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5: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在“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被部分削弱。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模式下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中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2]蒋秋燕,蒋桂秀,唐乾利,等.对广西中医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12-114
[3]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宁,赵丽,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897-901
[6]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7]经纬,陈樱,沈洪兴,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等.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9]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0):960-961
[11]王雅杰,董成亚,李昊文,等.科研型实验室在研究型医院研究工作主体人员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76-78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地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方面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搭建立体交叉平台。
2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和实践操作训练
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注重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保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增设与公共卫生、人文、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式教学,重视引导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应用型实践环节教学的应用[2];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员课堂传授式教学,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专题报告、讲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环节以临床训练为重点。充分的、高质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学生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及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二级学科内,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临床培养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确保培养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中固化程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具体规定各专业学生应轮转的临床科室、时间和应掌握的病种及相关技能,并在每个专业轮训结束后进行轮转考试。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轮转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现行的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在选题上,既不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更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完成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
3主客观考核相辅佐、平时考查与毕业前考核相结合的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5]。我院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建立题库,制定平时临床轮转出科考试与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客观的人机对话答题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临床病例,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公正、严格实施。
4建立临床医院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相结合的临床培训基地,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东大学具有5所综合型附属医院和3所专科实习医院,开放床位7000余张,建有3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队伍。此外,还和多所省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2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证。我校现有610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各医院的832位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
[关键词]“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146-02[收稿日期]2019-10-10
2014年6月31日,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统一培养模式为“5+3”模式。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生,必须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参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1]。为了解决重复培养和医学教育资源浪费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轨合一”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主流模式[2]。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案的通知》印发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3”培养模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
一、“5+3”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5+3”培养模式已实施几年,但在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此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研究生既要修满学位所需学分,从事专业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同时又要完成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33个月的临床轮转任务[3]。在有限的培养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得不到有效强化,整体科研能力不强。临床科研能力是持续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4]。我国每年有10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临床医学项目。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独立开展临床实践业务,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能研究发现临床科学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临床。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提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二、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素质的策略和措施
(一)更新观念,强化临床科研意识
当前国内医学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观念是临床医生只要搞好临床工作,看好病就行了,这导致了学生更多地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临床科研能力的锻炼。殊不知,新药的研发、医疗技术的发展、疾病治疗手段的更新都源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比如,上个世纪对“库鲁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现都得益于临床研究工作。因此,研究生导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临床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临床科研意识。
(二)严格遴选导师,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科研能力强的导师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严格遴选导师,对于没有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的导师应取消其招生资格。临床研究的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而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科研基金项目。所以,医院要鼓励导师积极申报科研基金,同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项目的培育,这样能使导师有更多获得科研基金的机会。医院还要适当安排导师到优秀三甲医院进修,鼓励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以增长见识和开阔视野。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勵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研究生获得了院校级及以上的科研课题,在核心期刊或SCI发表了论文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院校还要激励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将导师获得的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纳入导师的绩效评价体系,还要将其与医务人员卫生系列职称以及导师评聘挂钩,以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投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队伍中,最终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本科教育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要充分利用“5+3”培养模式中的5年本科学习时间。此模式中,前面5年就学习任务而言,没有后面3年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二阶段进入科研实验室,学习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如电泳、PCR和蛋白质印迹等,让学生初步发展科研思维能力和提高科研素养。严格把控医学信息检索和医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独立检索所需的医学科研文献,以及对临床数据能进行统计分析。这些素质的发展能为后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旦他们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能很快开展临床科研实验,这对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十分有利。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图书馆;研究现状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它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及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
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字段选择“主题”,输入检索词“专业认证”和“图书馆”后进行模糊检索,共搜索到相关论文74篇,其中,2005年至今共有68篇论文。笔者经过研读后发现,研究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图书馆影响的相关文章非常少,仅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发表的2篇关于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文章。因此,研究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工作是目前医学院校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1国外研究现状
全球专业认证始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医学专业。现在美国的医学教育已形成较完善的专业认证制度,对医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美国专业认证制度不仅关注图书馆的静态资源指标,更注重这些资源发挥的作用,比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程度,图书馆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
1.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于21世纪初引入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并启动符合国情的中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世界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相比,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当前,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发展完善和良性机制的形成仍面临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相关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制度的研究成为图书馆的重点研究内容,但部分图书馆忽视了自身建设及对相关专业的学科化服务,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图书馆该如何发挥相应的职责和作用仍是一个问题。
2专业认证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在促进高校图书馆不断发展、转变服务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献资源体系
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正式开展。《标准》中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资源包括图书及信息服务,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根据《标准》的要求,图书馆要完善相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保障。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反映了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侧重点和改进方向。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临床专业方面的文献存在利用率低、老化率高、副本周转率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临床专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平衡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购置比例,加强宣传,提高专业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实现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信息服务方式
《标准》强调共同利益方的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积极改革考核方法。《标准》中提到,“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形成。”专业认证促进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将教师的课堂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学为主。目前,慕课教育方式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在医学院校,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此外,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服务上存在模式单一、现代化信息服务工具使用不足等问题。现阶段,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已经采用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但笔者经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信息推送不及时、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图书馆以服务师生为宗旨,随着教育方式的转变,图书馆要及时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3学科服务
《标准》指出,学校要为认证专业的教师及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传统信息服务的升级,高校图书馆要优化学科服务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
2.3.1学科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学科馆员、教师顾问及学生顾问,其中,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熟知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师生对专业图书、报刊的需求,同时对图书馆的馆藏现状及服务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学科馆员不仅可以协助采访馆员有针对性地采购专业图书,还可以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的联系。
2.3.2服务模式的转变
学科服务模式一般分传统服务模式和嵌入式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多数高校的学科服务主要采用传统服务模式,即让学科馆员针对专业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其他信息咨询等问题与对口院系联系,实现优化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是将学科馆员嵌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为对口专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这种服务模式将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2.3.3学科服务平台的改进
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馆员的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利用了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集成了多种在线服务手段,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科服务功能。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有两种,即学校自建的服务平台和LibGuides平台(内容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LibGuides平台融入了Web2.0技术,使学科馆员和用户都参与到学科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中,为专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现阶段,医学院校图书馆大多自建服务平台,很少采用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已率先使用LibGuides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3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3.1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加强对纸质文献资源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侧重专业图书、专业报刊等资源的采购和管理。采访人员要注重对馆内现有专业文献资源馆藏数量和馆藏质量的分析和调查,计算出专业图书、专业期刊所占的比例,并根据文献的利用率、复本率等指标分析相关专业图书、专业期刊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调研结果,采访人员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为完善纸质文献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完善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图书馆要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集收藏比例,整合馆藏资源,建设本馆特色数据库,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方式补充本馆文献资源。在特色数据库方面,图书馆要以本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为主,深入挖掘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资源,建立特色资源目录,并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数据库上。
3.2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博客以及读书社交网络等各种自媒体的作用,及时推送图书馆最新信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群体,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书友圈”“微博站”等具有专业化性质的社交网络,及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咨询,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推送相关专业的新购图书、专业数据库的最新进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等。
3.3优化学科服务
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为临床医学专业建立学科服务基地,以具有临床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为核心建立学科服务队伍,采用LibGuides服务平台,根据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把临床专业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实验室以及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真正将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实验和研究的整个过程。同时,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馆内空间,为学科用户配备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设施,根据学科用户的需求提供咨询、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打造现代复合式多元化空间,为读者提供嵌入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学科服务。
4结束语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必将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图书馆作为医学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要全面配合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通过完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采用个性化服务方式,优化学科服务等措施提升图书馆整体实力,以保障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敏.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研究综述[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30-32.
[2]薛调.北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97-99.
[3]蔡建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进展及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2):103-105.
[4]孙秀菊.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06):24-29.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二类通识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63-02
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通融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较开阔、跨学科的视角思考,培养博学多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素质,各院校目前都开设了二类通识课作为选修课程,涉及多个领域若干学科,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不过,根据查阅到的文献数据来看,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二类通识课的授课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一、二类通识课开设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等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临床医学教学应做到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兼顾、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多元化和统一性结合、分科与综合化并存,建立和发展整体综合课程体系。二类通识课的开设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医疗道德素质、医学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通识教育尤其是二类通识课起到了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作用。另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仅要有复杂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创新精神及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另外,二类通识课中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较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二、二类通识课开设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现阶段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二类通识课开设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其中,二类通识课的开设门类基本集中在自然科学类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体育类等四个大类,平均共计250门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各高校针对临床医学生的二类通识课学习要求的平均值是200学时,16学分。现阶段二类通识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开、闭卷考试,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平时作业、提交论文、实践操作、PPT演示。从授课方式来看,目前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仍是必修课的授课方式,即“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也有少部分教师选择板书等方式,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参与时间少。各院校采取了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课的机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二类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一,课程设置过多、门类分散、比例不合理。现在各院校二类通识课开设的课程总数都在200门以上,甚至有的学校达到了700余门。这不仅给学生的自主选课带来了一定困难,造成了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课程数量的过多过杂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许多医学类院校二类通识课的课程设置多集中在医学领域,而其他领域比如人文学科开设课程较少。同时,有的课程与必修课时间重叠,学生为完成学分不得不缺席必修课,得不偿失。另外,许多学校二类通识课要求学分过多,学生需要完成多门课程,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这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事倍功半。
其二,课程开设随意性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二类通识课数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这也造成许多院校为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由于通识课经费投入的增加,教师申报选修课的积极性较高,这也造成因人开课、课程重复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引领科技前沿、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同时,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根据学校资源盲目开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造成许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达不到教学目的。
其三,课程的专业性不同,造成学生选课的差异大。由于专业性不同造成的课程冷热不均,使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被迫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造成学习缺乏积极性,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而有的课程由于课程考勤频繁、考试要求严格等原因也造成无人问津,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其四,综合性大学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二类通识课。许多综合性大学为节约教育成本,所有学生的二类通识课课程都是相同的,各专业学生都在同一课堂上一起上课。此时,授课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讲课没有侧重点,使部分学科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授课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偏低。调查显示,通识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非通识教育课教师,这组数据说明通识教育课程中,师资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于通识教育课教师的职称而言,讲师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学校中教授群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另外,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懵懂,意愿比较冷淡。开设二类通识课的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格,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由于二类通识课课后作业不多,学生通常以课堂吸收知识为主。但由于在授课方式上,超过九成教师选择“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并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不到二类通识课的实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也缺乏创新和个性。
3.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根据调查显示,公共选修课考试大多采用开闭卷、上交论文等比较传统的方式,而非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论文、开卷考试、平时测试、实验和实践、答辩、小组讨论、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笔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有些课程适合闭卷考试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采取开卷考试甚至作业,教师批改试卷也没有像必修课同样要求,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拿学分优先选择比较容易考试过关的课程,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
4.学生实际参与度低。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对每门二类通识课的开课目的与教学内容了解得不透彻,多数学生是根据二类通识课的课程名称进行选课,若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不相符,就会造成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降低。
由于学生对二类通识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上这类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所以他们会为了完成学分而盲目选课,倾向于选择容易通过、出勤要求不严格的课程。举例来说,许多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会倾向于选择妇幼儿童保健学、食品安全学等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重复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但因不熟悉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科,比如图书检索等课程。这样,学生并不能从课堂中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了。
5.教学管理不规范。二类通识课的上课时间多在晚上及周末,这使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难到位,也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的现象。由于课堂学生人数多,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造成部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所以二类通识课的课堂易出现许多只选课、不听课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目前二类通识课的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未来的二类通识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着重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宏斌,王金发.创造优质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3,(03):37-9.
[2]刘铁滨,梁维君,符晓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16-8.
[3]季红,蒋犁,刘乃丰.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01):13-4.
[4]赵子明,陈志勇,高加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3,(04):313-4.
[5]高洁.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06):374-5.
[6]钟秀宏,杨淑艳,赵丽微,等.选修课注意加强对临床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05):151.
[7]李红,周庆环,王杉.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5):1-3.
[8]沈国星,黄清音.浅谈医学院校选修课的设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50-2.
[9]陈培刚,梁执群,程牛亮,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03):7-8.
[10]韩慧霞.以认真的态度和整体的观念构建医学院校选修课[J].西北医学教育,2007,(01):32-3.
[11]姜永东,郭红霞,徐琼.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及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01):89-90.
[12]程光文,陈建明,宋世震,等.改革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医学教育,2002,(01):15-6.
[13]李潇.医学类高校任意选修课现状及改革策略[J].医药前沿,2013,(15):18.
[14]夏欧东,曾志嵘,杨军,等.我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及改革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08):711-2.
[15]朱丽丽.以教学师资为视角探讨大学通识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3,(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