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平衡理论论文

平衡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平衡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平衡理论论文

篇(1)

    [关键词]预算过程;渐进预算理论;间断平衡理论

    [中图分类号]D01[文献标识码]A

    尽管渐进主义已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概念,但还是有许多学者不断提出批评,在公共预算研究领域中尤为如是。甚至在获得普遍认可的描述性研究层面上,渐进预算理论都面临着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来自于对这样一个经验事实的观察:预算过程中既有让人们习以为常的渐进变化,也包括了一些偶有发生的重大变迁。其实,渐进预算理论的支持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预算过程中非渐进性的存在,但当其纠结于“自圆其说”时,“非渐进性”的事实显然难以激发理论自觉。这暗示了新的理论使命,建构一个可以同时对预算过程稳定的渐进性与偶尔的重大变迁加以描述和解释的理论框架,间断平衡理论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尝试。

    一、“非渐进性”在渐进主义中的缺失

    作为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林德布罗姆在20世纪50年代将渐进调试模式引入有关决策过程的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中。“含混应付”(muddlingthrough)的渐进主义,不仅有助于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生动的决策过程,而且很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有限资源、有限理性和有限认知下的人类抉择行为一种理性的解释和尊重。到了60年代,渐进主义已经成为与理性主义分庭抗礼之重要决策理论。除了林德布罗姆、达尔等人以外,瓦尔达沃夫斯基等人在公共预算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大大推动了渐进主义作为一种描述性和解释性工具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渐进预算理论也使公共预算的理论建构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成为公共预算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长达30多年之久的理论流派(第152页)。

    渐进预算理论认为,预算的做出也是渐进而非全面的。瓦尔达沃夫斯基敏锐地捕捉到,预算过程缺少对目标和政策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备选方案的搜索(第139页)。预算过程总是围绕着加强参与者的角色和期望而建立,预算参与者的特定角色导向降低了公共预算对信息、时间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这使得支出机构决不会在每个预算年度里根据现有项目的价值和替代项目的价值来积极地评估所有的方案。相反的,支出机构的预算要求都是建立在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之上,并特别关注边际上的增加和减少(第15页)。这种简单的、非分析性策略根植于预算既有规则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它巧妙地保证了财政资源分配的决策在横向层面上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使预算中由竞争所导致的冲突可以被最小化,(行政管理论文 )进而保证了预算过程的稳定性n(第859页)。

    在将渐进主义逻辑运用到公共预算研究的过程中,瓦尔达沃夫斯基采用了和林德布罗姆相同的做法,渐进主义不仅被用于描述和解释讨价还价的预算决策过程,同时也被用于描述和解释由这样一种预算决策过程而导致的渐进预算结果。换言之,渐进主义不仅是一种用来界定决策制定特征的方法,而且也是用来描述和解释预算产出特点的方法(第61页)。虽然辨别渐进主义这两种内涵或方法并非难事,但作为一种描述和解释性工具,渐进主义的张力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来源于上述两种方法使用时的结合。它们自我强化式的互证,使得渐进预算理论在决定发现什么以及得出什么结论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进而促成渐进主义表现出在决策过程中的普适性和结果中的常态性。然而,对于渐进预算理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一个理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适合任何情况并且其证据也不存在被驳斥的可能性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种理论,对于解释甚至描述都不会有多大的作用了(第502页)。

    渐进主义确实好像解释了预算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常见的、打破渐进性的重大改变却显得躲躲闪闪。事实上,对公共预算一般经验事实的回顾不难发现,无论是边际的或者渐进的预算变化,还是大规模的预算变化,甚至偶尔雪崩式的剧变,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即便在短期内,预算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也不能被简单地描述为“渐进性的”。重大的变化依然可以在整体稳定的框架内发生(第503页)。从这些方面而言,渐进预算理论可能确实无法对现实发生的情况做出完整描述(第4页)。

    其实,渐进主义的支持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预算过程中非渐进性的存在,然而,当焦点集中在明显的规律性问题时,一些重要的变化就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第503页),甚至借助操作化定义或通过从一种分析跳到另一种分析的方式,将非渐进性故意回避掉和处理掉(第61页)。

    在林德布罗姆早期与罗伯特·达尔合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福利)-书中,就已经提出,渐进主义方法可能产生小渐进,也可能产生大渐进(第82页)。但是,对于何谓大渐进,却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或许,循着大渐进的思路,渐进决策理论有可能将公共政策领域中那些已经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将要发生的重大变迁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

    与林德布罗姆不同,瓦尔达沃夫斯基一开始就将渐进主义设定在了“边际上的增加或减少”,这显然只能归于“小渐进”。但是,对瓦尔达沃夫斯基和芬诺早期研究数据的再解读,贝勒和寇纳(BaileyandO-Connor,1975)发现他们对渐进增长范围的界定过于宽泛——瓦尔达沃夫斯基和芬诺对渐进性增长和非渐进性增长的分界点分别定在30%和20%的标准上(第62页),这使得一些非渐进性预算结果很容易地就被贴上渐进性的标签。

    当渐进预算理论从“描述性渐进主义”提升至被莫兰德(Moreland,1975)称为“分析性渐进主义”层面时,即利用回归方程对预算过程进行数学分析时,非渐进性问题也没有得到更为谨慎的对待。戴维斯等人(Davis,DempsterandWildavsky,1966)通过对美国56个支出部门在1946年至1963年间预算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渐进预算模型只能解释拨款决议中的86%。而对于无法解释的那部分则被定义为“其他确定性系统的随机冲击”,或由“干扰”及“特殊环境”导致的结果(第531页)。几年以后,针对上述问题有了一些简单的结论:由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所导致的随机和非经常性因素会对渐进预算过程产生影响,它表明预算过程会对经济和社会需求做出反应,在压力积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突然的变化(第421页)。尽管如此,渐进主义者还是错过了完善渐进预算理论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兴趣点和焦点依然固执地停留在对渐进主义的维护上。

    显然,预算结果存在更为宽泛的变化范围,比渐进主义者所描述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因此,有必要将“非渐进性”加入到对预算过程的描述和解释中,这并非意味着要完全推翻渐进主义,而是希望发展出一套平衡的理论,既能说明预算的稳定性又能说明预算的变化机制(第509页)。间断平衡理论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尝试。

    一、强调突变与渐变的“间断平衡论”

    源自古生物学领域的间断平衡理论(EldridgeandCould,1972),最早是为了批判性发展达尔文的“渐变论”进化学说而提出的。建立在突变与渐变辩证统一基础上的“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并非像达尔文所言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积累的过程,而是一种在长期处于停滞或平衡状态中夹杂着短期、爆发性的大规模灭绝和替代的过程。90年代初期,鲍勃加特纳和琼斯(BaumgartnerandJones,1993)借用了“间断式平衡”概念,将其引入公共政策与预算研究中,用以描述与解释兼具渐进性和非渐进性特征的政策过程。他们相信“间断式平衡”才是对政策过程的全景式真实而简单的写照:稳定状态与重大的变迁都是政策过程的要素,通常该过程是由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逻辑所驱动,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大多数政策领域的特点是停滞、稳定而非危机和重大改变,但是政策危机和重大改变也时而会发生。(第105页)。

    90年代中期,琼斯等人(Jones.BaumgartnerandTrue1995,1996,1998)通过对美国二战以后至9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预算的考察,为间断平衡理论寻找到经验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预算变化是呈尖峰分布而非正态分布。后者与渐进主义的持续动态调整假设是相一致的,其中的变化是平稳而持续的。而尖峰分布表明,在预算时问序列里确实存在大量极微小的变化以及较少的中等程度变化,但显着的大规模变化则比原来描述得要多。同时,研究也发现无论分析单位是机构或整个政府,预算项目或支出功能类别,都可以从中观察到微变与剧变同时存在的现象。

    间断平衡理论在描述性研究层面上所取得的进展为拓展有关预算政策变迁的讨论提供了基础。接下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同时解释预算过程中存在的稳定的停滞状态与间断变化的发生。间断平衡理论将预算决策过程放在政治制度和有限理性决策的双重基础之上,以注意力和议程设置为突破口来加以解读。

篇(2)

关键词:锚杆;边坡稳定性分析;简化bishop法;锚固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边坡的稳定性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往往关系到工程的建设成本与运营的安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边坡稳定性问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各种类型的边坡稳定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均质边坡稳定的数值分析常用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虽然数值分析方法考虑岩土体的变形,从理论上说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可信,但是数值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软件使用者的经验密切相关,因此规范中对该方法没有明确规定。刚体极限平衡方法[1]不考虑土体的变形,基于Mohr-Coulomb抗剪强度理论为基础,将滑坡体划分成若干垂直条块,建立作用在垂直条块上的力(力矩)的平衡方程式,求解边坡的安全系数。刚体极限平衡方法计算结果稳定,且经过大量工程实践的检验,因此被规范[2]推荐作为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

锚杆[3-4]是边坡工程加固的常用方式,本文将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简化bishop法,研究不同的边坡坡比下,锚杆锚固角变化对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锚杆加固边坡设计中锚杆锚固角选定提供理论参考。

2锚杆加固边坡的力学分析及分析模型

2.1锚杆加固边坡的力学分析

锚杆加固边坡滑体如图1所示,将滑体划分为n个垂直滑条。将锚杆上的作用力均匀分布引入边坡体中,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锚固边坡土条受力分析模型。

图1 边坡滑体及土条图2 锚固边坡土条受力分析图

由Mohr-Coulomb准则及Terzaghi有效应力、条块垂直方向力的平衡以及滑体绕圆弧中心O点的力矩平衡,最终滑体的稳定系数表达式,如式(1):

(1)

式中:为边坡的稳定系数,为土条重力,为作用在第i个土条上的地面载荷,是锚杆提供的锚固力,是锚杆的锚固角,、为土条间的竖向作用力,为作用在分块滑面底部的空隙水压力(应力),为第i个土条的宽度,为滑面土的内摩擦角,为滑动面上的粘结力,为第i个土条滑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2.2计算模型

取工程边坡分析对象,经过简化以后,建立如图2所示的边坡模型,算例边坡高20m。地质勘探表明,边坡的土层为可塑状土,土体容重为18 kN.m-3,黏聚力为21 kPa,内摩擦角为14°。土体具体参数见表1。锚杆采用热扎螺纹钢筋,采用先灌浆后插入锚杆安装锚杆,注浆采用压力式注浆机注入。锚杆纵向间距1m,垂向间距为2m。为了比较不同坡比下锚杆的最优锚固角,研究分别设计边坡坡比为0.5、0.75、1.0与1.25四种情况。

图2计算模型(单位:m)

模型坐标原点取在模型边界左下角,坐标以水平向左为正,坐标以垂直向上为正。无地下水作用,不考虑作用在土条上的孔隙水压力。模型上无外荷载,计算仅考虑自重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设定锚杆加固边坡从右至左失稳。

3锚固角参数变化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

锚固角是锚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锚杆规范中,锚固角一般不大于45°。研究在保持锚杆力学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锚固角的大小,考察锚杆加固边坡稳定系数变化。具体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对于坡比为0.5时,当锚固角从0°到45°变化,锚杆加固边坡的稳定系数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是对坡比为0.75、1与1.25,当锚固角从0°到45°变化,锚杆加固边坡的稳定系数先增加,然后减小,这表明锚杆加固边坡,锚固角存在最优角。对于边坡,当锚杆力学等参数不变的时候,当锚固角为最优角时候,边坡的稳定系数最大,边坡的稳定系数最大。从图3可以看出,当坡比为0.5,锚杆最优锚固角大于45°,当坡比为0.75,锚杆最优锚固角约为40°,当坡比为1.0,锚杆最优锚固角约为35°,当于坡比为1.25,锚杆最优锚固角约为30°。随着边坡的坡比的增加,最优锚杆锚固角的角度减少。

图3锚固角与稳定系数的关系

图4给出四种不同坡比,锚杆锚固角为30°时边坡的滑移面。从图4可以看出,边坡的滑移面均为圆弧面,滑坡滑出点均在坡脚附近,符合边坡失稳时候的特征。从图4也可以看出,当锚杆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边坡的稳定系数随着边坡坡比的增加而减少。

(a)坡比0.5 (b)坡比0.75

(c)坡比1.00(d)坡比1.25

图4 边坡稳定系数与滑移面

4结束语

论文通过建立不同坡比的锚杆加固的边坡模型,采用基于极限平衡法分析法的bishop法,分析了锚杆锚固角变化下,边坡的稳定系数变化趋势,得到结论如下:

4.1随着锚杆锚固角的增大,边坡稳定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锚杆加固边坡,锚杆存在最优锚固角。随着边坡的坡比的增加,最优锚杆锚固角的角度减少。

4.2对于锚杆加固边坡,当锚杆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边坡稳定系数随着边坡坡比的增加而减小。

参考文献:

(1) 王建良等.软岩边坡稳定性的FLAC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比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6(9):4693-4697.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摘要: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深基坑支护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各地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在的城市建筑间距很小,有的基坑边缘距已有建筑仅十几米、甚至几米,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另外,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现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一)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三)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常常以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足以说时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则差别比较大。所以,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四)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证明,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设计计算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有时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要求。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而实际上开挖后的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是一个土体逐渐松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土体强度逐渐下降,并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数据,已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是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的方向。

(二)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其计算结果具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还要看其是否产生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其变形大小。鉴于上述实际,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时,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三)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方面,我国至今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试验研究。一些支护结构工程成功了,也讲不出具体功之处;一些支护结构工程失败了,也说不清失败的真实原因。在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资料很丰富,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进行科学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包括实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虽然要耗费部分资金,但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投资巨大,如经过科学试验再进行设计时,肯定会节省可观的经费。因此,工程现场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实践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四)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支护结构型式的计算模型如何建立、计算简图怎样选取、设计方法如何趋于科学,仍是当前新型支护结构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即受力结构与水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复杂。所以,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已成为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当务之急。

结束语

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正因如此,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 龚晓南.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54-02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预测,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缺口达到300余万,到2010年后每年至少需要30万~40万人[1],物流行业存在巨大的就业空间,但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历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较低。整个行业存在“高缺口、低进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社会环境、行业状况、高校教育、学生意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物流教育培养机制缺陷是造成物流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的较深层次原因。目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形不成特色,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性实践环节弱,导致学生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趋同明显、缺少特色。

2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2.1 研究现状

至今,学术界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探讨较少,现有文献多集中从物流从业资格的角度阐述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如陈建华、庞燕从形象职业化、理论专业化、操作手段现代化、写作水平、外语水平、敬业精神、应变能力等7个阐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2]。郭义祥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框架分为三大体系:第一是复合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相关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第二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能力;第三是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3]。

2.2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

物流行业作为跨行业、跨部门复合型服务行业,涉及领域较广[4]。从市场需求来看,物流企业大多青睐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较高职业道德素质人才,人才需求主要为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操作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培养物流业务操作型人员和初级、中级物流管理运营人才为目标,服务于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第一线,主要针对仓储保管员、配送员、订单等信息处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群,经过几年的岗位锻炼,逐步升级为初级或中级物流运营管理员。总体来看,物流就业岗位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物流管理专业是个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重视技能锻炼,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2.3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相关物流企业访谈调查结果,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来看,社会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上表素质要求,整合提炼形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要素: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是指能够根据物流理论熟练的从事物流业务活动并进行分析优化的能力。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离不开专业判断,需要物流人员充分了解并从系统角度分析物流各环节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与否,准确应用物流的相关理论,通过复杂的专业思维,提供物流系统优化方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专业思维在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来源于物流相关理论的掌握,积累并丰富于物流实践活动中。专业思维的形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准确理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二是在实践中准确操作物流相关业务活动;三是具备恰当的应用物流理论优化物流系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的“三要素”。总之,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是以专业思维为红线,由上述“三要素”综合形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

3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1 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

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由其基本概念框架、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方法等组成的统一的整体。正确、全面的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必须站在整体的高度,用系统的观点,不仅要全面了解其概念体系、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技术方法,同时还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该项能力的获取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而且必须要遵循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不能人为割裂开来,否则学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导致其理解力是片面、有限的。

3.2 物流业务活动操作能力

物流业务活动操作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物流相关业务活动,首先要全面认识了解该项物流活动的基本流程,分析每个环节注意事项。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相关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知识包括各项物流基本功能、物流企业管理、企业物流运作等相关知识,这是认识了解物流活动的基础;相关实践是指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模拟实训、相关企业实践获取物流业务活动的实践经验。

3.3 物流系统优化能力

物流系统优化能力是以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物流业务活动操作能力为基础,以专业思维为纽带,选择适当的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优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和效益。选择离不开分析判断,物流系统优化能力首先要对当前物流活动运行的效率和效益进行判断,结合有关理论和实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而进行优化。由此来看,该项能力的获得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形成分析判断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剖析,做出恰当的选择。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特色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及学科发展动向,形成以“实践应用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课程体系要体现“实践应用性”特色,适当运用“增”、“删”、“变”、“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知识教育的系统性,避免交叉、重复;二是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实践应用性”特色,适当的增大实践教学的环节和课时比例,突出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4.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关键的专业能力,忽视核心能力培养,必然导致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的不均衡,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活动,要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充分结合,做到专业知识讲授不放松,实践教学提上去,合理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4.3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

物流管理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偏重于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均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模式上要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理论教学要注意知识系统性,实践教学要必须有助于专业技能培养,促进物流系统应用与优化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分析、小组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借助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学谦.对强化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思考[J].中国市场,2009(6):144-145.

[2]陈建华,庞燕.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4):70-71.

篇(5)

关键词:危岩崩塌 发育机理 致灾因子 定量分析 正交组合

1前言

桂林地区独特的岩溶地质条件为孕育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市区内大多数山体均有危岩崩塌发生,同时,危岩崩塌每年以4到6次的速度增加,严重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因此,对该地区的危岩地质灾害进行治理迫在眉睫。

2工程概况

白岩山坐落于桂林市秀峰区西山路南侧,该山体左邻桃花江,前、后及右边为住宅小区和商铺。其北边山坡曾于2003年2月发生一次崩塌,导致附近一栋民房被毁,小区道路和人防洞口被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0万元。通过调查,该山体中至少发育有危岩体99处,平面分布如图1所示。

3危岩体成因机制

该地区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3.1地形地貌

该山体地处孤峰平原,地形较为单一,山顶标高为220m,相对高差70m,峰谷间相对高差100m左右,上部覆盖有较薄的残坡积层,大部分基岩,是诱发危岩失稳的主要因素。

3.2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岩性主要由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D3r)和第四系土层(Q4dl+el))组成,

岩体风化明显,岩溶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差。

3.3地质构造

区域内岩溶发育强烈,层间裂隙和垂直裂隙十分发育,优势节理裂隙为EW/、NNW/82°∠85°和NE/140°∠77°三组,将岩体切割破碎,形态独立的块体。该结构面是危岩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3.4水文因素

区域内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9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4~7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2%,除此之外,每年还会出现几次大、暴

雨天气,大强度持续降雨是危岩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5人为因素

前期市政道路、居民区、防空洞的修建时产生震动,加上后期区域内人类活动大大的加剧了危岩体的失稳。

4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4.1计算分析

根据危岩体的结构和状态特征,并结合该地区危岩体的分类方法,笔者将该99块危岩体分为临空型、贴坡型、孤石型三种[2],计算原理及模型如下:

(1)临空型计算公式

―危岩体重力(KN);

―危岩体结构面倾角(°);

―作用在危岩体上的地震力(KN);

―主控结构面的等效粘聚力(Kpa);

―主控结构面的等效内摩擦角(°)。

(2)贴坡型

式中参数物理意义同前。

(3)孤石型

式中:

―转点A到重力延长线的垂直距离(m);

―转点A到水平地震力延长线垂直距离(m)

5区域内危岩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笔者根据白岩山危岩体的类型,结合国内外常采用的一些危岩体防治技术,通过力学机理类型分析,设计出一套适合桂林地区危岩体的防治方法。对于同一力学机理的危岩,该地区主要防治方法表1所示。

在实际工程中,即使是同一危岩单体,在不同的荷载或荷载组合下,其力学机理可能不同[3],对于该情况,可以采用正交组合的方式确定适合该危岩体的防治措施,如表2所示。

根据每块危岩体的力学机理情况,采用正交组合的方法计算,为每一块危岩体确定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在此次危岩体治理过程中,采用支护措施的危岩体1块;采用灌浆支护措施的危岩体4块;采用清除措施的危岩体21块;采用锚固―钢丝绳、灌浆联合支护措施的危岩体39块;采用锚固―钢丝绳、灌浆、清除联合支护措施的危岩体18块;采用锚固―钢丝绳、灌浆、支撑联合支护措施的危岩体16块。

6.1清除工程

危岩体清除是以前广泛使用的一类技术,简单、经济,通常适用于单个、外悬的危岩体[4],其采用人工清除或静态爆破清除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清除下部的危岩容易诱发卸荷的发生,清除危岩主要以顶部第二级陡崖危岩为主,该方法在白岩山危岩体的防治过程中使用较为普遍。

6.2锚固―钢丝绳(网)捆绑及灌浆联合

已脱离母岩的危岩体,其稳定性差,若采用爆破清除措施容易造成四周危岩体的松动,危险性较大,通常采用钢丝绳(网)锚固捆绑加上灌浆固结裂隙面来治理该类型的危岩体。本次治理工程中有39块危岩体采取了该防治措施,占到了总数的39.4%,通过后期观测,采用该防治措施的危岩体稳定性较好。

6.3锚固―钢丝绳(网)捆绑、灌浆、支撑联合

对于倾倒型危岩而言,采取支撑防治措施时,若支撑体的重心位于危岩体的外侧,仅需要进行锚固、捆绑便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若支撑体的重心位于危岩体的重心内侧时,则需采用支撑、锚固、捆绑结合的防治方法,另外,还需加以清除、灌浆等辅助治理措施,该方法在此次的治理过程中使用较多。

7结 语

(1)工作区内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内在因素及水文因素、人为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按照白岩山99块危岩体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桂林地区危岩体的分类方法,将99块危岩体分为临空型、贴坡型、孤石行三种类型,并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三种危岩体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3)根据桂林地区危岩体类型多样的特点,

其力学机理也不一样,采用正交组合的方法,提出一套适合该地区危岩体的防治方法,即“锚固-钢丝绳(网)捆绑及灌浆”、“锚固-钢丝绳(网)捆绑、灌浆及支撑”等。

(4)对采用新方法治理后的危岩体,根据监测结果可知治理后的危岩体稳定性好,新方法行而有效。后期,该新方法可在桂林地区危岩体的防治过程中逐步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覃兰丽等.桂林市岩溶区典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28-33.

[2].郑金.桂林地区危岩崩塌的防控技术体系及其特点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黄治云等.不同荷载组合类型的危岩力学机理判定及防治方法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65-68.

篇(6)

关键词:深基坑 双排桩 环梁

双排支护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它是由两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及桩顶连梁以及环梁形成的空间门式刚架支护结构体系,这种支护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有效的减少支护土体的侧向变形,因而其支护深度比单排悬臂支护结构要深[1]。目前双排桩支护结构在一些地区已经采用并取得成功,对双排桩的受力与变形的理论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还不够完善,前后排桩的土压力分布、结构的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基坑支护中各因素对结构侧向变形及内力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

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可理解为将密集的单排悬臂支护桩中的部分桩向后移,并在桩顶用刚性连梁把前、后排桩连接起来,沿基坑长度方向形成双排支护的空间支护结构体系。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属于悬臂类空间组合支护结构。在没有锚杆(或内支撑)的情况下,发挥空间组合桩的整体刚度和空间效应,并与桩土协同工作,达到保持坑壁或坡体稳定、控制变形、满足施工和相邻环境安全的目的。在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前、后排桩均分担主动土压力,但有主次;后排桩兼起支挡和“拉锚”双重作用;双排桩支护结构充分利用桩同作用中的土拱效应,改变土体侧压力分布,增强支护效果。

双排桩支护体系因由刚性连梁与前、后排桩组成一个超静定结构,整体刚度大;加上前后排桩均能产生与侧土压力反向作用的力偶,使双排桩的位移明显减小,而单排悬臂桩是完全依靠弹性嵌入基坑土内的足够深度来承受桩后的侧压力并维持其稳定性的,坑顶位移和桩本身变形较大。同时双排桩的最大内力值也有所下降,并变成交变内力,提高了桩身的安全性。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方法施工简便、速度快、投资省。

国内曾做过一些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的测试分析,总结了一些规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地基所都曾对双排桩做过专门的模型试验及研究[2-3]。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后排桩距b<=1.5d(d为桩径)时,双排桩支护结构空间效应差,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与单排桩相似,侧向位移仍较大;当排距b>8d时,双排桩支护结构空间效应较差,后排桩基本上只起拉锚作用,前后排桩也不能较好的共同抵抗侧向变形;当排距在1.5d<b<8d时,前、后排桩能较好的共同作用。当然其支护效果还与支护高度、开挖顺序、工程地质情况、邻近建筑物等很多因素有关。

2 土压力的计算模型

2.1 体积比例系数法

根据双排桩前、后排桩之间的滑动土体占桩后滑动土体总量的体积比例关系确定前、后排桩所受的侧土压力[2]。该法计算时对支护结构体系作了如下基本假定:

(1)将前、后排桩与桩顶连梁看作一个底端嵌固,顶端为直角刚结点的刚架门式结构;

(2)盖梁为没有变形的绝对刚体;

(3)基坑开挖后,在土压力作用下,盖梁不产生转角只能平移,并且前、后排桩在连梁标高处的水平位移相等;

(4)土压力的计算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

图1双排桩土压力传递

图2 的确定方法

对于前、后排桩为矩形(并列式)排列的情况(图1),由于前、后排桩相对,基坑开挖后,主动土压力可假定仅作用在后排桩上,桩间土压力仍取值为,则前、后排桩的主动土压力分别为:

=,=(1-) (2-1)

= (2-2)

式中, (2-3)

验证两种极限情况:

(1) 当前、后排桩重叠,即无桩间土时,因 L=0,故:,=0;

(2) 排距L=L0,此时后排桩在滑动面之外,即,。

同样,被动土压力可取值为,。

2.2 桩间土刚塑体法

按土的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墙后土体的主动土压力,是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导出的土体破坏面从墙底开始,沿角展开的剪切面(如图3),土压力强度沿剪切面呈线性分布,由于后排桩的存在,改变了土的剪切破坏面,由于滑动土体形状的改变,滑动体的破坏面夹角不再是定值,而是个变量,因而双排桩的土压力与无后排桩的情况不一样。桩间土刚塑体法考虑了这些问题[4]。

1.主动土压力

假定后排桩连续分布,根据经典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双排桩的桩间土可以看作独立的刚塑性体进行分析,桩间土受力状态如图3a所示。对有后排桩的土体和无后排桩影响的土体相比可知:

两者相同之处有:

(1) 土体均为刚塑性体,均不考虑土体与桩间的摩阻力;

(2) 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相同,均按土体的极限平衡原理计算。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1) 剪切破坏面不同,由于后排桩的影响将使剪切角发生改变;

(2) 桩排距b的大小对值产生的影响而导致主动土压力的变化影响是显著的。

(a) 双排桩(b) 单排桩

图3 双排桩与单排桩土体受力分析

如图3a所示,桩间土受三个方向的力E、R、W的作用,当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三力平衡,根据几何关系得,桩间土体的主动土压力为:

(2-4)

式中:为每延米土体的总重,(2-5)

2.3 桩后土刚塑体法

该法认为桩间土体对支护桩作用很小,土压力以后排桩桩后土压力为主,将桩后土体作为独立的刚塑体进行分析(图4),具体计算如下[5]。

图4 双排桩桩后土体受力分析

2.前排桩主动土压力

(1) 双排桩三角形布置:

(2) 双排桩矩形布置:

3.被动土压力

前、后排桩被动土压力均按郎肯土压力计算,其中桩间土视为后排桩被动区。

2.4 有限元法

运用有限元法对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的二维平面应力分析,可以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追踪开挖施工的全过程,土体的应力路径和支护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获取土体的开挖扰动应力场、位移场[6]。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用有限元法可以对影响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可根据前期开挖的实测资料,用反分析方法确定计算参数,对后期开挖进行预测和指导,进而对双排桩支护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有限元方法可以精确的分析支护结构所受的土压力以及在侧土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侧向变位及地面沉降等。该方法所需参数较多,目前受试验测试技术的限制难以得到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土性参数,加之基坑工程存有明显的空间效应,用平面二维去模拟与实际相差较大,且对桩土接触面的模拟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因此在工程中还不能取得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土压力修正

3.1 修正系数法

修正系数法为早期设计双排桩时常采用的方法,考虑连梁与前、后排桩铰接的情况,运用经验系数调整前后排桩所受的侧土压力[7]。该法在计算上比较简单,但其假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偏差。主要因为不能考虑桩顶处的力偶作用,且通过此假定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反映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作为超静定结构在多变外力情况下对内力的自动调节作用,加之经验系数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较难推广,因此现阶段设计时已较少采用。但当前、后排桩排距较大,盖梁与前后排桩连接刚度较小时,运用该计算模型还是可行的。其要点如下:

1.计算基本假定:

(1)考虑双排桩的整体刚度及其对土体的约束作用。近似地将前、后排桩之间的土体视为受侧向约束的无限长弹性土体,故作用于前排桩背的土压力为:

(3-1)

式中:为桩背土的泊松比。

(2)作用于前排桩桩前的侧向力介于静止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为计算方便,通常对被动土压力予以折减,表达式为:

(3-2)

式中,K1为被动土压力折减系数,它是桩土变形的函数。一般取0.5~0.7。

(3)后排桩的侧向力亦按式(3―l)考虑,桩背土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桩的侧向位移,由于双排桩的侧向刚度较大,因此假定后排桩土位移仍处在弹性范围内,即桩背侧向土压力(称为弹性土压力)介于静止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之间,即

(3―3)

式中,K2为侧向主动土压力修正系数,一般取1.1~1.2。

3.2 土压力值的经验修正

用经典的朗肯土压力和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时,是假定支护结构和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下求得的,而挡土结构墙背的土体达到主动极限状态以及墙前被动区土体达到被动极限状态需要产生足够大的位移。在实际工程中,主动土压力一般容易达到,而被动土压力值不易达到。这说明在应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土体的主、被动土压力时,要求支护结构有一定的变形,如果变形量太小,朗肯理论计算值误差较大。双排桩支护结构往往是在对支护结构要求较高时使用,因此经常需要对主、被动土压力进行修正[8]。

1.提高主动土压力系数

在距离基坑边缘(1/2)H0的范围内有重要地下管线或建筑物时,取修正主动土压力系数Ka’= K0,在距离基坑边缘(1/2)H0~H0的范围内有重要地下管线或建筑时,取。

2.降低被动土压力系数

当支护结构不可能或不允许产生足够变位,土体将不能达到被动极限平衡状态时,应降低被动土压力系数,修正后的被动土压力系数为:

4 结 语

随着高层建筑和地下结构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规模日趋加大,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双排桩支护结构形式在基坑开挖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以及工作性状进行分析,并对土压力计算、折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双排支护桩是由连梁与前后排桩组成一个超静定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有效地限制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应把桩顶与连梁做成刚性连接,以保证有效地发挥双排桩的支护效果。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桩间土受到挤压,桩间土与前、后排桩协同作用。

(2)双排桩前后排距对土压力的计算影响较大,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及支护效果影响较大,合理选择排距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土体性质对结构桩身变形和弯矩都有较大的影响。土质好,则桩身侧向变形和弯矩值均较小;土质差,则桩身侧向变形和弯矩值均较大。我们可以采用改善土体性质的方法提高基坑的稳定性,但在土体加固时应控制加固效果与加固范围。

参考文献:

[1]林鹏,许镇鸿.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应用研究[J].土工基础,2002,16(2):11-13.

[2]何颐华,杨斌.双排护坡桩试验与计算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17(2):58-66.

[3]刘钊.双排支护桩结构的分析及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2,14(9):116-131.

[4]黄强.护坡桩空间简化计算[J].建筑结构,1995(3).

[5]程知言等.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地质与勘察, 2001,37(2):88-93.

[6]蔡袁强,赵永倩,吴世明等.软土地基深基坑中双排桩式围护结构有限元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97,31(4):442-447.

[7]张弘.深基坑开挖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应用于探讨[J].地基处理,1993,4(3):42-47.

篇(7)

论文摘要:以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入手,在借鉴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其公司收益之间的关系。

O引言

钢铁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历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钢铁行业回暖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迅速,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在此情况下,2009年国家已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必须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沪深两市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其公司收益之问的关系。

1理论基础

经过分析,得知企业收益主要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为方便探讨,现以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收益。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之间的构成,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之间的关系构成资本结构研究的核心。Modigliani和Miler提出: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说前提下,企业的收益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M定理),从此拉开了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的序幕。以此为假设条件,理论研究者们先后建立了权衡理论、契约理论等一系列的资本结构理论,大体可归纳为顺序偏好理论和静态平衡理论两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现代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经验比较相符,因此在探求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二次曲线回归模型更能得出合理的结果。李义超、蒋振声通过对50家公司的400个观察值的回归分析,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的系应该为二次曲线关系,假设以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得出了最优资本结构区间。由于同行业间资本结构相似度极大,本文以现有的理论为依据,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收益间的关系。

2研究设计

根据已有结论-3可知,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收益之间存在着二次曲线关系。在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点前,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正相关;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点后,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负相关,其图形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为排除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收益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沪深交易所l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分析,以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y,同时在假设其他因素对公司收益影响不显著的条件下,建立回归方程:

Y=++卢3(1)

通过软件SPSS对15家钢铁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得出其结果:

为一3.56032为4.1914、3为一1.0396,F统计量为4.98,在为0.05(置信度9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对、卢、参数的检验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得出,与y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其二次方程为y=一3.5603X+4.1914X一1.0396(2)

3结果应用

在得出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后,可利用方程(2)回归模型进行两方面的应用:

1)给定钢铁行业公司的合理收益来计算其对应的资本结构区间。2009年某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82%,则根据模型,得此公司的预期净资产收益率为17.09%。

2)根据模型判断最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静态资本结构。如果以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2%为企业所追求的绩效目标,通过模型不难得到这一最优负债区间为[44.45%,73.28%]。根据计算,可得出理论上钢铁行业的最大净资产收益率为19.37%,满足此净资产收益率的静态资产负债率为58.86%。

由此可认为,当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8.86%上下浮动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能获得较大的净资产收益率。

4结论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求出的回归方程能帮助企业估算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区间,并从整体分析钢铁行业的资本结构健康程度。当然,这个区间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由于同行业的资本结构普遍相似,数据分布不均匀,而且各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影响。但相对来说,二次曲线模型对最优资本结构的概括能力优良,所以使用二次曲线模型来求解比较合理。

2008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钢铁产量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数企业由赢利变为亏损,尤其是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受冲击更为严重,而一些大型钢铁企业或有铁矿石资源的钢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根据沪深交易所21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表1)分析:

武钢、宝钢和鞍钢3家公司规模较大,净资产收益率与金融危机前没有明显下降,充分说明大型钢铁企业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大冶特钢因产品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定;凌钢股份、唐钢股份由于拥有铁矿石资源,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针对钢铁行业当前形势,笔者认为钢铁行业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坚决执行国家有关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加快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体现出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