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

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

篇(1)

以省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契机,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电教中心以振奋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全心服务于教育的工作姿态,以“扎实研究,实用培训,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为载体,促进新课改的深入,促进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秦淮教育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课题引领,教科研并重,扎实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做好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电教课题结题工作

根据省市、课题评估结题工作要求,“课题研究结题要总结一套经验,带出一支队伍,推广一批成果”的目的,本学期拟定对区电教中心(10月24日)、27中(10月26日),考棚小学(11月15日)进行结题工作。要求相关学校扎实研究,做好结题工作。

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加强“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并将有关教育技术活动上传到市教育技术研究网上。必须谋划“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加强信息学科教学研究,强化学科管理

(1)积极参与学科教学视导,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等现状,特别组织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计划组织全区高中研究课两次。

(2)针对新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信息学科教材重新变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和有反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全区小学研究课两次,初中研究课一次。

(3)组织小学信息学教研片,将以东片和西片(含城外)设立片级教研网,确定东、西片召集人,并开展片级活动。

(4)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省级“会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组织小学、中学信息学科优质课评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比赛。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建和探究性学习等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机房)作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本学期全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网络下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

(二)继续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

1、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件(网件)制作培训班,要求,每校推荐一名教师,第三周报名,第四周开班,上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训,资料费150元/人。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省级网络管理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专职计算机教师,并逐步实现网管教师“持证上岗”。

3、配合有关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及专题性讲座等。

(三)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继续及时维护、更新秦淮教育网站(含进修学校的网站),继续推进网上“政务办公”和资料、信息的网上传递。宣传秦淮教育动态、信息、配合区教育局城域网站的筹建工作。

2、积极配合基层学校宽带接入工作和学校网站(网页)制作,进一步强化“教育一线通”的信息应用工作。

3、督促、检查学校“文明网络室”开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让学生“进机房,用机房”。指导各校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外活动。

4、加强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费”的收费工作。充分用好“一费制”中的“信息资料建设费”政策,为各学校征订有用、实用的电教教材软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带(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学生)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资源建设费,(原电教代办费中80%部分,即小学4.8元/人、中学(含高中)6.4元/人)的收缴工作,力求做到开学后一个月内上交区进修学校会计室。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费,在帐目上要设独立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年底对信息技术费的使用进行抽检,违规学校不予年审或取消收费资格。

(四)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全区教育技术(电教)论文的评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比。

2、市中小学网络文明夏令营的活动总结表彰工作。

篇(2)

为迎接更全面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的能力,我们学院专门开设了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限选课程――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本课程在介绍蛋白质化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质工程方面的应用及典型的研究实例,力求增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及今后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开课几年来,笔者及同教研室课题组对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 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面临毕业论文设计及准备考研两大难题,对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验设计水平,培养其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理论课单向授课的方式,要认识到此时的教学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教案讲义,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当思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改革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熟练的实验操作水平是引导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 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方式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这一理念近年来备受教师关注和学生欢迎[2]。这一理念强调由教师引导,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为中心和主导,根据教学目标,主动收集整理资料,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自完成教学任务,效率和认知度远超过以往单向的教授方式。

由于该门课程为限选课,选课学生维持在25~40人左右,因此,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以灵活的方式与学生去沟通。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理解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端正学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兴趣点,经常开展各种课间讨论,促进学生深刻并灵活地掌握知识。笔者常采用以下方式: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科学,与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交叉,且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灵活地举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北京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是我国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行总部,目前该中心已成功鉴定人类肝脏蛋白质13000余种,并绘制了高可信度的肝脏蛋白质互作图谱,发现了58种潜在的肝脏疾病候选基因等。像常见的脂肪肝、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癌变及转移等标志蛋白质陆续被发现,为今后肝脏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举例,既能够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组学的认可度,且因为该项目为我国自主研究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今后科研的方向,也能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其次,安排学生参加教学实验或科研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科研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笔者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了解科研实验的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科研设计,培养其科研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和掌握的实验方法等,指导其通过参考文献等方法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及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近年来,笔者已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课题研究报告多项,并获学校及学院立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此外,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开放实验课程,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习得相应的实验技能。

三 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要改进

高校的选修课程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往的课程其平时成绩部分通常以出勤率或者答题的方式为参考,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适用,而期末成绩仅凭一张理论考试试卷也难以评价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蛋白质组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当实施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考试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综述写作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组成。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在于灵活地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自由地进行发挥。如,进行课题设计,讨论实验思路,撰写研究论文,演讲PPT及答辩等方式进行评分,借此改变单独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建立更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综述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一科研领域的综合认识,期末理论考试主要考白质组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实验分析题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某些重要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掌握程度。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这门课程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在国内院校开得并不多,该课程在我校已开设多年,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对于需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今后即将进入医院或科研机构的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来讲,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初步形成了科研思维,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对于今后进入实验室有着较好的铺垫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也普遍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知识较全面,因此也充分显示了该课程教改的优势和效果。

四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研探索是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每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多次论证,力求结果的真实及科学性。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科研精神起到了楷模示范的作用。由于学生理论及实验水平有限,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论文撰写时,教师必须直接参与并监督实验的实施与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坚韧不拔,同时,也应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杜绝造假及人为疏忽。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真诚平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关系融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保证。教师如能自律,一丝不苟,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也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课程,如此才会有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贯穿课程的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或相互合作,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因而直接提升了教学质量,对于面对即将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即将考研或即将实习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受益匪浅。

当然,该门课程属于新开课程,碰到许多难题。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很久,教育部没有正式出版的专门针对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规划教材,因此,我们选择何华勤主编的《简明蛋白质组学》作为授课教材,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并以利布莱尔主编的《蛋白质组学导论――生物学的新工具》、Wilkins主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念、技术及应用》为参考书要求学生阅读。第二,学生前两年以修学分为主,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时间较少,因此对本课程很多稍微复杂点的实验内容,如亲和柱层析、DIGE等缺乏深刻理解;此外,课程中讲解到的各种实验仪器,如双向电泳系统、质谱仪等由于价值不菲,对本科生的开放程度有限,因此,学生即使掌握理论,但无法形成深刻认识;最后,生物信息学内容专业复杂,学生的认知度与课程要求有落差,限制了教学的效果。但是笔者与同课题组成员课余开放本研究所现有的双向电泳平台,力求为学生创造条件。

生命科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体系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努力而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生命科学学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16

当前,大学本科生物工程专业就业较为困难,反映出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均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其中尤其需要对生物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以契合一般市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体现有区别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一、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

生物专业英语是面向生物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限选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普通生物、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向学生介绍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提高其阅读、翻译专业英语的能力,目的是扩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和阅读量,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书刊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从而为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常规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

多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一般为每周2学时。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该门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数36学时,属于专业选修课。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外语和所有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以及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等专业课的学习,其实已经学习了很多生物学的专业外语词。此时,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外语课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和复习以前其他专业课中接触过的专业词汇,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教材

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材也各不相同,有的高校采用了姜巨全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专业英语》作为教材,有的农林高校采用了萧浪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该书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最新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该书是谭万忠、王进军教授对专业英语课程长期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的总结,其内容和编排都比较新颖。由于生物学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远远滞后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和新词汇的产生速度。有的学校采用任课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教材,如选用SCI期刊中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或者摘录和提炼英文生物学相关专业书籍的内容等。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生僻,通用性弱,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不好掌握。因此,亟待编写实用性、可读性和通用性强的生物学专业外语教程,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三)课程考核

多数高校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的范畴,通常以考查形成完全课程考核,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完全不当回事。不同高校生物学专业外语的考查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开卷答题,有的课程论文翻译,有的还以PPT回报的方式考查,相对随意和简单的考查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忽略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生物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并制订出适用于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标准,逐步规范生物学专业外语的教学和考核过程,实现因材施教,科学考评。

三、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可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大学的教育重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获取知识、甄别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因此,笔者认为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从教学手段以及课程内容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随着手机APP应用时代的到来,学生成为“低头族”的主要群体,因此开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生物学专业外语学习的手机应用软件,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外语。在网络时代,各种微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依然比较困难,学校可以尝试建立由生物专业教师与基础英语教师联合教学的在线平台,让生物学专业教师发挥生物专业教学的优势,基础英语教师发挥英语语言教学的优势,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样,不仅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也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了网络平台的差异化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

(二)专业外语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

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通常都开设有文献阅读与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学时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重点培养学生查阅专业文献、专业数据库,运用数据或模型分析软件,撰写学位论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课程之间并非孤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查阅文献及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的能力,能够在做好实验后完成学术论文撰写才算合格,才不枉费大学四年的学习。基于此,笔者建议将文献阅读与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相整合,即在教授文献检索的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生物信息学软件应用当中渗透专业外语教学,让专业外语的教学不再孤立和抽象,从而与具体的知识运用和技能培养相结合,提炼和精简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外语教学相关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整合相关课程,精简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压缩专业综合学时,能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实现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认知力和理解力。

四、展望

当前有关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讨的论文虽然较多,但多数关注教学技巧提高①、教学内容革新②、教学手段创新③等方面,少有关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知识水平与应用不相适应等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并解决实际问题。今后在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用之有道。

注释:

① 王娟. 生物科学专业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8):11339-11340.

篇(4)

大家早上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属于辛勤耕耘的人们。回首刚刚过去的08—0年,我们充满了喜悦,充满自豪,我们全体同仁,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这一学年,我们取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滁州市文明标兵”“滁州市园林式单位”等五项国家、省和市级荣誉。

学科竞赛喜报连连。在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我校有40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指导教师是李智、赵开颜、阚绪好、宋波、林其宏、张桃玲、王宗美、张加翠;在全省中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中我校获三等奖,指导教师是陈梅和张玉菊老师;在滁州市全民健身体育乒乓球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指导教师许翼心老师,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滁州市集体一等奖,指导教师是纪承动。另王浩、潘登峰、周兵、赵贵嘉等22位同志获省、市论文一、二、三等奖。

课题研究喜出成果。继语文省、市级课题结题之后,杜标老师任组长的滁州市级政治课题《挖掘政治教材中转化后进生的潜能》顺利通过滁州市专家验收,目前英语课题也初步得到滁州市专家组的认可,结题在即。

这一学年,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教师与教学能手。吕荣彬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李利获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赵开颜获滁州市优秀教师称号,陈青、谢景海、岳彩虹、林其宏、刘伟伟、范迪辉等获明光市模范教师称号,赵泽君、周如磊等获明光市模范班主任称号。钱士艳老师荣获滁州市“教坛新星”称号;在滁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张涛获一等奖,董新秀、李四尧老师荣获二等奖;李楠老师获本市一等奖,阚晓宝荣获二等奖,李文元、杨春风荣获三等奖。孙建丽获高中优秀教学案例滁州市三等奖。(以上统计不包括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

上述的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是全体我们的学校人团结奋斗的结果。这光彩夺目的成绩,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这一成绩得到滁州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得到教育同行的赞誉,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认可。

当然,过去的成绩只能成为鞭策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新的学年,新的开始,带给我们的将是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憧憬。

此时此刻,我想真诚地对高一新生说:你们来到我校,就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你们将要在这里度过人生历程的重要阶段。军训场上的飒爽英姿告诉我,你们已告别无知无畏的懵懂少年,成为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真心英雄;演武场上的声声呐喊,正如你们的人生畅想,恰似雷霆万钧,定可石破天惊。走进我们的学校,你们选择了勤勉与奋斗、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辉煌与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成功迈好第一步尤为重要。希望同学们要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勤奋学习,努力向上,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打好未来的基础。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是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利用自身优势、取长补短,[1]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历来重视校企合作,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形成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多种模式相互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模式。做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零距离”,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能真正落实学生专业对口就业和高端就业。

三、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多年来的摸索和探索,在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校实践经验,总结出目前校企合作目前有以下8种模式。

1.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专业共建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从专业招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毕业指导到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企业都全程参与[2],通常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完成全部理论课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到企业实习,并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2014年学校与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签订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方向的合作协议,实行“3+1”培养模式。目前已累计招生613人。2016年与青岛软件园签订共建通信工程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合作协议,实行“2.5+1.5”的培养模式,已招生183人。该模式力求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学生有较长时间接受系统而完整的实践训练,以达到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通过校企专业共建弥补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践)条件欠缺,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

2.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是为学生搭建就业前的专业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到企业参与真实产品的研发和经营活动,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体验企业的工作实际,为就业时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打下基础,为专业知识的增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帮助,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从中选拔出更多的急需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快地胜任工作岗位。

3.实训周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工科类专业,按照教育厅的要求,实践类课程不能低于学分总数的30%,课程设计、综合实习、短期实训这一类教学环节每个学期都有,之前这些环节大多是由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相对空洞、滞后,现在通常邀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和讲师,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学内容,企业的工程师有项目开发经验,又依托企业的实际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兴趣高,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4.共建创新实验室的校企合作模式[3]。该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由企业出资或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所共建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室使用体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室和资源,业余时间在创新实验室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参加相关的大学生专业竞赛活动,从事创新性学习、实验、研究以及科技竞赛和发明创造等活动,也可以与老师合作,进行专业项目的开发工作,还可以承接企业的产品项目的研发工作等。

5.“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但项目经验少,工程开发经验欠缺[4],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环节时效果不理想。学院为教师提供进修和企业锻炼的机会,参与企业培训和项目研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6.聘请校外创业导师。除了学校教师的培养之外,学院积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项目工程师、创业成功者参与创业类讲座、创业类选修课授课以及创业实践指导。聘任行业领军人才、企业家、创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学校符合条件的教职工为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将其创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近年来,学院共聘请校外创业导师15名。近几年,信息学院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00余项,其中超过30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

7.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选择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建立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16个,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8.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多次邀请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先后采纳企业提出的修改意见建议50余条,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环节,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实战引入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产业需求,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另外,在学生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合作企业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模式有多种,但并不是这些模式具有通用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篇(6)

1.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首要基本功

生物化学是一门渗透多学科内容的学科,它与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数学、信息学等也有联系。这就要求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且随时跟踪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同时还要经常涉猎有关学科的知识,充实营养自身。在当今“信息爆炸”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已多元化,通过书报、影象、网络等都能获得信息。教师应尽全力收集积累与该学科有关的资料,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加工建成“资料库”,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选题需要及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与分类,以保证教学资料有一定的数量与质量,并且按着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系统性、科学性、条理性、前沿性及简明性等特点。这样在备课时查阅方便,授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并能将教材上的精华提炼出来讲深讲透。这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哲理。

如果说教学需要教师查阅并积累教学资料,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是大脑获取并贮存信息的功能体现,是智能金字塔的塔基,那么备课与教学过程是大脑对信息进一步加工并运用信息的功能体现就是智能金字塔的塔身,而科研选题和撰写论文需要对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或实验设计方案,实际上是大脑加工旧信息并产生新信息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产生创造力智能金字塔的塔尖。众所周知,只有提出新观点或具有创新的文章才有可能发表。这就是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由于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必须参加科研工作,否则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易升华,也不易超出书本的局限。将书本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注意避免知识从书本中来再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模式。

授课时除了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外,还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条理性,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及其引申等。例如碱基互补配对既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核心,又是“中心法则”中DNA复制、转录、翻译、修复、逆转录及RNA复制的分子基础,还是PCR、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钓鱼”等生物技术及应用的理论基础。存在于生命活性物质中的互补结构,是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分子之间识别与结合的分子基础,并参与了许多生理与病理过程。

DNA与蛋白质分子中都有螺旋结构,前者是双链并且主链在螺旋外侧,贮存遗传信息的碱基侧链在双螺旋内部,这有利于保护碱基免受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的作用,以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蛋白质中的α―螺旋是单链并且所有的R侧链都伸向螺旋外侧,这与DNA和RNA单链线性三联体密码的编码方式相适应,并能保证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的线性序列传递。尽管不同的肽链氨基酸序列不同,但是由相同的肽键连接而成的主链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R侧链的排列顺序。R侧链在螺旋表面并且与环境充分地接触,是肽链折叠盘绕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四级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基础,并使生物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性状,由此也形成了形形的生物界。

2.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动力

由于生物化学知识在科研、工、农业生产、食品酿造、医药卫生、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地穿插讲述生物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肯定会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蛋白质与氨基酸在等电点(PI)时溶解度最低的特点在医药与味精等实践中的应用,糖的无氧酵解是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和发酵酒类与食品制作的理论基础。还有生化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医学及临床化验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了解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并增加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择业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安装好“接口”、打开“窗口”

篇(7)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课程将多种学科(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和多种技术(生物、仪器操作等)进行了融合,是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1]。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时对检验科出具检验结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对大专院校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传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通常授课时间为2学时,需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任务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课程内容较枯燥抽象,与实际联系较少,缺乏对全书知识框架和层次的梳理、重难点的强调及学习方法的传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教学,作者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学习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的教学法。

1让学生学习前有法可依

以往的绪论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开篇便直接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变,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2]。由于这段概念文字繁多,令学生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加之易与大学二年级学习的“生物化学”概念相混淆,学生反映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若能在绪论教学中借鉴已学相关课程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正式课程之前有法可依,学生对于绪论乃至后续章节中概念、原理、方法等诸多内容的学习则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为引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作者在绪论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生物化学》课程脉络,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见表1)。《生物化学》主要讲授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的基本元素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与之对应,《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讲授人体内具有特殊意义的蛋白质、糖、脂和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行使的功能、水平变化、检测方法及其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两相比较,便于学生记忆。此外,由于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难免在学习检测技术方法时觉得相关内容过于抽象。作者则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将其中某些仪器操作和实验技术的学习心得进行学习,两相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在绪论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2让学生在思想上有积极性

以往的绪论教学,教师在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后,即开始依次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实验室的任务等内容。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大都为理科生,对课程的发展历史不感兴趣,也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此外,由于尚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室任务理解并不到位,认为其过于抽象。还有某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化学学习就非常吃力,因而在课程学习伊始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不利条件不仅影响了绪论的学习效果,更会严重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若要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积极性,就要在绪论中阐明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首先,强调本门课程是同一学期另一门全英文专业课程《ASCPI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文内容没能消化理解,那么英文题型的解答就会更加吃力。其次,强调本门课程所学内容也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项考试是考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考试,也是其取得资格证书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最后,强调学好本门课程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常见疾病(如感冒、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的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及体检报告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令其产生学习动力。

3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侧重点

以往绪论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2学时),只包含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师若能在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之初的绪论部分就明确课程考核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入门时就有了切入点,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一方面,作者在绪论的讲解中,会对后续各章节“掌握”“熟悉”和“了解”这三方面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所占比例加以说明,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所侧重。同时,也要向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方面量化考核而来,而不仅仅是靠一张期末考卷结果,避免学生单纯背书应付考试。另一方面,还要跟学生交代一下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安排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到将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重难点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一来,虽然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但在课程之初自然而然地提出课程的总体要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效率更高。

4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保持前沿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3]的实施和完成,以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4]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都对生物医学类课程的绪论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同样面临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需要及时更新的问题。以往绪论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内容,在介绍“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部分会从DNA、RNA和蛋白3个层面将基因芯片[5]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出生疾病干预工程、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自身免疫疾病等,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然而,基于二代测序[6]比对全基因组范围的突变情况从而预测和诊断疾病的技术出现,以其高效性和准确性正逐渐替代基因芯片技术。全新的产前诊断技术,如产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无创性产前诊断[7]、耳聋基因检测[8]、羊水检查[9]等都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10]的飞速发展及日趋成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11-12]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当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若能在绪论课中多举上述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前沿技术,学生学习起来将更有兴趣。此外,为了适应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在绪论中嵌入教学微课、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布置课后相关论文阅读等,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5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反思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主干课。其属于小班型授课,教师与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且通过上课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即能了解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询问学生的听课感受,了解学生以往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对课程所学知识未来的应用,包括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检验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等给学生进行铺垫讲解。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方便教师进行绪论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