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职称论文

中小学职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职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职称论文

篇(1)

1、期刊发表文章率不达标。职称论文的有着严格的过程。这代表着你的能力是否匹配你要评审的职称。一般的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内,就是可以的。如果等级越高,要求就会越严格。

2、期刊发表文章字数少。一般大多数的单位要求职称论文必须是2000字符以上。例如,山东省会计职称政策中就有明确要求,文章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才有效。因为大部分的期刊排版方式,单版面字符数都在2500左右。所以,发表一个版面的文章在很多地区都是认可的。但是,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文章字数必须在3000字以上。而大部分期刊单版面字数都很难超过3000字。所以,这些地区的作者必须在1.5个版面以上。以免造成发表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不被认可。也因为此,很多期刊是要求1.5个版面起发的。另外,有部分的杂志允许刊登短文(通常低于1500字的文章,都可以称为短文)。

3、期刊发表文章类型不认可。在各地的职称要求中,论文一项有要求是“必须发表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或作品”。所以,对于一些作者发表非本专业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也不被认可。例如:数学教师发表的英语论文,就可能不被认可。因为这无法代表数学岗位上的学术成果,所以职称也难以获得。还有一些教师发表的论文是社会管理方面的,这也不代表所在专业的学术成果。也常会不被认可。此类不被认可的情况,还有环保单位作者发表了非环保相关的科技类论文;外科医生发表了非本科室的论文等等。所以,我们建议,,写论文,还是从自身行业入手比较稳妥。

篇(2)

1寄宿生现状

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我校地处山区,是百色市右江区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乡镇学校,全校近1000名学生,生源呈远、散、僻等特点,部分学生家距离学校十分远;而且因为偏远,路况恶劣,所以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有的家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等原因,我校超过95%的学生都寄宿在学校。

2寄宿生面临的问题

由于年龄较小,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寄宿生很难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再加上自理能力较差,经常生病,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所以身体上的不舒服会更加剧学生心灵上的孤单;也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家庭,将孩子寄养在外婆、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家,由他们全权负责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学生心理更加孤僻。寄宿生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加之与监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或监护人管理教育不善等原因,造成寄宿生在思想、性格、行为和学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娇气任性、脾气暴躁、自由散漫或沉默寡言、离群孤独;有的学生不理解父母,对父母抱憎恨情绪,叛逆性强,故意通过不学习、外出上网、打架等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后果十分严重。所以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等应密切配合,共同关心、爱护、教育,让寄宿生更好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去,让他们也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3寄宿生管理的建议

3.1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寄宿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由于经费有限,部分农村初中学校住宿条件相对滞后,以我校为例,前两年学生住宿、生活设施、用水等问题都非常严重,宿舍有限,一间宿舍12个床位,正常地要安排十二个学生,多的时候还需要两人合铺,宿舍里面除了床位,所剩空间无几,只能添两张桌子让学生放置碗筷,没有橱柜,其他的生活用品只能堆在床铺底下,宿舍内十分拥挤;用水也非常不便,每层楼七间宿舍,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而且一到枯水期,三楼以上都没有水,所以寄宿生生活用水、用卫生间等都极为不便。住宿条件十分困难。校内的娱乐设施较少,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

寄宿生远离家人来到学校,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好更快的让他们融入这个大家庭。国务院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是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建立财政专户,做好规划,严格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不断地改善宿舍、饭堂及各种配套设施,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学校可以争取企业、社会上的其他单位或者爱心人士的支持,改善学校条件。

3.2学校应高度重视问题,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寄宿生健康、安全地学习、生活。学校要尽可能完善寄宿生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寄宿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管理上耐心、严慈、引导;后勤保障上热情、及时、到位。成立寄宿生管理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寄宿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及时地进行处理、教育。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寄宿生工作会议,总结分析寄宿生在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多元化学习平台,促[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进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如书写评比、读书活动、作业展评、美术作品展览等,让寄宿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学校规范化管理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观念、服务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自力,以及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让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中充分发挥群体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

3.3用爱心去帮助寄宿生。

心理专家认为: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寄宿生离开父母很容易造成孤立、没有安全感,心里烦躁、抵制外界、冷淡等性格。教师是寄宿生在学校最亲密的人,应主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和他们聊天交谈,帮助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等,让每位学生懂得如何给于爱并收获更多的关爱。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应该用更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

生活老师应尽量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寄宿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行动,学着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利用各种讲座和黑板报的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3.4加强家校沟通,共同育人。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孩子寄宿学校,家长不仅不应有孩子由学校管理,无责一身轻的思想,反而更应因孩子寄宿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孩子放假在家的日子里,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平时加强与老师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老师探讨教育方法,做到密切联系,积极配合,共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1 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沟通,共同培养,让每一个寄宿生健康成长。

如何做好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寄宿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但是如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给予寄宿生高度的重视,紧密配合,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谱写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的新篇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准备活动职称论文

一、前言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关注的是课的基本部分,而忽略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时段的健身功能的发挥,对体育课准备活动内容开发上缺乏创新点,慢跑-定位徒手操成为当前初中体育课的不变定律,学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组织形式与练习内容单一,致使学生对体育准备活动感到枯燥无味、厌学,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因此,初中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懂得或了解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半数学生知道准备活动内容与体育课主教材内容的关系和准备活动的运动量。但仍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认识不足或错误。如22%的学生认为体育准备活动可有可无等,同时通过交谈和观察,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错误地认为准备活动“太卖力”的话会消耗体力,影响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特别是遇到有教学比赛、测验,准备活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则更为严重。

2.2学生对待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态度方面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待准备活动持无所谓态度。老师盯得紧一点,学生练习就认真点,准备活动已完全成为一种形式。近13%的学生敷衍了事应付完成和不愿做准备活动练习,更说明有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对准备活动的练习已产生反感,这足够引起我们重视了。

2.3体育课准备活动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编排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准备活动组织练习形式,最多采用的是由教师指定固定学生带练;较多采用的是由教师带练;很少采用的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由此说明,目前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练习形式单一、死板,是学生对准备活动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适当采用分组进行。基本操有徒手、有器械,活动有定位,也要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2.4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

一套基本徒手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2.5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许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2.6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初中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初中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初中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相对运动量较大,在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教学中的一部分。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练习,而且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和不良生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使学生能认真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做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3.1.2 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在每节课上,学生情绪表现是不同的,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节奏明快,气氛活跃的课堂,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所以教师要带做准备活动,并以自己标准、优美的示范和准确宏亮的口令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2 建议

3.2.1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与课的基本教材相结合

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相结合,做到场地规划紧凑合理,减少发放器材,队伍的调动次数。并把一些模仿性、诱导性和辅练习或分解练习都充实到准备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增加准备活动教学的内容,而且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还提高了课的质量。

3.2.2 准备活动内容要不断创新

目前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练习形式单一、死板。要克服单调死板又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不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大胆地对传统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好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3.2.3 准备活动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1 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不得不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2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

3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

4 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

5 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6 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校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两年前,我曾要求学生们做一个课题设计实验,题为“学生成绩统计管理系统”。学生们便三四人为一组动手设计。到期末检查时,大多数课题小组已完成课题实验,而且质量较高。这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7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8 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体制。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作出科学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1993.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Z].1996.

篇(5)

一、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学生所处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客观需要

提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应该在重点完成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这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等。而高校教育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对自身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上。但现如今的实际情况却与这种观念不完全相同。

尽管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各个高校以吸纳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招生政策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初高中学生和家长们还是必须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而且,高考的分数在我国的高校录取条件中还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所以,绝大多数人在关心学生的人格素养的同时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下一代的爱护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在这种条件下,重物质保障而轻素养提高,重试卷分数而轻道德分量的事情就屡见不鲜了。这种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知识水平的侧重导向,决定了备考的学生们很难有主观的意愿和客观的精力去关注考试以外的事情。

而高校阶段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已经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尽管他们还会面临诸如考研、就业等压力,但总体而言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而且,现有的高校评价体系还是比较立体多样化的,并不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如果在大学校园中一名学生想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的话,那仅仅学习成绩优秀是不够的。换而言之,一名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优异,他可能会被大家仰视,但很难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只有那些性格友善、与人为亲、能同大家和睦相处的同学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这种整体外部环境导向的侧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与之前有所不同了,学生们会因此而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学习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时机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强化这种环境导向的侧重,相信会对初高中阶段尚未形成固定人格素养的学生予以进一步的指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学生在高校阶段心理发生变化后的必然要求

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纪普遍较小,课业负担较重,因此家长们往往以一种保护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不让他们过早地接触社会生活,以免分心。于是,他们就在学生们的周围形成了一层“保护网”。这样虽然保护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但同时也让他们事事依赖别人,没有一点儿主见,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离家比较远,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长时间地独自生活,他们要面临生活自理和与室友沟通的问题。没有了家长们方方面面的监管,他们要面临自主学习和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等。而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对自身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要求他们要尽快转变角色,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强大的个人攻坚力量。试想一下,一个不能吃一点儿苦,遇点儿困难就半途而废的人怎么能够经得住名利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寂寞,没有丝毫功利心地在科学领域深入研究呢?

因此,高校阶段的学生们更需要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生活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们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可以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所以,他们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思考和需求也会远远大于初高中阶段。有这种主观愿望作为原动力,那么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就比较容易实现预期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我们培养优质人才,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专门人才,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大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因为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在高校阶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而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每一个社会人的终极人生理想。那么,这一理想该如何实现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少物质财富恐怕远远比不上他能贡献出多少精神力量更重要。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长远发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水平,更是人的人格力量或者说是道德水准。可见,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是同个人的人格素养或者说是道德水平紧密相关的。

近些年来,高校学子中的冷漠旁观和恶性伤人等事件层出不穷,虽然这并不能表明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下滑趋势,但至少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个别高校学子的人格缺陷,道德沦丧已经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了,它更有 可能造成几个家庭的悲剧,这足以引起全社会的深思。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女大学生陪酒陪侍事件不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吗?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我们在高校阶段加大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所以,在注重本科知识教学和高精专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力度。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接民生,接地气”的服务民众类的活动、更多的抗挫折训练,让高校学子们具有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当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个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出无限的温暖和光亮。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引起全国各个高校的足够重视。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