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5: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fall into four aspects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family function, school cultivate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is paper uses SPSS17.0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 cadres leadership, and combined with work realit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

Key words: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college student cadre;leadership;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194-04

0 引言

高校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过渡的准备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管理者,是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提高其领导力可以提高工作有效性;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提高会带动提升全体大学生的领导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学生干部

朱文欣(2008)[1]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在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黄宏强(2009)[2]研究认为,学生干部主要指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学生社团副部长以上的学生干部,课题组、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等的组长等。刘东海[3](2011)认为,学生干部是高校的教育职责、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等在学生队伍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具有身份双重性、工作高效性、义务性和榜样性、任期时限性等特点。

本文采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中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义,即“高校学生干部主要是指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

1.2 领导力

“领导力”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中期,关于领导力的概念有四种:领导力是一种能力:领导力是领导者向被追随者阐明其意图,使被领导者服从、尊重并对领导者忠诚,以及与之协作的能力(Moore[4]);领导力是一种关系过程: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影响和引导特定群体或个人,进而达成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俞文钊[5]);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力,帮助他人认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寻找生活的真谛,进而为社会做贡献(史蒂芬・柯维[6]);领导力是一种力的集合: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黄颖[7])。

综合对领导力和学生干部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学生干部领导力是“学生干部所拥有的,能够吸引和影响普通学生为实现班级、社团、学生会或其他相关组织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理论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1979)在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机构、社区等)看成一种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社会性的整体。根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不同,布朗芬布伦纳将该行为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4个层次[8]。

微观系统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特征的小环境,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系统[9]。对学生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10]。中观系统一般由多个微观系统组成,由多个发展中的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融入其中的情境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11]。对学生群体而言,家庭、学校和朋辈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观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虽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此类场所内发生的事情却无形中影响到其发展的情境[12]。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所在的社区、学校的管理部门、学生能够浏览的网站是外系统种主要类型[13]。宏观系统指的是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层面[14],包括以正式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以非正式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形态两种类型。

3 研究假设

3.1 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关系型领导理论强调学生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学习,还应面向社会,从关怀社会中获得学习。徐晓林等(2004)[15]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通过社团实践,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自身特长都得以提高和施展。Justine Cassell等(2006)[16]研究指出,青少年通过参与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社会信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何春梅(2008)[17]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王萌萌(2011)[18]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在自己的职位上进行锻炼,他们在忧患意识、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方面比普通学生更具榜样性和示范性。李彦等(2012)[19]认为,社会参与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意识的主观评价,观察和了解社会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发言欲望,使他们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社会参与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2 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由生态系统理论可知,家庭是所有微观系统里对人们影响最直接的,是个体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的重要场所。Hartzell HE(1984)[20]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不仅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有关,而且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将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苏建文等(1992)[21]研究发现,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亲戚朋友间的关系以及优良的教育背景,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芳(2013)[22]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领导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杨玉刚(2013)[23]认为,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家庭功能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3 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能够提高作为领导者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Benjamin等(1999)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兴趣、领导动机与领导力之间显著相关。Kickul (2000)、Bartone & Snook (2002)发现,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陈静(2012)[24]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会对其领导力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3:个人禀性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4 学校培养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Dobosz&Beaty(1999)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参与竞技运动的青少年比未参加任何竞技运动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强的领导力。Ricketts&Rudd认为,在学生的正规教育中融入开发青年学生领导力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领导力的认知和行为。Certo(2011)[25]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开展由同学领导、教师支持的小组阅读讨论会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技能和领导能力。王斌等(2011)[26]研究认为,将领导力培训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有效和必要的。王芳(2013)认为,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4:学校培养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实证分析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修改编制《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因素测量问卷》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测量问卷》,向南京地区多所高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率为82%,并对问卷信度和效度加以验证。

相关分析是探究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研究方法,用相关系数定量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因素与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和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强,若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1,表示在0.01水平下关系显著,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5,表示在0.05水平下关系显著。

4.1 社会参与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1可知,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6。其中,参加会议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维度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维度以及领导力本身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校园活动参与维度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维度和领导力本身及其各维度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见表达维度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参加组织除与认知思维能力在0.05水平显著外,与其他维度均在0.01水平显著。

4.2 家庭功能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2可知,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其中,情感联系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情感冲突与领导力本身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互动协调维度与领导力本身及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情感冲突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负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3 个人禀性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3可知,个人禀性及其个人特质、个人魅力维度与领导力及其各维度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相关系数为0.652。

4.4 学校培养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4可知,学校培养及学校培养制度维度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学校培养实践维度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5 结果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家庭功能、个人禀性和学校培养的部分维度对学生干部领导力部分维度具有显著预测力。社会参与方面:社会活动参与对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校园活动参与对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意见表达对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参加会议、参加组织对人际沟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家庭功能方面:仅情感联系维度对领导力有显著的预测力;个人禀性方面:个人特质维度对领导力6个维度均具有显著预测力,个人魅力对于对于感召进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方面:学校培养实践对于组织管理能力和感召进取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制度对学生干部认知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力。

6 对策建议

6.1 国家层面

应在全社会营造领导力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负责学生干部培养课程教授工作,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队伍保障。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覆盖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功能突出的学生干部培养基地;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组织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阵地保障。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维护学生培养相关网站,指导各地各校共青团、学联组织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学生干部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

6.2 高校层面

6.2.1 重视学生干部领导力教育

学生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升级转向,以身作则,为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制定和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制度,开展座谈交流,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与能力。

6.2.2 开设领导力培养理论课程

开设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学等专业的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开设领导科学相关课程。没有类似专业的高校,可在对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穿插领导力相关内容课程,把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就业技能结合起来。

6.2.3 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交流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和工矿企业,走进社会基层,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造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6.2.4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挂职锻炼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提高学生干部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挂职锻炼,学生干部可获得更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2.5 搭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通过组织研究辩论、策划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科技下乡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6.2.6 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组织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竞选制度,通过自我展示、竞岗演说、民主投票等方式,全面考察竞选同学的语言表达力、组织动员力、临场应变力等。

6.3 家庭层面

家长应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鼓励子女多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应主动帮助子女树立自信心,在子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领导动机与领导意识。

6.4 个人层面

首先,增强自身的领导意愿与动机,强烈的动机能够激励自我上进和发展,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提升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学习中多总结提升,多为集体做贡献。最后,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科研比赛和学术会议等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宏观引导与平台支撑相结合,环境影响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全面关注,重点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欣.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

[2]黄宏强,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 2009.

[3]刘东海.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Moore, B.V. The May conference on leadership[J].Personnel journal, 1972.

[5]俞文钊.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1993.

[6]Sharon Lund O’neil , Elwood N. chapman. Your Attitude Is Showing [M]. Prentice Hall, 2007.

[7]黄颖.和谐城市与城市领导力建设[J].领导科学,2006.

[8]Harden KP, Turkheimer E, Loehlin JC.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adolescents' cognitive aptitude. Behav Genet, 2007,37(2):273-283.

[9]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

[10]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Treuer T,Fabian Z,Furedi J.Internet addiction associated with features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is it a real psychiatric? [J].Affect disorder,2001.

[12]King JL,Kraemer K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ational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cy,1995.

[13]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5]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J].湖北民族学报,2004.

[16]Cassell J, Huffaker D, Tversky D, et al. The language of online leadership: gender and youth engagement on the interne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17]何春梅.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8.

[18]王萌萌.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9]李彦,等.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

[20]Hartzell HE, Compton C. Learning disability: 10-year follow-up [J].Pediatrics,1984.

[21]苏建文,等.家庭环境与婴儿认知与动作能力发展的关系[J].教育心理学报,1992.

[22]王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3]杨玉刚.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4]陈静.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2.

篇(2)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熵的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基于CDIO理论的工程教育模式探讨——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技术站能力查定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

道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自制远程测控实验系统的“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如何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筑系馆设计课程为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特色

竞技啦啦队教学与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研究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及其进一步发展

属性识别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评价认定中的应用

国际科技学术论文与国内硕博论文英文摘要主位结构的对比研究

浅谈虚拟学习环境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分享资源共赢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材料”计划对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证调查与法律分析

中介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比较

提高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强化高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基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外汇交易模拟实习”课程教学经验

基于日语新闻广播语体特点谈日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

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给水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Sturm-Liouville问题谈分离变量法的教学改进

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论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及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理念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解读

高校校园网应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机制分析

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

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校与东汽合作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近代文化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面向实践导向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实验设计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篇(4)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现实情况;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B82-092

一、引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至少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钻研能力,也会在同一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孝道。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发扬孝道中符合时展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积极方面,舍弃那些封建的保守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事物进入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美国家比较重视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比较“独”的原因。西式思维的灌输让我们讲求个性、注重独特的人格,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根据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别较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间产生差异,于是在许多方面和父母产生了冲突。2. 子女承担多重角色,尽孝道的方式也出现了偏离。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一个人承担着许多角色。会有多个角色,比如老师、丈夫,需要赡养四位父母,还要面对这个社会剧烈的竞争,全方位考虑家庭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不得不面对事业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冲突。因而会容易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越来越重视私人生活空间。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这个时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特点。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孝意识。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孝文化教育,对于孝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2. 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可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数学、英语等容易提升考试成绩的科目,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学校对于道德层面的教育是不够,很多知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却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家长难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太过容易满足,导致他们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对父母不尊重,孝意识更是不强。4. 舆论导向。当今社会,我们了解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各种社交媒体所的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知识,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的手段。诸如新浪、腾讯这样的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娱乐信息,注重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像孝道这样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四、当代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孝文化的教育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去弘扬和提升,社会各个层面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国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党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应该弘扬像孝文化这样的社会正能量。党和国家所领导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像孝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思想层面的地位,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2. 学校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从基础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弘扬传统孝文化,高等学校应该作为主阵地。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学校应该在思想教育中国增加孝道的相关内容,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孝道的重视。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 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利用网络。比如:建设与孝文化有关的专门网站,让广大青年学生和网民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4.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作为父母,要孝敬孩子们的祖辈,为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子女本身,要懂得体谅父母为家庭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尽孝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准则。每一代不断去传承孝道。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目前中国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去正视这一问题,从社会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自身都应该去思索解决之道,让我们把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我们应当重视孝文化教育,让这种文化滋养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参考书目

[1]黄南永,2009,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李伟,2000,《以孝树人:孝与教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卢智增,2006,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 [J]。

篇(5)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教育 培养

1、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崇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就业性的根本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被时代所淘汰,不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

2、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及内涵

过去,人们传统的认为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站在今天,面对当下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单纯的只做技术上要求明显不合时宜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种的细分,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分枝的发展态势。无数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社会。这些工作岗位特点鲜明,更新速度快,技术复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智能化程度高。只有应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担当。那么如何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职场变化,满足行业需要,懂得学习方法,踏实而灵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解决的的问题。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不同,它不随职业的变化或工作组织的改变而丧失,因此劳动者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尽快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至于手足无措。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类似于基础教育,它具有广谱性、基础性。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

香港职训局所有的专业第一年不开设专业课程,只开设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内地部分本科院校也启用了这种模式,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大三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分配。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上理论课的时间较短,实习期较长,所以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高职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观念塑造和能力塑造。

3.1观念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新生进校第一学期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无限憧憬,充满朝气,同时由于高中压力完全释放,所以心态放松但又过于自由,这时应当进行“收心”教育,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规划好大学生涯,制定出学习计划。同时,可以适宜的引入拓展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们明白在大学里专业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社会责任感和与人相处合作的技能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挫折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刚进大学,有些同学感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和想象中有很大差距,感到很失望。这是十分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理想和期待不一样。另外,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有些同学书本知识学得好,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榜样,但到了大学,除了理论学习外,其他方面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某些同学就会感到黔驴技穷,有明显的挫败感,无比沮丧。同样,毕业生进入职场时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开展挫折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面对挫折,解决好问题。

观念塑造的下一阶段即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抓住自身性格特点,找到优劣势,充分利用优点,尽量弥补缺点,调整学习重点,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分析就业形势,共享就业信息,让学生学会主动把握机会,时时提醒自己“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干什么?我还要做什么?”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方向,毕业时才会有正确的择业观。

3.2能力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除了在心态上树立意识外,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课程中应当包括个人素养、团队训练、沟通能力、个人成长等内容,培养通用核心技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职业装备”。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实践中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可以同时融合在实践中。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面对的是客户,如何与人沟通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除相关理论学习外,可定期组织营销实训周活动,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时间进行营销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可在校内商务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实训室、财会实训室、商贸谈判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仿真、全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训周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商道德规范,激发学习动机。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加技巧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有机融合起来,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获得可持续的职业能力,为几年后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备注:此论文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研究专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年英.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与个性[j].职业教育,2012(1)9-10.

篇(6)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

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年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以及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LaTrobe)大学的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LeisureStudies)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4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

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2009年9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课程前)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3.课程末阶段

篇(7)

七月,又一茬大学生们准备离校,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Justine属于后者,因为她的工作还没有落实。长叹之后,她觉得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从大一起就没有规划好实习这件事。其实,Justine是一个大忙人,大学四年里都非常忙,平时忙着学习,假期忙着实习。她以为凭借这些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时会非常轻松地拿到offer。谁知她一直没有拿到。

“拼实习,我还是拼不过‘实习专业户’啊!”她感叹道。“面试时,有些同学的实习经历真让我开了眼界:他们似乎以实习为主,学习只是辅业,他们的实习经历很丰富,呆过的公司很多,而且时间较长。一开始我的策略可能就不正确,我花了不少时间在实习上,但实习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你觉得当初怎样的定位会比较好?”我问。

“我应该走理科的道路——实习不在于数量,在于质量。我一个理科生,在实习方面走了文科生的道路,结果辛苦不说,与文科生相比根本不算优势。那些拿到offer的人,都是有超牛实习经历的人。”

“他们的实习经历有什么特点吗?”

“通常都是在世界500强企业实习。”Justine说。

“也就是说,不是任何实习经历都会带来好offer,实习的地方和内容本身也很重要。实习其实是一个工具,它证明了应聘者具备了某些能力。如果应聘者有其他工具能够证明同样的事情,或者能够更好地证明这些能力,一样也会被录取。”

记得我曾参加的一次企业校招中,就招了一个从来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做GMT(全球管理培训生),因为他所在的团队在一个国际数学大赛中获了奖。这是一个很有份量的比赛,他的一名团队成员就因为这个奖,直接拿到了美国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个比赛中,他表现出的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打动了面试官。

“讲一讲你的实习经历吧,让我看看你为什么没有打动面试官的芳心。”我开玩笑地说。

Justine的简历上,实习经历共有四段,分别是在学校兼职教学、在一家企业做行政助理、在一家卖场做销售人员,以及在一家公司做采购助理,都是利用寒暑假去做的,所以时间是1个月至2个月。

“你今天来这里,想应聘什么岗位?”

“我应聘的是做产品设计。”

看着她的实习经历,“它们对你应聘这个岗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总结不出实习经历对应聘岗位的帮助,我建议你不要把这个实习经历写进简历。在面试官看来,杂乱的实习经历会让你的职业规划没有头绪。”

“可是,这样岂不是太可惜了?”

“其实,所有的经历都是有用,关键是看你能否从中找到意义,能否领悟到其中的意义。能从中挖掘和总结出对你的能力有提高的方面,那就可以放在简历上。比如,通过当老师学会了责任心如何体现在具体的小事上,通过卖场销售观察到了顾客购买行为的特点等等,并且谈出具体的细节。这样的实习会为你加分的,不然,派不上用场。”

“我曾面试了一家公司,我反而觉着实习经历妨碍了我。当时,面试官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非常狼狈。”Justine回忆道。

“是什么问题?”

“嗯,当时面我的是直线经理。一上来就问专业方面的问题,首先问我因素分析怎么做。这个我很熟悉,所以每一步的操作我都讲得出来。然后,他问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什么,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当我得意地讲述自己的成果时,他却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不尝试用卡片分类法呢?我觉得统计起来要比你目前用的方法更方便。’可怜啊,我连什么是卡片分类法都不知道,我好狼狈,觉得自己真的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要达到他们的要求,我要做更多的准备,要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他们其实非常看重研究功底的。但我在实习上花了太多时间,在这方面的准备反而显得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