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研究生医学论文

研究生医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6: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研究生医学论文

篇(1)

质量的提高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相应学科科研和教学能力,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除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还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是从事自己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科研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学生对相应学科基本知识却缺乏全面了解,基础理论薄弱。比如,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呼吸道肿瘤,其对呼吸道相应肿瘤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研究方法也较熟悉,但对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病理乃至病理学的一些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则了解很少。因此,唯有通过参与病理学教学助教,在参加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相对全面的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助教制度对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目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其科研学习方面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导师普遍认为助教工作比较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帮助,即便有些学生参加了助教工作,导师也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总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助教制度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强调对其科研能力的考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其科研能力,同时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参与助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实验准备、批改作业、监考等工作,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技巧、获取教学的相关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生助教通常年纪与在校大学生相仿,有利于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可以作为主讲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发现本科生学习当中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这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保证助教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安排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并无严格的培养计划,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导师亦无明确责任,学生也无积极性。研究生上岗前,缺乏正规的上岗前培训,导师一般也很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其后果是研究生本身参加助教工作收获不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国外,为确保助教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规定研究生助教上岗前,必须经历至少1个学期的助教培训阶段以掌握教学方法、技巧、工具的使用并熟悉教学材料。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较完善详细的助教岗前培训,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在学期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方法,结合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助教上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在最后由课程主讲教师对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获得正式助教的资格,以保证助教质量。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提供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篇(2)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三、结语

篇(3)

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确使用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用,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反而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医学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统计分析结果表达已成为医学论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不少作者对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熟悉,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滥用、错用和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1]。据国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不同医学期刊的调查,有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比例最高者达66%,最低者也有20%[2-4]。国内有学者对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85年统计错误的论文比例为24%,1995年为36%[5]。这些调查研究均说明统计方法误用的严重性以及正确应用的紧迫性。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针对医学论文的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这种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科研工作者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 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 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p#分页标题#e#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40且理论数(T)>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40,但至少有1个T>1且T<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p#分页标题#e#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知识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

篇(4)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临床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2-0123-03

The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abou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eaching in the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XU Chang1 MA Zhijie1 ZHOU Li2 ZHONG Meng1 XIE Junda1 LI Jian3 ZHAO Kuijun1

1.TCM Pharmac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Cardi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3.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in our hospital, we teach the graduate student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 knowledge. Teaching methods are as follow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cture combined to impart knowledge of EBM, us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EBM, the idea of training EB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ethod(PBL) and EBM in teaching, encourage graduate students to write EBM papers. Although it has achieved a wealth of teaching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teaching difficulties: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 clinical data in China, graduate students' statistical 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graduate students lack the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gener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helpful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difficulties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应用现有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结合医师的临床技能及既往经验,在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与诊治方案[1]。自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杂志首次提出此概念始,循证医学迅速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体系的同时,更促进了传统临床教育模式的转变[2]。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尚处于摸索阶段[4]。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依托本科室课题背景及首都医科大学教学资源,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与锻炼,且硕果颇丰。现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方法、成果及难点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

1.1 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

在临床中药学的常规教学中,带教老师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地传授让医学生正确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再依靠本院循证医学中心及首都医科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循证医学的重点及难点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及答疑使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2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型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5]。带教老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流行社交软件,将循证医学相关课件、文献、资料推送给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将带教过程中没讲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识点在群组中详细讲解,还可以实时回答研究生在学习循证医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与不解之处。另外,这种线上学习交流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羞于问、不敢问”的常见教学难题,还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1.3 教师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更新速度往往较慢,而医学及药学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却是极快的,如在教材还未介绍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时,在临床诊治冠心病的过程中就已形成强化降脂的理念[6]。所以,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让研究生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再通过具体的循证医学案例使其掌握获取知识、辨别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1.4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模式[7]。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获取知识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

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将PBL教学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即“向研究生提出问题,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手段(循证医学),让其自行寻找答案、甄别答案”的过程。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旨在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及实战能力。在此模式下训练的研究生不仅拥有严谨的临床思维,而且在查阅文献、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及科研写作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8]。

1.5 鼓励研究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唯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含金量才能于万千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而研究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余,无疑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9]。因此,鼓励研究生对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不仅有助于其对循证医学知识、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丰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2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成果

自本专业研究生入学一年以来,循证医学教学不仅激发了研究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知识;同时还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一方面,循证医学教学可使研究生养成缜密且灵活的临床思维,促进其在今后的查房、医嘱审核、会诊及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正确、先进的用药指导意见;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循证医学研究会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海洋的广阔与多变,促使其养成孜孜好学、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新一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循证医学理念,不仅促进其在临床中药学的工作中做出科学的用药指导,还促进了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的开展。在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一年来,本教学点已于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循证医学论文2篇,分别为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10]及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11],不仅拓宽了盐酸小檗碱片及雷公藤多苷的应用范围,还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银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3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难点

3.1 国内缺乏优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资料

循证医学的研究基石是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12]。由此可见,循证医学重视证据,不迷信权威。现行医学各学科诊疗指南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但由于人种、饮食结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些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患者。然而,正规的临床试验所需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还需避免商业利益对结果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循证医学概念引入较晚,现有的严格、正规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资料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有关中药的临床报道仍以观察性研究为主,导致在进行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中,缺乏优质、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原始资料。

3.2 研究生的统计学功底普遍薄弱

循证医学与统计学是紧密相连的,数据的筛选、方法的选择均离不开统计学基本原理[13,14]。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带教老师必须在阐述相关统计学知识后,方可讲授循证医学知识[15-17],表明现有的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与实际应用多有脱节,其所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繁杂,且应试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套,导致研究生难以把握统计学的重点与难点,无法掌握实际科研工作中所需的数理统计知识。故应加快《医学统计学》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研究生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3.3 研究生缺乏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研究生的主动性普遍较差,带教老师需向其布置具体的任务,交代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软件,甚至还需对结果进行分析思考[18,19]。研究生大多不具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仅满足于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导致离开教师及学校,研究生无法独立开展循证医学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老师一方面要向研究生传授具体的循证医学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学习及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

4 展望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乃至各科临床教学中,对研究生的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人文关怀及个人发展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作为首都三甲教学医院,我们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医学、药学人才的重任,而循证医学无疑是现代医学与药学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理念。因此,于本硕士点内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贯彻循证医学理念,推动循证医学与临床中药学教育的融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深化对循证医学的教学,大胆尝试新型培养模式,同时望能给业界同仁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方冠毅,刘宇军. 循证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中的探讨[J]. 华夏医学,2009,22(3):521-522.

[3]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4]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5] 刘涛,李冰. 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改造医学课程教学模式[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4):411-413.

[6] 康俊萍,吴嘉慧,李培Z. 心内科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6-48.

[7] 辛萍,王建,王忠宽,等.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对未来教育的挑战[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8] 田金徽,罗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92-395.

[9]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10] 续畅,刘学龙,倪建腾,等. 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2015,26(30):4232-4235.

[11] 续畅,赵奎君,吴真,等. 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J]. 中医药导报,2016, 22(2):101-104.

[12] Straus SE,McAlister FA. Evidence-based medicine:Acommentary on common criticisms[J]. CMAJ,2000,163(7):837-841.

[13]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4]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5]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16]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7]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129.

[1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篇(5)

【关键词】县医院;三级乙等;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12—01

1 革新发展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单纯的扩大规模及追求医院等级现象频现,影响了医疗卫生体系平衡,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不利于医院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做为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我们不得不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怎样改变,怎样规划、怎样发展,是当前医院最该考虑的问题。

伴随我院完成由“二级甲等”向“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等级提升,医院将重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作为新的发展动力。医院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为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从医师、科室、医院三个层面入手,逐步把医院打造成一所学者化、学科化、学院化,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三级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 以个人能力提升为推手,逐步实现医师学者化。

2.1何谓医师学者化。

医师作为医院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医院运作的支柱。医师管理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兴院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医师的管理工作。“学者”不只是简单的“学”与“术”,也是社会化与个人品格修养的体现,概括而论就是“德艺双馨”。医师学者化,是对其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超越了“医匠”的概念,激发其对个人学术和能力追求的动力与创新激情,逐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2.2医师学者化的基础。

我院高度重视医师管理工作,近年来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以及紧缺专业本科生130余人。医院现有的医师配置基本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截止目前,全院开放床位700余张,在岗医师330余人,正高级人员10人,副高级人员80人,中级人员130余人,硕士研究生52人,大学本科200余人。2012年8月捷报传来,我院正式成为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基地,我院内科、外科按计划可对一定名额的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我院注重提高医师专业技术、学术水平,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医学论文,每两年举办一届学术论文交流会,近三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20余篇。可以说,我院在医师数量、职称构架、学历构架、培训基地、学术氛围等方面初步奠定了医师学者化的基础。

2.3“五步走”推进医师学者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推进医师学者化的道路上,医院制定有完善的规划和方案:(1)坚持量变引起质变,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着重医师质的提升,实现向学者化的实质性转变。(2)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加强高级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预计引进副高级以上人员十五人,引进博士生数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人才进的来,能成长,留得住”。(3)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规培基地的作用,拓宽知识面、增进知识的深度,使医师综合素质再上一层楼。(4)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医院现有的数名县级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基础,以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逐步带动更多的医师同步学者化。(5)切实践行科教兴院战略,紧抓科研工作不放松,制定更适宜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强化医学论文的撰写、增进学术交流,鼓励医师继续再教育。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逐步实现科室学科化。

3.1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科室是医院医疗业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医院组织结构中的主体;学科是按科学性质划分的门类,是按需求导向专业细分的结果。“科室学科化”就是以追求技术的精度、学问的深度、科学的广度为最高境界,是医院发展的工作主线和主体途径。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重点带动一般的“科教兴院”战略是优化医院内部医疗资源配置,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2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医院学科化。

目前,我院骨外科、泌尿外科为市重点学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的诊疗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等方面在同级医院中都属于前列,在地区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对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但是,一两个学科的优秀不等于医院的优秀,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只依靠个别学科。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两个重点学科为典范,推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力争再成功申报三个重点学科。医院将逐步加大各学科在规划布局、人员配置、学科带头人建设、设施设备、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保证各学科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4 与高等院校强强联合,逐步实现医院学院化。

4.1医院学院化发展的迫切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已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合作与联合已逐步成为主流发展模式。作为一家县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要想在强者如林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的努力是有限的,难以独自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出路在哪里?答:医院学院化。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与各大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依靠学院在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技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医院发展的动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进而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实现医院持续发展。

4.2 医院学院化的坚实基础。

我院自1984年作为院校教学基地已有28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攀枝花学院等9所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团医院。师资条件雄厚;全院有带教老师191人,带教老师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龄且带教评价较高的医师担任。教学设施齐全,有大型学术厅和规范化教学示教室;医院现有图书5000余册供学生借阅;医院有投影仪、摄像机、录像机、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模拟人教具,用于常规教学;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安装开通了维普网,图书室和各科室电脑均可上网检索阅读医学信息,供老师和学生远程学习和考试训练,为考执业医师证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指导和训练方式。后勤保障完善;有一幢专为学生住宿的实习生公寓,有公共食堂、洗浴室等。

4.3 强强联合,构建高等院校教学附属医院。

医院与各大院校的联合教学实习是双赢的,有利于院校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发展。医院作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效。近三年来,我院共接收大中专实习生和乡村医师培训实习学员1500余人,临床执业医师带教师资队伍240余人,平均带教实习生人数300余人。医院长期致力于深化与各大院校领导、师生之间的友谊,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双方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携手发展,成绩喜人。医院有与外单位开展科研协作的经验与基础,现已与省内多家“三甲”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在数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继续加强与各大院校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注重开展联合医学课题研究,我们期望争取与其中一家院校达成联合协议,将我院构建成为其教学附属医院。

5 实现“点线面想结合、三化一体化”,助推医院新发展

一个个医师犹如一个个圆点,串联成了一条线——科室;一个个科室犹如一条条直线,相互平行交错汇成面——医院。医师与科室,科室与医院,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实现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三化一体化。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医院医师数量增多、素质提升,科室规范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医师、科室、医院同步发展,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极大地提升医院内涵建设,使医院在同级医院之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大文,赵志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5).

[2] 刘家望;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推动医院工作全面进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4).

篇(6)

 

《医学科研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基本科研方法的讲解、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等,可以使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的热爱。为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培养临床医生转变到了培养全面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创新型人才应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2-3]。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研究生中开设了《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以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近年来,逐渐在本科学生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程。

 

在医学科研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门课程[4-6],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的专业两门课程都学习了,有的专业只学习了一门课程,两门课程都学习的专业中,有的设置在同一学期,有的设置在不同的学期。为了探讨课程设置的最佳效果,我对这几类班级做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级医学本科本学期开设了《医学统计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没有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的某学期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以及在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同时正在学习《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甲班、乙班和丙班,共208人。这三个班级所使用的《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的教材一致,授课学时、内容相同。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给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以后,对所选三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医学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科研设计的三要素、科研设计的原则、科研设计的类型、动物实验、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论文的写作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分类、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在本次调查中,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对科研的兴趣和了解比未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要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科研方法确实有开设的必要,能让学生们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对科研有所了解,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在内容上,医学统计学中学生们会学习到的统计学方法,都是与医学科研方法中学习到的科研设计类型相对应的,在没有上过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班级中,就需要教师额外给学生讲解相对应的科研设计类型,并且还要给学生解释统计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耗费了上课的时间,且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简单的讲解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科研设计类型。如果两门课程分开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们对之前的内容就会有所遗忘,因此乙班和丙班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将两门课程放在同一个学期教学能促进相互的理解,内容上显得更加的连贯。

 

本次研究只是对《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在内容理解上的相互促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的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课顺序决定的,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还有教学模式,要将好的教学模式与合理的培养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篇(7)

关键词:医学专业EAP 批判性思维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与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增加,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以满足本校学生毕业以后出国深造或者完成本专业相关领域继续研究的进一步需求。英语将成为一个日常使用的工具,它不仅体现在日常社交方面,也反应在学术素养方面。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在特定的学术环境下使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我们对医学专业领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服务。

1 医学EAP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教学的目的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毕业后可以从事国际性医学交流和合作的医学人才。医学英语EAP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学术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能够自如地用英语完成文献阅读,搜集研究所需要的学术资料,批判性地提出自己就学术方面独特的意见,熟悉医学论文的写作程序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可以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参与学术讨论,可以与出国进修学习更好的衔接,不断接收国际最新的医学研究前沿知识,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1.2 参与性

语言的输出驱动理论认为,输出需求驱动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技能的方向和形式。简单的说,只有让学习者产生需要使用语言的必要性,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接受教师教授的语言输入的内容。医学英语EAP体现了学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产生了对专业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并且成为专业英语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1.3 实用性

医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教学是以培养科研型学术性医学人才为目的。它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和科研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 医学EAP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校医学EAP的教学现状是:大三大四的医学英语教学跟大一大二的大学外语衔接性不强,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我校医学专业学生采用的教材内容过于深奥,语言过于复杂,跟大学外语教学阶段有着明显的断层,不能帮助医学专业学生转型到专业性学术科研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专业学术性批判思维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医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阅读加翻译。

2.1 优化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我校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只设置单一的阅读课,而没有听力、会话和写作课程,这样的课程远不能满足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深造及实际科研工作需求。因此,我们在公共英语教学结束后,于第三和第四学年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对于大二以上直到研究生阶段的,凡是通过国家大学外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医学专业选修课。我们每学期将一教学时数由36学时增加到70学时。除了传统的医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外,增加基于网络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平台,用于满足学生课后对于阅读量、专业词汇量以及听说材料的扩充需求。

2.2 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英语的教学题材不能仅仅强调语言技巧,必须围绕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以及语言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作合理取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语言的使用目标情景,增加音频和视频教材、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化反馈机制。实现集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网上资源于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方面,我们以医学知识为主题,每一单元设置一个主题,教师利用各种媒体选择摘录以严谨的科技语言文体论述具体的医学知识的文章,既提高学生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也为医学英语写作提供习作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流程,训练学生对于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基于文献阅读基础上的自主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评估,也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更不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学术英语学习的需求改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翻译模式改成多样化任务型语言技能训练,加入个人表达、结对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术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不是高、深、难的专业知识教学,也不是仅仅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它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范畴。它顺应了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是能够满足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的。笔者认为,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的国际性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医学专业EAP是符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规律的,也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院校推广实施的。

参考文献:

[1]姜丽.医学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6):44.

[2]吴颜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坚持实用性[J].职业时空,2008,4(3):72.

[3]刘伟荣,王俊林,常蕾等.基于计算机网络模式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20.

[4]陈晓明,张建佳.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 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