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学理论论文

教育学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8: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学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学理论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作了一些探讨,认为继续搞好高等教育学研究工作需要在观点、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一门理论科学在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般总要经历积累材料、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这样三个阶段。没有材料的积累固然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但若对材料只是作简单的收集而不予以整理,并进而为我们所掌握,也还是不能为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服务。“掌握”一词的德文原意是在精神上“占有”、“据为己有”,按照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思维中“扬弃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而“把这一内容变为我的”。所以,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所积累起来的材料才能为我所有;否则,就很难吸收到我们的思想体系中来,并对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真正有所帮助、有所补益。

按照这一认识来审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基本上还只能说是处于材料积累的阶段。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国外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所知甚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引进了许多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而且对传统的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也有了更加全面而完整的介绍,这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资源,从各个视角和层面来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使人感到不满足的是,这个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引进和介绍上,初步的分析、评价、梳理、鉴别的工作还做得不多。所以,若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迅速完成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的工作,妻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恩格斯在谈到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和演变历史时的一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的。他指出:“虽然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我们所考察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则是一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东西。”他认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前进的起点”.后来一系列的“进一步的发现使得它最后获得了胜利”。从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正是这个崭新的自然观.推动着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段话对于我们的巨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它说明了正确的观点在整理和掌握材料、推动科学走向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之所以处在材料积累的阶段而没有深入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至今还没有形成和确立一个足以反映我们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精神、并有能力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因此.尽管我们已积累了一定材料,却无法对其进行整理.更谈不到正确地予以掌握。

高等教育学观念是以感性的形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整体显示在人们面前的。这就决定了一切真正的高等教育学都必然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以高等教育实际为对象的,它总是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寻求题材,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而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向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境界迈进。其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它必然同时又属于一定的民族。所以.在它的身上必然积淀着一定民族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那么.当高等教育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高教研究者投入研究时也就必然会把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反映到研究成果上来.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了一定民族教育的“文化的肖像”。这样.民族性也就成了一切高等教育学论著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作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对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概括的反映形式的高等教育学观念.也就不能不打上这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印记。再次.高等教育学面对的是整个的高等教育,所以它能够以感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反映。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学活动不只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与想象的过程;不只是属于反映的活动.同时还包括着传达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只有通过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才能对它加以全面而完整的把握。以往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虽然未能达到这一步.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从某一层面、某一视角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所作出的一定贡献。因此,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高等教育学理论所要吸取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应该能对这些理论资源进行整合和同化;否则.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这就是我们主张我们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必须具有反映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反映本国高等教育精神、能够用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理论资源这样三个条件的主要原因。若是我们不能尽快形成和确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学观念.并按照这样的观念去整理和掌握我们的理论资源,那么。积累的资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各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集合体.而不能达到通过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发现和揭示而使之转化为一个有机体。这样,对这些材料的利用也就不能发生质变,产生飞跃,最终为建设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所用。所以.正确的高等教育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就成了今天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推向前进的一个关键环节。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0 引言

教学设计是把学与教的原理转化到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方案中的系统过程,是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教条化、模式化等倾向,没有很好的发挥好教学设计的桥梁化作用,使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严重脱节。基于此论文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的一个系统的过程[1]。通过教学设计建立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方案,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的运用优化教学效果。通常来说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涉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而对于教学设计能力概括来说不同职位类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说教学设计者与培训管理者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而言,应该包括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管理规划技能。同时,对于不同层级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四维”目标[2],这就要求小数数学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能力是由教学实际行为及内容决定的,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分析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逻辑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强的特点,所以教师通常被要求对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个小结进行一个详细的教学规划[3]。从这个层面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该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这三个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是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及缺陷、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的一个过程。

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通常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个综合概括[4]。首先,在知识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小学科学教学、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数学观、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同时应具备一般的教学设计知识。其次,在技能方面。这里所说的技能主要是指教学设计技能,从小学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括:分析技能、概括技能、设计技能、评价技能、调整及研究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有可能将相关的教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也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保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执行教学设计方案和策略。最后,在态度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对数学学科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要具备对数学学科本质及其教育价值进行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另外,还要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知识管理意识、共享交流意识以及设计研究意识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意识才有可能对教学设计进行加强。依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技能、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技能、课后调整以及发现教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技能。

4 结语

论文首先分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继而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分析、设计、评价及调整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教材的地位,以稳步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希望论文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师及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鲍同梅.中小学教学设计问题透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93-95.

篇(3)

本人自任骨干教师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我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素质,我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求知,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是我多年一来一贯坚持的原则。每备一节课都要既备大纲,又备教材,还备学生。有时还要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有时还要请教老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对学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细致的批改,连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也不会放过。

在实际工作中,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以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课程改革中,我都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且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在指导他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多次参加县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在县多次作公开课。

尽管在教育教学这一片天地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努力实行新课程改革,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4)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篇(5)

这方面的问题,在国内2004年有关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和所递交的论文中,①被再次提出。其中有文章提到,在高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类课程“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②又有文章介绍,日、德、美、英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所开设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分别占总课程的20%、25%、33%、25%,并提出“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是音乐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③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③见会议《论文集》第161页。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趋势

一、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概况

(1)引进学习阶段(1949~1979)。从1950至1975年,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主要吸取苏联的经验,体现了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教学结构比较严谨,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统一。在该阶段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内容上有一定突破,指导思想上更接近我国当时的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也汇集了一些国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能比较客观地对待引进苏式理论后国内发生的诸多变化及多年代后期所出现的理论分歧。但体育教学理论体系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体育教学理论所包含概念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2)独立探索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给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国家教委、体委加强体育研究机构建设、提供管理上的保障,及时着手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客观上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术讨论热烈,各种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和体育教学现场观摩会增多。与国外理论交流的机会增加,使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接触到了更多更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开扩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198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专著,标志着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简明体育教学法》与《体育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体育教学论开始从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在该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速度较快,扩展了理论基础,理论观点趋向多样化,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等基本理论间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理论发展不足之处是理论研究没有对各种体育教学理论观点做出综合比较,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实践中的盲自和混乱,对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体育教学主体性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3)建构独立体系阶段(1990年至今)。1990年王占春研究员著《中学体育教学法》,1991年于长镇教授著《体育教学论》,1993年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教授合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这些专著在国内体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一致好评。因为这些专著把体育教学理论提炼成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94年刘清黎教授主编《体育教育学》,该书吸取了国内外体育教学理论最新成果,形成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体育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特色。1998至1999年毛振明教授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科学化》,探讨了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介绍了国内优秀的体育教学实践成果,并收集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实例和教研方法,对研究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较之前几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其体系更加趋于丰富和独立。

二、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1)构建以和谐、系统思维为主线的现代体育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外部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把教学方法综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研究它如何协调师生活动,发挥自身的功能,从而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要提高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就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形成教、学、练、育的最优化结合。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其内在机制,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2)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是检验某种教学方法能否采用的基础和标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再回到实践中检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验与过去相比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进展,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3)重视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教学环节各种媒介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参 考 文 献

[1]于秀.对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1997(3)

篇(7)

法公认为商务英语已成为中国外语界20年的研究热点,但存在研究方向过于集中,质量不高的问题[1]10。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的实施手段。王关富,徐伟指出,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称之为外贸英语课程开始的[2]。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做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分析了国内过去15年中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能帮助业内人士从总体上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过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应以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主,包括商务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文化学,商务翻译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和国际商务国情学。其中商务应用语言学应主要研究商务语言,商务英语教育学和商务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商务外语教育研究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3]11。从国际上看,王立非,李琳对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检索,发现在18篇有关商务英语的论文中,有56%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为发现和把握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5种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并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这五种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免疏漏。这五种主要外语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共统计出该领域研究论文33篇(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特点

回顾国内过去15年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一)研究趋势

从总体上看(见表1),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比较平均的变化趋势,的总量不大,仅在2005和2009年分别达到6篇,2005至2009年间共20篇,占该领域总数的60%多。刘法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使得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学科首次被承认,迎来对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1]11。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看(见表2),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占总数的4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占21%),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27%),商务英语教学理据和学科建设(24%)为主;其中前三个方面大多从微观角度出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来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这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分不开的,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4]70。另外,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学科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瓶颈,在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见表3),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占64%,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稳步的增长,说明实证研究方法应逐步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所接纳和采用。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渐趋于理性化,从早年的以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到近几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本文统计的33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过去15年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一半是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多媒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主流。张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铺垫,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真实语料点评和书面汇报总结[6]。雷春林阐述了内容教学法(CBI)的五种主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3P口译教学模式,即Preparing(译前准备)、Performing(现场口译)和Packaging(译后总结)三个阶段[8]78。周芹芹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9]25。申相德,李国俊探讨了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10]。赵学旻提出建立项目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尝试营建一种虚拟商务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商务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11]36。赵淑容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发现,情景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对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满足均有较大贡献[12]71。王林海,孙宁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语篇习得商务英语体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验证[13]42。王立非,李琳建议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将专业内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形成全新的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3]14。同年,王立非和黄湘琪将这种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中[14]。徐珺,史兴松以《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建设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15]70。从以上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有二个特点:其一,重实践,重应用;以内容教学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真实语料和任务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商务英语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特点;其二,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商务英语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把语言与商务有机结合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商务英语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语,成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学研究已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的研究阶段[16]。但是,从上述主要的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中,除赵淑容外,应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二)各种教学理论在不同商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已有尝试,但仍有很大发展余地。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引进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理论大大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形式,教学互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这些尝试已在各类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出现。陈平应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提出了外贸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17]。付美榕围绕LCCI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规范,提出简便得体的结构,通俗自然的词句和平和委婉的语气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18]。罗健认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应教授如何在商务写作中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用文体学的方法教商务英语写作这一新的途径[19]。李传芳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测试语言知识,而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上[20]。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关问题[21]35。刘森林探讨了国际谈判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问题[22]。阮绩智把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视为基于知识的、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及教学模式[23]。张海森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5]71。蔡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例析,明确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贸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词块在的优势,认为以词块为单位进行的产出性题型训练教学法,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25]。柳青军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应在商务环境中对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8]78。周芹芹从建构主义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体验式学习[9]25。提出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王菲以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6]37。赵淑容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景教学如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主体参与,拉近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目标情景实际间的距离[12]71。赵学旻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以此为理据,提出了建立项目式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试图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11]37。王林海,孙宁依照体裁教学法,设计了阅读真实英文商务信函体裁教学法课堂活动[13]42。曾利沙利用语境参数理论,对商务英语时文翻译中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宽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7]。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有语篇体裁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的课程类型有:写作,翻译,口语和阅读和商务技能。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基础包括有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应用语言学理据,功能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中,商务类写作占27%,远远超过了读说、词汇和翻译类课程,这也是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整理(课程目标与原则,教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测试与课程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商务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了在商务情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商务知识的传播。所以这类课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梳理。从课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原则的设定,到课设计安排和实施方法,到课后的测试和课程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陈焰讨论了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商务英语教学应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任务导向原则(task-oriented)和学生导向原则(students-oriented)[28]。蔡芸评价了浸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29]。陈坚林以交际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为立足点,提出了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议[30]。李传芳介绍了BEC交际口语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加强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0]63。阮绩智讨论了商务英语及其课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目标和三个层次分项目标,并阐述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交际法的教学原则[31]。李郁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并提出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改革原则[32]。王美玲肯定了电子邮件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电子邮件项目实施和完善后续项目设计的方案[21]35。张海森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任务,步骤、资源和评价都有详细的说明[5]71。鲍文等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可进行适当整合,应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等[33]。周芹芹从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特色[9]25。王菲指出开展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有时代特征,符合商务英语知识的学习特征,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学设计对象不是传统的教学步骤,而是一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具有互动、变化和多维的特征;教学设计原则应是注重学科化和集成化,创设商务英语知识节点和信息源,交互性。赵淑容通过三个国际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案例,说明了情景教学的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12]71。莫再树,孙文娟分析回顾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四大特点和六大问题,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做了比较完整的归纳和思考[34]。徐珺、史兴松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以《商务沟通》为例,展示了学习任务的设立、实施和评价过程[15]71。

(四)商务英语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路径。目前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基础、学科定位、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方向。陈建平与聂利亚指出商务英语可定位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其学科基础是语言学,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并涉及跨学科研究[4]70。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运用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对象应包括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内容与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王立非,李琳则认为商务外语可以分别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或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3]10。商务外语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具备理论体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专门从业人员等特征。对商务外语的专业地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路径,二位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本文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数量

商务英语教学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但在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其他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无法比拟。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大多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某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理论研究偏多,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考虑到国内国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但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职学生,社会培训等各层次英语学习者。

(五)研究范围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商务”类型,即以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以商务知识学习为辅,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口译为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和词汇。对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数量和深度严重不足。另外,不同课型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以及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者可以从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理念的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总之,要不断丰富研究的类型,要把应用研究、解决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