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命教育论文

篇(1)

一、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生命观蕴含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生命价值思想及生命教育等思想,可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仁爱、和谐的思想可以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氛围提供有益的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异常激烈,一些大学生受此影响,产生了功利主义倾向,自我意识逐渐膨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冷漠、自私等现象,甚至有学生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和谐思想以及仁爱观念,并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或者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仁爱思想,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先秦儒家主张将以诚相待,成己达人作为生命交往过程中的准则和原则。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还应充分挖掘、利用和谐的思想,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充分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自觉吸收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呵护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做到这些,还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供有益的资源。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等生命价值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培养自身的生命意识。儒家的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生命价值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内圣外王”、“和谐为贵”的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也是整个生命教育过程的育人目标。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这些生命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也能对德育生命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而“死生有命”、“生死俱善”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使之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并实现人生价值。

二、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生命教育不应只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应用,是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学派的理论学说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弘扬先秦儒家“知之不如行之”的思想,增强生命教育实践效果。先秦儒家认为“知之不如行之”,强调实践对于教育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可以弥补课堂生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例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奉献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救困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等场所,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等。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领悟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第二,开设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哲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生命教育不同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例如,举办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教育的知识讲座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通过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课程及活动环节组织学生阅读儒家经典时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阅读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指导计划。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应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而对较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可试着深入和扩展其关于生命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要指导学生做文字的翻译工作,使学生在理解了文字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教师在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中应起到桥梁作用,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自由言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先秦儒家生命观。对于学生阅读的评价可以从数量、效果等各个层面展开。在数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评价。在效果上,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来考察阅读效果。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数量,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和方法、阅读过程以及领悟情况等。第三,借鉴儒家学派的“讲会”形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规范性和互动性。“讲会”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形式[3],与现代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追求专门科学技术为主不同,“讲会”在形式上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在内容上以“求道”为主,是对“身心性命之学”的讨论,更多体现了师友之间对道德、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不足,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第四,借鉴先秦儒家的生命教育理念,将德育生命化理念作为生命教育活动的基础。德育生命化是以对学生的生命尊重为基础,把学生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和导向,在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各个方面融入道德教育的因素,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多元化途径,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真正融合,将德育过程贯穿于生命过程各个阶段[4]。首先,德育生命化理念的确立可以吸收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自强不息、和谐为贵等思想;其次,德育生命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借鉴先秦儒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思想,不仅要重视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软环境建设;再次,德育生命化的目标可以参照先秦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以及对至仁至圣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来设定,继而,德育生命化内容的构建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等生命智慧;最后,德育生命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找到标准,又将是否实现了人生的三不朽,是否在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等作为生命化的德育评价标准。

作者:徐洁 朱冬香 郝文辉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篇(2)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高职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高职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高职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2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是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关于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最佳救援时机。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第一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第一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我院以黑龙江急救中心编写的《现场急救技能手册》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专门聘请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和志愿者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和自救,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3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篇(3)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视生命教育,这样才能自觉承担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备每一节课时,我都要认真找出书本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然后结合学情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富有生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画中、在做中、在玩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例如:进入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而是让学生拿出我让他们课前准备的学具:一张空白A4纸、一把小剪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各色彩笔、各色彩纸。当学生按要求摆好学具时,我请同学们做好,认真听我布置学习要求。要求是这样的:用铅笔在空白A4纸上画出“地球表面五带划分示意图”,示意图上有五带分界线,在图左侧分界线对应处标注相应的纬度;在图右侧五个温度带所对应的区间表明温度带名称,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在五带区间内,用彩笔画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将各温度带中典型的代表动物用彩纸剪出,可贴着对应的温度带内,也可放在一旁备用。写、画、做时,可以看书、可以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完成以上任务后要写出做后感,包含所学到的知识、学习体会、生命感悟三个方面。时间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淘宝,即到各同学处欣赏他们的杰作,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后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时间是三分钟,最后,轮流到台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识信息,朗读做后感。这本是我对复习课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令我高兴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全情投入,热情交流,争抢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对所涉及的知识解说的清楚明白,体会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极企鹅、北极熊;有的说: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说:生命是顽强的,狂风暴雨阻挡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树木防风固沙、鲜花装点大地……就这样,一节课,同学们复习巩固了三节课的知识,还深刻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三、融合生命教育于地理知识之中

篇(4)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篇(5)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大学生 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主题,以各种教育手段,倡导大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珍惜、尊重、爱护、享受、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过程,从而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和珍惜生命则是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二、生命教育的起源,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发展情况

生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并在加州创建了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的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多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大力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开设相关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美国。

美国的生命教育开始的主题是死亡教育,通过死亡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以正确的态度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1968年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这一概念,到1976年美国已有上千所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还成立了各种相关协会,出版了许多普及书籍和杂志。

2.日本。

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杀人、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等日益严重的现象,提出了对人、自然、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的。近年日本流行的一种“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这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日益繁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中国大陆地区

我国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较为滞后,但是近年来,许多教育界相关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改革需要呼唤对生命的关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是我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其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

4.中国港台地区。

2002年12月,香港成立了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的生命教育中心,开展生命教育,将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拉入到生命教育的队伍中。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则发起了“亲亲孩子、亲亲书”的生命教育计划,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也提出“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显示出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从日本引入,主要由民间团体参与并推广,个别学校实施伦理课程中也会涉及生命教育的理念,但生命教育成为台湾的主流教育是在1997年,台湾“教育部”组织相关院校及专家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并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负责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自1998年开始针对全台中学生推广,得到台湾各中学和辅仁大学等一批大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帮助。

四、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

2.开展生命教育,是由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一些有害信息也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使大学生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3.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是成年人,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

五、生命教育途径

1.以“人性化”管理制度取代“封闭式”管理制度。

学校制度应该是“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要能体现出对人格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制度的制定过程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度的执行则要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的处理要严而有情,严而有度。

2.多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大学生就业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受到家庭、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不同压力的影响下,加上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差,易出现迷茫、抑郁等情绪,甚至导致自杀或他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我们应通过组织讲座、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宣传生命教育知识、优化学习、竞争环境、拓展锻炼等各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生命意义,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3.结合实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不应该是一门固定的课程,而是整合的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我们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挖掘其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生命教育。同时通过生存拓展等各种训练项目,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逆境条件,从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意识到:痛苦磨难是成长的一部分,让大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等技能,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将.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文,2005.

[2]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篇(6)

参考文献: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6]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篇(7)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 现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近200名领导和教师参观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你看,笑得真好,我也被感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纷纷聚拢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和兼善中学的笑脸墙下,寻找最美笑脸;“我的心愿是想要父母多陪陪我”——在心愿墙上,师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冉冉缓缓地走上场,显得怯懦自卑,低着头。走到台中央,停下,定定地望着另一侧的同学,犹豫着,终于向他们走去。她想插话,却没人理会……”——这是北碚区兼善中学高一八班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的场景……

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主要是通过创新“四大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由研究员级教师做主持人,在全区各学校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主要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北碚区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一方面,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即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另一方面,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抓提高。近三年来,北碚区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了300余名教师。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认证工作,我区已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3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

抓实“六有”基础工程。近几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投入近200万元,在全区进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有”基础建设,即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有谈心(咨询、辅导)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学生心理档案。

所有中小学校建立了谈心(咨询、辅导)室,实现了全覆盖。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标准化配置,统一配备了静音计时器、游戏沙盘、音乐放松椅、绿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图书等。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在中小学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区县,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

掌握“九会”技能。继“六有”之后,北碚区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会”。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每年由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区内其他学校上一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均要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教学设计、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获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健康等级证书;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已读《心理教育活动论》《情商决定命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等;研究一项课题,每个学校有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北碚区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尊重生命,追求阳光”等为主题的“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绘画、校园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电影、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创新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发展

课题带动。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相继开展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我区有20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分别获全国和市一、二、三奖,有20多节优质心理辅导课获全国和市一、二、三等奖。有3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奖,中山路小学、梨园小学等获全国先进学校奖,中山路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会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式变革。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如:北碚区澄江小学自主编排的“口琴、板凳龙、剪纸、跳绳”等艺术活动,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活动,实验小学“学书砺志”的书法教育,柳荫小学的“留守儿童6+1”教育模式,兼善中学的“兼善文化心理”,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将学校的文化渗透在特色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中。

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心理预防到心理辅导;从成人思维到了解学生需求;从德育要求到情绪自我管理;从教师引领到同伴互助;从成人说教到角色体验;从心理交谈到网络对话;从心理教育到心灵影响;从课堂讲授到心理教育活动;从德育到心育,再从心育到德育,等等。

四、创新教研指导与评价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教研指导。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立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成员包括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心和专委会的成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高层次的智力和实践指导,使北碚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从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委四个层面抓落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施、有考核。

评估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年终绩效考核之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督查。这一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