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师物理论文

中师物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6: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师物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师物理论文

篇(1)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训练课程,与其它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相比,该课程更注重于定量地解释化学过程的规律。[1]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实验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性,该课程体系虽然经过了多次改革,但仍普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1)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依葫芦画瓢”、“照方抓药”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验内容陈旧,多以验证性、经典性实验为主,更新率慢,引入现代物理化学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太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大循环式的授课时间安排,容易造成部分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脱节,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充分分析物理化学实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化学化工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2006年我校物理化学课程被批准为湖南省第一批精品课程以来,笔者在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的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班级中开展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探索和改革实践,经过近3年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一些教学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更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型、经典型,综合设计型不多的现状,笔者在内容上加大了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的比例。基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湖南省基础化学示范性实验室的建设,笔者将科研成果及时编成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尽早融入到科学前沿中去。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总结与报告。笔者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尽量满足他们实验中所涉及的试剂和仪器的需求,让学生有机会尽早接触到最新的科研前沿内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大力开展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师生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真正融洽、互为一体的教学关系,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教师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鼓励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师生互动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在探讨中师生可以不断交流各自观念和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

实验室不仅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且是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重要课堂,而提升实验教学条件是进行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基础,[2]因此,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条件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校现有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笔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所设计的研究性、综合性新实验中,增加了产物表征和性质研究部分的实验内容,使得学生有机会到接触大型科研仪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贵重设备的利用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适当引入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加强网络教学,成立课外兴趣实验小组,定期进行实验技能比赛等。有了实验的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科研创新的意识和好奇心,最终可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校实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已有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操作大型仪器的能力,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较前几年也有了明显进步。比如我系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2009年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很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一定的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论文内容丰富,书写规范,答辩自信,多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我系选派三名学生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基础化学实验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总成绩在所有参赛学校中名列前茅。然而,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还须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和发展的新理念,当前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体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尤其在物理化学实验的创新性、研究性、综合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甘礼华,陈龙武,钱君律.多层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8-16.

篇(2)

【关键词】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物理教学

改善宁夏南部山区物理教学的质量重点在于改善物理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宁夏南部山区的教育提供了契机,加之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以往相比在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质量没有发挥应有的成效。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开阔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创造意识的重要基础学科,重视物理教学的质量就是为学生成才做基础保障,因此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观察对物理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探究。

一、调查方案

调查的教师主要来自宁夏南部五县区的20所初中一线物理教师和教研员120名。

(一)调查方法及途径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为主要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问卷的效度检验0.86,信度检验0.91。对20所初中的主管教学校长进行了访谈,并深入课堂进行实地观察,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师资编制、年龄、职称,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实验室建设,教学中的问题及困难等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物理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调查的20所学校发现宁夏南部初中有29%的学校物理教师出现缺编,有10.8%乡镇中学还聘有代课教师。学历主要以专科为主占49.5%,本科学历占到34.6%,中师毕业教师占到15.9%,研究生学历为0,出现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年龄结构上20-30岁的教师占到调查人数的41.2%,31-40岁的教师占到24.5%,41-50的教师占到28.1%,51岁以上的教师占到6.2%。教师队伍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长教师所占比例过少,年龄结构分布不平衡。从年龄结构上看,宁夏初中物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不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学习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从职称上看,初中物理见习教师占到23.3%,中二的占到52.4%,中一的占到13.5%,中高的占到2.2%,从此数据可看出,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的培养新教师。

(二)宁南山区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现状

专业素质,教师自评专业素质好的占到54.1%,自我研修能力好的占到49.6%,经常参加培训到仅为10.2%。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安排为一次为:研修能力69.6%,实验能力37.8%,基础理论14.6%。教学方法及内容,调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对教法和内容的更新比较滞后。39.8%的教师对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没有更新,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满意的仅占到64.2%。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充实,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步伐。科研能力,调查发现宁夏南部山区的物理科研的能力较低,兴趣不浓厚。教师中只有5.4%的教师主持或者参与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近5年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到56.3%,发表过1-2篇论文的占到33.4%,发表过3-4篇的占到9.1%,发表过5篇以上的仅仅占1.2%。科研是创新、更新、解决难题、发现新方法、新思路的法宝,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及时适应教育改革的大步伐。

(三)物理教学实验室建设情况现状

良好的物理实验实验条件是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启发学生想象力的保证,实验条件落后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查发现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的物理教学实验室建设比较落后,98.4%的学校建有物理教学实验室,但其中64.9%的实验室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教学。大部分物理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比较缺乏并且陈旧,有38.9%的实验仪器是其他学校淘汰赞助的,已经很难适应目前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上因老师指导不到位而出现学生损坏仪器的现象时有发生仪器损坏率达到5.8%。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情况

宁夏南部山区物理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一是师资缺乏,实验室条件差;二是大班教学实验条件不足,不能一次满足教学,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三是课时不足经常需要占用副科教学课时,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影响了副科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四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偏低,教学方法落后使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四大问题及困难直接反应了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物理教学目前的现状,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注重师资建设及实验室的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招聘物理专业教师,对在岗的物理教师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定期派出教师学习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职称平衡建设,加大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平衡城乡师资队伍结构,可采用城乡教师互换交流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尽快完善教学条件。

(二)因宁夏南部山区地理环境比较差,人才流失严重,师资缺乏,教学任务重,师资建设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必须引导在岗教师重视自我研修能力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三)完善师资保障、实施和监督制度,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鼓励和刺激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中来。如在评职称、评奖、升职和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与更加优厚的条件,使科研成为一种气氛。

(四)完善培训机制和培训内容

目前的各种培训举行的比较多,但因教师的数量庞大,教学任务重,很难在短期内出效果,应多邀请专家举办以学校为培训单位的整体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要设计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等还要涉及科研方法、自我研修方法、职业规划等方面,使教师全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情,周利君.西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2):89-93

[2]周利君.渝东南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08-

209

[3]侯晖.农村师资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研究,2011(2):13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对策;基本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极为推崇的教学。这种教学重视实验的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规律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创新的良好科学素质,而且使学生品尝到探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编物理教材中给出了较多探究性实验,但有些实验存在可见度小,受气温、湿度、阳光等条件的限制,成功率低;有些结论缺乏实验探究。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直接地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实验的教学还比较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把原理、结论讲给学生听。这种教法的最终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末能有机结合。

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在大力倡导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立足农村高中对探究式实验教学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对于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几点对策

(一)、正确把握“开放”与“收敛”的“度”,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探究点

在对某一知识内容的实验教学设计中,可选择某个环节作为探究点,予以“开放”;其余的环节相对淡化,这个淡化就是指强化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成分,采用讲授或质疑应答方式予以“收敛”。但从中学生学过程来看,其科学探究能力还是能均衡地得到培养和提高。至于对某个探究点的实验设计,我们可通过教材文本、物理学史料、方法论、现有的经验和资讯中寻找和制定适合现有教学对象的,符合现有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多种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二)创设能适度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实验情景

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与调节探究活动的方向与水平的功能。下面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这一节课的引入所创设的两个情景为例证:

情景1注射器实验情景2吹气球游戏

实验:1、用手推压针筒活塞后放手

2、用手拉拔针筒活塞拉开距离放手

问题:1、在推(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同时观察到针筒内气体如何变化?

2、由此你对针筒内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变化及其关系作一推断吗?实验:用两个可乐塑料瓶,在瓶中上各反套一个气球(其中一个瓶底有洞),二人比赛用力吹气球

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是使劲吹气的大男生反而不吹不大?(展示两个瓶底)你们发现吹气球的条件有什么不同呢?能作一个解释吗?

很显然,上述二个情景都可能推断出一定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定性关系,但推拉注射器活塞情景能直接观察与体验到筒内气体p.v的变化关系,推断较容易;而吹气球游戏有一定的悬念,能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是,推断分析较难,学生往往不容易发现研究对象是瓶内封闭气体。究竟取哪一个实验?问题应怎样铺垫才是最有效的,只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作出抉择了。

(三)、进一步开发与拓展数字化实验系统与原有实验整合的功能

运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作为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工具,无论在测量精度上、数据采集的速度上,以及函数图象处理的功能上,与原有实验的测量工具相比,其先进性与不可替代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目前构成实验探究所需的配套装置而言,就显不足和捉襟见肘了。因此,有效的办法是:(1)将原有实验数字化,如自由下落过程中底部有孔的水瓶的失重现象瞬即消逝,很难观察,改用DV摄成视频,慢放显示,效果就非常显著;又如用原有实验中的秒表、刻度尺、单摆等装置研究其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可将已采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由Excel软件来处理,立即就能获得数学表达式与函数图象,得出结论。(2)将DIS实验系统与原有实验资源整合,以拓展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功能。如教材中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是以DIS实验系统与单摆的装置配套完成实验验证,而现在我们可以形成新的组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小车在不同表面(粗布面、细布面、木板面)上滑下时各点的高度h与速度v,并由计算机转换与能与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以及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滑下时,其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以及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滑下时,其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

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运用外推的方法,得出在无摩擦阻力的情况下,且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将守恒的推论。上述整合方式产生的积极效果表现在物理规律的形成更有其内在合理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和认识更深刻。综上所述,加强和深化课堂内在探究学习的实验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的研究,将有可能:

1、解决课程设置中有限的课时数与探究活动时空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的矛盾;

2、克服实施自主学习、实施探究、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与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之间的困难;

3、提供适合不同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可供选择的优化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和纪念。为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提供可操作的程序与素材。

(四)、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联系教材,引导学生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实验、小制作。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做实验,在完成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弄懂实验原理,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加工、组装,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完托盘天平后,可要求学生利用均匀的小木条或直尺、瓶盖、铁丝、橡皮泥、细线等自制一架简易天平,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并与标准质量进行比较。在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做“一物多用”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能力。如用一次性针筒就能做中学十几个实验,杨振宁教授说:“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1、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规律要较隐蔽,实验的条件和结论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较模糊,学生需要自已通过智力“苦斗”才能有所新“发现”。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并且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的教育因素。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设计实验成功的前提。

3、简易性原则

简易性原则是指:实验的装置要力求结构较为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要明显,测量的数据要比较精确,实验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以便于学生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分析,比较总结,探究规律。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实验的原理要尽可可能在高中物理范围之内。

4、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行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兴趣。

5、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设计的探究性物理实验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功能。一个设计良好的探究性物理实验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该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情感信息。

6、重复性原则

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是相同的。任何实验都必须要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设计的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而无法重复下,那么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7、安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对实验设备器材产生损坏,对人生安全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中极为推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一定要注意避免:

1、放任自流

2、研究目标不明确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不够。

在备课上要围绕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好探究目标、过程和方法,而且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来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在上课时,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来实现探究的过程,摒弃空洞的说教来传授知识。物理教学离开了实验探究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些难以说清道明的概念和规律,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围绕目标设计新颖实验难度较大,我想只要物理老师注意观察生活,扩大视野,注意收集,是可以很好地做到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聂六英.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4

[3]丁玉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体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12

[4]张军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1

篇(4)

关键词: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2-0055-04

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理解的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采用三维虚拟实验进行教学,认知对象从传统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变成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因此设计三维虚拟实验时,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对情境的了解,使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能顺利完成,最终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2.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学习,学习是一个社会性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由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应经历社会真实情境,通过实际活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和策略,对知识做合理的解释并能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设计三维虚拟实验时,必须创设实验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情境,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环境支撑。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的结果。因此,设计三维虚拟实验时,必须提供灵活的交互方式,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方便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

中学物理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

1.设计原则

直观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要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实验环境,增加学生者亲身体验的经历。由于操作步骤复杂、观测过程漫长、实验仪器昂贵等原因而无法完成的实验要逼真模拟,实验现象抽象和微观的就要突破时空限制转变为直观呈现,实验过程不能及时控制的要设计关键现象模拟情境,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下,便于观察物理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

交互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交互的环节和实时的反馈,方便学习者选择实验设备、操作实验仪器、设置实验条件、改变实验参数。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下,按照自己的学习特征、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进行主动探究。

开放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自主设计实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设计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效果,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趣味性:三维虚拟实验设计要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习者悦趣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设计过程

(1)实验类型和主题的设计

按照实验内容分为:声音类、光学类、电路类、电磁类、理学类、能量类。本研究从众多实验中选择了部分实验进行开发仿真,具体包括真实实验中不易观察的实验、真实实验中不易控制的实验两类。

(2)虚拟实验模块设计

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共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操作、实验提示、实验评价四个模块。其中,实验介绍包括仪器介绍和内容介绍。仪器介绍阐述虚拟实验中用到的关键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等。内容介绍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实验操作是虚拟实验的核心部分,通过分析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交互式的用户界面和探究性实验环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在三维虚拟实验场景中对相关实验仪器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实验提示是指对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实验评价是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进行评价。

中学物理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的实现

1.主要开发工具的选择

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的实现主要包括虚拟实验场景、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三维建模,以及提供探究活动的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的开发,用到的开发工具主要包括三维建模工具3ds Max和虚拟现实开发工具Unity 3D。

(1)3ds Max

3ds Max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PC的三维动画制作、编辑、播放与三维建模和渲染软件。它具有易于使用、功能强大、性价比高等优点,是许多个人和公司用户首选的三维建模与动画软件。3ds Max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游戏开发、计算机艺术、角色动画、工业设计和辅助教学等诸多领域。

(2)Unity 3D

Unity 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一款强大的3D跨平台游戏引擎,包括图形、光照、音频、渲染、物理和网络等多方面的引擎支持,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开发,而成为强大的综合性虚拟现实开发工具,在虚拟漫游与实时设计、虚拟现实交互体验、人体数字化展示等领域都得到有效应用。

2.开发流程

三维虚拟实验的开发步骤为:①三维虚拟实验场景、实验仪器的建模;②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结构,设计探究环节;③设计交互界面,实现实验的交互操作;④测试虚拟实验,进行调试和优化;⑤虚拟实验。

3.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的开发

(1)实例1:布朗运动

①实验设计思路:布朗运动是由微观分子间做无规则运动而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难于操作,不易观察,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而在三维虚拟实验中可以克服这些不足,利用Unity 3D提供的物理引擎,可以很好地模拟微观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本实验通过设计交互式的界面接口,使学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变化或调整微观分子大小,模拟微观分子的运动变化情况,从而使实验者更好地理解布朗运动。

②虚拟实验场景和实验器材的三维建模。实验采用3ds Max对三维仿真实验中用到的模型进行构建,主要包括实验桌、实验仪器,实验主界面如下页图1所示。

③虚拟仿真实验的实现。本实验提供了两个观察角度,即宏观和微观,宏观角度用来展示实验前的状况;微观角度用来展示微观粒子的运动状况,通过使用摄像机效果,使得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微观世界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情况,实验操作界面如下页图2所示。

下面详细介绍微观角度下实验的实现过程。首先,学生点击微观按钮后,摄像机被激活显示,同时向液体分子拉近,这时出现图2所示的界面,屏幕下方出现对应的滑动条用于控制条件,一种是温度变化,一种是分子大小变化。这里用到了NGUI插件里的Tween Position动画。其次,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模拟是用Unity自带的碰撞检测函数来实现的。当分子之间相互碰撞时,会触发自身的碰撞检测,从而受到一个反向作用力被反弹回去。当多个分子发生碰撞时,它们的运动就会变得毫无规律,从而形成了无规则运动。

(2)实例2:光的反射与折射

①实验设计思路: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探究的是光从一种介质照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传播方向改变的光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特别要保证三线共面,需要实验操作细致,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测量也很费时,且不易控制。而在三维虚拟仿真实验中可以克服这些不足,利用Unity 3D可以很好地模拟光线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②虚拟实验场景和实验器材的三维建模。本实验采用3ds Max对三维仿真实验中用到的模型进行构建,主要实验仪器如图3所示。

③虚拟仿真实验的实现。本实验用来展示入射角变化时,反射角、折射角的变化情况,通过圆盘上的刻度标定,能够随时读出确切的值,实验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实验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

结束语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初中物理探究性三维虚拟实验,能够有效改进传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实验规律和实验原理,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实验教学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发挥,李献业,钟永江,陈红珍.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48-50.

[2]姬洪强.《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3]张秀敏.仿真实验室在初中物理虚拟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158-159.

[4]张林誉.初中物理虚拟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徐一帆.基于虚拟现实的中学物理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单美贤.虚拟试验系统的分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117-120.

篇(5)

论文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物理实验提供了一片沃土。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对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界定、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③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科学探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探究己经成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同时还被作为重要的教学建议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新课标下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定义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为了探求物理知识,学会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等而进行的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它是物理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分别是“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实验探究现己成为理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整个探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研究活动过程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的指导、领路作用。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探究活动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各尽所长,充分发挥。

2.2目标的原则。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个探究性实验,其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就有正确的方向,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3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得出的实验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2.4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2.5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器材,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日的。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实验设计简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简单就是美,恰当的实验设计既突出实验重点,又没有冗长的实验步骤。

2.6互动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是实施物理实验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物理实验中蕴藏着极为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际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3.1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包括一些具体的实验技能。而探究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加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应该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3.2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否则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也不能差异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3.3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物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4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探究……”等字样的实验,是一类基本的探究性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的。这样的实验的例子有以下一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二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知道……”“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理解……”“经历……实验过程,了解……”等字样的实验。这样的例子有: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这样的一类实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有些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演示……”等字样的实验,这类实验,也可根据情况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比如: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以粒子散射实验。

还有些实验是不适合被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主要是仪器使用、操作训练等类型的实验。比如: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4.展望

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科学探究作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升展是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安排实验探究的内容、时间,如何对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诺.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1日.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张永娟.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第4期.

[5]吴建军.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6月.

[6]吴建军.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4月.

[7]林秀仪.小议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教学,华南师范大学.

[8]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篇(6)

Ruth Hayhoe,Translated by ZHA Qiang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Toronto,Canada)

【 作 者】许美德

【作者简介】许美德(1945-),另译露丝·海霍,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校长,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章。兼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顾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名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教育理论与政策系,多伦多

【 译 者】查强(1965-),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教育大学可视为一种新型大学,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同时适应师范教育发展和知识社会的需求。本文首先对大学和师范院校在西方和亚洲社会的发展作一历史回顾。然后,探究这两类院校形成的对照的价值取向,讨论本文的核心问题,即师范教育如何达到与大学比肩的学术水准,同时保有师范院校与知识社会有关的价值观。对三个西方社会和三个亚洲社会的比较的历史分析,展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不同方式。本文最后勾勒了师范教育截然不同的四种模式,提出教育大学这一模式最为适应香港的现状,可能也最为适应亚洲的文化环境。

【摘 要 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The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ight be seen as a new type of university,which may contribute both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in new ways.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normal colleges in Western and Asian societies.It then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value orientations of these two types of institution,and addresses the core question of how teacher education can attain a level of excellence parallel to that of universities,while maintaining those values of the normal college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knowledge society.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ree Western and three Asian societies gives an overview of different ways of resolving this dilemma.The paper then draws out four distinctive models of teacher education.It suggests the model of 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s uniquely suited to the Hong Kong situation,and possibly only culturally viable in an Asian environment.

【关 键 词】师范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大学/香港教育

teacher education/university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ducation/Hong Kong's education

【 正 文】

师范学校或学院的学术气质和风格与大学明显不同。师范院校极其注重整体的道德养成,以整合的方式对待知识体系的各个基本领域,并且按照一项职业的要求集中发展其职业技能。相比之下,大学则强调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学科,按照专业把知识体系分隔开来;强调价值中立,这使得现代科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强调对自由思想和开放式问题的一种唯理探讨。在法国和英国,大学在整个现代时期都承担着培养中学教师的责任。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大学里诸如物理、化学、历史和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任何教师职业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学教书。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风格养成和知识准备因而存在着鲜明的不同。

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和取向上的冲突

随着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从6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师范院校很自然地寻求升格为大学。教师要求与其他职业相当的学术和职业准备,如法律和医学,这些职业的培训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很悠久了。师范院校向大学的转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从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转型方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以上三种西方传统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某些归因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特点。

尽管如此,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著?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表1归纳了师范院校与大学之间的核心冲突,列举了一整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本文所指的六个现代社会(西方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东方的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面临这些价值分离所造成的困境。每一个社会都创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来培养教师。本文下一部分将勾勒每一社会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历史转型。

表1 大学与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对比

大学 师范院校

理论 实践

专业化的知识学科 整合的学习范围

价值中立的学习途径道德指引的学习途径

比较缺少人情味的环境 培育性环境,教学互动强

对一切问题/知识的自由探求行动导向,知识以职业为基础

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政府管理,行业问责

深度理解和长远变化导向职业导向,追求高水准的实践

希望读者对这些比较的历史的反思饶有兴趣。行文至此,也应该透露写作本文的实际意图,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背景,来反思香港师范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因为香港最近也将其师范教育提升到大学层次。香港既继承西方的教育传统,因为1997年7月前的近百年它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也拥有中国的教育遗产,因为其人口中大多数是中国人。

从1939年到1993年,香港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和中学艺术、体育教师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范教育。这些教育学院提供高中后的专科教育,其价值和导向非常接近师范学院。

随着香港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急剧扩张,教育学院新生的质量也发生陡降,因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94年,五所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一所全新的教育学院,接受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成为香港第八所公立高等院校。该学院升格到大学层次并享有大学地位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因而直接且实际地面对这些价值对立所带来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六个社会中师范教育转型的比较思考和评估,对香港教育学院的发展形成结论。新加坡的同类型发展将摘取作为香港的对比案例。

篇(7)

关键词:中国;就业质量;内涵;评价指标

我国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将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提出这样的一句口号,首次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就业质量”一次;2010年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在新时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一次次的出现在国家每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中,足以说明其在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衡量某一群体及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角度与学科背景,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从广义上说,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就业人员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技能、资历、素质等;其次是就业岗位的质量,包括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劳动条件、工资水平等;再次就是就业工作质量,包括工作水平、服务水平等。”[1]

从就业质量概念的狭义上讲,国内学者普遍认可刘素华(2005年)提出的就业质量概念: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这个概念其中既存在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优劣程度的区分就难以排除主观判断的因素。[2]彭世武(2008年)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3]刘世峰(2013年)认为就业质量就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并取得一定收入的具体情况的好坏状况。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4]张桂宁(2007年)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的优劣和是否满意的综合性概念。[5]这就说明劳动者个人对于自身就业状况的主观满意程度在评价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就业质量的核心就是劳动者的报酬。截至目前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都会将劳动收入作为衡量一个劳动者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就业质量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劳动者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与工作状况相关的因素,比如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这些相关因素可以从客观方面反映一个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如何;劳动者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应该构成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主观方面。从宏观层面即某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也就是某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通常会采用一些关于劳动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表示,比如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

2 就业质量的内容及测量

使评价更客观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可以测量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综观目前学界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选取评价指标和研究侧重点上均不统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

2.1 宏观层面

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素华(2005年)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就业质量的量化评分表。[6]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2011年)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二十个二级评价指标和五十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7年及2008年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测算。[7]高兴艺(2012年)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和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得出我国在1990年到2009年间的就业质量是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增长率在3%-5%之间,平均增长速度是4.02%,远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8]

2.2 微观层面

李军峰采用就业稳定性指数、工作质量指数、劳资关系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和职业发展指数这五个指数对就业质量进行综合测评。[9]

3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

刘世峰(2013年)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率、就业水平、创业、职业胜任和满意度)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10]李菲菲(2012年)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11]柯羽(2010年)从建立了一套包含三个客观性指标(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和三个主观性指标(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解决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12]张卫枚(2013年)依托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在湖南省长沙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从工作状况(就职行业、工作时长、劳动报酬、社保状况和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和人际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就业稳定性和职代会参与率)和就业满意度四个方面得出新生代农工整体就业质量低下。[13]杨何清、李佳(2007年)提出了相对比较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适用全国各地区大学毕业生总体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的状况。该指标体系包含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然后将得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转化为就业质量评分表。[14]

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两个层面,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主观满意度,比如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等。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指数加权平均法和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评价就业质量,李军峰和刘素华分别是这两种方法的代表性学者。

4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李菲菲(2012年)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高校扩招及培养方式、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及用人方式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四个方面分析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15] 从高校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与现有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方丽(2003年)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16]林宝灯(2012年)研究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得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地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男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显著中度相关关系,女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十分微弱的相关性,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男生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女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受就业能力的影响,还会有其它就业心态层面相关联的因素影响。[17]

肖琳(2013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情绪智力在微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18]马男、魏凤(2014年)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公共因子是社会扶持、人格特质、亲友帮助、就业能力和求职行为,社会扶持因子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大,就业能力的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人格特质的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求职行为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很小。[19]

赖德胜、石丹淅(2013年)从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市场分割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就业质量偏低。我国当前主要依靠资本驱动且偏好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个体(尤其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长远发展不利,劳动报酬和技能发展是评价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当前我国的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多元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强化了区域、城乡、行业、部门、职业间的分割收益,造成扭曲的劳动力配置,从而整体就业质量水平不高。[20]张勉(2006年)从制度性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质量。制度性因素主要从就业促进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三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个体因素主要从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并指出目前中国,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已经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

5 结论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和劳动者就业质量进行了界定,就业质量是关系毕业学生和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收入是评价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其高低、分配结构等既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7期.

[3]彭世武:《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载《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4]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张桂宁:《论劳资关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载《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6期.

[7]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8]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

[10]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1]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2]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3]张卫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基于长沙市的调查数据》,载《经济与社会》,2013年第3期.

[14]杨何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15期.

[1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6]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17]林宝灯:《经理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2012界毕业生为例》,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8]肖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