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8: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文名称: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陕西省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7515
国内刊号:61-1283/R
邮发代号:52-2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及陕西省人民医院主办的,惟一的国家级卫生质量管理学术期刊。2008年6月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0年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论文关键词:曹娥江袍江大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0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曹娥江袍江大桥工程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目前,绍兴市曹娥江袍江大桥已开始逐渐进入工程施工的尾声,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创建优质工程赢得业主的信赖,是项目部每位成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1工程概况
绍兴市曹娥江袍江大桥建设工程为城市特大桥,路线全长为1.6776km。其中,南北引桥均采用40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结构,其中南岸引桥全长160米;北岸引桥全长720.6米。主桥为带边拱的三跨中承式系杆拱桥,主桥的跨径为40+3×185+40米。
该桥建成后,袍江与杭州、宁波将进一步呼应,更好地接受两地的辐射,对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也有重要意义。
2 加强质量管理的做法
下面本人简单的谈一下工程施工,曹娥江袍江大桥项目部在对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2.1 树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
动态质量管理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一个不断循环的管理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手段,又称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已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循环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质量问题到下一施工阶段就会再次出现,这主要是项目部加强了问题“处置”的环节,深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这就是项目部动态的质量管理理念。
2.2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处理质量问题除了技术措施还有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等一系列措施。项目部对质量控制方面做到真正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控制,并不只停留在某一部位的施工控制上。项目部对质量控制专门设立了质检部,并配置有2名专业的质检人员,能全面掌握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
2.3 建立质量管理目标
按照项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明确目标的建设工程不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在工程实践意义上,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那么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称为管理。因此,项目部根据施工情况制定了较符合实际的质量目标怎么写论文。
2.4 针对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制订相应措施
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和气象等自然环境,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由多单位、多专业交叉协同施工的管理环境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项目部为适应施工现场变化无常的环境,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处于可控制状态。
2.5 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奖惩分明
质量责任制是项目的“法律”,是管理者分配质量任务、追究质量责任的依据。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在工程开工前就详细的制定了《质量管理办法》。管理者的工作质量就是能够明确每个部门每个职工的质量责任,做到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使质量控制同时得到强化。因此,质量管理的一条重要的理论是:“工作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
2.6 正确引导施工班组,做好质量“三检”制度
做好质量“三检”制度的关键就是要让各工序的班组明白自己应该自检及互检些什么摘要,有些质量缺陷一旦形成,整改起来非常困难工程施工,且整改效果不一定特别理想。
2.7 做好原材料的控制,把好源头关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项目部材料管理方面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对不合格的原材料拒绝进入施工现场。加强材料进场的各项检查和材料的储存、标识、运输、发放等各项工作。
2.8 树立服务的理念
项目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当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项目部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树立这种服务意识,才能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听取业主的意见,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管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综合的管理工作。曹娥江袍江大桥项目部一如既往,狠抓质量管理,坚持质量标准,始终把质量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提升施工产品质量,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做努力。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预警系统,信息技术
井冈山大学由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校于2004年合并而成,是井冈山革命老区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作为本科层次办学历程较短的高校,研究建立科学、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学校百年大计中最基础的工作。借鉴人体生命现象中完备的自我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探索建立一个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控、不断改进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质量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有力抓获手。
一、建立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1.研究廓清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及质量要求。
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因此,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或者说,要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首先要研究廓清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质量观认为,教学质量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仅仅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显然,这种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
我们在研究国内外质量管理以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廓清了指导建立预警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2]:教学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过程,而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否达到质量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进行适时监控教学质量才得以保障。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认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是指导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评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明确了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及质量要求。因此,我们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为指导,联系学校的办学实际,研究确定了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借鉴生命机制,研究确立对教学质量关键环节适时监控的长效机制
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建立预警系统毕业论文格式,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在管理学原理中,对组织系统进行监控是管理职能之一,没有监控就不能称其为管理。监控有两个前提条件:控制标准和控机构,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3]。科学的管理理论,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当明确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拟定了各环节质量标准,如何围绕着质量标准(质量目标的实现)使“衡量成效”与“纠正偏差”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整、不断改进的循环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关键。
生命机制是组织管理最完备机制。其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可借鉴之处:一是借鉴生命机制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机制。一个生命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依靠其自身完备的反馈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的反馈调节),各组织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协调运行,不断地“衡量成效”与“纠正偏差”,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完成自身新陈代谢以及与外环境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二是借鉴生命机制中的预警机制。生命有机体自身内部运行质量如何(是否健康)可通过某外显的体征进行“预警”,从而促使个体向健康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
借鉴生命机制,建立保障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模型:设立一个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和一支能够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监督队伍,建立一套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制度,明确整改职责;以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为核心,由信息反馈链条将与教学相关组织部门连接成一个能够自我监督、自我整改、自我发展的循环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研究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的“生命体征”,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有机体的生命机制中,各组织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机体是否健康运行,有其表现在外可供评估的诸如“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论文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教学组织系统各司其职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运行体系。这个体系运行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确立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的“生命体征”,当“生命体征”状态偏离正常,监控系统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预警,以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4.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生命机制的模拟原理,建立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自动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这就具备了对生命机制进行模拟的基础。因此,在校园网络平台基础上,通过在系统开发方法、开发平台和工具、系统规划和分析、系统实现、系统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程序调试与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对人才培养“生命体征”(影响教学质量关键环节)质量信息能够自动收集和分析,并向相关责任人进行适时“预警”从而使其可不断改进的计算机系统。
二、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模块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平台基础上建立的、可对影响教学质量关键环节质量状态适时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多维动态系统,其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指标管理、综合分析、预警决策、警报管理、排警管理等基本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构成环状运转系统,其中任何环节的空缺,都可导致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是预警系统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保证分析评价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对发生的问题做出准确的预警。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收集。二是信息整理。该模块是开放性的,与校园网相接毕业论文格式,可自动收集相关责任部门教学质量状态数据。
指标管理模块:该模块是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指标,也即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生命体征”的“健康”指标,是实现教学质量预警的根本。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相关说明可作为建立教学质量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另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设置标准》等均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模块是动态的,可依据学校的发展、办学层次的提高而进行动态维护。
综合分析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收集并整理后的信息,比照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预警决策:该模块是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判断质量状态与质量指标的偏离程度,决定警报和警示的级别,并向警报管理发出指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于系统中的大量的应对各种常规教学质量问题的案例库,它可以根据警情的性质、类别以及严重程度,自动向警报管理发出指令并选取相应的对策性建议;第二部分是应对非常规教学质量问题的专家咨询系统。
警报管理: 警报管理主要是根据预警决策发出的指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示。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警报管理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标志作为预警信号,将预警决策的指令,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比如对学生学年学业成绩的预警:用红色表示巨警(低于15学分须退学),用橙色表示重警(学分界于15至18之间),黄色表示中警,蓝色表示轻警,绿色表示达标。警报管理的主要功能是适时地向质量管理办公室或有关个人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有关质量问题。
排警管理:排警管理是依据警报管理发出的警报信号,启动排警。一是根据不同的警级提出相应的排警对策以供相关责任人参考;二是相关责任人提出排除警示状态的方案;三是将排警信息输入系统,系统将自动排警,将警级降为绿色。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各模块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报[N] 北京 2010.7
[2]桂国庆以评估方案为指导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国高等教育[J] 北京 2007.8
[3]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北京1998.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000)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工程硕士;PDCA循环;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带着为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自1997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我国218所高校已经招收了7万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位已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1]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规模的扩张必然给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许多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纷纷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PDCA循环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质量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将PDCA循环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工程硕士质量持续的改进,从而实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2.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方面,具有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他们离校时间长,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他们所处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方面良莠不齐的情况,培养单位在教学活动方面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2.2 “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采取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的[2].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论文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双导师制”都没有发挥出优势.而且,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联系,校企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工程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
工学硕士培养是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现实工程中的问题通常是依靠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涵盖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主要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3]这就使得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论文有无创新之处,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无论是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
3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人戴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也被称为戴明环.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后来逐渐被引入多个领域.其中,P、D、C、A分别指Plan、Do、Check、Action,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4],即:
计划阶段,包括:①找出问题,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对策计划;
实施阶段,包括:⑤按照计划执行、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包括:⑥检查执行的结果;
处理阶段,包括:⑦巩固、总结经验教训,⑧开始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意味着质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以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如图1所示.
4 PDCA循环法在工程硕士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根据工程硕士的以上特点,工程硕士“从企业中来”,最后还要“到企业中去”,在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调动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投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质量的持续提高.可见,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法的核心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硕士培养当中,势必加大培养单位全过程的管理,促进工程硕士质量的提升.
4.1 P(Plan计划)阶段
Plan阶段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现状,找出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罗列出来,培养单位针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根据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这个阶段找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PDCA循环中质量不仅仅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结果的质量,而是包括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产出阶段的质量,分析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应当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工程硕士培养的投入阶段,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设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情况等因素;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产出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论文质量和评估标准.
确定了工程硕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后,就要针对各个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从培养单位内部到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当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阶段的培养质量.在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调动企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制,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培养过程和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重新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和论文评估中的相关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详情见图2).
4.2 D(Do执行)阶段
Do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P阶段设计和制定的计划开展具体的工作.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标准,确保每项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在工程硕士招生阶段,深入到企业中去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报考,扩大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在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请相关领域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工程硕士授课,并选报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机制,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开设,以拓宽工程硕士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例和新技术的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意识,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主动性.
4.3 C(Check检查)阶段
Check阶段就是检查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重要阶段.当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划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对照标准检查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处理阶段进行反馈和解决.[5]在检查阶段,要弄清楚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处理)阶段
Action阶段就是总结处理阶段,它是工程硕士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来,并将其制度化,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照标准.同时,也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防止同类错误的重复.其次,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其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5-156.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分析
医院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在医院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换种说法,手术室的管理水平对医院医疗和服务水平以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些医院中,对手术室没有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把其当成是服务的一种场所,就会使手术室中相关的护理人员以及麻醉师等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够使整体协作性和工作效率发挥出来。所以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的管理,把手术室中的安全护理进行充分的定位,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护理人员有32名,年龄大约为22~45岁,手术间有10个,年手术量为2200人次。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开展前后位主要的时间截点,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任何系统差异。观察护理安全前后的患者满意的程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的是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①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安全护理。在以前手术护理的工作中,工作只是比较单一的配合手术,对患者进行了完全的忽略。自从医院开展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以来,手术室护士走出手术室,在进入病房中,要经过术前访问、手术中的安全护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等[1~3],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患者的安全为中心,保证了手术过程中的全程服务。但是针对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学历较低,所以要通过相关的教育,比如:成人高考、网络大学等方式,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压力也是特别的大、时间上也是不稳定的,急危重症患者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就要求护士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手术室工作是否完善,对手术患者的救治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器械护士在给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默契配合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但是针对危重患者而言,手术室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对手术患者的生命有着直接的影响。②加强相关的队伍建设,在提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要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岗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专科发展的需求,针对护士悟性、护士性格进行专长培养,缩短专科培训的周期,促进护岗位速成。另一方面是提高护理安全的管理,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①采用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成合格的护理人员;②采用人文关怀机制,关心爱护护理人员,并尊重护理人员,不断的激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③采用目标责任制,对不同水平的护理人员定制不同的目标,促进护理人员实现自我价值。④为护理相关人员创造一个舒适、关系融洽的良好环境,同时对护理人员的量化要进行考核,充分的利用经济杠杆调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③注重点,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比较琐碎并且很繁杂,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和细节。?我们要抓好重点患者护理,例如:危重手术、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等为主要的护理重点;?要对护士进行培训工作,将新来报到的护士、实习护士、在工作中经常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进行重点的对待,就新护士而言进行岗前基础培训,针对各科室进行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要对工作落实的程度进行抓好,严格的践行监督和检查,实行窗前交接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医院的服务质量。④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成立相应的护理质量小组,让基层相关的管理人员参加到护理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保证护理共组的质量。质量是一个单位生存的命脉,安全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常抓的就是护理安全。一定要严把质量,对安全隐患要及时的发现、消除,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服务的护理工作。⑤建立手术室质量管理的小组,其成员主要有护士长、手术室护理骨干、质量控制人员等,科护士长、护士长以及控制人员要组成质量管理体系,采取一些定期的评价以及随机抽查的结合方式,对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药品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提高手术质量的改进。
2结果
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素质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提升,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对手术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和回访中。发现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见表1。
3讨论
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手术护理的定位进行明确。护理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的系数,保障患者的人生安全,做好护理高风险的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敏.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25(12):123-125.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路、解决方案的选择及决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能力,然而项目管理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论文根据项目管理学的特点,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与案例并举,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项目管理是以某个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行为科学、网络计划技术和挣值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迅速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综合能力。
1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对问题认识的过程,项目管理学中大量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与勤于思考的能力。
1.2 项目管理数量方法运用的培养
项目管理中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网络优化方法包括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等是项目管理学研究,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
1.3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结合实际项目编制项目进度、费用和成本等管理策划方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2 当前项目管理学教学中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高校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创新能力的视角,纷纷开始项目管理学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大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内的有关项目管理学的教材多半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只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系统方法重视不够且训练较少,同时也很少结合知识点做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学生本来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课堂互动效果差。由于高校扩招,项目管理学往往大班上课,而人员的分算,在管理上给老师上课跟学生互动产生了困难,同时不少老师很少互动或无法与很多的学生进行互动,老师讲授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收或消化程度不够理想,这给合班授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差异明显,自学难度较高。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学生只能通过课下消化吸收来找齐教学进度与自己理解程度的差异,而项目管理学的自学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差。
(4)注重教学,较少涉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当前使用项目管理学的教学软件与学习软件如Project等软件在寻找项目进度的关键路径、项目的甘特图等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但是,老师一般在课上提到该软件可以应有到该领域,而很少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使用该软件,这是教学知识的缺陷。
3 提高项目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之用于生产实践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倡案例教学
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或通过网上、书籍以及其它渠道进行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老师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学。
一般情况下,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简明扼要地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太长或太短不利于教学),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经典或有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往往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学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管理时,可以以美剧“越狱”为案例,将主人公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策划的越狱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把迈克尔作为项目经理,分析越狱这个目标的缜密计划以及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关键人物之间,出色地协调各种资源,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越狱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并就一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问题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相信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2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尽可能地将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课程实训内容,课程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风险管理中,首先提问风险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并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
3.3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程利用课程作业,或通过习题或通过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驱动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围绕典型工程或IT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把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布置每一模块下若干工作任务给学生,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由于每一任务均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特别是项目管理中项目进度的甘特图、关键路线等内容需要软件,更需要他们课后练习加以强化。因此,以课后作业为载体,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消化课程知识要点。
3.4 教材与教辅工具的选择
教材与辅导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很多院校,无论什么专业都用项目管理学教材,实际上应根据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学教材。例如,信息管理学生应该学习IT项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学习项目管理,而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应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正确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课程。与此同时,在选择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尽量选择著名出版社、著名专家的教材,这样内容充实,学生学起来轻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学,将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与生活实践中。
当然,关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各方面合力共建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与努力。除了教师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努力与专注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体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项目管理学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至今,它已发展成为体系健全的庞大学科。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在讲解案例与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时候,注意不要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事实或是寻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提炼,并将问题用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表述成数学模型的形式。应发展成由单一的教与学的知识传递通道,拓展为带着问题学与寻找问题教的双向反馈通道,加大课上讨论与分析的时间分配,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分析的过程中增强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与研究效果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与分类,进而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逐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才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项目管理学教学方法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2]王天虹,宋业新,戴明强.在项目管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项目管理决策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2).
[3]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9-102.
[4]庞海云,李於洪,刘云霞.《项目管理》课程演练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