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热点经济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2010年传媒学术界关注了什么:基于高频词的传媒学术热点分析
词频分析可以归纳出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词汇的出现频率,通过统计高频词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我们对2010年度传媒经济的312篇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剔除无意义的虚词后共筛选出传媒经济研究的50个实词高频词(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
(一)媒介类型:总体上,四大传统媒介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新媒体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巨大,图书出版业位列第三,手机媒体成为研究新宠。
如果我们从媒介类型的角度将词义意义相近的热词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合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互联网”、“手机”)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总词频数为218),但是对4大传统媒介的研究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词频数为356),是新媒体研究总数的1.63倍。当然,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对于传统媒体的研究都是在新媒体影响背景下所做的范式转型、规则变化、操作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就单一媒体类别的研究而言,期刊(含科技期刊165)研究占据首位;网络(含互联网)的研究居第二位(114);而出版研究(含图书、出版社、出版业,共计112)则居第三位。传统意义上媒介研究重点的报纸(含报业,112)、电视(79)忝列其后;此外,手机媒体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49)。
(二)热点议题:出版因改制动作巨大而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第一议题;其次,传媒产业和传媒市场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级议题。此外,在去年的学界视野中,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也是人们热议的研究主题。
如果我们将媒介类型之外的热词看作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的话,在将其按照词频数做三分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排列在学界热切研究第一阵列的有:出版、产业和市场;第二阵列的研究议题是: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与人们一般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些政策上、实践领域大轰大嗡的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中热度并不很高,比如:三网融合、转企改制、文化产业 、版权以及产业链等。此外,中国的媒介经济学研究在研究中国传媒经济问题时参照、借鉴最多的是美国的传媒业,同时也较多地借用了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
二、2010年学术界如何研究传媒经济: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
本课题组结合内容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年度传媒经济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交叉情况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
(一)定性研究为主,重视个案分析和调查研究
2010年年度的传媒经济实证研究中,定性研究数量是定量研究的2.7倍。有学者曾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比了中国与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是“与美国相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处于绝对主导地位(80.8%)而定量研究很少(15.6%)”??。相较而言,传媒经济的定量研究量高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总体水平,更偏重于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量化性。
在定性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个案研究法(34%)、文献分析法(16.1%)为主,而新闻传播学则更偏重于文献分析法(38.2% ),这说明传媒经济更加重视对个案和典型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调查法(60.4%)、内容分析法(18.9%)为主,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引入了模型分析(18.8%),而新闻传播学中内容分析法占据显著地位。与新闻传播学相比,传媒经济研究更注重于大量实际数据的收集,研究难度与研究投入较大,但在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方面,仍以简单的频数(13.3%)、描述统计(55.6%)为主,数据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有待提高。
(二)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视角占主流,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2010年年度涉及学科交叉的传媒经济论文有105篇,学科交叉论文比例为34%,与经济学(69%)、管理学(25%)的交叉最多。由于传媒经济构架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因此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传媒经济问题的基础理论,较常用的研究视角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2010年传媒经济学的产业经济学视角最多(45%),其次为微观经济学(41%),制度经济学(9%)、宏观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7%)涉及较少。
经济、技术、制度是影响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及宏观环境对传媒业影响的论文有143篇。数字化、三网融合、电子书、微博等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的爆发使技术(33.6%)成为对传媒经济研究涉及最多的宏观领域,整体的经济形势(经济29.4%)和政府规制(政治26.6%)也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而传媒经济对社会因素(10.5%)关注不多。
三、年度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图1是对2010年入选的所有传媒经济学科的论文的关键词、题目和摘要做的社会网络分析,使用的软件为NetDraw2.054版本。
(一)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地带:传媒经济研究分层明显
结点(node)大小表示的是度数(degree),结点每与另外一个结点发生一次联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流入还是流出)即为1度,结点越大表示与别的结点之间的联系度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传媒、出版、融合、广告等为今年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每两个结点之间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示的是两者的关系密切度,两个结点之间的线条越粗表示两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从上图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科技―期刊、植入―广告等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度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传媒经济学科研究的兴趣和前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关涉的关键词进行了K-cores分析,不同结点的颜色代表意义不同,可以看出,整个网络有三层构成: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地带,红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核心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传媒、出版、融合、模式、营销、整合、数字、出版、媒介、改革、体制等;蓝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中间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广告、报业、手机、集团、转型、三网、竞争力等;黑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边缘层,包括制度经济学、风险投资、电子阅读、关系社会等,说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议题还主要基于传统议题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议题和对象的扩展度不够。
(二)研究热点:微博客、植入广告、媒介融合
由于2010年年度的论文很难以被引用的次数(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率高点发生在发表后的3―4年)来判断其重要性与关注度,但从CNKI的下载频次多少这一指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某篇传媒经济研究论文及其所代表的研究领域的被关注程度。一般而言,下载频次越高说明其影响力越大,关注程度高,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以下为下载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论文,共18篇。??(见表2)
结合前文词频分析的结果、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以及18篇高下载频次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媒体热点是微博客。表2论文中以微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篇,平均下载频次为736次,并且“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 下载量超过了千次,此外还有众多论文从微博媒介性质、盈利模式、营销应用等方面对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了研究。本年度媒介产业的研究热点是媒介融合,3篇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章下载频次为352,并且“媒介融合”一词出现的词频也达到了52次,三网融合背景、产业视角和综述性回顾是本年度媒介融合研究的亮点。2010年年度广告方面的研究热点是植入广告,2篇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为457次,对新的植入方式的探究和对其广告效果的评价研究使植入广告的研究趋于成熟。此外媒介规制与体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等传统仍旧是传媒经济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
注释: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项目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喻国明主持,本文由宋美杰完成初稿,喻国明修改并定稿。本文中内容分析部分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由宋美杰、刘佳莹、许子豪、朱尔皓、陈瑾、陈宇完成,李彪对于本文的社会网络分析图的形成也有贡献。
??本文选取了2010年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核心期刊15本,辅助以2008年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期刊15本,30份期刊消除重叠后获得了样本选取期刊:编辑学报、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当代传播、出版科学、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广告大观、现代广告、新闻爱好者、新闻界、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中国记者、中国报业、电视研究、传媒观察等。选择以上期刊中已经被CNKI收录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23日)2010年度全年的与传媒经济研究相关的论文,此外以传媒经济、传媒业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获取了未在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论文为研究的初步样本,在此基础上剔除了会议消息、研究随笔等性质的文章,共获得有效论文312篇。
??董天策、昌道励:《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00-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Dong, Tiance,Chang,Daol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ak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2000-2009 as Exampl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7. (in Chinese)]
1.论信息产业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规律─—关于信息产业地位、结构、机制、规模、管理模式的理论概述
2.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
3.信息产业经济及其宏观测度
4.信息产业经济特征分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启示
5.基于时间序列单方向因果测度的多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6.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
7.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8.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9.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0.2007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11.2007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12.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13.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4.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发展浅议
15.印度软件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16.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十大特点
17.信息产业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8.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
19.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20.上海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21.2007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
22.上海市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23.信息产业经济分析
24.印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5.上海信息产业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26.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27.广西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28.2013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会在京召开
29.地理信息产业的经济特性分析
30.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31.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32.第四届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举行
33.山东省2010年第三季度信息产业经济运行会议召开
34.我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影响关系研究
35.经运司部署明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11项重点工作
36.2009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37.浅析我国信息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38.200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39.2011年上半年山东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40.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41.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
42.中国信息经济状况与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43.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评价:以新疆兵团为例
44.2008年1-3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45.信息产业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46.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
47.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再上一层楼
48.信息经济对产业划分的影响
49.论信息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50.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
51.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
52.2011年1-8月份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5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分析——体制、战略、政策
54.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及工作要点
55.浅论信息产业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
56.信息时代的产业经济创新
57.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举行娄勤俭出席并致辞
58.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会议召开
59.谁是信息产业领军人物?——2005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
60.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61.信息产业经济分析刍议
62.2004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63.200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预测2004年全行业增速将保持25%
64.信息产业与信息活动产值——马克·尤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
65.2004年上海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5年预测
66.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
67.生产快速发展增幅逐月提高──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68.2004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举行
69.信息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问题研究
70.日本信息产业经济发展迅速
71.安徽省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72.大连市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73.信息产业对安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探讨
74.信息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
75.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76.湖南省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基于菲德模型的检验
77.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78.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79.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热点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80.信息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
81.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两部门视角
82.信息产业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3.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
84.网络时代信息产业与新经济发展的互动
85.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86.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87.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实证研究——基于对细分的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8.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89.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90.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91.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92.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分析
93.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94.基于菲德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95.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96.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实证与分析
97.中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98.三网融合:网络信息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序曲
关键词:市场经济 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一、管理会计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必要性
(一)会计人才基本素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需要新型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对环境适应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等素质。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认为未来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财务会计基本技能、职业判断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的内涵和素质。很明显原有的管理会计教学及其教学目标,是很难完全实现这一要求,所以,必然要进行改革,方能实现社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传统观念束缚了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促使各个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效率。作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管理会计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许多企业人员包括管理会计人员仍然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附属,企业一般职能人员凭指令性来管理企业仍属普遍现象,这就造成大部分会计人员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日常核算工作,很少人能有积极参与管理决策的意识,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要真正把管理会计的作用发挥出来并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必将要求从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解放管理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束缚。
(三)管理会计现有教学内容缺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如管理会计的假设、对象、目标、原则尚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管理会计方法冗杂,缺乏独特性。目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内容的交叉重复、边界不清已成为普遍问题。这样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造成教师重复讲授,加上课时短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相关课程的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故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主线,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尚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体系。
(四)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与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脱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对象、组织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在不断提升,行业类型的多样、企业形式的演变、经营状况的不确定。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得到广泛运用,使企业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逐渐下降,制造费用比重逐渐上升。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使企业的生产方式转为个性化生产。三是企业管理观念从短期理性转向长期战略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低层次的产品营销性竞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大多还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依然没有考虑产品成本构成比例的变化,依然主要以产销量作为唯一成本动因,致使研究领域比较狭隘,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没有跟上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从而使学习与实践脱节更深,也就加剧了管理会计进行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步伐。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一)思想上解放和改变会计人员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管理会计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和改变会计人员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其认清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全新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使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高度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把握管理会计自身的重要性,然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再把实践中累积的方法和经验理论化,使实践和理论高度结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确立起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会计人才素质内容的加深,高等会计教育就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并适应时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寻求灵活有效的教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世纪建立起新的战略管理的观念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而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很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会计教学人员,还是管理会计实践操作人员,都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建立新的战略管理观念:一是实行动态化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相对于传统的非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有着严格的专业分工。但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应变策略。所以,企业组织结构的各个功能却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能适应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从而高效实现企业价值。二是企业整体组织化,优化资源组合。任何企业要想在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以整体组织为主体,使得企业资源得到优化,从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即使企业是由各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甚至有时还会存在内部矛盾,但不会影响一点:即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讲目标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管理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
策。根据上述要求,管理会计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来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三是注重市场引导原则,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进入信息时代后,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生产也不断倾向动态性、个性化,产品寿命周期也大幅缩短,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这样,市场竞争不仅是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还要考虑产品本身及其竞争力等各个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随时更新市场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发展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理所当然,管理会计也必须由市场引导来进行观念更新。四是注重人才培养,重新定位企业价值。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管理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管理,人才即是企业的最大价值。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自己的企业文化,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到人才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三、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消除重复交叉现象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管理会计缺乏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积极探索我国现行体制下的理论体系仍是一个必要的先行步骤。这就要求高校会计学教师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基础,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归纳和整理出管理会计自身的知识内容,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以两者不同的研究目标来构建理论体系:管理会计应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原理,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管理应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标,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基本原理,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其次,以两者不同的研究对象来设置课程内容:管理会计则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控制和评价等;财务管理应当以资金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主要可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等,其中投资部分包括短期资金(营运资金)的投放、运用和长期资金的投放,而长期资金的投放是指长期证券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就目前的一般管理会计教教材,应该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归入管理会计,而将长期投资决策、存货控制归入财务管理。二是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其实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割裂开来,管理会计的定位就很困难。因此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而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中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
(二)增加和更新学科内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理论、战略管理等新问题,亟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一些新的理论和内容应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纵观世界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基本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强调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发展了战略管理会计;二是强调管理会计与作业管理相结合,发展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人们可以根据这两大发展趋势和主流,构建2l世纪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但必须认清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立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或取代,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另一方面,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所以不能再以微观层面的产销量作为唯一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必须从战略意义角度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作为新型的管理会计教材,必须根市场经济接轨,其所要求的各个体系内容:首先,应该完整系统的介绍战略管理会计及作业成本法等基本内容,将管理会计发展的两大主流趋势尽显其中。其次,责任会计已成为现实生活中极具现实价值的专业知识,被各个单位广泛使用,故应该根据新的实践运用将其理论化,作为重点内容加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一块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述。最后,管理会计应当补充风险投资决策和战略投资决策等内容,不仅要提供企业内部经营的有关信息,而且还要关注外部市场的有关信息,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四、管理会计教学方式的发展与改进
(一)重视“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对成功的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在理论和教学上进行分析,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还可以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在此基础上,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并能适合实践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更加成熟。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注重案例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首先,案例讨论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准备充分。然后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教师要注意组织与引导,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人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作出适当的评语并打分,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部分,这样也可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
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其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拘泥于一个统一的答案。
(二)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讲授课程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对其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讲深讲透: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能力的环境,启发学生思想。具体做法有:首先可以由老师先讲解其中的理论部分;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最后由教师给适当的指导和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讲授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以及对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时,在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预先布置与其相关的讨论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交流,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影响,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能更深化,不再仅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