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环境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走”,走出校园,扩大视野
走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实验室,参与各种科学实验。例如,参与克隆分析植物体DN段,检测土壤铅、铬、镉、汞和砷等重金属含量,分析叶片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苹果酸、草酸和柠檬酸等色素分子或有机酸物质含量,检测菜篮子、果篮子农药残留和亚硝酸钠含量等实验。6位学生开展了季节和产地对蔬菜和水果中亚硝酸钠含量影响的调查研究,提出反季节或长期储存的蔬菜和水果亚硝酸钠会增高的观点。学生走进旅游景区,研究旅游活动对景区植物影响:在蒙山旅游景区,发现蒙山旅游区植被演替滞后于自然区,旅游干扰对5m内植被影响显著,建议及时清除外来入侵植物,降低旅游活动干扰强度,严格保育自然林;走进河流湖泊,检测分析水体各种营养盐含量,观测水藻种类、密度和初级生产力;研究沂沭泗流域水环境生态健康,发现跋山水库作为临沂城区供水水源地仍存在较大规模的网箱养殖,水质时而会超过国家水标准限值,存在水质安全隐患;走进丘陵山岳,调查分析森林植被乔灌草3层各种植物多样性差异;26位学生先后展开了泰山、蒙山、昆嵛山、沂山、大青山和孔林6种丘陵山岳植物多样性课题研究,发现麻栎林比刺槐林和黑松林更为适应当地生境,建议可以直接改造乔木层,适当增减伴生乔木树种以使群落得到改善,利用自然力实现林下植被合理配置。
1.2“看”,亲眼所见,亲身感受
学生看校园环保实例,倡导低碳校园;看校园美化绿化,提出立体绿化;且看且行,5位学生开展了创建生态现代化校园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例如,学生看河流河道沟渠,看水库、水塘和水井,看农村水利管网设施,开展了山东农村水利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看鸟窝,看鸟类筑巢与防护林宽度、防护林高度、防护林植物种类、防护林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关系,8位学生开展了高速公路防护林内喜鹊和灰喜鹊营巢特征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看钓鱼,看钓鱼位置,看钓鱼时间,看钓鱼频次,看钓鱼种类,看钓鱼获量和看鱼竿鱼饵,5位学生开展了沂河休闲垂钓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
1.3“读”,读科学新闻,读科普书籍,读学术文献
课程要求学生需要读科学新闻,读科普书籍,读学术文献。例如,读《科技日报》和《中国科学报》,了解最新生物学科学进展,关注国际国内生物学学术前沿;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的生物学项目部分和《中国科技教育》,这样能够科学地选题,触类旁通。读生物学、环境、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学术文献,学习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思维广度。
1.4“讲”,讲自己的学术见解,讲自己的所悟所感
学生讲自己的学术见解,讲自己的所悟。例如,讲“岱崮地貌植被”,讲“塔山植被恢复”,讲“沂河蓝藻水华”。3位学生曾经召开过“岱崮地貌植被”研究成果新闻会:讲崮形山体比普通山体封闭和孤立,容易演化形成或保留珍稀植物物种,建议采用“大崮单围,小崮并围”的方式,保护区域植被;建设岱崮地貌主题公园,进行地质地貌研究或科普活动;发展风景旅游、探险旅游和农业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位学生受邀参加临沂市水环境政府决策调研座谈,讲抑制沂河微囊藻属蓝藻水华爆发的生物措施,为临沂市沂河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治理等问题献计献策。3位学生研究“塔山植被恢复”课题以后,讲塔山植被恢复为黑松林—赤松林—栓皮栎林,而非《中国植被图》上标注的油松林—黑松林,提出沂蒙山区荒山绿化应以乡土植物为首选,建议不再引种日本落叶松林、火炬松林、柳杉林和杉木林。此外,并参加国际会议,讲“运河改道对南四湖水体影响”,讲“50年来塔山植被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讲“石梁河水库藻类多样性季节动态与水质评价”:3位学生受邀参加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讲运河改道提高了氮磷和水温,降低了酸碱度和叶绿素,而这主要通过废水废气排放和改变水体折光系数导致;1位学生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环境论坛,讲50年来塔山植被栓皮栎林和麻栎林森林增多,黄背草和白羊草草地减少;1位学生受邀参加第11届国际河流湖泊大会和SCOPE国际环境论坛,讲无序采沙、网箱养殖和河湖阻隔是导致石梁河水库藻类多样性指标偏低的主因。
1.5“做”,做科技小发明,争做“明天发明家”学生
做科技小发明,争做“明天发明家”。例如,做学校景观水池水质健康维持系统,依据生态学原理,铺设底质淤泥、沙子和砾石,栽植睡莲、莲藕和浮萍,放养鲢鱼、鳙鱼和鲫鱼,投放水螺、河蚌和泥鳅,成功保证了水池水质永续健康维持,该系统目前已被学校采纳实施和推广,效果良好;做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快速修复实验:1位学生挑选各种抗性植物做重金属毒性测试,设置一系列重金属浓度梯度,筛选高抗毒性植物种类和植株,尝试分析一些小分子有机物,以期获得高抗性物质、机理或机制;做荒山造林树种种间关系实验,挑选本地常用的荒山造林树种,野外采集各种树叶制成水溶液,设置各种正反交试验和交叉实验,测试植株根茎叶生长情况和部分生理指标,获得了最佳的荒山绿化造林组合建议。
2课程实施后的效果
2.1科学创新素质明显提高
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65位学生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3位学生获第二届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三等奖;6位学生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三等奖;19位学生以突出的科学创新素质获得21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资格;3位学生以卓越的科学创新素质获得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2.2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丰硕
学生的科学考察,扎实工作,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科普活动项目1项、山东省科协学术活动重点项目1项、临沂市科协学术活动重点项目4项和临沂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2项。有11位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荣获临沂市优秀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临沂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优秀奖1项。
2.3科普宣传和区域辐射成效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 要:首先,本文对最新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进行介绍,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论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改革对今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英语语言环境、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体系等的影响,特别强调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性。本文对今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介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之一,体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突出地。2008年12月全国50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作为试点推出了新的四级考试形式——机考CBT(Computer-based Test)。2009年6月,全国将有180所高校分1000个考点进一步开展四级机考。“机考”规模的逐步扩大说明了新的考试改革将成为趋势。
二、最新考试改革的内容及重心
教学要求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包括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等的听说为主的技能反映在考试内容改革上。理念指导教学,考试检验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最新改革——“机考”体现了以基于计算机、基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英语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在传统四、六级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是纸质的试卷,而“机考”学生将直接使用电脑答题,以电脑为考试介质彰显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的考试内容检测的是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2004年的第一轮四、六级考试改革前的听力比重较少只有20%(短对话+短文理解或听写,侧重在阅读理解40%,其他的语言知识的考察占25%,10%的词汇与结构+10%的完型填空或改错+5%的短文问答或翻译),15%的写作已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试卷分值分布可以看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词汇与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对运用能力方面特别是听说能力要求偏低;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修订版实施后,词汇与结构知识题被取消,听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占35%(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和听写),这反映了英语作为语言的的首要功能——交际的目的(在中国的环境学会英语首先表现为听懂该语言);到了2007年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语言环境与交际环境网络化,听力特别是基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听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听力的分值占70%,其中45%(视频理解25%+听力填空10%+会话跟读10%)+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语法句型题)+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翻译填空题)+1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作文)。展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握的作文题目来源与视频材料,也就是说学生首先得听懂要求,才能根据要求写下作文,才有机会表达思想。
自1987年9月开始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开始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规模日益扩大,从1987年全国第一次实施四级考试时的10多万人,发展到2004年全年四、六级考试考生1100多万人的规模,成为世界上单科规模最大的考试。2004年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前的英语教学重视单词的理解(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词组的记忆,阅读理解等),“听”、“说”和“写”等实际应用能力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2004改革后考核的是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相对于如今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发展,英语教学显然仍有些跟不上步伐。学生发展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英语的实时性,听懂实时性强的讲座、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等将成为教学目标。新的考试改革还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对英美等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反之训练学生能对熟悉的话题(如自己的专业,社会热点问题等)作简短发言更能吸引学生。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日益增多,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或多或少需要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能与学生自己的人生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英语无用论 ”等质疑的声音才会消失。
三、最新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1.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配合新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双基”,即:基于计算机、基于课堂;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建构”知识的条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注重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基于计算机的电子演示文稿、CD-ROM、电子化文档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构件可以让学生在非限定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多次重复使用,学生面对网络呈现出来的各类信息进行合理过滤、归纳吸收的过程正是认知体验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传播的渠道很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信息的惟一给予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对师生的影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文章前面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机考”与“机考”的考题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知识。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确认、评估、查询、利用等信息技能、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及运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等。明确和了解信息需求,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信息社会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网络资源很多,如何有目的的选择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信息,教师的信息素养很重要。熟练的信息搜索技能使英语教师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方向。由于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文化的教学,网络信息要注意有几方面的特点: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适用性、客观性和新旧性。
信息技术指对信息的获取、编辑、呈现等技能。从简单的拷贝、粘贴方法到专门的文件下载工具,信息获取的方法很多。如:使用Bit Torrent(BT)、Flash Get 等工具获取网络上的英语教学软件,使用EZ Save Flash等获取FLASH动画,使用Total Recorder等下载实时英语广播节目等。使用Adobe Photoshop 、ACD See、Flash 等呈现图形图像;使用Real, Media Player, Authorware 等呈现视频音频等资料;使用Weblog, MS Word, MS Excel等呈现文本文字; 使用互联网平台如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等进行师生、生生沟通等。这些信息技术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运用于信息处理与信息问题解决中。
机考是“一人一机一套题” 题库很大(有100×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涉及面很广如航空医学、法律、公共建筑设施、甚至是关于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的有点“偏物理”的内容等。题库涉及主题内容很广,因此,需要师生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不断扩充知识面,对各学科的内容都懂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趋势。
3.社会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考试内容将包括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等实用性、实时性强的英文知识,这反映了英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说明: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如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等因素在中国非英语专业教学中开始展现其重要性。语言在社会中的应用折射出一定社会文化,英语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才成为活语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提高。
4.英语语境视频化的影响。1923年人类学家Malinowski第一次较系统的提出语境框架,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英语语境信息是中国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网络带来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助于语言理解的情景与文化语境,使学生不用置身于英语国家也一样能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以及政治、宗教、名胜等多种背景知识。新四、六级改革中基于视频的听说读写译必然使网络英语视频内容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特色网站如人人在线听力网(rrting.com))的视频资料经典。空中英语姊妹篇Let’s Talk in English主要以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居家、交际礼仪等内容为题材,充满浓厚的生活情景,以对话形式展示最地道的英语口语,突出语言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体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专业术语、热门电视剧、电影等活生生的视频资料展示英语的情景、文化语境;“普特英语听力网”((putclub.com) 中经常更新的视频资料包括商业新闻、万花筒、探索发现、文化、60Second、 Science、world-lover听力训练版、访谈录标准等主题听力训练、动画与美剧欣赏的AV online等板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英语语言的“行为功能”得到体现,鲜活的英语语料,创造了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多媒体系统与视频教学资源将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补充强化英语语言环境。
5.对教学评价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后的四级考试时间将不再像往年的集中“扎推”考试一样,而是逐渐像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灵活安排,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考试。学生的个性化与自主学习将是发展的方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核定不再由一次的考试形式一锤定音,大学英语阶段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从终结性的评价体系向形成性与终结性共存的评价体系转变。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旨在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进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终结性评价是指一个学期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来说是总结性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它是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工作进行较全面的考核。形成性与终结性共存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及包括学习动机、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等的非智力因素,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考核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何完成自我监控,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形成性评价不能简单用模糊语言加以描述,而应该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多级多因素的综合评判方法,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最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反映了时展的要求,目的是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但是,教学改革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很大的挑战。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模式的改变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英语教师,还应该是有一定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全才教师。考试改革后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因此,学生与教师同样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对所需教学内容相关资讯进行高效快速的定位,教师的课程准备阶段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单纯靠一本教材+教师参考书的时代不复存在,反之教师应该是信息更丰富、知识面更广、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更强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回归语言的本位,英语首先是一门社会语言以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将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242-
&infoid=33580,2007.3。
[2]吴启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会,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
tablename=1197&infoid=13093,2005.6。
[3]顾世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7.3。
[4]董金水:《化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全新模式》,《化学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