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7: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理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判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是:
(一)主体性理念。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一切管理论的根源是人的个性与组织规则的对立统一、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对立统一、组织动员与组织控制的对立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的对立统一。由于这种对立统一,导致组织管理决策需要高度保持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需要有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控制,这两种管理价值、管理目标、管理功能互相是对立统一的。管理必须源自于人,服务于人,在管理中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作为培养教育人的过程,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并自觉自愿的为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努力,化对立与统一,实现两种管理价值的平衡和统一,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系统性理念。管理模式从整体上规定着司法运行的效果。通过管理,一个组织要实现的是“整体凸现功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构架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特征、最优化特征,定量化特征、信息化特征、有效性特征。通过系统的整合,使系统发挥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力。因此,管理必须是系统的,管理必须具备系统性理念。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制度设置完善组织运行系统。
1.1制度的激励作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很多的医院在进行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采取综合性的薪酬管理制度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之中,采取的薪酬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对医院内部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并有注意到市场薪酬状态的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导致发放的薪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也使得医院内部员工的满意度上升不了,这就导致难以有效的激发医院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医院医院体系的报酬形式不符合多样化需求
在进行医院医院的分配过程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管理体系,现行的医院医院体系并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医院内部员工的真实价值。对于那些并不能够直接显现出来的因素,例如:医院内部员工的管理协调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技术工作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科学的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分配体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
1.3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缺乏合理的弹性机构设置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大部分还是沿用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变化手段。具体的来说,所采用的福利模式还是被动的接受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懂得合理的利用福利待遇激发员工对于医院的认同感,缺乏足够的弹性机制,不懂得人性化处理医院内部员工的具体事宜,没有发挥出医院职工的福利体系的应有作用。
1.4医院医院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的医院医院管理研究还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这就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缺乏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管理水平,这就导致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在员工业绩考核和员工发展规划设计方面的漏洞,医院在组织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管理不够灵活,缺乏弹性机制的问题。除此以外,在目前的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也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医院医院管理,这些都是制约医院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2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综合性科学管理意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2.1医院要确定医院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
为了充分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就需要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知识理论,制定出医院的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医院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促进医院管理体系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2实施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有效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医院内部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医院的员工的薪酬水平和员工的绩效水平充分的挂钩。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要素也要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价制度,丰富现有的薪金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薪酬。
2.3建立起具备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医院的发展,还需要针对医院内部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对医院员工的薪酬评定工作。对于那些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员工,要给予更多的薪金,刺激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基本福利则要给予保证,保证每一名公司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对于医院的忠诚度,保证医院的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3结论
摘要]当今信息社会,必须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快捷的信息交流来作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事业发达的战略举措。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档案事业,也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理念,利用好档案这种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档案作为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推到了浪潮的前沿。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子模块,其管理现代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字化向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挑战,档案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突出。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方法,凭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文件、档案等信息进行发掘、整合,使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受到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企业面临转型,认为档案信息化作用不大,不愿增加额外投资。总体上看,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行性研究开展不够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之间联络,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有的还没有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3.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对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引导档案人员适应信息化要求。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技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基于企业网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文件接收应用系统,构筑企业信息网络报送及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保管与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2003,(10):32
1现代管理理念在建筑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1.1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发生了在根本上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了市场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作出改变和创新,明确建筑项目于企业之间的责任及关系,保障项目施工工程的正常实施,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1.2有利用建筑行业的完善发展
伴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各建筑企业应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迎合建筑行业大发展的需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建筑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达到施工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1.3顺应时展的潮流
纵观历史,进步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创新的。如何创建起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市场需要的建筑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工程的开工,给建筑施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但是市场的扩大同时也一味着重新分配问题,建筑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理念上实行改变和创新,将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各建筑企业应运用现代管理,遵循时展的潮流,加强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
2建筑管理实现创新的途径
2.1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
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上,具体可以通过强化管理队伍的创新管理意识,优选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才并扩大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投入,使之充分意识到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来实现,通过几个核心部门的设立,将传统模式下较为分散的结算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计划管理等多项管理工作集于一体,有效的克服了单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缺陷。
2.2成本与质量管理的创新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处在核心地位的应是成本管理,所以现代管理理念要对成本管理的运行机制以及责任体制进行完善创新,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通过对合同项目工程的内部核算以及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指导,实现对成本的控制管理。另外,在质量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改进,在施工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为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相对可靠的技术支撑。作为确保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项目质量管理的地位与成本控制的地位同等重要。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整个施工项目工程参与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约束措施对质量问题进行奖惩,达到提升施工与管理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的提升。
2.3人员管理的创新
现代管理理念中对人员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首先应建立起一个具有相对清晰结构的目标责任体系,并对工程内部实施人员进行绩效责任考核,使工程施工及管理人员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使项目管理工作基础更为牢固。其次,应加强对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组织与协调能力的培训。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发挥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指导作用,通过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营造出了更好的工作氛围,有效减少并化解了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工作冲突与矛盾,提升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从而实现了项目组织管理效率的提升。最后,应加强建筑项目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在现实中,不难看出,一部分的重大工程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的。例如重庆虹桥坍塌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员生命与财产损失,这些都是由于法律观念淡薄造成的。因此,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3现代管理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来自于实践,建筑管理中的现代管理理念,不仅仅是对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项目施工的规范性及合理性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作用。针对目前国际建筑工程项目日趋规划化及集成化管理的特点,将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建筑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
3.1项目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管理理念,针对以往的传统的旧的管理思想作出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各个施工环节都做到了充分以项目规划管理为基础,由此来协调各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利于工程施工管理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2团队管理中的运用
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任何管理工作成功开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中现代管理理念的实施保障。现代管理体系具有较大的风险以及各种复杂关系,需要配备专业的且熟悉国家法律法规的专业性人才,并将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工作热情性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
3.3项目监督中的应用
为保证建筑项目工程能够按照预期目标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分阶段管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动态管理。对于部分不符合项目实际的问题,一经发现及时采取相对的措施,确保项目进行的可能性。其次增强建筑项目工程施工文件的透明度,使项目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工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充分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利用,达到资源利用的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工程管理项目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效运用。
4结语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38-02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管理工作的关注热点,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受到了许多理论工作者和管理一线人员的青睐。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实施过程管理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概述
在管理学理论中,过程管理是为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目标管理虽然可以使人们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工作方向,使组织活动可以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实施。但是,目标管理容易忽略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端。实施过程管理,通过对目标实现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可以通过一系列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切实达成组织的长期目标,从而有效改善目标管理的不足。
从已有的材料来看,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建议并不完全统一,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涵盖了从研究生招生直到毕业的培养全程,狭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则重点关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广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
关于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建议,谨选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叶宏在其《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的论述作为代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组织导师及相关人员,利用教学资源,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顺利完成而实施的系列活动。”综合各种材料,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可以细化为(研究生招生工作――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课程教学――指导科学实践――中期考核――组织论文选题、开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答辩等)诸多密切联系的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和缺失都会对整个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对各环节和相关要素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和偏差,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狭义的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
关于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主张比较少,基本都着眼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这种主张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获取学位的重要依据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最能够综合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位论文,必然成为研究生管理的重点内容。因此,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基本着眼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
(三)对两种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的分析
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不同主张,各有其优缺点。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将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工作范围,可以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能够较好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将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的工作范围,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就比较多,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比较庞大复杂,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内容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狭义的实施范围的主张,工作目标比较明确,集中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也比较少。但是,由于没有将学位论文写作之前的环节纳入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相应的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够保证前期环节的实施质量。由于狭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内含于广义的实施范围,故而拟选取广义的实施范围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二、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可能遇到的困难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从改进管理工作的角度来改善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实施过程管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对待。
(一)招生自不足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始于招生,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招收高质量的考生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多是实行全国统考招生,自主招生的比例较小,报考地方高校的考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重点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调剂考生占地方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比例还比较大。而为了实现招生计划,地方高校的录取分数基本上与国家线相当。因此,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的工作就面临着招生自不足、生源质量较低等困难和挑战。
(二)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管理理念是管理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刚性管理,通过制定各种规范约束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约束型管理带来的逆反心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教育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都具有较强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强调个人自主。但是刚性的管理理念给予他们太多的约束和不信任,由此带来的是研究生群体的逆反和不满情绪的累积,以及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群体之间彼此越来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实施过程管理,将研究生的培养细化为诸多环节和步骤,与研究生管理理念没有直接的交集,并不能带来研究生管理理念的更新。如果是在刚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实施过程管理,恐怕会给大多数的研究生带来更多的约束感,引起更多的不满。
(三)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片面化
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比较侧重于教学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又局限于出勤率的抽查,而对于教学的其他内容的管理则有较大的欠缺。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学术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一般也都只有一些陈旧的上线要求或者刚性的条例约束。总之,在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方面,约束型的管理远多于服务型的管理,由此,很容易将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置于对立面,事实上不利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管理手段方面,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惩罚性管理手段,比如缺勤次数超过规定则不允许参加考试、开学不能及时报到者予以通报批评等等类似手段。而事实上,作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有着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划,过多地惩罚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而在研究生需要的支持方面,服务性的管理手段却不是很多。
三、更新管理理念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行柔性化管理
刚性的管理理念,偏重于以惩罚性的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约束研究生,各种条例和指令使得学校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主体之间、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对立和不信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采取柔性的管理理念,放弃管理人员的“官”的思想,采取民主化、人性化的多元手段努力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和谐的氛围。对于原则性的质量要求,坚持制度约束,而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和学术管理则尽量的采用民主化的服务性手段,通过与导师以及其他管理主体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在新的柔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过程管理细化到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的过程管理,而是包含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术管理等较为全面的过程管理,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实施服务型的全面过程管理,需要针对研究生的整个学业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民主化的管理决策,调动其他管理主体的合作以及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工作,最终达至以服务性和引导性管理手段,激发研究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良好状态。以学制三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为例,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应当分别侧重开展如下活动。
1.入校新生的引导性管理
在研究生新生入校之初,由于他们对研究生生活特点还不熟悉,还不了解研究生需要遵守的各种规范,因此及时开设一定学时的学业规划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使新入校研究生及时了解掌握研究生生活的特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结构、导师队伍的组成,以及研究生应当遵守的各种规范和专业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引导新入校研究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教育培养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2.二年级的指导性管理
当研究生对研究生生活较为熟悉,基本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以后,应当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类似活动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引导研究生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对于分别侧重选择考博或就业的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为研究生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
3.毕业生的服务型管理
对于毕业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的去向。对于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本阶段需要按照学位论文的写作管理程序,顺次展开过程管理的各项内容,保证毕业生及时、高效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另一项工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此类工作,一方面要依据相关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开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毕业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金云学,书,郭宇航.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李伟,彭彬,胡承孝.教育质量视阈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4).
[3]鲁萍.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
论文摘要: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文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它“是一个信息知识资源所蕴涵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人流的平台,是人与文化和谐与统一的基点”。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飞跃。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
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参考文献:
①柯平,李桌桌.中国图书馆精神———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C〕.北京: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②周晓敏.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实践策略[J].图书馆学刊,2007(3)
论文摘要:本文阐释了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的概念及内涵,以及TPM的基本释义、具体含义和有效应用。分别从设备前期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阶段管理、设备维修管理三个方面分析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全面生产维护和全员生产维护的不同角度来分析TPM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实际应用。进而结合钢管企业的自身实际,具体地解释如何使用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以及TPM概念对企业设备进行高质量,低成本,短工时的维护。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而突飞猛进。自从“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殚精竭虑地研究出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并开创了企业分工细化和流水线作业,到如今适应各行业的各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理念与高效生产方式,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已经同自然科学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一)设备管理理念
设备管理包括建设、投产、稳定生产、正常生产和更新五个周期。一般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坚持PDCA循环模式和过程控制方法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现代设备管理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设备前期管理
包括设计规划阶段。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进行周期寿命费用估算, 然后要考虑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包括安装试运阶段。在安装试运期间做好图纸设计和安装管理工作,过程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并且在安装后严格按照调试章程执行试验,作好记录。
(三)设备维护阶段
设备维护是设备保养与维修的结合。设备维护包括事后维护、预防维护、生产维护、TPM、预知维护。而现代设备管理更注重的是生产维护、TPM、和预知维护,这是在确保能提高设备生产性的基础上,最具经济性且非常好的维护方式。
所谓生产维护,就是将设备整个运用过程中本身的LCC(LCC:life cycle cost)或维持设备运转花费的一切费用与设备的劣化损失以及原因结合起来,然后决定如何去维护的一种方式。
TPM是现在企业设备管理的核心内容,指生产预防不光是办公室人的责任,而是包括所有Staff为中心的经营层、管理层及作业员的全公司的Total式的一种全员预防。
预知维护是对设备的劣化状况或者性能状况进行诊断,然后在诊断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保养及维护活动的这样一种概念。因此,要尽量正确并且高精度地把握好设备的劣化状况,这是前提。
(四)设备维修管理
所谓设备维修管理,是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设备维修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基于状态维修和智能维修等新方法。
二、TPM(全面生产维护)
(一)TPM的基本理念
TPM最早是在40年前由一位美国制造人员提出的,但最早将TPM理念引入维修领域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日本的一位汽车电子元件制造商实现的。
TPM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全”。即“以追求整个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全效率)”;“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综合构成生产维修为总运行体制,构建能防患所有损耗于未然的机制。”(全系统);“由生产、开发、设计、销售以及管理等所有部门,从最高经营管理者到第一线作业人员全部参与,通过重复的小组活动,最终达到零损耗的目的。”(全员)
TPM的基础是全员参与,只有自上而下,所有企业员工均重视并参与其中,才能称为TPM。这就要求企业将TPM理念细致贯彻,使其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普通员工对设备维护保养意识不强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层对这方面也不重视,这对TPM管理的运行是很大的阻碍。根据企业的不同,各企业须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TPM管理方针政策,从领导层开始,强化设备生产维护管理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使TPM理念与方针自上而下的彻底贯彻实施。 转贴于
(二)简洁高效的TPM推进体系
促使员工广泛参与,并在较短周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需要一个简洁高效的TPM推进体系。TPM通过全员的横向参与方式(即设备维修保养不只是维修部门自己的事)来推动全系统生产维修和自主维修体系的贯彻。在推进方式上,以5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基础,以支柱(个别改善、自主维修、专业维修、初期管理、质量改善、安全与卫生环境改善、事务改善、教育培训)为依托,通过重复的小组活动,对设备六大损失及生产现场一切不良实施持续的改善,努力实现5Z(零事故、零故障、零缺陷、零差错、零库存)的目标,从而达到“全效率”(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企业综合效益),最终成为员工满意,社会满意,顾客满意的3s企业。以上就是简洁高效的TPM推进体系。TPM成功模式是基于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所以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是TPM成功推进的前提。
三、TPM在企业成功的运用
有人做过统计,在运用TPM体系成功的企业,能使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维修成本、备品库存大幅度减少; 设备故障及对环境污染基本达到0的程度; 废品减少,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投诉减少; 员工合理化提案成倍增加。企业综合维护成本下降20%~50%,改良保全件数上升400%~800%,设备故障率下降40%~80%,生产周期缩短40%~60%。
以某钢管企业为例。该钢管企业从2004年开始推进TPM体系。具体实施为:
提高员工素养,培养团队意识,打造精湛的维修队伍,制定明确的检修规范,严明奖惩,明确责任,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心中产生主动对设备维护保养的意识。
运用TPM理念,创新思维。取某个车间为试点,制定全新的设备点检制度,、检修与维护方法。采用预知维护和生产维护,电脑参与控制作业的新理念,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根据制定的规范进行较频繁的检查,奖优罚末,逐步使维护保养工作在员工心中形成习惯。
领会TPM周期寿命精髓,持续改进,发挥设备在节能降耗上的作用。通过技术改造等延长重点设备与易损件寿命,减少检修费用;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效率,降低各种消耗品的使用率;通过全员深入贯彻TPM理念,在提高钢管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故障率与事故率,稳定了设备管理系统。
结论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以及它的核心理念TPM体系虽然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作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工具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也与时俱进,设备管理开始迈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体系化的时代。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在关乎企业未来发展上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肖卓君.卓越班组TPM[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