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8: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图书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
0引言
学校图书馆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图书馆员工和广大师生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只有我们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等各项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和管理,才能为构建和谐的学校图书馆贡献力量。
1学校图书馆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放大图书馆功能,满足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各种需求。“放大图书馆功能”是针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直接目的,而满足社会各界不断发展变化的文献信息需求是间接的、面向社会的目的,为此图书馆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实施以人为本管理。
首先,在图书馆建筑布局上,从读者和图书馆员工出发,将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既达到方便读者的目的,又能让馆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体现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精神。其次,传统的图书馆“坐等读者”,好些的最多做到“有求必应”。但是在信息时代,这种模式是适应不了发展的。唯有发扬光大图书馆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让他们依赖图书馆,热爱图书馆,支持图书馆事业;而且图书馆员工因此增强信心和责任感,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而激发主动性和创造力。
2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基础
传统图书馆在服务形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在图书馆不断被推广运用,正逐渐改变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认识和要求,如果在不断提高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和档次的同时,还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素质,加强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重视为读者创造一个环境优雅静谧、气氛融洽又和谐的学习环境,健全管理制度,改进服务态度,增强为读者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既有时代感又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这无疑会对提高读者满意度。
3实行学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措施
3.1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服务读者来实现的,服务观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贯穿于图书馆整个实践过程中。人性化服务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人的需求。
首先,尊重读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理念,尊重读者的平等人格、理解读者、方便读者,对读者一视同仁。不对读者设置不符合政策、不尊重人权的障碍,给读者提供对文献信息自由选择和平等获取的权利,实行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态度。图书馆员工在为读者服务中,应谦虚和气、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动作稳重、作风严谨、工作细致,具有百问不厌、百拿不烦、百跑不倦的精神。工作上做到热心、精心、耐心、细心、专心。对读者充满关怀、友谊、谅解、温暖,以诚实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去感染、影响读者,让读者从内心对图书馆员工产生真挚的敬意和谢意。
3.2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进入图书馆,变为通过电子网络间接进入信息空间的时代,这便向图书馆员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工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要求,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资料、信息资源进行交流,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实现图书馆员工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及时为读者(师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主动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读者(师生)独特的信息需求。
闭架借阅的方式,给读者借阅带来诸多不便,也给馆员增加繁重的工作负担。学校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实行开放式大空间格局,图书资料做到超市化大开架服务,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藏、借、阅一体化。开架服务使读者获得与藏书零距离的自由接触,让读者感到自由利用图书馆的乐趣,使“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得到体现。
最大限度延长开放时间延长开馆时间是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最具体的措施之一。许多教师、学生在假期里也要继续工作和学习的需求。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增加开放时间,寒暑假也应适当开放。
规章制度各种标识设计要人性化服务语言、规章制度、警示标语等都要有人情味。人们曾习以为常的“损坏图书加倍罚款”、“严惩偷书者”等标语体现了“人性恶”的假定,是一种完全背离“人性化”的人文理念,而“珍惜图书,爱护你的良师益友!”、“珍惜图书,就是崇尚知识!”、“珍爱图书,阅过无痕!”等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提示,可以使读者在潜意识中觉得,爱护图书、遵守制度首先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涵养和品位,而不是为了避免惩罚。
3.3创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图书馆的库房分布和设施安放应充分考虑读者对其利用的方便程度,应体现出人性的一面。把最适用的图书资料放在读者最方便的地方。搞好新书介绍宣传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借阅。阅览座位充足,设备完整齐全,查阅快捷方便,借阅手续简单,空间宽敞明亮等。一个现代图书馆应该拥有满足读者在借阅、检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需的一切服务设施。应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子检索系统,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如关键词、书名、作者、索引号等查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另外,除了为普通的读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服务外,还应关照老、弱、病、残、孕、贫困者等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设施,充分体现现代图书馆的关爱精神和平等意识。阮冈纳赞图书馆五项原则中第二项:“书是供所有人用的”和列宁曾经说过“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中第二句都强调了图书馆是为一切读者服务的。面对弱势群体的读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因此,要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设施,让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是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语:学校的图书馆应重视为读者创造一个环境优雅静谧、气氛融洽又和谐的学习环境,健全人性化管理制度,改进服务态度,增强为读者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既有时代感又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给中职学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和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1.1服务手段及管理设施落后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大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采、分、编、图书加工、借阅流通一系列业务工作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劳动量大、速度慢,而且不规范,造成了图书馆基础工作效率的低下,多数馆藏书仍以印刷品为主,载体的形式绝对的单一,绝大多数馆根本没有能力收藏新型的电子出版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记录文献的新型光盘、磁盘等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已打破了传统的印刷品一统天下的局面。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要以快捷的速度,先进的设备为用户提供新型服务,与之相比的是,我们中职学校馆的绝大部分设备都相当落后,拥有现代化管理设备的馆也为数不多,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和情报检索开展不起来,服务手段及设备的严重落后,使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图书馆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而被远远的抛在了后头,这也是制约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因素之一。
1. 2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要想实现中职学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首要的因素之一。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在图书馆中得到应用,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
但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员比例较小,图书馆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人员组成多是校内其它部门分流人员或是特殊照顾对象。大部分领导认为图书馆工作是简单而重复的劳动,仅仅为了满足借借还还的需要而已,不必要有太强的业务知识和高深的学问,以致馆员对业务学习和馆际交流学习机会较少,业务学习一般停留在馆内交流上。
1. 3图书馆数字化水平低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全社会对数字图书馆的重视,高校和大型图书馆的数化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加大了投人。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大都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旁观者。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员要求很高,中职学校图书馆一般不具备从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力量。网络建设的进行,需要有专职部门负责管理全馆的系统网络并进行维护和应用开发。而传统的中职学校馆系统维护部门往往人手较紧(一般1人兼职)。如果要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进展需要,图书馆要在原来各业务部门(采编、流通、阅览、读者辅导等)的传统服务之上增加、明确数字化职能部门,而这将会带来图书馆新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困难。
2网络环境下的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对策
2. 1图书馆的馆藏由印刷型向非印刷型的转变.加大了现代技术的软硬件投入
我国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馆藏规模,各中职学校图书馆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特色建立了完整的馆藏体系。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文献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因此要加大现代技术的投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网络下的图书馆建设离不开先进的软硬件环境的支持和不断的更新、维护,因此需要长期的资金投人。在图书馆内部有条件地逐步将本馆的特色馆藏数字化,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将文献载体形态由印刷型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建立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数据库,使中职学校图书馆馆藏保持自己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使用性。
2. 2加强特色馆藏,打好信息网络化基础
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取代馆藏资源,一是网络信息资源多是在印刷型文献基础上形成的,以二次文献居多,利用价值低,二是网络信息杂乱无序,任何人都可在网上消息,可信度低,另外,有价值的信息都需要付费,一般的小型馆难以支付。从现实来看,“无纸社会”时日尚早,电子文献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文献。印刷型文献浏览方便,还是很适合大多数人,是信息交流的主要资源。在21世纪,实体图书馆是不会被取代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将会并存互补。因此,小型图书馆应该继续以搞好自己的特色馆藏为主。
一、信息时代中职学生的阅读心理
据笔者的观察与研究,中职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很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一)猎奇式阅读心理
这种阅读心理在新生读者层中较为多见。此种阅读心理的核心是好奇与求新,而不在于求知。他们常常凭着一时的兴趣,广泛涉猎曾经听说过书名却未曾谋面过的书籍、或者在报刊杂志上争议颇多的书籍、或者书名怪怪的书籍、或者是不论其内容怎样只要是初版的新书等。还有的学生是想通过猎奇式的阅读收集某些奇闻异事,以便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多闻,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总是,其阅读的真正目的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猎奇与炫耀自己的“博学”。
(二)兴趣型阅读心理
这种阅读心理在具有某种特殊爱好的学生读者层较为多见。比如,有的学生爱好书法,他们就在图书馆借阅与书法相关的书籍;有的学生爱好围棋,便在图书馆借阅各类棋谱。
(三)被动型阅读心理
这种阅读心理在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读者层中较为常见。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某些参考书,学生便不得不去图书馆借阅这些书。
(四)私密性阅读心理
这种阅读心理在具有隐蔽性心理或者特殊心理状态的学生读者群中较为常见。比如低年级学生喜欢借阅一些与青春期生理卫生相关的书籍,或者借阅一些与恋爱、婚姻相关的书籍;有的体态比较肥胖的学生喜欢借阅一些健美减肥的书籍等。
(五)求知型阅读心理
这种阅读心理在勤奋好学的学生读者层较为多见。这些学生读者在其专业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范围与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阶段,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在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他们借助文献资料,从中筛选可供参考的事例、数据等资料及探究的方法,以开启思路,拓展思维,构建新的认识系统。这类读者非常重视书刊的理论性、知识性与专业性,除了偏爱阅读各家或代表某一学说、某一学派的书籍外,还特别喜爱阅读观点新颖、内容深刻的最新著作。
二、信息时代中职图书馆的服务对策
(一)制作电子文献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国中职均以进入图书馆信息化业务流程模式: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转化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将各类文献资料的收集、规划、分类、检阅、查阅、借阅等流程网络数字化。如此,此前传统的单线条模型图书管理模式转变成了网络管理模型:学生读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终端随时查阅到图书馆内任何一本书籍的借阅或者库存状况,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快速定位所需借阅的文献的库存方位。
中职学生尤其是中职新生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差,常常不知道怎样利用网络终端搜索或者查询自己需要的资料。此种情况下,图书馆有必要针对新生开展导读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将图书馆文献制作成浅显易懂且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献,通过多媒体设施的现场演示,引导新生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快速学会利用计算机终端搜索与查询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
(二)加大培训力度
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图书馆均针对新生开展“新生入馆培训”。培训的主要课程为信息检索课程等。然而,因为宣传不到位,图书馆的这一培训举措往往没有引起广大新生读者的高度重视,以致于部分新生读者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有的新生即使参加了,也未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导致培训流于形式。鉴于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与宣传上述培训的消息,鼓励学生读者积极参与培训,同时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以及不断优化培训形式,以期授予学生读者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以及网络文献资源辅助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三)优化阅读环境
中职学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必须将休闲与求知巧妙地融为一体,努力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温馨氛围。比如,我们可以将有关求知的名人警句、壁画、书画、伟人像等粘贴在图书馆墙壁上,以此鼓励身处其中的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再如,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阅览室安置足够的网络接口与电源插座,方便携带手提电脑的学生读者在阅览室学习与上网,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图书馆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内部环境布局求新求变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办法;图书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关键性学校办理标准,它的建设水准将关乎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准问题。图书馆数字化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全面进步,是在当下日益快速进步的高速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教育模式,为此,加快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是国内学校图书馆建设事业中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1 国内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当前状况
通常所说的图书馆数字化指的是在包含历史文献的,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意义的文本、图像、声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研究同时运用当代电子科技在广域网上高速跨库连接,为学生提供当下信息服务的图书馆。这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的基本构成部位,拥有丰富的超容量多种媒体介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而存在,同时通过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数字化除了收藏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工作者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扩大了读者的范围,解除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基本实现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若干图书馆数字化项目,促进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自1996年国家图书馆提出了 中国 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并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来,“图书馆数字化工程”已经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国内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拉开了数字化发展的序幕。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与IBM合作,正在创建“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学位 论文 联机服务系统”,用户可在国内15所联网学校和国外互联网上进行透明的、无国界的信息寻检。上海 交通 大学正在创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现实模型,将其拥有的300GB数字化馆藏(包括联机目录,电子 参考 书如索引和摘要、辞典、百科全书、电子全文杂志和会议录,多媒体有声读物,影视片、动画片和 计算 机软件等,约占实际使用馆藏文献的25~30%)提供网络服务,在交大校园网内甚至可以提供VOD服务。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将与许多着名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
虽然国内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整体水平也较高,不少图书馆基本实现了业务管理功能由传统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过渡,开始步入校园网络建设时期,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数字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2 国内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遇上的一些矛盾
从当下情况来分析,纵使国内学校在图书馆数字化探索和建设上开始进步而且已看到一些成绩,但是与那些发达国家比较,远远差很多,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还有很多的矛盾需要我们去消除。
首先,是基础理论建设问题。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国内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在理论准备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开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直接导致学校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在各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显然制约国内图书馆特别是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其次,是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资源数字化的手段,有传统的手工操作、键盘输入、数码成像技术、图片扫描数字化保存等几种形式。在国内,一般学校图书馆都购进了光盘数据库,这便于教学和科研,但对于本校图书馆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以及文献资源数字化上却发展缓慢,因而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第三,是信息资源的统一标准问题。目前,由于国内的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学校所建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在数据库结构上不兼容,并且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规模的、易用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积极研制并引进国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国内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第四,是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在国内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重复建设问题非常严重。这样不仅浪费了存储空间,而且还浪费了信息资源建设者的时间,且没有给网络用户带来更多的更有用的信息。
第五,是知识产权问题。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诸如馆藏数字化所引发的复制权问题,开发数据库所涉及的着作权问题等等。
3 强化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办法选择
3.1强化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理论研究
要对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理论框架加以全面的评估,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图书馆数字化 发展 的较为权威的理论系统。在此过程中,除了一些研究机构、权威部门外,还应广泛吸收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丰富的数字化发展经验的、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的学校图书馆参与讨论和共建,并充分考虑现阶段数字化发展实情、国内国情、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独有特点,前瞻性地考虑未来的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使所建立的理论系统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能起到理论指导和规范发展的作用。
3.2强化学校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在建设图书馆数字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学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 文献 的重要资料库。
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3.3强化协调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数字化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传统的图书馆主要目的是收藏,并为一定范围内的读者服务;而图书馆数字化必须实现资源共享,这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必须在与其他图书馆联网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学校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个由核心学校牵头的、覆盖全国的、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数字平台,并形成资源库的跨库无缝链接,而不是全国学校图书馆群雄割据。
3.4强化人才培养以适应图书馆数字化要求
之前较为保守的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方式是图书馆工作者与书结合,图书馆工作者以书为桥梁与读者有效结合即“人与人”的结合。这就是保守的图书馆工作的两个最基础的方式。所以,图书馆工作者被当作是藏书保管工作者、加工整理工作者、流通阅览管理工作者。然而在图书馆数字化中,因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致使它的工作形式改变为图书馆工作者与计算机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及其 网络 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完成图书馆的任务。“人与机”结合,将产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工作者、对答网络技术人工作者,同事要求所有图书馆工作者都成为“信息向导”,这样要求图书馆工作者一定要是多方面的人才集合体。
参考文献:
[1]孙承鉴,刘明. 中国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
[2]俞菲,徐敏刚.美国图书馆数字化启动计划概述.情报 科学 ,2000,(2).
[论文摘要]论述了中国西北地区绿树学校图书馆的特点以及学生与公共读者利用的状况,重点论述了其社区服务的新方法及为当地城镇居民与村民延伸服务的创新战略——“图书人”计划。旨在试图找出影响学校图书馆为当地社会服务成功与失败的潜在因素。
绿树教育基金会,作为一非营利组织,于2002年在中国贫困地区创建了为当地师生与居民开放的自动化学校图书馆——绿树图书馆。这些馆在资金和行政上不需要中国政府的帮助与支持,而是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公众服务,这种运作方式极具独特性,它所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服务模式,即为公共图书馆功能不完善或没有公共图书馆机构的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1绿树图书馆状况
1.1绿树图书馆的特点
为帮助中国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民教育和信息服务的进程,一些非营利组织始终致力于实施发放奖学金、建设学校,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计算机和自动化软件等海外捐赠和募集资金的援助计划,2002年绿树教育基金会开始在我国西北省份选定学校捐赠书籍、电脑、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等。为最大限度地达到投资目的,填补为当地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空白,绿树教育基金会规定,接受资助的学校图书馆要对附近学校和当地城镇居民与村民同时开放。这些馆既无政府拨款,馆内又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是仅由一个或两个在行政上受校方管理的学校图书馆员开展业务,为学校和公众提供均等服务。这与美澳联合馆的“联合模式”迥然不同。后者尽管合并了“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享设备与建筑空间,但他们仍有独立存在的方式,而且建馆时从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机构那里获得资金,对学校和群众实施的均等服务受法律约束与保护。虽然两者各有特点,但中国的“友好共同体”——绿树图书馆和西方国家的联合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①都设在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②都需要解决封闭校园外公共读者的交通问题;③都需要有满足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与当地居民信息需求的馆藏。
1.2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状况
学生数量巨大,假如所有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那么这些学校图书馆的工作将会很忙碌。但是,尽管最近中国进行了K12的教育改革,大大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与技能,阳但课堂教学仍遵循着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教育模式,许多学校(教师)以牺牲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技能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与考试成绩,为此,学生们必须把所有的时间花费在课本和作业上,而很少有时间使用图书馆获取课外知识。
1.3公共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状况
所有绿树图书馆项目对全校和当地民众同时开放(也是投资条件之一)的这一规定,促使学校领导和馆员想方设法寻找一条支持和改善为城镇居民和村民服务的路子,如:他们发放图书证给当地城镇居民和村民,举办培养居民一般信息文化技能和如何使用图书馆电脑系统的讲习班等。但是,尽管他们工作非常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却很有限。就拿甘肃通渭县第一高中和陕西丹凤高中图书馆来说,建立绿树图书馆之后,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人数有所增加,当地居民阅读人数也增加了,但在绿树图书馆推出社区服务计划以后,使用图书馆的当地居民的数量却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
1.4绿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004年,绿树图书馆在面向公共居民服务之后,关于公共交通噪音的抱怨就层出不穷。所有绿树图书馆都试图在周末及(或)课余时间对公共居民开放,以此排除教学干扰,此方法刚刚启动时还可行,但不久就进行不下去了。原因是多数学校无钱雇用他人来协助图书馆的工作,馆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有些是学生志愿者),他们往往在得不到一分加班费的情况下长时间地工作。另外,图书馆主要被设在远离校园边界的教学楼里,即使图书馆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向公众开放,但校园的安全隐患问题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绿树学校图书馆虽切实履行了为当地居民特别是为既定范围内的众多农民服务这一职责,但实际为公民服务的范围与规模太有限了。
2绿树图书馆服务于农民存在的障碍
绿树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出了可能阻碍服务于农民的三大因素。
2.1馆藏发展
绿树图书馆几乎完全依靠基金会的捐赠来建立和发展馆藏。最初基金会会投入资金购置自动化设备与新图书用于启动图书馆,之后,每年连续向各所学校追加拨款用来购买新的图书材料,并规定至少10%的新书是面向当地群众的。为确保选购图书的质量,图书馆编制的采购清单需经审查和批准,虽然分配比例可促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当地服务,但这种决定极具武断性;另外,校馆面对有限的购置预算,牺牲图书复本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图书种类来发展馆藏,从而出现大量孤本书籍,尤其是那些不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图书。复本率低迫使社区用户与师生之间、社区用户之间争抢图书。
2.2图书馆工作人员
为争取当地镇政府的财政支持,绿树教育基金会规定项目学校至少配有一位全职馆员,并以此作为投资条件之一。除两种情况外(学校花钱雇佣外人做图书馆工作或学生作为志愿者,在图书馆员的指导下,帮助做图书归架与图书流通等工作),多数馆唯一的工作人员以前是学校教师,其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基本上是通过参加由基金会安排的华夏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在职培训和为期一周的研讨会速成班而得,但是这些讲习班的培训内容侧重于系统的运行、图书编目和图书馆管理,而缺乏为社区拓展服务和如何为农民服务的指导课。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3扫盲屏障
让有文化的居民和村民使用图书馆难度很大,帮助没文化的人获取信息更是一场挑战。农村地区受过教育的居民主要集中在城镇。据通渭县县政府官方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农村居民上学的平均时间只有4.9年,46.8%和36%的居民为初中和小学毕业,17.2%的居民未接受任何教育。尽管绿树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范围已扩展到乡村,但很多人看不懂知识密集型书籍,到图书馆来只是消遣,打打游戏。
勿庸置疑,绿树图书馆需探索出一条帮助无文化读者克服识字障碍的途径,使他们真正有意义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还未对广大农民进行成人教育,因此,为当地城镇居民和村民进行扫盲教育是绿树图书馆的扩展服务内容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3对策——“图书人”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通渭县第一高中想出了要学生成为“图书人”这一创新解决方法,并于2004年年底实施。具体地说,“图书人”计划就是为每个学生及其家人建立共同使用的家庭账户,委托学生做免费使用绿树图书馆的宣传,鼓励当地学生积极利用账户,在上学的任何一天把书带回家,为家人借书;家住偏远村庄的学生也可做“图书”业务,周末可把书带回家,上学时再把书带回学校。虽然校方担心馆内图书可能会丢失,最初只打算将此规划限制在学生家庭成员内,但最后还是“被迫”放宽了图书馆政策,实行了类似“服务外展”的做法。图书馆条例规定,学生可用其家庭账户为邻居和村民们借书,但要对自己名下所借的图书负责。这种“学生一家庭一邻居”委托方式行之有效,使学生将所借图书负责到底,图书丢失现象极少发生。
通过“图书人”计划,通渭县和丹凤学校图书馆的公共读者及学生的流通量增加很多,为当地居民办理借阅图书量分别从2004年的83册和1733册猛增到2005年的7797册和9350册。2005年,通渭县的“图书人”计划被推广至其他馆,并立刻被其他绿树图书馆采纳,“图书人”计划取得很大成功。
尽管绿树图书馆的公共服务项目所覆盖的实际农村人口数量难以确定,但我们可以通渭县的“图书人”计划为例估算一下,假设每位学生为10人(2人是其父母,8人是附近的城镇居民、村民)借书,如果学生中有20%来自县城,那么“图书人”就会为6600位城镇居民和周围农村地区的2.64万村民服务,这样的人口覆盖率是城镇居民的29.58%、村民的5.99%、通渭县总人口的7.12%。这个数据已是相当可观的。
长期以来,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辅部门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基本上处于半封闭、无人管的状态,使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信息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逐渐成熟,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学校图书馆有必要转变思想观念,引入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职能,把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的枢纽,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设优美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如何促使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场所布置以及榜样、楷模的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
1.布局合理,环境育人。学校图书馆地点的选择和设施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从馆外到馆内,从入口到各个部分都要规划合理,如走廊、楼梯等通道要宽敞,设计要合理,书架、阅览桌椅之间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书柜、书架、阅览架不宜太高,尽量考虑大跨梁、大空间,然后根据功能需求用矮橱柜、盆栽植物等来分割组合。图书馆的外在风貌和内在设计要和谐统一,只有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才能吸引读者,感应读者。
2.功能齐全,感受温馨。现代化图书馆应该具有教育功能、信息功能、传播及娱乐功能。在图书馆里,学生可以借书,可以浏览图书,可以找资料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图书信息,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查找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这样既方便了学生,也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多种阅读手段,为开放式教育提供保证,让学生在轻松阅读中获取知识,感受温馨,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
3.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不管是从实现为师生读者的服务,还是从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上考虑,学校图书馆都要逐步实现全开架借阅,这是图书馆主动服务、满足需求的有效途径,可随时提供文献信息、辅助学习、调动学生博览群书的积极性,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细致周到地为学生服务,营造出浓郁的“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维方式。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学校图书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览室进入学校图书馆,必须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升自动化与数字图书资源的整合和综合检索能力。
1.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可把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编目数据与互联网数字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把纸质图书和实体的音像、光盘的目录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媒体形态的虚拟文献,集成于一个检索界面上,供用户综合利用。在资源上,它是传统文献与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的复合;在技术上,它是传统图书馆技术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复合;在用户上,它是本地与外地、馆内与馆外用户的复合;在空间上,它是物理场所与信息空间的复合;在服务上,它是传统借阅与网络服务、在线服务的复合。
2.对现有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学校应把网络数字资源建设与传统图书资源整合利用,把学校的电教网络与自动化图书馆融合在一起,建立学校信息中心,集中人力、技术、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不再成为摆设,改变学校盲目无序上网的低效情况,使教师课改、课题研究离不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支持,有意识地将有关活动移至图书馆来。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优势互补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的。传统图书馆注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偏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应“细嚼慢咽”,日积月累;数字图书馆可以对当前和实时信息进行快速检索,方便、高效地为读者服务,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两者结合,则可以优势互补,成为学校教育丰富而强大的知识库和信息源。如在计算机上阅读《红楼梦》原作,虽有音乐、图片,但从文字阅读和文学欣赏的角度,就远不如凭窗听雨、夜读(《红楼梦》来得那么方便和意境真切,在这方面传统图书馆就优于数学图书馆,但如果教师要为上《红楼梦》选段备课找资料的话,传统图书馆就远不如数字图书馆。教师不必再去找原著,去翻红学期刊,只要到数字图书馆的综合检索平台上,输入关键字“红楼梦”,除了能得到本校馆藏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的藏址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超链接连到数字图书网站,自动搜索到有关《红楼梦》的数字图书、图片、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主题音乐,自动链接到有关《红楼梦》的各种研究和评论文章以及相关的电子课件等,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学校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图书馆工作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关键。
针对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以图书馆为阵地,开辟“读书活动”乐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我读书,我快乐”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阅读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征文竞赛、辩论会等读书活动。通过活动,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锻炼才能,形成健康个性的目的,这也是图书馆教育功能之所在。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图书馆工作面临了新的问题,促使图书馆的管理作出相应的改革。本文从中学图书馆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为新课程资源的整合;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等五个方面。拓展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从而真正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中学图书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分利用馆内的信息资源,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中学图书馆应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拓展它服务方式,使新课程改革能顺利推进。
一、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平台
新课程呼唤教师科研创新,改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要求教师由“教书匠” 转变为研究者,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保障新课程的实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而学校图书馆与教育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是为教科研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
1.图书馆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学校图书馆不仅要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还要借助于所掌握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提供各种信息、建议和方案策划。图书馆的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科研需求,对重点选定研究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目标,深入其中,提供对口性的文献资料。加强与教科研老师的联系,做到每个阶段需要什么资料,就提供什么资料,遇到什么问题,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直到研究课题完成结题。
2.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为各学科教科研的交流借鉴提供中介服务。
在校园网上设立图书馆网站,利用本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权威性、可靠性强的数字化资源,如本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论文;各学科的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让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有了展示的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交流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科研的思路,也触发了新的教学课题的灵感,这样图书馆对特色数据库的开发,无疑是起了桥梁的作用。
二、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系统服务
新课程增设的综合课程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如何开发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系统化服务,作为图书馆一线的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作一些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指导中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丰富知识。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宝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已经可以独立地到图书馆看书学习了。因此,图书管理员要利用一切机会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首先,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各室的功能和书库位置,介绍图书馆的藏书,讲解图书分类的基础知识和借还手续,教会学生使用目录和工具书等;其次,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围绕教材去借阅相关的书籍,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借阅图书。这样,学生一旦掌握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他们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必然得到相应的提高,?实现教材资源和场馆资源,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设施和信息资源来学习。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链接,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管理员指导、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如网上检索、查询、浏览等,从而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收藏、借阅书刊拓展为学生查找各科文化知识及相关信息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对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备和运用的过程中,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科研的能力。
三、为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供服务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切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读书活动的形式,组织各种活动,如:读书演讲、读书征文、科普创新、社会调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丰富和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或参加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自己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更是获取新知识、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学校图书馆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为“研究性学习”开展深层次服务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使图书馆日趋成为索求知识、研究问题,寻找原始数据的大课堂。图书馆的管理员也应从原来只是配合教学作一些提供书籍资料的服务转化为主动对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服务,展开深层次的服务。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它的开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改革也让中学图书馆看到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可以利用馆藏资源服务于师生。
1.根据学生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好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的兴趣,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解为多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编写二次文献,供学生确定自己课题是参考。
2.利用网络指导学生查找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创造交流的平台。
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网络上既有各种文献资料,又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图书馆人员应指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的三类信息:第一类是社会新闻;第二类是科技期刊上的论文;第三类是各大图书馆的藏书。无论哪一类信息都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向学生介绍各种特色网站、搜索引擎和在网上检索资料的方法,如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并对网页上显示的结果进行放大或缩小范围再搜索;教会学生如何摘录,保存网上信息资料,并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从而获得于已有用的信息。使学生根据学习目的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五、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多样而健康地发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却是密不可分,图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在素材性资源中最重要。因此,图书馆逐步调整藏书结构问题,增添自然类、科技类、人文类书籍,杜绝突击购书,从质和量两方面不断提高馆藏水平,充实信息资源储量,让图书馆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
图书馆资源的建设要根据师生的意向,图书馆的采购首先要满足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需要。所以在采购图书前必须对本校的师生开展调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发适当的校本课程,使这些书籍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过去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的机构,我们要认识到学校图书馆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资源,而不仅仅是书库。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图书馆要继续发挥好借阅书刊的功能,同时还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由封闭式的静态图书馆向开放式的动态图书馆转变,结合社区文化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总之,中学图书馆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充分拓展中学图书馆的功能,才能使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越来越扩展,将会有更多的师生走进图书馆,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