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7: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的生存、发展以及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家(包括基础研究和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和改革职业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和,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机、多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和,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虽然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子女进城读书,不过相对于广大农民工而言,其数量实在有限。大多数孩子都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调查发现,部分孩子在父母离开以后,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家务活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没有营养充足、美味可口的饭菜,没有家长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迹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从家庭、学校、政府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家庭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关心有限
父母平日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健康、生活、学习等基本情况,会定时向监护人寄钱,以满足子女生活学习所需。然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每周通话一次、每年同住两三个月,是不够的。
2.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都是文盲,他们不太可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加上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不少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的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
(二)学校
学校是孩子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不过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育的缺失不能得到有效弥补。
1.教学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很多基本设施都无法满足。教室和宿舍都十分残旧,冬天冷,夏天热。很多学校都没有足球场、排球场,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图书馆形同虚设,书籍存量很少,仅供教师们阅览。办学条件的不足使得孩子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其主要缘由还是经费不足,财政拨款有限,几乎每所学校都负债累累。
2.教师流动意愿强烈,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流向县级学校,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由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调查数据为300元到400元),很多年轻教师选择外出打工,寻找更好的机会。唯有年纪大的教师流动性最差,占到教师总数的很大比例。教师的老龄化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政策制定不合理
农村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制定了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课,只剩下文化课,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为了提高升学率,有一所中学在中考报名之前,初三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考试,制定一个分数线,过线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没有过线的学生则勒令退学,到学期末再颁发毕业证书。许多学生就此彻底离开了学校。
(三)政府
教学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监管的不力,对此,政府有很大责任。
1.县乡财力有限,致使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却承担着很多职责。义务教育投资成本大、见效慢,无法得到以追求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的青睐。
2.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
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机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频繁光顾甚至痴迷于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地方政府并未对此从严治理,因为他们更偏好其中的经济利益(开网吧需要向有关部门疏通关系)。地方政府为自己争取了短期利益,毁害的却是年轻一代美好的未来。
二、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研究已经显示,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称,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全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偏低,同时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向城市倾斜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则更加严峻。农村教育经费不应该由县乡财政负责,中央、省级财政应该向农村教育进行专项拨款补贴,完善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压力。
2.学校应该努力改善教育条件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不应该发展成为竞争升学率的赛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促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保证教师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该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分配生活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教育机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门以考不上高中的广大中学生为培训对象,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以后进城务工会有更多机会。另外,他们也可以留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建设。
4.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
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的待遇。目前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由于户籍的问题,对于大量师资完备、条件优异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应逐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3]岳元发.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4]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
[5]杨东平.发展教育需先弥补短板[J].中国改革,2008,(1).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对当前高校舞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高校舞蹈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论课程建设,成为高校舞蹈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应以怎样的模式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现代学科与社会需要怎样的专业人才?为培养这些人才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适应它?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晚20多年。在国际上,高校艺术教育通常是包含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水平越高其艺术教育机制就越健全。由于我国舞蹈教育的历史原因,造成目前舞蹈教育普遍未完全摆脱中专舞蹈教学模式,它的整体教育体制是中专舞蹈专业学校的演变和延续。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培养上,追求技能的完善和精湛。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确实也为我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如:黄豆豆的跳、转、翻、腾所展现的令人眩目的难度;刘震的闪、转、腾、挪所表现的令人惊叹的轻盈,正是由于他们精湛的舞蹈动作成为了新世纪舞蹈表演技术的典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多数高校舞蹈教育与中专舞蹈教育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是中专课程的重复,没有体现出舞蹈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多已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对自身素质的开拓与培养;三是舞蹈教育应摆脱过去遗留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的模式。随着对共性素质的日益关注,舞蹈教学应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理念上、训练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
优美的舞蹈,矫健的肢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同时,舞蹈训练周期长,舞台寿命短,还要面临肢体易老化的问题。培养一名舞蹈表演人才,从十多岁就要开始学习和训练基本功,有的年龄甚至更小,年复一年不能间断。舞蹈是用肢体来表现的艺术,如何能保持专业的持久性,则成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结构不应仅限于专业技能,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我国当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指出: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教学与舞蹈创作实习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同步进行的。在他看来,表演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创作实习又必须先“耐心地学习人体动作的基数和简单的比拟性的组合。”要突破传统的模仿和口传身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舞蹈课程结构,加强理论课程建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专业结构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扩招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毕业生就业难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对于高校舞蹈教育来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将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课程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舞蹈教育中要开拓专业领域,同时加强理论课程的比重,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综合类大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一块阵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这使得舞蹈专业学生能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高校舞蹈专业,拥有一个与舞蹈教育联系紧密的多重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内部环境,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各门专业都离不开高科技与信息产业的支持,舞蹈专业也如此。在课堂中,可以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提倡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机、影碟机、投影仪、幻灯机等设备的使用,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广阔和多样化。俗话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好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创作欲望中去。开设电脑音乐制作课程,学习音乐创作知识,学生在舞蹈音乐方面可以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创作空间。
(二)加强理论课程比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残疾儿童 教育问题 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制定颁布了一些残疾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特殊教育事业由此获得了较快发展,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得到重视和解决,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残疾儿童教育起点低、发展落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目前面临的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接受教育是残疾儿童应享有的基本人权,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却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无法享受同正常人同样的教育。
一、残疾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
1.缺乏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法律制度为后盾,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未创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而且执行力度不强,而且所制定的相关教育制度缺乏说服力,也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机构监督、执行,使得一些偏远山区的残疾儿童根本享受不到早期教育,形式上的特殊教育部门建立起来,却常常因为无法可依,而损害了残疾儿童的利益。同时,残疾儿童的社会接纳能力也明显不足,当前的残疾儿童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和民办之分,然而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教育在残疾儿童准入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规定,仅仅一少部分具有些许能力的残疾儿童享受着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之间未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2.专业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的残疾儿童教育依然处在尝试和实验时期,很多残疾儿童教育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无论在教育力量、课程设计、心理疏导能力、授课方式等方面仍然无法达到专业的残疾儿童教育水平,甚至没有能力包容残疾儿童的一些弱点和缺陷,出现缺乏耐心甚至反感的情绪,仅有一小部分教育工作者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掌握了相对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然而由于其发展空间有限,也打消了这部分教师的从教热情。同时,残疾儿童的专业教育研究也有待发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特殊教育教学体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完善的教育教材资料和教学大纲。
3.残疾儿童教育工作者间缺少积极配合
很多地区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认为残疾儿童教育就是教育教学,实质上残疾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教育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内容,特别是早期教育应该覆盖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心理医生引导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且一个科学、健康的残疾儿童教育也需要这些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残疾儿童教育能否有效贯彻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有效合作,当实现跨领域的合作,才能使残疾儿童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发展。
二、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大立法力度,确保残疾儿童教育
首先要加快立法步伐,颁布制定完善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因为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后盾,才能确保特殊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从而促进特殊教育的全面开展。同时要细化各项法律制度,明确权责范围,以及相关的责任人,健全各个法律执行机构的建设,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2.创建科学、专业的残疾儿童教育系统
残疾儿童教育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而且需要一批专业化的特殊教育人才给予专业化服务,从残疾幼儿的保育到学前教育再到义务教育都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同时也要针对不同残疾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伤残状况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引导,由此来达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残疾儿童教育的目标,要积极调动家庭与社区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并配合残疾儿童专业化教育,以此来带动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
3.打造更加健全、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残疾儿童教育需要完善的教育装备系统的支持,更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服务。因此,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残疾儿童教育师资队伍是普及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的基础。
第一,在高校教育专业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设置针对残疾儿童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
第二,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课堂,组织这些专业人员深入实际,通过实践培训获得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实行师生专属制度,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初步形成以后,可以通过定向分配、灵活适度调节的方式来为特定区域的特定残疾儿童群体配置教师,形成残疾而且与特教教师相互适应的特教体系,达到双方长久、持续的合作。
同时,也要试着将残疾儿童教育同普通儿童教育联系起来,让残疾儿童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群体,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够传递爱心,同时也能够促进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结:
残疾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是一个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应该广泛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为残疾儿童创造更为优越、健全的特殊教育系统,支持残疾儿童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提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郭小牧,袁进兴.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上海:上海市盲童学校出版
[3]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与研究培训资料.美国柏金斯盲校
【英文标题】
【中文摘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人文理性的些微衰落,人们的情感逐渐迷失。情感冷漠、情感焦虑和情感郁结现象日益严重。实践中的情感问题呼唤着强化情感教育,但学术界却对情感问题有点淡化处理甚至视而不见。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情感教育”研究方面的一些学术缺失,将有利于我们认清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认清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改革和创新,理论上为社会转型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夯实基础,实践上则为进一步全面做好转型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经验。近几年来,随着情感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并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仍存在着不足。本文立足于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化研究的专业局限,跳出“经济人”、“政治人”或“道德人”的单向度思维模式,以“复杂人”为理论假设,不仅将情感教育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更是将它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目标和一种价值追求,使情感教育研究取向由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本文的论证思路是,在分析情感的特征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教育概念,并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内涵和目的。从人性假设入手,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根据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情感需求,提出了学校、社区、大众媒体、网络等多样化的应用途径,还对情感教育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英文摘要】 Today,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at technical rationality inflates excessively and humanistic rational constantly declines. Man lose their emotions gradually. The phenomenon of emotional apathy, emotional anxiety and emotional stagnation in socie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calls for strengthening emotional education. However,academics turn a blind eye to it. It is important to fill some academic lack in the study of "emotion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useful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eep-seated reasons which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mess,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emo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will be benefit to promote reasonabl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im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one hand, in theory, It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provide methodology experience to make method and mod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therly.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emotion education, along with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y have maken related research about it.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his text, I break the professional limit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traditional mode research, jump out One-mentional thinking mode of humanity hypothesis as "economic person", "political person " or "moral person",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y opinion , emotion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way or a tool, it is a kind of idea, a goal ,and a value pursu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f such, emotion education will realize the sublimation from the too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In the text, I analysis the emo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 propose the concept of emotion education , and expound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purpose of emotion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humanity hypothesis of "political person", "economic person" and "moral person", I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emotion education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d in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 propose various ways as school, community, public media, network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motional needs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and interest groups. I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thinking, according to some problems with regularity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中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
【英文关键词】 emotion educatio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4-5
Abstract 5-6
导言 10-12
(一) 选题的意义 10-11
(二)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一、情感在人类思想行为机制中的结构功能 12-27
(一) 情感概述 12-17
1. 情感的内涵 12-15
2.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15-16
3. 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16-17
(二) “复杂人”的人性假设 17-19
(三) 个体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19-22
(四) 情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2-27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概述 27-37
(一) 情感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27-29
1. 西方情感教育的基本思想 27-28
2. 我国古代情感教育的基本思想 28-29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 29-33
1. 情感教育的涵义及价值功能 29-31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规范性学术文档并不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唯一的呈现形式,教育经验总结、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等,都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行为,因而都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对教师而言,这些研究的素材隐藏在教育教学之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唾手可得。因此,教师要养成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与反思及时写出来的习惯,这是教师理念和思想的真实体现,也是自己工作的迫切需要。
研究方式应是“行动感悟式”的研究。教师要努力做学校教育“田野”里的调查者、观察者、记录者、反思者,研究校园教育场域的那些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捕捉那些在真实的教育经历中而在研究室的文献检索中无法谋求的灵感,并且尝试或寻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研究场域应是学校教育。教师每天生活在教育“田野”之中,所察、所见、所悟的东西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场域选择的对象。教师选择教育教学的研究场域主要基于3个方面考虑:“为了教育”、“关于教育”、“在教育中”。换言之,教师要研究的是在自己的教室内外发生的教育问题,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