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9: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风险分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并购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较为鲜明的主题。企业并购作为一项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 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 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 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 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

3.2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4 结论

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在并购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个并购过程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在并购中,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环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这样,才能为成功的并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促进优势企业并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并在未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包丽琼,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管理2008.9

[2]陶学伟,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探讨财会通讯2009.1

[3]王宗光,常文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度量模型探析财会通讯2009.02

[4]游婉瑜,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规避财会研究2008:186-187

[5]王会恒,高伟,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8-80

[6]施金影,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问题的思考财会通讯2008.12:107-108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10-0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日常信贷工作过程中预测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和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办法综合处理风险(包括降低和避免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信贷资金的效益性,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下面,笔者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义及分类

1.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定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引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概率。

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并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安全效果的过程。

2.西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分类。西方的信贷风险管理起源于保险,根据贷款风险结果可否保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1)静态风险。静态风险又称之为纯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只有风险损失而无风险收益,一般不可回避,风险承担者不得不被动防御。由于是源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静态风险基本符合大数定律,一般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其发生概率,因而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来承担风险损失。

商业银行只要发生信贷业务,就必然面临静态风险,此时商业银行可通过保险的方式对风险进行转嫁,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损失。(2)动态风险。动态风险又称之为投机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贷款决策失误或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或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市场各种行情波动等因素引发风险的可能性。由于其发生的概率和每次发生的影响力大小都随时间而改变,这种风险难于计算和把握,一般社会保险不对此承担风险。动态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和其借款企业共同承担。

3.我国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法。贷款风险分类指银行综合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贷款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论证,它不但包括结果,也包括过程。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比较研究各国在信贷资产分类方面做法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商业银行实行风险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金融监管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客观上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从而有助于推动在我国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原因,又有银企关系,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及相关各部门的原因。综合起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性原因。商业银行是信贷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经营性原因和具体操作失误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自身对信贷资产风险的产生、发展缺乏一整套完整、健全、科学的管理与防范体系,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严格的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加之,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和具体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放款缺乏对贷款企业及项目审查,加上责权利不对称,形成信贷经营风险。

2.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信贷经营活动中,企业在贷款申请材料中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贷款,而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信息,就不能排除贷款决策的潜伏风险。

3.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信贷风险准确评估,这反映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缺乏判断力。

4.其它原因。信贷风险的形成,还会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行政干预、企业机制不健全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商业银行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大量存在。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程序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为了正确识别和认定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建立并强化风险的防范、控制和补偿机制,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减少信贷资产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信贷风险管理程序一般包括收集数据信息、核实并整理信息资料、分析信贷风险,并作出管理结论。

1.收集数据信息。根据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信贷人员要收集分析所需各种信息和数据资料。一般信息收集内容有宏观经济形势信息、行业情况信息、企业内部数据,如企业市场占有率、销售政策、产品品种、有关预测数据等,以及对信贷风险分析起重要作用的企业财务报表。但财务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在某一时期的结果,能部分地反映造成当前结果的原因,但并不反映经济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不能全面揭示形成原因。因此,需要分析者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信息收集可通过查找资料、专题调研、座谈会或有关会议等多种渠道来完成。

2.核实并整理信息资料。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资料,首先核对和明确信息资料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所收集到的资料相互间是否有较大出入。如果证明企业财务报表中重要数据不真实或有重大出入时,应该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提出怀疑,放弃投资或借款给该企业。以下所介绍的各种分析方法和理论,都是以提供和使用真实的信息和资料数据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银行信贷风险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信息的真实性。

3.分析信贷风险并作出结论。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在作出信贷风险分析结论时,要根据信贷风险分析目标和内容,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寻找信息和资料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联系企业客观环境情况,解释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揭示企业经营成绩和失误,暴露存在问题,提出分析意见,探讨改进办法与途径。

四、信贷风险分析内容及方法

1.信贷风险分析内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面风险分析、系统性风险分析、财务风险分析、担保风险分析等方面。(1)企业基本面风险分析。在这一部分,信贷风险分析人员应分析客户基本情况、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组织结构、企业类型及业务经理人员的情况及其附属机构的情况,还要对借款用途、生产利用效率、融资能力、信用记录情况进行分析。(2)系统性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该企业所处行业、市场情况,对其产品未来发展前景作出判断。(3)财务风险分析。财务风险是由于公司筹措资金时举债而引起的风险。对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主要对企业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析。(4)担保风险分析。主要对作为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进行分析,对保证单位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对抵押品、质押品进行准确评估。

2.信贷风险分析方法。对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法是指预测者根据已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未来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判断,确定预测值;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有关历史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对未来作出预测。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信贷风险分析也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要作出定性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在进行分析时,既要掌握分析目标所需指标的资料,又要了解相关指标的因果情况;既要收集企业内部的报表资料,又要掌握企业环境的变化情况;既要有客观数据资料,又要有文字意见资料。(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过去情况的反映。因此,要时刻注意数值的时间性,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下的可能结果。要联系企业和投资者、决策者的实际情况,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提出建设性的分析意见。(3)抓住重点、综合分析。在进行信贷风险分析时,往往一两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既要对指标本身的数值进行分析解释,又要对该指标数值对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解释。企业的经济业务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圣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董谭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3)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增高,企业参与市场程度的加深,企业必须面对市场带来的风险。在财务控制方面,国外财务风险研究起步早,理论体系完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创立的控制论,Altman创立的zeta模型。在我国,郭敏在“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赵斯秋从制度上进行探讨,通过建立各种控制制度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王继华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本文运用流动性、经营效率、长期偿债能力三方面对某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通过对该企业近3年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找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管理者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损失。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变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尽可能降低风险对公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风险管理理论把风险管理分为风险确认、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三个部分。2、流动性分析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循环,反映了企业各经营环节的运行效率,效率高,资金周转快、效益好,反之亦然。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一般为1,小于l则说明企业不能抵挡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存在着财务风险。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的承担能力,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是税前利润加利息费用之和与利息费用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难以偿付债务及利息。4、经营效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快慢,该指标越大企业财务越安全,反之就越危险。

三、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A企业近3年来,资产总计分别为38千万元,37千万元,33千万元。负债总计分别为24千万元,20千万元,16千万元。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4千万元,17千万元,17千万元。A企业三年经营业绩及财务数据:企业总资产规模自2009年以来连续下降,特别是2011年的总资产比2010年下降了11.76%,比2009年下降了13.22%,变动幅度较大。从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某企业经常性损益方面收益虽然减少,但是比非经常性损益下降幅度小,企业盈利主要还是来源于经常性损益。流动性分析可细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短期资产流动性分析。短期资产流动性中周转效率越低,变现风险越大。从数据表可以看出,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这三年中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债务意味着风险,其不利之处是为了是公司持续经营,必须履行固定的承诺。从数据表分析2009年的1.53在2010年大幅增长至9.12,而2010年又下降至3.35.说明企业在偿债方面有风险。公司的应收账款在11年周转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说明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

四、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某企业财务风险是由财务管理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某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较高,资金结构的合理比率应为流动比率2:1、产权比率6:4。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2、A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效率较低,有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由此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3、某企业存货周转率在11年又有了回落,存货周转率不高将导致资金积压在存货上,企业还必须为此支付大量存货保管费,又要承担市价下跌的损失,从而形成财务负险。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影响因素诸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下面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1、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浅薄,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2、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常常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3、企业存货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较低,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存货又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造成风险的加剧成为必然。5、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迅速发展,近几年,国家公布“国六条”“国十条”等文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房地产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税负,高杠杆的特点,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较高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地位和能力已经是亟不可待的事情,是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1.负债水平过高及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财务风险

偿债能力是偿还到期债务(含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是由自有资金、预售款、银行借款组成,但企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一般很低,开发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换言之,房地产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那么这就加大了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2.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

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使房地产价值发生变动,因而有发生投资亏损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也叫购买力风险,是指投资完成后所收回的资金与投入的资金相比购买力水平降低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收期较长,只要通货膨胀的因素存在,投资者就要承受通货膨胀的风险。

3.现金流不稳定带来的财务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公司运营时刻离不开现金。由于房地产企业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势必对现金要求较高,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多数呈现不稳定状态。

4.投资回收风险

投资回收风险是指投资回收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回收在时间和数额上的不确定性。国际上普遍认为房屋空置率控制在4%—5%比较合理,10%则为警戒空置率。据中国土地挂牌网的一项统计,2010年4月我国内地一线城市房屋空置率高达40%,远超国际警戒线。如此之高的空置率给投资收回的时间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近期内地房价剧烈波动,投资收回的金额也存在很大风险。

5.政府宏观调控带来的风险

国家出台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货币、土地供应、税收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这些政策一方面可以调节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

6.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及缺乏财务人才引发的风险

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房地产行业才逐渐起步,虽发展迅猛但不够成熟,很多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内部控制不健全、缺少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等。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资本循环主要在筹资、投入、生产、分配四个节点上停留,集聚着四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按其在资本运动各环节节点的实物载体上所积聚的风险性质分类,可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一)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如果资金筹集不当,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利率过高而导致的筹资成本费用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债务到期过分集中而导致财务危机。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决策失误是产生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从企业为房地产项目投入第一笔资金开始,就会面临着投资支出无法收回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具有地域限制性,而且受规划限制楼层高度,周边环境的影响,常具有专用性,一旦建成完工,便很难更改。如果进行改建,投入将更大。因此如果投资者判断失误,房地产的投资支出便会有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在房地产开发建设即生产与出租、出售这两个流通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可能面对的投资风险。主要的风险为售价和租金、空置率。进行房地产出售经营主要面对售价变动的风险,能否正确预测未来房地产价格是有效进行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的关键。对于进行房地产出租经营的投资者来说,房地产租金价格和空置率大小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两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讲,由于售价、租金和空置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是企业投资者最不易控制的,从而也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投资风险之一。

(三)投资回收风险分析

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生产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1)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2)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于管理层对于企业资金回收主要渠道商品房屋的销售系列决策的制定。商品房屋的推销必然受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影响,同时也受房屋销售时市场行情的影响,二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相互依托,也相互制约。如果可行性分析报告切合实际,充分预计到房屋销售时的市场变化状况,加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计划推进,资金动作正常,资金占用等于或低于计划安排,这些都将为企业回收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利润分配而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它们基本上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投资入股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它们绝大多数为项目型公司,往往没有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没有系统的收益分配政策,收益分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着一定的收益分配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1)利润分配随意性大。获取利润后,如何分配利润往往由投资人确定,利润分配采取何种形式,分配多少以及何时进行分配往往基于投资人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而不是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资本结构及企业内、外部关系人的要求等来确定利润分配策略。(2)利润分配程序不规范。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减轻税负,不是按照公司法及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部分利润转嫁到各种成本费用中去,通过其他渠道提前将未来的利润转移出去。(3)利润分配时间不连续。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的形成可知,其利润的形成时间上具有间歇性,从而导致其利润分配的不连续性。它们往往数年不进行利润分配,或者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利润分配,其利润分配金额波动很大。

(五)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的财务风险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国家和地方的各类宏观调控之声一直如影相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金融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1.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近几年某些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金融的管理,在涉及开发企业、消费者、个人贷款利率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必须降低,迫切需要拓展融资渠道,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决策能力,找到新的资金运作模式,突破政策所造成的资金瓶颈,这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2.土地宏观调控政策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房地产产品的必需载体,我国土地资源缺乏,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却与日俱增。2007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并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得土地出让金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同年从11月1日起,受让人必须付清整宗地全部土地出让金后,方可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该政策不仅规范了拿地程序,还大大打击部分开发商蓄意囤积土地行为。

3.税收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税又称不动产税或财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而课征的税种。为了让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业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国家根据房地产业经济运行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

(六)现行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财务风险分析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大都由国有资本控制或者本身就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诸如效率较低、管理水平欠缺、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缺陷时有体现。

2.对预算管理职能重视不足

很多房地产企业要么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要么未从征地成本、资金运作、投资回报率等方面作细致的财务分析,未将实际情况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仅仅只是将预算停留在具体数字和表格层面上,预算管理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资金管理上盲目进行运作,财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会计核算,疏忽了成本控制,从而加大项目成本的投资,由此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中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由此增加了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低效

大多数房产企业未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资金充裕时随意开支,资金紧缺时容易因无法应付经营所需资金而陷入财务危机。

5.成本费用控制不严

很多房地产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和核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致使财务部无法收集第一线成本基础资料,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财务预算偏差大,资金管理跟不上,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观念和作用

1.强化财务管理地位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业务和财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从投资项目初期参与,编制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经有关部门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财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必须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有关情况,以拓展财务分析的领域。财务管理者必须经常和部门经理、采购人员、顾客以及供应商接触,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知识。

2.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使决策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科学的认识,改变其依靠经验或主观进行决策的习惯,使其能够客观的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做出决策,从而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其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吸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财务活动中来,加强对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培训确保其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财务工作。

(二)针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转变财务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

1.由于土地征用、安置成本及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的提高,企业在项目区域选择上应本着低成本原则,以土地储备管理制度健全的中心城市为主,以企业搬迁为主,以现有建设用地为主。

2.避免购置的土地闲置。

3.针对税收新规定,及时调整和处理三项费用,在规定的时限内结转费用,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4.信贷紧缩政策,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举债成本,企业毛利率水平将呈下降趋势,企业必须适时改变盈利模式,以稳健发展为原则,开发市场需求量大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从多中求利。

(三)从企业整体出发,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特征及产品特点,在项目开发前,应从企业整体效益出发,通过成本性态分析法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项目开发的胜败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要素进行考虑,企业内外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做好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地预测到项目的潜在风险,并针对风险要素及时调整项目方案,从源头上阻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四)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是一个巨额资金的投入过程,筹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降低投资的商业风险,又要保证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最佳的方法就是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组合式投资,以便有效的协调各方面的风险,使企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发展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如充分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以及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积极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经营资金;以自然人或企业发起方式,定向募集民间游资;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和重组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和壮大企业的实力。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房地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融资策略,募集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通过融资渠道多元化可以不断的优化资产结构,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作用,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加强全面成本管理

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基础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企业管理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坚实,企业的步伐才能够迈得更大。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一则要制定成本预算目标。二则要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和核算,正确计算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等;三则要对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存在的找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措施,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四则要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企业决策者要有计划地培养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树立成本意识,在每个部门和环节上都要要求员工既从自我做起,节约成本,又注重成本相关数据的记录、保存和传递,为财务部门准确地进行成本测算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

(六)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便能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体到实践中,房地产企业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应针对现金流量管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财务部门和人员要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保障现金流量的相对平衡,确保现金流动畅通,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风险。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现金预算,并及时根据内外部各类因素的变化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从而合理控制好现金的收入和支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控。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和费用,财务部门必须有一套全面的控制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从预测、计划到控制分析的全过程,财务部门都必须严格做好,以便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忠森.刍议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0.

[2]周彬彬.新形势下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园地,2009.

[3]刘超.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控制的探析[J].管理纵横,2009.

[4]魏巍.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24).

[5]吴耿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财经论坛,2010(3).

[6]于月超.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与研究[J].会计之友,2010(8).

[7]周俊峰.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D].湖南大学,2008-10-20.

篇(5)

【关键词】 网络会计; 风险分析; 会计内控指标体系; 模糊评价法;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2;F27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83-05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实施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但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安全威胁不够重视,未及时完善自身的内控体系,增加了内部控制的不安全性,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研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安全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很有意义。

文章基于传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网络化下赋予的新含义,重新构建了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安全评价体系,以实现对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控制、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等安全控制方面的评价。

一、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内部控制体系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这五个部分也可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

(二)网络会计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内部控制主要是控制好风险,因此,笔者首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分析,然后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找出各个流程的潜在风险,最终建立起风险的详细清单,如表1所示。

二、构建网络会计内部控制安全评价体系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内控体系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框架。其中控制网络会计带来的新变化是重点,所有内控要素都要从信息化会计系统的特征出发加以通盘考虑。内部安全控制框架如图1所示。

在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之下,根据每一类控制因素的活动域,首先将其分解为关键过程域,然后将该过程域细化到具体的关键控制点。本文将对体系中六个控制因素的活动域,按照关键过程域到关键控制点的步骤来分别描述。

(一)会计内控目标

1.建立符合国内外法律、法规,面向会计部门并结合部门内部网络会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

2.梳理网络会计下的内部管理流程。

3.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渡,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二)会计内控环境

1.更新信息化观念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企业领导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重视会计信息化,同时企业要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方法,更新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2.明确会计部门分工

财务部下应设置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信息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系统运行监督;业务部门负责批准、执行业务和资产保管等。

3.提高财务人员安全意识

(1)将会计信息安全方针与安全考察方针形成书面文件;(2)与重要的会计人员签署保密协议;(3)对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

(三)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

1.财务风险监控

(1)识别关键控制点;(2)更新预警模型。实时监控潜在的风险,将全方位的信息转换成财务指标,加入到预警模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

2.财务风险管理

(1)适当利用自动化控制来代替手工控制;(2)可在系统外部执行部分关键的手工操作。

(四)信息技术控制

1.系统构建控制

(1)制定信息系统开发战略;(2)选择合适的系统开发方式。

2.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

(1)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2)重点业务环节实行“双口令”。

3.系统操作控制

(1)数据输入控制;(2)数据处理控制;(3)数据输出控制。

4.会计数据安全管理

(1)会计数据备份加密;(2)会计数据传输加密;(3)用户访问控制;(4)服务器加密。

(五)财务监督与问责

主要是内部审计管理:

(1)定期审计会计资料,检查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的正确性;(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4)审查系统运行各环节,发现并及时堵塞漏洞等。

(六)信息沟通

会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应贯穿整个内控体系中。

1.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及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确保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在信息交流上高度耦合。

2.严密的组织保障

各部门通过控制系统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3.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会计人员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三、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内控评价体系应用 研究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体系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主要利用成熟度模型来划分内部会计控制因素的等级,基于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安全绩效评价,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一些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是对网络会计内控体系进行成熟度划分。

二是依据成熟度模型来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设:U={?滋1,?滋2,?滋3,…,?滋m}为被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V={v1,v2,v3,…,vn};为每一个因素所处的状态的n种等级。

三是确定权重分配。

四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访问,并建立评价表。

五是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出多级模糊的综合等级。

六是得出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表。

七是得出评价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本节针对上述内控体系中的信息技术控制因素,对其应用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分析,其他控制因素的评价方法与此例相同。

1.成熟度评价标准

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同时考虑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内控流程评价标准划分为六级:不存在级、初始级、已认识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完善后的内部会计控制成熟度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中等级的划分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总体情况而言。具体到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每一级指标建立成熟度模型时,各个流程也分为以上六个等级。

2.成熟度模型

建立了成熟度评价标准之后,便可根据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列出控制内容、关键过程域及关键控制点。本文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建立具体模型,该控制因素的成熟度模型如表3所示。

3.权重分配

我国学者辛金国、范炜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传统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权重为30%、风险评估为12.9%、控制活动为25.2%、信息与沟通为28%、监督为3.9%。

本文赋权采用德尔菲法,并结合网络会计的特点,控制内容的权重分配如表4、表5所示。

4.评价表

建立起三级的指标体系结构之后,分别对审计机构、信息安全机构、公司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每一类对象都挑选10人(总共40人)进行调查访问,每位专家、管理者及员工分别运用实地观察法、流程图法、专业判断法或工作经验法,按照指标执行情况,对每一项关键控制点依照成熟度模型赋予安全等级分值,表格的内容代表选择该等级的人数,整理后得出评价表,如表6所示。

5.模糊评价矩阵

首先,用表6中每个级别的分值除以总人数40,得出的评价结果构成关键过程域的模糊评价矩阵R4j:

R41=0.7 0.2 0.1 000000.1 0.3 0.50.1

R42=00 00.20.7 0.100.10.6 0.20.1 0

R43=000.1 0.2 0.6 0.10000.1 0.3 0.600000.2 0.8

R44=000.20.7 0.1 00.8 0.2 00000.2 0.6 0.20000 0.30.50.200

其次,进行关键控制域模糊矩阵运算,B4j=A4j・R4j

B41=[0.5 0.5]・R41=[0.35 0.1 0.1 0.15 0.25 0.05]

B42=[0 0.05 0.3 0.2 0.4 0.05]

B43=[0 0 0.033 0.1 0.366 0.501]

B44=[0.25 0.275 0.225 0.225 0.025 0]

然后,计算控制内容的模糊矩阵运算,Vi=Ai・Bi

V4=[0.2 0.3 0.25 0.25]・B4=[0.1325 0.10375 0.1745 0.17125 0.26775 0.15025]

最后,计算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得分G4=V4・ [0 1 2 3 4 5]T=2.78875。

6.评级表

对各关键控制点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根据得出的数所靠近的级别,从而判断其成熟度级别,公式是:

单项关键控制点评价得分=Σ(该关键控制点的分值×对应的等级数)÷40

每一项关键控制点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评级表如表7所示。

依据内控流程的成熟度,对照单项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赋予其合适的等级区间。

7.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矩阵法运算出的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评分为2.78875,在2―已认识级与3―已定义级之间,接近3―已定义级。

根据表7,可以针对公司的信息技术控制关键控制点的绩效作出如下评价:

公司在适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操作控制以及会计数据存储加密中做得较好,评级基本在3―已定义级以上。

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重点业务环节的安全控制、会计数据安全管理、对外来人员的访问控制、对内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网络会计具有开放性、及时性、分散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本文建立了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主要包含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六个方面。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列出了风险清单,让财务部门负责人更全面地了解到面临的各级风险。发现风险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管理风险,公司应分别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六个方面进行体系化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利用信息技术控制来保障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最后,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法,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对其安全内控体系进行了评价及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0-102.

[2]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0-37.

[3] 杜洪涛.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9):37-38.

[4] 宫雪冰.基于内部控制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2-3.

[5] 李河君.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1(6):57-62.

[7] 艾文国,王亚鸣.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5):14-16.

[8] 张继德,刘盼盼. 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6):3-5.

[9] 陈秀伟.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5):7-8.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两重含义,一则是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结构问题,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运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二则是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状况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给银行的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

一、目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1)侧重业务处理功能,忽视信息化对于决策功能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银行管理往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与先进技术的信息处理等同起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存在一定误区,因而也就导致了只注重财务信息化对于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判断和分析银行的财务决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以往的财务管理多了信息决策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这样也就使得其具备了为银行风险运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功能。(2)财务管理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般具有专门的软件专业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得如何使软件的运作更加适应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需要,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没法及时解决,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使得研发和使用相脱节,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软件的应用功能得不到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上不去的矛盾境地。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存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金融因素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给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可靠依据。(2)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随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较以往相比已经更加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各项工作的结合。这样非常不利于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举措

(1)创建行内的统一数据平台,方便行内各部门统一数据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各方面的部门的运作时的联系,使各个部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这样各个部门的数据可以达到无障碍的交流,不仅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也密切了各个部门的联系。(2)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逐步完善分析决策。所谓商业银行的模型库,就是对各类银行运作现象的数据模拟,所谓方法库,就是为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系统。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一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形式。市场上常见的模型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市场动向预测模型。功能模型库和方法库共同为商业银行的系统信息化更好的运行服务。(3)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审计部门的发展状况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采用更新的更先进的审计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交付给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实现银行审计的专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外部审计可以做到将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与本行业进行对比,客观的反映银行的运作水平处于行业的层级和水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审计结果制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案。(4)培养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管理和操作银行财务工作的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作。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影响银行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上的调整。另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防止银行风险给银行的财务造成损害。要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文化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潜意识里形成自动自觉的风险意识。(5)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所有财务活动围绕的中心。所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当然财务风险也包括在内。这种从财务管理的整体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新形式,可以配合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共同完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共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银行涉及的各项活动中有很多都关系着信用的评价和考核,这种信用和评价的考核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掌握用户信息,可以据此来指导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信用的考核工作,并应用于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活动中,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决策方案。(7)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信息化体系。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综合分析财务的各项资料,结合相关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理论知识,对一些商业银行的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帮助银行的各种部门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然,预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金融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准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它的准确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预测失误或者偏差,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预警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尽量减少这种预测的不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分析资料和做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防止类似风险的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便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的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合理的状况,并将其最终方案和结果写入资料库,以备随时提取。另外,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调险预防的方向,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化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便于权责分明的管理。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3)

[3]高宇峰.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南方金融.2008(9)

篇(7)

论文摘要: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下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考验。该文通过对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特点的讨论,提出了防范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下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考验。风险控制水平下的资金有效利用的高低,成为能否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如何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投资策略已成为保证寿险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

1.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就寿险公司经营而言,其财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费率风险:即在确定费率或给付、赔付标准时不准确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两类:费率定价过低和给付、赔付标准过高。

1.2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即引起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基本风险。寿险公司根据利率的变化衡量和管理资产、负债,其股票、公司债券和质押贷款与利率基准点的变化紧密相连,任何利率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这些投资产品的回报率。

1.3信用风险:即由于债务人因其财务状况恶化或担保物价值贬值无法履行责任而产生的风险。由于寿险公司的资产有相当部分是公司债券,因此这种风险对其影响较大。

1.4流动风险:即由于无法预测的事件造成资产流动性不足引起的风险。

1.5其他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变化所产生的法律风险。

2.我国寿险公司所面临的具体财务风险

2.1责任准备金亏空严重

由于资金运用的不当、寿险责任准备金被当作寿险业务损益的“调节器”,加之擅自设计寿险条款或自行修改总颁条款、没有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导致保单责任扩大,保险风险加大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寿险行业严重的偿付能力不足。给寿险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2.2资产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一是实收资本严重不足,导致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银行存款等流动资产占比过大,使本应增值的寿险资金得不到充分运用,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2.3寿险资金投资形式狭窄

现有的寿险资金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致使历史包袱不但得不到消化,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寿险资金运用受政策影响渠道偏窄,不利于寿险公司运用各种渠道充分有效地运用资金,实现寿险资金的有效增值。

3.防范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3.1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风险预算管理。

3.1.1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实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利率风险。根据实际经验,可采用久期、凸性来测量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用缺口管理来调整资产负债的匹配度,保证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成本、收益上的基本匹配。采用上述方法后,能够保证资产负债的基本匹配,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1.2风险预算管理

风险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投资总风险。根据寿险公司的资本和财务状况计算最大风险承受能力,然后根据各部门的投资业绩和市场情况,将风险限额合理分配到各业务部门,将各业务部门的风险额度再分配到各投资品种;按照统一的风险值计量标准,定期计算各部门和各风险类别的风险值,按照风险预算控制投资风险,如果某个业务部门或投资品种的风险值超过预算额度,则要调整投资组合,这样就能将投资的全部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1.3信用管理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以内部信用评级为核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信用评级。参考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建立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制定相应的信用评级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偿债能力为核心,对各类机构和信用产品开展整体债务评级(长期、短期)和特定债务评级,为准确评估和控制信用风险奠定基础。

信用额度管理。研究开发一套先进的授信额度计算模型,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量化计算投资授信额度,并严格按照授信额度开展业务。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估。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公司投资业务承担的主要信用风险点及未来信用风险的变动趋势,并重点分析相关行业未来变动趋势,同时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先进的计量模型定量计算信用风险头寸的风险值,并纳入到整体风险预算管理中。

3.1.4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与投资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它可以科学地计量和评估投资绩效;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用来指导投资活动。绩效评估与风险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绩效评估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投资绩效的评价,它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风险和收益;风险控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测,也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的风险和收益,并构建相应的控制体系。因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2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3.2.1公司层面

在寿险公司设置独立于投资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宏观政策、重要决策和管理规范,提出指导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风险管理意见;协调、指导公司其他部门配合投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风险控制指引,并对投资部门的资金运作独立进行监督检查。

3.2.2部门层面

在投资部门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按照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风险预算岗、信用管理岗、内控管理岗和绩效评估岗等四个岗位,对投资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估。

3.2.3操作层面

操作层面指的是投资部门内的各业务部门,在投资过程中,贯彻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把风险管理的流程、制度、方法融入到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组合管理、证券选择、清算结算等各个业务环节中。

3.3处理好投资效率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投资运作中坚持透明化

就是在资金运作的各个环节如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组合管理、证券选择、投资操作、清算结算等等,对风险控制部门是开放的,风险控制部可以参加各部门的业务工作会议,所有关于投资运作的方法、数据和流程都在风险控制部的监控之下,在遵循保险资金运用规律的前提下,寻求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

3.4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拓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寿险资金运用和风险管理面临很多新问题。如,市场利率逐级走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已经低于长期寿险资金的运作成本,这种趋势短期内还没有改变的迹象,而保费收入却在持续增长。长期收益率的大幅度降低,不仅给寿险资金运用带来严重困难,而且给风险管理特别是资产负债匹配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下投资与风险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创新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5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

应当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突破目前的产品模式。一方面,在目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设计出具有较强保险保障功能新产品;另一方面,产品研发部门应当加强与投资部门的相互沟通在产品设计中体现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运用创新方法提高产品本身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