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篇(1)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篇(2)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XX2学年担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XX2~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20XX年开始,我校招收双语实验班,我在开办的两年来一直还兼职双语教学工作.发挥自己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中20XX年12月,全国首届双语节在苏州召开,我校也是分会场,我开了一堂《科学膳食》的全国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XX年秋,在上级领导专家验收双语学校期间,我也开了一堂《指纹》的公开课.20XX年,我的论文《从学英语想到双语教学》收入《双语教育在苏州——苏州市中小学双语教育论文精选》,教案《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收入到《苏州市双语教学教案精选》.20XX年,我的教案和文章收入校《双飞燕——双语教学成果篇》.20XX年,我的论文《小图片,大身手——生物双语课堂上的重要元素》刊登在校报《草桥》总第76期上.20XX~20XX学年还负责管理我校与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外教班,学员在参加剑桥英语的KET和PET等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篇(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100039

摘要:远程教育被公认为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意义,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各大远程教育机构却普遍面临保持率较低的尴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远程与面授相结合课程学生的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关系。目的是为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保持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对已辍学和已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的远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以期获得职业上的回报。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远程高等教育提高保持率有以下几点建议: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课程内容方面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支持服务方面,要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

关键词 :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动机;保持率

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现状,采用了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即: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了什么?”而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也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淤在此基础上希望调查出入学动机与保持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远程高等教育保持率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开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情况的初期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专业选择情况、辍学情况、年龄、工作与否、婚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四个方面对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进行分析、做出假设、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总结归纳。

在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提纲编制,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访谈进一步对提纲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正式提纲。

2 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分离的;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时间空间来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于本研究中的远程教育,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入学动机是人类动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入学动机首先表现为受教育的需求,并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具体形式,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入学动机是指:激发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大学,并维持其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保持率”是与“辍学率”相对应的概念。辍学是学生流失的状态,保持是学生继续处在学习中的状态。保持率的具体数值应为某一年级的学生本年度在读人数与其上一年度在读人数的百分比。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辍学率”、“保持率”的统计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如果采用不同的辍学定义,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在本研究中,为了方便调查,直接将已毕业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高的一方。同时将已辍学(或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低的一方。其中“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是指按照一般情况下学生尚未完成学习所需的时间超过学籍剩余年限的情况。

最初访谈计划是访谈10 人,已取得学位5 人,已辍学5 人。但最终同意接受深入访谈以及经老师介绍推荐后同意的学生仅有6 人,其中已取得学位1 人(下文称为A 同学),已毕业未取得学位2 人(下文分别称为B 同学C 同学),已辍学3 人(下文称为D 同学E 同学F 同学)。访谈提纲见附录。

A 同学,女,年龄28 岁,湖北人,在北京某国企工作,2007 年入学2014 年拿到学位,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A 同学家附近小花园内。

B 同学,女,年龄30 岁,北京人,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2006 年入学2013 年毕业,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B 同学下班途中的地铁站内。

C 同学,女,年龄30 岁,山西人,在北京某幼儿园工作,2007 年入学2013 年毕业,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C 同学单位附近咖啡厅内。

D 同学,男,年龄26 岁,河北人,在北京某印刷厂工作,2008 年入学2012 年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某餐厅内。E 同学,女,年龄31 岁,唐山人,目前回到唐山某公司工作,2007年入学目前已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周边某大型商场内。

F 同学,男,年龄27 岁,北京人,在北京自己经营一家网吧2008年入学2010 年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其所经营的网吧内。

通过对上述6 位同学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①职业因素的入学动机对保持率的影响最大,以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高。

三位已毕业的同学均明确的表示其入学动机的职业因素考虑。如B 同学所说“主要因为工作,不把这个学下来单位不让评(职称)”。其中已拿到学位的A 同学,表示工作单位对其学位有明确要求。“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已辍学和未拿到学位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最后(指拿学位阶段的学习),要不是我们单位需要这个(学位)证,我也不一定坚持得下来……”可以看出A 同学的入学动机十分清晰明确,典型的工作因素动机导致入学行为,并且这一动机贯穿学习全过程,直到最后的申请学位阶段。可以说A 同学单位对文凭学历明确的要求也导致A 的入学动机清晰明确。“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我一直很害怕被工作单位淘汰,我不是本地人,学历又不高,我是从中专续的大专,然后再续本……虽然单位一直没有这方面(跟学历挂钩的)升职加薪的规定,但是我一直害怕工作不保……”而C 同学虽然单位没有明确与薪资挂钩的规定,但其通过与同事各方面的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危机感,因而职业因素动机仍然是其主要的入学动机。

同时,C 同学的话也证明了数据统计的第5 条结论即,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同学同事在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必然会制造出强烈的学习气氛,引发周围人员的危机感,并感染调动周围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②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低。

已辍学的三位学生均没有明确表示工作因素考虑的入学动机。“我当时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了,就想反正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报了个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充实一下业余生活”E 同学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充足等因素为入学动机,因此在发现课业负担比较重,与工作和生活发生时间冲突时,便会优先顾及工作和生活。“我一直以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主持广播为主的专业大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这,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主持广播是兴趣,当时想的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D 同学的兴趣是“主持广播”同时“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兴趣与工作两个因素的考虑是其直接导致报名的入学动机,但由于D 同学在报名前没有对电大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便报名入学,在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不同,在工作和课业负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辍学。

③以亲密关系人的影响和社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对保持率的影响不显著。

在访谈的6 位同学中没有一位提及父母对其在报名电大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人对其他社会因素有过多描述,从侧面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④已毕业学生更多顾虑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但是已辍学的学生却担心远程教育学习氛围。

由于已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处于职业因素考虑为入学动机,因此会有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的顾虑。“主要是这个(指电大学历)是国家承认的,用人单位认这个”A、B、C三位同学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强调。“我第一次考完觉得还行,要是好好学还是能跟上(进度)”“但当时第一次考完试以后发现没有想的容易,怕跟不上”A、B、C 三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顺利毕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顾虑。同时,由于多次提到第一次考试的节点,通过访谈又得出第9 条结论即,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而国家开放大学较低的学位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⑤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

A 同学所说“有认识的同学先报的这个……”前文C 同学所说“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B 同学所说“我觉得主要都是周围有人学了这个觉得不错介绍的……”以及辍学的E 同学所说“听说邻居的姐姐在学……”F 同学“一个以前同学先学的……”验证了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即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已辍学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同学同事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电大系统的宣传力度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得知学校的信息。

⑥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相比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动机更明确。

已毕业的三位同学均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报名参加电大的学习,在询问入学动机的时候很明确、很快速的回答了问题。而已辍学的三位学生,仅有一位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而且在访谈中已辍学的三位同学,在问及入学动机时都会犹豫、回答比较模糊,都会经过一段与笔者探讨的过程,通过询问、分析和回忆,来确定当时的入学动机。

⑦已辍学的学生对课程以及学校规章了解不足。

D 同学E 同学在访谈时均提到“感到挺遗憾的,有时间还会翻翻书……”“有过复学的想法,但当时觉得落下太多了,可能跟不上了……”通过询问发现他们对现行的电大复学方法不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入学动机不够强烈,毕竟他们都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并多次回绝了班主任的复学要求。

⑧学生明确通过最终考核所需的条件会降低到课率但同时提高保持率。

A、B、C 三位已毕业同学均提到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时间矛盾,但由于有着强烈的入学动机,他们的学习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但三位同学对是否上课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个忽略工作和家人……”“幸亏学校对考勤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了……”“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对考勤要求不高)才来这的……”三位同学成功的毕业说明他们清楚的知道考核所必须的条件,因此虽然因为时间冲突在到课率上表现不佳,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⑨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

通过访谈,6 位同学均提到关于别人或自己辍学的时间点,其中第一次考试之后是最明显的一次,原因也很明确,因为此时已辍学和未辍学同学之间还会有交流机会,A 和C 两位同学都提到“他们第一次考试之后就不来了,说考试太难了……”B 同学提到“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D 同学和E 同学提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又去过(上课)但是觉得落下太多,就没有参加(考试)”。在学期中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最后考试前看到与标准的差距后进一步绝望从而辍学。

通过这次研究调查对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可以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小调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职业因素入学动机,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励。课程稍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做好学生支持服务,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将地理区域较近的学生或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附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访谈提纲

背景资料

你所在的单位,所选的专业,毕业情况?

主线问题

①为什么要来电大学习这个课程?

②促使你来报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对所选的专业感兴趣吗?

④周围有人推荐或提议你来此学习吗?

⑤报名时主要的顾虑有哪些?

⑥学习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下来呢?

注释:

①参见刘金华:《不同学段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比较研究》,2011年。

②参见李学明:《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电信新技术实用丛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年,第1-3 页。

篇(4)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篇(5)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 29-0016-03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参加国培计划(2011)——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为对象,他们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中学。

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中学小骨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问卷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培训需求情况、困惑与建议四个方面。问卷以集体完成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1份。

二、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1. 参训学员成分

以镇中学教师为主,男性教师居多,中年教师为主。所调查教师中60%来自镇中学,40%来自县(市)中学,;男教师占63%,女教师占37%;25岁以下的教师只占3%,26~30岁占18%,31~35岁占19%,36~40岁占25%,41~45岁占24%,46岁以上的占11%。

2. 参训教师学历

以本科为主,职称以中级为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3%,专科学历的占25%,另有2%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中教一级的占47%,中教二级的占19%。

3. 参训学员中心理教师的比例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在所调查的教师中,专门从事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比例总计不到14%。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中由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为最多,比例都为21%。

4. 参训教师的日常课时量

平时工作比较忙。周课时量以11~15节为多,占44%,其次是6~10节的教师占34%。每周6节以下的教师占18%,16节以上的占4%。

三、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 参训教师的以往培训经历

大多数教师以往都参加过培训,其中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最近5年内,有43%的教师参加过市级组织的培训,为最多。参加过省级培训的教师占34%,其中参加2次省培的占15%,3次及以上的占10%。只有7%的教师曾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对于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相对比较少去参加。对以前参加的培训活动总体上感觉满意的占54%,基本满意的占43%,还有3%的教师感到不满意。可见,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多了,不过在培训效果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但时间问题是学员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调查中,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48%的教师选择了十分渴望,5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45%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是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选择学校经费紧张的占31%,2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这是培训中普遍遇到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教师想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又难以出来培训。如何解决,需要送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理安排。

四、培训需求分析

1. 关于培训目的

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列顺序是:更新教育理念(56%),拓展与更新学科专业知识(55%),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42%),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4%),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23%),服从上级安排(12%),为了评职称(1%)。可见,现在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不再是被动应付。

2. 关于培训内容

问及教师急需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的选择依次是:对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解(62%),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方面知识(58%),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知识(50%),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42%),心理学方面知识(35%),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应用知识(22%),教学研究方面知识(13%)。

对于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按教师需求程度排序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72%),教育教学评价能力(68%),教学科研能力(54%),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34%),课堂教学话动的实施能力(28%),课程资源开发能力(24%),教学话动的设计能力(14%),教学反思能力(12%)。

在培训内容上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认为要把理念、观念、方法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三者有机结合。

3. 关于培训的形式

在培训方式上,教师比较喜欢的依次是:专题讲座(75%)、互动研讨(67%)、观摩示范(42%)、在职研修(37%)、成果展示(34%)、实践考察(28%)、个人自修(23%)、课题研究(21%)、网络论坛(12%)。 在培训方法上,根据教师的喜爱程度,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专家讲授(61%)、示范观摩(58%)、经验交流(48%)、案例评析(38%)。

4. 关于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学员对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首要的是讲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这一比例占63%。其次是要以问题为中心,这一比例占19%。第三是案例要丰富。

5. 关于培训的组织

对于培训的组织形式,学员们比较赞同的依次是:全员集中培训(62%)、专家进行个别指导(53%)、分学段培训(36%)、远程培训(32%)、校本培训(25%)。可见,学员对全员集中培训和专家进行个别指导的组织形式是比较受欢迎的。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68%的学员认为培训班应安排在暑假进行,有28%的学员认为可以放在学期中进行。对于集中培训时间长短问题,没有很明显的区别,选5天之内的占21%,5~10天的占36%,10~15天的占34%,15天以上的占9%。

6. 关于培训的考核

对于培训进行考核应采用什么方式时,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教学案例(32%)、考勤(29%)、设计教案(28%)、平时作业(26%)、试卷考试(23%)、经验论文(7%)、上一堂汇报课(6%)。可见,教师更愿意通过案例、考勤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最不愿以上课、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五、困惑与问题

对于目前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教育观念陈旧(31%)、知识结构狭窄(20%)、教研意识能力薄弱(18%)、缺乏专家引领(16%)、教学方法单一(13%)、不懂现代信息技术(4%)。

对于这次培训教师们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是:第一,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第二,如何解决学生和子女出现的叛逆行为;第三,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的教育学理论、方法、技术。在培训内容上最希望开设的三个专题或内容是:第一,后进生的心理状况;第二,如何对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如何提高学校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同时,参训学员也提出:培训应带着问题(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六、培训建议

1. 关于培训目标和课程

培训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应关注广大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从上面的调查发现,参加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学员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二是如何解决学生和子女出现的叛逆行为。因此在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2. 关于培训形式

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注重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专题讲座与参与互动相结合。二是听讲座、主题研讨、写反思、参观学校、组织活动、评课程相结合。三是积极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并使之贯穿始终,通过开设网上论坛、博客、QQ群、公共邮箱等实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结合。四是集中学习、在职研修、专家追踪相结合。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短期集中培训阶段,以专题讲座为主导,以帮组学员更新观念、丰富理论、指点迷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加强互动研讨、观摩示范。在培训中更多的采取“任务驱动”、“观课议课”、“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

3. 关于培训组织

根据调查平时中小学学校和教师任务繁重,周课时十几节,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来参加培训,影响了学员的按时到岗。有些教师即便来了还惦记着学校的事情,不能完全安下心来。因此,培训时间适当安排在寒暑假比较合适。从时间长短看,每期短期集中的培训时间以10天左右为宜。在培训期间加强过程性评估,重视培训考核,确保培训有序进行。

4. 关于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应该多方选聘师资,组建专家团队,建立一种专兼结合、能进能出、动态更新的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大专家,也要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这样的讲学更受学员欢迎。

5. 关于考核方式

培训各个环节均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凡有一个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发结业证书。集中学习阶段严格考勤,要求每位学员每个单位时间到小组长处签到,考勤情况将记录学员考核表并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第二,设计研修日志督促学员每天写反思,并以此作为对学员进行过程考核的主要依据。第三,明确规定学员在三个月的在职研修中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上公开课、写日志、做研究方案等。

参考文献:

[1]谢巍等.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需求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篇(7)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