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6:1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 同质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科研与论文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区别,法学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多强调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视理论分析,而法律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分析实际案例来阐述理论。现实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硕士的论文要求与法学硕士没有实质区别,对两者的科研和论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硕士的生源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其法律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导致其实际水平甚至不及法学本科生。这使得法律硕士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影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英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律硕士培养侧重在本科基本训练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技能,学生选课通常集中于某一专业方向,只需选择几门课程,并且一般不写论文,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位,通常以法律实践能力为考察核心;法学硕士则需要写论文,但不需要修习过多的课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考查核心。这既适应了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区别。
二、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培养律师
有人说过: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如果实践是正确的,那么理论就没有意义。为什么要在理论上浪费时间,而不把时间用在探索实用技术上呢@?如何区别培养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更多的“法学家”还是“律师”?这可以从《耶鲁报告》得到启示:“有些操作可能由那些掌握很少或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人实施。不了解力的分解定律的水手可以起航;没有欧几里得原理相关知识的工匠可以把他的框架弄成直角;没有学过化学理论的染工可以调制色彩。但这样的劳动者注定是要被其他人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道路上的,他需要那些拥有更加广博科学知识的人的持续监管。如果他想冒险超越既定规则,而没有现成理论做指导,就会盲目、胡乱地工作;通过长期实践,他可能已经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业务计划的安排、机械工程的新组合、技术的发现和改进等却通常来自经过更高级和系统培养的人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精于实践、掌握熟练技术的操作人员,即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又需要精于理论且以研究为主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就是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张天一老家在湖南常德,妈妈是律师,之所以让儿子选择法学专业,是希望儿子毕业后到律师事务所或机关工作。而对张天一来说,从小到大,评判他个人价值的标准只有考试与得分,他思考的问题大多关注标准答案是什么,很少考虑上学为了什么。
即将进入社会,张天一发现自己的身份就要变了,过去事事有标准答案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如果留在北京,要通过奋斗买车买房,付出的机会成本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三线城市。张天一畏惧每天挤两三个小时上下班的律师生活,也畏惧循规蹈矩的公务员生活,可又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如果问妈妈,除了当律师、坐机关,恐怕只有出国这第三个选择了。
这一天,张天一到驾校学开车。仅小学毕业的教练笑呵呵地告诉张天一,工作很好找,他还觉得全国就业形势好着呢,到处都是工作机会。教练对张天一说,他原来是开出租车的,钱挣得多,可为了图舒服,就当了驾校教练。这次无意中的对话,像一阵清风打开了张天一的心窗。他突然间豁然开朗――“如果找工作的定位仅是谋生手段,那我的谋生手段比一万条还多,而绝不仅限于这么两三条。”
可到底做什么好呢?直到有一天,张天一看到一部日本纪录片,讲述的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89岁,研究如何做好寿司五十多年,他的寿司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张天一想,一份不起眼的寿司,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充其量也只是为稻粱谋的小买卖,可是人家做了一辈子,在八十多岁时也没放弃,他因此才被称为神。张天一将这部纪录片反复看了多遍。小野二郎的成功,深深刺激了他。在他的职业选择框框里,这无疑是一个无比鲜活的样本。
给张天一触动更大的一件事,是他的导师吴志攀对他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提出的批评。
张天一这样写道:“无论未来如何,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过程而非结果,生活着而不是生存着。纵使将来去扫大街,若能获心安,也自认了。”结果导师批评了他。吴志攀说:“环卫工人和其他职业一样,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岗位无高低,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张天一恍然大悟,事情根本就没有“是大学生做的”和“不是大学生做的”的区别。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好,都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张天一在电话里和妈妈讨论就业问题,以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堵车为例:“国贸是个好地方,人人都想去,但是你看人人都想去的好地方,结果可能并不是大家都能到的地方,直接堵在路上了。我是急性子,堵车会让我着急,体现在我的人生选择上,我会选一些看上去不那么主流的路,可能别人会认为绕,但是我知道这条路不堵车。”
为了人生“不堵车”,张天一决定选择自主创业。 经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小到大,张天一都有些与众不同。高考那年,张天一未按常理出牌,写了篇文言文。可阅卷老师没时间细细研读,结果,作文得了零分,张天一的北大梦碎,只好就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后来,他曲线求学,考入北大法学院,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
大一暑假,张天一和妈妈要6000元钱“下江南”,遭到妈妈的拒绝。他发现,经济不独立,思想也无法独立。于是,大二那年,张天一辞掉学生会主席职务,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天一碗”饺子店,没想到生意红火,后来他一口气开了三家连锁店,捞金80万元,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除此外,张天一还在国家机关做法律顾问,推销保险,摆过地摊,甚至装过乞丐。他写的《我本科期间做过的十种职业》红遍网络,被许多年轻人顶礼膜拜。
2014年春节,张天一对妈妈说:“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就像《寿司之神》里卖了一辈子寿司的小野二郎,因为尊重职业,所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张天一很快行动起来。2014年2月,他回到老家常德,带着表弟吃遍了常德市区所有米粉店。最终,他们敲定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软磨硬泡,拜师学艺。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张天一学会了所有工艺,还买到了祖传配方。他向师傅承诺,绝不在常德本地开店。
张天一回到北京,成立了最初的“四人组合”:24岁的周全,早在深圳有稳定工作;25岁的柳啸,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硕士;25岁的宋硕,放弃了美国高校MBA全额奖学金。几个都有着“另类创业思维”的年轻人拿出15万元,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
4月4日,张天一的“伏牛堂”米粉店在北京东三环中路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开业。
开业前,张天一的妈妈才接到邀请函。她冷静地问儿子:“为什么要选择餐饮?”张天一告诉妈妈,他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选择餐饮,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经验,社会再发达,也离不开餐饮。他还说,他考察了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等,发觉用互联网思维做传统行业机会很多。既然儿子是经过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应该尊重他。
开业当日,张天一的妈妈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出乎她意料的是,儿子不仅做出了正宗的牛肉粉,还采取了特别的经营方式,由于店里没有服务员,顾客用完餐自己收碗,将垃圾分类放好,伏牛堂会回馈一份水果。妈妈乐了――这是法律里的利益均衡,互动的公平精神。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严谨和踏实,欣慰地说:“妈妈服了。”
6月25日,距离张天一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还有三天的时候,北京朝外SOHO“伏牛堂”第二家连锁经营店开张。张天一在开业仪式上说,到年底前,仅朝外SOHO店,就要卖掉10万碗粉,用掉7头牛。
这个宣言雷倒了北大师生,也有网友觉得他在炒作,然而事实却是最好的证明。从开业起,伏牛堂米粉店的顾客是应接不暇。伏牛堂连厨房带收银台和餐位,总共才37平方米,却用84天的时间卖出了14362碗粉,有回头客,也有带着好奇心来的,口碑就这样树起来了。 总理为他点赞
然而,突如其来的盛名,让张天一和创业伙伴一下被置于放大镜下。有媒体解读张天一,说他是北大硕士生意才如此好。也有人质疑,张天一学习了6年法律,却从事和法律没有关系的工作,是不是资源浪费?
事实上,张天一的创业结合了经验、兴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实施。张天一喜欢美食,北京的美食他尝了好多,对美食很了解,对常德津市米粉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也很清楚,还写过美食文章。
张天一觉得法律学习带给他的,是帮他掌握一些法律、法学的思维与做事方式。“就像互联网思维,你去做互联网,也可以去做金融、房地产、餐饮。假设世界上有一种法律人思维,那我拿它来做餐饮,也可以。”
张天一也通过互联网吸引顾客。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建立了8个QQ群、3个微信群,他们的微博也有一万多的铁杆粉丝。张天一说:“互联网固然重要,但米粉好吃才是最关键的。”张天一说,他们没必要非得满足北京城数千万人的胃口,通过互联网,能精准地找到那三四十万在北京生活的湖南人,让顾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就够了。
有一天,伏牛堂米粉店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阿姨。她说:“我是常德人,定居北京16年了,听说你们米粉做得地道,想来尝一碗。”一碗汤面很快见底,喝完最后一口,老阿姨意犹未尽地咂咂嘴:“有家乡的味道。”更让张天一感到意外的是,老阿姨说:“小伙子,如果你们不嫌弃,阿姨愿意在你们这里做义工。”
对张天一来说,开米粉店不仅是谋生创业的手段,更是一群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张天一的“壮举”赢得了原北大校长周其凤的肯定。周其凤说:“北大学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声音,北大也不同意只提倡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只有一朵花的世界是不美的,我们提倡百花齐放。”
2015年5月7日,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会客厅里,张天一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握着这位“90后”的手,问道:“你衣服上的‘霸蛮’是什么意思?”张天一回答:“这是湖南方言,意思是拼命三郎。有一句俗语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作为伏牛堂的品牌口号,希望团队有这种精神。”听完,脸上浮现笑容,点点头说:“我为你们点赞,加油!”
2016年初,张天一带领团队进行多次头脑风暴,想把米粉店开到国外,比如伊拉克、老挝、朝鲜、日本。他们正研究这些国家的法律政策,争取早日实现梦想。张天一还说,希望有一天,社会不再以“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这样的新闻当炒作和噱头,而是尊重每一个岗位,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编辑/纤手暖
30-32半
娄乃鸣是“全国十佳”导演,曾连续12年担任央视“春晚”小品总导演,执导的《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闲人马大姐》等影视作品,堪称经典。丈夫孙文举是娄乃鸣的下属,比她小7岁,癌魔来袭,小丈夫不离不弃。在外人眼里,这对年龄、外表不般配的夫妻,却将婚姻演绎成一曲温馨和谐的双人舞……
周末临近,有单身同事在群里发起周末武汉看樱花自驾游,闲来无事,报了名。 启程时,意外看到橙。
没以为她会去,原因很简单,橙去年刚刚做了母亲,如今,女儿不过一岁,正是最依赖她的时候。而在我的概念中,所有年轻妈妈,这个时段几乎把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寸步不离。包括曾经的自己。
印象中,橙也是个典型的新妈妈,聊天时,话题总会不由自主转到女儿身上,说起女儿,万千柔情。所以,并未想到耗时两天的旅行,她将女儿留给家人,说走便走了。
暗忖,橙或许一时兴起,出来了,恐是不能安心吧。
却并不。三四个小时车程,橙并未如我所想,频频打电话询问女儿境况,亦无片刻心神不宁,一路上,悠然自在地听着音乐看途中风景。抵达目的地,橙更是欢呼雀跃地观赏繁盛花开,惊喜、拍照……专心致志独自安享这美好时光,不被任何事物打扰。
夜晚,几个人在繁华的街头夜市吃小吃、喝啤酒,兴之所至,同行的三个女子,都喝至微醺,包括橙。频繁地推杯换盏中,橙跟我们聊眼前美食,聊当日美景,并无只言片语絮叨家中小女,亦未拿出手机炫女儿照片,仿佛,此刻的她只是一个单身女子,安享一场出游的盛宴。而直到深夜,回到酒店房间,才听她在打电话询问了先生两句。
也就那么两句。橙挂了电话后,我同她开玩笑:“不想女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