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1)

[关键词]城乡教育统筹 渝东南农村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2.关于教师专业精神。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认识不清。对“中小学教师从事着非常神圣而有意义的工作”持“非常赞同”观点的仅占6%、持“基本不赞同”和“说不清楚”观点的却达74%;二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足。高达98.4%的教师认为家长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众多教师不安于教师职守,将专业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应付目前的教学”的道德底线上;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不深,57%的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达39%的教师具有离职倾向;四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历来不高,加之“臭老九”的历史评价,造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尽管随着城乡统筹和绩效工资的实行,生活和工作条件总体上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师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却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极端——48%的教师认为“有所降低”,35%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五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由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更处于劣势,加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教师对专业水平自我评价偏高(41%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成为成熟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及主动性并形成恶性循环。

篇(2)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令人担忧的现状与农村教师群体内部结构:队伍缺编、年龄老化、性别失调、学科矛盾突出和学历低下密切相联。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教学匠”现象是司空见惯,现阶段揭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努力过程。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个层面。[1]这一界定强调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是怎样?

(1)教师数量多,2004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全国教师总量的55%左右。[2]农村中小学教师起始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角色扮演陈旧;教育薄弱,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践;教育时间短,指导学生不足。

(2)更严重的是,教师专业意识低下。有人曾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3]上海、湖南、宁夏三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发达地区的教师其事业感越强,越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其职业感越强,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教师都缺少专业感,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

综观事实,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无可回避。所以探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凸出,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严重缺编。调研表明:2004年,贵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达216万人,全省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1∶28.1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0.13;全省初中师生比例为1∶23.13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9.14。如:安徽省淮北大部分地区和江淮一部分县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初中师生比例超过了1∶35,其省内许多农村学校甚至于出现了近百人的超大班。湖北监利、天门、孝昌三县教师缺编8500人,致使一些乡村初中班学生数额最多达130余人。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严重[4]。国家设定的师生比例存有一种明显的城市本位的倾向,忽视或漠视了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居住不集中、农村学校规模小等具体客观现实,有意无意地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来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因此教师在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用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教师与“国家户口”、教师终身制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没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能辞退的。近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诸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出现了低峰,导致师资需求下降,很多地区农村小学几年没有进新教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引进新的教师更多考虑与高考升学更密切的高中。另外,农村教师待遇低下致使教师队伍分化和外流,农村中小学老师主要是骨干青年教师,流往东部沿海城市或者层层拔高到城镇初中、高中学校。这样教师“进不来,却流出去”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得农村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年龄老化和断层的现象。2004年对山东省4个市的1246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结果表明: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比例近40%。[5]

(3)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从事教师职业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据调查:辽宁省2004年全省女教师整体比例接近70%。[6]女性在社会中被期望温柔贤惠,以家庭为主;男性在社会里被期望勇敢执着,以事业为重。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工作的同时需要比男性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不可避免的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另外,“任何职业一旦被视为妇女职业后,便被视为不适于男性。”[7]女性职业的地位往往较低,因而教师专业地位也受到影响。

(4)学科结构矛盾突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短性学科教师相当缺乏,在湖南、河南、陕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表明:57.7%的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57%的学校缺乏英语教师,54.7%的学校缺乏音、体、美教师。[8]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变成了不合格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以及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来赢得社会认可。

(5)学历达标率高与实际教学水平低下矛盾明显。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学历合格率迅速提高,截止到2001年,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率分别达到了96.04%和84.74%。[9]从数字看来,教师学历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但数字背后,教师的学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自考、电大、函授、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若干次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与城镇全日制第一学历相比较,差距明显。同时,针对教师学历达标进行的各类培训在质量保障上尚有缺陷,这种“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造成了实际农村教育合格教师的欠缺。

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群体自身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以赢得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认可。“有效的学校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能作出判断的专业化人员”。[10]分析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因素,寻觅有效的解决策略,借此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教师专业化向更高层次前进,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

[2]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11).

[3] 钟佑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湖南教育,2003,(13).

[4][5]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6).

[6] 李志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7] 林清江译.[英]班克斯.教育社会学(第四版).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192.

[8] 王一涛.农村师资的困境与出路——基于y县的个案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9).

篇(3)

一、更新理念,目标引领

在总结、沉淀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出学校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理念,并让这一核心理念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纲”,在理念中体现学校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

二、制度规范,科学管理,保障有力

(一)制定并完善各类制度

学校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就我校而言,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管理上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包括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过程督察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等。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校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组织学校教师发展工作。成立“示范性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领导小组,要求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即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校长和主管副校长职责明确,并能有效履行领导、指导、监督等责任。中层领导也进行了调整,任用了一批业务过硬、年轻精干的力量来担当,使得每一位领导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校长及每位中层领导负责一个教研组的研训活动,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的设计与创新,从理论学习到课例研讨,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确立研究基地,为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应科学规范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专用教室、功能教室、器材室、教师电子备课的硬件装备充足,能满足教师备课、学习、研讨、交流、远程学习、网络研修的需要。

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创新与拓展

(一)让每一位教师“胸中有墨”

学校应鼓励教师将学历进修与专业进修相结合,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提出要求并有激励措施,争取继续教育参训率为100%,合格率为100%;鼓励教师拥有双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而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齐头并进

为了丰厚校本教研的内涵,学校应将教育科研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专门聘请专家引领教师走到教育科研这条道路上来。通过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读书报告会、阶段性论文的撰写等活动,提升教研的实效性,提升教研的层次,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学校承担各层次教研课题,对承担课题有效管理科研课题和实验项目,注重过程中的指导、检查、评价,给予必备的条件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三)“四层次”协调联动,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层级,即“能手引领层”“骨干预备层”“青年培养层”“经验上升层”。进行“四层级”的教师培训是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专业促进策略。

(四)反思性评价,激励中成长

学校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将激励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分别建立了师生层面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教师层面,也注重发展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创建星级学校、星级年级组、星级教研组、星级班、星级学生等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发展“星光灿烂”的评价文化。

星级年级组、星级班级评比是为了立足本校实际,让“校长领导,分口管理,年级负责,班级包干”的教育层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

星级教研组评比为推进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起到助推作用。在评比过程,从教研常规星、教学改革星、教学科研星、教学特色星、教研成果星五个方面进行评比,每一颗星都制定了评比的细则。星级教研组和星级年级组的评选,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构建立体校本研修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建构立体化的校本教研体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开始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全体教师经历从迷茫到适应再到自觉研究的历程。

篇(4)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但由于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客体在教师思维中形成的特定的看法和观点,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教师教育行为。然而农村的一些教师走进了“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简单化”的误区,他们认为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认为只要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1)从改善教学方式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学情不同而施教。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由“统一”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教师要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死”知识的学习。正如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2)在尊重学生中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平等的师生观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真诚沟通的保证。,教师要做到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心中装着所有学生;要给每一位学生一定的空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付出真诚的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3)在转变角色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有些农村教师认为“教师是被动地、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的教材执行者”,而正确的教师观却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和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来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要不断地观察和研究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思想、心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富有个性的课程,使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了解知识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知识的多少决定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教师的这些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培养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力提高有利于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积累。农村教师积累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多读、多看、多听、多写。首先,教师要多读、多看。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方式,多渠道地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信息库,这些都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多听。教师在与教研组、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会的交往中获取大量的新的信息,校正自己的思考方向,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最大限度地获得团队效应的积极力量。最后,教师要多写。一方面,教师要对每学年的备课笔记、听课笔记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把备课笔记中的教后感整理出来,并附教学后记;把听课笔记做成活页,与对应的教案订在一起,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记录自己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体验、思考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在对比中,寻找曾经忽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是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使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不仅为教师的教育科研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效率;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也拓宽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范围变得更为开放。可是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水平较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科研能力得提高。教育教学是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方法有: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意见进行记录、分析、归纳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和探究。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有关图像、声音等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中抽象的、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动态的知识,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核心

教学反思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合理地分析、评价和改变自身的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可是有些农村教师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是为了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从根本上忽视对教学行为的深层次反思。因此教师只有勤于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教学反思,才能增强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学前反思。教学前反思是优化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前提和保证。它发生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教学前反思有助于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二是教学中反思。教学中反思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学中反思是对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它主要是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师生互动的时间安排等。三是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进行评定等。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短期内进行,目的是把课堂中未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地记录并解决。教学后反思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它成为教师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铺路石。

农村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来更新教育观念,并积累教育科研的资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在教学反思中把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向结合,并积累教育科研的经验。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立足于本地的教育现实,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要有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将教育科研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子水.论语今注今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82

[2]向凌虎.对教师知识积累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3):76~77

篇(5)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专业发展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37-03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已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但随着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观念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小学开始就把孩子从农村送到城里读书,究其原因还是与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关,也就是与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有关。鉴于此,我们对安徽省H县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全县的农村小学中选取87所,共134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生存环境、教师专业知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重重障碍。如何科学归因,寻找对策,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归因: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问卷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进行理论对照,将H县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归因如下: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

1.农村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政策被歧视感。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决定的,而教师的待遇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调查发现,85%农村小学教师对当前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以后,被调查学校所在县的绩效工资总量低于周边地区。因此,绩效工资的实施没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歧视感。

2.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社会动力。除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家长以外,大多数农村的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转移,或是亲戚、或是祖辈,甚至还有孩子无人看管的现象,他们没有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降低,仅仅停留在“看孩子”的低层次上。

3.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教学负担过重。由于近几年农村生源的自然减少,小规模学校大量出现,然而按1:25的师生比(县城为1:23)来编制农村的小学教师,学生少,班数多,包班、复式班现象出现。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上课,根本没有时间从事学习与培训。在对学校布局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性调查中,87.2%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有相关性,这说明大量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的存在成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4.聘用教师的尴尬境遇影响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全县还有近10%的临时聘用教师,他们的收入较低,职业意识不稳,专业意识不强,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较为特殊的群体,也影响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发展。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可避免地通过学校的运行系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学校制度、学校的管理等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归因。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农村小学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交通信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具体表现为校舍简陋,现代教学仪器缺乏,图书资料极其短缺,交通不便,教师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难以了解最新的理念、方法、技术等。

2.学校制度建设缺乏农村小学针对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如果决策是一种错误的判断,管理的效率越高就越坏事。学校管理是基于学校本身特点所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环境和条件的‘管理模式’也没有万能的管理方法。”[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难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在被调查教师看来,明知是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制度,学校不得不颁布,教师们不得不执行,特别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强行压到学校的一些制度对农村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没有针对性。

3.农村小学校长管理不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境。被调查的学校有86%的学校教职工总数不超过15人,调查显示学校校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校长管理角色定位的影响,H县调查显示:现在农村小学校长75%是以前民师转正后提拔,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4.教师培训内容的过于理论化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有限。“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2]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可以加快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少走弯路。但通过我们的调查反映,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而在当地的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对自身素质提高有限。

(三)家庭因素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调查显示:这几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到农村,农村的教师队伍结构也趋于多样化,但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状况仍然制约着他们的专业发展。

1.通过调查发现:73%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为单职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大多数不景气,收入微薄,经济拮据。生活的窘况使他们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从事其他活动,靠耕种土地、饲养牲畜、或从事家庭手工业维持生计。这些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操持家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培训和发展专业。

2.近几年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分配新录用的教师,而且全部到农村偏远小学任教,据人事部门的数据显示,有60%的新分配教师不能在距自己家较近的学校上班,作为初任教师,大多新任教师上班以后选择调回居住地工作,因此初任教师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

3.由于家庭的文化氛围和农村的经济状况,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人员不支持他们的进修、自学等方面的专业发展,甚至不愿意花钱去购买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的图书或杂志。

(四)自身因素

“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进而获得专业发展”。[3]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和专业发展能力不强是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1.调查显示,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仍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所以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即虽然一些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他们学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的形式,学习的知识不系统,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3.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一方面他们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不再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研究的意识,反思的习惯,或是安于现状,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

二、对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突破

(一)优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因素

1.均衡农村编制管理,实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首先,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县城、农村三种类型的编制现状。目前,怀远县所在的蚌埠市小学的编制标准不一,城市、县城、农村的师生比分别是1:19、1:23、1:25,这种编制规定,明显不利于促进农村的教育公平。应该根据农村小学布局相对分散的情况,编制应适当向农村倾斜,确保农村的小学教师能按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有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其次,农村的小规模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应该加大,各地应认真研究本区域的布局调整方案,针对布局调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应认真调研,尤其是解决好当地干部、家长的思想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只要工作做得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布局调整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优化教育资源重要意义,干部、家长还是认同小规模学校的撤并的,怀远县有的乡镇在布局调整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果,调整后的学校师资也比较充裕,各种教研活动也能规范开展。

2.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机制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切实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妥善解决临时聘用教师的归属,遏制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教师单项流动,科学安排新分配教师的初任教师岗位。同时,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对农村倾斜的政策优势,培养一批优质的农村小学教师,从而带动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退出机制,对长期在编不在岗及不能胜任农村小学教育岗位的人员要及时、稳妥的进行推出,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3.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现行绩效工资水平,特别是区域内的差别过大的问题,同为蚌埠市的怀远县和固镇县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差别较大,作为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感到不理解,因而影响自己的从业激情。二是优化新分配教师生活、工作环境,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使新分配教师能进的来、留的住、教的好。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对绩效工资的发放不满意,这其中的原因除总量较低以外,还有教师对绩效工资的理解有偏颇,这与绩效工资政策的宣传、实施有关,绩效工资实施一年了,有关部门的反馈调研工作应及时,针对过去实施的情况进行科学论证,调整发放渠道和办法,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

4.实施有效教研行动,搭建城乡、校际教师教研交流平台。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的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因此,教研活动成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作为农村小学的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城乡教研交流平台,提高城市优质学校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探索农村小学之间的校际交流机制,切实要提高教研活动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发挥任职学校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任职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价值体现的基本生存环境,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1.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学校发展,教师为本。一所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必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农村小学要任用专业发展意识强的优秀教师做校长,要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然后给每一位在职教师定以适当的发展指数,来细化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2.绩效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为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者,学校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对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如教师的学习,反思、行动研究的成果,教研论文的发表等等绩效化。

3.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农村小学要不断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艺体活动,购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杂志,使农村教师有球可打、有网可上、有书可读,丰富农村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

4.建立有利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农村小学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指向是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更确切地说只是对小学生语文数学考试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只是对某一方面结果的评价。不仅有悖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渗透到这个评价体系中来。

(三)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树立“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理念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5]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应该在优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因素,充分发挥任职学校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的前提下,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树立“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理念: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如果没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外部环境和学校的积极因素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2.增强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发展实践表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承诺、动机和行为。因此,应当重视激发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主体信念,使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动发展动机和内驱力。在工作中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档案袋等记录对自己发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关键人物,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措施,保证反思经常化、系统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和更新。当教师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就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3.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教师应该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人文素养。针对调查中农村小学教师普遍缺少学习或学习不系统的状况,学校在保障教师有书可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本专业的知识学习上有深度,在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有广度,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文化品位。

4.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要引导他们对自己有个客观而准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工作,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度。面对学历、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农村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来缓解工作的种种不适。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农村人群生活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发展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促进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143.

[3]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231.

篇(7)

关键词 高中 学科带头人 教师培训 培训需求

自2010年起,国家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学科带头人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影响、引领、带动整个地域。他们的存在可以带动一个区或者一个市学科的发展,能够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2014年,我们申报的对某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的“国培计划”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去年下半年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和一个月的网络研修。我们对所有参培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前期调研,目的之一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同时也是为了挖掘教师交流的抗阻原因,探寻消解策略。本研究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40名高中学科带头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为深入了解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期间随机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参加培训的40名高中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情况分析发现,63.3%的来自城市学校,16.7%来自农村学校,10%来自县或市教研室,6.7%来自教师进修学校,另有3.3%来自其他岗位。从被调查者参加培训经历看,所有老师都参加过多次培训,其中,43.3%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7%已经参加过全国级培训。被调查者的其他基本情况如下表。

二、培训现状分析

1.关于培训内容

基于当前专业发展,教师的困惑主要有:科研能力弱(46.7%)、学校平台低且支持力度不足(20%)、缺乏进取的动力(10%)、教学技能停滞不前(3.3%)、其他(13.3%)。所在单位地域不同,主要困惑也随之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困惑以“学校平台低且支持力度不足”为主。访谈中,Y老师强调:“自己想发展但是缺乏一个平台。科研课题缺乏团队,缺乏资金,缺乏试验点。”城市学校教师的困惑以“科研能力弱”为主。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在访谈中抱怨学校提供发展平台有限的同时,更感叹农村学校教师自身发展意识淡薄,自己虽是学科带头人,但却无人可带,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谈到教师交流时,所有城市教师都没有到农村学校的意愿,农村教师则不假思索地说,有机会我们当然也想到城市学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解释为什么城乡教师交流困难重重。

调查发现,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名前三的:一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二是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更新;三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为了评优评职称和服从上级安排等目的较少或几乎没有教师选择。目前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按教师需求程度依次排列为:教育科研方法(63.3%)、专业学科知识(13.3%)、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13.3%)、新课程标准的解读(3.3%)、其他(6.7%)。学科带头人急须培训的内容有:科研能力指导(60.6%)、教学智慧(21.2%)、师德研修(6.1%)、课标解读(3.1%)。另外,访谈中,S老师说:“我希望听到语文方面的本来的、学科专业的东西,还希望听到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个是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也希望听到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总之,高中教师认为要把前沿理念培训、知识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相结合。

对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活动,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20.69%的教师认为培训计划过于“一刀切”,17.24%的教师认为培训单向灌输,忽视了学员的感受,3.45%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受金钱驱使,不顾质量,另有3.45%的教师认为还存在其他问题。针对目前培训过多、目的不明确,缺乏主题、缺乏前期调研的情况,开展有效的培训首先就要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

2.关于培训组织

学科带头人在学员管理方面应采用的方式:小班制(30人以下)(86.7%)、大班制(3.3%)、不分班(6.7%)、分不分班都可(6.7%)。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认为最适合于骨干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是:集中培训(53.1%)、专家个别指导(34.4%)、远程培训(6.25%)、校本培训(3.1%)。关于学段和学科分类方式上,超过半数的高中教师选择分学科集中培训。

在培训模式上,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37.5%)、名师引领(35%)、课题研究(15%)、上示范课(12.5%)。另外,高中教师都认为学科带头人培训适合采用“走进高校”的方式进行高级研修,除此之外,同时采用“影子教师”环节,如与本地中小学一线优秀导师互动开展教研活动。在有准备的情况下,90%的教师自愿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3.关于培训的师资与考核

在培训师资方面,被调查者最希望接受高校教育教学专家作为培训师资,其余依次是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教学研究人员、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高中教师认为担任学科带头人培训的授课教师最需要的素质是:对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61.1%)、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19.4%)、新课程理念(11.1%)、敬业精神(5.6%)、对教师的人文关怀(2.8%)。

对于高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应该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时,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26.7%)、提交经验论文(17%)、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16.7%)、提交教育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15%)、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考核(10%)、对理论知识的检测(8.3%)、其他(1.7%)。

三、培训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在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学科带头人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前期调研,关注参培教师需求

应该在学员来参加培训之前,进行广泛的前期调研,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实地调研可以确保那些网络覆盖率低的地区的教师参与调研活动,而网络调研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实地调研的教师也能在网上参与调研活动。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准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开发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从上面的调查发现,参培的各科高中教师不仅有颇丰的科研成果,教学上也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骨干,他们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三是自我完善与发展。因此,在培训的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不仅要安排通识性的学科讲座,例如老师怎么写科研论文、老师如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若干证明问题、师德方面案例教育等等,同时,要增加各学科前沿知识,分科分学段进行培训。

3.灵活培训形式,鼓励学员积极参与

培训学员组织上,最好是分学科分学段小班制有针对性地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注重几个方面相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专家个别指导相结合。发挥专家教授的引领作用,帮助学员更新观念、丰富理论、指点迷津、增长见识。二是观摩教学、名师引领、课题研究、上示范课相结合。除了大学里教授的指导,也要到当地中小学进行参观与一线特级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三是在网络平台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例如,学员以心得体会、培训简报等形式将自己的感悟时刻上传到网络与学员共享、与专家探讨,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以多种方式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听众、配角转变为合作者、主角,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发展平台弱、教师提升意识淡薄的现象,要对农村学校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依靠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学习很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农村学校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榜样示范和纽带作用,聘请高校或一线教学名师来校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可基于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研究表明,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增强农村学校教研氛围,提高农村学校的吸引力,这或许也是破解城乡教师交流难题的一剂良药。

4.强化培训师资,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应该多方选聘师资,组建专家团队,建立专兼结合、动态更新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教授,也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名师,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培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专业学科前沿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员的困惑和问题为中心,通过案例讲解等方法,使得讲课受到教师的欢迎。

――――――――

参考文献

[l] 方彬.国培计划――参训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刘加霞.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 任春亮.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4] 张雪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颜钰梅.宜宾市中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