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8: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音乐理论是指有一定音乐成就的学者,根据自己对于音乐学习的经验,对音乐作品、文献资料中的音乐逻辑和音乐规律长期进行总结和探究,研究出来的结果可以供音乐学习者参考,并结合音乐学习实践最后达到提高自己音乐水平目的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
二、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作用
音乐理论主要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理论、作品欣赏和分析等,钢琴弹奏是一个需要长期、全方位学习的学科,对于学习钢琴弹奏的人来说,只有把学习实践和音乐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技能,提升自己在钢琴学习方面的综合水平。
三、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一)乐理知识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如果连最基础的钢琴乐理知识都不懂,那么想要弹出流畅且动人的音乐,必定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还没有学好乐理知识就想去学习弹奏钢琴,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为你讲解乐理知识,而且你会发现,在实际练习弹奏练习的乐谱中有很多不认识的音乐符号,那就必须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自己查阅资料,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因为强烈的挫败感而打击自己学习钢琴的积极性。所以,在钢琴弹奏和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乐理知识,对乐理知识烂熟于心并透彻理解,才能在练习过程中掌握娴熟的弹奏技巧,才能在音乐弹奏中真正理解音乐术语,把握音乐弹奏速度的快慢缓急,演绎更加流畅动听的乐曲。只有掌握好乐理知识,才能从乐谱中感知作者真正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演绎出一曲有血有肉的音乐作品来。
(二)视唱练耳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学习钢琴的基础之一是对于音乐乐谱的熟练识别,在识谱技能的练习中,视唱练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这项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视觉和听觉练习,逐渐锻炼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在音乐演奏实践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练习识谱时,会看或听大量的音乐素材,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也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了自己在音乐欣赏方面听觉和视觉的敏锐度,对音乐世界的领悟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钢琴弹奏时可以更深入感知乐符间蕴含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可以更轻松地完成对不同作品的完美演绎。
(三)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和声理论是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核心内容,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其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钢琴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钢琴学习的内容。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和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会特别重视对于和声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同时还辅助大量的和声练习,以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情感表达能力。将和声理论应用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鼓励学生即兴表演的积极性。只有扎实掌握在钢琴演奏中对于和声的恰当应用,才能将音乐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真正用音乐去感染观众,让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作品欣赏和分析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应用
关键词:音乐文献 音乐创作 音乐表演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理论是将构成其诸要素的各种认识加以论证组织导出的原理。文献一词,在艺术类学科中指的是一切能记载知识和信息的物体。在《文献著求总则》中对“文献”作了严格的定义,即:“文献是记求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音乐文献”则是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金石、图书、报纸、录音带、光盘等都可称为文献,它是各类资源的归纳、整合与再利用的物化体。所谓音乐理论文献,是一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载体,它是音乐艺术历史、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和各种音乐作品转换成相应的信息符号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在纸张、塑料等载体材料上的各种物化知识的集合;以某一音乐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整合,旨在揭示这一音乐事项形态变化、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的特殊规律,并为开展音乐文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目前音乐文献学建设的目标和宗旨。它在普通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音乐文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和发展。关注音乐理论文献的目的,除了丰富文献整合的内容外,最关键的在于为音乐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作品创作和演唱演奏实践提供完整、切题、及时的文献信息服务。一般来说,音乐理论文献的研究,会给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演奏演唱专业等多方面人员提供更直接的帮助,其意义亦可彰显在这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品原本就是作曲、理论、表演等各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再创造的依据。对于搞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人来讲,完善的理论资料是从事创作工作的基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大师的写作技巧,很多就来源于对文献的学习,早到巴赫、海顿、莫扎特,近至科普兰、欣德米特,无不如此。
首先,对技术理论的学习已不再仅停留在单一的教条模式和机械式的理解水准上,而是将这些技术手法放在整个作曲技术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单纯的模仿到融合改编到再创造。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对实际创作必定大有好处。其次,对某些作曲家技术手法的研究,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寻其源,能将作曲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放在其时代风格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去研究,这无疑加强了对这一时期作曲技术手法研究的深度,有助于较完整地了解该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对音乐创作益处良多。
二、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音乐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音乐理论文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已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重视学术性是音乐学家的责任,体现学术性则是音乐学研究的“追求”。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在强调学术规范的同时,重视资料工作,关注音乐文献的“学术意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阐释、补充、完善或修正。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离不开已有学术成果这一展开研究的“上下文”。在这一方面,音乐学研究没有任何例外。作为音乐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了解、梳理和运用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进行及最终学术成果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确定了某一音乐学研究的专题之后,需要马上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是接触音乐理论文献并梳理、整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信息。
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类音乐文献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音乐文献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来讲,“学术含量”较高的文献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其内容无论是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还是艺术观念的阐释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的都是某种思想的陈述、知识的展示或意义的设释。广泛了解各类文献也是积累资料和开展音乐学研究的基础,重点关注文献中的“学术意涵”是利用资料提升研究层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如何理解各类文献的特征、作用与把握文献的学术价值决定了以后研究工作的水平。从这个做学问的角度讲,音乐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并无二致,亦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可以对所要研究内容的发展历史、研究角度和近期状况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亦能够发现其研究脉络和研究思想,指引该专题方向的深人,对音乐学学科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三、音乐理论文献对演奏、演唱等表演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以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它需要通过再次演绎使其呈现出来。作为记录音乐艺术形象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可谓独具特色,被喻为特色音乐文献。
关键词:关键词:音乐理论知识;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音乐教育教学
1 乐理知识的定义以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相关的音乐的理论知识,在音乐领域或者艺术领域经常被简称为乐理,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学习之前进行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入门的课程,与此同时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乐理知识主要包含了相关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对于音乐教育或者教学的过程中拥有着比较特殊的作用或者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乐理教学时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等等音乐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或者必修课程,更是作曲或者指挥等等这些重要的音乐课程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
2 乐理知识对于其他的音乐课程的学习或者训练的作用或者影响或者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有什么样的帮助作用或者影响
2.1 乐理知识对于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或者训练的作用或者影响
乐理知识能不能学好将会直接作用于其他有关于音乐的课程的学习以及练习,更重要的是乐理知识如果学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练习,而不会进行理论知识或者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长时间都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或者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受到阻碍。
相关的乐理知识可以作为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来学习,这样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效果可能就不会立刻显示出来,但是它对于以后的相关的音乐方面的学习或者练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或者指导作用,就像是一座质量比较好以及工程量也比较大的大楼不可能没有好的根基就能够建好。这就要求所有的音乐教学老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学老师在学生平时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并且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好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但是要想让学生能够非常准确或者精确的认识到学习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只是阐述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论文的下面部分讲述一下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2.2 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为以后相关的音乐课程奠定比较深厚的基础
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结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准则,马克思哲学原理中曾经讲到过,一个事物都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且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事物,所以相关的音乐教学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将培养学生一些比较基础的音乐技能,让学生们能够结合实践技能来复习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的过程中,结合实践的练习以及训练,可以从单拍子开始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能够保证让学生掌握部分曲子中经常运用的拍子。曲子中的节拍经常与节奏的相关练习与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节拍的练习或者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加入一些节奏的相关训练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节拍的时候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和熟悉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和练习不仅仅对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影响,也可以对以后相关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2.3 乐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相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的容易程度
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学习的基础或者前提,音乐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音乐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提取的主要内容,同时音乐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很好的运用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这样直接体现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也使得人们对于课余生活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标准,其中音乐作为艺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所以人们的基本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音乐的陪伴。在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之前,应该很好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拥有比较丰富或者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够很好的学习其他更加好深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现在很多学生都比较注重音乐技能的学习以及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进行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学习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表面知识,但是却不能够掌握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精髓,比如:学生在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研究,这样就会让学生不能够真正体现到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音乐的节奏以及音乐旋律,更加不能够发现甚至总结那些音乐作品中的规律或者比较出色之处。
参考文献:
柴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造就艺术大师.中国教育报,2009:12-18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1-13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覆盖了各行业各专业,人们对互联网的开发和运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了。本文取互联网对音乐理论辅学习的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在目前音乐理论方面的建设和运用情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中音乐版()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音乐天空、九天音乐网pop评、高地音乐、天虎音乐网、三九网蛙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权威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可靠、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另外,许多音乐资料不是非常详实,文字资料缺乏出处及参考文献,甚至在文字输人中常常有错误出现,这就失去了可靠的参考价值,也许这就是一些音乐专业学生不愿意浏览这些网站的原因之一。于是本文倡议这些网站能为专业音乐学习者着想,为他们让出多点空间刊载有关专业学习的内容,并注意讲求规范化。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中三种七声音阶的命名问题在音乐理论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讨论,众说纷纭。目前音乐学界大多数人已接受黄翔鹏先生的观点,使用正声音阶、下徵音阶、清商音阶三个名称;但在基础乐理教学领域,却仍普遍采用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燕乐音阶的旧说。应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在实践中趋向统一。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三种七声音阶的命名问题,在音乐理论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讨论,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这种情况给基础乐理教学与学术研究造成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七声音阶命名问题作一历史回顾,以便为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最早提出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三种七声音阶体系并予以命名的是杨荫浏先生。
杨荫浏在1923年出版的《雅音集》‘序言”中就提出中国古代音阶理论上的第四级虽是增四度,实践中却常常是纯四度。后来,他在1945年发表的《中国音乐史上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前者是古音阶,后者是新音阶。1953年,他已经明确指出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三种七声音阶的体系及其命名。他说:“在音阶具备七音,而同时重视五止声的风气依然相当流行的情况下,由于五音在七音间流转的习惯,最容易产生的音阶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原来的古音阶,一种是新音阶,另一种便是以商音为宫的清商音阶。”在同一书中,清商音阶有时又称为“俗乐音阶”,古音阶有时又称为“雅乐音阶”。1959年,于会泳提出了“自然七声音阶”、“用变徵音七声音阶”、“用闰音七声音阶”这三种称谓。黎英海则提山“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燕乐音阶”三种名称。1961年,林英使用了“正声音阶”、“下徵音阶”的概念。
1962年,李重光先生出版《音乐基础理论》,采用了黎英海先生提出的“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燕乐音阶”的名称。由于该书多次再版,发行量很大,在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而,黎英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三种七声音阶的命名成了被音乐界所普遍认同的称谓。赵宋光《论五度相生体系》与夏野《中国古代音阶、调式的发展和演变》都使用了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燕乐音阶的概念。1990年出版的《基本乐理教程》仍采用这三种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中三种七声音阶的命名提出质疑。1982年,他在《“八音之乐”索隐》一文关于“清商音阶”的注释中指出:“有叫做‘燕乐音阶’的,我以为无论从魏晋的宴飨之乐说,或从隋唐燕乐说,都是兼用各种音阶,古人并未限定在不同用途的音乐中采用不同的音阶,因此以为还是按琴调的传统称呼叫做‘清商音阶’为好。”“现在更可以看出把古音阶‘正声调’称作‘雅乐音阶’的旧说的错误。实际上魏晋以来的雅乐用的是清商音阶徵调式之‘清商音律’,而郑译为雅乐安排的却是新音阶。”“旧说把新音阶‘下徵调’称作‘清乐音阶’也是同样的错误。”“隋前的雅乐主要用清商音阶,旧说却强派它是古音阶;清商乐更以清商音阶为主,偏要说成是新音阶;隋唐‘燕乐’只有狭义概念,其实是雅乐范围的一个伎乐乐部,却说它是俗乐,并把清商音阶派到它的名下。其实乐种和技术上使用什么音阶的问题,哪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呢?”该文指出黎英海先生命名体系的主要错误有:一是把雅乐、清乐、燕乐三个乐种作为三种七声音阶的名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是历史上的清商乐所使用的主要音阶是清商音阶(即黎英海所说燕乐音阶)而并非下徵音阶(即黎英海所说清乐音阶)。关于七声音阶的命名,黄先生在文中使用了正声调、下徵调、清商音阶三个名称。1984年,黄先生在《“俨弦管”题外谈》j一文中论及苟勖笛上二调时使用了“正声调”音阶、“下徵调”音阶、“清角之调”(清商音阶)的概念。1986年,黄先生在《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一文关于“三种音阶的正名问题”一节中,列表归纳有代表性的四套三种音阶名称:
黄先生倾向于采用第一套名称,他认为:“第一套名称,有历史根据,也最合理,缺点是群众知之甚少。”
1992年,黄先生在书信中讲到三种音阶的命名时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各省联合的‘中国乐律学史’课题组,已经会议肯定,废除‘雅乐、清乐、燕乐’作为音阶诸名,改为历史上的原有名称:正声音阶、下祉(原注:这个字是作者为避免‘徵’字多音易生歧义而使用的)音阶、清商音阶。原以‘雅、清、燕’作为音阶名称的提出者(《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的作者黎英海教授)也在会上表示:放弃原曾用过的‘雅、清、燕’之名。虽然,截至目前为止,‘教科书’留下错误名称仍然影响很大,而正确名称却往往不被人知,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正名’,用于克服对于传统音乐的误解。因为历史上‘雅、清、燕’三种音乐的本来面目都是三种音阶并用的。
1993年l2月,黄先生在台湾汉唐乐府艺术文化中心讲学时则仍使用了正声音阶、下徵音阶、清商音阶三个名称。
11月17日下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与音乐学系联合举行了纪念已故老教授、杰出的老一辈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孟文涛教授的专题研讨会。学院副院长彭志敏教授主持会议,院党委书记杨锋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孟文涛教授的家属、生前好友、学生代表,武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魏平安同志、系主任钱仁平教授,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杨于芳同志、系主任孙晓辉博士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对孟老先生作为教育家一生诲人不倦的品德和作为理论家永远追求真理的精神,做了真挚、诚恳、深入的讨论和总结。会议还对孟文涛教授的《成败集》续编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了部署。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学术团队,孟文涛教授是老一辈学者、专家们的典型代表之一。孟文涛教授1934年生,2005年去世。在他84年生命中,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工作中,为中国音乐理论和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评论与批评研究以及音乐文献编译等领域,共计200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而他培养的以彭志敏、刘健、田可文等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大量学生们,已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孟文涛人品高尚,一生求真务实,要求真理、讲真话。这个特点在研讨会的发言中被提及的次数最多,也被认为是他最大的特点。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求真精神,造就了孟老先生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中遇到疑问总是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趋炎附势、人云亦云,也形成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独特的文风文品。孟文涛一生秉承“契而不舍”、“追求真理”、“不畏权威”、“敢说真话”的学术精神,使得他的学术论文具有“言他人言所未言,说他人言所未尽,议他人文之缺失,驳他人论之谬误”的显著特点。作为作曲系老一辈学者的代表之一,孟老先生在“为人”和“治学”上的求真精神,充分体现了作曲系优秀的学术传统,而这样的传统及其延续,也正是作曲系、武汉音乐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除了对孟文涛教授的人格人品、学术思想的讨论之外,研讨会还总结了他在教学中的严谨作风和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家,孟老先生秉承“艺术教育中不追求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严谨的治学风格,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他一生诲人不倦,不仅带出了一批在当今中国音乐理论界享有盛誉的优秀人才,而且他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朴素的生活作风更是影响了一代代的武音学子。
关键词:音级集合;研究;局限;不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74-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科学性、严谨性著称的音级集合理论被引入我国,这一基于数理逻辑的“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了我国许多理论家、作曲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涌现出大量与之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纵观我国20多年来音级集合理论的众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音级集合理论体系探源
20世纪西方先后形成了十二音体系、兴德米特体系、梅西安体系等具有较高认知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理论不仅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理论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为音级集合理论的出现完成了必要的过渡和积累。音级集合理论体系正是通过对上述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所进行的种种改造、整合与规范,逐渐演变成二十世纪重要的理论范型。我国的一些学者从勋伯格的“集合意识”、巴比特的“集合概念”、汉森的“集合原则”等方面来对不同的多声结构的“内部构造”――音程结构形式关系所进行的种种解读和探寻,虽然各自都有着自身不同的视角和逻辑,但它们或多或少都显现出与音级集合理论相关或相似的思维理念和框架雏形。
二、音级集合理论体系的译介
起源并完善于美国的音级集合理论,正是有了我国各位学者的译介,才会在国内受到如此广泛和普遍的关注。我国的相关译介工作主要分为对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基础原理的译介和音级集合相关理论技术细节的译介两种类型。
三、音级集合理论的应用
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献中,或单纯的只采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或与其他理论、方法相结合,各取其优势从而完成对分析对象的全面衡定和把握,如与十二音理论的并行、与申克理论的并行、与传统理论的并行等。
四、音级集合理论的延伸
音级集合理论这一完全源自西方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在我国业界得以相应的传播和应用?其理论自身是还存在某些补充和改进的可能?我国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对音级集合理论原则进行了必要的充实、完善和延伸。主要体现在技术理论上的延伸(包括关于集合原型求解的争议和其他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延伸与发展)、集合技法的探究、集合原理与五声性技法的对接等方面。
五、反思与展望
针对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提出反思和展望的有贾国平的《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陈士森的《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段文晶的《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等,分别对音级集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期望。
如上所述,尽管我国的音级集合理论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从总体上来看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所涉及的层面也不尽相同,但也都显现出了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以求教方家。
一、音级集合理论运用的简单化
在我国众多理论研究文献中,部分文献在进行分析时,仅仅运用音级集合理论进行极为浅显的概念性描述,较少涉及集合结构原则与分析对象之间所能够体现出的更深层的结构形式关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对集合理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其次,描述性分析方法无法显示集合理论的科学性;再次,分析内容的简单化,必然导致分析结果的不明确性。
二、拘泥于集合原型的求解
集合原型的计算自然是学习和掌握音级集合理论技术的基础与关键,目前我国已有多篇论述集合原型的文章,如罗忠的《集合原型简便计算法》(1987)、华萃康的《不用计算求集合原型》(1988)、周雨的《关于集合原型计算法的探讨》(1988)、敬悦吾的《论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对《现代乐理教程》中集合原型乐理求解方法的置疑与改进》(2005)、陈雷的《再论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2006)、王瑞年的《音程比较法求解集合原型》(2008)……并且关于原型的探讨还在继续延续下去。
原型计算固然十分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必再拘泥于如何计算集合原型这一基础层面的探究和争论,目前互联网上所提供的计算机共享应用程序和软件,准确、快捷,足以替代这一繁杂且无赖的计算过程。①
三、关于集合理论的效能低下
在王中余的《集合类属理论的要点、应用与效能》一文中提到复合型、类属一样(同集合理论本身一样)存在“效能偏低”或“效能有限”的问题,指出“这种分析只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路径,一些预置的规则,从某一视角对具体音乐作品某一维度所进行的解读。”②
笔者认为作曲家的思维偏好及作品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认识客体,才能对分析对象达到全面而科学的把握。而音级集合理论所限定的“预置”的“规则”和“路径”势必会造成分析方式的僵化和“效能偏低”等诸多局限。
四、对国外音级集合的发展关注不够
我国自音级集合理论传入,一直关注度最高的还是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1973)中提出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是自福特本人系统的提出音级集合理论之后(甚至之前),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的音乐理论界并未曾停止过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诸如福特本人于1984年发表的论文《今天的音级集合分析》③以及1988年发表的有关集合类属的论文④等;除此以外还有珀尔(Gorge Perle)、列文(David Lewin)等人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音级集合理论体系。
而纵观我国20余年来所发表的西方集合后续发展的相关译文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全面的反映出该理论体系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对这一理论体系整体水平的了解和认识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某些“断层”。因此,全面、及时的关注西方音级集合的发展状况,将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并可以站在一定的高点上,纠正以前认知方面存在的瑕疵。
五、如何有效避免“抽象”的困惑
我国的贾国平曾对音级集合理论“深奥的极其抽象化的分析语言”提出质疑⑤,尽管已有专家学者为其辩护,笔者仍旧认为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完全以数理模式来定义音乐中各种音高及结构关系,这确实是其难以回避的弊端。而音级集合理论中的复合型集合等结构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较为抽象和复杂。如果能将某些繁复而抽象的程序加以简化或改进,使其更具有一定的普及性,音级集合理论或许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六、专注于音高参数分析的片面性
音级集合理论专注于对无调性音乐作品音高参数深层结构形式关系的揭示。毫不讳言,音乐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音高问题,但倘若仅仅把音高作为唯一的要素以期揭示作品中的结构形式逻辑关系,其局限性却又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揭示的结果对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风格研究等其他一些音乐活动没有直接的作用。”⑥完全不利于对分析对象进行全面、综合的衡量。
七、有关集合相似性的一点思考
在C.罗德著,施子伟编译的《非调性集合分析中的音程相似关系》⑦一文中,所提出的根据集合的音程向量,用相似函数来测定集合的相似程度这一观点,似乎比集合理论中根据对音程向量的参数及音级之间直观观察和比较来判定相似程度更为科学。
但笔者却认为每个集合在限定范围内都有着多样的排列模式,单纯依靠对音程向量的各项参数或音级之间所进行的比较,依然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定义。每一个集合的排列方式,虽然已被限定于其总的音程含量的范围内,但是仍然有着形态万千的变化方式,尤其是基数较大的集合,譬如集合6-Z43就有着125种不同的基本音程模式(bip),数量众多的排列可能也因此带来了音响效果的差异。同一个集合的不同排列方式所带来的对不同音程的强调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不同集合(甚至不同基数的集合)之间虽然可能在音程向量上有着较大差别,却因为二者的排列形态上同时对某些音程予以强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相似性。因此在基于音程向量的总限定的范围内,音程连续、基本音程模式是更进一步判定集合之间相似性关系的重要指标和参数,不仅能对相同基数的集合进行比较,也能对不同基数的集合进行比较(集合基础理论中能进行相似性比较的当时同基数的集合)。
八、作为分析手段以外的集合理论
音级集合体系最主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还是以一种音乐分析方法为主体。任何一种音乐理论体系,只有与具体的音乐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成为为创作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能指导创作实践的相关过程时,其最终的价值才能够完全地体现出来。笔者认为音级集合理论不仅只能囿于作为一种分析理论而存在,它“并非一种终结的或仅仅局限于固有模式的分析理论, 它可以继续发展, 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和实用价值。”⑧
因而,音级集合理论如何从一种“简明”的概念和“抽象”的分析方法转变成真正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创作技法,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早在1990年,陈铭志教授就曾提出:“爱伦・ 福特的定量分析方法是一种尝试,也是有一定普遍意义,但目前为止,它仅仅还只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还远未能完全上升成为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创作技法。”⑨
值得欣喜的是,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难题进行了各种可行性探究和实验,并取得了某些阶段性的成果,如陈士森于1990年发表的《集合程控理论及技法》、高为杰2004年发表的《音级集合的配套》等,但似乎这种尝试还缺乏某种规范,因而还不够系统,其过程一定是漫长的、艰辛的,仍需要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以上是笔者在研究音级集合理论发展时所触发的一些思考――当然,可能是我国集合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局限和不足,也可能是音级集合理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而且,这些思考也可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管如何,以求教各位专家、学者。
注释:
①比如 composertools. com/Tools/PCSets/setfinder. Html等网页上都能简单有效的计算集合原型.
②王中余.集合类属理论的要点、应用与效能.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第80页.
③参见Forte, Allen,“Pitch-Class Set Analysis Today”, Music Analysis, Vol. 4, No.1/2, Special Issue: King's College London Music AnalysisConference 1984 (Mar. - Jul., 1985), pp. 29-58.
④Forte, Allen,“Pitch-Class Set Genera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armonic Species”, Journal of Music Theory,Vol. 32, No. 2 (Autumn, 1988), pp. 187-270.
⑤参见贾国平,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34-36.
⑥同注释①.
⑦C.罗德著,施子伟编译.非调性集合分析中的音程相似关系[J].成都:音乐探索,1990,(1):82-86.
⑧陈士森.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58页.
⑨陈铭志.十二音和声的表层结构.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第47页.
参考文献:
[1]贾国平.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