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造型艺术论文

造型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9: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造型艺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篇(1)

第一,关于对称与连续的形式构成手法的运用。对称这一形式构成手段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单项艺术表现题材的单一。同时,在强烈的平衡感与稳定性中彰显了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整性、丰富性以及当时人们在对立体造型艺术作品的认知中对于庄重感的期许。然而,单纯依靠对称的表现手法仍不足以解决表现题材单一的问题。于是,鲜卑人在其部分立体造型艺术作品中使用了今人所谓的“连续”表现手法。这种构成形式使主体形象按照统一秩序多次出现却又巧妙结合,同时配以装饰纹样或图案,共同营造出丰富、完整、庄重、美观的艺术构成形式。

第二,镂空的造型表现形式。鲜卑立体造型艺术作品中,有很多是为美观、装饰或象征身份而佩戴的饰牌,尤其是金饰牌。于是,镂空无疑成为其理想的造型表现形式。在节省材料、减轻重量的同时,镂空的形式要比实体浮雕的形式更具有空间上的纵深感,更容易与佩戴者融为一体,艺术效果生动而灵活。创作者对于对称形式的作品的镂空部位、形状、面积等把握得十分精准;对于非对称构图的、单一主体(或主题)的造型作品,其镂空部位的大小、疏密、方圆等对比、协调关系的设置与安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且相当严谨的。

第三,意象造型与纯粹抽象图案的结合。这种造型与装饰图案相结合的艺术构成方式,在当时来说,有些的确是出于图腾崇拜或意在融入族徽、族标以表明身份,但其结合方式能够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游牧民族的精神,也着实精妙。鲜卑先民在创作立体造型艺术作品时,除了关注主题与形式之外,也在努力追求新材料所带来的审美特征与装饰性。如黄金镶嵌宝石所形成的“金镶玉”的审美特质,在其常见的主题与独特的艺术构成形式下彰显出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气息。从鲜卑立体造型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鲜卑先民对其所塑造的动物、人物形象进行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具有深刻的了解。

篇(2)

(一)亭子的建筑艺术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素木亭子接近自然,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仿真效果逼真,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二、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亭子是观景点

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在山顶上建亭子,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体的轮廓线,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亭子可接近水面,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游人可以亲近、嬉戏,观看水中倒影,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材料选择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

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这些材料经久耐用,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三)设计建设

1.山上建亭。山上建亭可分为山顶建亭和山腰建亭,都要在地形开阔的台地上建造。山上建亭,视野开阔,利于眺望,便于途中驻足休息。山腰建亭,既方便游人休息又引导游人攀爬。山顶建亭建于山脊或山体转弯处或者凸出的崖石上,游人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景。

2.临水建亭。临水建亭有多种形式,如在水边建亭、近岸水中建亭、岛上建亭等等。水边建亭最宜低临水面,有一边临水、两边临水和多边临水的布置建造方式。近岸水中建亭,亭子四周临水,这个亭子以曲桥、小堤与岸连接。岛上建亭,有湖心亭、洲端亭等,亭子是水面视线交汇点,突出亭子的观景面。

篇(3)

秦陵兵马俑虽然是封建集权统治下的遗存,有着其鲜明的政治背景,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最古老、最广泛、最质朴的劳动民众的智慧结晶。丰富的立体人物、动物、马车及文献和图片资料都是我国古老艺术形式的典范,也可以说它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陶文化”的代表作,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作为造型艺术作品的典型性上,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对人物的关注和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兵马俑的创作者,力求完全再现秦国军队的风采,人物表情动态及衣冠细节模拟真人,形态各异,头部重点突出,人物个性明显。兵俑面形轮廓有方圆长宽窄多种,发式或挽或冠,眼眉分为粗细长短平弯斜竖多种,胡须更是上翘下撇,或八字短须或满鬓络腮,嘴也有张有抿不一而足。另外它还有规律的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进行适当的彩绘,丰富了人物造型的视觉识别功能。第二,对生活的体验和再现很深刻。数量众多的兵马俑主要以战斗中军阵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给观者以强烈的共鸣震撼和感染力。富有变化和针对性的人物造型使兵佣的性格特征同人物的身份相符。同样陶制战马佣形体也接近生活原型,比例匀称,造型洗练,概括有度,轮廓优美,充分体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事实。第三,在造像中科学的程序和比较准确的解剖知识的运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为后来的传统立体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参考。兵马俑的头部和身体大多是分开塑造的,特别是人物的面部形象都是根据真人逐一精心捏塑而成。无论是人还是车马都具有写实的特征,细节刻画精微细致,灵活自然。

2秦陵兵马俑的文化寓意

首先,秦始皇陵兵马俑既是现代考古科学的百科全书,还是墓葬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直接影响了封建统治者的思维观念,并且在军事组织及作战方面为现代考古工作者了解研究“秦王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遗存资料。其次,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造型艺术范畴上的丰碑形象。也可以说它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陶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土与火”的神奇结合,这种早期劳动人民对自然的亲近,奠定了早期造型艺术成熟的坚实基础,这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正在与时俱进的体现出来,以它为代表的陶文化和造型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参照价值。给我们的精神文化注入了自信的元素,为我们走向更高的艺术顶峰提供了足够高而广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立体音符,不断地奏响高亢乐章。再次,在现代生活中,秦陵兵马俑还扮演着诸如中国的名片,世界的奇迹等角色。让现代人更深刻的了解中国古老先民的生活,它生动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揭示了秦王朝的习俗、礼仪、军事、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秦陵兵马俑在旅游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价值作用。总之,秦陵兵马俑的艺术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深刻反映和揭示了东方文明的特色与特征。两千多年的辉煌成就,无论是对掌握政治文化导向的统治阶级,还是对普通民众的被统治阶级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那种潜在而自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延续千年,贯通古今!

3秦陵兵马俑对现代造型艺术的意义

秦陵兵马俑作为一个立体记忆的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站在新的高度与时俱进的审视它的文化意义及艺术价值。在审美的同时对它进行科学的艺术判定。另外,最新的考古信息显示,秦陵是一个没有彻底完成的墓葬工程,也就是说它的传奇与神秘是伴随“秦王朝”的兴衰,体现华夏民族文化精髓的精神丰碑。一件现代艺术作品的造型,让观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是不容易的,它是一个有秩序的必然过程,绝非偶然。共鸣是审美者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的契合、一致、相通,是美感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积极审美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艺术作品能为观者接受的前提。起先我们需要通过视觉感性认知这道门槛,进而在理性思维的深刻分析取舍印证之后,得出对这件作品的基本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共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毕竟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共鸣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对象的性质,还取决于对象对观者的刺激强度和次数,以及特殊审美个体的心境、情绪、素质、认识以及审美经验和观点,而积极审美的心理活动却是一个反复筛选、倾向潮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必然性可窥探一斑,它决定了一个积极审美过程能否达到共鸣的广度与深度,对现代艺术造型的任何门类都不例外。新文化的发展动向引导着大众积极审美心理激增,设计作为视觉传媒艺术的孪生体,它不仅直观影响到我们的视觉识别系统,还潜意识的干预到我们的心理暗示。秦陵兵马俑对华夏文明的代表性作用,正好使大众对以它为载体的设计作品过目不忘,近而对该设计对象的探究欲提升筹码。一个成熟的、完美的形式不仅在视觉上给观者以舒适、兴奋、诱惑等。而且在短暂的瞬间就给观者继续探索这件设计作品提供一种可能和机会,是能否跨入一个有潜在价值的积极审美过程最为关键的一步。

4结语

篇(4)

冰雪雕塑是大学校园中是高校校园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雕塑艺术具有很多做勇敢,如:加强审美教育、利于校园文化气氛的形成、加快文化之间的沟通,具体表现如下: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能够满足师生们感官和感觉上的追求,它作为一种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内涵丰富的立体艺术形式,通过视觉上的影响对校园空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师生的心灵追求和思想追求做出了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会得到更好的塑造,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2.文化沟通作用与亲近感

师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受到雕塑艺术独特魅力的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给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都会得到促进。

3.审美教育功能

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陶冶作用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功能。好的冰雪雕塑是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和凝聚力量的基本,是大学文化的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无言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和陶冶,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得到升华。校园软实力的物化是通过冰雪雕塑来表现的,它能够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利于校园学习气氛的营造,提升了校园品位,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内涵。

二、校园冰雪雕塑作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1.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设计最理想的理念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已有的环境为基础,根据地形地貌并且按照该地生长的绿色植被,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色彩配合,提升作品的美观度,这也是高校校园的冰雪雕塑设计中必备的,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给人以没的享受。

(2)人性化原则

雕塑和人之间的交流关系是现代校园之中的冰雪雕塑的重中之重,所以冰雪雕塑也不仅仅只有观赏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会受到地域、文化、时间、文化的影响,他们可以穿越国界让人们进行过跨越时空和实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的形成能够让人们对学校的历史还有作者情怀的感知更加深刻,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能引发思考,陶冶情操。

(3)整体性原则

为了让雕塑作品和空间、地域、人文以及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就要实现校园冰雪雕塑在设计时与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之间的对应和结合。同样的,对环境问题和历史文化等问题的重视是校园冰雪雕塑设计的时代的反映。

(4)空间性原则

就空间来讲,校园冰雪的雕塑使用的都是公共的空间,就导致了空间的有限性,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它的范围比之公共空间还要小上许多,所以在雕塑数量的尺度上更需要注意。在主题、尺度、手法的选择是设计艺术雕塑时最要注意的,要完美地和环境相协调。

(5)文化性原则

冰雪雕塑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尽善尽美地体现出这一大学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科技先进文化。

(6)创新性原则

不断地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是现代冰雪雕塑设计的精髓,它学习了以往的设计精华,还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扬弃,新成果的现代的具有创新性的冰雪雕塑,这样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成果的提高。运用了“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方法,对此进行创新,使校园环境更有美感。

2.设计方法

(1)设计调研

受众心理审美、校园文化和环境、行为方式等都是调研的主要内容,在更加细致的方面还包括了雕塑的位置、主题、形状的选择,以及处理细节等等。点烟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利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

(2)题材选择

大学校园冰雪雕塑的题材选择主要依靠相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方面着眼,选择如图形雕塑、人物雕塑、内涵丰富的实物雕塑、自然雕塑等为原型,对校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体现。

(3)位置选择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是选择雕塑位置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雕塑的空间朝向和视角方向,达到光影良好的效果。

(4)体量设计

作品的内涵完全可以通过雕塑的尺寸设计和体量来影响,相比于城市来讲,校园的空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的校园雕塑尽量参考真人,达到尺度的统一,人和雕塑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产生一种亲近感,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缩小。

(5)造型设计

公众们都可以接受的形象是在校园雕塑设计时最主要的,也就体现出了造型在冰雪雕塑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运用夸张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和常见物品扩大化,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也会随着超大尺度的雕塑的出现而提高。

(6)色彩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