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8: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双百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科技创新动员大会,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点看法,与同志们作些交流。
一、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的背景
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家的发展形势需求。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国家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国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型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上,学校已经确立了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下一步就是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目标。底,在学校第四届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大家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普遍认为,实现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需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提升教育质量;第二个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四个是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这些措施和举措都可以作为加快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抓手,学校经研究决定,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本学期工作重点是科技创新大讨论。
回顾“十一五”以来,、学校的重点工作是人才培养,特别是从到上半年,学校集中力量抓本科人才培养,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期间,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尤其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底,学校又召开了第三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如果把-作为学校的人才质量年,那从开始,学校将做些什么呢?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在这个时候,应该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来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推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学校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二是,科技创新队伍和条件建设,尤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要靠人,依靠教师,要建设一支符合研究型大学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三是,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这些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能力。本学期作为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第一个阶段,重点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基本内容包括: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的科技工作;分析找出科技工作的不足;明确今后科技工作该怎么做,如何把科技创新工作做的更好。总的目标是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资源、提升能力。
二、“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回顾
第一,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科技创新条件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平台和基地28个,其中“十五”以来,新建的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江苏省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在过去的7年,学校的科技平台和基地有了明显的改善,为我们引进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校内外综合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如珠江校区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其中农学站得到明显改善,园艺站和畜牧站重新建设,同时进一步建设和改善了公共服务站,大大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学校还加强了牌楼温网室的基地建设,现在已经投入使用;土桥的水稻实验站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先后培育了一大批新品种;另外,海南水稻南繁基地扩建和溧水农药残留降解试验基地建设等都取得了良好进展。学校还与省内外的部分地区合作建设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学校科技成果的研究、展示、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第二,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十五”以来,广大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提升。“十五”以来,学校科技立项1472项,立项总经费5.72亿元。科研经费从的4300万元增长到的1.52亿元。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在科研立项经费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达到3.5亿元,占被资助总经费的70%,显示了学校科研在国家级项目中的竞争力。
第三,科技产出增长势头迅速。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和成果。“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项。其中国家级成果6项,而且集中在到,连续产出了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展示了近年学校培育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成效。另一项指标是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从的36篇增长到的437篇,7年来,学校三大检索论文的数量增长了10倍以上,这也表明了教师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提升。总体上讲,科技产出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第四,科技服务不断取得新实效。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科技大篷车”和“双百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科教兴农工作,不断探索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创建了多种科教兴农新模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近几年和连云港合作开展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农业部、教育部的好评,为连云港的农业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双百工程”。
第五,建设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研究型大学,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师,建设一流大学,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教师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水平。有一支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队伍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条件。目前,学校已经具备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教师队伍。过去的几年,通过不断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教师晋升条件、导师增列条件、科技奖励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对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形成了正确的导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体来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比较高。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十五”以来学校建设了一大批教学科研用房,科研空间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另外全校设备总值从“九五”末的7000万元左右增加到“十五”末的3.6亿元,设备的量和装备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教师的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三、科技创新大讨论的目的
这次大讨论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序幕,目的是集思广益,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明确我们今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再次强调一下,目标就是十六个字: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资源、提升能力。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科技创新是造就学术大师、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起点,也是提供强有力社会服务的基本保证。通过这次科技创新大讨论,要在全校树立科技强校的思想,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为研究型大学建设做贡献。
第二,要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研究型大学建设制度先行,科技创新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完善和创新学校的政策导向机制,并将它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要完善教师绩效评估的政策和办法,注重培养人才的实效、科研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成效。要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科技产出的制度环境,形成有利于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人文、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三,要优化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协作机制,整合优化学校科技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要提升能力。要提出打造学术大师、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的措施和办法,搭建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几点要求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做出的判断与选择。加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助于大力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抓手和有力的手段,通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统筹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改革,符合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全校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进行科技大讨论的过程中,希望学院、部门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多谈那些我们能做的,能够做得好的。对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也要给予合适的引导。各单位和各学院的领导要了解学校的科技工作,了解本单位的科技工作,了解科技创新工作。否则不但形成不了正确的导向,反而形成误导。同时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加强学习,了解国家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外部的发展形势是什么,努力将大讨论引向深入。
第二,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希望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教授、学术骨干都能参与大讨论,提意见,提建议,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希望大家在讨论过程中,不仅提出问题,还要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讨论中发挥智慧,体现价值,做出贡献。另外在活动中,要注意学习兄弟单位、兄弟学科、实验室的好经验。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战略规划 整合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一一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然而,随着全球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以及雇员利益保护主义运动的发展.这种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IResponsibiIity.简称CSR)理论”等新的理论体系。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在国际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欧盟则把CSR定义为.公司在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密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标准.高标准地履行道德准则和商业原则。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进行公益投资,慈善捐赠或者社区服务等。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主要内容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描施劳动时问工资和管理体系等。它从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雇员利益是其最主要的内容。虽然.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对CSR的定义表述不一.但都强调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必须要履行的.第二层次是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来看.在第一层次,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第二层次.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我们通常所谈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企业经营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道德责任也逐渐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虽然.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议.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已开始重视并管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且把这种非市场活动的战略与市场战略整合起来。在国内企业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参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中国平安的”中国平安双百工程”公益活动、”中华骨髓库”捐赠等.蒙牛乳业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一一蒙牛为全国500所小学免费送奶大型公益行动,联想集团的联想进取班活动等等。通过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企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并且缺乏长期的战略和有效的管理。跨国公司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急先锋,耐克沃尔玛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定期向社会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在环境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并且推行社会责任相关方面的认证体系.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认证:默克公司甚至还投巨资开发一些根本不能赚钱的产品.来治疗一种足以把人折磨疯的病痛。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良好规划和管理可以让企业得到一系列实际利益主要包括包括:企业形象和影响力提升7品牌定位进一步巩固7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增长7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能力提高7企业运营成本降低7对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的吸引力增大等等。
三、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战略构建步骤
1.选择社会责任营销的主题。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营销战略规划.首先要要选择相应的主题.以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旗帜鲜明.赢得公众的注意和认可。在选择主题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只选择支持少数的社会主题(把资源投入锁定在少数领域.如麦当劳专注儿童,雅芳专注女性健康):选择当地社区关心的主题:选择与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能协同配合的主题选择有能力支持经营目标的主题;选择关键群体(员工、顾客、投资者、公众)关心的主题;选择能得到长期支持的主题。
2.选择该主题框架下的活动。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类:公益事业宣传活动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的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和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实践。
高等教育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因而高等教育政策在公共政策体系中理所当然地居于重要地位。安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何设计这一公共政策,以促进其科学发展,无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战略转折关头
自“十五”末实施“双百工程”以来,安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办学层次和结构呈现多元化,已经形成高校近100所,在校学生超过100万,毛入学率达到19.7%,已经步入大众化(毛入学率15%~50%)阶段。根据相关理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与目前安徽经济社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适应,扭转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初步实现了两者关系基本协调。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安徽教育体系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整体结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龙头”地位开始彰显。
从现实与未来的维度考量,安徽高等教育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后,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学科专业结构和水平不能很好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新升格学校比重较大,新设置专业点数量多,但基础相对薄弱;高校科研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主要供给者尚未发挥应有作用,高校科研与区域创新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尽如人意。高校在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激励方式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创新意识导向与制度安排。全省高校资金运行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高校提升质量、增强功能和持续发展。
突破思想障碍
(一)把高等教育摆在区域教育体系“龙头”地位的意识亟需确立。
当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信息化阶段,高等教育也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区域教育体系应当把高等教育做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结构。从现实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及其国内区域间竞争,今后5年安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此期间做强做好,未来将可能长期陷入“低谷”窘境。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更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研、服务的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决策层从战略上转变安徽教育体系发展重点,优先突出高等教育的地位,促使资源向高等教育优化配置。
(二)进一步突破传统计划体制下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思维定势。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遵循科技规律和市场规律,而传统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仍然一定程度地障碍着安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些传统理念如:高等教育的“象牙塔”理念,忽视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行政化、集权式管理理念,导致宏观管理与微观运作的权责界定不清晰,障碍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自与能动性发挥;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只重部门内部纵向评价而忽视开放式横向评价,障碍了高校教学科研为地方服务的积极性发挥,部门、行业分割封闭理念,社会各方面参与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机制缺失,障碍了高等教育资源补充和高校为社会服务。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亟需进一步树立。
安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性转折,即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实现这种战略转折需要有“顶层设计”,即需要在省级决策层面从安徽高等教育的全局上明晰新的战略思路,教育部门需要作出整体性的战略规划,在资源投入和配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办学定位及其分类管理、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以及加强自身各方面建设和改革等重大问题上明晰思路和举措,引导高校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影响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不仅有教育体制,而且有科技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安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的目标应是:进一步破除传统的封闭循环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式协调发展。从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上激励高校加快办学模式转型,面向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和社会需要,深入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担当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的主体角色。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从战略规划上对省内高校作出合理分类,实行分类指导,促进高校准确定位,增强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作为安徽高等教育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龙头”,以各高校适应安徽发展现实需要的重点学科专业点为基础,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和支持,从而引领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质量的优化提升。
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能力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衡量指标,从政策上强化高校发展与区域发展互动循环的硬约束。改革资源配置和激励措施,强化高等教育三大功能的内涵能力提升。
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转变重学理性研究轻应用性研究、重单一个人主持轻团队集体合作、重论文形式及其发表刊物档次轻成果实际转化应用、重内部人员主持项目轻跨学校跨企业跨社会横向合作项目等偏颇僵化的评价方式,激励高校科研面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创新型科研活动。
改革高校学术科研组织形式,突破传统的院系教研室组织体系,设立专职科研创新型研究院所及其专职人员岗位,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科研项目带动,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以研究院所为基础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以研究院所为高校师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校分类和办学特色,放手让高校自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
深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方式,真正确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应从宏观层面加强规划指导、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规范监督,避免在微观层次上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积极推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增投入,减负担
当前影响安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具体问题,突出表现为投入不足和债务问题。据统计,2007年安徽高校生均各项经费水平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全省高校总负债已达70多亿元,这些对高校持续发展构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出台相应政策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