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历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历史课程中还应该具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的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以此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再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思考方式上给学生更好的引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效方法
1.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要想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导入新课程的历史问题尤其重要。在课程开始之前的预习中,要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思考方式,设计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节奏,有意识的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前预习遗留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做的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其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课,课前预习中就提出了如“希腊、罗马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是什么?”“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衡量利弊?”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启发他们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整理好的预习结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比如,在讲到“”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讲述之前中国的文明和经济情况,让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环境后,发挥想象,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3.开展思辨探究拓展思维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辨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实,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历史事件都要考虑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分析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采用探究性应用模式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大幅提升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习起来比较烦琐。在课前预习中将任务进行分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将所有的内容串联并展开专题讨论,虽然探究中大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看法不一,但是可以通过老师引导达到意见的统一,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所掌握,一举多得。
三、结语
(一)强有力的教学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事件距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遥不可及。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如果要想学生集中注意力,光是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历史课程的多数内容文字性的特色,如果单靠这样一种模式与途径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坐标的话,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对史料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事件及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似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眼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到“”的导火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那副的浮雕图片放到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的场景,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
除了说明作用外,就史料本身来说,实际就是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史料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元素,改善以往传统单一的历史教学局面。史料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照片、录像以及文件等形式,教师在利用史料教学丰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对史料形式进行合理选取,以便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样以“”为例,虽然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但是其作用和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进行说明;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话,其中涉及到许多发明与标志性事件,建议可以使用文件及视频等史料进行辅助说明。
二、新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着重围绕其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合理选择史料
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史料,并且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是每种史料都适合进行教学,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史料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程度。在判断这一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显性联系与隐形联系都考虑进去,在考量史料匹配程度的时候可以从其中某一个角度进行;其次,史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程度。史料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如果学生兴趣不足的话,可能难以发挥其作用;最后,还应从课时安排的实际入手,查看史料形式是否与课时安排冲突。如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选择了视频形式的史料,一节纪录片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课程时间安排紧凑的话,会直接占用课程教学的时间,属于不合理教学安排。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或考虑利用学生的自习时间。
(二)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模式
史料是重要的教学辅助,与历史教学相比,在设计的严谨性方面可能更为宽松,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建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模式,高效开展史料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探究性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控制好小组的平均实力,让学优生与学困生都积极参与到史料教学中,对史料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挖掘,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看到更多课本上不曾涉及的知识与内容,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结语
课堂结构严谨,学生才能产出学习兴趣;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可见,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一堂历史课获得成功、取得高效的重要因素。首先,课堂气氛要“严”“活”相济。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高超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做到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泼,既紧张又轻松。要“严”“活”相济,即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呆,活而不乱,使学生从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中获取新知。其次,培养能力要与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有机结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高度出发,综合运用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再次,设疑要难易适度。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制作、运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状态。教师的设疑要兼具深刻性和启发性,但不要过于深奥,深奥则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要过于简单,简单则激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难易适度,使个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
二、要积极地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历史知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通,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课堂语言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听你的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既精通历史知识,又有广博的其他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下苦功夫钻研语言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贫乏,单纯去钻研语言艺术,则永远也不可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说出惊人之语。
三、要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谋划者、组织者、参与者。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突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灵活地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张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要合理地发挥“课前提示”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合理地发挥“课前提示”的作用,把“课前提示”分设成一个个小问题,边讲边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增强,课堂效率稳步提升。
五、要充分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我们都知道,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各种活动能拓宽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课外活动要求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束语
(一)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程所占的分值比重比较小,难以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强势学科相抗衡,导致历史学科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的下降,进而影响到教与学的积极性,抑制了课堂教学创新性和活跃度,致使历史课程成为广大师生不愿说穿的鸡肋。
(二)教与学难以良性互动。
当前不少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在教改的路上刚刚起步,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再加上部分教育工作者抱着撞钟思想,只管上课不注重效果,导致课堂教学死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不少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考取高分,至于为什么学习从未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促使部分教师产生了消极教学的思想。
二、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思想观念不到位,也难以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亦如此。广大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从固有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走出来,就难以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二)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无有规矩难以成方圆,要努力建成靠制度管人办事的良性机制。面对教学改革新要求,学校要根据上级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例如,结合新出台的《历史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便于操作的教学规范,明确教学目标,并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
(三)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目前,我们所用的属于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对于教材上,也存在弱点,即具有较差的时序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系统零碎。分析学生的情况,其基础较差,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来说,理性小于感性,所以,我们教师应在对教材的整合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的理解、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达到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够对历史知识在把握上达到时序性、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伴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冲击着教师旧的教育理念、知识的结构。对于新历史教材,受“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的影响下,在指导的基础上而编写的,对于教师,在学习整合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
二、教材整合,把握的原则、方向
对于教师,往往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为了指导、帮助学生而建立的,即完整体系的历史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设计的。在教材整合方面,从以下的原则、方向等方面把握:
(1)对于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整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而进行。
(2)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材的具体内容而开始。
(3)在学校和国家的推进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积极去配合。
(4)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们要依据课程的标准、模块去教学,所构思的模块是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框架。
三、教材整合的基本策略
1.整合同一版本的教材内容
(1)从课程的主题出发而整合。
对于历史新教材,其专题的编写模式主要以教学主题而编写的,从必修教材或选修教材开始,或者涉及到小的单元、小的一节的内容,都以特定的、某个教学的主题而编写的。在历史教学中,对于每一节课,中心思想是教学的主题,而主题属于一节课的主导和纽带。我认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而重新规划教材的结构,再进行教学的设计,使知识结构是严密的;逻辑顺序是符合所要求的,对于学生来说,在主题下而去学习,从而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对于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其主题是:人类从专制走向民主。第二,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以这一主题为中心而设计。对于教师的备课、教学过程,要抓住“主题”,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来优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在过程中,要抓住“主题”,来达到知识线索的清晰,学习的效率提高。
(2)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教材的整合。
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包括:横向的联系和纵向的联系。对于横向联系,以时间为点,即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所存在的联系;对于纵向联系,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考虑,这里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都考虑在内。在教材整合过程中,我们所遵循的是:历史知识内在的联系、知识的规律,这样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掌握。
2.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
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从知识的重合点开始进行,达到整合。根据课程标准,这是教材的依据,而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的是课程的标准、要求,属于同一个的知识点。对同一知识点来说,虽然说法上不同,但是,教材内容的重合很多,对于我们教师的备课、教学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些重合点,为了优化主干知识,也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整合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1)从实用性开始,整合要注意有度。
对于现在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往往知识是丰富的、内容是复杂的。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会遇到,这样的历史知识很少,但是,新课程要求掌握这些知识,为了学生掌握知识,教师的备课要全面。在整合教材中,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
(2)从服务教学开始,合作其他学科而整合。
对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趋向专业化,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以前的知识储备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以及开展与其他学科间的合作整合。
4.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整合
在高中,历史教材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打破了,编年史体例改变了,以专题为主的教学,其专业性是较强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出发而整合教材。在处理教材时,要有意给予学生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在教材的线索达到理清,在历史知识、体系达到建构,这样,学生就会掌握知识。
四、结语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措施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观念早已不断更新,全面综合素质的内容也与以往较为陈旧的旧式教育思想有所不同,陈旧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新式教育的各种要求,更加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改造的行动刻不容缓。
一、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形式
(1)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增添多种教育方式,让历史的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更为科学高效,用多种教育方式把历史教学的内容精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增添历史教育方式,让历史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必须要一改旧式的教育方式,让课堂上的教育不再是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发达的科学,充分发挥发达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高效的运用到历史教学形式中,进而推广对新媒体的使用。教师们对电子课件的制造和使用,再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复原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而且必须要把教育方式向科学高效的方向更新,把历史的史实和历史理论结合教学,不再单单地强迫式的规定学生生硬地背诵记忆历史理论,而是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使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但能够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1)对课堂上的教育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从被迫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在以前的旧式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历史等需要记忆的科目,更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因此,必须要从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面对史实,教师要尽量用不带有主观意识的陈述的语句将其表达出来,对历史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和争议,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对历史问题进行充分地想象、讨论和思考,提升学生反思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缺乏教师压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对教育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改变学生方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革,要改变陈旧的只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方式,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增添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让其自主发掘、探讨、钻研历史问题,对历史进行探索和讨论,不断地增添他们对历史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历史论文的撰写,让学生自动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人物扮演,让学生自主制作历史课件等多种教育方式都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重点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教育学生历史知识的重中之重,只要对历史感兴趣了,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现今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对历史感到无趣,则是由这么几个原因构成:一是学生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尚不严谨,对历史尚未形成理性评判的思考方式,对历史的兴趣只停留于层次较低的范畴,许多学生只把历史当作小说或者小故事来看,对野史的兴趣比正史的兴趣还要浓烈,从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有一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则把学生带入了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而这些感觉却都是短暂而停留在表面的,学生只被历史故事情节所吸引,并非对历史产生真正的兴趣。而有些历史知识十分枯燥,其理论又十分难以理解,一旦学生对历史感到了阻力和乏味,其仅剩的兴趣将会被磨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1)把历史融入实践中,提高历史在学习中的实用性,带动学习历史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历史作业和历史考试上进行改革,不再把历史的作业和考试停留在书面文字表述上,可以用历史小论文代替考试,让学生们从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联系当今的社会,运用带有评判性、严谨性的历史分析方式对现今的社会进行评判,进而让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更为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传记编写和扮演的活动、开展历史讲座、开展相关历史的小活动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要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要增添学生在历史科目上取得的成就感。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要从浅到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不能让学生出现“不管怎么学都不会”的心理,一旦出现这种“怕”的心理,学生就会在历史上学习感到吃力。因此,讲授知识时必须逐步教授,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支持学生,给学生增添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最终保持着对历史稳定的兴趣。
结语:历史学习是一种学生对世界进行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历史不仅需要教师锐意创新,还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创新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历史的氛围中;也必须要增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平.试论建构主义与历史新课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5(2).
[2]刘立明.国外有效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
[3]柳延东.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认知;行为意向;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51-02
从心理学分析,创新思维是由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部分构成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体验;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索实践,从“情、知、行” 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情感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知识点转移及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就需要激发新的兴趣,把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情境要蕴涵矛盾和疑惑,使学生产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述《明朝君权加强》时,丞相自秦朝设置,古往今来那么多名臣辅佐皇帝取得盖世之功,怎么要废除呢?提供史料“内官传旨,必须复奏,复得旨而后行”,也就是说圣旨要先经过丞相把关,要是封驳,再次下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同意才能实行。启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的思维碰撞,顺理成章地引导其研究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情境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让历史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善于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授《三国鼎立》时,设疑: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引起学生争鸣,然后提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如何建功立业?”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提供史料:“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唯才是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许昌附近屯田”。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其后回到统一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对曹操客观评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原型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原型启发”是利用储备在学习者认知机构中的类似事物,促进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认知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史料观察、类比、迁移,得出新的认知,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航标。
回归现实思考,寻求内在规律。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例如,讲到“经济危机”时,以超市物价变动为生活背景,欧债危机为原型,引出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主要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继续启发,如今新兴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原因何在,同样表现为这样的矛盾,未来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规律。
延伸史观教学,开拓发散思维。史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因时代、立场、方法、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多种史学观点,以此为思维的模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如讲授《》时,评价对中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观点:给中国带来了危害,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开启近代化;促使中国进步,早来比晚来好。前一个是革命史观,中间一个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后一个必须用唯物史观加以纠正,不能为侵略唱赞歌。不是唯一性的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历史知识,进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指向发展,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认知。
三、搭建对话平台,构筑创新行为意向
历史教学是各个主体或各种教学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和共同的作用,在学生体验探究以后,就有可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逻辑或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思维行为意向。
1.设计有效探究。针对初中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转变特点,以及活泼好动、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实践中笔者设计五分钟历史讲演活动,分小组合作完成,推荐优秀作品展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讲演内容和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相声秦始皇―我想再活五百年;历史剧高冷皇帝乾隆爷拒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利用陶艺课自制历史教具战国钱币;唐朝筒车等;利用美术课制作中国史前人类漫画,二战欧洲战场地图等。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发展评价。
创新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印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想法, 让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撰写历史论文,设计历史思维导图, (下转53页)(上接51页)参观博物馆的游记等个性化的发展,展现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造潜能、陶冶创造素质,如此,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 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 中国教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