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探究性学习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示范性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会搜索,学会探究,学会甄别在不同观点、思想。
【教学流程设计】
一、探究性学习示例(本课重点)
1、问题的提出
《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均选编入八年级上册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为此,与该课文相关的讲解、练习等教辅材料众多。一日新授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资料向我质疑:课本(苏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应该改为“水尤清冽”?事实上我们手边资料有的写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两点水的“冽”还是三点水的“洌”呢?
今天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探究
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学生讨论后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老师总结: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纸质媒体(这很重要),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打开百度搜索(baidu.com)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几个问题: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种教材的电子版、扫描影音版该课文的收录情况,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录《小石潭记》的电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两者有何差异?可以借助网络字典词典。
③进行网络搜索,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类似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对此文的分析鉴赏,看对“清冽”还是“清洌”的问题能否自成一说。
3、学生尝试搜索
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学生搜索时,老师行间指导)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凉。【注意:百度百科引文与注释,“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释为“水格外清凉”。根据网络,冀教版语文课本用“清冽”;语文版教材《小石潭记》一文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与注释中都是“冽”,但课后练习和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手册》中的练习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讨论。一些大型语文论坛也有类似的讨论,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区别。【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题人举例正是《小石潭记》,并且说明为什么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
4、探究分析
分组讨论,甄别资料的信度(互联网信息的去伪存真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努力形成辩题或书面小论文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认为,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清”和“洌”基本同义,“清冽”则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词法。作者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总领小石潭的两个特征,分别照应于下文所描绘的内容。“潭中鱼可百许头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是视觉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感觉上的寒冷。
“清洌派”认为,“下见小潭”“见”字诉诸于视觉,当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诉诸于触觉的“寒冷”;紧接的“全石以为底”等句都是视觉描绘,从行文的连贯性上看,应为“清洌”。
5、教师小结。
应该说结论并无对错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两派”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孰是孰非并不能轻下结论。而且让老师当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更何况连教材编者、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或莫衷一是的东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议他们从柳宗元的生平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继续研究。探究没有结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简要涉及)
学生网络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详尽解释,网络上类似信息极为丰富。
教师小结: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探究性学习尝试
1、教师提出若干探究话题。(也可由学生提出,不过难度较大)举例如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般认为“连三月”就是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但当学生举证“三月”就是具体的时间(《春望》确实写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你又如何反驳?甚至有学生以为“春耕”时节“思乡”“反战”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虚指,说明战争旷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戏》中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能否谈谈鲁迅对教育的认识。
网络热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应如何解释?网络词汇流行想象应如何看待?
2、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
搜什么?怎样搜?
3、学生分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争取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
洪国成,江苏仪征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职称中教高级。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市中语会理事,仪征市教育“讲师团”成员。
[关键词]校园文化;外语人文环境;互联网平台
一、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本质特征,精神风貌,行为文体,人文环境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开放性,辐射性和兼容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来源渠道之一,理应在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和繁荣具有高品位,高格调,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和融合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对应的外来文化在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中扮演着丰富补充,兼容并蓄的作用。
首先,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环境不仅是指校容,校貌,还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语环境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培养外语思维模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最大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于重视专业能力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人文修养等负面影响。同时,在外语教育被定位为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并反思外语教学工具化的弊端,并呼吁在外语环境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的大学时光被良好的外语人文环境所浸润。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风趣幽默的外语文化氛围,为现代大学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再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对学生的补充性发展,这恰恰迎合了教育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外语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性格,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达到学校提出的人人成功,各个发展的目标。
二、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特点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70年代作为一种国际通讯的形式以来,已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应用,使用人数已达到数千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即二亿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能真正突破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之间迅速,海量,互动式的交流。互联网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其中,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的特点包括:
第一,信息范围广。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资源最广,信息最丰富的平台。在这个无限的信息资源中,人们可以查找到几乎所有题材的资料,无所不有。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英语占83.3%),因此能用作外语学习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英语教学杂志、教案、教参、自学辅导材料、教师进修站、学位课程选修点以及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在线名师讲堂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了学习的广大平台。而互联网是一个无纸化的媒体,没有纸质教材的容量限制,进入互联网彷佛进入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这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更为外语人文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信息传播及时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更新非常及时,网上的资源如此之多离不开不断增加和实时更新的信息。人们通过带电子论坛、新闻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话题的讨论与交际,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可以及时地收发信息。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与传统的书报相比,互联网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及时”。传统上的书报要经过印刷,发行等渠道,最快也要半天才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若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那么人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他国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知识,提高个人外语人文素养,从而在经济建设中,提高整个国家综合竞争力。
第三,信息资源专门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查找方便,网上资源非常规划整齐,外语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定的需要寻求特定信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将关键字输入到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再将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重新编排成相应的材料,就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了。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自身弱点,在互联网上找相关资料查缺补差,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师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外语人文环境的营造。
第四,省钱省时,浏览方便。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可供全球共享,而且绝大多数可免费索取,虽然有一些网络资源需要付费,但是传统的报刊相比还是非常便宜的。由于外语资源的有限性,原著图书资源少,且昂价格贵,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知识造成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互联网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网上图书馆、万方数据库、CNKI、中外数据网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良好平台。另外,互联网页面布局精巧,设计精密,为浏览提供了方便。
三、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越来月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外语人环境建设方面更是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基于互联网平台信息范围广,信息传播及时性,信息资源专门化,省钱省时、浏览方便的特点,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图书出版业的电子音像制品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已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到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纸质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另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相应的各种教材解析视频,名家解疑答惑,教材课件等。例如,《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有电子光盘,而且互联网上还有教材解析,重点难点分析,名师授课视频,教材参考答案等。
2.数字化教育
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外语人文环境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模式等的开发与完善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发展。例如,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资源不仅有中文数字资源、免费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外文数字资源、试用数字资源、而且还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等。
3.互联网的知识管理平台
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提供了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手段,因而是极佳的知识管理依托平台。近年来,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搜索引擎等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及协作特点的新技术,对于离散知识的结构化,隐形知识的显性化,知识交互增强等,起到了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例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个体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模式。博客,微博作为新型的开放式叙事平台,是记录个人经历,思想感悟,行为反思的有效载体,并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如在“新思考”网站中设立的教育博客,教师教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实践反思等内容上传发表,博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和跟帖,因而已成为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共享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可以自主创建博客,微博平台为大学生定期推送西方经典美文,西方古代史,学习外语的方法,最新科技成果,西方餐桌礼仪等知识。
四,总结
互联网资源作为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音像素材。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不断出现在互联网上,学生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外语知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2]莫锦国.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开发的原则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3]韩金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搞好英语教学与科研[J].外语电化教学,2002,(8):22-25.
[4]王守仁等.网络技术与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8-11.
[5]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信息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须有足够的信息量,培养下一代的教师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改变和调整,教会学生学习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我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谈谈看法。
一、新时期教学活动的特点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新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竭、学之不尽、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知识资源,任何基础性知识,在互联网都可以找到非常准确、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和介绍,在互联网面前,传统的教师和课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就显得相形见绌,教师的知识面和课本的知识点显得狭窄而浅显,这种情况下,教材的编排,教学应该以学生如何分辨和认识互联网信息的真实价值,如何在信息爆棚的互联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同样有互联网之外的学生可以找到的所有的材料的认识和分辨,其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对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的讲解,而是对于学生如何学习进行指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和课本知识从过去的主要和核心地位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状况的测验者,学生成为且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其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便是现今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
在信息时代,各种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有严肃的文字表述,有趣味的视频讲解,有认真的学究式的讲述,也有滑稽的戏说。有测验练习,有各种游戏,还有互联网的交流互动,每一个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习惯爱好和接受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接受方式。教师不需要再把学生困在听课、笔记、作业、题海之中,很多知识有了轻松愉快的接收方式,所有较为枯燥的知识和科目,都有了专门的软件,就连学生必备的字典这一工具书,现如今已完全网络化,免费使用,用心的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得轻松愉快的知识掌握方式。对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予以体现并加以引导,以免出现放任型教学管理。
(三)前所未有的知识资源
过去,书本和老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加多元,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任何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和体现这一点,并尽力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鉴别和应用,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对于那些对互联网不熟悉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了解、认识和运用,可以采用翻转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先关知识进行掌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予以指导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更不至于由于老师的讲解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二、教师如何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不会制作教学软件,但是不能不会使用教学软件,过去,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语文、英语、历史等语言文史知识需要背诵,学生为了记住某些知识点,需要制作卡片,而如今,对于学生难以记诵的知识,在互联网上有各种令人惊喜的记忆方式,可以是说唱歌曲,可以是笑话,每一样都不枯燥,教师应该熟悉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以最高效率找到并使用这些内容,当然这种引导并非需要系统性的讲解,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比如电子白板等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以对互联网的实际运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即可。故事往往比说教更有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互联网恰当使用是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最佳方式,教师恰当使用互联网,首先要了解互联网,并掌握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熟悉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技能。
(二)备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备课是教师必备的功底,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顺序和渠道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作为教师,我在教学之余没少听老师讲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习,不喜欢听课之类的话,其实质不是现在的孩子不爱听课,是信息时代知识获得的便捷程度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速度往往不是教师所掌握的,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带给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觉得全新而渴望的,现在学生可以自己获得知识,对于教师的讲解感到乏味而缺乏新鲜感,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要在备课中牢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喜欢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时候,获取的知识的多面的、混乱的,恰好这正是需要老师作为灵魂塑造者所需要做的工作,教师要对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甄别和判断,教师在备课中不需要再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而是对于一些他们掌握的知识的对与错、正与反进行鉴别和认定,让他们不要盲从,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这就是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所在。
(三)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良好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先对要学的知识进行全方位自学和互助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所学内容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学习能力和知识能力的提高,“翻转式”教学正是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描述。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巨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听课抄笔记的教学模式完全不适应这个时代,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由于长期不说话导致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会发言。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转型阶段,学生谈话不严肃甚至不配合或者哄堂大笑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就是学生长期以来畏惧老师,不敢说话以至于不会表达的缘故,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认知准备,长期坚持便能形成良好的易于互动的课堂气氛。
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激发学生创造力,让他们创造出有趣知识呈现和交流方式。
一、实验研究技能
实验研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分析与改进、实验研究论文的撰写等。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实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具体操作的指南。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只有掌握实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实验过程操作与调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结果的归纳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科学,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实验分析与改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经济条件、季节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像预期那样完成。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智慧应对实验,分析改进与创新实验,以更好地实施课程,落实目标。实际上,选修Ⅰ中的实验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3.实验研究论文的撰写在新时代下,我们不仅需要教学能手,更需要研究型的大家。在教学中,做到教研相长,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将所思、所做、所感记录下来,撰写实验教学论文,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同行交流,共同成长。
二、实验技能培训方法
1.讲座法专题讲座法适合于生物实验的基本理论。如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各种规章制度制定的原则、试剂的类型与保存方法、仪器的维修与保管方法、实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撰写基本格式与方法等。在讲解时,切勿纸上谈兵,要尽量采用实例加以说明,使其更加清晰明确。2.各校骨干教师培训法各校骨干教师培训模式为:骨干教师引领——说课、评课、点评——自主作业、教学设计与实践——交流、反思、总结、提高。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选取的培训对象为各个学校骨干教师,再由骨干教师负责向本校其他教师进行总结汇报学习成果,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该方法适用于重点实验课程和疑难实验课程的培训。3.远程教学培训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无疑已成为教师培训一个重要途径。远程教学法的优点是覆盖面广、方便学习交流等。该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开放性、互、高效性、公平性。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安坐于教室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学习时间与地点不受限制,自由安排,一般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该方法适用于无法集中的教师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众筹 技术创新 路径
随着Internet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PAD等)、存储技术、搜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社会产业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变革中产生的。
1 互联网金融内涵与模式
1.1 内涵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谢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率先提出;此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出现了众多观点: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概念的简单加总[1];互联网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包含一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活动,是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其本质和核心仍是金融,是金融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
1.2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以及结合调研发现,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论述非常之多,各家均有不同观点,有提出互联网金融10个生意模式[3],有提出按照金融在线化、互联网企业金融化、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分类模式,有提出阿里金融、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4]等等;本文依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态模式,总结归纳整理处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新兴业态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众筹、电商金融、互联网理财、虚拟货币。
一是互联网支付是指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支付平台。
二是P2P(peer to peer)互联网借贷,是通过网络为借贷双方提供借款信息以及借款人信用评估、催还借款、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属于借贷类众筹,P2P平台已经成为P2B、B2B、P2C、P2F等借贷模式的统一代名词。如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三是众筹,指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展示他们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或渠道支持。如众筹网、点名时间、天使汇、原始会等
四是电商金融,是电子商务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等大数据信息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由电商平台提供担保,将资金提供给有融资需求的消费者或供应商。如阿里小贷是典型的电商金融模式。
五是互联网理财,是指互联网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投资者或家庭提供的理财金融服务。如余额宝、百赚、小金库、理财通、朝朝盈、掌柜钱包、活期宝、钱袋子等。
六是虚拟货币,是指互联网上虚拟的货币且可用于互联网买卖、投资活动的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如比特币、百度公司的百度币、腾讯公司的Q币、新浪推出的微币等。
2 众筹分类与运行模式
2.1分类
众筹的概念源自国外“crowd funding”一词[5],从这个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其内涵就是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支持完成某项事情或活动,即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公众展示自己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更多人的资金支持、渠道支持,为个人或单位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众筹按回报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公益类众筹(没有回报)[6]。广义上而言,P2P业务也被看作是众筹中的一种,即债权众筹。而狭义上的众筹则通常分为奖励类众筹和股权类众筹两类。奖励类众筹的代表有Kickstarter、Indiegogo,众筹网、点名时间等,人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出资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股权类众筹的代表有FundersClub、天使汇、原始会、大家股、好投网等,投资者们可以在这种平台上进行资本投资,所有投资实体的股权。
2.2运行机制
通过对众筹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有研究者提出众筹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不同类别众筹模式进行论述[7];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出众筹运行的基本模式,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众筹平台是推动创意创新理念、产品或活动与消费者、投资者、出资人等大众群体进行直接对接,并提供资金、策划、营销、市场渠道等服务,为创新创意实现商业化或成功实施提供全面服务。
3 众筹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众筹,要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思维和特征基础上,分析研究其本质与功能。
3.1互联网时代显著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和特征的社会活动[8],互联网的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互联网九大思维[8]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分布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基于互联网思维和特征,结合案例(案例来源:《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 2014-09-03),分析总结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参与。在互联网上,不论身份高低、不论贫穷富有、不论丑陋帅气、不论高矮胖瘦,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互联网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事件或活动的领导者,通过社会自发组织形式,每个人能够以个人的形式采取行动。如北京“7.21”水灾事件中,参与的人自发组织,没有上下级关系,参与的每一位都沉浸在帮助别人的喜悦中。
二是聚集资源。在互联网上,由于“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等普通人能够获得“参与感”、“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更多普通群体参与到互联网的事件或活动中去,而互联网能够将大众群体碎片化的供需聚集起来、组织起来,并进行有效地点对点对接,形成规模化收益。为天下需求者提供临时住房的Airbnb公司,将地球上有空余的卧室、客厅搜索出来,为即便只租住一天的需求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该公司为有意出租者创造了年10亿美元的收益。
三是不同时地协作。工业时代,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协同工作;而互联网时代,人们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协同工作。维基百科是以协作模式运营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球用户共有10亿民众,有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人志愿者。
3.2众筹本质
众筹是基于互联网进行协作的众包模式的一种类型。企业选择将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依托互联网外包给众多消费者完成的行为被称为“众包”[9]。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众包的实质是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众包是让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创新,以及经营和营销过程,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兼有生产者的角色,成为“产消者”(Pro-sumer)[10]。“产消者”这种模式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的变化,是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新变革。
归根结底,众筹本质就是筹集智慧、筹集资金、筹集渠道。众筹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到投融资环节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业产品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意产品的商业化中,真正融入到创新创意实施、商业化过程中。众筹鼓励大量的消费者、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参与者越多,智慧聚集就越丰富,就越容易解决问题,就会有越多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商业化,越能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
4 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在分析技术创新阶段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提出众筹支持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内容。
4.1技术创新阶段划分
技术创新理论中,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方式,在所有划分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傅家骥在《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中提出的观点,综合傅家骥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主要包括三大阶段,如图2底层所示。
一是技术发现阶段,是指面向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发现、技术预见、创新构思阶段。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现活动是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应用。
二是产品(服务)开发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的设计、样机开发、试制、小试中试等产品开发活动,为大规模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价值的实现阶段,包括规模化生产、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服务)的商业化、创新扩散等活动,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市场支撑。
4.2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依据技术创新阶段活动的内容,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与模式,提出不同类型众筹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与支持的内容,如图2上层和中间所示。
股权众筹主要是对种子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获得渠道和人脉资源,以推动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产品众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进行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即企业成功研发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和产业化前期,通过产品众筹企业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获得市场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不断完善,还可以获得媒介推广、市场渠道等服务,为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获得服务。
债权众筹(P2P)是为金融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将碎片化的大众资金聚集,通过点对点的投资与回报,服务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求;主要服务对象是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贷款用途主要有个人消费、进货、扩大规模资金周转等内容。
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债权众筹是服务于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众筹中的股权众筹,即天使投资的互联网化,主要针对初创企业,以及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产品众筹适合做面向产品的中试阶段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投资;P2P债权众筹主要面向产业化阶段,用于企业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阶段的投资。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发现众筹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模式。在众筹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5.1搭建科技众筹平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众筹模式兴起于文化活动的众筹,借鉴文化活动众筹,技术创新项目众筹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活动的众筹越来越多。在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期,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搭建科技众筹平台,构建推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渠道和路径,尝试采用众筹模式支持科技项目,突破常规科技项目支持形式,让更多更好的创新创意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创业者到技术创新众筹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对接,与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大众进行互动,获得更多资金、渠道、智慧等资源的支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好更快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应用,努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5.2引入众筹模式,构建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市场化决策机制
在众筹平台上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项目才能得到支持。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引入众筹模式中市场决策机制,在对面向市场应用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支持时,采用盲评模式,让更多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使用方、消费者等市场用户对拟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市场用户数量越多越好,获得大多数市场用户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作为政府支持该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参考依据,促进更多技术创新项目面向市场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工作更好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5.3借鉴众筹模式,推动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建设
借鉴众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式综合型服务的模式与机制,针对创新创业全链条需求,开展综合服务型孵化器建设,从场地、注册、税务、政策等较为单一孵化服务,转变到面向大众群体创新,开展风险投资、媒介推广、市场渠道构建、创新创意市场互动等综合服务,升级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现有科技孵化器功能,针对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型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 郭畅.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
[3] 梁利峥,周新旺.互联网金融十大生意模式[J].经理人,2013(34).
[4] 逄 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J].国家商务财会,2013(63).
[5] 胡中彬,何健.中国式众筹大爆炸[N].经济观察报,2014.
[6] 荣 浩.以实际案例揭示国内股权众筹发展现状研究[J].金融法苑,2014.
[7] 孟韬,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0).
[8]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3-20.
[9] 杰夫豪.众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 主要问题 对策
1.引言
随着2010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我国大学的在校生已经过渡到以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为主体。在中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革新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们个性鲜明,更为自信。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实施情况,现在“90后”大学生至少有六年的英语学习基础,有些省份的学生有八年或八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基础。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基础水平越来越高,听辨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传统教育下的课堂灌输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主体。面对新的形式,大学英语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等不同方面都要求相应的“升级”。面对“90后”学生有较好英语基础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实施听力课堂教学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2.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定位
听力在语言听、说、读、写技能中排在首位。听力又细分为八种“微技能”,分别是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1]。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不是以学生听懂了所给的语言材料,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最终目的的,而在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使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初步掌握听力技巧,满际活动的实际需要。
通过技能培养,提高听力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吸收更多的知识。有了一个对英语听力课较为恰当的定位与认识,针对技能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予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完成听力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英语听力课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课堂上的听力练习问题
传统听力课中为进行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判断、选择、填空题型在听力课中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方式,让学生反复听几组句子或几段短文,然后要求回答问题,学生就处于一种被动、压抑、应付的状态,对听力课感到厌倦,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此外,课堂听力练习的英语语言材料与实际生活交往中的英语口语有较大区别。课堂听力材料中,语篇形式出现的短文居多,书面语程度高,长句多,信息量大,涉及一定的主题。而实际交往中的英语口语生活气息浓厚,简短活泼,语调生动,结合特定的场景。大学生有一定英语基础,基本的生词和语法结构不再构成学生听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但书面语大量存在,篇幅较长的听力练习给语言学习带来难度。因此,学生对课堂英语听力练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
听力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除了技能测试练习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师生之间进行概括大意、问答、讨论等积极的活动,帮助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展现自我,积极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证实,将一定比例的口语活动穿插在听力活动中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
针对听力教材书面语程度高、长句多的情况,听力教材的适用原则是口语体比重越大越靠前,然后逐步过渡到书面语体比重大的语篇材料。选材时应注意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清晰性。听力还承担着语言知识传授的任务,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听力教学中充分贯彻。这里的“知识传授”在听力课中既包括了特有的专业用语、套话和书面语等,又包含了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3.2课堂听力的焦虑问题
听力练习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材料中发出的语言信号及其语意内容并能迅速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听力技能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要在一两遍内听懂全部内容还是有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力求理解每一个词、每个句子,对每个词句都给予同等的注意力,但是因为听力水平的限制,一遇到生词等障碍,就会将注意力停留在这个障碍上,听不进下文的内容,结果心情急躁产生焦虑。在检查听力效果时,因为表现不佳,容易受挫,情绪受到影响。可是如果让学生看听力材料的原文,就基本上每个词都能明白,即使碰到一两个生词,也不会构成理解的障碍。
听力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所以,学生很难做到一字不漏地接受听力材料的所有信息。但是,学生的情感可以控制。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意义地猜测语义,并运用语段结构上的特点,预测下面的内容。预测是指听录音前通过预览给的材料,如课文标题、生词、答案选项、课后问题等,从中发现一些有用信息,缩小话题的范围,推测某种可能性,在听前和听时最大限度地获取未知信息[2]。如果做听力练习之前,主动预测未知内容,从而改变听对话的纯被动状态,那么学生在正式听具体录音材料之前精神就会高度集中,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就能缓解焦虑,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3.3将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问题
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建议采用“由泛到精,再由精到全面”的教学方法。首先,听一遍材料,让学生概括关键词或找出主题句,对所听内容建立总体印象,了解大意。然后,进入抓细节练习,通常采用填空、选择、判断、提问、填表和复述等形式。对于材料中的难点,逐句反复辨听,让学生复述或写出来,并辅之以老师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地训练学生识音辨调、语流切分的听力技能[2]。讲解完后,再从头到尾地听一两遍,由于了解了细节,经过精听,学生对于整个材料就有了全面、完整、清晰的认识,这一认识相较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穷尽各方面的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对于听力技能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要获得明显的进步学生还需要通过课后泛听加强练习。课后泛听是在掌握课堂精听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和兴趣决定听力材料的内容。“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大部分大学生有电脑、数码播放器(mp3/mp4/mp5)、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基本实现一人一部手机。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是中国互联网的同龄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下载英语听力材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听。网络资源信息海量,既有VOA、BBC等新闻听力材料,又有很多好的听力网站,例如普特听力、大耳朵听力、可可听力等,既包括难度不同的听力材料,又包括英语歌曲、笑话、文化简介等趣味材料,更有网民根据自身经验汇编的学习方法。在选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4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困难问题
由于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描述采用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语义结构。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段落中的每一句都围绕主题句阐述。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形,话语的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表达[3]。如果听的材料超出了学生熟悉的理解程序,他们在边听边分析上下文内容时就会感到困难。
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予以介绍,使学生在熟悉文章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听的能力。各民族的语言存在着共性,话语语法中的指示、替代、省略、衔接等理论掌握起来并不难,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灵活运用。
4.结语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投入相当大的精力,针对学生特点和课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听力技能和激发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动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延长课外的学习时间,扩展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