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形式论文

艺术形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形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形式论文

篇(1)

1、内容上的转换:首先,改编后的豫剧以小芹和小二黑为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全剧的开篇便直入主题,两位主角同时亮相,将婚姻问题、矛盾冲突直接展现,免去了小说娓娓道来的前提引入,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大胆而创新的,使得全剧的中心主题更加显而易见。其次,豫剧的改编将金旺这一人物更加丑化处理,与此同时加入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场面,面对金旺的罪行也不再是小说中敢怒不敢言的弱势形象,加强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最后,此次豫剧的改编更是大胆的将原来的男区长变成了女区长,成为了一个亮点。

2、唱腔、形式上的转换:在《小二黑结婚》以前,还未有较成功的现代戏作品。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大多是传统的古装剧目,表现内容也多为陈旧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的丰功颂德等,这无疑给当时的《小二黑结婚》豫剧形式的创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如何进行改编、又如何将现代题材完美的透过豫剧的表演形式进行展现?成了摆在导演、编剧以及各个参演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杨兰春艺术道路纪实》这篇文章中提到,杨老先生在创作改编《小二黑结婚》时的一些过程:“…我们反复阅读小说,都读得烂熟了……我背诵了几十出民间小戏的唱词,以此作为素材,田川就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挑挑捡捡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在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中,杨兰春先生对豫剧唱词韵辙的规律进行了突破。如剧中三仙姑、媒婆夸彩礼的一段唱词:直贡呢,一线厚起明发亮。绿斜纹,花红绿叶耀眼明。两匹绸,樱桃红。三匹青,阴丹士林蓝莹莹……这些东西中不中?你女婿,三十九。走南蹽北,跑过码头。混过事,出过头。吃租子,住高楼。喂着羊,养着牛。豫剧唱腔一般来讲是一段唱词一韵到底,尽量单双句均不跳辙,必要时上韵可使用仄声字跳韵。在这段唱词中,从“你女婿,三十九”开始由前面的“中东韵”换成了“由求韵”。这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由于在此句之前“夹着一个过门,做了一个动作,所以在变辙以后,并不觉得别扭。”

3、参演演员自身表演上的突破:小芹的扮演者——柳兰芳。柳兰芳,河南人,1956年成为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员,并参演《小二黑结婚》中小芹一角。看过豫剧《小二黑结婚》的观众都知道那个最精彩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柳兰芳音质清脆明亮,在演唱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技巧,他先把气息控制住,舌尖抵住上颚,唱出“清凌凌”三个字,在唱到“水”的时候,声音突然放开。像小河一样流淌出来,以此来表现小芹欢快愉悦的心情。接唱“蓝莹莹的天”时,声音又收了回来,声音又控制住,和“水”的高音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小芹的羞涩和清纯。紧接着唱出“小芹我洗衣到河边”,省略了过门。表达了小芹天真无邪……这一切的表现是小说单纯的文字描写所不能比拟的。

4、动作表演、道具上的突破:在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中,杨先生及其他编创人员力求真实的再现农村群众生活场景,大胆的将现实生活中切实用到又符合剧情的道具搬上舞台,舞台的背景也力求真实的还原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例如《小二黑结婚》第一场,小芹绣荷包的场景:菜青粗布新艳艳,雪白里子衬里边。我亲手缝来亲手剪,七寸长来九寸宽。上下钩针两股线,一针一线紧相连。缝成挎包新样式,五角红星绣中间。这段唱词表达了小芹情窦初开,天真烂漫的感情,演员在演出时,运用虚拟道具,一个个动作形象逼真:穿针引线、叠包、缝包。她一针一线的绣,线却越来越短了,当绣了五星红旗结束之时,右手有一个细小的挽手,表示结了线头。演员的这种精彩的表演,准确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观赏的时候更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实的还原了剧本中描绘的场景。5、豫剧伴奏、演唱方式上的突破:在《小二黑结婚》中,用快板式道白使人物出场,句与句之间采用对称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诙谐的气氛。在伴奏乐器上以民乐为主,不涉及管弦乐器,风格自由奔放,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的配合统一。黄胜利在文章《从朝阳沟到小二黑结婚司鼓伴奏浅谈》中提到:“在唱腔和音乐的处理上,我更加侧重于弹性与张力的展现,速度与激情的跳跃,使演员的演唱充分显示出流畅。清晰,表演更加轻松自如。

二、对豫剧现代戏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所谓豫剧现代化,指的是在演出形式上,为了适应现代剧场的制作需求和硬件设施,必须重新编剧完稿,导演统筹、编腔谱曲、身段或舞蹈及服饰、灯光、布景等舞美之专业设计,在演出内容上,亦需迎合现代观众的思维模式,注意情节结构之紧密流畅、人物性格之心理刻画、主题思想之言人心声等。”那么,结合上述,在豫剧改革的初期,如何编排、如何创作?将原本擅长演绎传统剧目的河南豫剧巧妙的转换为讲述现代革命青年、同时又符合当下社会历史背景的豫剧新戏呢?豫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无疑是豫剧由传统剧目转向现代戏新形式的开山之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形式的转变也是其必然结果。但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都应贴切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在回忆《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时提到:“杨兰春同志有个好习惯,我们在上边演戏,他就在下边跟群众一起看戏。群众看戏喜欢边看边议论。‘呀,唱哩真好,演哩真好,要是再好看点儿就更好。’杨兰春听了后,觉得这时候的意见是最真实的,因为这时候的话是不加任何思考的……”也正因为如此,改编后的豫剧版《小二黑结婚》才能经久不衰,获得观众的喜爱。

1、负面评价及思考:最初搬上舞台的《小二黑结婚》也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各方的评价褒贬不一,提出负面意见的观众,是质疑开场就将主要人物亮相,抛出故事情节主要矛盾,是否太为突兀?少了小说娓娓道来的细致刻画?以及这种用传统技艺演绎现代戏的豫剧新形式,加入的大量生活化对白、唱词与话剧加唱有何区别?对此,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新发展都必将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有人质疑,有人接受都需要一定的过程。直接抛出主题内容,是符合豫剧自身发展特点的,像小说一样细致的内心刻画,文字的细腻描述,豫剧演员只有通过唱腔及舞台动作加以展现,太过拖拉、复杂的前提引入,反而会消磨观众实际观看的欲望。从音乐角度来说,符合剧中人物情景的伴奏音乐及演员的身段表演已经是对剧情的深入刻画及体现。观众反而更容易接受,一目了然。同时,长久以来豫剧《小二黑结婚》还时常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活跃在舞台之上,就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高体现。

2、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豫剧更多的成为了老一辈人的回忆。打开电视,到处充斥着偶像剧、电影。虽然近几年来由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播出有效的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但仍未得到更高的重视及普及。如何扩大受众群体?如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依旧是豫剧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往较为成功的例子,仍是梨园春及其他地方戏曲频道举办的《小戏迷》及儿童戏曲擂台赛的模式,所选唱的曲段也多是《刘大哥》、《穆桂英挂帅》等早已令观众耳熟能详的豫剧“老段”。那么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就没有超越经典的豫剧选段吗?如何推陈出新,如何编排另一部部经典豫剧,成为了我们目前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发展,要向前看。就如同流行歌曲、民歌、甚至电影、电视剧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新的曲目、剧目广为传唱,观众接纳喜爱的同时,也就自然了解和接受了同种艺术形式。难道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提起河南豫剧,人们脑海中可以马上想到的仍是《穆桂英挂帅》、《刘大哥》、《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吗?我想,这种现象在充分肯定了经典剧目的艺术价值之外,也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豫剧发展缓慢的现状。观众的认知程度无不是对艺术传播现象的真实映射。

三、结语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橱窗展示对商品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装置艺术介入橱窗展示,可以让顾客放慢节奏,细细解读每一件商品,以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装置艺术本身就是多种综合材料的结合体,在橱窗展示中运用装置艺术,会赋予商品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以达到最终的宣传目的。装置艺术可以使需要展现的元素有选择、有规律、有改造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顾客在审美时便可以迅速了解商品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通过与顾客的思维互动,顾客从视觉角度进一步了解产品,以达到树立产品形象、传达商品信息的目的。

二、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的思想观念

1.创意性

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具有创意的橱窗展示。橱窗以陈列商品为主,便于人们透过橱窗了解商品信息,达到推广产品形象和商品信息的作用。装置艺术能够起到突出艺术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装置艺术进入橱窗展示,其对空间微妙化、概念化、意象化等方面的效果处理,会给予消费者新的视觉触点。新的视觉触点主要包括对材质使用、色彩搭配、空间构成等周围环境的渲染,营造一定的观赏氛围,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和购买兴趣。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里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应用,装饰手法中协调统一与均衡渗透的应用,空间构成中有序与相互融合的应用,都会给予橱窗创意性的视觉感受。二者相结合所展现的新艺术形态既能满足视觉和情感上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上的需求,并使橱窗摆脱原有的平庸简单的陈列方式,以创新、愉悦、感人的艺术手法,使得有装置艺术注入的橱窗更具感染力。在新时代,装置艺术融入橱窗展示,不仅给橱窗的创意设计带来新奇、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赋予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吸引人们关注的目的。

2.互动性

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在社会环境压力下的人们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因此橱窗展示要想吸引顾客,适当的情感交流可以唤醒和触动顾客的购买欲望。橱窗要想吸引人们的目光,设计师在设计橱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科学化、理念化、情感化等方面。橱窗设计不能简单地以静态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是需要通过互动的方式传达出商品的功能和价值。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将人们与展示的商品相结合,也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装置艺术所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可以同观众进行互动,促使观众在特有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是一种流动的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将商品、人以及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艺术效果。橱窗里装置艺术的空间布置以及人流活动范围的设置都是以人为本,并且在商品的陈列过程中以形象化的互动为主,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橱窗里特定空间的魅力表现。装置艺术的互动性不仅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对商品的信息推广也有重要作用。

三、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1.材料运用

(1)物质性材料

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从19世纪末开始演变为材料艺术,物质性材料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开始运用。物质性材料的运用,将会呈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装置艺术作品。物质性材料在装置艺术里通常是以鹅卵石、纽扣等一切点状形态,以毛线、铁丝等线状形态,以纸张、板材等面状形态进行艺术表现。物质性材料通过剪切、拼贴以及结合等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装置艺术作品,这种全新的艺术作品容易被人们认可。橱窗的目的是为了拉近购买者与展示商品的距离,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物质性材料运用到橱窗展示中不仅给予观者一种全新的质感享受,也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情感交流。物质性材料的运用赋予装置艺术作品思想价值,也给橱窗里的商品展示提供了极佳的辅助效果。

(2)非物质性材料

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不能仅有物质性材料作为单方面的辅助,只有将非物质性材料和物质性材料相结合,才能在橱窗展示中体现装置艺术的价值,起到推广产品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非物质性材料开始运用到装置艺术中。非物质性材料主要包括光、声音、水、风、空气、气味等,而这些也是构成完整的橱窗展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灯光的冷暖、强光弱光的使用、声音的高低等,这些都会对橱窗的整体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橱窗借助材料的运用给予消费者新的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运用塑料泡沫所构成的大雪球烘托服饰颜色的清新、典雅,橱窗里微弱的暖光投映在模特的身上,让这款拥有美丽线条的服饰显得更加靓丽。装置艺术中物质性材料和非物质性材料综合运用在橱窗展示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2.装饰手法

(1)装饰协调统一

装饰是对物品的一种修饰作用,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引人入胜。随着装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橱窗展示里运用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对橱窗中的商品进行装饰美化,能够烘托商品的精美之处,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橱窗对于展示的商品而言,相当于一个静止的舞台,而商品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对橱窗里的布景、道具、色彩以及文字等方面加以协调统一的装饰,能够更好地突出商品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橱窗的装饰协调统一,会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装置艺术对于橱窗里展示商品的装饰效果的辅助主要从题材、情调、风格等方面着手,不能与展出的商品有相互抵触的视觉效果。装置艺术的装饰效果在橱窗里与灯光、背景、颜色、材料、空间等各个方面互相弥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容易打动观众的购买情绪。运用装饰手法的协调统一不仅对橱窗起到装饰的作用,也为商品的推销打下基础。

(2)装饰均衡渗透

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运用到橱窗展示中,增添了产品的诱惑力,也给橱窗的展示带来了全新的效果。这种展示手段不仅使橱窗更美观,也让人们对产品乃至装置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装饰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商品进行加工,使其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为了不影响商品的整体效果,就得在橱窗的整体做文章。如,在特定的橱窗里,装置艺术的综合表现手法与物品的装饰手法相互均衡的渗透和融合,这让单一的商品显得更有内涵,增加了商品的美感,同时传达出一定的商品信息,对于商品的推销具有重要作用。将装置艺术运用到橱窗展示中,能够烘托出橱窗的高端大气。如图2所示,通过橱窗玻璃上的喷绘贴纸的装饰,以及装置灯光的投影与背景墙的效果,从空间上制造漫天雪花飞舞的感觉,整个橱窗都处于一个平稳的颜色基调中。整个橱窗的装饰效果既协调统一,又均衡渗透,不仅展现了冬季的节日氛围,也体现了橱窗里大衣带给人们的温暖,凸显人们对于温暖的需求。橱窗里运用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会对商品的营销起到推动作用。

3.空间展现

(1)空间有序

橱窗展示通常是建立在商业的角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商品。装置艺术在空间展示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挪用、错位、装配、置换与悬置等为主。装置艺术的空间构成主要依赖于元素的运用,通常单一元素产生的效果并不能刺激顾客的视觉神经,只有将多种相关的元素在橱窗特定大小的空间里有序排列、组合,构成个性化、合理化的展示空间,这样才能在橱窗展示的空间布局上体现主次之分。有序性的空间展示是元素在体量、大小、软硬、质地、高低、颜色等形式上的变化和综合运用,从而产生最终的视觉效果,其对橱窗展示里的商品展示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橱窗的设计过程中,运用装置艺术的空间展示,既打破了常规的展示模式,又将有序性的空间构成模式注入橱窗,赋予商品展示韵律感、舒适感,不仅增加了橱窗的个性化展示方式,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2)空间融合

橱窗展示的特有空间里,引入装置艺术的视觉创意与材料混搭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可以让顾客得到超出商品之外的信息。在空间的展现方面,装置艺术的材料和展现物品不会发生冲突,前者辅助后者。运用特定的空间比例辅助橱窗展示,会对商品的展示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橱窗展示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为了辅助展示商品的,主要是一种推销商品的方式而已。它与橱窗中的商品、背景的广告美学加以融合,从而使顾客获取新颖的消费体验,激发其购买欲望。装置艺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创造出概念性的体验,空间布局、设计氛围、风格形象等的相互融合可以增加其在橱窗展示中的表现力。合理运用空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橱窗里运用装置艺术的错位和悬置两种空间表现形式,一群飞燕盘旋于店内,给予消费者视觉上的引导。在飞燕的带领下,消费者可以领略橱窗里赏心悦目的商品展示,各种各样的商品不再是静止地定格在陈列的架子上,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空间的有序性和融合性,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效果。装置艺术的空间表现手法运用到橱窗展示中,会给橱窗提供更完美的展现能力。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篇(4)

1.1基本的涡线形构图形式

涡线是一种曲线型线条,悠扬旋转、波浪起伏的弧形曲线不仅展现了律动的美感,也具有一定节奏的韵律感。涡线形构图形式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广泛盛行,是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组合形式的原始典范。明代缠枝纹的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延续了前代基本的涡线形构图形式,将涡线形构图形式里的各种弧线具象化,把多种涡线组合形式转化为枝茎的绕转形式,展现出的缠枝纹的蔓藤、枝茎以涡线形循环反复的延伸。明代服饰中缠枝纹利用植物枝茎粗细及茎叶卷曲程度不同的特点,以涡线形的组合方式为原型,配以丰富多样的纹样题材,构成明代服饰中缠枝纹基本的涡线形构图形式。

1.2动感十足的“S”形构图形式

在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缠枝纹的骨骼形式变化不大,从明代服饰中的缠枝纹资料可以看出,缠枝纹骨架形式的演变发展是基于涡线形构图形式,以马家窑彩陶纹饰上相切相接的弧线形式为灵感来源,[2]以起伏回转的曲线藤蔓、枝茎为形式基础,经过延伸、绕转,形成波形各异、动感十足的“S”形框架,类似于太极图中“S”形构图。明代服饰中的缠枝纹样以“S”为主体构图形式,在“S”形骨骼形式的基础上延展出分支,形成波形不同、动感各异的S-C形骨架、S-涡形骨架、S-X交叉形骨架、S-O交叉形骨架,起伏回转的“S”形框架直接与其相呼应的花卉或果实结合,形成了枝繁叶茂,花果突出的缠枝纹样形式,充分展示了明代服饰缠枝纹花头硕大突出,枝茎粗壮有力,构图形式动感十足的鲜明特点。

1.3韵律丰富的“冏”形构图形式

“冏”形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构图形式的典型代表,“主要特点是从一个圆的边缘向中心延展出三条钩线或者是几个钩子,最早是三个钩子,随后出现四、五个钩子。三个钩子的形式是由三组相同题材构成的纹样,如三朵花、三个果或三个同种吉祥图案。”对于明代植物纹样的形态造型,“冏”形缠枝纹的构图特点巧妙的融合于枝叶之中,并灵活运用于整个纹样之间,它利用植物枝茎自由的生长态势,巧妙完美的展示了中国植物装饰纹样在传统构图法则中所独有的变通优势。明代缠枝纹以织锦、绸缎、服饰为载体,其丰富多彩的纹样组成要素与独具特色的“冏”形构图形式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价值,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传承和发展。

2明代服饰中缠枝纹的纹样题材

2.1单种装饰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

明代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在此期间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简单淳朴。因此,反映在装饰纹样当中,通常采用较为简单而直白的添加形式,即以植物的藤蔓或枝茎为骨架,直接与单种花卉或果实进行组合,形成由单种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如缠枝莲纹、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葡萄纹、缠枝石榴纹、缠枝灵芝纹、缠枝葫芦纹、缠枝西番莲纹等。这种直接在缠枝骨骼上添加单种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的花朵或果实相对比较大,与之陪衬的叶片相对比较小,作为骨架的藤蔓或枝茎以曲线的形式不断延伸、旋转。这种形式在织锦、绸缎面料中应用颇多,常以底纹图案的形式出现。。它们在对比与呼应的形式关系中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展现了良好的组织性和强盛的生命力,使整个纹样个体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能够更为直观的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及精神寄托。

2.2多种装饰题材组合构成的缠枝纹样

明代时期的吉祥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内外文化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加频繁。在此期间,缠枝纹深受其吉祥文化寓意的浸染,取材更加多样,特点更加鲜明,在明代时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选材上,明代吉祥文化赋予了缠枝纹丰富的纹样题材,它以多种代表吉祥寓意的花卉、果实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符号为题材,使其在同一藤蔓或枝茎上共生,共同组合成极具表现力和包容性的缠枝纹样。如明代织锦中的缠枝牡丹莲菊海棠纹织金绸、缠枝牡丹纹锦、缠枝四季花卉纹妆花缎、缠枝莲铜钱寿纹妆花缎以及明代青花瓷器中的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花纹碗、青花缠枝莲托寿字、青花缠枝牡丹纹托,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题材组合形成。不同的题材寓意不同,这些由多种题材共同组合而成的缠枝纹样展现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不仅成就了明代缠枝纹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又体现了明代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各种期盼和渴望。

3明代服饰中缠枝纹的文化寓意

3.1生殖崇拜、种族繁衍

生与死是每个生命体不可回避、不可复制的轮回。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自然现象,再加上人们对生殖崇拜、种族繁衍的迫切渴望,才使人们对生命的延续更加敬畏,从方方面面倾注了更多智慧和心血。生殖崇拜,是指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生命的向往,是希望人丁兴旺和氏族强大的一种表现。石榴、葡萄常被作为人丁兴旺的吉祥象征,石榴籽粒丰满,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而葡萄种下一颗籽,却可以长出成千上万颗葡萄,因此石榴和葡萄常被赋予较强的生殖能力,预示“多子多福”“、一本万利”。在明代服饰中,人们普遍以石榴和葡萄作为主要装饰题材,如明代缠枝葡萄纹氅衣以缠枝葡萄纹为底纹图案,大面积的底纹布局,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延续的迫切希望、对儿孙满堂、家庭兴旺的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3.2吉祥富贵、幸福美满

从古至今,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渴望吉祥的表达方式各异,但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未曾停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吉祥文化的广泛传播,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如以体现吉祥平安为主题的缠枝莲花纹,传递了对安定平静生活的向往;以代表祥和富贵的牡丹为主题的缠枝牡丹纹,表达了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以象征处世闲静的为主题的缠枝纹,寄托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朴素思想;以象征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宝相花为主题的缠枝宝相花纹,体现了对吉祥平安生活状态的追求;集牡丹、、莲花、梅花于一身的缠枝四季花卉纹,诠释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等。这些以选取一种或多种具有吉祥含义的花卉为题材,通过突出花卉形象、弱化叶片和枝茎为陪衬骨骼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展现了人们对吉祥富贵、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3宗教思想

随着佛教在明代的广泛传播及盛行,缠枝纹的演变和发展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积极从佛教中提炼与之相适应的装饰图案,并与蔓藤、枝茎组合成缠枝纹样应用于织锦、服饰中。在明代统治者的思想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鲜明特质,充分体现佛教所宣扬的无欲脱俗的思想,而在佛教装饰纹样中,八宝吉祥是由具有特殊的社会群体推崇而得的,以八宝吉祥纹样在汉地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其图案的内容与形式的演变脉络也较为清晰,具有趋吉避凶的特殊含义,因此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具有双重意义,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如意的娴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高洁不俗的思想境界的追求。据传不论是古代史书还是神话传说,都把灵芝的功效夸大,赋予其能够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传奇色彩。在生活中,灵芝又为道家所推崇,体现道家思想。将灵芝与缠枝纹结合组成缠枝灵芝纹代表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朝宗教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

4结语

篇(5)

[关键词]民间;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论文是各民族、种族、种群等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目前,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濒临失传,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亟待法律保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诸多问题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至今仍未出台行政法规进行规制,使相关人的利益无从保护。所以有必要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涵义、特征、主客体、权利内容等进行探讨,为其法律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涵义

群众集体1:3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是民间文学[1]。民间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2]。创作者的集体性或群众性、艺术形式的继承性和渐进性是两者的鲜明特征。所以,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由社会群体集体创作,或群体中具有传统技艺、反映该群体传统特征的个人创作并被群体认可,由该群体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体现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环境地貌、心理特征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

(一)主体的群体性

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往往表现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种群,是一个或几个地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它是该民族、种群、地域的某个个体或是群体集体创作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相传,每一历史单元的人们在上一单元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修改,融入本代人的智慧、创作构思。就某一历史单元而言,它对上一单元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的修改、加工,用现代版权法的观点来看,即是一种演绎、整理的过程。正是经过这种不断的整理、演绎,而形成本历史单元对前文化现象的继承,即整个前文化现象的沉积。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该地域、民族、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它是该群体对外的象征,所以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毫无疑问地当属产生这一艺术的群体。

(二)时间上的延续性

民间文学艺术是经世代相传而逐步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的人们在对其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本代人的独立意识,使其具有本历史单元特有的文化风格,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相对于后历史单元而言,它便成为彻头彻尾的前文化现象。所以在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延续性表现的十分突出,这一艺术形式,是永远难以终结的,除非将其抛弃。

(三)艺术成型的渐进性

民间文学艺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须经过数代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大量积累、总结,同时又与某一时代特有的制度、环境、气候等密切相关,所以它的成型是渐进的、漫长的,从而艺术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四)法律保护的交叉性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使其法律保护具有了多样性,毕业论文仅仅依靠某一形式的法律保护,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

(五)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多种艺术形式,它不同于版权法所保护的仅以一种艺术形式体现的口述、音乐、舞蹈、美术等作品,它包含了这些艺术表现形式。’

(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民间文学艺术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根源于劳动人民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能渗透于民间艺术之中,脱离了这种地域环境,也就无所谓民间文学艺术,特有的地域风格培育了当地人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情趣、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当他们把这种文化底蕴宣泄于艺术创造之中,也就有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地域性。

(七)创作的随意性

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不局限于一定的形式,创作群体往往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发挥,创作者的主旨并不是完成艺术,而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就使得其艺术形式不拘一格。

(八)继承之外的创新性

民间文学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长期的传述⋯⋯不断创新和进步⋯⋯而且这种创新和进步并非刻意所追求”[3]。

三、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客体、权利内容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国家、民族等群体、国家民族双层主体等几种观点。

1.国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版权主体应为特定的个体,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不便于以类同于现代版权作者的身份去认定,因而不得以向国家“求救”。

此外,将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分为事实主体、法律主体。硕士论文“群体或民族⋯⋯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事实上的权利主体。”[4]“国家应当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法律上的所有权和著作权主体。”[5]此种观点实质上是确定国家作为权利主体。在法制社会中,对权利进行保护时,不会去考虑谁是法律上的主体、谁是事实上的主体。法律所要保护的就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主体。所以这种事实与法律主体之分仅是理论上的划分,在实践中对于所谓的“事实主体”而言,并无多大利益。

2.群体(民族、种群、种族等):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艺术原创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成员个体或集体创作、继承、发展的产物,它蕴含着本群体的集体智慧和独创性,是本群体生活和生产的反映,与国家或其他群体并无密切关系,因而它的权利主体无疑应为群体。

3.国家和群体两个层面的权利主体:“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原始主体也可相应地在独立国家和民族地区两个层面上进行区分。”[6]持此观点的学者,基于四点考虑:①民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非常之大,这使得它具有了易受侵害性和破坏性,这也就是近年来如此多的外国人前来观摩、欣赏、采风的原因所在。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国家站出来与群体同作为主体,可能会更有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②群体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单一权利主体,可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保护意识淡薄:因为民间文学艺术在当地流传多年,人人得自由使用,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本没有形成这是一种权利客体的概念,所以也未形成一种保护意识。二是民间文学艺术的文化利用和开发的程度不够:国家作为另一主体。可能会促进其经济、文化价值的发挥,以防形成垄断。③“考虑到划分公有领域的标准。也即民间文化在何种层面上应该受到保护,在何种层面上应当自由利用的问题。”[7]民间文学艺术作为弱势文化与主流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地位是否平等?这是作者从文化交流的地位问题上所作的分析,这里更多地涉及到什么是公有领域的问题,将在下文着重论述。④国际上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国家仅为少数,而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璀璨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少数民族等群体面对来自国外的文化“掠夺”,自然显得势单力薄,这里似乎也凸现了国家作为主体的有益性。

4.国家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主体的弊端

(1)若国家作为权利主体,欲使用人向国家授权机关(学者多建议为文化部)申请使用,是行政许可,还是民事法律关系?如侵害人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侵害,文化部代表权利人——国家向司法部门侵害人,由于文化部(权利行使主体)属于行政机关,那么这时的诉讼是什么性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

(2)如权利主体是国家,即所有权归属国家,就像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一样,由国家垄断所有。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的恩赐,它具有有限性,国家出于整体利益出发,将其划归国有,以利于共享及合理开发使用。但民间文学艺术可以说与国家这一抽象主体并无关系,它是特定人群的智力成果。在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加工、发展、升华而形成的代表区域特色、文化、心理、习惯、风俗、的艺术成就,所以它的所有权绝不能从群体上升到国家。如果仅以“保护”、“发扬”为旗号,将其收归国有,这便是一种文化霸权、财富掠夺。民间文学艺术虽受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它更多的融入人类特有的思想内容,它的创造性,绝非自然的原生力量能与其媲美。

(3)如果权利主体是国家,那么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原生境人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突变,成为一种对原权利人(群体)权利的限制而派生的使用权。而且此时既然权利主体是国家,权利属性是公权,那么作为权利人的相对方使用人应是一视同仁的,都须经过批准,都须付费,否则法律将有失公平,然而这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故土简直不可思议。基于以上原因,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应当仅为群体,问题是这个“群体”该如何认定?是一个民族地方、一个村、一个地区等?这里我们首先要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生长环境,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学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在民间跨区域流传,也许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具有同一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如果是这样可源引“最密切联系原则”,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区域群体视为该民间文化的权利主体。学术界同意群体作为权利主体的学者,多认为该群体中的每一成员均可成为权利行使主体,但由于群体中的个体成员众多,受自身观念、意识等条件限制,难以较为妥当的行使权利。所以鉴于群体行使权利的不便性,可成立“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委员会”,推选出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组成非官方组织,由该组织作为行使主体行使权利。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客体:民间文学艺术不外乎包含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1.口头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由于这类艺术形式以口头方式表达。与现代版权法保护的口述作品同属语言形式,它的独创性也体现在这种言语表达之中,所以完全可以以类似于口述作品的方式,对其给予版权法的保护。

2.声音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等民间文学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与版权法中的音乐作品并无多大差别,医学论文都是声音彼此之间的协调、划分、结合以及对立矛盾的解决,声音量的不同、时间的长短和节奏是该形式的内在根据[8]。所以可以借助于音乐作品的保护方式予以保护。

3.动作艺术形式: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也有学者称为形体表达或行为表达,如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等,均是通过连续的动作、表情、节奏等形体动作的组合来表达其艺术魅力,与现代版权法所规范的舞蹈作品、戏剧作品、以及曲艺作品极为相似,所以可以给予版权保护。

至于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如赛龙舟、朝鲜族的荡秋千等,起初表现为劳动人民在生产之余的一种娱乐活动,但随着不断发展、总结,对其技术要求和精度越来越高,现代杂技中多有高难度的荡秋千等艺术形式,所以我国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杂技作品有很多地方与民间体育活动相似,国内也有学者对杂技作品是否属于民间文学艺术有所讨论,因而从这点看出,民间体育活动可以以类似于杂技作品的方式予以保护。

4.造型艺术形式:如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雕塑、民间建筑以及民居、民间服饰、民间装饰等,这类民间文学艺术在外表甚至措词上均与版权法中的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极其相似。现代版权法对这类作品仅仅保护其艺术造型、艺术图案,即结构、形式,而其具体的制作工艺、技术手段等在所不问。所以民间文学艺术的造型艺术形式可以与其类同保护。但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有着不同于版权法所保护的建筑等艺术作品。它往往从内至外都透露着极高的价值。它所表现的作为实物部分的物以及制作手段、技术构思、工艺手法往往才是最具吸引、最具魅力的地方,然而仅仅保护造型图案的版权法自然无能为力,所以必须通过其他法律给予综合保护。如民居、壁画(如敦煌壁画)等,除版权法保护其造型外,实物部分交由其他法律如文物法的保护。<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已有所规定:民间工艺如竹编、蜡染、木雕、民间服饰、民间装饰等,对于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工艺技巧(现代版权法将此归入属于思想内容),可以予以专利、技术秘密的保护。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一些民间乐器如苗族的六管芦笙,其更类似于实用工艺品。虽然我国著作权法未将实用工艺品列入法条,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第七条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世界已有国家承认实用艺术品既可享受工业设计和模型权的保护,也可享受著作权的保护,即双重保护。所以民间乐器等民间艺术以类似两者之间实用工艺品的方式加以保护会更为有利。

5.综合艺术形式:如祭礼(如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民间游艺活动等,这种艺术形式往往集言语、声音、动作、艺术造型于一体,人们在这些活动中载歌载舞,这类富有民俗涵义的艺术形式,往往成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种群的代表、标志、象征。如果仅将其理解为习惯风俗不加以保护,实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轻视。鉴于目前尚无相关法律给予保护的情况,应就其各个部分分别予以类似口述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曲艺戏剧作品、美术作品等的法律保护。

通过以上几种艺术形式的列举,我们可以得出民间文学艺术大体包括三大类:即“传统工艺”、“文学艺术”、“民风民俗”[9]。

此处存在一个问题即公有领域的问题,哪些艺术形式进入公有领域,可以自由使用?我认为诸如白蛇传、花木兰、牛郎织女等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可以视为进入公有领域,自由使用,但这类艺术形式相对于境外,则尚未进入公有领域,如被侵害,由国家作为主体进行保护,须强调的是:国家在这里充当主体,并非本文所指的权利主体,因为进入公有领域的一切作品,其所有权归属国家,所以国家在此向境外侵权者主张权利,并无不妥。

(三)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内容

1.精神权利

署名权,此项权利对于权利主体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对创作者声誉的提高,(民间文学表达形式保护条约)(草案):一切使用者在使用有关民间文学表达形式时,必须指出它们的来源(不仅要指出作为居民团体的来源,如部落,还须指出作为地理位置的来源,如某国、某省);文化尊严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对外往往代表着该民族等群体,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肆意滥用、破坏常会伤害民族自尊心,所以有必要赋予权利主体此项权利,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受歪曲;修改权,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创作者的群体应当享有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的权利,以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发扬光大。

2.经济权利:按现有多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国家的作法,保护到授予权利主体(只能是群体,不可能是个人)以“复制权”及“翻译权”两项,职称论文以及与之相应的“传播权”与“付酬权”,是没有多大争论的,争论集中在是否授予“改编权”[10]由此可见,群体至少享有四项经济权利,至于改编权,笔者认为有必要授予权利人。针对目前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改编,改编者利用改编作品获得暴利,而原创人(群体)却分文不得,实为不公平。

3.权利的行使:如前所述,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行使主体为类似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委员会.,的民间团体,但对于精神权利的行使,一般由群体自己行使,无须代行,唯一存在问题的是当该类权利受到侵害时,则须由行使主体向司法机关请示救济;对于经济权利,自始至终由行使主体行使,所得收益用于保护、开发、推广、发扬本区域的传统文化。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体系

探讨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英语论文必然考虑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群体性和客体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民间文学艺术到底保护什么?进而民间文学艺术应由哪些法律予以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具有版权特征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需对尚未形成作品的其他民间文学艺术形式通过专利、技术秘密等加以全面保护。这就是为什么<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使用“表现形式”的措词,而不用“作品”的原因所在,以免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仅限制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上。

所以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应当根据其特殊性,给予综合考虑,形成以版权法为主体,多种法律法规如专利法、文物法等全面予以救济的法律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033.

[2]唐志超.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70.

[3]赵蓉,刘晓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J].法学,2003,(10):52.

[4][5]张革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问题探析[J].知识产权,2003。(2):48—49.

[6][7]龙文.从原著民族权利看版权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之可能及其限制[J/0L].http://www.xslx.com.2002

[8]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

篇(6)

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 任何1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与创造方法.就声乐来说,它又是以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1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参赛经验。对声乐演唱、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演出前心理怯场感、舞台肢体表现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 情感处理 咬字吐字 怯场心理 舞台表演

[Abstracts] Any kind of art form, all have ones own unique behavior means and create the method . As to vocal music, it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rt form of transmitting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 displaying the artistic image by combining with language in song. This text combines authors stage performance experience , race-entry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Sing to vocal music , question that appear in the match,, psychology have stage fright the sense , stage limbs display etc. and analyse before performing,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

[Key words] The emotion is dealt with Grip the word and enunciate Solve the psychology of having stage fright Stage performance

篇(7)

对观众来说,最直观的造型艺术首先打动人的是它的形式感,中国画在人物、山水、花鸟各画种中以疏与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动与静、均衡与对称、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法则构成。无处不孕育着装饰法则的表现魅力,是形与神高度概括的结晶。“装饰”是自然形象的“浓缩”与“升华”,是艺术家诗意地理解自然的结果,具有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艺术作品的受众,最先接受到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以构图、色彩、线条予人的视觉刺激为先,然后才进一步思考画面之中蕴含的思想意味、立意主题、历史背景等。

一、中国画的演变

谈中国画的装饰性,不能绕开介绍中国画的历史演变。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最初的象形文字并不是写的而是画的,有“书画同源”之说,是抽象概括的结果。除了象形文字和岩画、陶画外,至今发现的中国画的最早形态,当属战国时代的帛画。早期的绘画具有突出的装饰性,如两千多年前的《人物龙凤帛画》,它采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简洁洗练而圆滑自然的线条勾勒出主要人物和龙凤,全画构图平稳,虚实有度,敷色单纯朴实,以石色平涂为主,构图具有装饰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工笔画正是由讲究用笔敷彩的古帛画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通过对晚周帛画、战国铜器装饰纹样、汉代画像砖等代表作品的研究,对装饰画的定义、艺术风格、形式等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书中认为,装饰画在艺术上要求平整、丰满、稳定,造型应简练而富有变化。为中国画的装饰意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中国画的装饰性表现

“装饰”产生于艺术家对自然主观、诗意的理解,是表现对象的浓缩与升华,也是感性发展到理性艺术化的认识飞跃。装饰以追求平面化、单纯化、理想化以及稳定感、饱满感和韵律感来作为自己塑造形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将自然美提炼为装饰美,将写实性上升为表现性,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能力,往往熔美学和视觉艺术为一炉。在中国画中,外在的装饰形式往往把作品思想引向深刻的内涵。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造型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就富有特别的装饰意味,它一般不遵循西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但在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上却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中国画构图依据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境、审美观念,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中国画构图讲究起承转合、开合呼应、穿插变化、虚实疏密,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感;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也有别于西画。中国画不以一个固定的地方作为立脚点作画,也不受视线区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构图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不断移动视点,把不同视野中的景物一同摄入自己的画面并进行合理安排,称为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从哪一带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这种排列式的构图就与装饰画的单纯、稳定、规律的形式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用笔

作为造型的重要表现手段,点、线、面的运用,特别是在线这一方面中国画在意境和内容表达及形式表现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在装饰性的体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线面的运用,是一切装饰艺术及绘画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画造型中用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人物传统描法有十八描,利用线的顿挫、翻转、起伏创造出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装饰美;在山水画的“皴法”中,就已包括几十种风格特征的皴法,像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云头皴、雨点皴等。这些在中国画中被历代逐渐摸索出来的特殊用线,构成了国画里的独有的装饰效果。中国画的线的装饰性是通过艺术家的概括、提炼、抽象出来的形象,更简明、更典型、更具形式感、更有装饰意味形象。中国画中的线已经不仅为整幅画的整体而服务,而是成为了具有独立性格及装饰趣味的欣赏个体。

(三)墨色

在中国画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墨色形成的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四)敷色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植物的粉末,以平涂的敷色方法为主,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讲究“随类赋彩”,把色彩的应用归结到“类”,很少表现光影的变化。而从色彩使用来看,最富装饰性的当数工笔重彩画。工笔重彩画在着色上以石色为质,水色为文,并在石色之上,用金色勾描渲染,赋色柔丽多姿,以追求画面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工笔画用色讲究理性化单纯化的装饰味, 色彩越单纯越限制,装饰性越强。色彩不以写实为目的,而是起一种装饰美化的作用,增强画面的节奏韵律感,借以抒感。

(五)造型

从最古老的中国画开始,我们的先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物象造型独特的形体符号,对各类自然景观、花鸟人物具体形象的高度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简洁明晰、自成体系的抽象造型,在一系列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造型符号。国画造型走向单纯化、几何化的简明结构,并走向抽象。简明中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主观思想感情的表现得更有力度,更给观画者悠远的遐想。中国画造型具有浓郁的东方式的平面装饰感人情趣,它的目的不是如何再现事物、模仿事物外形,达到形象肖似,而是以美化、理想化对象为目的。

三、结语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其精心的章法布局、特殊的笔墨意趣、单纯理性的色彩、形象的概括与夸张,无不渗透着古老的装饰意味与形式美感。装饰形式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使艺术形式更适合表达主观的内容,更适应于人们审美的欣赏要求。中国画的装饰性蕴涵于中国古今艺术的表现形式,散发着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应该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重视并创造出更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