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 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管理;实践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067

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作为应用型院校需要不断探索,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有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很好的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相结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践教学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1]。

1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所占的教学学时比例比较低,理论课程占据的比重比较大,将更多地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难保证。(2)课程设计主要是在相对应的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如工程制图对应的CAD制图,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对应的招投标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对应的施工组织设计等,都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为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相互割裂[2]。(3)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直接再进入高校工作,师资队伍没有达到双师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掌握的工程实例比较少,而且很难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学生与实际工程接触更少,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 构建初、中、高“三级”平台

(1)初级平台――课堂实践能力训练,将课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初步体会,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效率,目前已经确定房地产估价等3门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2)中级平台――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充分应用广联达软件和斯维尔软件,开展工程造价软件级应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3)高级平台――校外实践能力训练,新建烟台市第一监理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对于应对目前建筑业行业整体萎靡形势造成的实习基地紧张状况,开放式的教学实现了工地技术管理人员讲解工程管理技术,指导教师辅助讲解并共同答疑,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2 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强管理

由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教学管理、实习基地建立、学术讲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六个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结构不是特别复杂的别墅项目,一个案例贯穿所有课程设计,2015级的CAD制图课程设计已经率先采用统一案例,从基本绘图、识图开始打基础,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开设做好准备。(2)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比例,2014级开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校外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内容,校内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和格式审查及资料提交,目前已经开展,2015届部分同学毕业生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外实习并在校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成果符合实际,有很好应用价值,效果非常好。

2.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构建“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目前主要基于校企合作形式,学院内聘教师和企业专家工程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企业专家更多的进行专业实践技术的讲解和操作,内聘教师在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并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2.4 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学子2015年首次参加山东省BIM大赛和全国大赛,在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竞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以后省赛和国赛的参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取得BIM获奖证书,对于就业很有帮助。

2.5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积极组织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培训,鉴于近两年来建筑行业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让教师接触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与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将最新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对接社会。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1)通过校企合作,使老师和学生都能了解专业方面的需求和最新技术,制定出能够胜任岗位能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2)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到企业里参观、学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并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采取“基地+实习+就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实习基地实习,表现突出,经过实习单位考察和系部推荐,成功就业,实现以实践促就业;(3)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家进课堂,聘任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将行业的最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将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带进课堂,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创建多元师资队伍。(4)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可以到企业学习,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培养能够胜任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校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系一直非常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近几年实际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实习过程中、就业后企业普遍反馈职业胜任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受到企业欢迎。因此,考虑到土建类专业的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和专业需要的人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明,吴光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2]程明勇,刘胜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

篇(3)

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高校课程群的建设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五种:(1)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2)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是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5)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目前,学术界认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2课程群的由来

2.1就业市场的现状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地调研和分析就业市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个高职生,岗位定位是普通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而不是研发、设计人员。要求学生在上岗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不需要过多的岗前培训直接可上岗。而高职生在校学习了很多课程和技能,但基本上是零零散散的,有些知识陈旧,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有些技能与岗位脱节,不能胜任相关岗位。

2.2课程建设的现状

2.2.1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照搬本科教育课程,对本科课程进行“压缩”,高职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应该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技能群,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群.

2.2.2纯技能培训方式.与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相反,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应用技能的培训,基础不牢,头重脚轻,不顾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忽视高职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有机整体。

2.2.3以现有教师状况开课方式.有些学校设课程就着有哪方面的老师,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程,完全不顾“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3学生自牙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人学基本技能和在校学习所需技能存在较大差距。传统课程教学过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掌握的是一门门课程技能的单一映像,学生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融会贯通这些技能。

3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群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多,现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应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群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

3.1教学条件建设

在教学条件方面主要应包括:(l)具有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制订的课程群教学要求和群内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具体方案,及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一方面选用国家和行业规划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编写既是教师教学及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加透彻、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这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习实训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这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t成为可能。

3.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组织上,要形成以课程群建设主持人为总负责人,以各课程主讲教师为骨干,团结和带领课程群内全体教师,围绕教学、科研两项中心工作开展课程群建设各项活动的组织形式;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平衡,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高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上,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档、不脱档,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重视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生产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训练;制度上,强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意识,尤其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培养课程群内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及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单门课程的建设一般只需考虑自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组织形式。而课程群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群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相互间的重复、界限不清等间题,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专业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彼此照应、各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主要应包括:(1)课程教学大纲既要体现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相对独立性,又体现与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重点难点突出,精选、精讲教学内容;(2)实习实训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注重学生就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3)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课程体系统筹规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效果是否明显;(4)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形式因素,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区别,同样也不能归结为物质形式的不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之间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也都有所差异。对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检查,既要考察课程群内各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共通性和学科特色,又要考察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作为一个集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的研究、交流与整体发展情况。

3.5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素质形成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将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职能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重。不能仅仅将考试作为学生期末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素质形成规律的手段。其次,应将素质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4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实践

4.1科学制定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

我院建筑施工课程群主要是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考虑到建筑施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我们结合“施工员”的技能要求,适当扩展一些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知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广泛调研、精选课程、加大投人,从设备和师资等各方面全力保证,争取建成一流的高职教育课程群。

4.2完善规范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文件

为了规范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我院整合多年课程建设的经验,并吸收兄弟院校的成果,提出了完善教学文件的要求:

4.2.1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教学调研、了解建筑施工和对应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并运用DACuM方法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制定出教学计划。围绕教学计划,我院确定了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等3门职业基础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等4门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力求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尽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全面革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是本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除了能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该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目前我院的做法是每门课程安排理论教学4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课内实验20学时左右以及1一2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再安排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2.3统一使用电子教案。课程群每门课程均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电子教案,与习题一起上网,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使用统一的电子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4.3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任心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灵魂,名师主讲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课程群建设质量,我们着重抓了以副教授为教学核心,以高级工程师为实训指导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由系主任牵头负责,全体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主持多媒体课件建设、编写优秀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我院土建类专业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有一大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终身从教,形成了理论教学严谨扎实、实践训练严格真实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引,以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发展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精神好、职称、学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各具所长、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始终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多名中青年教师到施工一线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兼职在企业从事工程施工、设计、监理、招投标、技术推广、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或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此外,还积极参加横向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完成的生产教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先后通过校级或省级鉴定的科研教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8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4.4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职教材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重新编写或精心选择了一些与课程群建设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尽减少理论推导内容,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便于组织教学。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拓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专业教师编撰教材,编撰教材是一项孺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参与编撰教材能为教师提供接触专业理论并探究专业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愿望,促使教师不断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团队教师共编撰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实训》等六十多门教材,其中《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八门教材人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均令人满意。

4.5加强实习实训室建设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习和实训.根据课程群建设要求,我们对选定的课程,分别建设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保证完成全部的课程实验与现场教学,课后对学生开放,利于学生的自主训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注意各实训课程的交叉综合。

4.6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小论文、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纳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课程教学尽盘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讲授,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课件等资料在校园网内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工作流;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绪论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对于安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已历经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在不断的研究进步中。现在如何将GIS应用软件、3D立体模型[1]和虚拟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安全管理中,形成智能化管理,是目前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国外有专业软件公司设计开发专业的安全管理软件,并通过信息共享,建立了巨大的基础数据库,为安全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大量危险源数据和事故发生概率数据用于分析和判断。

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逐渐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2]、煤矿企业[3]、电力企业,利用系统建设来减少重特大事故[4]。但由于我国对安全管理和事故发生机理掌握粗放,掌握规律不够,安全事故发生多、大的现象仍未改观[5]。国内也有个别企业开发的安全管理软件,但实用性很差。

1.2 系统开发背景

轨道交通制造企业行业特殊,其产品主要为铁路机车车辆并为铁路服务,产品主要为机车车辆,专供性很强;生产工艺线路比较复杂;一般自行配置的公用设施和辅助设施也较全;起重、车辆、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使用较多;还建有专业铁路线。因此,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安全管理覆盖了机械加工行业90%以上的危险源,同时还涉及铁路运输等相关危险因素。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运行多年,有效地推进了企业形成日常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评审的监管体系,切实开展了PDCA闭环管理模式[6],积累了大量现场安全管理的数据和方法,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能,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

2 设计需求

2.1 设计目标

从企业生产安全和企业产品(移动装备)安全两个方面着手设计建立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搭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共享信息化平台,各部门安全人员能够及时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安全专业管理方面的事物处理和数据保存,更有效地满足安全质量标准化、14001和18001管理体系对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整个系统最终依据PDCA循环的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平台实用能力,不断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PDCA就是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的首字母组合,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2.2 系统的创新点

2.2.1 危险源管理流程化

危险源辨识考虑了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和场所的自身缺陷等)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主动行为、过失行为等)以及环境条件三方面,覆盖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七种类型(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热能、放射能、生物能、人机工程[生理、心理]),不仅要考虑单位本身的人员、活动、设备和设施,同时要考虑相关方活动带来的危险源。危险源辨识采用“工序(活动)――设备――人员分析法”,针对工序的人员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分别识别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突发事件、相关方等各种类型的危险源。

2.2.2 检查整改验证闭环系统模块化

将检查计划到验证关闭流程编成软件模块,工作人员按照流程进行检查和工作,一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准时安排工作。二是操作方便,记录规范。三是便于查询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2.3 事故隐患专业分析应用工具设计

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拥有大量基础数据可供查询的基础上,开发事故隐患分析和安全生产形势、趋势分析应用工具等,通过特定查询或组合查询,应用科学适用的安全管理理论模型进行安全管理分析和模拟,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2.2.4 劳动防护用品、防护装置选择工具

现行劳动防护用品、防护装置配备只是教条地按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配备,对于非固定作业人员容易出现配备错误或不足现象。该工具就是将作业环境、危害因素、劳防用品功能和库存情况进行匹配,建立友好人机界面进行互动,从而能快速准确地选配,保障作业员工健康。

2.2.5 员工将现场数据记录和照片拍摄后,再在办公室提交到系统中,这样实际上有两次工作的情况在里面。随着移动计算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工作现场就直接将数据提交到系统中,可以更加提高效率。

2.3 设计思路

从软件应用架构的角度考虑。为满足今后发展需要,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与其它现有系统、数据库的整合。作为系统的表现层,对客户端的接入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尽可能推出个性化的项目,由不同用户或用户群量身定制一个入口,列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减少用户在网上因搜索、等待而浪费的时间。要充分考虑安全管理信息化的特性。要充分认识该项目的复杂性,制定切实可行计划,切忌盲目一步到位。

3 系统设计与业务流程设计

3.1 系统设计

从系统结构图图1中可以看出整个系统框架主要包含三个大的方面:数据库、前期文档数据、系统核心流程。系统核心是基于工作流技术设计的PDCA循环流程设计。

3.1.1 设计原则

(1)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流程设计。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业务流程采用工作流引擎来完成。若用传统的数据库来实现,一旦发生变更情况,那么系统的修改会产生非常大的工作量,并且以前的代码可能就变得没用了。那么对于流程变更或流程优化,就变成了一个消耗大量时间的工作,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执行。

工作流(Workflow),就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主要解决的是“使在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促使此目标的实现”。当前的工作流引擎已经能把流程和程序分开,简化了流程变更或流程优化。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设计包括:1)安委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流程设计;2)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整改系统流程设计;3)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流程动态设计;4)文件资料管理流程设计;5)法律法规识别、评价流程设计;6)危险源辨识、评价流程设计;7)危险作业审批流程设计;8)三级教育流程设计;9)信息交流处理反馈流程设计。

(2)自定义文档管理。系统应该提供对于文档,目录的自定义管理,并且有足够的权限控制;

(3)系统易学易用易推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构架要牢固,应用却要简单,要减少用户输入的工作量,尽量使用选择而不是用输入;

(4)二次开发或扩展的能力。开发统一的webservice接口,为将来与其他系统做集成预留数据窗口;

(5)分析统计功能。对各种隐患种类,隐患的分类进行各种方式的分析统计。

3.1.2 系统模块组成

从系统封装来看,该系统的功能封装在以下七大模块中:

(1)系统应用服务模块。应用服务模块主要是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整个系统通过应用服务模块调用数据库里面的数据信息,服务模块还提供用户是否合法的验证;

(2)基础数据建模模块。基础数据维护,可以对危险源分类、部门危险源、检查人员安排、文档管理等进行维护和管理;

(3)检查工作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检查工作流管理;

(4)整改和验证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整改和验证工作流管理;

(5)目录和文档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目录和文件进行管理等;

(6)执行跟踪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工作流中的执行状态进行跟踪,可以根据单位,时间,执行状态,超期状态等各种条件对检查和整改中的条目进行查询,来了解实际情况;

(7)统计分析模块。对单位以及人员检查工作,整改工作,以及全公司,各个部门的隐患情况提供统计分析报表。

3.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业务流程设计

3.2.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门新兴技术,是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7]。在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作流技术也相应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进步,逐渐能够为企业复杂的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8]。因工作流技术源于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所以工作流管理系统最典型的应用包括:公文审批、财务报销和会议管理等[9]。

3.2.2 jbmp工作流引擎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开源工作流引擎分三种:JBOSS-JBPM、Shark和OSworkflow。而其中JBPM由于良好的引擎架构和java技术的可扩展性,受到众多开发者和企业关注与应用[10]。JBPM是一种基于java语言的、灵活的、开源、轻量级的工作流引擎[11]。因为采用java语言,可以兼容任意的java环境,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而JBPM的流程定义语言是jPdl,是一种直观性的语言,没有采用流程规范语言(如WFMC的的XPDL、BPML、ebXML、BPEL4WS)。

3.2.3 业务流程设计

安全检查和整改闭环系统是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安全检查和整改业务在实现信息化时按原则拆分为三大流程:检查与分析流程、实施整改和验证流程、抽检流程。

3.2.4 检查流程设计与实现

(1)制定检查计划工作有两种启动方式,第一种是由部门安全员或者安全环保部的人员启动任务,指定检查内容,检查人员。第二种是安全管理员在后台管理内容中直接启动。指定的检查人员可以有多人,序列中的第一个是负责检查后输入数据的人员,是该次检查的内容输入人员。

(2)一旦实施检查的任务完成,根据检查结果,产生两种情况,若没有安全隐患检查出来,则流程直接结束。

(3)若在检查中查出有危险隐患,则输入隐患的具体情况,然后指定隐患的汇总和判断人员,指定的人员可以有多人,序列中的第一个是负责检查后输入数据的人员,然后提交进入系统。提交进入系统后,工作流就进入下一步,指定的汇总人员登录后,系统立即显示出他有这一条待办任务。

(4)在汇总和判断结点上,指定人员对于每条安全隐患,需要指定整改计划,整改期限,整改人,然后提交信息,信息提交后,本工作流完成,并且对于每条安全隐患,创建整改工作流。

(5)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若是安技环保部和分厂检查具体部门,那么由检查者指定整改期限和整改计划。整改人在汇总结点完成。

检查与分析流程中定义的jPdl程序中包含了2个任务节点,分别是"实施检查"和"汇总及判断"。从任务节点命名开始调用java类程序,根据不同的要求寻找不同的节点中需要的人来做操作。数据库中则编写不同单位的不同的责任人来分配不同的任务,人员权限可以根据需要定义,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

4 系统平台效果分析

通过建设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可以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快速正确有效地安全监察和管理信息,及时掌握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在公司内部能够获得及时获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文本信息。方便获取事故案例的相关详细信息,有利于吸取事故教训。方便相关安全生产数据统计,为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有关统计报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各类汇总数据更加可靠,能够做到追根朔源。促进隐患排查更加深入,隐患整改更加及时有效,提高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效果。使企业安全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明显提高,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是要满足现场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工作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为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持而设计的,本论文给出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过程,详细描述了所用到的系统关键技术、安全生产系统功能需求、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等。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具备稳定、简易、实用、个性化等特点。而且,在设计开发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根据业务流程的需求及其他子应用程序的发展而不断增大数据库容量,以及提供子应用程序接口调用数据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飞,李虹,韩志勇,韩建宁.煤矿井下安全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22).

[2]刘玉华,丁烈云,周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信息平台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02).

[3]金飞虎.煤矿井下安全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4]侯钰烽.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2008.

[5]王志华,徐田坤,梁青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12(06).

[6]胡德进,信长瑜,李冠良,户春峰,张红卫.煤矿安全信息闭环管理模式与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7(11).

[7]苏展.基于JBoss-JBPM工作流技术的改进和应用[D].安徽大学,2010.

[8]耿立明.基于UML 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06.

[9]王宇明,庄继晖.JBPM―一个开源的J2EE工作流管理系统[J].微处理机,2006(05):113-115.

[10]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erminology Glossary.WfMC-TC-1011[M].Version3.0 February,2009.

[11]傅明,张玮.基于J2EE开源工作流引擎JBPM的设计实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