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鉴赏论文

建筑鉴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5: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鉴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鉴赏论文

篇(1)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篇(2)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鉴赏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75-02

[作者简介]杨岩,男,甘肃平凉人,大专,平凉市泾川县温泉开发区何家坪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全乡学科教学工作考评。在考评中,笔者发现对于美术课教学,绝大部分老师的确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篇目。但是,通过现场抽查,结果使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竟然连绘画笔如何握以及颜料如何搭配都一无所知,更无从谈及能够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图画。为此,改进乡村小学的美术课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课教学呢?

一、用活动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

笔者始终认为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基本绘画技巧教学和美感鉴赏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不需要过于复杂,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绘画常识即可。比如,素描画重点指导学生从物体的轮廓线条进行勾勒,至于物体是不是形神兼备并不是小学生重点训练的方面。进行美术课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形象感知上下工夫,为此,学校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进行手工制作教学,班级可以开展手工制作竞赛,手工制作展览,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来。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先是示范如何制作,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最后学生展示。这样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渗透竞争意识的教学方式效果要更好,记忆也更牢固。再如进行景物写生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的山间村落,通过眼睛、耳朵直接感知,进行实地写生,这样要比坐在教室里效果要好得多。这里存在着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美术课教学中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一种学习环境的动态感。如何理解这个动态感呢?即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空间放到室外,从室外景物的欣赏到内心勾勒,再到室内纸质图画的呈现。

二、用测试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目前,美术课的测试没有被列入小学测试科目当中。初中会考只注重语文、数学等科目。这样给一部分功利性比较强的老师造成错觉:美术课教学的好与坏关系不大,上级不考核,即使做好了也没有人认可。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把美术课教学列入小学测试当中,可以通过现场考核,检测一下教师平时是不是努力进行美术课教学。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旦失去教育权力的约束,就必然陷入一种僵局。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结果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按时上交作品,即使上交的图画,我们也寻找不出丝毫的美感。比如,教师让学生内心勾勒出二十年后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很多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难以用画笔画出心中美好的愿望。美术课的测试不仅仅只是画一幅画这么简单,美术课测试需要一个科学的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程序。比如,焦家辉小学的美术课测试方案值得一提。测试共分为五个环节,即教师绘画技巧展示、图画勾勒技巧展示、图画意境介绍、动态感映现和图画布局。正因为这种测试做得科学、扎实,2013年8月,这所小学有四名学生获得了全省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二等奖。

三、深入生活感知美术课的魅力

小学美术课教学也应该重视美术美感的鉴赏,可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笔者所说的那种鉴赏并不是让小学生像专家一样有板有眼地评析。例如,看到一只猫,小学生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感知到猫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比如黑乎乎的眼珠子、光滑的皮毛、小巧玲珑的爪等。其实,美术课的魅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感知,不需要让小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如此迷人,只要感知即可。儿子上小学时,一次笔者带他到山间挖野菜,突然一只野兔从面前飞奔而过,笔者当即让儿子用手在空中比划一下兔子飞奔的轮廓。儿子眉头一皱,迅速用手划出一个椭圆形的弧形,虽说不完整,但是足以看出儿子用心观察了当时野兔飞奔的形象。如果笔者让儿子坐在屋子里比划野兔飞奔的这种形态,情形一定大不一样。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感知美术课魅力这一点,这也是决定一节美术课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术课的感知基础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和体验自然质感。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四、体察自然挖掘美术课的精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不够重视美术设计、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等原因,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农村有天然、丰富的美术课教学资源,笔者主张美术教师不必死抠教材,应该把视角放到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哪里有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就把那里作为美术课的一个教学场所。前几天,学校一个老师带学生参观了一个小型养猪场。从后来学生收集上来的素材看,有的学生用照相机拍摄各色品种的猪的站态和睡态、猪毛的颜色、眼珠子的大小;还有的学生把母猪称作猪妈妈,很多学生画了一幅幅关于猪的简笔画,形象逼真。笔者怀疑学生的这些作品是不是有家长,试探一下,谁知学生们用几分钟就将一幅关于猪的简笔画画出来了,有的还给猪赋上人的表情――微笑的、愤怒的、忧郁的等。这足以看出,自然中有很多美术课的精华值得教师采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09-02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

1.1鉴赏判断不是逻辑判断。康德从一开始便指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感性的。"为了分辨某物是美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连系。"[1]通常的逻辑判断都离不开概念,而审美判断并不涉及概念,而只涉及形式,如果我们说"那座大楼真好看",这便是一个审美判断,因为我们没有提及大楼的色彩,材质,以及大小高低等,并不涉及其之所以成为大楼所具备的的条件。

1.2审美判断的规定根据是主观的。鉴赏既然不是认识判断,与客体无关,那就只能在主体了。当一个人处于审美心境时,以恬静的心态静观事物的形态时,就会得到审美表象,因此,这种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此外,康德所说的主观根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人的素质。面对一物,有的人能进入审美状态,而有的人却不能。康德认为这是人的素质使然。素质即:人对外物的审美感受力,及分辨和体验各种美与崇高事物的细腻的思想感情,或敏感程度。对一个没有乐感的人弹奏《高山流水》,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1.3鉴赏判断与利害无关。康德认为,某物是否美与这件事的实存对我们或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无关,而只与我们在单纯的观赏中的那种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感相关。一汪清泉,对于一个观赏者来说是美的,而对于一个饥渴的赶路人则只是解渴的俗物。"小桥流水人家"在诗人眼里是惬意,而对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向往繁华都市的人来说却是不屑。可见夹杂任何利害关系的判断都不能称之为审美判断,因此康德说"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心,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万全抱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事物中担任评判员。"[2]

1.4鉴赏判断在于主体的心意状态。在审美时,人能否获得美感与愉悦感,其根据全在主体的心意状态。美得载体不是主观的,但美的性质,美的表象都要依赖与主体的心意状态或精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种恬静的不包含杂质的心境才能让诗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审美要摆脱事物的性质,完全是主观纯形式的结果,"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因此,审美是一种"自由的愉快"。我们在做判断时,这种客体又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否则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美感又是与有限的事物相关,因此,我认为,审美是以承认物的存在为前提,又超然物外的一种心境。

审美判断所引起的是纯粹的,主观的,与事物性质无关。而快适和善则不同,它们都与欲求相关,并且前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而后者则却与理性相关。因此,快乐适用于一些无理性动物;善适用于一些有理性的动物,比如上帝,神;美只适用于人。由此,康德指出:"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厉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做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

康德认为:"如果有一个东西,某人意识到对它的愉悦在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利害的,他对这个东西就只能做这样的评判,即它必定包含一个使每个人都愉悦的根据。"[3]因为这种评价是一种完全无利害的鉴赏,不惨杂任何主观的喜好和偏见,对于这种美的愉悦是完全自由的。因此,他会希望别人的认同。

我们在评价一朵花是美的同时也期待着别人有同样的看法。这是因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审美对象的形式而与任何利害无关,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是自由的。在谈到鉴赏判断中愉先于对象之评判还是后者先于前者中,康德指出"对于对象或对象由以被给与出来的那个表象的这种单纯主观的(审美的)评判,就是先行于对对象的愉快的",在这里,康德认为个人的不可能发生在先,否则它将只是快适,不会有普遍性。

在审美判断中,普遍可传达的是审美的心境,即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和谐活动,这种心境才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是可以传达的,是根据人类所具有的"人类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在认识功能上有一致性,因此在认识上就有一致性。而这种普遍可传达的审美心境在康德看来就是审美"共通感"。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判断

关系是指对象和他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4]在这里,康德引入了两个概念:"目的","合目的性"。

目的有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内在目的即一物的自我相关,比如一个动物的各部分构造与其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互相依存,互为结果;外在目的即一物对它物的适用性和有用性,康德美学中所指的目的便是这种外在目的。

"一切目的如果被看做愉悦的根据,就总是带有某种利害,作为判断愉快对象的规定根据。所以没有任何主观目的可以作为鉴赏判断的根据。"[5]这种目的,就像快适和善一样,带有某种主观的喜好或偏见,或与客体相关即有用性。以人为例证,人生活于社会中,观察、感受、认识并且改造装点着世界,向往幸福,自由和快乐,彰显个性的同时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得到社会的认同。人是以人的概念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人。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目的,都与利害相关,因此鉴赏判断是不带任何目的的主观的审美判断。

"目的是一个概念的对象,只要这概念被看做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实在的根据);而一个概念从其客体来看的原因性就是和目的性。"[6]合目的性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合目的性,即事物的内容、存在合乎某种先天的目的或是符合外在有用的目的或是符合内在完善的目的,比如一匹马要符合马的身体构造才能成其为马;另一种是主观的合目的性,其中又分为实质的合目的性,比如满足愿望,追求物质利益,和形式的主观和目的性,而审美判断便是这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它的对象不包含任何内容,仅仅以其形式适合了主体的需要而引起愉快。

康德把美分为"自由美"和"依附美",只有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又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才能被称为是"自由美"或"纯粹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的内容,这种美就只能叫"依附美"。自由美在自然界如花,观赏鸟,贝壳等,在人的作品如某些无意义的装饰,无标题的音乐等,;依附的美则如人体和动物的美,又如建筑物的美,它们总是预先有一个完满性的目的概念作为衡量标准。

关于什么是"美的理想",康德认为"是由一个有关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了的美,因而必定不属于一个完全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客体,而是属于一个部分智性化了的鉴赏判断的客体"因此,只有人才适合于完满的体现美的理想,因为他能使一切相对的目的服从自己的绝对目的,即"人格"(人身)。美得理想固然要通过人的形体来表现,但所表现的应当不仅是低级的合目的性,而应当是最高的完善即道德。

4.从方式方面来看审美判断

"凡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就是美的",正如前文所说,鉴赏判断是一种无利害与客体无关的纯主观判断,因而具有可普遍传达性,并且这种判断是发生在个人愉悦感之前的。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共通的情感这种共通的情感"不是理解为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来的结果。"[7]审美判断尽管是依照情感而不是概念,但毕竟是人的诸认识能力的一种自由协调活动;这些认识活动中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协调性,因为概念的综合统一本身在认识中就是想象力和知性协同作用的产物;而这种知识既然是能够普遍传达的,也就意味着想象力和执行的协调也是能够普遍传达的。也就是说,诸认识能力的协调在认识活动中的普遍可传达性已经包含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的共通性,它不仅是鉴赏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而且也是认识本身的条件。

审美判断中对美的赞同有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与概念无关,也与经验无关,是无可置疑的。这种必然性的依据便是康德所提出来的"共通感"。"在我们由以宣称的某物为美的一切判断中,我们不允许任何人有别的意见,然而我们的判断却不是建立在概念上,而只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的,所以我们不是把这种情感作为私人情感,而是作为共同的情感而置于基础的位置上。"

结语

康德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美做了分析,把握了审美判断的特性,康德对鉴赏判断的探讨着重在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分析。审美的心理活动与利害无关,所以不是实践活动,与概念无关,不是认识活动,与目的无关,不是道德活动。它只是对象形式符合主体想像力和知性力的自由活动而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对象是个别的,主体的心意能力是共通的,可以普遍传达,所以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然而正是他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使得这一理论陷入了误区,对于审美共同感,如果我们假定这一理论成立,我们就必须要求获得美感的感官在别人那里是健全的,这一现实问题似乎被康德自动排除在外了。我们欣赏彩虹之美,却不能要求一个天生的盲人毫不怀疑地赞同我们的观点,不管我们使用多么优美的词语,也不能使他有与我们同样的感受,因为他并未有过对彩虹这一形象的经验。由此可见,感性材料,感性经验甚至是概念之类的东西在我们获得审美心境时是不可否认的存在,而这一理论漏洞被后来的表现主义美学家埃德加.开瑞特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理论思想所修正。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37-38,39,46,73,56,55,74,76页.

[2]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埃德加.卡里特著.苏晓离等译.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4]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5]王和丽.试论康德美学中美的特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师;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体,那么我们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美术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实自己,才有资格教学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学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则怀疑你的能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我认为,只有严格还是不够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还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功底以及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多种综合能力,正可谓:树人先树己,若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连接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课题研究这两个版块。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高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思维如果单纯局限在教学,那新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工作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2.撰写美术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3.涉猎广博的知识

美术研究论文,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懂得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当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一代绘画奇才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广博、独立创新的大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美得无与伦比,是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绘画便是这种综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现。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这些广播的知识,无不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多媒体技术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学的教学思想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迅速发展的教学形势所淘汰。首先,教师要有宏观的艺术鉴赏理念,具备较高的绘画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有较新的艺术观念,熟悉经典的绘画风格。其次,要有敏锐地艺术感受力,能对学生的作品迅速做出准确的专业评价和指导。再次,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大环境下,好多具有美术功底的工作者,都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美术功底而在广告设计、美术装潢等方面发了财。而在学校里一手执教鞭仍旧清贫的教师们则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吃亏,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竞赛;实践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BC1211059

作者简介:宋高嵩,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工学硕士,教授,从事工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方向: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林莉,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教授。王晓东,哈尔滨理工大学 ,讲师。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文理渗透的公共基础,系统宽厚的技术理论,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多维立体的实践体系。在教学内容上[1] ,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含量。方案设计[2]如下:

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数理化+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等)一公共理科平台

专业基础课(力学+地质水文+测量+材料十结设十土木概论等)一大土木基础平台

(两大平台)+(道路+桥梁课程模块)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两大平台)+(结构工程课程模块)一建筑工程方向

从以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每个细节和环节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难道就是增加或者减少几门课程就做到创新了吗,人才的培养素质就提高了吗?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经过四年的学校生活,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养成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目前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尤其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不合理。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发,探索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1.1计算机课程的上机训练与考核的创新改革

传统的上机训练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室练习,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练习非常不感兴趣,尤其很多学生几乎每人一台笔记本,结果造成上机效果非常不好,打游戏,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学生上机训练的内容,设置成游戏通关的模式,学生每过一关,相当完成一个上机训练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过关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者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的创新改革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目前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另外,土力学、建材试验课接触的试验原材料如沙土、水泥、石料等较脏,环境差,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试验无从下手,试验数据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状况。这类试验课改革的思路是教师上课前先把试验项目告诉大家,让学生分组上网收集资料编写试验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试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当然,上试验课程前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参观试验仪器,并检查试验准备情况。上实验课时,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独立完成试验项目,并且鼓励学生在实验时提出自己对实验方法、试验仪器的改进、改良,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上实验课时不知所措,到上实验课时自己尽快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多得。当然,比较理想的的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上课方式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土力学一周,建筑材料3~4周,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独立系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项目,采用抽签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效果会更佳。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试验员资格考试,获得试验员资格证书的成绩评定为优秀。

2.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混凝土楼盖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单层厂房设计、房屋建筑学、梁桥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基础设计、桥梁基础设计、钢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设计、施工组织、道路勘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设计计算分析,另一种是计算分析和结构外形设计。

对属于纯粹计算分析的课程设计,例如,施工组织中的概预算计算分析,路面设计中的厚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桥梁基础设计等、建议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分析软件来代替繁琐的手工计算,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软件使用技巧,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计算程序的修改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从业资格等考试,对获得造价员资格证书的学生,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属于结构外形设计为主,计算分析为辅的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设计、路基挡土墙设计、单层厂房设计、道路勘测线形设计等,建议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就把课程设计题目提前布置下去,鼓励学生采用纸质模型、绘图渲染等手段表现设计效果,最后课程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设计中,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例如房屋模型大赛、桥梁模型结构大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和生产实习

对于认识实习,传统的做法是参观城市的著名建筑、著名桥梁和预制厂等内容,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实习内容,为了增加认识实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参观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工程师、项目经理实地讲解和讲座的形式,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评定。

对于测量实习,可采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与学校附近的公园、小区联系,为他们测绘地形图,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测绘水平,另外,开展测量竞赛考核活动,例如,水准高程测量大赛、导线闭合测量大赛,既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又可以公平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同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测量员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对于地质实习采取实地踏查与鉴别分析相结合,采用矿石鉴别大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岩石鉴别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鉴赏水平。

对于生产实习,多年来一直采取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实习结束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和交一份实习鉴定进行评定成绩,总体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成绩考核方面,应根据学生工地实际情况,在实习期间拟定论文题目,结合工程实际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进行论文答辩,对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实习产学研一体化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真正实质性提高。

4.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的重要阶段,应该从选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根据学生大学近三年多来的学习体会、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将来的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着重从科研能力方面培养,在毕业设计阶段跟着导师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切实可行的科研论文,对于能发表EI、SCI检索的论文,毕业设计按优秀成绩评定。

对于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应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要求,实行双导师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以在用人单位提前实习就业,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但必须和工程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有所创新,例如改良、改进试验检测方法、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等,只要有创新点,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有发明专利的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未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重点从工程基本训练方面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道路线形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超市设计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另外,鼓励学生从基础做好设计,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个设计。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端正就业态度。最后取得设计、就业双丰收。

5、结论

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和方法、手段。我们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教学阶段分析研究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细节入手,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宋高嵩,曲贵民,林莉.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J].硅谷,2009,(7):157.

篇(7)

一、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升华美术教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的愿望。而要学习和提高,首先应该明确哪些内容是教学所必须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所欠缺的;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怎样来提高。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钻研理论,提高能力。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通过学习更能知道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美术教师如果对应着美术四个学习领域,至少应具备下面几项专业基本功:造型表现领域掌握一门画艺(造型、表现、想象能力);设计应用领域熟知一项设计(创意、设计、应用能力);欣赏评述领域讲透一幅作品(理解、表达、审美能力);综合探索领域能策划指导实践活动(综合能力、整合能力)。当然,这几项基本功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实际灵活确定。

2、多种渠道,提高素养。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1、创设轻松、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如果失去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那在新课程已步入课堂的今天是不合格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质量也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教授美术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会使课堂变得活跃,必然就会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互动油然而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如上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要动脑筋使得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我的老师在其教我学画的时候经常告诉我这么一句话,只要能做到画面上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所以,我把这句话也同样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努力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自然会为之所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在学生走进教室时听到的都是高雅、优美的钢琴曲,当然在上中国民间美术时我换上了那纯朴、高亢的陕北民歌。此举虽然简单,但效果明显。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艺术课的自身魅力,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创设互动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互动性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中增加互动性环节,真正使学生参与在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