法。简笔画具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寥寥数笔便能勾画出形形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形象,创设了情景,表达丰富的信息。如在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新模式英语Ⅰ》第一课Housing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正方形,边画边问:“What’s this?”学生会回答:“It’s a square.”然后再在正方形上面加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小烟囱,形成一个房子时再问:“What is it?Is it a square now?”学生们就会回答:“It is a house.”教师便可说:“Yes,it is a house.I live in a house. Where do you live?”由此引出新课。
③实物导入法。实物展示能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觉,能让学生最快进入感知世界,感知实物的存在。通过实物,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所学单词。比如,在上《计算机专业英语》Recognizing Computers这篇课文时,笔者选择在计算机机房上课,进入新课学习时便指着鼠标问,“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们都摇着头说,“Sorry,I don’t know.”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们询问身边的伙伴,学生们纷纷指着键盘、显示器、主机等讨论用英语怎么说,在这种热烈、轻松的环境中,老师就可以顺势导入今天课题的内容:“Well,it’s a mouse.Today we’ll going to learn parts of a computer.”
④音乐导入法。音乐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歌声极易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教Holiday时,笔者先教学生唱Jingle Bell 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营造的欢快气氛,再加以传授圣诞节的相关知识,这样比单纯的授课效果好很多。
(4)加强训练,扩大词汇量。要想操纵一门语言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单词。认知英语单词的过程是: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再记忆。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
①词类归纳法。在教单词时,可以引出相关的单词,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梳理旧知识。比如:
商店类:books store, food store, shoes store, clothing store
餐具类:knife,fork,plate,chopsticks
茶水类:coffee,tea,milk,water
水果类:coconut,pineapple,litchi,mango
牛排类:T-bone steak,sirloin steak,filet steak,club steak
②词类对比法。英语中有许多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教学过程中对词形相近的词进行对比对学生正确使用单词很有好处。如form,from;advice, advise;hard, hardly;invent,invite;decide,divide;choose, choice 等许多单词常被学生混淆,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用错、写错单词。对常用的同义词或词组,如divide,separate;tell,say,speak,tell,talk;join,take part in;run out,run out of 等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能正确使用。
词类拓展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内容,还扩大了词汇量。
(5)注重实践,多提供口语锻炼机会。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语速,必要时可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及板书等来帮助学生领会,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
①交际性操练。提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如:Suppose that you are a newcomer,you have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class.How will you express yourself?
②句型操练。利用教材中常用句型要求学生对某些句子做口头转换,学生在掌握课文中句子的同时,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如:Can I help you? 还可以说成May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
③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图画,要求学生围绕图中大意展开话题,各抒己见用英语说出自己的见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看问题的角度、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所以表达结果会异彩纷呈,但值得相互借鉴。这一层讨论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思想,达到口头运用语言的目的。
④情景模拟。情景模拟,虽然不是真的场景,但是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上公开课,主题是:《饭店英语》Are you ready to order now?笔者选择在学校的餐厅实训室里上课,让学生穿着他们的工作服,试着用英语给“客人们”模拟点餐服务,实战演练,备受学生们欢迎,效果也是非同凡响。
⑤话题讨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验,制定恰当的讨论话题,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提高讨论活动的参与面。比如:What will you do to relax yourself?学生们会对于这个讨论话题充分思考和发挥, 以后也会记忆犹新。话题讨论不仅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让学生面对写作文不再犯难。经常讨论话题, 他们会很轻松地洋洋洒洒地完成作文部分。
(6)趣味教学调节气氛。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时候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专注力不够集中时,就会采取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字母接龙游戏:以分组比赛的方法来进行,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个以L开头的单词,且不允许重复。最后看哪组学生说得最多最快,赢的组员们会受到奖励。学生们会认真思考,积极参加,教室里顿时活跃了起来。通过比赛,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一个单词重复记忆的方法。通过竞赛,真正体现了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
(7)适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语言学习。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外的人文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视野,还有助于理解其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名人与历史、时事要闻等等。例如,在讲授《饭店服务英语》Taking Order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国外的饮食禁忌:当给客人点餐时,如果客人问“What do you recommend?”我们就要注意对方的宗教,如果是穆斯林,就不能给客人推荐有猪肉的菜;如果是基督教徒,就不能介绍带有动物血的菜。这样做的目的是提供一些课本教学所需的背景知识,服务于课本教学,增加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开阔视野,把英语学习变得趣味化、实用化。
(8)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等其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现在,靠粉笔和黑板,讲台和教室上课是我们的老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其信息量大、容量性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情感升华对课堂小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知情互动教学模式)指出教育不仅要侧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情意的发展。教育者基本都认为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情感升华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完My Family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以教室为舞台,让同学尽情发挥,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总结时,教师问学生知不知道family还有什么其他含义?他们纷纷摇头。然后笔者将family这个单词拆分成一句话: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反应快的学生就会说:“oh,句子里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合起来就是family这个单词。”笔者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然后叫学生们要经常和父母说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通过家庭关系教育学生爱自己小家的同时升华成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请全班学生一起大声读几遍: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直到下课铃响。本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今天内给父母写一封信,并打电话跟他们讲: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笔者认为这种情感的共鸣会久久留在学生的心里。
(10)自由对话(Free Talk)。课文小结后如果有时间就做个Free Talk,可以谈家庭或故乡,唱英文歌,朗诵诗歌,讲故事,谈谈周末的打算或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等等。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学生们会主动去阅读课外读物。这种活动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连贯地表达思想,还能在让学生相互沟通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课后反思
1.改革传统考试方法
传统的英语考试一直是以笔试为主,这也是造成很多中国学生学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元凶。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发现:笔试和口试各占50%的方式更受学生们欢迎。一方面,笔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口语测试则重在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另一方面,这也便于教师考察学生们的整体学习习得和应用能力。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囿于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广播、看电影、英文杂志、原著读物、报纸刊物,扩大知识量,这些也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3.教师自我提升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多探讨优秀教学方法,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4.灌注爱的教育
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注入爱的教育可以使师生思想交流,协调师生关系,它还具有其他作用,即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喜欢每一位学生,同时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你,这样他们的上课关注力才会更加集中。人们常把师爱比作春风、雨露、阳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师爱的巨大潜在力。另外,教师得体大方的教态、和蔼的表情、和善的目光以及如和煦的春风般的话语会令“亲其师”的效果倍增。
总之,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老师要对课堂内容、课件、板书和作业布置做精心设计,抓住重点难点,深入浅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切忌在一堂课内做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忽略多给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并指明进一步的努力方向,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突破传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发新型课堂。改进方法,优化质量,才能使海南技校英语课堂摆脱尴尬的现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旅游岛输送优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鸿.情感与教书育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曾琴.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海南省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论文集,1999.
[3]吴萍.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海南省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论文集,1999.
[4]张艳芳.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OL].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2012.
[5]明辉.直观导入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19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19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9)。
7。《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19年第15期。
关键词:护理院校;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50-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校在这一发展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目前国内外一些护理院校着手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护理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吉林医药学院护理院校从加强师资创新培养入手,深化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护理院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师资创新培养
(一)人才引进和教师研修
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研水平。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从人才引进为重点向现有人才培养和建设上过渡:多种形式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鼓励支持高年资教师攻读学位,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目前护理学院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位,遴选3名教师赴英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大学进修、学习;1名教授受“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于2010年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交流;选派10名教师分批赴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玛丽诺医院进修学习;选派3名教师赴大连外国语学院、延边大学进修学习;选派4名高职称教师赴华东五市医疗机构参观学习。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形成具有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为学院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做好铺垫。
(二)加强对外交流
近年来,先后与美国Bellarmine、Devenport、Baker大学、英国Edinburgh、Conventry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专聘8名美国知名学者、2名英国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他们每年来吉林医药学院进行为期二周的学术讲学,通过彼此交流,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求得共同发展。护理学院有五年制的英语护理专业,根据专业特色,专聘专职外教。引进国外教材与设备,培养师资力量,力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三)鼓励教师实践
强调青年教师教学过关、中年教师侧重科研能力培养、资深教师着重知识更新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国外经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师每年有临床实践经历一月,指导学生临床见习;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临床进修一年后开始教学工作,达到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护理教学从学校到临床,再从临床升华到学校质的飞跃,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立教师研究基金
学院每年从学科建设经费中拨出经费资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广大青年教师主持和负责科研项目创造条件,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加强科研设计、组织、实施、整理、统计和论文的撰写,以科研促进教学,带动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学院现完成34项省级教研项目、30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资助金额46万元,发表8篇SCI文章。
二、创新教育理念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护理院校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以开放的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探索新知识,引导学生确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研究性课外独立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搜索信息、获取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根本转变[1]。
(二)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教学时数,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强调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探索求知。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开拓思维,文理科相互渗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志愿选择。护理学院已经开设医学创造学、护理科研和医学诺贝尔奖等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内容
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编写全新教材,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介绍学科的最新知识、热点内容、创新方向,注重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注重新知识、新方法技术链接,追踪国际最前沿的医学护理信息,让学生学到的急救护理学内容始终是最前沿的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
护理学院开发急危重症护理学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系统,完善实践教学,建立急危重症护理学模拟实验室。2010年学院研发的临床护理虚拟训练与评价系统,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11年开始将成果有效转化,采用虚拟、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虚拟医院见习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创新理念、临床评估能力和护理决策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样创新,自主创新的教学是确立“主人、主体、主角”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3]。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 学习、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 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 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 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一)情景模拟法
以问题为中心,模拟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放入能直观感受的教学环境中。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课前1周教师根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精心设计2个综合案例并分别提出5个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共计两组;每组学生根据案例,结合教材,上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通过阅读和思考,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有些疑难问题求助教师指导;申请模拟情景道具;上课开始每组学生给予5分钟时间,根据综合案例进行群体配合模拟急救,学生分工配合实施“抢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模拟患者病情做出快速评估、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最终给予评价;情景模拟结束后,其他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授课小组成员给予回答,教师帮助完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模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抢救情况,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本次课内容的学习。此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激发“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体现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5]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始于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即问题意识,这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激发。教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
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牛顿坐在一棵树下,埋头读书,一只苹果落下来打在牛顿的头上,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这一问题意识开始,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护理院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护理院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集体力量,认真总结过去的护理教育经验,吸收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化护理教育改革,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把护理学生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为祖国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学人才。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采取如上举措对解决我国护理院校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市场化需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风.研究性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2]白忠喜,胡卓君.基于资源整合共享的实验室重构及其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
[3]颜红金.医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华夏医学,2006,(10).
论文关键词:社交网络,移动学习,Moodle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2015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以及手机应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手机上网比例高于PC端。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信,QQ等社交类网站的迅猛发展,预示着社会媒体(Social media)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它正逐渐影响着网络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学习教学在世界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与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其研究时间较早,研究范围及内容也比较广泛深入,构建的移动学习平台用户定位十分明确,针对性较强。如Westmister大学的基于短消息的英语学习系统[2],哈佛大学的实时学习分析平台[3],Blackboard Learn[4],StudyBlue[5]。我国内地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以黄荣怀[6]、方海光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从系统服务环境、系统支持环境、系统装备环境三方面入手,并结合国内外移动学习与应用案例的研究,构建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希望再次带动移动学习研究的热潮。其他学者则从技术批判、设备专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国内理论研究的水平。虽然国内企业培训也开始重视交互、协商等社会建构学习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诸如思维工具等移动学习的其他特性,仍以资源的堆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形式和目标,移动学习的发展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移动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
1.1 社会化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参与和互动完成的意义建构[7]。所有的认知、学习和行动都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智的发展都是与他人的心智互动的结果,换言之,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重视交流、协作、共享和反思,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强调各种制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基础,能够推动学习者达到认知发展的新高度。
1.2 碎片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呈现碎片化、微型化趋势,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我们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9]。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的时间、便捷易用的智能终端、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的无缝学习,然而,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法赫和普鲁莎卡[10]认为,从生成的角度分析,信息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远程教育论文前者是独立于个体由外部生成的,而后者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具有自我生成性,因此不能简单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信息与知识学习,重复的信息捕获、存储、回复和传递无法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乔纳森等[11]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在真实、 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构时,信息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用,从而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因此,碎片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学习[12],以更短小的内容、更单一的目标来传递知识。
2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构建
移动Moodle平台是Moodle在线学习的移动客户端应用,通过该平台,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移动学习,同时亦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碎片时间,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弥补学习网站的不足,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用于移动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反思、协作教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3],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1 功能结构
本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技术进行编码实现,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用户数据库,可对用户信息,用户所上传的文件等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软件APP的方式展现其功能,用户可在下载软件后进行访问。系统前台和后台功能结构如下图1、图2所示:
平台的前台为用户提供课程查看、课程查询、用户登录、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网站的前台结构功能齐全、简单明了,极其方便用户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后台功能便是对前台动作制造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梳理。整个软件的后台设计体现出软件的简单明了,主题清晰,操作简易、实用。
2.2 系统界面
根据前台结构设计图,采用先进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主要界面如下图3:
3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形式相比较存在很多优点,例如更加灵活便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在社交网络中还可以自由提问、表达,包括感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教学的反思、经验的交流、讨论主题以及分享个人教学经验等 [14]。
移动Moodle支持iOS系统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实现浏览、评价、在线习题、答疑互动、内容管理、学习统计分析等功能;与Moodle云平台web端数据完全同步;还拥有强大的站内用户社交功能,支持语音、文本、视频、图片、位置信息发送;对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Moodle平台还提供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将Moodle云平台部署在用户本地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设计和开发。移动Moodle利用手持移动计算设备,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和远程教育相比,移动学习更侧重于通过移动设备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该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能够在移动的环境中实现学习。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刷朋友圈、微博时,也可学习同学分享的课堂笔记。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关联、整合、管理与分享。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聚合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系统研究的新发展。未来学习平台设计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学习平台将更加支持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化的时间、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学习。
2)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提供无限可能,例如,构建基于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协作、共享与反思。
3)社会性:学习平台将致力于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参与和有益互动,并且集合各种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秉性相近的群体进行共同学习与分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胡竞.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3):78-82.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讲解主体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耐心倾听的客体――学生。于是,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与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材料,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具体来说,当前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材是“圣经”
目前高等学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和对管理内涵的认识的变化,管理过程除上述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创新、激励等管理行为。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为主
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比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又如,在各大高校中,《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案例教学往往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播放的课件往往使学生对案例的信息了解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做好或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应注重管理团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在不断更新,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亦在不断的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现应包涵最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
2、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实践前沿;在实习环节上,尽可能多安排时间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面向实践的大作业。若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现在,研究生全都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手段,报告毕业论文。组织学生自行讲解、互相讨论、角色扮演、教学小结的“讨论式教学法”,如讲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对“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进行辩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讲和小结,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下面本文以博客为例,简单谈谈博客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到今天,博客已成为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总结经验和做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博客这个辅助工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博客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博客仅仅是一个辅助平台,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博客是个开放的平台,自由讨论是它的最大特点,发言没有对错之分;第三,博客应该保持其先进性,其资料、热点、评论等都应该是最最前沿的。
显然,博客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博客的质量是关键,因此博客的建设与维护尤显重要,凭一人之力是做不到的,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师生的共同经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发挥管理学教学团队的作用,让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的教学博客的建设中去。尽管目前博客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中还停留在教学展示、作业收发、教学辅导、案例讨论等初级阶段,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我们期待博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共享、协作学习的文化意义能够对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CAI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系统教学软件就是CAI系统的其中之一。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送声、光、色、形等信息,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教学内容立即显得简明具体;第二,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对管理学规律、原理加以验证,以事实说话不仅加强了《管理学原理》科学的实证性,而且使教师讲解更具说服力;第三,CAI实行人机对话,计算机向学生发出刺激信息,学生作出反馈响应,计算机及时进行判断,并输出强化信号,实行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第四,CAI人机一对一的方式使个别化教学得以实现,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CAI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因此,在CAI的运用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其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CAI系统中存在着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因此,CAI系统结构主要由教师端子系统和学生端子系统构成。这两个系统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即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第一,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第二,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第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部署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第四,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测验试题、典型案例、优秀论文、文献资料等。
可以说,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扩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很好地满足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教学,即我们所说的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通信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活跃。远程教学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地进行教学,他们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学校中的教师资源和知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
远程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
(一)网络课件库
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要求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某试点学科中的网络课件要涵盖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适合本教学单元需要的网络课件,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电子稿)与制作脚本。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
(三)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
远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远程教学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所有教学及教学管理软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课件开发(主要指内容整合)、网上辅导及讨论、自我测验(交互式)的系统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要能够运行多门课程,所有系统的设计要求简单、灵活、使用方便。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异步或同步网络授课、练习题在线练习或下载、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教师管理系统等。
四、结论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传统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对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管理学的方法原理是比较有效的,但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上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网络教学平台现在还不够普及,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当前各种教学模式的有利补充,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远程教学必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网络教学及互联网协同教学的研究,也将会给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超,顾南,谭涛.CAI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2).
2、陈俊林.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郭建华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4).
4、架玉芹.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6、刘广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
7、刘琴,周柏林.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引入“博客”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5).
8、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1).
9、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
10、吴浩.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现在谈论教师教育的热点是两个问题: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即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即除了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教师。对这两种转变,有人赞成,有人保留意见,虽说不上反对,但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发表点看法。
一、历史的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但是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现在大家愿意把它称为教师教育,包括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此本文不作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大家公认的第一批师范教育机构是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681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写作论文。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早期师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毕业以后经过短期培训就去担任小学教师;二是专业性不强,由于教育学、心理学还不发达,因而教师缺乏专业性培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师范教育绝然分开为两种类型,即封闭型和开放型,或者如英国詹姆斯·波特报告(JamesReport)中所称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其实教师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由于以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几乎任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当教师。所以重视教师工作的发达国家都设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考试等方法来认定教师资格。即使如前苏联以定向型为主,有师范教育体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综合大学培养。例如法国,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资格主要由综合大学毕业生通过教师会考而获得。
由此可知,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分析一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二次大战以后大批复员军人涌入高等学校,许多师范学院由此而扩大为州立大学。其实师范学院依然存在,不过是存在于综合大学之中,有的称为教育学院。西方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两个层次的教师:一是本科生,培养小学、初中教师;二是接受其他学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为高中教师。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性也是逐步提高的写作毕业论文。与其他职业不同,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3)高中阶段的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以开放型为主。即使设有专门师范学院的国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培养。
(4)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得很晚,如果从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中就有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把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前者属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属于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1902年又在京师大学堂内创立师范馆,招收科举时的举人、贡生、廪生、监生和中学堂毕业生,修学3年,毕业后择其优异者给予中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后至前,几乎各省都办起了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优级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两级师范学堂。癸卯学制规定在初级师范学堂内可设简易科,以解决当时初等小学堂教师的急需。至1949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12所,在校师范生1.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师范生15.2万人。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向苏联学习,师范教育实行三级制,即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初中教师;高等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高中教师。在职教师进修,小学教师有各县设的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师有各地区、市设的教育学院写作教育论文,高中教师则有各省的教育学院。这个系统50年来培养了千百万名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系统50年如一日,没有多大变化,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首先,这个系统设定的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低水平的。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资格设定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师定位在专科水平上,在世界范围内是偏低的。特别是第二次大战后,各国教师教育都逐步升格,小学教师一般都在专科以上水平,中学教师,包括初中教师都在大学本科以上水平。我国教师水准定位较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人口基数大,要在短期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的缺口太大,教师水准定位低一些容易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逐步调整,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教师的水准调高,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
其次,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落后。20世纪后50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50年。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总和的90%是在这50年内创造的。但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50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对培养教师至关重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几十年来也有很大的突破,但很少反映到师范院校的课程之中。
第三,师范教育在我国不能说不重视,历次教育决定中都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教育部(国家教委)也召开过多次师范教育会议,但是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却有偏差。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另一种观点是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由于有这两种观点,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就是对师范教育认识不同的反映。从1958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口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向综合大学看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确想摘掉师范的帽子,把师大办成综合大学。但按我的理解,绝大多数师大的教师并不是不想培养教师,而是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我国虽有培养教师的独立师范教育系统,但历来都不排除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以前,许多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中学教师队伍中。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舆论,认为北大的毕业生有后劲,即是说,开始的时候师大的毕业生教得好,因为他们懂得教学方法,但几年以后,北大的毕业生摸索到教学方法以后会教得更好,因为学科知识比师大毕业生学得多学得扎实。师大的老师就不服气。有人就说,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优秀青年不愿报考师范,师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北大要低50到100分;同样都是四年学制,但师大学生需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过去叫教材教法),还要教育实习,当然学的学科知识就没有北大的多。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高,科研、经费等都得不到领导部门的支持,师范大学的广大教师有一种不服气又自卑的心态。于是向综合大学看齐得到许多教师的支持。为了在学科知识上比高低,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训练被压缩到最低点,教育实习由“”前的12周压缩到现在的6周。可以说,今天我国的师范教育,学术性、师范性都不高。让这样的师资水平在21世纪里来推进素质教育,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当然不排除广大教师都在勤奋工作,为素质教育做贡献,而且不少教师做出了成绩。但从整个国家的教师队伍的总体来讲,不是说没有问题的。
三、几点建议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表现在:
(1)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教育基础,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迫切要求师资水平的提高。
(2)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已经有条件来调整教师教育的结构。
(3)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进入了小康社会,已经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这样的迫切需要,也有这样的可能。
(4)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也为教师教育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因此,教师教育要抓住当前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教育的认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没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一行专业,不是有知识的人都能当好教师。不能用50年以前的眼光来看教师教育。由于50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教师的专业是知识增长得最快的专业之一。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真正把教师教育摆在应有地位。
第二,稳步地将三级师范转变为二级师范。这种转变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城市,可以一步到位,小学教师也由大学本科生担任。但即使是这些城市,也不是所有教师都一步到位。有的同志主张保留中师的模式,不要取消中师,因为中师比较重视师范性,培养的师范生受小学的欢迎。这不是理由。小学教师由师专或师院来培养,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师专和师院要单独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教师的特点,吸收中师培养模式的优点,而不是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
第三,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有利于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综合大学文理科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去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以来都有一部分进入教师队伍。但是过去没有明确他们也有培养教师的任务,因而他们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训练。20世纪50年代综合大学曾经设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知是哪一年取消的。今后应该在综合大学中恢复教育专业课程,才能有资格培养教师。
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师范学院的领导感到一种压力或者困惑,不明确师范教育要向何处去。其实转型的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培养机构的转变或者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提高。这对师范院校是一种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既要加强学术性,又要加强师范性。50年代后期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都实行过五年制,应该恢复。使学科专业学习能与综合大学的水平拉齐,教育专业训练能加强,特别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要有三个月的时间。延长学习年限,就有一个工资待遇问题,这可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改善。
第四,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可以设主修和辅修,鼓励学生跨系科选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今天的教师既要在所教的学科上有深厚的基础,又要了解更宽广的知识领域。要改革和完善教育学科课程,设立多门选修课,把最新的教育理论介绍给学生。要让学生早日接触孩子,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是一种应用专业,要多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用信息化来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第五,尽快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就要有资格证书保证。教师是一行专业,就不是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够担任,只有经过教育专业训练,考检合格者才能有教师资格。这也是确保教师崇高地位的保证。
第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现在职前培养是由师范院校担任,在职培训是由教育学院承担。虽然师范院校大多设有成人高校,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但都是学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仍是职前培养,真正在职继续教育却很少。教育学院本来是提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但也在办学历教育。完全把事情弄颠倒了。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者为了知识更新,或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从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来看,教育学院却不如师范院校,因而大多数教育学院事实上承担不了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任务。应该把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实行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统一。目前是管理体制阻碍着这种合并。
第七,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这是为中小学教师专门设立的研究生学位,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招生4年来,专业逐年增加,现在已涵盖中学所有学科,将来在适当时候还将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已录取7478人,我们计划在“十五”期间,授予学位能突破5万名。这件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有些地方和学校支持不力,他们怕影响学校工作,不愿意送骨干教师出去学习,这是一种近视的看法,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