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基础设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绿色基础设施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 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 natural, activity place, 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资源的类型、尺度及其地域性。连接廊道包括:绿道走廊(沿河流、铁路等自然景观或人工要素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绿带(受保护的自然土地、本土生态系统或发展结构功能的农业性风景等)、风景连接等,这些连接廊道除生态功能外,通常还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生产功能。

2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

2.1 规划理念与原则

2.1.1 规划的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规律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与经济用地相比,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也和水电、道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样,对城市发展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在规划中主动寻求和恢复被扰动的自然生境,积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规划中应使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先于其他专项规划,保证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2.1.2 功能的多样性

除生态保护功能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应提供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净化水文与空气质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魅力等多种附加功能,体现绿色、视觉以外的复合型功能优势,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水质的优化为例,城市地表覆盖硬质化和地表水流的渠化会带来诸如洪水频率和洪水量的改变,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能够让城市的水文过程重回自然。例如滨河的大面积绿地可以作为洪水来临时的滞洪区,减少洪水的危害;结合道路和水体设置的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带来的大量污染物。

2.1.3 建设的弹性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应做好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准备,以多尺度、多模块、多样性的弹性设计而非标准模式建设生态环境。由于城市中人文、经济甚至气候等条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证生态网络不会随着时间与城市背景的改变而丧失其生态功能,必须在设计之初就以不同的规划尺度建成功能多样、稳定度高、适应性强的网络体系,以便在其中某个部件出现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自发调整进行补偿。

2.2 规划方法与程序

首先,应有计划地维护线状土地的利用,使其成为连接自然遗留地与公园等系统的廊道,将“绿色孤岛”连接起来,并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框架,以发展整体系统风景,减少发展造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其次,应考虑将城市、郊区、荒野等连接起来,并将城市内的各部分绿地网络化,成为多尺度联结绿色的空间体系。再次,连通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通过描述、定义自然资源价值、开放空间网络功能,基于场地的生态、社会、经济联系,规划力求减少洪灾、将腐蚀和沉积作用减到最小、在预计中的暴风雨期不增加场地多余物、阻滞地表径流、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规划程序也是影响建设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应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绿道体系开始,通过资源评估、规划、GIS分析等进行进一步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通过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以及研究与规划部门制定可实施性的保护、建设、弥补、维护方案,最后再实施全面的建设工程。

3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1999年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如美国马里兰州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历经了10年以上的实践,并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与丰富的经验。

在我国,城市景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调查和试验较多,但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普遍呈现尺度单一的状态,抑制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的发挥,使其无法体现在改善宏观环境、保障物种迁徙等方面的功能;在市场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明显小于其他经济商品,无法得到政府与开发商的重视;我国公共参与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常由单一部门主导完成所有专项规划的编制,不利于体现规划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协调合作,但权责利益分布的不平衡可能产生协调不当或地区保护主义,导致生态廊道在某些地域被中断等问题,使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难以在全区域范围内实现。

有鉴于此,政府应自上而下深化认识,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并打破行政藩篱,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李迪华, 韩西丽.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城市规划, 2005, (09).

[2] 陈靓.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3] 张红卫, 夏海山, 魏民.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 中国园林,2009, (09).

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理念;评价体系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environment pressure highligh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rough to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green concept, from six subsystems, four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evaluation index, assum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and policy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Green id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规划不合理、投资不均衡、建设滞后、运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等问题[ , ,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I: 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独立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 ]。还包括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以及废物处理等问题(Moffatt, 2001)。

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评价可以为项目决策、政策建议提供依据,有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已有很多学者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申立银等[ ]构建了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韩传峰等[ ]建立了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的绿图计划,是近代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代表,并已经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 ]。Rosa Arce和Natalia Gullon将战略环境评价法(SEA)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中构建了评价体系[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从生态角度考虑,更多的关注经济及社会效益外的生态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构建评价体系,从而评价创建绿色城市的基础设施绿色化程度,以及为决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础设施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系研究认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基础设施的技术更新,有关能源和资源利用,防止环境退化的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 ]。因此,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分层分析。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对基础设施的分类,将基础设施系统分为城市能源子系统,城市供排水子系统,城市交通子系统,城市通讯子系统,城市环境子系统,城市防灾子系统[ ]。

基础设施的所表现出来的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的特性,就是绿色理念在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应具有的特征,包括Distributed(分布式的小规模的,分布于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Clustered(集群式的,分布式网络节点所组成的层级结构)和Interconnected(相互连接的,地区之间的各种物质流、信息流的连接)等。这些特征的集合本质的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各个侧面,体现了基础设施中的绿色理念 [ ]。基于绿色理念,结合绿色建筑(GB: Green Building)的定义[ ],从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水、土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供舒适的服务、改善自身效率四个维度对上述10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这四个维度的指标。

(1)高效利用资源。分布式的(Distributed)基础设施能充分利用当地现存优势资源,设为 ;相互连接的(Interconnected)基础设施使资源易于流动,从而容易得到充分利用,设为 ;反应灵敏的(Responsive)基础设施能灵活的利用各种资源,设为 ;使用可再生、低负面影响的(Renewable, Low-impact)资源和能源,设为 ;适应现今使用要求的(Appropriate)资源能源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在功能和适用条件上能转变的(Adaptable)基础设施使用周期长从而节约且高效利用了资源,设为 。

(2)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分布式的基础设施较集中式的对环境的破坏更小且容易利用废料,设为 ;一体化的(Integrated)基础设施融多种功能于一体且在各个维度上与周围环境融合,设为设为 ;反应灵敏的基础设施其产出应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设为设为 ;低负面影响的基础设施表现为其过程和产出对环境的影响都较小,设为 。

(3)提供舒适的服务。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便于提供完善服务,设为 ;以服务为导向的(Service Orientation)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设为 ;与要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适当的服务而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多用途的(Multi-Purpose)基础设施能满足多种服务需求,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变化,设为 。

(4)改善自身效率。集群式的(Clustered)基础设施便于管理和改善,设为 ;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易于发挥整合效应,提高自身效益,设为 ;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使其各组成部分都能发挥功效,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变更功能和适应条件时成本更低,设为 。

2.2 层级结构及权重

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体系的目标是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由六个子系统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这六个子系统都受到高效利用资源等四个维度的影响; 各项指标分别体现了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

为进一步完善这个评价体系,寻求各评价指标对目标的影响权重,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再通过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向量。经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出四个维度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如下。

= =

= =

= =

= =

3 结论

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 源头做起 综合规划设计

1、从小做起,从源头做起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硬质不透水性的地面随之不断扩大,降雨时地面入渗量大为减少,汇流时间缩短,径流峰值流量增大,给城市下游雨水集中排出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引发城市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质污染加剧等问题。

近十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在对雨水处理问题上也都实践着自己的做法,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管理,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设计等规划设计理念,其核心都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径流量消减峰值流量,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地表径流及水文化状态。

雨水源头管控的价值远大于后期治理,源头减排水体包括了水质控制体积、地下水回补体积和源头滞蓄体积,低影响开发一般是在进入市政管道之前,在一定的地块面积内建立源头分散式小型设施,如,凹型绿地、雨水花园、绿化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桶等,这对中小型降雨进行径流总量和污染物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降雨量设计作为重要的控制目标和设计依据。当然,这些分散式的小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应对大流域、特大暴雨时作用显然是不足,一般的城市都有面临着排水防涝、防洪、水资源缺乏等问题的困扰,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自然的蓄水塘、湿地、滞洪区等绿色基础设施一同作为低影响开发工程的内容。

建设海绵城市重要的是顺应自然,低影响的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有的自然,保护好土地,保护好水生态环境等,总之,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体系。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受到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以修复,使城市生态多样性并存。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城市开发一定要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开始,全面采取屋顶绿化,渗透型路面,凹型绿地,人工集蓄池,人工湿地等,使得雨水积存净化。采取种种低影响开发系统措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雨水系统,达到暴雨时,能够减轻雨水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2、改变传统认识 改变传统单一建设

针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城市病,提出了需要建设海绵城市,改变我国目前传统的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管收集、渠汇集、河道排放的三级体系。这种快排式,集中末端排除的单一做法。建设海绵城市依照“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将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及排除密切结合起来,使城市的雨水径流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城市每一块建设用地都作为城市源头建设用地,进行低影响开发源头控制。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不能单一只考虑绿化的需求,要与城市雨水收集相结合,在用地条件可行时建设为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除渗透、滞留雨水外还可控制面源污染。改变传统的绿地集中建设模式,在小区中、道路旁随处建设下凹式接纳雨水的街头绿地。另,凸型绿地不仅不能起到调蓄、渗透、吸纳、净化等功能,还产生高耗水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城市下凹式能够接纳雨水的绿地,应占城市整个绿地的60%以上。但要注意,由于路面径流水质较差,道路绿化带及直接接纳道路雨水的绿地,景观植物需选择耐污染、耐浸泡的植物。人行道、自行车道、步行街、停车场等轻型荷载路面有条件的都应铺装成强透水性结构地砖,铺装率应在70%以上,对中小型降雨基本不产生地表径流。在城市公园、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都应建设收集雨水并且可以循环利用的蓄水池,同时,作为周边居民的应急水源地。据中国 城市科学研究会水技术中心推出的一些先进技术,如,通过在蓄水池底铺设表面经过处理的砂层,沙地雨水处理池和含氧量比普通雨水处理池提高了3倍,可使水长时间保持新鲜度。

3、建立城市绿色道路雨水系统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面源带来的污染很严重的,污染负荷很高,因此,城市道路雨水控制与利用对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一些道路雨水系统做的比较先进的国家早先年就已建设了道路雨水系统,如,英国排水系统中主要的植被过滤带、雨水花园、雨水塘、湿地等都结合了道路建设系统实施,已成了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在水法中规定,必须在道路周围修建雨水塘以保护水源免受交通污染,同时,对路面径流进行控制。在其他国家,如,德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道路周边通常都设置各类雨水湿地、雨水集蓄塘等滞留设施,不仅有效调蓄峰流量、消减道路径流中的污染物,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营造和景观改善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我国,今后的路规划设计中也不能单一只考虑道路的行车线型、交通流量等,雨水规划设计也不能单一只考察管道径流量,排的越快、多越、越通畅越好,小管径收集,大管径汇集,河道排出的灰色雨水排放系统。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一定要科学实效的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道路周边或更大范围的自然条件及人工工程将雨水留滞净化,建立起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控制目标的排放系统。

4、发展中的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发现、不断的创新过程。联合国提出建设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控制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将多重灾害降到最低点。所谓弹性就是要有一定的宽容度,能放能收。从城市水资源来说,把水循环的利用起来,每利用一次就是水资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了二次就是增加了二倍,以此,就做到了水资源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理念也就是这种发展创新的延伸。

建筑物的设计,要以降雨和建筑物的垂直绿化结合起来,将绿化植物长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壁上,建成垂直园林建筑物,不但使每一栋建筑物变成漂亮的园林建筑物,还会成为整个城市美丽的景观,并将建筑物排下的雨水充分利用。

当一幢幢的建筑物都能成为园林式的建筑物,那每一幢建筑物就是一座微型低影响开发的海绵体,每一个海绵体组合起来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这个海绵城市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赵杨 李俊奇 王文亮 王建龙 王思思 宫永伟.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中国给水排水2015,(04)

篇(4)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引起了社会上的重视。在以往的建筑工作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多数会选择一些价格昂贵、性能较高的材料,但由于农村的土地较多,任何一种可能造成土地污染或者空气污染的材料,都尽量不要应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否则会对农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技术设施建设材料,应保证择优选择,通过利用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类型较多,包括道路、桥梁、垃圾处理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对农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日后,必须选择有效的材料来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材料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若继续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将不断加重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害。农村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成为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材料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将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性能、服务年限产生作用,所以,对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进行讨论。

1 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固有的环境、水源、空气等环境,都要优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在农村投入的建设力量较大,虽然在起初阶段表现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长久的发展后,由于材料的选择失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空气环境,同时对农作物的生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比较广泛,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等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应用高耗能材料,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环境出现恶化。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材料的选择相对单一。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总是选择单一的材料,没有太多的创新,由此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材料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尽快的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必须择优选择,以此来巩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

2 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材料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不能完全与城市站在同一个标准上,否则很容易导致自身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本文认为,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绿色化”方面来努力,这在材料的择优选择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学校、医院、卫生机构,都应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材料来开展,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材料应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当中,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应保证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当中,应开展多项对比。农村一直走的都是绿色化的发展路线,通过对材料的多项对比,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村的材料已经有了绿色化的趋势,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应持续执行。

第三,绿色化的材料选择和绿色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巩固已经获得的绿色化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开展较多的绿色化创新建筑,以此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择优的双重需求。

3 材料的择优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的工作中,部分标准甚至高出了城市,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材料的择优选择,从客观上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应积极向绿色化靠拢。

首先,大量的应用节能材料。例如,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传统材料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只有选择新型的、高性能的、绿色化的节能材料,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在运用节能材料的过程中,应保证节能材料被应用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生活当中,以此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其次,将原有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节能优化,例如绿色混凝土等等。绿色混凝土虽然在价格上比较高,但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长久应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肯定。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在今后应深入开展,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标准,满足较多的需求,以此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进行研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农村都选择了较多的绿色化材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投入的资金、力量也会逐步增多,此时应在材料选择、研究上展开努力,健全建设材料的应用体系和选择指标,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的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层次分析法在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4,05:71-73.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应用

海d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环境变化时,能够维持城市范围内的旱涝平衡[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洪涝和干旱灾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能发挥出吸水、渗水和储水功能,当发生干旱时,将这些吸收的水分进行充分的释放。这种设计理念在不打破生态原则的基础上,有效的将人工和自然途径相结合,不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1、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也成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用通俗的化来说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城市各个地方用吸水材料作为海绵体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树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时不会影响市民的正常休闲,在暴雨来临时,就发挥出其特性,将雨水囤积,避免发生洪水或者内涝,大大减少城市积水的几率。这些囤积的水在干旱时可以通过浇花、洗车等方式进行释放,充分利用,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大幅减少了政府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大大降低了因内涝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2、海绵城市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及资源为前提,将土地浪费及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最小化,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及生态利益最大化。在处理排水管道与不可下渗地面时,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水平衡,根据场地特征进行科学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畅通。为了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就要严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长通过时间。根据小规模场地中设置分布式过滤、阻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过滤和储藏[2]。

3、园林景观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1净化空气,降沉降噪

园林景观植物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和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维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这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气温度。园林景观植物规模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尘、防风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种生产和汽车等制造的噪音。

3.2实现低影响开发

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藏、调节和传输同能实现低影响开发,使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实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就必须以生态优先和规划引领为基础,重新对城市空间进行认识和利用,提升城市规划和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对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明爱区域要限制开发,有效的保护,同时根据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新开发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区进行规划和建设。绿地水体、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及生态铺装是实现低影响开发园林景观常用的手法。

3.3 净化水质,保持生态平衡

水生态基础建设是海绵城市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处理又关系着水生态的基础建设[3]。在传统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构建单一的灰色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往往由于功能单一而无法完全解决复杂的水污染问题。通过管道将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这就对水质造成了二次污染。绿色的基础设施完全对立于过去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通过建设园林景观植物对污水进行净化,对净化水质、防洪、气候调节及保护生态坏境及五中多样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湿地中的应用,湿地植物不仅能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净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补充地下水,防止洪涝等自然灾害

湿地不单能提高物种的多样性,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还是方便储存的良好场所。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是直接将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没有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系统。不透水的铺装应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径流系数增大,从而形成洪涝灾害。园林景观植物的应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合理解决超标径流系统,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相互配合严格控制水流。园林景观植物的叶脉及根均有一定的储水功能,通过在道路两旁建设生态滞留地,利用海绵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况下进行吸水、储水,降低径流系数,在干旱的天气通过蒸腾作用将吸收的水分释放出来,补充地下水以调节城市气候,降低热岛效应。除此之外,园林景观植物的根系对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质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情况。

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强调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传统排水防涝系统的加强和优化。在现代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加剧、日渐突出的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范围广,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构建遵循自然规律,将改善城市生态的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了既科学有效又外表美观的绿色基础设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促进了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度,并大力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美好。

篇(6)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篇(7)

1 沿海城市的环境概况

1.1 沿海城市的环境特征

根据国际间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海岸带和江河平原地区是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区域,这主要体现在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与气候变化的敏感关联。地球的地质运动不断改变地球的现状,直到今天这些运动仍然在或快或慢地继续着。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岸地质环境受到影响,因为地质的构造运动而发生区域性的下沉现象。其次,由于沿海地区本身土质湿润、地基松散,其上层受到一定的压力荷载后容易发生沉陷问题。

对于沿海城市来说其空间形态的发展受到了沿海特殊的河道和海岸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灾风险特征,城市形态受河道、海岸的影响大、接触界面多其相应的受灾可能性就增大,反之则较小。

1.2 沿海城市在气候变化中面临的风险

1.2.1 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围内西北太平洋与东印度洋海面的上升幅度最大,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幅度要高于南半球;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季节变化幅度要高于其他大洋。在一些太平洋和大西洋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的峰值还与台风、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重叠,而这些地区却是城市密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造成更为严峻的城市安全威胁。

1.2.2 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促使海水向内陆地下入侵影响内陆的水资源环境。在地下水位偏低的沿海区域,其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位于咸水层以上的淡水层,海平面上升将造成海水地下入侵的速度和面积增大,淡水资源被咸化加快,加剧沿海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城市都位于沿海或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不但影响了这些城市的供水系统,还对这些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排水工程带来了困难,进一步影响这些城市和地区的长久发展。

1.2.3 海岸侵独。引起海岸侵烛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海岸动力对岸线的直接破坏,二是海岸动力作用使沿岸泥沙亏损而引起岸线后退。这些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影响。海岸侵烛和淹没沿海低地是海平面上升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后,相应区域的相对水深和潮差都会变大,使海浪和潮流的作用增强,海岸侵烛加剧。

2 沿海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灾害适应性实施策略

2.1 基于防御基础设施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提供基本服务,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了提供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农田、公园等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同时还包含了城市的道路交通、市政管网、电力通信等保证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防御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景观防御工程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海岸的防御能力,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干预手段来应对由自然灾害事件,如气候变化过程带来的风暴、洪水和侵蚀。目前,防御景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人工为主的硬性工程设施和以自然系统为主的软性工程设施两大类。

2.2 基于自然动态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自然界组成的一部分,1个公园、1个庭院,甚至是1颗树、1朵花的兴衰发展和变化都是自然动态过程的显现。回顾历史,无论是东方自然山水园,还是西方的几何式景观,都源于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之中。虽然,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已经从过去庭院中的自然走向更加广阔的自然,从公园、风景区规划、到废弃地恢复、绿道体系、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自然元素始终是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过程不可脱离的基石。

2.3 基于景观技术创新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对于沿海海岸环境来说,在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加剧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景观技术,无疑是未来海岸景观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由于海平面上升产生了许多不可预测灾害的可能,因此过去的景观形式和技术无法满足新的为应对复杂海岸环境条件的景观策略。这些技术能够为新的景观形式创造、新的空间利用方式提供可能。例如为了加强自然系统而建立新的人工湿地景观的技术方式,或者为了适应未来洪水灾害而加强活动场地本身的可调节功能需要的技术方式,又或者是为了增加海岸空间生产性景观功能而要求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