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广东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论文统计与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1.1调查对象:选择我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标兵)单位复评检查的中小学校,学校分别是高(职)中10所,初中9所,小学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15所。每所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师生6名作为访谈被试,被试来源与分配情况是小学4~6年级,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初、高中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师生各156名,男女比例为1∶1。1.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编制了《侨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咨询、宣传与普及与教研等。其中机构建设包括功能室与相关制度建设;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总结、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辅导等;宣传与普及包括讲座、板报、校园广播栏目及社团活动等;咨询包括功能室开放、专(兼)职教师值班状况和咨询记录;教研包括学生心理测试与档案建立、课题研究和教育等。问卷经过相关专家评定、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实反映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访谈法,制定了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和态度的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所检查学校部分师生,在指定地点进行访谈。1.3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正式调查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单位复评检查中进行,研究人员对被检查学校根据实际状况认真填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然后由研究人员在检查中核对和评定,保证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抽样访谈是根据事先拟好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人员作好信息收集记录。调查研究分3组,时间2d,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6份,抽样师生共156名。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所抽样的26所中小学中,100%都建立了组织领导,58%建立了功能场室机构,42%有专业和开展教学工作,50%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81%开展宣传及普及工作,58%组织开展教研工作,31%总体工作开展较好。2.2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与态度:中小学生抽样中,84.6%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6.9%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43.5%认为有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28.8%不敢去心理咨询;23.1%怕别人嘲笑;8.3%担心患有神经病。教师抽样中,9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义有必要;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46.2%认为自己不会咨询辅导;75.0%认为忙,没有功夫;12.8%认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5.1%认为自己都需要咨询辅导。2.3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异比较:在抽样的26所学校中,城区82%建立了功能场室,9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91%定期开放功能室,100%有咨询记录,82%安排教师值班,82%建立了心理档案,91%开展了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有73%有专业教师。而乡村地区以上指标分别是40%、33%、20%、53%、33%、47%、53%和20%,两区域χ2值分别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区学校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和专业教师5个方面显著高于乡村学校。其他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学段学校在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学分别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别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别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标χ2值分别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抽样学生中认为心理咨询辅导有意义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怕自己真的有神经病态度上城区87.9%和4.8%,乡村82.2%和12.1%,χ2值分别为0.935和2.149,城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敢去咨询、怕别人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城区15.2%、10.7%和27.2%,乡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别是10.453、10.023、8.213(P<0.05),乡村显著高于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城区48.5%,乡村11.1%,χ2值为27.033,P<0.05,城区高于乡村。在不同学段上,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经病,小学、初中和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怕别人嘲笑的态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
3讨论
关键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的表现
(一)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
高职学校教师常运用理想的眼光去教育高职学校学生,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生中应该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最终进入理想的境地,但是,实际结果却导致教育工作脱离实际。在高职生素质培养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容易出现理想化的弊端,高职学校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毫无瑕疵的完人和圣人,但是学生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把完人和圣人作为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中却时时透露出这种倾向。比如,为了向学生宣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经常引用那些因带病工作而死在岗位上,或者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照顾并重父母的事迹。我们不否认这样的事迹很感人,并且值得宣传,但是如果高职学校教师把这种圣人标准用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那么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脱离亲情和爱情的束缚而做到大公无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
知识化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知识,就会成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使得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纯地成为了传递知识的过程,高职学校教师认为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之后就完事大吉了。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凌驾于生活至上的教条,学生不是作为人接受教育的,而是作为接受命令的工具接受教育的。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之中盲目服从教师安排,阳奉阴违、做事浮皮潦草,或者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或者感情纠葛时难以适应、仓皇失措。
(三)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忽视了高职生的作为人的价值,而是过度重视其社会工具的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对社会绝对服从,而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完全被忽视。虽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个人和社会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其本质要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的教化,它也应该秉承这样的精神追求,把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品德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如果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的生活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现实。
二、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方法
(一) 确立立足现实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才能使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基础,那种忽视学生的理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必须被摒弃。我们要把高、大、全的抽象主义的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可实现的教育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标准被降低了,而是贴近了生活,考虑到了高职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做到从少数先进的精英回归到广大学生,广大的学生是学生群体的大多数人群,他们构成了学生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和标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设定不可单一,要体现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取决于高职生的思想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时复杂和多变的,社会意识出现了多层次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从生活获取来源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导高职生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人生观念的过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就是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经过生活检验的真理和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僵硬的概念和教条。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和动力,因为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工具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仅通过知识的学习或者机械的学习时完全不够的,学生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感悟体验并获得自身的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体验具有启发心灵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到达高职生的心灵,就必须体验,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难以认同和理解,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可以产生共鸣,教育就容易在学生的心中驻扎。体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验催化了认知的内化,它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生活化,需要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贴生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主义的问题还需要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院系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博士研究生论文,2007
[2]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关键字:90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论文对高职阶段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某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论文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一、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求知欲、进取心
在调查中,非本人意愿而读现在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3.33%。在学习生活调查中,仅有6.67%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认真听讲,8.53%的学生会有偶尔逃课现象发生,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懒惰,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所学习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有91.7%的学生不旷课,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的却只有6.61%。
2.生活上虚荣、攀比,心理不够坚强
很多大学生的虚荣心使得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活上攀比,思想上懈怠散漫。调查中,有55%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零食,71.67%的同学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交电话费,还有40%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衣服。浪费问题在校园里更是显而易见,如丢在餐桌上的剩饭剩菜等。
3.道德品质现状
通过访谈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文明礼貌观念的流失
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有课上吃东西的现象。课后学生们都用挤在过道里拥挤喧哗,给其他同学及教师行走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其他上课的班级。校园里见到教师不主动问好,学生间交流时常有脏话,打扫宿舍卫生时将垃圾扫出门口不收等。
(2)时间观念淡薄
学生上课迟到、开班会时迟到,总有各种理由迟到,并且不与教师事先请假,缺乏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3)集体荣誉感不强
90后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较严重。90后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也并未将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和班集体,甚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集体荣辱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自身原因
进入高职的学生综合成绩不高,或者偏科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告别紧张的高三生活,面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不能够做好自我管理。90后的父辈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便对孩子过分溺爱,竭力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例如,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能客观地评价谁是谁非,不由自主地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使得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感恩父母的艰辛,没有听到过批评,抗打击能力较差。
2.学校原因
高职属职业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是技能培养,对于文化课、德育课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学校测评制度的僵硬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表现;第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化较重,未使学生对其重视;第三,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有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学校的管制,形成较差的环境,其他同学随之效仿。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建设好,很容易形成坏习惯的传播和继承。除此之外,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如果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建设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3.社会原因
第一,社会风气较差,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有无能力不重要,有钱有人才行,这使得学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第二,就业现状不乐观,许多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求职难,或工资比不上一个富有经验的农民工,这使得学生心理很受打击,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不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和认真。
三、从学校教育谈问题
1.学校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自己应如何生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引领他们做生活的强者,秉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2.面对教师、学生全面推行国学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进行关注与培养,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校园的文化建设很重要,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电子阅览室设备的投入,增添体育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休闲放松的去处。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写作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展示、校园歌曲大比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在交往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学校要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技术才能真正独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
2.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怀化学院院报,2010
3.蓝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2005
4.刘益鸾,《浅谈高职学生品德修养》,素质教育论坛,2007
5.刘建平,《转变观念学会做人,转变角色学会学习,转变环境学会生存》,德宏教育学院,2003
关键词:自主化;音乐;教学
“自主化”教育是一种形成性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化”教学,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改思想。
一、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特殊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主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尝试教育专家邱学华在《课堂教学的根本改革在于自主化》论文报告中提出来的。“自主化”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实施“自主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使他们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实现条件
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采用游戏、比赛形式寓教于乐;合作尝试,多边评议,自主发展。
四、教学策略
(1)巧设问题,启动主体。教师通过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然后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和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大胆放手,自主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开展讨论。教学一开始要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音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中体验自主化学习方法。
(3)创造机会,培养交往能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时,限制不要太多,要放手但要关心,教师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出题,各组讨论或组内讨论。教师也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这样就能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4)质疑问难,反馈信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都要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消化知识,从而发现问题,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质疑问难环节中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可以是学生问学生,也可以是教师问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质疑、生疑可以清楚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多边评价,发展主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步骤都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五、操作程序
(1)教师方面: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课堂的每个环节要掌握好循序渐进原则,突出重难点。②通过巧设问题启动主体。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使主体发挥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按照教学目标去实现,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①感知:初步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概念性知识。②理解:通过自学、讨论、练习、游戏、竞赛等活动,深入地理解知识。③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运用阶段,这是“自主化”模式中的发展主体部分。
六、评价
(1)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2)发挥主体作用,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3)“自主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探究、合作尝试、多边评价、实践创新,发挥主体作用,打破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4)“自主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能使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发展,在音乐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创客文化;STEAM教育;创客教育;科技馆;非正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49-5
Discussion on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 Museum
Zhang Na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ways of STEAM education originated from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as well as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aker culture,this thesis makes a tentative declar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concept. It is proposed that maker education in the broad sense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makerspa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an exploration o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maker education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particularly in science museums’makerspaces is undertaken,aiming at introducing the core of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museums’makerspaces,and getting involved in STEAM scenarios.
Keywords:Maker Culture;STEAM education;Maker Education;Science museum;Informal Education
1 创客运动--STEM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是一场技术和创新的革命,实现了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创客运动与儿童天性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能力高度契合。在创客运动推动下形成的创客文化,强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创客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创客运动前奏的开源运动,促使3D打印、机器人、微处理器、可穿戴计算机、电子纺织品、智能材料和新的编程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工具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人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先进工具,甚至可以在线免费获取,并分享给他人。这种技术工具的普及促成了DIY文化的复兴,“随手可得”的新工具大大增强了创客的信心,在新工具的辅助下,创客跃跃欲试,将脑中的创意转化为手中的实物产品,满足感不言而喻。
目前创客教育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其实现路径有待探索。与创客教育概念最为接近的是堪称美国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教育,堪称美国的“素质教育”,与创客教育相同,STEAM教育也是在创客文化中形成的。STEAM教育的前身是STEM教育,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此后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1]。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周立大学G.Yakman将STEM教育扩充为STEAM教育,其中A包含美术、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领域,不仅将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更强调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STEM教育用课程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带入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工学或设计方法,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以数学和科学作为基础。STEAM教育在STEM课程的设计原则中融入了艺术,鼓励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2]。STEAM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与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框架,用以转变、维持、创造和发展教育元素、项目和机构,使其包含多学科实践,以使之适应全球社会经济世界。这种框架是参与式的动手做实践,以实物为基础,外延丰富,将教育、产业、政府和社区在发展更好的公民教育这一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科学和技术,通过工程和艺术得到诠释,且完全基于数学元素的基础上”。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同源,都是在创客文化的作用下兴起的新型教育模式。
鉴于创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开展新项目,计划在4年内在1 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旨在培养新一代系统设计师、生产创新者。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5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3]。可见,政府在学校正规教育引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决心。
2 正规教育中的“STEM教育+创客教育”
关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学者已做出相关探索。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于2014年合作创立了群体创新空间理论(Group Innovation Space-GIS,中文名“集思”),集思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物理化学习模型,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集思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创新者、负责的管理者和专业设备设施操作者等要素。该理论关注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提出二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在该理论关照下,又设计了GIS的五级创新者养成路径(初学者--消费者--制造者--创新者--导师)和面向STEM的创客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科技制作、3D打印和三维建模、开源硬件、多元模式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任友群教授在2015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辨析》主旨报告中对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并区分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创客培养)与狭义的(数字化)创客教育之区分,并分别与STEM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对比[4]。
上述研究均致力于探究如何在学校正规教育的STEM课程中融入创客教育元素,具有将创客教育课程化的趋势,且突出强调数字化教育,忽视了STEAM教育中的“A”,即人文学科这一要素。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冲击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广义的创客教育,即创新素养和创客精神的培养,属于科学素养的子范畴,不仅局限于正规教育,与强调跨学科性教育的STEAM教育相比,注重学习者自身素质养成的创客教育更趋近于非正规教育建构主义的内涵。因此,对创客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程教育,而应回归创客文化的规约,在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空间中探究创客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若将学校正规教育中上述新型教育模式表述为“STEM教育+创客教育”,那么在创客空间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则可对应地表述为“创客教育+STEAM教育”,后者是科技馆、图书馆、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环境中值得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
3 非正规教育中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
2012年美国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该计划致力于支持教育者和社区,特别是服务设施欠缺的地区,促进当地年轻人体验意义丰富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从成立以来,该计划卓有成效地为年轻人制造了机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创意能力,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以“每个孩子都是创客”为愿景,该计划以课程或项目的形式对美国青年人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麦穗创客教育(MESIS),以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自然、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创客的创新能力、数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探索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创客教学特征,开发匹配的教学模式、特色课程、教学工具以及配套服务系统。麦穗创客教育学年课程体系包括机械总动员、电子入门、软件入门、足球车、让小车动起来、智慧生活、音乐摄影、机械臂机器人等[5]。
可见,在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教育也常常伴随与之同源的STEAM教育,复合形成“创客教育+STEAM教育”模式。究其缘由,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式的学习思维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无法脱离基础知识的学习。创客教育可谓是一种基于基础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离开具体的学科背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创客教育应是基于STEAM情境的创客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创客教育培养促进计划会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李象益认为,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让学生创造自己的问题,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6]。
从2007年第一台开源桌面3D打印机RepRap问世开始,创客运动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3D打印机制造商MakerBot诞生,激励着整整一代的创客,为其打开了桌面制造的新时代,其影响力堪比30多年前第一台个人电脑带给人们的冲击[7]。3D打印机成了创客空间的标配设备,是世界各地制汇节(Maker Faire)的重头戏。不少科技馆也抓住了3D打印这一创客标志性设备,将3D打印引入展厅、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室等空间中进行展示或开展教育活动。
中科馆在展厅里引入了3D打印设备,开展“3D模型设计与打印”创客教育活动。利用科技馆现有的3D打印机,带领观众设计并打印出自己的创意模型。由于3D打印过程较慢,该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在30分钟左右。在辅导员介绍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后,主要的时间交给观众进行3D模型的设计与打印。主要是通过向观众介绍如何使用3D模型制作软件Meshmixer与3D打印软件UP,了解三维模型的设计过程与打印过程。最后让观众自己发挥创意,利用Meshmixer的模型库进行拼接、改进、设计属于自己的模型并最终打印出来[8]。
上海科技馆设计师摇篮展区的“3D打印世界”展项运用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最新3D打印、三维立体扫描、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技术,展现了从实物信息采集、3D模型设计到快速3D打印成型的全过程,让观众在近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神奇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纪念品制作所带来的乐趣。除了在打印区可清晰观看两台不同成型技术和材料的3D打印机打印过程外,还可以在三维扫描区通过工作人员对实物扫描的操作演示,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模型。“3D打印世界”分成三维扫描区、3D互动建模区、3D打印体验区和3D打印产品陈列区四个区域,在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各个方面,运用实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对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发展趋势及全新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9]。
4 创客教育概念探析
在创客运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千家创客空间,特别是在中国,从2011年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以来,创客空间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经过概念的升级,诞生了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整合了已有的创客空间和类创客空间。这些新成立的创客空间大多建立在高校、图书馆、科技馆等政府公益机构之中,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和聚合平台,开展创客活动。目前阶段这些创客空间虽已建立,但如何在其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客活动,建立健全的机制,激发创客的热情,促进创客作品的市场化输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在公益性机构中的创客空间中开展活动,要考虑到母体的教育职能,无论是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图书馆、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创客空间都需要与之协调,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些都促成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对创客教育的需求。
《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将创客分为了零―创客,创客―创客,和创客―市场三阶段。零―创客:创客的起点千差万别。但都有共通之处,他们受灵感的驱使,产生从购买产品到动手真正制作产品的冲动。从零到创客,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学习必要技能和获得生产制造的必要方法。创客―创客: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是相互协作和接触其他创客专家。在这一阶段,创客同样为现有平台做出了贡献。此阶段强大的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和自我表达和创造欲。创新和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催化了创客-创客的交流和知识技能的流动。创客―市场:从工作坊到数字化群体,发明创新的浪潮源源不断,知识由此流动并聚集。一些发明和创造可以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这些杰出的作品从众多创客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商机。尽管大部分创客创造产品的初衷并不含有商业动机,但少数转化为商品的创客作品影响力也不容小觑[10]。
本文认为广义的创客教育就是在创客发展的上述三环节中给创客以帮助与指导,开展创客培养工作,促成创客的自我养成:在零―创客这一阶段,培育潜在创客,开展创客挖掘,在创客―创客阶段,提供去中心化的创客交流平台,开展创客培养,在创客―市场阶段,在众创空间生态链中帮助创客产品从创客空间顺利进入下一加速器环节,对创客产品成果进行筛选和加速转化。由此可见,创客空间的内核是创客教育,要彻底、充分地实现上述三环节的创客教育目标,单一的创客空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更大的资源聚合平台,并将创客空间升级为包含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加速器的众创空间平台。
5 广东国际创客中心对广义创客教育的探索
2015年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首个省级国际创客中心――广东国际创客中心,落户广东科学中心,立足广州大学城的科技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区域产业需要,进一步延伸广东科学中心的平台服务功能,共同建设“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和“互联网+工程”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创客生态四大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与创业引导、创新与产业结合、加速成果转化[11]。
其中“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有力地展示了广义创客教育在零―创客,创客―创客,创客―市场三个成长阶段中给予创客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落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还践行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并且融入了STEAM的情境,形成了面向STEAM的广义创客教育格局,这三个子工程的内涵如下:
5.1 创客发掘工程
面向广州大学城的学生,通过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生态创客孵化基地,秉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采取教育、交流、支撑、孵化一体的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引导,使潜在创客建立学习兴趣,通过创客空间、创客课程教育,向广大学生普及创客知识,推广创客文化,并通过开源硬件等创客工具和产品的系列入门课程,使广大学生具备创客的基本技术技能,养成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最终激发创意实现,解决实际问题。
5.2 创客苗圃工程
对于怀揣创新思想、项目的创客们,通过“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全程孵化链条,打造成为集“创客服务、孵化器、产研对接”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创客服务平台。执行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项目路演、专家评审等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草根创业人士和创业团队进入,为其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工作设施和网络设施;提供项目的发展前景评估;为创业者提供从创客教育、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本融合、孵化加速服务等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
5.3 成果转化加速工程
创客中心计划与企业共同建设各类主题创客营,如:为充分推动创客创新思维、学习和实践,拟与英特尔等知名芯片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创客创新支持,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与英特尔公司完善的硬件生态以及国际影响力,共同在创客研发材料支持、创新课程、创业指导等方面为硬件创新创客提供完备的支撑,面向创客业界启动招生;为推进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向生活、艺术的转化,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拟与珠宝、艺术、礼品等产业,共同面向艺术领域的创客提供艺术辅导、创意交流、创业支持,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领域内科技与艺术结合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工作。与众筹平台合作,实现创客项目从创意期到孵化期、上市期的无缝结合,以网上网下市场销售、虚拟孵化和战略投资,推动相关创新产业的发展。
6 结论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学校正规教育,也适用于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把与创客教育同样诞生于创客文化的STEAM教育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创客教育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与辨析可见两种教育模式联系密切,且互为补充。“创客教育+STEAM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模式。广义的创客教育是科技馆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场馆已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尝试,广东科学中心建立的众创空间打破了科技馆通过展项和科普教育活动等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不仅局限于科技馆单一主体,更联合了具有创客教育经验的中国科学院创客学院,为科技馆的众创空间嵌入了创客教育的强大内核,其下设的三个子工程有力地印证了广义创客教育的内涵,并融入了STEAM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情境,对科技馆创客空间中的创客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侯威.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J].世界教育信息,2006(5):7-8、61.
[2] Jolly,Anne.“STEM vs.STEAM: Do the Arts Belong?”.Education Week: Teacher.March,2015.
[3]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0.
[4] 任友群.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A].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2015-10-16.
[5] 麦穗创客教育宣传[EB/OL].2015-7.
[6] 董鲁皖龙.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N].中国教育报,2015-12-15.
[7] 克里斯・安德森.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A].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6).
[9] 上海科技馆设“3D打印世界”[EB/OL].中国3D打印门户网http://.cn/news/show.php?itemid=1392013-09-1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应用化学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也不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我国经济结构、人才市场需要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高校;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些地方高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而言,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点,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方向――工业分析与检验和环境两个方向――与锦州本地的石化企业相适应,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教改成果。
一、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教学执行力的体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优化了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四大模块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1.1基础实验,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对应每一门实验课程,应总结出一些实验经验,学生考核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1.2专业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实验、有机分析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并巩固基础实验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和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验的习惯。
1.3综合实验,包括水泥分析实验等一系列综合实验等,以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为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进入实验室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综合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1.4综合素质则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各种竞赛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难点。而贯穿整个大学,各种竞赛(包括“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化学检验工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暑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都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5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中一些合适的技术方法等子项目引入到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等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 完善实践教学设备体系
校内,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化学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校外,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即加强与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根据应用化学新的专业定位,可以与锦州石化公司分析测验中心、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方向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市场亲身实践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指导水平,引导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基础实践教学中。
2、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为产学研项目及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提供良好平台。实验室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项目协议书,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高校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含 Ln-W-Zn 光催化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在环保中应用”项目的合作。该项目开发成功将为公司废水的处理开辟新途径,并促使污染物降解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该项目将在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进行技术转让、中试、工业化生产。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效益。总体说来这种做法构建了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3、 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例如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开放实验室《应用型研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动手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该企业拜工程师、技师为兼职导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提前熟悉该单位现状和未来职业技术岗位要求,促进精神内涵与知识水平同步提高。并且,将该实验室作为化工实训基地,以便培养学生的化工工程能力,全面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该实验室是我院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在科研上是化工生产中试系统,由 2 × 100 L 的反应釜及产品性能分析测试仪组成; 又是化工反应放大设备系统,由系列反应放大设备组成,可对化工产品和材料进行工程放大,具备在不同放大倍数研究过程规律和工艺参数变化功能; 在实践教学方面具备应用化学专业专科生完成设计综合实验、实习、科学训练等学习功能。该实训基地具有全面、灵活、充分动手的优势。学生在该基地可以进行实验装置拆装、化工生产实际操作,从而构建了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新体系。
4 、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创新大奖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充分利用 8 周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去锦州酒厂实际锻炼,让学生虚心向工人学习,通过实习掌握白酒发哮、酿造工艺,玻璃配料、融化、铸造工艺条件、生产流程以及所有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并按照事物画出工艺流程图; 我们鼓励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交谈,提倡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化学、化工等方面理论知识及实验知识帮助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杂醇含量? 如何除去杂醇? 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重金属含量?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并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掌握应用化学工业化的各种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开放实验室及省级特色专业构建了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体系: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产学研项目,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化工实训方面的训练,提高其工程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振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9.
[2]胡扬剑. 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