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石油企业;培养模式
目前来看,教育界对于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石油企业这样的大型基础能源产业单位,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综合管理能力很强的高端人才,而教育界却很难于针对这种需求实现定向培养。石油企业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很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学校所培养的该专业人才却仅仅局限在知识水平上,缺少石油企业所要求的操作能力,面对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本论文针对适应石油企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1石油企业工行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的普通教育方式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从理论知识开始,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更需要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从人才的培养以致人才的选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诸如石油类的院校就已经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在培养方向上没有体现出行业的特色,就造成了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脱钩。
2石油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目前石油企业对于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范围上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一个行业和社会领域都会有所涉及。石油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而且还要能够克服艰苦环境,并具有较强市场敏感度。此外,石油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具备有关石油能源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并且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对于企业制度的制定更为符合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规划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结合石油市场发展的时代性,形成企业改革发展战略。
3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上进行有效定位,首先就要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专业教学模式以这一方向为核心展开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实用价值的专业性人才,以符合石油企业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使学生感觉接受课堂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而对于毕业离校后的未来之路则是一片茫然。
3.1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
根据企业需求为导向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需要针对石油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基础知识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还要设置一些与计算机专业有所涉及的专业,并与石油企业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到选修学科的范围内。计算机专业的主课程以统计学和管理学为主,主课的设置具有普遍性,属于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进行主课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以将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为未来的专业课定向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那么,石油行业学校就要对于石油行业的时代性和发展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在学科的设置上有所完善。尤其是包括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小语种,学校都可以设置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上增强。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在课程上,做好是添加一些主干专业必修课程,比如石油工程概论等等课程,都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之外,还要组办讲座等等,让学生领略专家的风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信息,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发。
3.2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3.2.1完善实践教学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对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不足,以及时地弥补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环境有所认识,学校可以与石油行业建立项目研发工作,并请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真正意义地走出课堂,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充分地结合,在提升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同时,还便于石油企业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发掘适合于本企业的人才。
3.2.2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带领学生经常走出校门去体验专业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室的选派上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好是聘请石油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曾经承担过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教师来为学生讲课,不但提高了授课的威信,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为具有感染力。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恰到好处,以便于学生发现质疑的时候可以与教师直接沟通和交流。
4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面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趋紧迫,感受到了高端管理人才紧缺所带来的压力。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技术含量高的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石油企业培训激励及运作机制[J].成人教育,2007(06).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这种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着力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热门的搜索自动排列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区的计算机软件岗位搜索量都是排第一位。如图1所示:
另外,查询2010年前两个月、北京、上海的计算机专业岗位招聘数据分别是:北京有两万多个,上海有—万九千多个。如图2所示:
另据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由此可见,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人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简介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的规划、设让评价和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休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的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上对工程技术这个词都普遍这样认为: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六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术工程型人术研发型人术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在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撰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一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人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过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t.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根本没有引人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人社会后所从事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术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术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5.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1)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让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授课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7-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成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首先,计算机专业英语承担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等任务。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其次,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措施[3],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基础英语课,又比一般专业课多了一道“英语屏障”,要求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这使得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
一、师资方面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口语水平之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将这两种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整合[1]。为增强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综合能力,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讲授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必须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教师应重点讲授专业知识,切忌将这门课变为公共英语课的翻版。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有如下途径来,可与有海外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请教一些专业术语的说法、论文的写作,专业文章的选择等;与有经验的专业外语课教师讨论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二、教材方面
一本优秀的教材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除了要做到选文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重英文原版文献、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等方面[2][5]。除了选择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的经典外文原著引入课堂。但通常这样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比较难,所以,最好能够结合本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的教材来选择,这样,学生手里有汉语版的教材,讲解其对应的英文文章时,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在专业英语中,英汉表述的差异及其写作、翻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课堂授课内容。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记忆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以及科技英语的常用结构、句式之外,还要增加科技英语的听说、翻译和写作知识,任课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2.课后要布置任务。课程结束后,除了要求学生要完成课后的练习,以巩固专业知识以及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6]。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地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3.两个学期循序渐进学习。专业英语两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在第一学期后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第二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的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
四、授课形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业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单调[4]。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从授课方式上改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这已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几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师生换位法。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以给其他同学讲授的心态去学习,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从专业知识方面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英语知识方面找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型、常用的术语等,以及自己的难点;在每位学生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从专业知识方面和英语方面给出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专业术语更容易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对于典型的句型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自己的难点有进一步的理解。
2.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任务,规定学习小组访问相关计算机网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讨论并给出结论[7]。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锻炼,并且还拓展了计算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3.课外阅读法。近年来,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报刊阅读教材的出现也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选取内容具有现实性强、信息新的特点的计算机类报刊,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是否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在阅读中,通常要求带着一些专业知识的问题去阅读,学生通过带问题方式阅读英文报刊,就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注意个别语句、词汇的理解,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五、总结
以上是近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董妍汝.浅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J].科教园地,2007,(9).
[2]王春生,刘艺.新编计算机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志梅,唐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05,(12).
[5]刘乃琦.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模块式教学,培养目标
1、 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需要。
“模块式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是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实作项目以及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作项目的完成而完成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
2、 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块式教学”背景分析
中职计算机课程是以培养中高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但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病,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不精,技能不强”的状况,不少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操作技能也不能令人满意,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2.1学生学习基础差。
众所周知,碍于生源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知识都比较薄弱,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一般兴趣都不大,缺乏积极性和热情,怕学厌学心理严重,单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专业理论考试。当进入专业课实操教学阶段,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当初掌握不扎实,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以致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学习效果不好。
2.2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计算机专业很多教学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都存在着重复,学生在第一门课程中学过后,其他课程就没有兴趣再听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刊网。而且很多教材还停留在旧版本,教学内容未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2.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时间安排跨度大。
目前大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高、大、全的特点,缺乏实用性。同时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计算机教学往往被拆分为两个学期,导致了学习连贯性的破坏,容易造成遗忘,人为制造了学习难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专业技术能力得不到发展。并分派两套师资实施教学,致使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统一,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筹划安排。
2.4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且学校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另外,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经历过普通教育的,有些传统的思想早已在上学的时候就已根深蒂固了培养目标,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中心”进行讲授,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模块式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具体实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可尝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同时掌握必要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中等应用人才。所以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要有机整合理论和技能教学内容,把学科型系统性的课程结构调整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
从“实用性”、“操作性”的大体方向出发,可把课程首先按适用工种分模块大类,各大类模块下再设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里具体设置课题模块。例如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可设置以下模块:(1)办公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Micro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2)多媒体、图形图像制作模块(PhotoShop、CorelDraw、平面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3)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网络维护模块(计算机装配件与市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这些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安排教学时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开设各模块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连续利用数周时间集中完成教学。“模块式教学”强调的是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此做法可以使学生学习目标明晰化,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用功,教学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学生要求。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课采用讲、演、练(机械式的模仿),学生不能运用所会的零散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岗位。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被大多数人认可。教师讲完后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操作演示,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巧妙地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于某个任务之中,该任务是面向知识与技能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引导完成任务,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工作,而项目本身是以开发某一个产品、建设一个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真实或模拟环境,教学过程是面向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整地经历项目的过程。通过完成多个这样的项目训练,学生就能够担任计算机行业某个岗位的工作期刊网。
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中有关WORD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先具体介绍相关操作步骤,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制作一份海报。然后组织把全体同学的作业进行了展示,由学生自己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评选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专职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着,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另外还需聘请有实际岗位经验的校外师傅(技术人员)兼课,设法组建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3.4分模块考核。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中职计算机课程传统考核形式是在期中、期末考试时以理论、操作试卷分别检测,这种方式很难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而“模块式教学”可以以每个模块的学生活动能力和进步情况等为依据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在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可以以实际工作的需求设置“作品”试题进行考核操作技能,以该“作品”在完成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注意事项等为理论考核,系统、综合、全面检测学生在该模块训练中达到的水平。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 结束语
“模块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地完善,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
[3]刘重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和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
[4]罗静.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09;
[5]赵国莲.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6]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包办式、封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需要经过企业再培训后才能上岗,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高校和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提高就业机会,研究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计算机行业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专业人才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当今时代,市场变得十分繁杂,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高等院校在教学工作中不能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基础计算机理论的教育,还需要加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对人才市场的行情进行掌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针对性的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二)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提供途径
虽然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有实习课程的安排,但是一般设置在毕业前的最后学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进行教W改革的重要途径,将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与顶岗实训的有效配合,让学生通过在企业具体的工作实践对课堂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不仅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滞后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行业工作的期待和向往。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与企业一起研究制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次、模块化、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慕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课程设计,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由于设计的多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增加了实践内容,要想在课堂上完成全部实践训练是不可能的,这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程设计,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以组为单位在课外完成项目,对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师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师生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的另一合作形式是引企进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培训形式,但是企业不是学校的实验室,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接纳所有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将企业项目拿到校内实训基地来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创造模拟的企业环境,也可以达到校外实习的效果。另外,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毕业设计阶段,采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的承担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的重任。为了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选派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实践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而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有效参考。由于企业每年接到的项目研发任务很多,选派的教师可以深入到研发任务当中去,掌握项目的研发过程、研发技术,为以后的项目驱动教学打下实践基础。此外,企业定期选派专家、能手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把企业文化、先进技术、企业的用人方式等及时传播到学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真正的实现互利互惠,不仅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和应用,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为社会培养更多优化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中国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与英语教学联系的紧密程度位居其他各类应用专业之首,这是由计算机的“出生地”所决定的: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在美国,因此计算机自面世以来即以英语作为其所有内部指令、后台程序的通用语言。尽管发展到当下的计算机在人机对话界面早已出现各类语种的应用程序版本,看似已经被世界不同国家的使用者“本土化”。然而在本质上,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如需要进行基础性维修或维护时,呈现在显示器上的仍然是满屏的英文词汇和语句。从这个角度上,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使用者相当于拿到了打开计算机后台的钥匙,而这对于未来可能从事专职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器。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常见问题
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和教学模式陈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相当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潜意识中就对专业英语学习缺乏重视与关注,认为只有程序指令等才是计算机专业应当学习的重点,而英语反而成了不太专业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计算机英语专业在国家统一的四六级考试中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过级、攒学分没有实际功用,这也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在不少学生眼中成了“鸡肋”的又一原因。
与此同时,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不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停留在词汇分析和课文翻译阶段,单调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都难以集中,更谈不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技术的前沿性与更新的高频率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网络与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早已普及到了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使用者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使用网络或电脑终端时不断学习到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作为专业计算机学习者,各大专院校的学生无论是为了满足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还是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铺垫,都需要始终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这就要求他们应突破既有的书面教材知识的局限,更多地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众所周知,若干年前计算机知识或技术的更新常常是以年为单位升级换代,人们习惯了耐心等待三至五年再安装更新后的程序或软件。但到了当下,伴随着人类对前沿科技创新愿望的日益强烈,随之而来的则是计算机专业技术在网络上的飞速更新,世界范围内的更新频率早已缩短到了以月计甚至以星期计。而这些大量涌现的专业技术论文、报告等则基本都会以当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提交。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只有拥有足够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学习者才有可能先从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中搜寻到最符合自己学习方向的素材,继而提高专业英语技能,将前人的间接经验转换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由此可见,当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尽快超越传统书面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框架限制,而且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应尽量选取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实现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教与学的“共赢”。
2.专业实用性特点要求计算机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专业分类来说,计算机专业不同于纯粹研究型的数学或物理、化学专业,而更加倾向于在现实生产领域内的应用,属于应用型技术专业学科。在未来职场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们需要从事大量实际操作性质的工作,无论是指令编制还是对程序的维护或维修,都离不开动脑和动手。从这一点上说,计算机专业本质上是一门对实践能力有很高要求的专业,而当学生面对全部以英文显示的操作界面时,专业英语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决定其计算机专业操作水平的高低。
因此,专业实用性特点要求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在强化英语的工具性、使用性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可视具体需要适当变更既有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结合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实用型技能特点,通过更加新颖的专业英语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充分利用慕课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慕课是一种无人数限制、通常免费、以网络为学习平台且围绕不同学习目标或主题类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教学新形式如今已经吸引众多世界一流名校加入其使用者行列,美国最为知名的二十五所大学中已经有二十二所开放了慕课课程。
国内各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如选择国外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英语原文慕课内容作为国内专业教育的辅助教材。教师既可以将慕课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素材,也可以在课中结合慕课形式丰富当前课本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在课后复习中选择慕课中的交互式测验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等。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使用慕课创新教学形式时,除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校内书本教材的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实时或延时追踪功能考查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时间与成效。尤其是慕课的交互式测验能够实现借助网络大数据功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各环节进行量化分析。交互式测验结果能够以客观数据的形式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势项目或疑难点,从而在课堂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从慕课内容中选取更多包含编程操作实践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推荐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考学习。利用国外教师全英文授课的形式“倒逼”国内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使学生在接触更多国外先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好专业英语。
四、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被不少学生忽视但又与提升专业技能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当前国内不少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很难跟上时展步伐,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因落后于时代而在实用性方面出现很大的落差。信息r代的各类网站或网络媒体中均有大量有关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前沿知识与技能报道,要获取并掌握这些宝贵的资讯,必须先奠定足够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这使改变国内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成为必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能促进专业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走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和指定教学计划这几个步骤。要做好这几个步骤,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倡导研究型教学,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证明,高校的科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教师高水平的科研实践,能使他的教学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学生接受了必要的科研训练,才能获得直接的科技新体验。从这一基点出发,高校不仅要整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还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科研与教学资源。
第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合作,曾是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三明治”模式,即将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阶段在企业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工程实践。第三个阶段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种“工学交替、双向参与”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也十分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社会和企业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方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方针,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坚持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针对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高等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在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等计算机基础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2.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优势。为此,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计算机专业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构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实践教学应占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去设计和组织,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3.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在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经过半年的学习,要争取拿到计算机行业“NIT”证书;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和国家英语B 级考试;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三级或四级等级考试,或者拿到计算机行业程序员证书。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精力去学习。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做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结合社会职业需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后实训课题和课外实训项目中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资格证书考试作为相应的检测手段,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对于引导学生更快地成长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