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审视大学教学:学生、教师、学校之三维视角
1.大学教学:学生心智成长的“孵化器”。大学不仅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目标,更追求以高深学问“训练”与“装备”人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学子心智成长的场所。而大学教学则是实现此宗旨的基本途径。处于18—23岁的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深奥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内外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讨论、交流,在教师们的引导与带领下认识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识、智力、理解力等各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与拓展,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养。正如怀特海(WhiteheadAN)所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2]
2.大学教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高深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对应着知识的生产(发现与创造)、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与社会服务可视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三大职能。作为三大职能之一,教学是大学教师最为传统的职能,这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知识的场所。同时,大学教学亦有助于教师其他职能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其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过程。此外,在大学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师生互动的一个积极结果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东西,这对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科研资源。由此而言,大学教学是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
3.大学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其教育质量的期待。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类型与层次的拓展,大学教育质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样。然而,追根溯源,培养人才仍是大学最为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而大学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学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反映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简言之,大学教学之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均有重要意义。而从教学过程与影响因素考虑,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当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是关键。
(二)大学教师教学观辨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呼声的日益高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兴起。这当中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可能影响。1993年,澳大利亚的3位学者基恩•特里格维尔(TrigwellK)、迈克尔•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对24名教授大学一年级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探索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意图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5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教师/学生互动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3]。1997年,香港大学的学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关大学教师教学观研究的回溯与总结,认为既往的研究在术语称谓上虽有所差异,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合并成5种教学观: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结构知识的传递,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应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与心智的发展。进而,他又将这5类教学观作为子类别分别归于教师中心/内容导向、学生中心/学习导向两大类中,每个大类各含两小类,而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子类教学观作为两大类教学观之间的过渡。最后,他将这5类教学观具象为一个起点为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导向的大类教学观,终点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导向的连续体之间的5点[4]。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大学教师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1992年,两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贝恩(Bain)通过对来自于两所不同类型大学(开放式大学与传统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3名大学教师访谈调查得出结论: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是情境性的;大学教师可能兼有“理想”的与“现实”的教学观。这似乎意味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达与“理想”的教学观相一致,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评价,体现了“现实”的教学观[5]。
针对于此,2005年,4位英国学者通过对4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6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之后,认为大学教师“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具有深层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教师“现实”的教学观是“理想”教学观与学术以及社会情境的折中[6]。国内研究者于此也有相关的研究与阐述。喻平认为,教师的认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知识信念、认知信念、文化信念、学习信念以及对信念的自我调节等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学习活动经验、科学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会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认识信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陆根书与韦娜通过对本校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教师教学观的基本情况调查,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可以用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5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5个维度进行的二阶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型,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9]。2011年,厦门大学吴薇通过对中国与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经历的回顾以及他们对影响其教学观念的相关因素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涵盖班级环境、教学工作环境、高等教育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层次[10]。综上,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与看法,它既是大学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影响,并指导着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大学教师教学观可细分为不同层面:教学理想层与教学情境感知层。大学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其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乃至大学本质等问题的基本思考与判断,它不受具体教学情境的羁绊,它是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内核。而教学情境感知则更“具体”,更“现实”,它是大学教师对其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学理念,又受到教师所在机构的属性、大学教师的学术背景、学科特性乃至大学教师的个人背景特征等学术与教学情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从类型上来看,大学教师教学观可大致划分为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与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两大类。
二、反求诸己: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其过程就是大学教师教学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06年,南京大学龚放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3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对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意,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状况
1.1师资缺乏,教师质量不高,分层次教学推进困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辅助者,起着关键的导向性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些地区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资源缺乏,仅存的教师数量较少,对分层次教学形成一定的限制。此外,教师素质低下导致他们容易固守传统,难以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耽误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和推进。也就是说,许多体育教师缺乏创新理念,仍然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1.2观念偏差,忽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之下,当今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思维偏差,大部分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往往将体育教学置于千里之外,甚至将有限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用到其他课程或其他活动上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现时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只是被动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却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1.3课程设置偏差过大,教学质量低。前面提到,许多学校对文化课程的过度重视导致了对体育课程的忽略,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中的区别对待和不合理偏差,体育课程时间不断被缩减,开课率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除了课程时间安排的偏差之外,体育课程仍然固守传统,内容乏味单调,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应用措施分析
2.1了解并分析学生特点及个性,制定配套方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特点及个性进行了解及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合适的教学方案。但学生中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践使得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特点提供一定的帮助。2.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教学方案的制定一样,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并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旨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材施教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原则,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内容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关键在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深化教学目标。此外,在推行分层次教学模式中,还应当将学生的个性及共性相结合。即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面向广大学生进行教学之外,还应进行针对性的个体训练,并制定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加强差异化。2.3小组形式教学,培养团队精神。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分层次教学的展开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分组教学。由于学生数量较大,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能够配合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及培养。这种划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此外,体育教学的实践方面,通常需要团队形式来完成某项体育活动,因此,小组形式也有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理念及健康的心理。通过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还需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4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课程中添加创新、自由的元素,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升体育品格和学生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应当与时俱进,并且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程度,制定合理的计划,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课程选择方向,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此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方面,注重身体机能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安排合理的锻炼方式和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身体素质。学生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与互动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和提高。2.5分层次考核,科学评价方式。教学考核与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的重要途径,分层次教学强调将教学评价方式合理化。在某一阶段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课堂上知识内容的总结和课后体育锻炼的效果等重要内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使之不断改进和发展。在分层次教学中依然重视分层次考核,对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合格及优秀等级不应当只存在唯一标准,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此外,在考核过程中,对考核的内容也有所要求,主要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专项测评,尽量减少考核误差。考核后,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对程度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及嘉奖,促使起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障碍,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分层次教学的对策
3.1提高教师专业程度,科学引导体育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师,存在人数不够及素质不高的缺陷,因此,学校应当适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教师也应当自主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将分层次教学予以正确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而能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体育训练引导。3.2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式,加强学者研究。分层次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分层次教学模式并不是只有优势,而没有缺点。其缺陷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相应的教学理论及方法,将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予以改进或摒弃,让体育教学不断进步,也让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此外,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发展得益于若干学者的研究及探讨,各学校应当为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源、平台等支持,不断提高研究的效果,使得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充分地实现其作用。3.3巩固课堂动作,加强课外训练和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之上,而忽略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分层次教学强调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有利于加深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对课堂动作的娴熟,这就要求学生应当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和课外锻炼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3.4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在分层次教学模式中也重视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将学生融入体育课堂,并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合理运用知识并结合实践,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学习情境之中,在健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分层次教学模式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结语
分层次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融入创新、自由的元素,贯彻落实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教师作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主要主体,应当不断学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身体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强调因材施教,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特点及性格,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就目前而言,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尤其是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为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特点及趋势,与时俱进地将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及研究,紧跟时展的趋势和潮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武琳昭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6(1):73-75.
大学俄语教学经历数年的研究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困扰,首先,因初高中俄语教学不注重听力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导致大部分俄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俄语听说能力及差,而听说技能是语言实践应用的重中之重。其次,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俄语公共教材知识内容与普通高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严重不相称。据调查,许多学生感到教材词汇生涩,需要大学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大学俄语课程在多数院校中只开设四个学期,大三年级不再有俄语课,学生大四毕业时,俄语语言技能很难在就业时发挥作用。如何把大学俄语课堂语言教学延伸到校外实践学习,摆脱教学困境,提高学生俄语应用能力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课外语言实践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的因素
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俄语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向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拓展这一教学的引导者,应在具备扎实教学功底的前提下,具有非凡的敬业精神,随时随地准备无条件为学生解决包括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所遇到的困惑。为确保学生在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俄语教师要肯牺牲休息时间,亲自到学生实践活动环境中去体验和调研。俄语教师不仅能在教学岗位上从业,同时也要关注与俄语相关的其他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能胜任实践型的俄语翻译工作,成为既能够教学又能在企业工作的双师型俄语教师,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俄语理论和实践知识。
2.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
俄语教师应摆脱教材难易度与学生现有水平不相称的问题,站在未来要应用俄语的学生角度为学生选择教学材料,甚至要花一定精力和时间去揣摩学生实践应用时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将趣味性、实用性融入教学材料中,为学生选择适合未来语言实践和应用的教学内容,使之能够在俄语课外语言实践中学以致用。
3.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大学俄语课堂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有无决定了教学效果。大学俄语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利用融趣味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要点知识,把部分语言实践性教学任务延伸到课外。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大学俄语教学改变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正处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不妨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师按照学生现阶段俄语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将实用的语言材料纳入为学生设计的俄语实践场景,以学生为俄语交际任务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演练教师布置的商务对话、日常对话等语言交际任务,学生完成模拟课外语言实践任务后,回到课堂上验收语言任务的质量,教师点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语言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俄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去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教师指定的知识内容,学生自己在课外加工处理、分析后,利用课堂时间共同分享自己在课外时间整理的学习材料,适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形成教学双方主体的良性互动。这样,教师对大学俄语课堂与学生课外的学习做了良好的融合。
4.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课外语言实践条件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做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融合,布置模拟的引导性语言演练任务外,还需为学生不断创造真实的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条件,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课外俄语实践的平台,才能真正地使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随着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入,两国高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行课外语言实践的方式有许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广交会等大型国际活动是俄语学生参加课外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类似的语言实践活动,与俄罗斯人进行语言交流。假期中俄高校互换留学生项目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应用俄语。俄语学生也可在暑期参加俄罗斯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校外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了知自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和对未来工作的定位起到一定的明确作用。学生在真实课外俄语交流实践中逐步了解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在返回课堂时会有侧重点地向老师提出自己在课外实践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课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给以后的语言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则根据学生反馈给老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材料的汇编,再教授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的同时,不可忽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由于来自不同的高中俄语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难免存在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从课堂向课外语言实践过度过程中,面对俄语语言实践应用任务时常常会有自卑受挫的心态。这时,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善巧引导,使其不至于对语言实践及俄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中途放弃俄语学习。心理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参与学生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在其与人协作、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自我完善意识。从某种意义讲,这种课堂教学向课外语言实践的转移,不仅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断改善的教育过程。
三、大学俄语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
1.有利于应对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由于一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被重视,任课老师教学的思想观念落后,开展大学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局限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忽视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制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学舞蹈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舞蹈运动技巧之外,还应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更好欣赏和学习舞蹈知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的思考
1.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教学时,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促进教学实效性提升。例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舞蹈训练基本动作和技巧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出,从而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的观察舞蹈动作。再加上任课老师的示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训练,更加熟练地掌握大学舞蹈训练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艺术院校观看他们的演出、排练活动,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训练方法,对大学舞蹈教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熏陶法、参与式教学法、现场表演方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综合应用这些方法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舞蹈的魅力,熟练掌握基本动作技巧,提高舞台艺术表达效果,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实践锻炼,有效开展舞蹈学习与交流活动。舞蹈需要通过舞台演出才能得到观众认可,才能展示舞者的表演效果。为此,大学舞蹈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训练活动,为学生讲解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掌握要点,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舞蹈排练也可以综合采用单独形式、分组训练形式、集中训练形式等,从而更为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课堂锻炼,可以让学生对基本动作、要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促进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交流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促进自身学习效果提升。例如,鼓励学生参加舞蹈学习兴趣小组,定期组织舞蹈演出活动,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的文艺活动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大学舞蹈教材建设工作,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任课老师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材编写,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时代性,以更好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协调好舞蹈与文化课程教学的关系,推进教学顺利进行。可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教学、舞蹈排练、舞蹈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感悟大学舞蹈教学的魅力,把握基本动作要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高任课老师综合技能。增强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任课老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水平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培训,鼓励任课老师通过访问、进修、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提高授课技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任课老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推动大学舞蹈教学顺利进行,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1.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不够重视
先说文科生,作为学习主体,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因对数学学习唯恐避之不及才选择的文科,基础相对较差。进了大学,主观上甚至认为数学对他们毫无用处,再学高数,似乎只是为了满足学校对学分的要求,因此没有学习热情;再说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把教学演化成了数学欣赏,停留在表象探讨上,浅尝辄止,不再把功夫下在认真的教学研究上;至于学校,作为管理层从思想上对文科生的数学教学就不是非常重视,在全面压缩学生总学时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文科数学课程首当其冲会被优先压缩学时。不容忽视的还有家长和社会对文科数学课程的漠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推波助澜。
2.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我国的应试教育让多数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了文科,因为高考中,文科数学试卷相对理科容易得多,致使文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数学基础普遍偏低。对文科大学生来说,起点更高的高等数学以其高度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推理,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认识不到高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传统教学中大量的逻辑推理和计算又让他们感觉枯燥乏味,厌学情绪严重。
3.教师教学手段落后,缺乏教学技巧
第一,多数教师从思想上轻视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文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把握不准,同时教学方法上简单地认为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就是理工科高等数学的一种“减”和“简”,基本上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第二,许多文科大学数学教师为数学专业硕士或博士,他们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很少关注数学与人文类专业的关联性,教学仅仅是纯粹地传授数学理论,再加上针对文科大学生,他们缺乏新的授课手段和技巧,使文科生学习负担加重,自信心减弱,畏难情绪普遍,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够。
4.文科数学课程建设发展较慢
文科大学数学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效并不显著。在教材建设方面,由于我国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参差不齐,院系结构、学科布局的千差万别,各种地缘因素引起的诸多差异,以及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模糊带来的诸多问题,虽说目前已陆续出版了一些针对性相对较强的教材,但其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相关师资人员出于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等考虑,把主要精力往往放在自身的课题研究方面,对文科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及相应的教学研究没有有效关注。
二、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的三大能力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备,为此,教育过程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而应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在教与学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退居为协助者与促进者。因此,只传授数学知识远远不够,更应关注的是教会文科生“数学的思考”,培养其数学的思维方式,即观察、归纳、演绎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技巧激发文科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让文科生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数学的精神,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去着手。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讲到“数学教育对非数学类专业大学生的作用”时总结了“数学工具”、“理性思维”、“数学文化”、“审美情操”、“终身学习”五个方面的作用。针对文科生感性思维重过理性思维的特点,应重点培养其“理性思维”、“数学文化”、“审美情操”、“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而“数学工具”则要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目前,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许多高校对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不够重视。要提高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文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上明确文科数学教师的教育职责,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思想。教师要以文理相融、互动发展的宽广视野去主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满足现代人文学科创新的要求,塑造高素质的文科创新人才。
2.提高教学水平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教师,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精神风貌、治学态度、进取心和责任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钱伟长先生认为:在高校里,不搞研究,就不会是个好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一位优秀的文科大学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具有令人赞叹的个人文采以及风趣生动的授课技巧。除了要注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不断地加强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研究,关注新技术的应用,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3.革新教学内容
目前,文科大学数学内容包括一元微积分、部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初步,是最基础和应用最广泛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中,不应只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空洞的讲授,而应引导文科大学生随时感悟数学的理性思维方法。同时,要打破传统数学课程,满足现代人文学科创新的要求,使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成为革新传统数学教育的内驱力,并逐步使文科数学课程成为造就“数字化”文科专业人才的课程,塑造高素质的文科创新人才。由于文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上数学知识,因此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而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高等数学理论、数学模型、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的内容。
4.更新数学教材
文科数学教材不应简单地在工科教材上进行删减。对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课从内容和结构上都应体现自身的特点,其中会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教材的内容;二是教材如何编写。笔者认为,内容应该与工科高等数学有别。如果以“T”来代表数学科学的深与广,那么文科高数题材内容要浅些,没必要具备理工科数学的深度,但广度上较理工科要更广一些。在当前文科数学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新教材更应注重以史料为背景,概念、方法发现发展为主线,数学思维、数学哲学的概括为总结,把美学、趣味方法的练习作为补充,可增加诸如运筹学、离散数学、现代逻辑等现代数学及其思想的内容以及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学时有所取舍和侧重,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升华,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5.改进教学手段
庞大的数学体系中包含着很多数学方法,既有宏观的思想方法,也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性方法。在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化、立体化、动态化、直观化,强化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和组合各种学习资源,扩展学习空间,突破单一化的局限,可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彰显教材的表现力,既增大了信息量,又拓宽了视野。比如,微积分中的求极限、面积、体积等问题,针对文科大学生直觉和形象思维发达的思维优势,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变量变化的过程,这样不只印象深刻难以忘记,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更加有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多媒体。对于一些例题的演算,采用多媒体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使用板书,可在讲解演算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分析方法和计算技巧,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总之,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能力的培养者,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趣。
6.拓宽考试模式
针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文科学生,仅仅一张考卷定乾坤的考试方法显然是不太科学的,因为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决定了不能单纯以解题的逻辑严谨性、方法的灵活性或题目的难度来考查学生的水平。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首先,改革传统的试卷内容。考卷可以用概念的思想表达和计算的实际应用等比较适合文科学生的方式进行;其次,降低卷面成绩的比例,适当增加读书报告、专题论文、小组讨论和简单建模等考核形式。四、结语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大学数学教学之目的所在。如何提高文科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一项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