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经济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绿色经济论文

篇(1)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一:绿色经济下林业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阐述了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成果及展望。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8]李兴军,孙雯.浅析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林业经济,2015(9):124-128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二:绿色经济发展中地区差距分析

摘要:在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能够对经济增长进行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能进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中部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差距,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经济;地区差距;对策

1发展绿色经济

1.1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绿色经济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它以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最终发展目标,实现了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生态自身循环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绿色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环境资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其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容纳生产废弃物的限度为硬指标,一旦超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自然将会集聚能量,最终足以使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重归寂静。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系统只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必须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经济生产从以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经过交换,流通到最后产品被消耗产生废弃物为一个流程。但整个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进行交换。为此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容纳范围。二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所能容纳排放废弃物的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就能相互促进。

1.2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气候变化、能源危机、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导致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也在面临考验。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对绿色经济都比较重视,这样不仅仅使国家在经济过程中能够对金融危机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而且规模非常大,在工业发展方面非常罕见。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2.1自然条件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占据着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区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导致该地区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较封闭,而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气候等条件也比较差,离经济中心的距离也比较远,尽管其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这些原因,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导致生产力无法实现。

2.2历史因素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情况下,而且,历史上也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进行扩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于比较缓慢。西部地区地貌比较复杂,交通比较闭塞,而且信息传递比较缓慢,导致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2.3环境影响

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数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资源都处在环境比较险恶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平原比较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受阻现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是,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给予了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速发现现象。政策倾斜导致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有计划的开发西部。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的对策

3.1国家的政策干预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这项国策的实施非常成功,而且,为了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政府在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控制,对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更好的投资,并且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了扶持,希望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3.2加强东西部的合作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东西部之间的优势进行了互补,企业行为的自主选择是政策效应必然形成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在经济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十分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利益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占据一定的有利空间,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在经济方面却比较薄弱,这样会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西部在竞争中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3.3突出地区优势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策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大。对东部发展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提高、对经济差距进行缩小。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1)市场优势:东部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金融优势:现代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东部地区的人们金融意识比较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资金也比较充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3)人才与技术优势: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发展动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个,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应用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经费远远超过西部,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因此,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现代化建设也以后了明显的改善。西部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要对地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予重视,只有保证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对东部发展经验也要进行借鉴。

4结束语

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问题,人们生活质量等因素进行了重视,这样在发展经济时才能避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我国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革,因此,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非常明显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地区差距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2]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

篇(2)

关键词绿色企业绿色技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1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Reducing)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Reusing)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循环(Recycling)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把终端物质运回到生产厂再带入新的产品之中。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放弃的废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次级资源化也常见,即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2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时候,绿色成为人们的向往。于是人们更愿意将“绿色”同“环境保护”连在一起,如“绿色经济”、“绿色企业”、“绿色食品”、“绿色工业”等,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绿色浪潮。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21世纪的企业也将是绿色企业。

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是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的每个方面的绿色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它是指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建立绿色价格体系。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的环保投入增加了产品的绿色成本。因此产品价格应适当上浮,这不能认为是产品涨价,而是合理的价格上浮。它反映了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保证了绿色生产的资金供给,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绿色价格的制定上,可采用心理定价法。因为人们对绿色价格有一种求新和求异的心理,认为绿色产品应具有更高的价值,他们对稍高的绿色价格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如,美国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的食品价格高出70%~200%,在日本绿色食品价格也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

(3)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过程的浪费;选择有环保意识、有良好的用户形象的中间商进行合作,与之共同推出绿色产品。

(4)建立绿色促销。即采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营销推广等手段进行促销。其中,绿色公关活动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内部公关,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的培育、宣传;二是外部公关,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的绿色成就,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到人们认可;三是加强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企业必须随时了解社会对绿色的要求,社会也必须了解企业的绿色发展状况。

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等高效、和谐两个方面的优化原理。高效原理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内各种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工艺流程,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并在内部消化废料;和谐原理主要是指通过生态协调使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的关系和谐与融洽,使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机会最大而承担的各种风险最小。生态系统高效、和谐原理体现了自然界精巧的运营机制,为人类正确、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生态环境资源和组织企业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榜样。从理论上讲,应依据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经济活动生态化,以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可见,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绿色企业在经济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点,即其绿色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绿色产品设计、资金来源、绿色技术创新、绿色设备和工艺流程改造、绿色产品销售等方面都要对外开放。但绿色企业在其生态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内部封闭性,采取少废和无废料绿色技术,减少各个生产环节上物质和能量的跑、冒、滴、漏,使废物最小化并回收利用,尽可能实现闭路循环。

3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我国很多企业最初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到后来通过对一系列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从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即大量的绿色企业是在技术改造中建成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利用绿色技术加快改造我国绿色企业现有的工业技术系统,这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改造主要包括: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改造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性设备,降低废料产出率;改造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系统,使其实现微机控制而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采用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等使企业变成绿色企业。

(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建成绿色企业。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关键措施和核心问题。这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国家政策)和微观(企业机制)两个层次出发,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复合机制体系;针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外部经济性、社会化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建立起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中介和服务中心,降低创新的学习成本,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绿色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加快推广节水、节能、无废、少废和“三废”综合治理等实用绿色技术。上述都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当务之急。

(3)实施清洁生产建成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可见,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是变革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企业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

(4)建立生态工业园创建绿色企业。生态工业区是在某一地域上,由多个工业企业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优化原理,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等建立的有一定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增值等内在生态工艺联系的工业企业群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新模式。生态工业园具有整体性、集约性和区域性特征,在设计和建立生态工业园时要把能合理利用某一类资源并具有内在生态工艺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地域逐步聚集,形成较完整的食物链—投入产出链(网),提高整个系统对原料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使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园有机整体。如丹麦卡伦堡市的若干家企业通过互相连接的管道,建立了废物和热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庆普,胡运权.我国建立完善生态型企业的主要对策及措施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3)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草原是绝不能忽视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我国共有各类草原60亿亩,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1%,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5.2倍。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地处上风向,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风多且大;夏秋季节降雨集中,多暴雨,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的发生区,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泥沙俱下,滚滚东流,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河水暴涨,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另一重要性来说,由于我国的草原大多地处边疆,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草原也具有保护少数民族居民的美好家园,建设边疆,维护边疆稳定,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草原生态状况却并不能如人意,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牧民将草原生产的绿色植物质全部让牲畜“吃干耗净”,造成了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此诱发了沙尘暴等生态危机。当然有人会问,难道如此广阔的草原就“喂饱”数量仅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牧区牛羊吗?原因是这样的,按生态学上的十分之一定律(即初级生产者的能量约10%进入次级生产者,这样利用才能保障草原生态系统不退化)也就是说,从质量看,在健康的生态条件下,中国大陆全部草原生物量只有干重约3亿吨,按照上述十分之一定律,全国能够利用的天然牧草产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但按中国现行草原流行的畜牧量计算是将草原生产的干物质全部让牲畜“吃干耗净”的,这显然很有问题,况且在实际操作中,牲畜的养殖数量还大大超过按我国现流行的绿色植物所能承载的蓄牧量,这样草原绝没有不退化的道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不仅使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广大牧民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对我国的华北(包括北京地区)、中部、东部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研究如何使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重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草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8%,提出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设计出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几年,由于草原生态所面临的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但在具体的实施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休禁牧制度及项目等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围。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而非以人为本,草原生态治理往往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二)需加大治理与监理中的经费投入

经费问题也是目前草原生态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由于各级草原监理机构的事业费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而许多牧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只能保证人头费,各省区基本不能保证草原监理专项经费,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草原监理人员工资和差旅费的情况。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国家必须加大重大的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如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围封转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的经费投入。

(三)亟待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靠畜吃饭、靠草吃饭。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它科学技术指导,也无其它途径与道路可想,只有靠牲畜养得越多越好,而且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其相对于以往的高消费,结果导致对草场的进一步掠夺,这样下面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间矛盾激化,所以帮助牧民通过科技手段增收致富就显然极为重要。

(四)监理体系建设迫不及待,监督权力急待加强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根本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只能听之任之。而且在草原管理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重农轻草、重林轻草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些都需要监理体系的建设,与相关监督权力加强。

三、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对策与新思想

(一)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从国家层面上,以政策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也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保护草原,保护自然资源,是利国惠民的一项政策。从农牧民角度来看,退牧还草项目存在以下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一是补偿标准低,饲草料及资金短缺。二是增加了养殖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三是违禁放牧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后续产业发展不足也是影响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还有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偏远,基础设施建设难度相当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接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使得牧民的生产、生活费用支出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牧区干旱缺水使相当多的旗县人畜饮水困难,制约着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使这些区域普遍面临人畜饮水困难和饲草料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农牧民生计等等。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才对。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从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在重大项目、起引导作用的是国家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治理盐碱,治理沙漠,本身就是国际性的。总的来说,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会逐步加大;实用科技的普及以及对牧民的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面对草原的实际问题,最需解决的还是实用技术问题,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特别注重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科技素质,重视对牧民的培训。

篇(4)

(一)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进行公路、铁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适度消费模式的建立,推动能耗物耗高、经济效益差、破坏生态严重的产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工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带动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改善地区形象。

(二)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大战略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如果只是追求经济建设,而造成环境破坏,人民的幸福也无从谈起,因此,西部大开发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同时抓,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当其冲,如果在西部大开发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再大,西部大开发也将归于失败,不仅会影响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西部自身的生存,给全国整体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三)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状况又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协调,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在发展当中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就是破坏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所以西部地区要避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坚决防止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一时的发展。

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要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此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一)生态环境基础底子薄,欠账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80%以上的西部国土划归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同时,全国大约63.34%的贫困县和一半以上的生态脆弱县位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目前GDP占全国的20%左右,但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的30%左右,万元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比东部地区高出1~5倍。西部尚有6500多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近15亿亩退化草原、7.8亿亩沙化土地亟需治理;2500多万群众居住在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2000—2010年期间,西部地区生态质量趋于好转,但是生态质量仍处于生态阀值以下,离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估计要到2020年左右才可达到生态阀值线附近。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仍然尖锐,并且还将继续长期存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意愿十分迫切,但受到市场要素限制,经济发展仍然依赖自然资源尤其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形成了“低收入-破坏生态-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外,这种在现实利益面前有意无意地忽略生态平衡问题的原因,也与政府政绩考核方式有关。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在理念上基本上完成了由“唯GDP论英雄”的模式向“绿色GDP”的转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走形式、一刀切、考核权重不合理、考核指标不具体等问题,对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没有构成实质性地倒逼作用。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立法体系进程缓慢,阻碍了生态环境建设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立法体系有国家和西部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法尽管进行了修正,但该法的重点仍偏重于环境污染治理,非常明显的轻视生态保护问题,其他诸如自然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也明显不够,而且这些单行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割裂和责权不明造成管理部门职权不清,缺乏对整体利益的考虑等。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明显的问题包括各地有关立法不协调,该统一的立法未能统一;没有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统筹性,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等。这样的立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的表现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未真正落实,行政法律责任并未得到追究、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诉讼制度存在缺失与局限、环境公益违法行为的受害人缺乏必要的权利救济途径等。

(四)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合力中国的生态补偿探索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尽管在政府、学术层面有很多探讨,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整个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因保护生态而发展受限,但未获得相对利益补偿,挫伤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大。生态补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很强,涉及到区域之间以及生态功能区农牧民根本利益的调整,需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而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地方规定显得相对模糊,缺乏应有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条例只规定了什么情况下应当予以补偿,但并没有说明具体的补偿金额与方式。此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结构还不完全优化,难以形成压力倒逼机制和增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动力。

三、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建议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绿色发展。适应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构建性的要素存在于三个层面:意识层面、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意识上,要彻底扫除阻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思想障碍,实现绿色经济意识的转变;法律上,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制度上,要依靠制度上的创新,创建高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着实提高西部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一套适合于西部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只有真正提高了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法律制度的被动约束层面上升到内在素质的主动自觉层面,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其别是各级党政领导、企业的环境意识,只有真正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统筹兼顾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观念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社会氛围,从而把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贯穿到整个法律政策的制定上,在西部绿色经济建设中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二)加快完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立法体系,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提供充分保障和依据构建西部生态立法体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应该从宪法的层面,不仅强调防治污染问题,更要强调资源保护的问题以及不仅强调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更要强调普通公民的参与,也就是公民的环境权问题。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应该对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是统一和平衡的,尽管目前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正,“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该法中的比重仍然是失调的,特别是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应该在该法中具化。只有当环境保护法真正起到了基本法的作用,单行法才有法可依。在目前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但考虑到西部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的极其重要性及长期性,可尝试西部先行的做法,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分轻重缓急,制定一部西部环境法,使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真正协调统一起来。在这个基本法之下,清理、整合、补充、修改、完善、配套各项西部地区的单行法,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三)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制度创新,缓解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1.加快建立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加快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制定国家法律层面的生态补偿法和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其次,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重点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第三要大力推进生态补偿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全民参与的市场机制转变,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生态补偿,在整个社会形成生态保护服务有偿使用的观念。政府可为各方参与生态补偿牵线搭桥,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的反哺机制。

2.加快实施西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层面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尽快出台,并应对西部地区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给予更多支持。目前部分西部城市已开始探索资源有偿使用交易平台,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权益交易模式,真正使企业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积极性,使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真正得以实现。在交易平台的建设中,既要兼顾全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应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此外,可以探索方式多样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下游企业购买上游社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与群众分享门票收入等尝试,向全社会导入生态有偿服务观念,通过利益机制让生态保护迸发出长久活力。

3.积极探索并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政府仍然将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在目前阶段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并且保证其政策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当然,单靠政府资金的独臂支撑很难实现西部生态环境欠账的净减少及其生态重建目标,可建立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社会共同参与,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增强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引致效应。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投资补贴、信贷优惠、土地使用权获得便利等诱导性手段,扶持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投资,帮助市场化投资者获得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相同甚至略高的收益,以形成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投资所必需的动力机制,扩大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汲取的资金量。

篇(5)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篇(6)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

1 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虽然现阶段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着重重障碍和贸易摩擦,但东北亚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改善自身条件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沟通,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勳。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经贸,2009,(5)。

篇(7)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一: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

关键词:城镇化;低碳经济发展

1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关联

1.1快速城镇化的内涵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城镇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起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有一定距离,2014年广西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6%,但广西的城镇化率却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从1978年到2014年,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从360万增加到2187万,城镇化率从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等明显提升,但是对GDP总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久久被压制而难以施行。因此,建设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逐渐显现。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2003年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经济所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提出来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促使经济社会朝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并非贫困经济,是要求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走向富裕,低碳经济也并不是说不能发展重工业,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碳效率。有些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会降低生活水准,不能开小车,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调等。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被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计划一拟定,随之而来面临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因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产生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时,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日益突显出一些体制性、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升级迟缓、经济建设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循环能力,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1体制机制方面十二五期间,广西结合区情,制定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节能减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区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也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和建设美丽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饮水净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促进广西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

2.1.2节能减排方面近几年,广西在节能减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总用水量29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4%,工业用水减少30.2%,农业用水下降0.1%,生态补水下降2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0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5%,提高2.1个百分点。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3.8万吨,比上年减少3.36万吨,截至2014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3%、71%、233%和22%。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有8个,占57.1%,轻度污染的有6个,占42.9%。

2.1.3林业碳汇方面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建设美丽广西的根基,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广西林地总面积2.366亿亩,活立木蓄积量6.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6.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国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有146万公顷,保持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约0.6个百分点的态势,年均增加森林面积达200多万亩。此外,全区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5个,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7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35.27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9.65平方公里。

2.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快速城镇化促使碳排放升级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乃至全国的城镇化模式都较多趋向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当前广西经济城镇化还是沿袭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为代价,大量接纳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镇化实际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城市土地紧张的局势下,城郊的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这相当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镇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城镇以及人口在城镇的集中,这必然导致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镇人口和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碳排放有增无减。如建筑施工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持续产生;消费过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调越冷越好、汽车排量越高越好。虽说发展中国家70%的碳排放是企业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碳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觑的。

2.2.2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足低碳技术是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技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低碳技术基本上靠引进,照搬照用的低碳技术往往出现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发适合广西本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低碳技术刻不容缓。广西的能源供给结构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构成,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体的排放量也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能源状况,利用低碳技术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以煤炭、原油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但目前广西的低碳技术在创新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2.2.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撑体系,如企业在投入低碳项目时应获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当地金融机构应在政府的补偿机制下优先给予企业低碳项目的财力支撑,而目前广西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选择低碳项目的热情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广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当前广西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实行,导致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名存实亡。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倡导低碳消费

倡导低碳消费,首先得树立低碳意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其消费理念对企业和公众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树立榜样,政府采购选择节能减排的产品或服务,办公楼宇实行低碳化改造,行政办公尽量选择无纸化绿色办公。企业要以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作为生产目标,从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居民消费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城镇居民逐渐增多,而城镇居民是消费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广西城镇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对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愈发膨胀,攀比之风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情况越发严重。因此,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需要通过媒体或公益宣传来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城镇居民改变传统无节制、奢侈、过度消费,形成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创新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促进广西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扩大低碳技术研究队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资源,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无碳能源的技术开发提供人才储备。而目前广西低碳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想扩张队伍、集聚资源还得从薪酬激励、研发环境方面来下功夫。其二,政府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成立专门组织研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立足工业、能源供应、交通、建筑等领域,创新低碳技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设立专项基金来研究新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快速交通等运量大、节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等。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就得发展低碳产业,目前广西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碳排放量较高,第一、三产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因此,广西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控制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谨慎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项目;三是建立耗能企业监管模式,对未达标企业实行停产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五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4推进碳汇建设

广西应进一步推进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工作,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化空间。同时应促进造林、护林机制的完善,强化广西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有关规定从技术准备工作、工作组织保障、技术方案执行、遥感判读区划、监测报告编写等方面严格执行。

3.5完善体制机制

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其二,应健全广西低碳发展的法规体系,制定有利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应建立广西碳交易机制,根据广西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广西经济圈的碳减排总体目标,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来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市场交易。

参考文献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宋德勇;卢忠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5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庄贵阳;江西社会科学2009-07-25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二:财税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浅探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开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致的发展内涵,因此,我国需要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低碳经济受到了全球的重视,2010年世界专门召开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会议[2]。在会议当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认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目标,为了响应世界的号召,并且推动我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发展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比例比较巨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再加上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本世纪的头十三年内,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从最初的15亿吨煤,快速增长到将近40亿吨的巨大规模[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中,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我国逐年剧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我国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恶劣的天气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就需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不足

1.当今的财税管理体制当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财政制度当中,我国财政的收入相对来说具有集权化的特点,而且财政支出则出现了分灶吃饭的发展特征[5]。所以为了赚钱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财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往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的发展往往没有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当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划归的税收的种类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别少的小的税种,而且这种税种的税源非常不稳定,除此之外,对这些税收的征收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是不足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将近3%,而我国现在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才刚刚达到将近40年前的美国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今的财政制度当中,对低碳经济的税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原因。

3.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

在我国的目前的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税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种类。在我国现有的税种当中,和环境保护比较接近的是消费税、增值税、车船税等的最基本的税务种类。税收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工具,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降低税收的措施,从而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要进行处罚,抑制这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鼓励。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由于税收政策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税收体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降低税收的政策,通过降低税收的方式,鼓励低碳环保企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要通过制定较高的税收而对这种企业进行制裁,抑制此类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制度,从而对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处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环保的节能技术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况下,研发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经济回报。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开发力度,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撑。

(2)在政府的采购过程中完善绿色的采购机制。在政府的采购过程当中,政府要尽可能地采购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对绿色低碳产品进行采购,一方面可以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社会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政府绿色采购的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进行低碳产品的购买方式,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补贴力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对一些低碳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具体的包括对科研项目进行补贴、对科研人员进行补贴,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补贴。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低碳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政府对节能空调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