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焦虑心理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初产妇,心理分析,护理

 

产妇临产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状态分析

1.1 待产期

1.1.1 恐惧心理 自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对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1]。

1.1.2 焦虑心理 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

1.2 临产期

1.2.1 烦躁心理 初产妇临产时由于剧烈阵痛,加之疼痛却有增无减,会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后,身边无家人陪伴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产妇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常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由自主的寒战、出冷汗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1 怨恨心理 临产时的剧烈疼痛,会让产妇难以忍受,将这种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儿,企望能尽快处理掉胎儿或期望医护人员或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缓解这种疼痛,而这种愿望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认为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她痛苦置之不理,而产生怨恨心理论文下载小论文。

1.3 分娩期

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产妇此时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稍有缓解,但是因抬头下降,坠胀感明显,产生便意,此时需要用腹压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产妇往往因为惧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导致产程延长。

1.3.2 无助心理 第一产程较长时间的疼痛,会使产妇消耗很大的体力,到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要求产妇配合尽可能地向下屏气,而体能不足而出现疲乏无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时受到助产人员的呵斥或责备等,产妇往往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

2 护理措施

2.1 待产期 首先对新入院产妇,护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周围环境、病室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情绪。其次向患者讲解分娩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一正确的认识。让产妇及家属适当了解一些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使产妇有所了解,主动配合,在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细、稳。在进行交谈时,要使用文雅和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绪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从而平静地过渡到临产期。

2.2 临产期 临产后患者常常有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体质较差或痛觉敏感者更是觉得难以忍受,因而心情烦躁,大喊大叫,并产生恐惧、孤独感,甚至怨恨情绪。在此期首先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哭闹、喊叫等行为责骂或者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应针对其恐惧心理进行安慰及心理开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为,对部分极度烦躁、恐惧的患者,可酌情让家人陪伴,使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必要时可使用一些镇静剂,帮助患者休息,同时给予安慰,体贴和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引导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关心和重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

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相对减弱,而下坠感和憋胀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时护士应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也不必要害羞,在应该用力时大胆地向下屏气,并告知胎儿在产道时间过长的危害性,讲解分娩时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并询问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尽可能满足产妇的正当要求,在宫缩间歇期可告诉产妇全身放松休息,适当地应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帮助初产妇解除畏惧、害羞、无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产人员安全分娩。

3 小结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产妇的各种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产程中要热情接待孕妇,关心孕妇,做好孕产妇正常分娩知识的宣传,讲解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孕妇各方面的情况,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陌生、恐惧、不安全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66.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护理模式和理念也不断发展。由原来的整体护理演变到现在的人性化护理关怀[1-2],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的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状况等资料。帮助患者缓解手术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手术,了解自身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手术质量,早日康复[3-6]。我院也意识到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自2011年对我院病人全面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把我院五官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的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0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手术的未实行人性化护理关怀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在15~67岁之间,平均年龄(45±3.5)岁;在2011年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五官科实行手术治疗的实施了人性化护理关怀的患者随机选取12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内外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学会研究讨论并审核批准,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给予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只给予一般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还给予了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在患者住院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相应的人性化护理关怀。主要的内容有入院宣教、指导患者留取标本配合检查、术前宣教、术前心理安抚、术中关怀、术后宣教、出院指导、随访等[7-8]。患者出院后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别整理统计满意度调查表的结果。

1.3 护理疗效评定

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正常之后,观察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以及护理满意情况,其中护理工作涉及心理护理、治疗性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每项以10分为满分。同时采用我院护理部专家和资深护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小组设计的去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护理满意度=一般满意率+满意率;依从性分为:不配合、基本配合、完全配合,配合度=基本配合率+完全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分析

观察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χ2 =19.69,P<0.05),见表3。

3 讨论

现今医疗服务体系的变化,对护理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护理工作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提前发现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病痛。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经常与患者沟通,促进护患关系[9],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由于患者对手术的不了解,所有会产生恐惧、焦虑、害怕、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会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10],因而对于我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把人性化护理关怀贯穿到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在患者刚入院时护士要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科主任及护士长等,同室病友,医院的相关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在治疗检查时要帮助和指患者留取标本和如何配合治疗和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在患者手术前要指导患者禁食,告知患者手术的方法,术前用药等知识,让患者诉说心理感受,联合家属的配合支持和理解患者,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4],并告知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会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评分为19.7±8.5、12.6±7.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3.7±7.8、50.7±7.8;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评分1.8±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2±0.6。术中关注手术室护士关心呵护患者,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观察组治疗性评分3.7±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6±0.7。术后要向患者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饮食和用药。患者出院时要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内容,及复查的时间,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出院后的运动,饮食等方面的主要事项。患者出院后还要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1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评分为2.7±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6±0.7(t=7.63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评分9.9±0.5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6±0.5(t=5.329,P<0.05),我科在患者的整个入院过程中实施了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χ2 =19.69,P<0.05)。

综上所述,对五官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可以促进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五官科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关怀的护理,有助于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减少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提高手术额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会屏.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人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63-1065.

[2] 陈兰芳,冯翠萍,戴香等.五官科手术病人人性化关怀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6):256-256.

[3] 贾可.患者放弃治疗后的人性化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184-3186.

[4] 陈大亚.人性化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4):45-47.

[5] 陈萍,张惠萍,史小英等.做好人文关怀 体现人性化护理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03-304.

[6] 吴柳.人性化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5):100-102.

[7] 白蓉.关怀理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20):55-57.

[8] 黄峻.人性化服务——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1.

[9] 卢少萍,黎明.护理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与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7,6(5):54-56.

[10] 李洁,勾玉洁.口腔科门诊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及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27-28.

[11] 张欣.人文关怀在现代护理模式中的探索[J].当代医学,2010,16(30):118.

篇(3)

    [论文摘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强化、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以及家庭综合环境对焦虑心理形成的影响,对于个体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焦虑心理源于儿童早期经历的内心冲突与防御,综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更是形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与强化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境可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在发展早期,儿童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最容易产生创伤感。伴随创伤感出现的心理体验就是焦虑。特别在幼儿时期,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产生创伤体验,因为他们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随着幼儿的成长及各种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的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也就是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境,因而产生焦虑体验。父母的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境,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就成为“分离焦虑”。在现代一些家庭中,儿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别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常以简单、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对待儿童,这更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内心不断体验失去母爱的创伤情境,从而形成焦虑心理。

    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存在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成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压抑到潜意识中。它们虽不能被个体本人意识到,但却并未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力图渗透到意识中以获得满足。这个过程中的潜意识会遇到意识强烈的抗拒,但潜意识并不因意识的压抑而屈服,它们之间不断的活动构成了潜意识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就引发了焦虑。随着儿童的成长,超我逐渐形成后,本能的获取爱的冲动和对父母的反抗引起自卑与自责,此种内疚成为儿童的“超我焦虑”。“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之间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导致的焦虑,反过来使得儿童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以此达到保持心理的平稳与安宁的目的。

    例如,由于孤独和恐惧感而对父母不断加剧的依赖与对父母的敌意冲动就是典型的引起儿童焦虑的心理冲突。儿童对父母的敌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一些父母没有精力或根本忽视与儿童之间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为避免因处理与儿童相关的事务而致使其工作或其他事情延误,父母选择为儿童安排了一切。儿童没有权力反抗和争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得到的是父母责罚和训斥。父母还可能对儿童提出无礼要求和禁忌,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公正、信用,并对来自儿童的批评予以压制。他们还可能振振有词地将上述行为说成是对儿童的爱,实际却形成对孩子心理上的虐待。儿童此时意识到自己因为幼小还需依赖父母以得生存,感到敌视父母会危急自身的安全,因而明显地表现出对父母的恐惧。对父母敌视的压抑本身并不激发儿童的焦虑,但如果这种压抑危害到自身生存这个重要价值,就可能激起他们的内在焦虑,这种心理上对父母既依赖又反叛的内心冲突必定造成儿童的焦虑。这同样也解释了一些儿童在面对与父母的关系发展恶化时,可能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情绪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症状。

    家庭综合环境的影响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与个体性格塑造关系最大的是其家庭中的早期人际环境。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构成其人际环境的核心,与其它环境综合地对个体焦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力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环境。此时儿童还可能存在渴望但又疏远并害怕与小朋友之间交往的心理冲突。做为种种不利的人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令人沮丧的环境中,认为自己身上不再具有引力中心,而将它完全转移到作为权威者的父母身上。儿童的自我发育不全,此时被迫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了自主能力。这个逐渐发展的无意识过程使得儿童判定父母或老师或其他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因而好与坏、称心与不称心、快乐与不快乐、可爱与可恶等对事物的衡量标准都从他们个人身上带走了,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愿望、目标和判断。当儿童再次遇到产生基本焦虑的类似危险情境时,他们的能力不能自由发挥,自尊与自立也失去了大半,显得无力抵御侵犯,孤立无援。

    如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及与周围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任何的创伤情境,都会使他们陷入无力反抗而内心又充满反抗的冲突之中。他们通常不敢向老师和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指责,反而必须压制他们的敌意,否则焦虑来得更快。因为当儿童将敌意指向被依赖的人时,敌意就成了危险,因此,他们潜意识中就不得不通过建立某些防御性态度来对付这个世界并得到可能的满足。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儿童所处人际综合环境的影响。儿童内心的冲突导致的恶性循环会更加剧了父母对他们诸如拖沓、依赖、内向、不积极、不勇敢等“不良”表现的严厉责备,使其陷入更孤立的境地,加剧了焦虑体验,也成为他们常见的交往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一生中的前五年至关重要,特别是个体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被压抑的愿望以及家庭综合环境等因素会对其今后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重视个体在儿童早期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等社会文化条件的创设对于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及防止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aren Horney.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陈收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

篇(4)

论文关键词:学习信念,学习焦虑,学习成绩

学习者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观念和焦虑是学习者因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成绩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探讨了信念、焦虑和成绩这三个变量两两间的关系,但并没有人研究这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以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学习观念﹑焦虑和成绩三者间的关系。

1.调查对象﹑工具及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为222名河北师大英语专业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已学英语9到10年。

使用Horwitz(1987)的BALLI了解学生的学习观念。问卷共34道题,除4和14题测量学生对英语难度及学好英语所需时间的看法,其余都设有五个莱克特等级,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测量了学习者的语言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和交际策略和动机五方面的学习观念。使用Horwitzetal.(1986)FLCAS测量学生的焦虑水平。问卷共33道题,每题都设有五个莱克特等级,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测量学习者的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及负面评价焦虑。2、5、8、11、14、18、22、28、32题为反向题。使用专四级成绩来衡量其英语水平。

为发现潜在问题,首先对15名大四学生进行小规模测试。对BALLI和FLCAS问卷的信度分析表明其信度系数分别为.69和.851。尽管BALLI的低于可接受的信度系数.70(秦晓晴,2003),但BALLI主要是一系列单独项目的组合而不是一个测量学习信念的综合体(Mokhtari,2007),所以BALLI和FLCAS可用于此研究。

问卷于11月发出。收回有效卷为222份。然后将数据输入SPSS13.0。首先,BALLI进行了因子分析,总共提取出动机信念,正式学习信念,自我效能信念及口语信念。其次,将提取出的因子相加得出信念总分。第三,对FLCAS中的反响题进行了重新编码,然后相加得出焦虑总分。最后,利用路径分析探讨三者的关系。

2.研究结果

2.1概念模型

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探讨了信念、焦虑和成绩两两间的关系。Horwitz(1988),Young(1991)曾在理论上指出学习信念会影响焦虑水平,并对这种影响做出了合理解释。RodEllis(1994)曾指出学习信念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成绩。Horwitz(1988),Peacock(1999)等指出错误的学习观念会阻碍语言学习。Krashen(1982)认为焦虑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阻止可理解性输入。Tobias(1986)指出焦虑会损害语言学习的输入,过程及输出。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此次研究首先假设学生的学习信念和焦虑会影响其专四级成绩,即“学习信念”为内生变量,“学习焦虑”和“专四成绩”为外生变量(见图1)。

图1概念模型

2.2最终模型

图2根据路径分析建立的最终模型

图2表明三条路径中,只有两条是显著的,即信念可对焦虑产生.353的直接影响,焦虑对成绩有-2.53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可得出三个结论:1,信念直接影响焦虑;2,焦虑直接影响成绩;3,信念可通过焦虑间接影响成绩。

第一个结论与前人研究一致(Horwitz,1988;Young,1991)。这可能是由于信念和焦虑都属心理活动,因此二者有较紧密的联系。第二个结论也与前人研究相符(Horwitz,1986;Aida,1994;Phillips,1992)。焦虑会对成绩有负面影响可能是由于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尽管这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已学习英语近10年,但学多人(36.5%)认为英语很难学。当学习者认为某项活动很难时,焦虑就会产生负面影响(MacIntyre,1995)。焦虑对成绩的直接影响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在用英语时不知道如何控制其焦虑。当他们感到焦虑时,其注意力就会分散,从而有较差的表现。最后的结论在预料之内。文秋芳和王海啸在1996年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表明信念无法预测成绩,Peacock(1999)在研究信念和成绩的相关性时,在34种信念中只有3个与成绩显著相关。因此,信念和成绩间很难建立直接联系。这可能是由于信念只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做事情的看法,而所想和真正将想法付诸于实践是不同的。

篇(5)

[关键词]用户搜索行为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分类号]G252.7

1

以用户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研究背景

笔者在图书馆主要负责读者培训,并承担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工作。在进行信息检索课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多数教材和参考书的编排内容过于松散,没有一条主线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检索技能的学习。进而,笔者开展了如下调查:

1.1 对信息检索教材的调查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图书馆有关信息检索方面的馆藏图书作为抽样调查对象,于2010年1月5日分别以“文献检索”、“信息检索”和“文献信息检索”为检索词,采取模糊匹配的方式,检索去重,并加以筛选(可以作为检索课教材的),共计得到106本图书,出版年分布于1994―2009年。笔者查看了每一本书的内容编排体系,发现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按照信息源一检索语言一检索工具与方法一主要学科文献检索(大致分成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自然科学文献检索等)一论文写作指导这条线来编排内容,此种类型占大部分。

按照文献类型组织内容,如专利文献信息检索、标准文献检索、科技报告信息检索、会议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检索等。

按照专题来组织内容:人物传记资料检索、历史/时事资料检索、统计资料检索、法规条约案例信息检索、地理资料检索等。

仅侧重某一方面的介绍,如网络资源的检索、检索原理与资源的介绍、检索工具的介绍等。

专业/学科信息检索方面的图书占32%(34本),一般侧重于专业文献源、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络资源和专业论文写作等内容的介绍。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目前的一些信息检索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排体系大都倾向于将信息源、检索工具和检索原理等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罗列,而没有真正地从用户角度去设计教材内容。尽管有少量检索类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涉及到检索实习或实践指导方面的内容,但仅侧重于数据库如何使用的介绍,缺乏一个完整的实施检索行为的体系来引导用户去检索。

1.2 对信息检索课程方面研究论文的调研

笔者于2010年1月11日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分别以“文献检索课”、“信息检索课”和“文献信息检索课”为检索词,分别得到1 580条、360条和117条结果(由于数量多,未去重),可见目前界内人士对检索课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CNKI知识搜索中有关文献检索课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在2002年和2006年有关检索课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且研究的焦点分别集中在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和检索课教材的改革这两方面:在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界内很多人士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何颖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设计检索课的教学。不少同仁纷纷将近来兴起的Web2.O思想和技术引入检索课的教学中去,例如,杨明秋不仅提出了文献检索课的"5E”教学模式,还将其与Web2.0相结合,探讨Web2.O技术在“5E”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在检索课教材的改革方面,不少文章从理论上提出检索课的教材与教参缺乏更新、教学方式落后、理论与检索实践脱节,缺乏一套完整的检索课教材改革思路。

尽管在检索课的教学方面不乏研究者,但总体来说缺乏有关以用户行为为导向的教材改革和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

另外,龙雪梅等对“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教学过程巾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仅在具体讲解某一数据库检索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检索过程,利用网络教室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同步操作教学。尽管也通过提供网络教学和文献检索讲座来拓展用户获取检索技能的途径,但却没有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学效果欠佳。

用户是检索行为的主体,根据用户的检索行为来设计信息检索课十分有必要。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同时鉴于国内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本文拟对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期抛砖引玉。

2 以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c,C,Kuhlthau通过阅读杜威的“人如何思考”(How we think)的哲学,提出了著名的信息搜索6步骤(被称作Kuhlthau信息搜索过程模型):任务起始(Task initiation)、主题选择(Topic selection)、重点查找(Prefocus exploration)、重点阐明(Focus formulation)、信息收集(Infolaxtation gathering)与搜索结束(Search closure)。虽然在当今复杂的信息环境下,不同用户的检索过程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用户在实施搜索行为时一般都是按照选择主题、检索与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和使用信息这个线性顺序进行操作,这个顺序也符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因此,本文借鉴Kuhlthau信息搜索过程模型,以用户的一般搜索行为为导向,对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尝试性设计。

以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依次包含如下4个部分:主题的选择(即检索课题的选择)、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信息的处理与积累、信息的使用。

2.1 主题的选择

多数用户对于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或课题感到非常焦虑,用户的焦虑状态会影响其检索行为和检索效果。因此,本部分的内容设计思路为在传授用户选择主题的方法和策略之前,先分析用户的检索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因素设计不同的引导策略,让用户了解这些心理状态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户克服消极心理,以便顺利实施后续的检索行为。

2.1.1

用户的检索心理分析及如何克服检索焦虑心理用户检索焦虑是用户在实施检索行为整个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这种焦虑心理一般分为两种:①特质焦虑,即在实施检索的过程中,由于用户的人格特质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会不同;②外界因素施加给用户的焦虑感,比如计算机焦虑、成就动机感带来的焦虑等。

检索焦虑心理会带来很多的消极影响,由于检索意愿不强烈或者检索任务不重要等原因导致用户在检索时没有焦虑或者焦虑太轻微,则可能会使用户轻易放弃检索,或者安于接受现有的检索结果,对检索质量毫不在乎。用户在检索时长期处于高度的焦虑中,如遇到检索结果过多、检索质量过低、多次检索仍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等情况时,则可能导致用户紧张、恐慌、

自我效能感降低、不能理性思考,对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使用户在行为上表现出消极选择信息、回避信息甚至拒绝信息。然而,检索焦虑心理对检索行为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用户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时产生的焦虑在用户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就能激发用户的检索兴趣和检索信心,提高用户的检索耐心,使用户更好地完成检索任务,并能在检索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不管是哪种焦虑,图书馆员需要做的就是引导用户将消极的焦虑转化成积极的心态,提高检索的质量和效率。

2.1.2 选择与确定主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数用户对于选题感到焦虑的原因是不知从何处下手,而空想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对于选题来源和途径的详细介绍将非常有利于用户检索。选题来源的介绍还应是比较实用的,用户容易做到的。如常用的方法有从教育部的科研规划中选题、从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中发现选题,经常浏览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常收集自己关注或主攻方向的新情报,或从期刊的征稿启事中选题、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发掘课题、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教训中提出课题等。

选题还应有一定策略,用户或可以选择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或可以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或对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看法、新视角,或对某一方面问题进行总结和综述,或可以研究某种方法在新的领域或问题中的应用等。选题策略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选题,但必须辅以示例讲解。

进入实践操作。掌握了选题的方法和策略后,要求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所在、所属学科或专业、手头上的课题、学习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等,调整心态,利用所学的选题方法,尝试选题。此次所选主题将贯穿于整个检索课,也就是说后续的信息检索程序实践操作都将围绕着用户自己的这个选题来进行。

2.2 信息检索与获取

选题的范围确定之后,需要引导用户进行主题分析,提炼出主题概念,为检索行为的实施打下基础。而在检索行为开始之前,用户需要对信息源和检索工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凭借一定的检索技巧和方法去获取信息。

2.2.1信息源及相应的检索工具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检索目的所使用的信息源和检索工具都会有所不同。信息源一般分为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如纸质图书、期刊、工具书等)和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专业性或学术性网站、开放资源等)。对于传统文献,我们可以借助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进行查询;而对于网络资源,数据库一般都有自身的检索界面和系统(通常需要购买),其他网络资源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

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本检索教材或教参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源和检索工具介绍全。因此,建议以索引的方式简介这些信息,以便用户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和检索工具。

2.2.2 信息获取的方法与技巧虽然不同检索工具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会有所不同,但利用综合性检索工具讲解基本的检索技能还是必不可少的。检索技能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实际动手和操作练习来获取,熟能生巧。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以用户感兴趣的案例作为引导,通过一步一步地实施检索策略和一定检索技巧,获取令用户具有吸引力或成就感的检索结果,从而可以鼓励用户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通过检索获取信息只是信息搜集方法中的一种,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使用将会为自己搜集得来的资料锦上添花,这类资料通常“用事实说话”,更具说服力。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有实地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案例调查等。

2.2.3 Web2,O信息获取Web2.O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处理工具。如通过RSS工具订阅信息,然后将其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Web2.0工具的简单介绍和灵活应用可以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效率;同时Web2.O也是年轻一代喜欢或比较感兴趣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

2.2.4 咨询的途径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等都开展有参考咨询服务,用户在检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都可以向其咨询,从而摆脱“求救无门”的尴尬情况。因此这部分内容也不可或缺,让用户充分了解各种咨询的方式和途径。

鼓励用户根据前面选定的主题,选择相应的信息源和检索工具,利用所学检索技能进行检索。这一部分可根据用户选题的相似性将用户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检索,指导教师充当咨询的角色。

2.3 信息处理与积累

通过判断、分析、过滤与整理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用户去粗取精,从而更好地保存信息,还有助于用户发现新的信息视野。用户需要掌握一套鉴别、分析、评价信息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信息的方法。尤其对于一些数据信息等需要经过统计处理后方可使用,常用统计方法的掌握也需纳入信息处理技能的学习当中。

此外,平时信息的积累也非常重要。鼓励与引导用户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随时随地捕捉有用的素材,要善于从一般的信息中找出重要信息,要善于将其他学科中有用的信息移植或嫁接到本学科中,要善于随时记下听到看到的新信息、新知识,要善于捕捉自己思维中瞬间即逝的思路、想法和念头等,从而提高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养成积累信息的好习惯。

可以举行一些信息积累与处理能力大赛,将信息或知识积累的程度、信息的可用性或适用性、信息处理积累的方法和手段等作为评判依据。

2.4 信息使用

信息的检索获取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很多检索教材忽视了信息的使用这一重要环节,而导致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或闲置。信息的使用包括很多方面,如撰写综述、科技查新报告、学术论文等。信息的交流共享也是信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成为信息获取利用主要途径的环境之下,信息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的交流共享可以拓展用户的知识储备和实现用户个人的知识创新。如用户可以利用博客、维基平台等web2.O工具一些学术新闻或文章、个人经历或感想,或与志向相投者进行相关领域的讨论等。用户在创新利用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从他人处得到意外的收获。某一重要数据和最新情况,倘若你不掌握,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许知道。

实践方面,应引导用户根据自己的选题、搜集与积累的资料做各种信息应用的尝试,如撰写综述、发表学术论文或发表博文等,并进行成果展示。

3 以用户检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设计

以用户检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要真正从用户思考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以灵活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激起用户的兴趣,鼓励用户亲自动手去实施或操作整个过程,让用户在不自觉间就获得一定的检索技能。

篇(6)

关键词: 涉农专业学生 就业焦虑 调适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产生了就业焦虑等问题。大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就业焦虑的症状显得更严重,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不仅要发现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更关键的是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是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情境来临时,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就业焦虑是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

就业焦虑有三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二,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使得焦虑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更长长。范围小、对自己影响较小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短;第三,就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而焦虑症常有不自主的发抖或震颤的精神运动性不安症状,也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过高是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有较高的工作起点,从而改善经济状况,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和意识或多或少停留在坐等分配和跳出“农门”的层面上,片面追求专业对口的现象仍存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二)涉农专业高职生源素质,专业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涉农专业生源减少,质量下降;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开放型的思维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生活阅历和见识不广等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职业岗位的决策,使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大,焦虑症状严重。

(三)家庭及亲友方面。

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变化中,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还不健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大学生,有一部分学生“走后门”、“凭关系”选择到好职业,导致学优生却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其家人及亲友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亲戚朋友不能帮助推荐好的岗位,因而忧心忡忡。也有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人的期望,或与家人的就业观念不一致,因而引发就业焦虑。

(四)学校方面。

1.近几年,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指导方法不够灵活,满堂灌输理论,案例运用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训练机会,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尤其对于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明显存在诸多不足,如就业指导课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导致课程内容不完善、单一性和零散性问题突出。

2.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迫切希望学院帮助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的形势,毕业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如学院的就业心理指导缺乏针对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五)缺少创业资金。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创业,除具备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创业资金,而涉农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富裕,很多学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国家虽然有青年创业基金,但向高职专业学生提供的特别少,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一)高度重视,合理引导毕业生找准定位。

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必须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引导学生坚定就业信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认识到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其次,引导毕业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需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缓解就业焦虑。

(二)健全劳动市场用人机制,完善农业类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为实现合理就业提供重要保证。2002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没有执行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确定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工资的最低标准,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确保涉农专业高职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应的职业岗位。

(三)加大扶持力度,打造“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

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涉农专业高职生的扶持力度,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为其搭建一座“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可以集中建立一个孵化基地,通过整合政府、金融、媒体、企业等各方面资源,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涉农专业高职创业者提供创业导航、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创业沙龙等各项服务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专门为高职涉农专业创业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辅导。

调查发现,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学生在复杂的就业过程中,面对就业的困难、挫折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会出现多种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学院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询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焦虑。

参考文献:

[1]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

篇(7)

论文摘要:目的:追殊调查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从2006年5月开始,以某军医大学一年级学员为对象,应用UPI,SCL-90,STAI表,每隔半年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一直到实习前(2008年5月)。结果: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学员的UPI,SCL-90.STAI分值均逐渐下降。结论:军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心理水平不断徉到提高,呈“台阶式”上升.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SCL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1.3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由于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Nemen”法检验。

二、结果

1.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1.研究对象的选择。军医大学生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心理教育和测量,故本研究从一年级追踪到三年级。由于人学后第一学期安排了新训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观察点剔除了刚人校的第一个学期。每个学期也都选择在考试相对较少的中期(5月、11月),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