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

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

篇(1)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高校

《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为主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也要求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仿真性的、广泛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不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取感性知识、提高管理技能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但受传统教育观影响,许多学校对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都缺少足够认识。如在《管理学》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配置中,许多学校都将《管理学》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根本不会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样的地位。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投入上,当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出现矛盾时,许多学生都会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不怎么关注《管理学》实践教学,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很难会真正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必然会给高校管理实践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2.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涉及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馆里、公共管理、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许多学校在《管理学》课程设置上,都按照大纲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其中,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以实证数据和资料分析为主。许多学校针对《管理学》实践教学都加强了《管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法,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但综合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严重老化,如许多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大都是利用模拟软件、模拟实验室、课题攻关来进行《管理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手法有情景模拟、小组活动、座谈、社会实践等。由于教学手段单一,许多学生都对《管理学》实践教学不感兴趣。

3.实践教学效果差

相较国内高校,国外许多高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上的经验更加丰富,教学手法也更加多样。如英国许多高校都针对《管理学》实践教学与一些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实训基地开发协议,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开展了各种团队实践活动,从而为《管理学》专业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目前,虽说我国《管理学》专业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发展阶段,但高校《管理学》教学效果始终不容乐观,如许多高校在大一、大二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都以实践教学方法探讨、平台建设为主,在大三、大四才开始真正实践教学,学生缺少真正的实践机会。许多学生在真正开始实践教学前,由于不知道相关知识的用途,在学习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教学开始后,由于从未进行过实践历练,他们会对许多东西感到无所适从,实践教学的效果也较差。

二、提升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高校要集中力量,将《管理学》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上,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讨论活动,要求广大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彻底转变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从物质和制度上给予《管理学》实践教学以大力支持,完善《管理学》实践教学制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并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教师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努力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将工作重心由共性教育转向个性教育,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推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稳步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不过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要想提高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创新能力,高校必须走校企合作教学的道路。确切来说,高校要根据市场、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然后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制度,建设一支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如高校可以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推荐学生到合作单位开展参观、学习活动,争取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则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相关的理论教学结束后、毕业设计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去操练,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3.建立健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机制

高校要想实现《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必须在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高校紧贴《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严格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教育制度和教学考评制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践结果、单位鉴定在学生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切实认识到《管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要完善《管理学》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优化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设计一套与《管理学》理论教学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全面监督《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成果展示等,确保实践教学不会流于形式。

4.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企业见习之外,高校还要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优化《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如高校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中,制定一些能激励学生参加管理实践的措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方案和学术论文。此外,高校还要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搭建系统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场所。同时,也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管理部门的合作,编写先进的《管理学》实践教材,并要求管理学教师在日常理论教学中,认真组织案例教学和管理模拟实践教学,将最先进的模拟软件应用到《管理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技能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条件,高校管理学教师还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层次,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的信息量,经常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观摩和调研,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5.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努力改变当前管理学教学队伍以理论型学者为主的队伍建设现状,引进更多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针对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成立实践教学监管部门,加强实践教学培训,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管理学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经常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效率。依托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高校还要围绕《管理学》核心课程完善“双教师制”,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兼传授管理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广大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去企业兼职,使教师在工商管理运作过程中提高实务能力。

作者:刘新华 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南,宋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0(3).

篇(2)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办学组织保障有力,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篇(4)

>> 案例式教学在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论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独立学院本科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在线营销模拟在商学院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高校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 独立学院本科“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影响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探析 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口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本科《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2-02/2016-09-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2016-06-03/2016-09-08.

[3]安 立.2016湖北高考361478人报名 连续八年下降[EB/OL].http:///local/2016-04/28/c_128941618.htm,2016-04-28/2016-09-08.

[4]别敦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湖北省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武汉:湖北省教育厅,2015.

[7]吴先敏.浅析独立学院外聘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J].科教导刊,2011,(5).

[8]蔡玉峰,龚光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9]甘德安,肖静.独立学院之命运(第一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10]刘文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11]龙 飞.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对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5.

[12]冯理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特色的分析与研究[D].重庆: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篇(5)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篇(6)

关键词 研究生 教学管理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应该与时俱进,变革和创新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以往不少高校针对在校研究生规模小、培养规格相对单一的情况,采取的是一级管理模式,即所有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工作均由研究生处进行统一部署、指挥和实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各学科的迅速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绝大部分高校趋向并已基本过渡到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研究生处此时主要的职能就是对教学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和监督,各个院系则成为具体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培养单位。可见在二级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的重心下移,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拟从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和反思当前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并对优化研究生教学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二级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二级管理信息链欠畅通。

二级管理模式下,各院系作为二级职能部门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就像一个信息枢纽,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向上则接收研究生处的文件或反馈院系的管理信息,向下则传达研究生处指示或执行各项具体教学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多如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具体、文件指示传达有偏差、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常出现许多无章可循的具体的个案,这些问题有时未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研究生处或者研究生处接收到相关反馈却未能及时研讨出相关对策,导致制定的文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显然研究生处无法准确及时地了解各院系的具体情况,造成传达的指示不够具体和全面,甚至脱离实际,进而出现政策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最终相关规章制度还得反馈回研究生处重新修改制定。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设置滞后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仍采用以二级学科点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体系,容易忽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宽广性。此外,不少课程更新率低,跟不上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以大学科方向为基础的课程交叉化和综合化步伐。不少专业课内容较为陈旧,反映相关学科学术前沿或学科交叉的内容偏少。更有甚者,个别院系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以培养目标要求来构建课程,而是因人设课或因人停课。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法和“放羊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以满堂灌方式让学生被动接收海量信息;而“放羊式”教学甚至出现了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师生见面仅两次的情况,更别提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了。

(三)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在校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学管理队伍也水涨船高,不断壮大,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强、创新热情不高等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管理队伍中不少人是高校引进人才的随身家属,学历层次不高,加之年龄偏大,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墨守成规,甚至抵触革新。此外,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也是形形,真正具有相关管理专业背景的或者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很少。还有一点,不少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相对于专任教师,受到的关注还不够,不少人缺乏事业成就感和工作归属感,导致这个队伍出现又一潜在问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四)指导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

除了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绝大部分指导教师还肩负着较繁重的科研与课程教学任务,有的还兼任着行政职务或社会职务。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指导教师数量却未能保持应有的合理增长,这就直接导致指导教师所负责指导的研究生数增加,也使得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增,疲于应付,个别指导教师甚至一年多了还没认全自己指导的学生。

面对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的情况,有的高校通过降低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来增加指导教师数量。这些原本不具指导研究生能力的教师肩负着研究生的课业学习和实验指导以及论文撰写任务,这显然是一种勉为其难的下策,必将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个别高校或院系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各学科之间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有的学科师资阵容强大,有的则缺乏领军人物,青黄不接,还有的则由于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反而导致指导教师相对过剩。

二、改善及优化二级教学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一)同步下放管理工作的重心与权力,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在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由于大量管理工作下放到各院系,使其成为直接面对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一线窗口,因此要保证研究生教学各项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应该赋予各院系对等的、与管理工作相对应的权力,即管理工作的重心下放与相关权力的下移要保持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院系工作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各项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院系在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管理决策权,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时便可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其有章可循,化工作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与此同时,校级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二级管理学院的监督与管理,增强学校的宏观管理与院系的微观管理之间互动效果。

(二)与时俱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推广研讨型教学方式。

要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首先应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兼具科学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处和各院系应相互合作,统筹规划,立足各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点设置宽口径核心基础课和交叉、边缘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达到开阔视野、学以致用意识的目的。其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应优先安排资深指导教师任教授课,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课方法,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行研讨型的教学方式,杜绝“填鸭式”与“放羊式”教学方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创新的意识和批判思维以及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

(三)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首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其次,面对繁杂琐碎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日渐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管理人员确实承担着比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真正从思想和政策上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学校和研究生处不仅要及时跟进最新教育教学资讯,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和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比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综合管理系统等,还应该对那些时间和精力上有余力的管理人员,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他们进修高学历学位,使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成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名副其实的专家。

(四)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现有教师水平,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

即使面对不断高攀的生师比,学校也要紧守导师遴选的质量关,保证学校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面对指导教师紧缺问题,学校可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等途径来解决。引进高水平人才是解决指导教师不足的一种直接有效且快捷的方法。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等情况,综合考虑各院系的学科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扶持和加强相对较弱的或社会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此外,通过现有和刚引进的高水平指导教师,有计划地选拔培育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使其获得指导研究生的能力,达到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标准,尽快充实到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去。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变革旧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当前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尚存在诸多的难点,但只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优化管理,确保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就能在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四化建设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任职于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春蕾,刘莹,锁定研究生培养质量 探索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新思路,中国电子教育,2008(3)

[2]刘成峰,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陈世海,对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社科纵横,20008(8)

篇(7)

论文关键词:电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226”模式

一、中职电工专业的现状

自2006年l1月以来.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先后组织了3次问卷调查。首先是就2004、2005届电工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看,发现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职业的仅占58%。且企业用工时.需对学生进行再培训,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学生的就业优势。第二次是对慈溪市从事电工行业的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006年慈溪市1.2万名从事电工职业人员中,无专业技能的占66.6%,在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4000人中,初级工占75%,中级工占21.5%,高级工仅占3.5%。第三次是对我校134名电工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新生中考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届新生中考平均成绩为300分左右(中考总成绩为590分),2006届新生的中考平均成绩为232分。电工专业每班中考总成绩在200分以下的高达60%。从学生喜爱的课程类型调查发现:学生偏爱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占到63%。喜欢文化课的占到17%,专业理论课的占到2O%。从上述三次调查情况来看,如何培养合格的电工专业技术工人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在普通教育模式基础上,又不同于普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长期以来“学校本位”、“长学制”和“学科制”的课程设计等弊端将严重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这就要求对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中职电工专业“226”模式课程构建

1、构建电工专业“226”模式的理论依据

世界著名的职教专家福斯特曾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出发点。即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对较差,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过程性知识学习。而现有的以学科体系设置的电工课程,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电工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电工专业“226模式的课程构建

我们秉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提出了项目化、任务化、小班化、模块化的电工专业“226”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以“实际”、“实用”、“够用”为原则。把电子电工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其中课程设置的比例为公共基础模块占20%,专业理论占20%,专业实训占60%。

整合文化课和公共课。设立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将着重体现怎样为学生的职业、专业和将来服务.注重个人职业能力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事能力、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观的能力。课程设计应以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观为核心.其它四个能力培养穿插其中,并设核心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根据“重实战、讲规范、有成效”的原则,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并渗透到实训当中。我们在课程开发时,根据电工行业岗位群的特点,把电工专业分为维修电工、计量电工和装潢电工三个岗位群,然后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任务化各个岗位群的专业模块。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每专业模块叉分为核心模块、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根据工作任务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具体按以下步骤确定专业模块内容:(1)调查本地区的电工专业的工作岗位群。确定每个电工岗位群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2)跟踪学校往届电工专业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岗位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校本教材进行动态修订;(3)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电工专业等级工技能鉴定考核的应知应会标准.把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融人到专业模块中;(4)紧跟电工专业中的技术发展,及时把电工专业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模块中来。

3、电工专业226模式的擞学实施

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大班教学、讲座、兴趣小组、竞赛、走班制、案例讲座、参观等形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得到相对应的学分。

专业模块的教学采用“一看、二会、三懂”的步骤,即先通过参观工厂、做实验,再讲解必要的原理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要采取“1+2”的小班化教学模式,配备一个实训主讲教师和两个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同时开设多个模块供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核心模块和必修模块采取人人过关的考核方式,建立校内技能单项过关证书。学生经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锻炼后。通过相应的考评,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生通过所规定的专业模块和公共基础模块的学习,学分累积达到毕业所规定的条件,同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发给学生毕业证书。

4、电工专业“226”模式课程教学流程

首先。该教学流程是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即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以学习时间为基础。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的教学原则是:只有掌握了所学习的能力目标,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能力目标模块的学习,从而确保所学习的课程均达到掌握的要求。

其次。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学习路径。这样就适应不同学生的层次要求。有的学生通过某一专业项目模块的学习掌握了能力目标.通过自评和他评环节,就可以获得学分。进入下一个专业项目模块的学习;而有的学生没有通过能力测试,则需要重新回炉该专业模块的学习,直到评定通过为止;有的学生通过某一专业项目模块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先留在企业工作。然后根据需要再回校学习。

再次,该教学流程是个灵活、开放的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模块进行能力学习;学生可以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自由交替(半工半读);学生可以在校内和校外等不同的地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流程系统,获得学分后又可以随时退出流程系统。

三、电工专业“226”模式面临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在“226”模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转变。从一个权威者、知识的传播者、校纪校规的执行者、团体的领导者转变为“资源人”或“辅导员”。具体地说,在“226”模式教学中,教师将承担着以下职责:给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和编写校本教材,记录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联系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为此,我们在实施该模式时首先应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

2、学习贵潦的有效利用

由于“226”模式教学完全是灵活、个别化和模块式的.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资源通常包括:参考书、辅导材料、各种视听材料(如教学电影、录象、磁带、光盘)、校本教材、计算机、教学设备、模拟工场、实训基地等。还包括教师这一特殊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否丰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将关系到该模式是否能正常有效地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