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硕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硕士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学科教学(英语)除外),字数一般在10000字左右。
二、硕士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一)题目:能概括整个硕士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二)、摘要(中外文):硕士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800字左右),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或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为便于文献检索,在摘要的最后另起一行,相应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推荐阅读>>>硕士毕业论文的各个部分怎么去写
(三)、目录:应是硕士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简明扼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1、
(1)等数字依次标出。所标页码应与正文一致。
一、首先明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对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选题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其中,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介绍文献查阅方式和手段。研究内容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难点、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研究工作进度计划。参考文献一般列出至少30篇。
二、抓好论文文献综述这个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是导师关注点,同时也是你需要下大功夫的地方,做好文献综述,才能为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献综述主要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内容构成,全面整理与所写论文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在撰写文献综述内容时,必须认真研读文献,不能用简单的相关研究成果简单堆砌的方式进行,因为综述主要是在搜集和整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找到以往研究的大体思路,要分点呈现,将文献归类分析,初步了解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前人成果,掌握学者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哪些可作为自己论文研究借鉴,哪些是自己论文创新点与主攻方向。要避免简单堆砌,一定要注意文献综述应带有评论性质,带着你的眼光来评判,归纳和评论研究成果与不足,这样才掌握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三、掌握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
文献资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基础,文献越详实,那么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就充分,对论文框架的建构、写作倾向有更好的把握。硕士论文的文献选择应以与论文相关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为主,注意文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从文献形成时间方面看,应以近3-5年的近期文献为主,然后再是时间较长的。
除了文献综述,还有同等重要的论文提纲,在拟提纲时,应注意一般为三级章节条目,如一般格式绪论-问题-原因-对策,然后每章内再进行论点细分,拟定提纲时应注意,一是论文字数与提纲大小相匹配,不然要么每个条点要么论述不充分,要么存在论述冗长的问题,为论文写作带来麻烦。二是要注意提纲简洁、准确和中心突出,能够一目了然清楚论点,真正解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的问题。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的方向性。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对一些攻读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的朋友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自己不熟悉的课题,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选题的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即将撰写论文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打个比喻,开题好比盖楼之前设计的图纸。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如果论文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来写,还要搜集一些跟课题有关的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方案、领导讲话、基本数据统计分析等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一定的支撑。
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一般是要经过开题答辩和专家组的评审,方可开始写作。
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论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论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绪论。绪论的内容是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有的也叫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发生挑战,研究生培养从过去的学术性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并扩大了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型,标志着我国现有的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改变。在政策上,我国应用型硕士培养的口号早已打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字面的转换简单。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社会企业对于目前培养出的应用型硕士也存在较大的质疑。针对应用型硕士培养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为例,剖析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而对我国大陆地区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提供建议。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与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大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也是分为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性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技术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如若继续深造,还可以继续读博士班深造。以上两种类型,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渠道多样、体系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有权利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等同职业技术教育的硕士阶段。笔者以台湾地区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工程资讯系为例,了解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二、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一)科系简介
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成立于1965年,曾名正修工专土木工程科,1989年增设夜间部两年制,1999年改制为工程土木系,招收大学部及进修部,2006年成立营建工程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土木与工程资讯系。土木与工程系课程规划: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题,以电脑应用为辅,并注重专业课程之实务教授以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的现代土木技术人才。
(二)入学要求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有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2.符合教育部认定标准之国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有相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3.合于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同等学历认定标准――第三条)报考硕士班之规定者。
从上可以看出,其入学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存在,其硕士招考范围较大陆地区高校范围广,含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及职业技术类本科,专科(含工作经验、资格证等)均可以报告,参与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申请。大陆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双轨制的教育系统,在招生上达不到台湾地区的招生灵活性、范围广泛性特点。
(三)课程方面
其课程体现了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与资讯系课程特征。从2013年的课程要求中,对于应用型硕士生课程的学分要求都差不多保持在30学分以上。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有海外研习。这一点在大陆应用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很难看到。从其课程开设情况看,其开设的课程立足与实际生活、社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效用。
(四)学制特点
所有硕士均为2年学制,这点和大陆地区全日制工程硕士部分2.5年的不同。大陆地区高校一般都是采取先开设课程,然后实习加硕士论文撰写,毕业。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中营建工程研究所课程中,其课程与硕士论文处于同期,研究生二年级仍有课程需要学习,另外,也开展了硕士论文撰写。
(五)建教结合模式
正修科技大学在建教结合方面较强的优势。原因有:台湾地区教育政策,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台湾地区不仅在《大学法》中明确规定大学要与政府机关、事业机关等进行产学合作,“教育部”还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对建教合作的内容、经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签订的契约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从法律上保障了产学合作的实施。正修科技大学荣获“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示范基地,拥有7个产学研发中心。一方面,解决社会所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予研究生以实际接触真实世界的基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用型硕士的实践能力。
三、启示
首先,从入学要求上看,正修科技大学应用型硕士的招考要求,较大陆高校应用型硕士招考有一定的灵活性、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等。这种做法,在招考中扩大了学生生源的数量,有利于学生入学的公平性,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应注重课程的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社会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注重课程实际效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作为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次不清、推理不严,以及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已引起了各高校学者与专家们的广泛关注。陶勇等[1]对农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从实验内容到具体写作,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研究生与指导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是逐步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和研究生素质的关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津孚则认为[2]要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必须从学风、导师和制度抓起。笔者拟就如何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即打破毕业前半年才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的传统观念,在入学初即告诉学生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规范,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三年的学习时间,将毕业论文化整为零的完成。督促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天天、月月、年年想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时时处处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统筹安排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前期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大量文献的查阅工作,在入学半年后提交所选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验方法的综述,为写好硕士毕业论文的前言、材料与方法以及参考文献部分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学生因毕业论文撰写时间仓促,导致质量偏低的现象。
坚持 “三早”的原则
坚持贯彻“三早”原则,也就是早选题,早定题,早开题的原则。在学生入学初,准备好一系列与导师研究相关的题目,比如:大豆油分研究;大豆蛋白质品质研究;大豆加工适应性品质研究;大豆种质开发研究;大豆基因组研究等等,供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督促学生尽快选定研究方向,尽早开始文献查阅。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对查阅过的文献的题目,来源等等按照参考文献的正规格式进行相应的详细记录,以备最后集中撰写论文时,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随意堆砌参考文献,甚至从网上下载,直接粘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必须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彻底改变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状况。
坚持“步步为营、不欠账”的原则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具有季节性强,生育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想保证论文的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尽早开始进入试验状态的前提下,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做到“步步为营,不欠账”,也就是要根据开题报告中工作进度计划的安排,认真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比如,播种期做好播种计划,适时播种,生育期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在秋冬季进行分子遗传学室内分析等,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数据要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坚决杜绝将所有的原始数据堆积到最后分析。防止一旦发现问题,又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补救,只好编造数据的现象。保证研究生如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充分准备,做好毕业论文的答辩。
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督促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解决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知识面;其次,通过对试验设计、试验实施的过程严把质量关,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对研究生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第三,通过把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辩的质量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使得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水到渠成的使学生具备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关键词:农村用地,土地整理,问题对策,规划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未来建设的用地量必定会突破当前的用地储备,建设用地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确定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新方向,以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并采取一定的投资方式保护现有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这对于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硕士论文,问题对策。
一、固始农村土地整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比较缓慢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硕士论文,问题对策。固始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
1.2土地松散,土地整理功能得不到发挥
在固始县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土地整理功能得不到发挥。而目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一度成为土地整理的唯一目标,致使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该开发的土地、破坏生态景观环境等种种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二、土地整理的对策与方法
2.1加强土地整理政策的宣传,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土地管理法》强调'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耕种条件和质量,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土地整理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广泛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土地整理能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土地整理工程做成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就要加强土地整理政策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政策优势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还要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的质量监督。
2.2规划应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制订应贯彻民主政治原则,使土地整理规划的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硕士论文,问题对策。规划时应参考村、组的界线。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采取的是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存在明确的界线。有些规划在设计中忽视了村、组界线的存在,经常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在规划时,应尽量考虑村、组的界线,设计上可以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应考虑。
在土地整理的立项阶段,应向公众公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具体区位,项目的性质和实施时间;在项目的规划形成阶段,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的调研中,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当中,使规划方案尽可与公众利益一致。同时,规划应尊重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能利用原有设施应尽量利用。有些道路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存在一定合理性。硕士论文,问题对策。规划应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符合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原则。硕士论文,问题对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规划管理,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加强土地的规划管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调控机制来实现。由于城镇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比农村要高,有必要对建成区及周边的用地进行细致的评价,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地价的基础上,保证城镇建设有足够的土地供给。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实施土地供应年度计划管理来实现。主要包括开源、节流、规划控制、经济手段等调控机制,并建立与有效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土地最大收益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等。在规划的指导下,按照批准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年度经济发展需要,从严控制土地供应规模。同时增强规划对土地性质及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切实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召开公众听证会,以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和完善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实施阶段要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硕士论文,问题对策。公众参与土地管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设计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
参考文献:
[1]王恩旭;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张焱;中国地区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高向军,罗明.国土整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9
[4]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国土经济,1999,1
[5]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