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战略论文

财务战略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战略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战略论文

篇(1)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Vernon基于M•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在引入阶段,新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中,此时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小,消费者对产品缺乏了解,除了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购买该产品。因为买家的迟疑,其销售额增长缓慢。当产品逐渐被消费者与市场接受,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时,消费者将大量涌入该产品市场,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当市场有效需求和供应基本平衡,销售额的增长会放缓,产品进入成熟阶段。此时,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变为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量趋于稳定。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时,产品进入了衰退阶段。市场上已经老化了的产品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被市场上其他具有更好性能以及更低价格的新产品替代。进入衰退阶段的产品销售量逐步减少,销售额会持续下降,直到该产品完全撤出市场。

(二)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是指企业应根据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经营风险,制定出具有与经营风险大小相反的财务风险战略。企业或产品特定发展阶段制定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则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的总风险由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共同决定。从逻辑上看,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但在现实情况中,有两种是无法实现的,即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以及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的搭配。分析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搭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筹资方式,对投资人与企业而言,它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就企业筹集权益资金而言,由于法律上企业没有必须偿还权益投资的义务,并且在股利分配上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现金流量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给股东的分红可以酌情考虑有无以及多寡,权益筹资方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对企业来说风险小,而对投资人来说风险大。企业在筹集债务资金后,经营状况无论好坏以及现金流量多少,都必须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本金,并且按期以固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固定的利息,缺乏弹性,因此,债务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大,而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小。1.无法实现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高。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在这种搭配方式的基础上,他们需要投入的权益资本很小,若是成功则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如果投资失败,他们损失的也只是投入的很小的权益资本。同时,在计算过投资项目失败的概率后,风险投资者会通过一系列的风险投资组合来分散自己的风险,因此个别投资项目失败的后果仍然是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找到债权人获取债务资金。而这种搭配并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因为对于债权人而言,投入大部分资金到具有高经营风险的企业,投资成功也只是得到以固定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而权益投资人则获得剩余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也就是说,债权人以很少的回报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此,这种搭配在现实状况中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二是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低。采用这种搭配的企业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因此在偿还债务方面有着较好的保障,是符合债权人要求的,但是并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低经营风险意味着较低的投资资本报酬率,低财务风险则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也较低,自然权益投资人所能得到的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改变企业的财务战略,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承担较大的风险来改变其经营战略,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绝大部分成功的收购都以这种企业为对象,因此,这种资本结构的企业会吸引许多的收购者。为了避免被收购的下场,明智的管理者是不采用这种风险搭配的。因此,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2.可行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权益投资人而言,较高的经营风险,也意味着较高的预期报酬,因此这种搭配方式符合他们的要求。权益资本通常来源于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专门从事高风险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从而在总体上获得很高的回报,因此他们并不介意个别项目的失败。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资本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债务在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范围内,债权人会适当地投入资金。因此,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从企业角度而言,经营风险高的企业现金流量不稳定,鉴于权益筹资具有偿还弹性,因而企业相较债务资本来说更愿意使用权益资本。这种搭配方式是同时符合股东与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二是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债权人而言,经营风险低的企业,经营现金流入稳定,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较小,债权人愿意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低,如果不利用财务杠杆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总体的回报率会很低。但提高财务风险可以提高财务权益报酬率,因此权益投资人愿意投入资金来提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因此这种风险搭配是既符合债权人要求也符合股东期望的现实搭配。综上所述,在制定资本结构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是必须遵守的一项战略性原则。这两种风险只有反向搭配才是合理的,可以实现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战略

(一)引入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尽管引入阶段的产品设计新颖,但是质量需要提高,特别是可靠性。市场上刚出现的新产品,前景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竞争对手很少的优势。生产者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2]。由此导致这一阶段产品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另外,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该阶段产品生产批量小,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价格偏高,导致用户很少,通常只有高收入用户会尝试新的产品。产品的独特性和客户的高收入使得价格弹性较小,可以采用高价格、高毛利的政策,但是销量小使得净利润较低。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应当采用将投资主要用于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2.财务战略。产品能否成功开发出来,开发成功的产品是否能为消费所接受,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又是否能够达到规模生产,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都导致了引入阶段具有非常高的经营风险。通常,新产品市场命运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新产品将进入成长阶段,而失败的新产品则无法收回前期研究开发、市场开发和设备投资成本。“该期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是产品可能失败即不被市场接受;二是产品成功后对设备、材料、人力等经济资源需求急增,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巨大增长。”[3]鉴于引入阶段的高经营风险,按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此时应采用低财务风险的资本结构以及低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是具有最高的经营风险的阶段。新产品是否有销路,是否被既定消费者所接受,如果受到发展和成本的制约,市场能否扩大到足够的规模,如果所有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以上这些都是复杂的风险。经营风险高意味着这一时期所能容忍的财务风险比较低,因此在融资方面权益融资是最合适的。但是,即便是这种权益投资也不可能吸引到所有能够接受高风险的潜在投资者。这些风险投资者通常期望得到高回报,这种高回报将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4]。因为在引入阶段,企业所具有的负的现金流量使得股利的支付成为不可能。资本利得的优势获得了这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资本投资者的关注。在企业获得正的现金流并开始支付股利之前,支付股利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以及风险投资者们取得的资本利得的大小,因此,无论是企业本身或是投资者都不希望受到支付股利的限制。要实现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资本利得,让企业认为产品在发挥作用并且它的市场潜能使得投资在财务上更有吸引力,就需要在这些权益的价值增加时寻找购买者。对风险投资者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途径是企业在股票交易所公开发行,企业可以在这一阶段公开发行股票而不分配股利。

(二)成长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成长阶段的标志是产品销量持续增加,产品的销费群体已经扩大。此时消费者会接受质量不同的产品,换言之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生产产品的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会增加产品的促销与宣传费用,因而广告费用较高,但分担在每单位销售收入上的广告费用在下降。此时的需求大于供给,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转向大批量生产,并建立批发分销渠道。由于市场扩大,涌入大量竞争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人才与资源的争夺,同时会出现意外事件如兼并与并购等,引起市场动荡。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价格达到最高,单位产品净利润也最高。在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追求最大的市场份额,并维持到成熟阶段的到来。如果在成熟阶段到来时只获得了一个较小的市场份额,则投资于前期开拓市场方面的资金很难得到补偿。企业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产品应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市场营销,对企业而言,这是改变质量形象和价格形象的好时机,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同时明确真正的目标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挖掘潜在市场。这一阶段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对引入阶段而言降低了。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经营风险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产品市场份额的多寡以及该份额能否保持到成熟阶段,决定了此时经营风险的大小。2.财务战略。鉴于成长阶段较高的经营风险,选择的财务战略理应具有较低风险。一旦新产品或服务成功地进入市场,销售数量就开始快速增长。这不仅代表产品整体业务风险降低,而且表明需要调整企业的战略。这一阶段的竞争策略应重点强调营销活动,以确保产品销售增长令人满意,并且能够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扩大销售量。这都表明,经营风险尽管比引入阶段降低了,但在销售额快速增长的阶段仍然很高。“在融资决策时,仍需考虑财务风险,采用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盲目举债,过分投资,加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5]因此要控制资金来源财务风险,需要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对于最初的风险投资者,通常希望进行投资组合获得比这一阶段更高的回报率,此时,他们的退出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由于企业的总风险在从启动到增长的过程中降低了,新的资本回报也必然降低。相应地,原来的风险投资者们可能对未来的融资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必须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风险投资者要实现他们的利得并将收益投入到更高风险的投资中。这意味着需要识别新的权益投资者来替代原有的风险投资者和提供高速增长阶段所需的资金。这一阶段,由于风险投资者的退出,需要寻找新的权益投资人。一种办法是通过私募解决,寻找新的投资主体,他们不仅准备收购股份,而且准备为高成长阶段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种办法是公开募集权益资金,但这要受到诸多法律限制。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让股票公开上市。由于企业在产品的成长阶段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此时应采用低股利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合适的融资方式依然是公开发行股票。而新的权益投资者主要是被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所吸引。在企业股票的高市盈率中,已经反映了这种增长前景。在计算当前股价时,用收益乘以现有的每股盈余。意味着企业在发展阶段的每股盈余必须有实质性的增长,这一目标应当通过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赢得统治地位来实现。在成长阶段,企业需要采用大规模追加投资的财务战略。无论是为扩大市场份额而投资于市场营销活动还是为转向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而投资于设备与技术,都需要企业追加投资,因而需要产品带来相对于引入阶段更多的现金流。大规模的追加投资限制了成长阶段股利的分配,但新的权益投资者不会在意这一阶段的低股利政策,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两个阶段中,企业拥有主要发展机会来发展其实质性的竞争优势,并将在以后的、现金流量为正的、成熟的阶段中发挥这些优势。

(三)成熟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竞争者之间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标志着成熟阶段的开始,尽管这一阶段的产品市场巨大,但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产品已被大多数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量渐趋饱和,新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减少,主要依靠原有的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支撑,销售量基本稳定。产品逐步标准化,差异变得不明显,技术和质量改进缓慢。生产稳定,局部生产能力过剩。由于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开始下降,毛利率和净利润同时都下降。“此时,应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的控制制度,严格产品成本控制标准,保证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优势。”[6]企业在此期间应集中改善产品质量,利用规模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开创新市场,在价格方面应实行优惠,运用多种定价技巧,以保持原有市场和吸引新的细分市场。经营重点放在保护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上,“对于成熟市场来说,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量的保持,维持客户关系远比宣传作用大”[7]。由于整个行业销售额达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大的规模,并且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市场份额,会遇到其他竞争企业的顽强抵抗,并引发价格竞争。此时扩大市场份额已经变得很困难,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已经没有必要,“过分的宣传只会徒增成本、降低利润”[8],企业经营的着重点应在于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投资报酬率。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产品处于成长阶段时相比,已进一步降低到中等水平。因为引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高风险因素已经消失,市场份额、销售额以及盈利能力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现金流量额也相对容易预测。经营风险主要决定于稳定的销售额能够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2.财务战略。与低经营风险相适应,企业可以采用较高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引入债务融资,此时的现金流和使用债务资金的能力在再投资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引入债务融资会令财务风险增大,这是因为企业需要获得大量现金净流量来偿还债务。但对于债权人而言,低经营风险的企业具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以及支付利息提供保障,因此,债权人愿意提供债权资金。同时,权益投资者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股利。提高股息率是必要的,因为此时的经济增长前景远不如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低增长前景主要体现在较低的市盈率上,从而股票价格降低。市盈率倍数的降低是由于每股收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一个最终的结果,即更稳定的股票价格。此时与引入阶段通过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回报给投资者不同,更多的投资回报来源于股利分配。因此,股利支付率和当前新的每股收益同比例增加,从而显著增加了股利支付[9]。

(四)衰退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篇(2)

(一)引入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时,市场的新鲜感较强,但消费者担心产品可靠性不足,因此,出于提高产品销量的考虑,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产品营销费用激增,但产品销量却没有保障,因此,从发展战略思维来看,企业在本阶段应重点投资于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认可度。此时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产品研发费用能否收回、市场是否认可新产品、初始战略是否正确等都是未知数,企业面临分化,即:如果产品推广成功,获得市场认可,则产品随即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如果产品推广失败,企业投资便形成沉没成本。

(二)成长期经营风险

进入成长期阶段,企业产品销量攀升,同类产品均在用户群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厂家之间开始筹谋差异化竞争,个别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突破。虽然此阶段中的产品宣传费用仍然保持较高比例,但销量增加所能带来的利润增长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品单位价格居高不下,继续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同类产品竞争中来,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为资金流风险,即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维持,一旦企业资金断流,经营状况就会急转直下。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企业的生产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消费者偏好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如何谋划自身产品战略定位和培养忠实的客户群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成熟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厂商之间开始激烈的价格竞争,产品市场规模虽然达到最大,但也已经是饱和状态,市场中的企业产品份额已经较为稳定,厂商利润率在竞争中逐渐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出于维持既定市场份额的考虑,各家厂商都会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也会同时遭到其他厂商的顽强抵抗,形成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大企业的战略重心此时往往转向巩固市场份额和创新产品,大量的小企业则会因为经营效率低下而被市场淘汰。在成熟期阶段,企业经营相对于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不确定性已经消失,强势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销售量、生产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较为稳定,企业现金流量比率也比较容易预测,因此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产品的技术冲击,企业需要继续投入高额费用来支持新产品研发,保持持续盈利能力。

(四)衰退期经营风险

特定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产品性能已无法再提升,消费者对相对落后的产品偏好继续下降,由于长期的价格竞争,产品价格已经被打压的很低,毛利率降至最低水平,新厂商不再受到吸引而进入该行业。此时众多企业往往出现产能过剩,有些中型厂商会依靠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实力而选择在此阶段转换战略,小企业破产重组,只有剩下的大企业能够依赖垄断优势而继续维持经营。衰退期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同样因综合实力和规模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的抗淘汰能力以此递减,如果企业无法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与维持费用,衰退期阶段的产品毛利率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分析

(一)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以创业型高科技公司为例,如果产品处于引入期,经营风险较高,而公司需要通过负债来筹集研发资金,在市场规模并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就较大,一般情况下,只有风险偏好者倾向于这种搭配,因为此阶段投入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杠杆性质,少量投入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企业获得成功,那么风险投资者就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而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如果企业发展失败,风险投资者损失的也只是较少的资本金。而债权人承担风险则较大,一旦产品市场推广失败或销售效果未达到预期,债权人将由于前期投入过高而面临较大损失。

(二)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同样以处于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为例,经营风险水平较高,如果公司希望承担较低的财务风险,则必须选择权益筹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不使用或少使用负债筹资,以此来达成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平衡,避免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稳定的情况。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也符合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因为企业的发展风险程度在投资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权益融资是以牺牲企业控制权为前提的,初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控制权有所降低,企业面临控制权“易主”风险。

(三)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高财务风险和低经营风险搭配使得企业总体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以经营公用事业的公司为例,公司本身的经营风险较低,但因为需要大量的负债筹资来维持公用建设,因此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此时,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如果其不采取增大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增加资本报酬率,权益投资人就会面临低经营风险和低资本回报率共存的尴尬局面,权益投资人不愿意接受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意味着企业必须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偿债保证,公用事业单位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债权人对这种风险搭配方式的偏好(王晓红,2013)。

(四)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这是一种企业总体风险最低的搭配组合方式。对于一家正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企业经营风险低,现金流量充足,只需借入很少的债务,因此财务风险很低,债权投资人偏好这种搭配方式,因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保证。权益投资人则一般不会偏好这种搭配,因为财务杠杆率和投资报酬率都很低,权益报酬率自然不会太高。低财务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寻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对于债权投资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同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险组合。

三、产品生命周期下的企业财务战略

(一)产品处于引入阶段的财务战略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阶段,经营风险逐渐提高,新产品生产是否顺利、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企业能否获得初始市场份额等是未知数,从对于风险搭配的分析内容可知,高经营风险需要与低财务风险搭配,因此,此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应为“高权益融资-低债务融资”,这种财务战略也与产品的引入期阶段特征相符,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者的特性和产品的发展潜力会吸引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的注意。

(二)产品处于成长阶段的财务战略

成长期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企业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增长也较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在产品质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综合风险依然较高,因此,财务战略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对于企业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以全部采用权益筹资的财务战略来控制财务风险。同时,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企业需要通过增加产品销量来提升主营利润率,这就要求企业利用充沛的现金流量来扩大经营,保持足够的利润率,将股利分配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财务战略

一旦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就会相对稳定。该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主要考虑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此时企业的战略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来,企业经营得当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净现金流量,不仅偿债能有保障,再投资能力也会增强。该阶段企业的发展前景低于初创期阶段,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下跌,此时企业需要增加股息率,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数以稳定股价。

(四)产品处于衰退期的财务战略

篇(3)

(一)投资战略

供电企业的投资战略主要解决企业在战略实施期内的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等问题。投资战略主要侧重于对资金的投向、规模和构成等的管理,且与融资战略密不可分,企业融资的目标是为了投资,要依据投资战略来确定融资的规模与时间等。

(二)成本战略

供电企业在制定与实施投资战略时,还需要成本战略的支撑与配合,成本战略是企业全面分析研究成本的一切活动,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重组价值链,降低企业的成本。供电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时,应合理确定利润留用与分配比例及分配形式,以提高企业潜在的收益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与此同时,供电企业在其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要不可避免的进行风险分析,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融资、投资、成本风险管理,降低财务危机,提高企业效益。

二、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设计思路

(一)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的统筹下,以企业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一般来说,供电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财务战略的价值取向。供电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是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价值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既可以将价值创造的理念深入到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中,又与企业的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2.设计供电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财务战略主要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供电企业在设计预计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管理层应建立创造EVA的管理理念,EVA不仅是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企业全面管理的架构,是企业实施战略评估的基础;二是以EVA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EVA理念下,供电企业应设计一套以EVA为基础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公司管理层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而应当实现的指标。3.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供电企业应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业绩标准和价值管理要求,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条理清晰的财务组织模式,并对各个组织层次的部门、人员设定相应的业绩标准、考核要求、薪酬与福利等。

(二)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适用性分析

基于EVA的财务战略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其他财务战略的思想意义,有其本身的适用性。供电企业需要对其建设项目进行不断投资,占用大量资本,而且部分项目的投资期较长,获得投资收益的时间也较长,这往往会导致企业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较低。但以EVA作为考核指标能很好地避免上述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1.EVA目标值在设定时就考虑了企业未来投资计划和发展阶段,EVA考核的不是企业的绝对值,而是增加值,将企业实际完成的EVA与目标值相比较,这能真实反映企业当年的经营效率和管理者的业绩。2.EVA阻止那些投资收益少与资本成本的行为,鼓励投资一定要增加股东财富,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眼光更具有长远性,并对其短期行为进行惩罚。

(三)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的运用原则

1.适用性。供电企业在设计财务战略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会计调整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考虑资本成本的计算问题,从而制定真正适合供电企业的基于EVA的财务战略。2.逐步性。供电企业在设计基于EVA的财务战略时,应逐步将EVA应用于企业各个阶层,让所有员工都关注EVA,必须确认各个层级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各个层级的考核要与EVA挂钩。3.结合性。供电企业在实施EVA时,应将EVA同企业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财务战略本身就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不能把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割裂开来。因此,企业应将战略与业务经营相结合,不断分析价值驱动因素,设计价值提升策略与方案,真正把基于EVA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4.可理解性。由于EVA会计调整以及企业资本成本的复杂性,使得很多企业对EVA望而却步,因此,供电企业在采用基于EVA的财务战略时,应注重财务战略的可理解性,应采用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使企业员工能真正理解EVA,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战略。5.沟通性。信息与沟通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离不开信息与沟通,供电企业应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力度,对每个部门的战略进行评价。在增强信息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应经常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促使各个部门共同为企业EVA的提升而努力。

(四)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的实施步骤

供电企业在实施基于EVA的财务战略时,应安排好实施步骤,确保基于EVA的财务战略能很好地贯彻到企业中。

三、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财务战略分析

(一)基于EVA的融资战略

供电企业基于EVA的融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正确认识股权融资成本。EVA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一致,EVA是供电企业筹资决策与总体目标的桥梁,达到了EVA目标,也就达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EVA可强化资产成本的概念,EVA中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以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表示,且不应低于市场的一般预期报酬率。供电企业应正确认识股权融资成本,合理确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比例。2.业绩评价。EVA指标揭开了会计利润的面纱,EVA指标包括融资成本,企业的收入不仅要弥补经营成本,还要弥补资本成本。将EVA指标引入供电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企业重新权衡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利弊,不再因为债务资本利息会降低企业利润而排斥债务融资。3.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根据EVA理念,企业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存货占用资金及闲置资金都是有成本的,在EVA压力下,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提高资本运用能力,提高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融资决策的目标EVA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供电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越低,EVA就越大,企业在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的同时,必然也就达到了总资本成本最低,也就是EVA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值。

(二)基于EVA的投资战略

供电企业基于EVA的投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EVA对战略投资方向的定位。EVA考虑了所有可能的资本成本,一旦供电企业的投资项目已经实施,项目负责人就必须对此项目负责,他们在做决策时就会综合各种生产能力,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资料显示,有些企业在采用EVA为决策标准后,暂停了一些已经实施的项目,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的EVA<0,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2.EVA对企业闲置生产能力问题的解决。闲置生产能力的不同会给供电企业带来两种影响,一是企业的闲置生产能力非常大,致使目前项目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收回其支出,即EVA<0;另一种是项目的EVA>0,但存在闲置生产能力。对于第一种情况,供电企业应安装EVA的决策标准,将项目暂停,并处理相关的生产能力,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对于第二种情况,供电企业不应暂停项目,而是充分利用闲置生产能力,应当寻求更好的投资项目和机会。但并不是任何项目只要能利用现有的闲置生产能力就可以投资,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EVA的边际贡献>0,即只有新项目的EVA边际贡献>0时才具备投资条件,否则不具备。3.EVA对项目各阶段评估标准的统一。首先,EVA可以进行项目前评估,即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采用的方法是预测项目每年可能带来的EVA,并将其贴现成现值,贴现方法和NPV的贴现计算方法相同,结果也相同,即EVA现值=NPV,而NPV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所以EVA也有该效果。其次,EVA可以进行项目后评估,即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此外,EVA作为项目评估的关键优势在于,其可以将项目前后的评估统一起来,以EVA为评估标准不会造成项目评估脱节的现象,因为EVA在进行项目估计时具有“跟踪”功能,使项目预期投入资本及其成本均在后期实施中得到充分反映。4.EVA对日常投资决策的改进。EVA考虑资本成本对投资的影响,即把资产负债表转化成另一种支出项目清单,投资人员就可以对任何项目进行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基于EVA的成本战略

供电企业基于EVA成本战略的核心是将EVA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将EVA应用于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得到一个改善的管理系统,帮助供电企业经营者集中精力于所有能够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因素之上。1.EVA与作业成本法结合的目标。(1)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2)明确EVA在哪里产生,明确和评估哪些过程和业务改善并能增加EVA,为企业创造价值。(3)把企业的经营计划与EVA战略联系起来。(4)把EVA的有关决策落实到机场组织,以达到可以操作的水平。(5)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本成本,把作用成本系统和EVA有机联系起来,反映资本费用和资本动因。通过上述EVA与作业成本法结合的具体目标分析,供电企业可以实施EVA与作业成本法集成,从而把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资本成本追加到具体成本对象中去。2.EVA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实施步骤。第一步,收集企业数据。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需要财务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经济增加值计算过程中需要企业资产负债表及盈亏平衡表中的数据,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需要调整的项目。第二步,确定企业的主要作业,并进行资源设计。企业在实施这一步时应避免发生两个极端:一是作业数据太多,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会造成实施困难;另一个是作业数据太少,难以揭示作业改进机会,不能满足企业实施作业成本考核与分析的目的。第三步,计算期间费用与资本费用。将期间费用向作业成本分摊,建立作业成本库。企业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资源动因反映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情况,是把资源库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根据作业资本相关性分析将资本费用向作业成本分摊。资本成本的计算与EVA中的资本成本计算项相同,利用作业资本相关性分析就可以获得各个作业的资本成本。将各个作业的期间费用与资本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各个作业的总成本。

四、结语

篇(4)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篇(5)

【关键词】 企业财务分析 防范措施 内审制度 负债比率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外部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二是税收法律规范变化。任何企业都有法定的纳税义务。税负是企业的一项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理财有重要影响。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税负的减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但是如果税收法律发生变化会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三是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1.2 内部原因

一是理财者风险意识淡薄。二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单个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三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四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五是营运赊销存在的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这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到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2.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情况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因为企业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企业缺乏有效市场适应能力,也没有建立必须的风险准备基金,当市场任何一个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由于适应能力较差,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一个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会自觉的培育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的调整起经营战略和财务方针以达到预防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2.2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的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分析,并对管理效果做出客观评价。这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

2.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内部理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合约,这一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侧重于监督与制衡,而忽视了激励合约,委托——下的道德风险与成本是不能仅靠监督与制制衡的。因为,公司的动力归根到底源于公司各利益主体在公司统一目标下实现自身利益主体之间合作中产生的外在性内部化,这就必须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配合。由于董事会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以强化监督和加强激励为目标重新构建董事会就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2.4强化企业内审制度

签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要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改善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企业内外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并将审计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汇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贯独立高效、中间层次较少、结构紧凑并且富有弹性、反映灵敏、高效迅速,是依赖于财务管理组织来构建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前提下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可以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企业各项财务决策和风险识别创造条件。

2.5保持合理负债比率

企业的负债比率多少为适度,并无定论。但一般来说它必须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匹配。由于在企业中,只有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那一部分资产才是偿债的来源,因此,举债规模应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适就,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净资产的数额。但是,不同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负债比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蠃利能力高低、行业特征、资金周转速度。

2.6加强资金的流动性

对于现金流动性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资金负债的期限结构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与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

结束语

对于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设计许多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复杂的的系统工程,本文没有完全顾及到,希望这篇论文能会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上海会计,2005(2).

[2] 唐晓云,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6(2).

篇(6)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政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8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历史高度。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协同培养可以实现多元化培养方式的有机交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综合能力提升的视角,探讨借由“政产学研”的协同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之于社会的主要意义所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要,也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因此要研究如何实现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对创新型人才和协同培养的内涵展开论述。

1.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2.协同培养。协同培养是在合作教育理念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提出了旨在通过工学交替提高人才培养适用性,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提供实践机会的合作教育模式。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将社会某一系统的资源要素与教育系统的资源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的社会现象称之为协同教育圈。因此,本文的协同培养是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各相关者和高校外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相互配合、协作培养的过程。

二、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框架

为了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实效,提出了经由“政产学研”多元协同培养提升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想。本文创建了闭环式协同运行机制架构,其主要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四个模块紧密合作的“循环上升体系”,如图1所示。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这其中: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综合、交叉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它包括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运用创新思维的研究和实验能力等等综合能力;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通过四个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取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实现创新成果。这是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需要在高校内部创建一种“协同培养的文化”。这一文化系统的结构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①精神层。精神层是校园全体人员共同的意识活动,通过树立“协同创新、共同成长”等口号的价值观念来统一思想、激励行为。②制度层。制度层则是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通过三个层面的制度来达到“协同创新”:第一个层面是参与主体,即学生间、学生教师间协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非常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顺畅,极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火花;因此,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通过组建学生团队,比如竞赛团队、科研小组、社团等,通过团队探讨、自我管理、组织实施等环节,可以实现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这就是学生间协同。师生协同是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导师之间围绕课题、大赛、项目等建立起共同探讨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个层面是部门、院系协同。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院系不协调问题:比如各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财务、科研、后勤等部门)沟通不足,教改政策不配套,难以确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各个院系之间不沟通或沟通很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跨专业团队建设、跨学科培养等。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流程改进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职能部门、各院系共同设定课程、创建跨专业团队等工作,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以系统整合思想为指导,各部门、各院系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章立制,形成优质教育的系统合力。第三个层面是“政产学研”协同。政府是国家战略方针的制定者,是获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来源,是管理协调促进融合的保障,因此为实现富有成效的合作过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因此通过创建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园、孵化基地为载体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各自目标的实现。③物质层。物质层是组织中凝聚这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的总和,对于高校来说,更多体现在各个社团、各种实验中心、各样实习基地、各式科技园地、各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三个层面的校园文化系统协调统一,并包容了其他协同培养方的组织文化,从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3.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大学生们,下一步的培养就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一基于“双师制”的协同培养过程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第一个是认识系统,就是通过“政产学研”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协商设定的课程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个是行为系统,是将“认知”付诸行动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具体包括实验(习)、社团活动、毕业论文(政府、企业等真题)、大赛(创新创业、各种专业的全国赛事等)、科研项目(比如校内创新创业项目、省市国家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实践(包括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创业等)形式。“认知和行为”系统的互动,前提是在“双导师(校内外)”指导下完成。所谓的“双导师”就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两个导师,两者共同开展“认知和行为”学习的制度。通过这一基于“双师制”的协同培养过程系统,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政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是跨组织多目标的战略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协同来实现的。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过程系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互动下,实现“政产学研”各自的创新成果: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校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和研究院所人才需求得以满足、政府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是下一次培养周期开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所构建的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这一系统的实现需要“政产学研”多方的努力,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建立完善和相互协调促进,这样才能实现协同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6.3;F235.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85-0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评价制度体系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分析》(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上周末在银监会、央行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顽症之一。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1],显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各项支持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但依然破解无方。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信用等级低和市场风险大等原因,融资矛盾有愈]愈烈之势。如何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金融体系,探索出一条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瓶颈”问题的道路,正是笔者此文的立意所在。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概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通常是通过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获取设立与运营的资金。前者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而后者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对本企业投资的过程。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一方面,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状况是普遍不佳的。8%的中小企业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在税收政策上,由于新税制的实施,中小企业失去了往日的税负优势,内源融资,源水枯竭,由于企业规模小,折旧费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外源性融资的形势与难度更不容乐观。因为内源融资的成本一般低于外源融资,但问题在于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所以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外源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权融资两种方式,它是资金使用者与资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但由于其融资的高交易成本使得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只能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徘徊,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进行的融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来完成融资过程,因而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选择,但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之路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据统计,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贷款投入量少,且在投向上多偏好国有企业,3%的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企业融资艰难,障碍重重[2]。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不健全、实力弱、服务滞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缺乏信用观念,也影响其融资能力。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造成这些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持续发展十分艰难,例如在浙江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给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贷款只占整个国有银行流动贷款总额的1%,一些企业因为暂时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因此倒闭。很多企业被迫转而向民间金融求助,民间金融实际上就是高利贷,贷款条件苛刻不说,一年期利率起码是15%,高的有些达到25%~30%,而国有银行一年期贷款的法定利率不到7%。据说,民间金融规模在8000亿元人民币,即使按最低标准折算下来,中小企业每年要事付利息600多亿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采矿、铁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以及政府债券则成为银行争相放贷和投资的对象,有些企业甚至存在资金供给过剩的情况。这些现象说明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存在过多年,但许多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因素并未完全消除,总体上融资困难的现状并未改观。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障碍因素剖析

1.尚未建立切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国家金融调控体系

尽管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已进行多年,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观。在我国目前,许多银行即便对那些愿意接受高贷款利率的中小企业,在没有信用保证的条件下不会放贷。这就是所谓银行贷款的“逆向选择”。目前,社会各方在解决此类问题上,大都实行“一对一”模式,即银行直接面对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抵押资产等。但这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易使商业银行的“指挥棒”倾向风险小、利润高的产业。从国际成功案例看,银行存贷款的利差至少在10个百分点以上,商业银行才能够覆盖成本和风险。这意味着贷款利率须在15%左右甚至更高。但我国传统上对高利率保持警惕甚至反感,而且最高司法解释对超过中央银行基本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利率不予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贷款定价,实现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性,使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原因主要是我国缺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当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力度不可能覆盖全部中小企业,发达国家同样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策性金融调控力度一直比较强,政策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关系国计民生,而相反,商业性金融则是刚刚才进行机制转轨,很多方面还带有明显的行政部门的色彩,目前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四大商业银行的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动机,其关注的[光和服务的中心也仅放在那些有比较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身上。目前我国企业与居民储蓄率为40%,外汇储备高达7,100亿美元,银行存贷差76,000亿元人民币[3],毫无疑问,中国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资本短缺。中国也不存在信息不足和交通不便。那么,中国出现这种资金供给者偏好大规模经营、避免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现象即“金融抑制”的原因何在?只能是政府的政策不当所导致的扭曲,即在政策性金融调控体系与机制缺失,对广大关系到民生的中小企业的融投资问题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支持发展机制与体系。监管部门制定的优先贷款目录之类的政策使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以1998年的宏观调控为例,政策“有保有压”,压的是竞争性行业和中小企业,保的是基础性行业和大企业,直接导致贷款向“大规模经营”倾斜,从而加剧了金融抑制。

2.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转制并非到位,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无非是风险大、规模小、成本高。但据江浙某地调查,国有商业银行中最优质的资产是个人信贷,不良贷款率不到10%,其次,是中小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20%,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其他项目的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50%以上,如果扣除信用环境差以及与国有企业攀比的因素,前二者不良贷款率将会欠大降低。因此,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是以赢利和市场而是以政策和政治为导向的,只要跟着政策走,贷款收不回,反正国家会背着,这种非市场化的思维滞后行为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也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3.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信用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水平和产业水平的普遍低下也增加了融资的风险以及资金利用的低效。各企业间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高效的社会大工业,而是各自为政、相互重叠,使银行无法借助完整的企业组织链来发挥融通资金的作用,导致社会信用资源紧张。中小企业普遍低下的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其良好融资信用的建立,企业管理人员的非规范化行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中小企业的低资信等级增加了资金提供者的资金损失风险,使很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4.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偏大,融资成本过高

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自有经济资源资产少,参与市场竞争时的压力大,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对较大。按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 5,000万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 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属于资产较少的行列,我国大型企业2002年年均产值(年均产值= 相对企业总产值/ 对应企业数) 达到5.22 亿元,而中小企业的年均产值才0. 31亿元[4],从资产和产值与抗风险能力的高度正相关性来看,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此外,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借款付出多得多的浮动利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不仅手续繁杂,还要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加上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承担风险与获取收益之间不成适当比例

对于民间的理性投资者而言,在投资过程中最关心的莫过于最终的收益和所面临的相关风险,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项目,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收益最大的投资项目。我国绝大部分的资金供给者属于非政府的理性投资者,中小企业具有的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风险高和单位资金收益不高的特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的困难,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对中小企业投资过程中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应对思路

1.始终遵行宏观政策与微观方法并重的原则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涉及到许多制约因素,在解决时业应该从宏观的政府与制度的改革层面,以及微观的企业管理、诚信建设和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把制度建设与企业融资环境、内部机制改善有机结合,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中国财经报》记者近日在重庆市调查发现,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政府、社会、中介和企业等四方共同创立的“四位一体”融资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了企业的诚信度。所谓“四位一体”,概括起来就是市、区(县)政府主管门构建机构化融资平台,孵化企业信用,受理和组织民主评议、管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项目;市,区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社会中介提供担保;开发银行批发式审批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受托办理贷款发放和结算。重庆市一郊区县签订贷款协议,发放贷款6亿多,支持中小企业70多户。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2005年计划增至区县27个,试点覆盖率达到60%。同时,利用2004年至2007年3年政策性银行主导“四位一体”模式。

重庆万州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向育容说:“‘四位一体’贷款模式在万州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批8个中小企业放贷1.08亿元,不仅为企业发展解决了资金之急,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是“四位一体”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部分。所谓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就是会员将企业所有信息,包括高级主管人事档案,资产状况等用表记录入档。随着企业申请贷款次数的增多,企业信用等级也将不断提高。同时,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专管办和担保中心以及企业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有虚报,等级将自动降级。通过进入促进会并申请到贷款的很多中小企业,现在都由原来去各家银行“四处筹钱”,变为了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企业融资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重视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随意拖欠借款,资金拥有者不敢或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或拥有者,对自己信用的轻视,或社会对其惩罚力度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在守约和违约之间有所选择。如果社会监督机制作用小,决策者可能更倾向于违约,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讲信用,也殃及其他一些讲信用或尚未建立自己信用的中小企业。对于融资者的资信进行评估时,资产负债是比较显性的,而信用水平则很难进行量化的评估。投资者在分析中小企业的资信时,除了资产因素外,将其信用也大打折扣。社会信用监督体系的建立,只靠市场运作不够,还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同时加大对违约者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机构评估中小企业资信时能够客观公正,不带有偏见。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应从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入手,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权威资信评级标准或者信用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资信标准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我国目前一些地方和机构设立了企业资信评级机构,但存在评级标准不一,权威性差的问题。同时资信评估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督弱,不能及时地报告中小企业的资信级别。我国在各地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监督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进行跟踪监督,定期公布中小企业的资信级别,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或拥有者实现有效的监督,也使投资者能迅速合理投资。同时中小企业必须首先做好企业的内功,把诚信守法经营作为其立身之本,在竞争中培养其良好的信誉,才可能获得信用评估较高级别,从而根本上消除融资的障碍。

3.改善中小企业内部经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必须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宗旨,既要注重中小企业自身的机制建设,更要加强中小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完善,给中小企业以明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变中小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惟此中小企业才可能在市场准入、融资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上享有与大中型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从而赋予中小企业在合法条件下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的职能,改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比如包括对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按照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合理分工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产业定位,提供信息、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人才培训。还包括对中小企业进行必要的财税和市场支持。通过提高税基、规定适度的起征点或免征额,降低税率等方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必要的支持。并把具体的财政补帖和税收优惠程度与中小企业的产业性质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其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

4.不断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设立扶持国家中小企业的国家投资基金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结合我国国情,创建由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信用担保系统。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由财政拨款、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联合出资成立,担保对象要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产品适销对路、有经济效益、有发展前景尤其是那些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融资,使民间借贷今后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中变得更为快捷有效。同时,为改善国家财政资金和融资渠道单一的难题,需要专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发展。在目前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中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在这单一的融资渠道中中小企业一般又被限定在抵押或担保贷款这一条件苛刻的狭窄通道中。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滞决定了中小企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只能占据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市场份额,到2004年底中小企业从国有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只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3左右[5],这和中小企业在产值、就业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显然不成比例。寻找新的国家中小企业投资基金这一融资渠道是必然的选择。

作为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企业主体,中小企业已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但为了解决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因素并非简单问题,需要从战略高度,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大力进行综合治理,内外兼修,对中小企业进行全方位支持,才能真正改善其融资难的现状,促进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新艳.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现代管理科学,2004, (2):27-29.

[2]姜秀昶.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做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经济,2008, (4):11-14.

[3]崔文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 2007, (5):24-26.

[4]林汉川.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探析[A].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坛暨管理科学论坛-优秀研究成果报告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 2005 , (11):15-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An Analysis of Financing Barrier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Solutions to Them

Ye Chenyi 1,Ye Chenyun2,Pei Fucai 3

(1. Accounting School,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China; 3. Tianjin Tianshili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Tianjin 300402,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