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6: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专业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1分级护理执行现状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开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 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 访谈内容 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访谈对象一般情况 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 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 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
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 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 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 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 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 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 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 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关键词】微格教学 医学院校教师 教学能力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4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国内很多高校筹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一系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研究和探索。微格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师范院校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训练未来的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微格教学的概念与理论、微格教学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现状以及在医学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中应用等进行文献综述。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格教学的定义。微格教学的英文名称“Microteaching”。由于对微格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各国对“微格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德瓦埃.特.爱伦(W.Allen)博士指出,微格教学是准教师(师范生)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布朗(G.Brown)根据微格教学的理论基础,提出微格教学应该包括准备课课程、感知教学、课堂教学等三大要素。国内研究者一般认为微格教学能使受训者可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建立在视听理论和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师范生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的特点。微格教学提出把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课堂教学分为多个技能和多种方法,在微格教室中逐一地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小,训练时间比较短,训练内容单一集中。受训的人数一般10人左右;每次教学时间一般是10分钟左右;受训者讲授一堂课内容的一部分,对1-2个教学技能进行训练。(2)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利用现代视听设备,真实而准确地记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被训人员可以从记录中还原教学现场,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3)角色转换多元。微格教学冲破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灌输的培养模式,受训者不再是学习者这个唯一的角色。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受训者不断地进行着从学习者到执教者,再到评议者三种角色的转化。(4)心理负担小。微格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上课的人数少,教学内容少,可以有效地减轻受训者的紧张和焦虑,减轻受训者的心理压力。
(三)微格教学的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将教学技能的培养视为一个个具体教学行为的训练与修正过程。微格教学的基本实施程序包括如下方面:(1)基础理论的学习。受训者学习必要的微格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评价、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等。(2)教学示范。为了使被培训者对所培训的教学技能准确地领会、理解,在正式训练前,通常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来对他们提供教学技能示范,并加以具体解释和说明,让他们从感性上对教学技能进行认识。示范的内容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3)针对技能训练目标,编写教案。被训练者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详细的教案。微格教案有两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技能训练目标。(4)角色扮演。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受训者被轮流分配为教师和评议者的角色。作为教师,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授课10-15分钟,并由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录像。最后,以评议者身份填写自评的评价单。(5)反馈评价。在角色扮演完成后,全体相关人员一起观看录像。首先是教师角色扮演者进行自我分析,然后指导教师与受训者一起讨论分析,对教学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6)修改教案,再次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反馈,受训者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教案修改完善后,被训者再次进行角色扮演的循环。
二、国内外微格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微格教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德瓦埃.特.爱伦博士(W. Allen)等在“模拟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现代照相机、录像机等视听仪器现场记录受训对象在课堂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受训对象迅速掌握一个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诞生后,在美国各地迅速得到了推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国家在培训教师、准教师(师范生)中,使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技能、能力的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国诺丁汉大学George.Brown将微格教学的教学行为加以改进,提出了备课、感知、执教为微格教学的三大元素。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入微格教学,并在实践中形成悉尼大学微格教学特色:示范―角色扮演―反馈―重教。德国的微格教学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微格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三阶段微格教学实施步骤:设计准备―教学训练―评估反馈。日本对微格教学构成要素的划分与其他国家基本一致,共分解为6个要素:微型课堂、微型课程、反馈、示范、重教,但对某些要素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如示范的选择、反馈技术等。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将微格教学引入中国,后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对微格教学开展学习和研究,并进行了一些实践应用。1990年后,国内的师范大学及其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了微格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孟宪凯1992年编著《微格教学基本教程》,是国内较早、较权威的微格教学课程资料,并拍摄了第一套微格教学优秀示范录像和开发了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统计软件和微格教学课堂上师生相互作用的分析软件。2000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教育部将微格教学列入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此,我国微格教学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新阶段,与微格教学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大量发表。孟宪凯对微格教学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肯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微格教学的未来。狄晓雨对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的方案,使微格教学贴近实际,方便广大师生参与和操作。刘鹏和安玉洁对微格教学的架构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微格教学有从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趋势,同时,微格教学从主要应用于师范生和新教师的授课技能培训也逐渐被应用到各类技能训练中和新职员的技能培训中,体现出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微格教学在国内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应用的现状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微格教学方法引入医学院校的基础与临床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陈勤等选取35岁以下的青年医学基础课教师为训练观察对象,应用微格教学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结果表明微格教学组学员的教学语言技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微格教学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楼丹飞等采用微格教学法联合临床模拟教学对急诊实习医生进行中医急诊临床教学,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应用微格教学法联合临床模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王亚君等应用微格教学法评价儿科实习医生临床教学效果,发现微格教学法组的儿科实习医生实习成绩和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张云萍等以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评价微格教学在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微格教学法组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分和教师教学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组,认为微格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调控,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格教学是建立在视听理论和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和在职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方法。它能使受训者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国外对微格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较早并较深入,对其教学理念的理解比较深刻,实施步骤合理性较高,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训模式。微格教学传入我国后,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微格教学模式逐步成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但是,我国的微格教学往往站在单一的研究视角开展研究和实践,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微格教学的各个环节分离出来,从单独的理论角度进行描述概括,缺乏整体性及可操作性;二是在追求新技术对微格教学的支持时,缺乏考虑新技术与常规微格教学课的整合问题。因此,我国微格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深度层面还有待加强。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一般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虽然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但由于毕业后直接任职于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而学校大多注重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培养,较少关注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因此,培养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其教学能力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格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微格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微格教学法在医学院校领域的应用刚起步,尚未形成公认的系统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卢俊华.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研究与设计――以师范生培养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2]W Allen,W.Eve.Microteaching[M].Theory Into Practice,1968
[3]G Brown.Microteaching[M].London:MethuenNewYork Distributed by harper&Row,1975
[4]毕丽荣.高师数学微格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蒋立.利用微格教学提升教师物理教学技能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赖小慧.微格教学法在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运用与探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7]黄岩.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的微格教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2)
[8]王凤桐,陈宝玉.走进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9]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10]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14
[11]宣桂鑫.德国的微格教学[M].北京:高等师范教育,1995:24-26
[12]郭友,毕晓白.对日本微格教学发展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13]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5]孟宪凯.对微格教学10年发展的几点反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
[16]狄晓雨.试论微格教学训练的不利因素及克服的办法[J].肇庆学院学报,2005(3)
[17]刘鹏,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18]陈勤,曾凡才.医学院校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2)
[19]楼丹飞,李越华,闫国良,等.微格教学法联合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15(9)
[20]王亚君,李晓辉,张国利,等.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儿科实习医生临床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
[21]张云萍,张巧玲.微格教学在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理研究,2015(4)
[22]郭丹,陈同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微格教研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JGB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