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软件产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软件产业论文

篇(1)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篇(2)

[论文摘 要] 在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软件发达国家 相比,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软件强国的发展模式,强调应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出一种更适合中 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本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达到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 的目的。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 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 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 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据了解, 2004年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 3500万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5.4%;其中,东软集团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中国外包第一的宝座,同时东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而凭借软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创新和博彦科技公司,在美国外包市场率先获得突破, 2006年文思创新的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业达到 3500万美元。

篇(3)

微电子论文3100字(一):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在机械制造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微电子技术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实际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子;机电设备;工业;应用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电子设备的产生催生了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结合,再综合应用于实际的综合技术,现代化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为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微型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作用能够总结成如下三点:第一,直接控制机械工业生产过程;第二,机械工业生产期间加强各物理参数的自动测试,进行测试结果的显示记录,在计算、存储、分析判定并处理测量参数或指标;第三,进行机械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怎样进行适宜计算机选择,怎样设计硬件系统,怎样组织软件开发,怎样对现有计算机系统等进行维护与使用是相当关键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课题。

1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在某微电子控制机电系统当中,主要是由PLC、管路压力变送器、变频器等多种设备组成的。在控制系统当中,管路压力变送器主要是检测控制辅助冲量、管路水压、蒸发量等三个变量,接着将数据信号向PLC当中传送,并且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将信号发送信号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器来控制水泵运转,在设计系统的過程中需要与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结合,并且对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进行确认,输出频率在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系统的控制息息相关,在确定系统输出频率是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和考虑用水量以及扬程参数等。在整个系统当中控制流程的用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压力变送器向PLC传送的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有效的调节循环泵的频率,合理的分配能源,让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节约资源的

作用。

2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从PLC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且稳定性较高,机身体积相对较小,可以有效的和其他的配件进行组合。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因为机电设备往往会占据一定的面积,如果想让其厂房中的占比较高,就一定要注意让厂房的空余面积加大,尽量让控制器的数量减少,让机电设备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PLC的节能性较高相比,其他的控制系统可以节约资源,让工业生产的成本支出降低,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由于PLC设备可以有效的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组合,可以灵活方便的在厂房当中进行布设,让一机多用。可以实现让厂房的设备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对设备维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减少人力输出,可以将人力有效的分配到工业生产当中,让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提高。PL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现场总线和生产设备之间

进行连接,有效的监控工业生产,可以动态化的监控生产的全过程,确保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解决生产时产生的故障,避免由于机械故障而导致生产进度停滞,让设备的维护开支得到控制,PLC的计算速度很快,可以轻松的对生产时的任何变动进行管理和控制,有效的防止由于设备变化控制器无法及时应对而产生的问题,PLC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升级,伴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就算生产线当中的产品产生了变动,只需要正确的调整,控制程序也可以符合新产品生产的具体需求。

相比于其他编程操作,PLC控制器在编程的过程中较为方便,员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熟练的掌握编程的技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工作步骤相对较为简单,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设备的维修安装以及操作,由于PLC自带程序编辑器只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梯形语言,就可以对其进行熟练的掌握。对控制器的工作语言进行了解,当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控制器。

2)变频器调速器的作用。变频器工作状态分作自动与手动两类,手动工作状态即在PLC结束工作后展开的人工操作行为,经电位器调节能对变频器输出频率进行给定。自动工作状态实质是PLC输出信号为变频器输出频率展开控制。和传统调节阀控制方式相比,PLC控制可节电,更好进行水泵磨损控制,在延长设备寿命与实现系统自动化水平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和传统正弦波控制技术相比,因变频器用到了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先进性和独特性在性能上得到充分凸显,同时因其特有的低速转矩大、运行稳定性强、谐波成分小等特征,这对我国电网而言输出电压自动调整功能能充分进行优势发挥。第二,变频器具备外部端子、键盘电位器与多功能段子等一系列操作方式,功能完善,可输入多种模拟信号(如电流、电压、频率等效范围检测,转速追踪等);并且变频器可实现摆频运行与程序运行等一系列模式。第三,因变频器全系列元件应用的是西门子产品,有极强的保护性能,可靠稳定,能很好的避免过流、短路、过压等问题,确保本机能正常运行。并且变频器有良好的绝缘耐压性,产品质量好,设定简单等使得其有更强的适用性。

3)电路发挥的作用。在安装PLC和变频器的时候,保证电路的稳定是保障工作的必要。电路在安装过程中,应该采取边安装边测电的方式,这样更能使电流稳定,这同样属于工作期间需引起重视的关键环节。在电路安装完毕之后,不要急着通电,应该先再次检查电路是否安装正确,查看是否有少安装或者多安装的情况。另外,测量一下接触元器件的连接点,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接触不良的地方,若有漏电情况应该及时对此进行维修。电路在工业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安装电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遗漏一些小问题,有时一些小问题也可能出大错,保证电路的稳定才能更好地协调其他设备的安装稳定。应认真复查电路,查看电路有无正确安装,或存在设备多安装或少安装的现象,同时应认真检测每个接触元器件连接点,明确有无接触不良或短路现象,若发生漏电务必要及时维修与处理。电路调试的具体流程总结如下:

第一,应认真查看明确电路整体状况,了解电路面板线有无准确连接,有无看似连接实际并未连接的线,或易短路的线;是否存在两条或多条线混淆的情况;此后,使用最小量程档的万用表对电路面板进行检查,查看开路处和闭路处有无正确开路与闭路,地线是否漏接,电源连线连接的安全性等,同时需测量电源有无短路现象。测量期间可直接进行元器件连接点测量,如此可明确有无以上情况的同时又弄清楚是否存在接触点不良现象。第二,电路调试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即硬件电路调试。调试期间务必要注意细小环节的把控,根据电路功能原理做好各个单元电路的调试,再作整体调试,后进行整个电路的调试。电路在工业生产里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电路安装过程里务必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认真谨慎,切不可遗漏或放过存在的小问题,确保电路稳定性得到保障。

3结束语

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的组成包括变频调速器、可程序控制器等,由于操作相对简便、效果好,在工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明确各个方面的要点,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工业领域发挥出最大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推动电子设备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走的道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改革。

微电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现阶段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浅述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浙江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经验,从学科划分、考核体系、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和国家支持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阐述如何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关键词]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产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01-04

回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作为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工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经济改革和世界范围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到PBL和CDIO理念的引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建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再到加入《华盛顿协议》和新工科的提出,中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在实践中发展。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中,2001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情况,对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背景

21世纪初,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软件产业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始显现。软件产业作为当时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国内外巨大的软件市场导致对软件从业人员需求量的剧增。国家从当时国内外行业背景及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于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试点35所(后增加至37所),均由国家重点高校负责建设;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类学校又设立了36所高职示范性软件学院。其后,各省、市结合自身地方产业成立了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50多所,对软件人才进行储备。从2001年至今,示范性软件学院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产业促进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我国的软件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追赶后,我国不但解决了软件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弱小、产业单一、人才技术短缺等诸多问题,而且在部分领域超过了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接下来,国家开始效仿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对信息领域更基础、更关键但更薄弱的“卡脖子”短板——集成电路产业发起冲锋。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美国对华贸易战的背景下,从晋华、中兴到华为、大疆,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形势尤为严峻,发展变得刻不容缓。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面临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4个核心问题。参考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为解决集成电路产业4个核心问题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应运而生。

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成立

《纲要》从组织领导、资金政策、金融税收、人才保障等8个方面采取了保障措施,指出“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微电子学科发展,通过高校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微电子职业培训机构”。这是继2011年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后,国家再次对高校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2014年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预通知》。2015年六部委《关于支持有关高校支持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清华、北大、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序幕自此开启。

三、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定位及现状

《通知》指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快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工程型人才。可以看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两个核心要求,“工程型”人才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自2015年第一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至今,各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历程和办学模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原有信息学院或微电子学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的是新设立微电子学院挂靠其他成熟学院运行,有的是整体新建并单独运行。由于处于建设初期,不同学校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摸索,或大刀阔斧,或小步慢跑。目前,各个学校的微电子学院都在人才培养、师资规模、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都面临一些共性的难题,如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与一般学院的定位区别、如何进行“工程型”人才培养、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与影响、如何更好地与企业结合,以及如何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也并非无样板可以参考,2001年开始建设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很好的借鉴,特别是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管理等诸多具体、常规问题上。然而,软件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相差较大,而且当今的时代背景和2000年也完全不同,如何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来建设微电子学院,需要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与时俱进地思考和探索。本文从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实践出发,分享一些经验与思考。

(一)学科划分与评估体系

学科划分和评价问题是微电子学院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关乎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方向和结果。单独的学科设置及评估体系,不仅能加强微电子学院的独立性办学,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展开。

1.设置微电子一级学科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及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微电子学院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产业培养急需的“工程型”人才。然而受招生名额等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集成电路高级专业型人才不足万人,而且缺口仍在扩大,可见,扩大集成电路招生名额势在必行。以浙江大学为例,2014年以前学校集成电路每年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即使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以后,新增了微电子本科专业,微电子学院每年本硕博招生也不足200人,以如此培养速度,根本不足以填补产业人才需求的缺口。由于我国大学招生名额是与学科划分挂钩的,这就涉及一级学科设置的问题。

目前,浙大微电子所在的一级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下含有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波、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其中与微电子学院直接对应的两个二级学科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领域分别对应集成电路的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后者主要涉及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制造、封装测试。

此外,微电子一级学科问题,除了与扩大招生名额相关外,也和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成败有关,因为这涉及微电子学院与高校原有信息学院的定位问题,以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问题。其实在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时,由于学科划分的问题,就存在着软件学院与原有传统计算机学院的“瑜亮之争”,学科资源配置之争。最终,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软件学院的建设经验来看,将微电子学与固定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重整、提升为一级学科十分必要,且宜早不宜迟。

2.修订学科评估体系

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而传统学科评估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因为“中心”的不一样,在进行微电子学院建设时,学校在资源配置时就必须考虑效益比问题。如果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投入无法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形成促进作用,甚至因为分流限制了已有学科的建设,学校不仅不会支持微电子学院的建设,甚至可能还会限制其发展。因此,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很难做到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只能“教学科研”兼顾,最终微电子学院在很大概率上将会和传统的信息学院同质化。上述情况在软件学院建设时出现过,且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很多软件学院选择异地发展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与本校原有的计算机学院分流资源。

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即使能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也很难满足微电子学院“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因为现有学科评估体系偏向于理科化,重理论而轻实践,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学生注重“卷面”,教师注重“文章”。而微电子学院的建立要求緊贴产业,注重实践,产学协同,因此培养“工程型”人才在现有体系下很难做到。

其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其本质也是针对现有“理科化”学科评估体系与工科建设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对现有学科评估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对基础性学科依旧使用现有“理科性”评估体系;对应用性学科,如新工科,则在原有的体系上建立新的“工科性”评估体系。这样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写论文的太多,做应用的太少”、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比例失衡的现状。为体现示范性,上述设想甚至可以率先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进行试点,实践可行后再逐步推广到新工科乃至其他工程性学科。

(二)师生考核体系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要求“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学科问题,具体到学校和学院操作时,就要考虑内部的考核与评价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考核,二是学生的考核。

1.教师考核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要求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教学,因此微电子学院教师在考核上应该与传统学院有明显区别,比如加大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要强调工程性,所以在教学考核中,要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引进师资时,可以效仿软件学院偏向引进有企业经验或者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形成本校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适当比例外教的格局,这一点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在人才引进时就尤为注重教师的行业或工程背景。

为了保证公平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实行聘岗制和聘期制,不同岗位考核不一样、聘期不一样,如在浙江大学,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有:教学科研并重岗、工程教育创新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其中工程教育创新岗就是浙江大学针对工程教育改革新设置的岗位。

2.学生考核体系

微电子学院要培养“工程型”人才,因此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考核过程、评价过程要紧紧围绕“工程”来设置。微电子学院学生与传统学生培养最本质的区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此之前,要提前区别一下其与动手能力的差别。“工程实践”能力与传统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手能力不同,是要在工业生产的背景下,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师式思维和行为”。这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工程环境而非简单的高校实验室环境,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因为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需要工业生产背景,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培养,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学生培养会紧贴产业。通过设置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保证和监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获得,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才能立即上手,无须企业的再熏陶和培训。

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分步进行的。首先,针对低年级的本科生,加大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的比例和学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则是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导师企业课题(学业导师制)、科创实验(SRTP)、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来初步熏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到研究生阶段,通过企业、导师联合制定课题,学生选题并到企业培养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方法来完成“工程能力”的塑造。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微电子学院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传统高校教学以学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将高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如何引入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从而达到“产学协同”。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利共赢。中国高校以育人为宗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企业以利益为根本,公益性只是其附带属性,只投入不计回报的企业少之又少。如何让两个不同的主体做到有机结合,使得“企业愿意参与,高校愿意放开”是困难所在。从需求来看,高校育人,企业用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纽带在人——学生,解决好“如何以学生为纽带将企业和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从软件学院的经验看,多是通过校企理事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设课程等方式来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以何种合作方式,想要长久有效就必须做到互惠互利,纯粹的一方投入不可持续。从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来看,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导师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为依托,以项目的形式将学生的培养参与其中。这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和课题资金,学校再给予学生名额、教学工作量等支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将学校、学生、企业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后再以创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深化。浙江大学成立工程师学院就是希望从学校层面来推进和引导校企合作。此外,不同地区的微电子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也应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设专业,面向企业培养人,甚至可以对重点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院建设。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问题,政府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因为政府掌握着核心的生产资料和分配政策。比如政府在审批、税收减免、经济补助、教育资金、就业引导等各方面都能非常有效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双方的结合。日本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就是通过高校(实验室)、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发力,成立“VLSI技术研究组合”,从而打破美国的垄断。20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的崛起也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所以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学习。

(四)硬件建设及平台共享

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对硬件设施要求极高,这是其与软件产业最大的不同之一。如小型工艺操作、流片、实训等都需要高昂硬件和财力的支撑,因此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格外重视大型共享平台建设,并以共享平台建设为契机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学生实践培养进行有机连接。然而一般平台投资都十分巨大,很难靠一己之力来进行建设,如浙江大学微纳加工中心一期投入6000万、工程师学院微电子实训平台投入近3500万,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投资近1亿。微电子学院建设更应注重开放式办学,尝试通过国家出资、政府出地、企业出技術、学校出人等多重模式,把握本地发展机遇以产业园、孵化器、共享平台的形式来共赢发展。

(五)国家和学校支持

从软件学院的建设经验来看,建设成功与否与国家和学校的支持息息相关。因为软件学院建设经费自筹,所以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的压力。从十多年后的评估结果来看,发展得好的软件学院与学校的长期支持密不可分;纯粹依靠企业、学费等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则很难实现。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软件学院之所以能在宁波办学,首先与宁波市政府给予启动资金、场地、师资、经费等全面的支持分不开,此外,与浙大持续的师资、运营等投入也密不可分,可以说宁波市政府和浙大的支持二者缺一,浙大软件学院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从产业性质来看,因为集成电路行业对硬件的要求要比软件行业高很多,这就决定了微电子学院的硬件投入要比软件学院投入要大得多,所以微电子学院势必更需要从国家、从学校争取更多可持续的资金,如专项经费、低息贷款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篇(4)

一、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的国家。首先是英语教育水平不高。在软件产业,英语毫无疑问是第一语言。爱尔兰、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与这些国家拥有大批英语软件人才密切相关。我国软件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英语听、说、写的能力障碍成为国际化的一道坎。练好英语也成为我国软件人才流向外企或国外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次,我国许多高校教材平均每5 年才更新一次, 大大落后于国际软件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软件企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比,印度APTECH 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二、国内外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我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印度已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尽管我国的软件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软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将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空间,软件工程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 万,而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 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尤为短缺。毕业生主要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另外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推荐阅读:

因此,面对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放教育要弥补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空缺, 为在职在岗的相关人才提供就业发展的学习机会。推荐阅读:谈机电一体化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

三、依靠电大三网优势,发挥成人自身特点,创建自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把一个专业建设完善,首先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入手。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般需要较长的从业经历或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利,相关课程的教学最好由年轻教师担任。在每个年龄段还应该分出教师的层次。

2、教学方案的更新我们应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避免流于形式的纯理论教学,教学安排上应该围绕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设计。

篇(5)

[论文关键词]江苏服务外包国外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以印度为例,剖析了其服务外包的优势,分析了江苏服务外包的现状,针对江苏服务外包劣势,借鉴印度服务外包经验,提出若干对策,以加强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

服务外包(ServiceOut—s0uI℃ing)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根据商业需求,服务外包分为以T1r基础设施外包和应用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外包(Ⅱ1O)及以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流程外包(BPO)两种;按照提供服务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分为在岸、近岸和远岸三种。

一、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情况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成功者,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统计,2005~2006年印度的T1r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占GDP的比重也从上年的4%增长到4.8%。其中,软件和服务收入222亿美元,服务外包收入72亿美元。软件和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出口234亿美元。印度服务外包飞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优势:

1.政府支持

印度政府在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印度早在1991年就在班加罗尔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其后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l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科技园区培育了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

2.优良环境

印度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信息技术市场,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与美国硅谷关系密切,且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让印度国民平均英语水平比中国要高,这为承接欧美国家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

3.超前理念

印度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拥有400万科技人才。

二、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江苏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约4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约4万多人,业务收入约5亿美元。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生产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物流等领域,基本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外包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软件外包度不高

江苏省软件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其主要表现在:“自产自销”,即产品市场基本局限在国内,而且很大比重是在省内;“闭关自守”,即跨国企业不多,与国际软件界的交流、合作甚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不高,通过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数量很少。这种状况与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特点极不相称。

2.物流外包水平低

江苏省现有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服务内容少,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信息交换的渠道不够畅通;与山东省相比,企业物流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理解还存有偏差,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产供销经营模式,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

3.外包市场软环境差

尽管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服务业市场地域分割、行政垄断等严重制约了现代生产业统一市场的建立;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4.外包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及国内服务外包实力不足、经验欠缺,市场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有限,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规模小,承接外包业务的经验能力欠缺,对承接业务外包尚处于摸索阶段。

三、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

1.学习印度服务外包经验

江苏省政府部门应借鉴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结合本省服务外包发展情况,确定江苏省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服务外包的发展。

2.政策支持

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支柱性企业,特别是能参与国际市场外包如大型软件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政府应注重发挥这些企业的市场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在投融资上给予资金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对开展外包业务的企业,在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

3.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充分承接外包

加强江苏省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降低市场软件盗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重点提高Intemet服务质量,增大带宽,降低服务要价。

4.完善法制建设

对地方法制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开展外包业务急需的、而国家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领域,在地方立法和国法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先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比如信息技术外包伙伴关系的规章制度,企业、外包服务商和企业员工之间劳动政策规章制度等。

5.加快服务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软件;迭代开发方法;人才培养;模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89-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以2000年为起点,我国软件产业已经经历了一个黄金10年发展期。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迅速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时该比重只有1%~2%,2005年时提高到10.2%,2010年已提升至18%。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10年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超过300万人,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软件行业中骨干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国软件行业中排名前100家企业的收入达到2900亿元,在软件行业收入中占比达21.7%。但与美国、欧洲和印度等的软件产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面在3个方面。第一,在软件产品品牌上,我国还没有能与微软的操作系统、IBM的软件服务、Oracle的数据库等相媲美的产品,我们的软件产品层次还比较低,多数是一些应用服务软件;第二,在软件企业规模上,据2012年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国只有联想集团进入500强,排名370,这与HP(排名31)、微软(排名119)等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第三,在软件人才影响上,我国在近20年涌现了马云、李宏彦、马化腾、任正非、丁磊、刘积仁等国内知名IT企业创始人,还有李开复和张亚勤等就职于世界IT知名企业高管,但没有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印度Infosys的创立者那拉亚南·穆迪(Narayana Murthy)等这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美国、印度等软件强国在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是造就软件产业和产品地位的关键。根据当前软件行业细分结构可以将软件人才分成高、中、低的金字塔型,即处于高端的软件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位于中间层次的软件工程师,处于低层的程序员(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编写人员)。中国的软件人才则呈明显的橄榄形,高端人才和低层人才都大量匮乏。当前全球来看,随着开发工具的智能化和编写程序的规范化,程序员已经不是最缺的人才,而合格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才是最缺的。很多人认为项目管理能力很难在学校期间培养,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IT项目管理人员的很多素质其实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就能够培养和造就,进入企业从事项目开发只是增加了实践机会,培养了项目管理的技巧和艺术,使他成为合格而优秀的IT项目管理人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虽然已经近300万,但是与我国软件产业的增速要求相比远远不够,有相当一部分缺口。以江苏为例,根据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出口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目前从业人员大约在40万,还有25万人员的缺口。所以,对软件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很重要,不但可以为我国培养一定数量的软件人才,还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软件项目管理人才。

国内目前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接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保持4年周期性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等研究还不多,当前高校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1)很多老师反映本科生做不了项目,好不容易到大三或大四培养一两个动手能力好的学生,就要面临着考研或就业,根本没时间再跟老师做项目,所以高校很多项目也因人员流动而中止于原型系统,根本无法形成产业化或推广应用。

2)很多学生反映老师演示给学生的系统每届都一样,根本没有变化,有的系统都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当前软件开发需求,如在“软件工程”中,很多教材中还是引用传统的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明显不能满足当前WEB方式下的软件开发需求。

3)很多老师反映多少年难得一遇某一个很出色的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没有研究教学培养的问题,而只是认为这与学生的天分有关系。其实软件开发天才(属于灵魂人物)的天赋很重要,但对于大多数社会需要的项目管理人员其实是可以复制的。本文结合软件迭代开发模型在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解决以上3种情况遇到的问题。

1 软件迭代开发模型在本科四年制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1软件人才培养思路

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为了能培养与社会和产业接轨的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做到以下3点:第一,要了解目前国内外软件行业的发展概况,在调研行业发展概况的同时,一方面了解当前最新的行业技术动态,另一方面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第二,要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历和管理经验,尤其是精通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迭代开发模型,以及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团队开发,这样就能很好地将迭代开发模型与周期性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第三,要在实践中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等,形成教材、论文和门户网站等教学资源。经过多年从事软件开发和教育工作,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概括为“行业需求为指导、项目开发为手段、人才培养为目的”,形成如图1所示的软件人才培养流程。其中,行业需求为指导是指最终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是要服务于社会、就业于企业,如果培养学生使用过时的软件技术(如开发工具、测试工具和体系结构等),那么学生毕业后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毕业就等于失业,需要二次就业,给社会造成负担。项目开发为手段是指软件迭代开发模型与周期性人才培养的结合需要项目开发来锻炼和检验课题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也为形成各种教学资源(项目案例库、共享门户网站和精品课程教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这里的项目来源也可以不拘一格。目前高校项目来源主要有政府科技部门项目、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和学校信息化改造项目。人才培养为目的是指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老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柔性的管理和团队协作水平。

1.2软件迭代开发模型与本科四年周期性人才的关系

软件迭代模型是RUP推荐的周期模型,在RUP中,RUP定义了初始、细化、构造、交付4个阶段。迭代开发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通过多年的软件专业教学和项目开发发现,由于软件开发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针对目前4年制本科教学这一周期性过程,可以很好地与RUP中迭代开发模型完美结合。其中,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担负项目管理、项目需求分析文档、项目建模和风险控制等任务;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通过在项目组中的训练培养项目开发兴趣、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从编码开始介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这样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低年级同学将掌握一定的项目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在下一个项目中(该项目也可以是上一个项目的迭代版本),他们就可以进入高年级角色,担当起项目管理和需求分析的角色,低年级或新生又可以加入到项目组中担当测试和编码角色。综上所述,RUP迭代模型与大学4年制本科周期性人才之间的关联如图2所示。

2 软件迭代开发模型与大学本科四年周期性人才能力的映射

通过多年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和项目实践表明:大学4年一个周期与RUP四个阶段的迭代模型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图3所示。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尤其是在他们第一次学习编程语言C或C++的同时,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相应的软件开发项目,让他们对编程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编程语言可以完成项目。二年级学生一般开始学习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等专业通识课,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算法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参与项目的部分核心算法设计工作。三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数据库、软件测试和网络等专业选修课,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软件专业知识和开发能力,也具备了软件设计和开发经验,可以担任一定的项目管理工作。四年级学生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考研,一部分学生就业。就业这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协助老师承担起项目管理和指导工作,这时他们具备的能力也可以与社会需求接轨了。这种迭代开发模型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优点显而易见,第一,有利于克服大学4年一个周期的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培养;第二,也可以适当减轻指导老师的负担,发挥学生传帮带的作用;第三,还有利于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站在前面学长研究成果的肩膀上,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上,实现软件版本的不断迭代开发,解决了高校教师项目开发的人员短缺和产品产业化等问题;第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思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和教师项目研究中。

篇(7)

关键词:技能型软件人才;教学理念;职业技能;教学方法

软件蓝领一词来源于印度,泛指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目前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依然巨大,并以膨胀方式持续增长,外包市场需要大量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上世纪末,“千年虫”解决方案成就了印度,使之成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强国,令世人瞩目。在印度的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每个基础编程人员按照规定的工序加工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如印度卡纳塔卡邦首席行政长官Krishna在解读为什么班加罗尔会成为印度乃至亚洲的硅谷时回答,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目前,在我国软件企业中,人才缺乏是制约软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面临最大的教学问题是企业求贤若渴、却英才难觅,其根源在于传统的“本科压缩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笔者针对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若干教学问题

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旨在通过软件学院的建立,实现软件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中,明确提出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专业定位。2003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36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IEEE-CS组织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2004,在指南中划分了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lO个关键知识域,规定了每个知识域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如“软件需求”知识域有需求基础、需求过程、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确认、需求实践等教学主题。

回顾多年的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我国各高校中已有近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出现。为了支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自2006年起,商务部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2007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大了对信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软件工程专业列入第2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修订的学科目录,把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软件工程专业和学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府层面安排的各级各类专项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建立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软件产业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深化高校与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等。

综上所述,市场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适应产业市场不断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任重道远。培养技能型软件人才已经到了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本文主要讨论3方面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理念必须符合产业标准和项目规范,软件项目的成功取决于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必须遵循软件工程规范,规范是指项目规程和实施项目的相关技术标准,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求其核心的基础知识,不求知识全面。

(2)职业技能结构。通常职业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其职业技能可以划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的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此外个人的职业素养也是一种职业能力,主要有交流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文档的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

(3)实践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原则,根据“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具体程序员”的人才结构组建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项目,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产业技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实训从最简单的项目做起,在强调掌握具体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善于交流、勤于沟通,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2 实践教学理念

印度软件企业快速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方式培养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分析软件产业特点,任何大型软件项目的实施,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如图1所示;把大项目分解成无数小模块任务,要求按照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遵守项目流程,如图2所示;不同层次上的人员有着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在合作或协同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团队角色职责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框架中,工作指南规定了要完成的任务步骤、方法、进度等,各“角色”执行任务时必须参照工作指南,工作模板是指“角色”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具体任务以及必须完成的各种文档结构,QC根据指南,逐一核对任务列表,通过检查表监督各角色是否按进度执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某个项目)一起学习和工作,团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例如项目专用的公告牌(公告、通知、状态报告),项目邮件列表;项目网站(文档、团队成员主页、相关的技术论文和笔记以及自学培训材料),项目会议(关于简报和问题解决方案),关于团队成员工作的最佳实践会议和讨论,面对面交谈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块地掌握实际动手开发能力,尽快与产业技能接轨,要求学生给自己制造一个理由来组织学习型工作团队,通过发放团队工作规范和模板,签订团队工作责任书、内部承诺等方式来提高团队学习效率。通过教学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并提出团队、规范、交流的教学理念,团队是项目基础,规范是项目规程和技术标准,交流是团队成员的基本素养,其教学理念符合产业需求和企业实际。

3 职业技能结构

全球软件产业市场呈现两大特点,国际化分工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化技术更新加速。前者使得软件服务外包成为全球性软件市场中的追逐热点,涌现了象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一些软件外包强国,后者说明软件产业中的技术从业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技能,尤其是直接面对软件开发环节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合理,其软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紧跟国际软件领衔企业的技术发展,快速更新教材,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可承担任何大型软件项目中具体某个环节的规范且熟练工作。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教育部门提供大量技能型软件人才是软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同时这种专门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模式也将推进软件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必须分析研究技能型软件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该寻找培养这种能力结构的方式方法。

职业能力包括贯穿技术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现行教育部门或软件企业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之内涵必须得以重新构造;已经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交流和职业行为评价等因素都应纳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接受任务、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例如对于低档软件人员不懂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关系数据库原理等常识,并不妨碍他编写代码、使用工具开发用户层界面等专门工作。所谓技能训练,就是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几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然后学习目前流行且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习实用的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硬件维护等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围绕编程规范,研究技能知识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把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体现了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来划分范围,例如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通用技能通常比特定技能的口径要宽,可以理解为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我们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边界,按照软件阶段划分,制定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例如编码阶段,要求有规范代码书写、单元测试能力,专业教师(或项目经理)要善于观察、发掘、培养新人,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固化训练或交叉培养设计、编码、测试、文档书写或管理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过程区分,哪些人是技术型,哪些是项目管理型。哪些技能操作型人才。高校不是企业,企业也不该承担高校职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围绕职能能力训练,企业和高校之间有职责分工的边界,例如外包委托、实习见习活动等等。在职业素养和能力方面,着重在交流表达、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我们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边界,坚持任何人都有“用”的原则,关键“用”到实处。刁钻苛刻的人“用”到测试上去,勤奋好胜的人“用”到技术攻关上,豁达人缘好的人“用”到项目协调上去,条理规矩的人“用”到设计上去。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知识只求核心基础知识,不求全面知识,知识教学内容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软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教材较少,这类课程建设有一定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协作来组织开发此类课程,另一方面,借鉴真实项目的仿真实训来开发此类课程,此类项目的文档比较规范齐全,可实施规范训练。在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年级高低,使课程教学和训练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例如编码阶段,着重让学生看懂详细设计文档、规范编码书写、模块单元测试。另外,在课程教学和项目训练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说(交流)、写、做,特别是说和写。“说”可以通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讨论,“写”可以写个人小结或技术分析等。这些内容和要求都应该作为课程建设的必须内容,并用恰当规范的格式或流程编写起来。

4 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一系列实训项目,构建了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实训环境,明确提出以项目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工作体验为主题、知识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工作模式,是仿照软件企业规范的运作模式,由教师(或项目经理)演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文档,安排学生编写详细需求、详细设计文档,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分片包干,个人承包,每人都有机会承担项目的某个具体内容(如编制模块,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规范化开发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强化程序设计基础,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开发环境和工具。

以项目实训为主题的实训模式,通过实训平台让学生依照软件开发的规范流程进行训练,做到、学到、用到,加深理论、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总结,阐明个人成果的理论依据、技术规范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原则,必须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项目,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实训从最简单的项目做起,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交接工作能力,培养责任心与完成任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