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4: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主持技巧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语言艺术;人格魅力
1 主持的含义
主持源于美国。主持人在编辑、记者、播音员各个领域具有多重能力。主持人游刃有余的驾驭力和自身散发的气质被称为气场。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包括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主持人的表达能力,非有声语言指的是个人的专业素养、个性魅力、文化修养.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掌控舞台和现场领导能力,有声语言是主持人的魂之所在,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要做到完美的结合。
2 主持人加强专业素养的具备条件
一个理想的主持人,其自身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影视媒介的传播,并非只是对内容的解读,而是艺术的体现。主持人在传播节目内容时,也展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素质修养,因此,主持人只单方面的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应多方面发展并进。
2.1 丰富的职业经验:
当一个主持人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在节目中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表现力会更强,合情合景,肢体语言也会更得体。丰富的职业经验能推进主持人对人物的把握,对节目内容的表达更适宜,自然不做作。
2.2 对职业的高度热忱:
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应有强烈的表现欲,对待本职工作毫不怠慢,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并以热情、专注、自信的态度面对工作。
2.3 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必不可少的条件。节目主持人的内在品质十分重要,首要的是创造力,智慧来源于知识,创造力所需的是智慧。知识是前提,创造力是一个主持人所需的综合素养,独特的个人风格,独到的见解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2.4 足够的吸引力:
主持人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其节目必然是成功的,主持人自身具备的个人魅力,决定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主持人的形象应具备乐观、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只有对大众充满积极的,正能量的品格,节目才会具备感染力。
2.5 灵活性强:
在主持节目时,避免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此时,主持人需要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这非常考验主持人的临场发挥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变能力,节目才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3 主持人加强专业素养的必要措施
目前,观众的文化素养日渐提高,对电视节目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节目主持人的压力显而易见,因此,主持人必须提高其专业素养。
3.1 定基调:
在节目的开端要想方设法抓住受众的眼球,为后面的环节做良好的基础,定好节目的基调,创造良好的氛围非常关键。因此,要做好准备工作,即认真备稿、明确节目的主题及每个环节所要传递的内容等,为节目的总基调做好充分准备。
3.2 与观众内心诉求的互动: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懂得把内心的真情实感正确地传递给观众,拉近双方的距离,主持人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表达真切,发自内心,做到自然合一。
3.3 增强把控能力:
主持人应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如果自身的表现欲过于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要想把控好节目的节奏,不会过于浮夸或者过于平淡,需要主持人在舞台上多多实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4 谈话类节目的沟通技巧
以谈话类电视节目为例,谈话类节目以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内容为载体,社会关注广泛,新颖的形式和独特的见解,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在谈话类节目中主要是以双方的交谈过程为核心,这类节目需要主持人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使节目更为饱满生动,为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需具备以下几种沟通技巧。
4.1 打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
为了营造好的谈话气氛,主持人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节目相关的内容和主题,了解嘉宾的个人全方位资料,整理好节目的谈话思路,做到条例清晰明确。在节目中,主持人应秉着一视同仁的心态面对各种身份的嘉宾,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心态平等的交流等原则。有时,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可能嘉宾对镜头反应会敏感,会略显拘束,还会影响谈话的进度和效果,此时,需要节目主持人及时调整好嘉宾的状态,引导嘉宾转移注意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谈话的氛围。
幽默风趣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品质。更是一种拉风的语言性格。有一些节目主持人感到困惑,他们经常问自己,别人出口成“趣”,课自己却怎么也幽默风趣不起来。
一切语言风格都是植根于人的性格的外在体现,这就是所谓“性格语言”或“语言性格”。通常情况下,它是产生幽默的根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幽默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主持人个人拥有的幽默语言,是在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它是主持人个性性格的表现。
说幽默是一种性格,虽然是过于简单化的诠释,却得到了英国文艺理论家德莱顿的支持。他在《论剧本诗》种说:“说它是癖性,意味着一个人具备特有的夸张的习性、欲念或感情。这种癖性,通过生动而自然的表现,经常引起观众不怀好意的,他们的笑就是证明。”
幽默风趣之所以让人感到温暖、亲切,感到有说服力,是由于幽默者也感同身受地置身于对象的行列之中。他决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他把自己“摆了进去”,也就超越了自己。有了这种热乎乎的心肠,他的言语可能是尖锐的,却不刻薄;他的言语是俏皮的,但不风凉;他的语调是调侃的,但很委婉,始终有一种内在的“十分豪爽的情操”在驱使着。正如果戈里在《剧场门口》中所说:“在冷静的笑的深处,可以发现强大的、永不磨灭的爱的炽热的火花。”
二、主持人幽默风趣的特点
主持人的幽默风趣的语用特点,不应以外表的滑稽可笑取胜,他追求的应该是审美的,心理层次的的愉悦和“笑”。这样的追求于浅薄的耍贫嘴“搞笑”就有了以下的特点:
1.幽默风趣是一种语用审美选择。
节目主持人的幽默风趣是出于一种审美选择,它有智慧和灵感的山观点,是理趣、智趣、情趣的结晶,是高质量的“语智”。
2.幽默风趣传达丰富含蓄的信息。
主持人的幽默不仅仅是一种瞬息之间摆脱尴尬窘境的应变技巧,它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含而不露地引发联想,推动对语意的领悟,他有情的酿造,也有理的启迪,传达着丰富的信息。
3.幽默风趣不刻意追求“火爆”
主持人的幽默风趣可以拥有很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是比较常见是不太追求幽默话语的完备,也不追求幽默语用效果的“火爆”;它比较含蓄婉转,让人忍俊不禁或渐渐“化”开而回味无穷,遵循“语不及”的策略,单隐藏着语言的智慧。
三、主持人幽默趣说的技巧
主持人幽默风趣的语用方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通过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具体语用案例的点评举例如下:
1.择语俏皮,蕴蓄智趣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片段——
崔永元:那么,陈老先生,您抽烟不抽烟?
陈汉元:我18岁开始抽烟。
崔永元:18岁开始抽烟,当时为撒么抽烟呢?
陈汉元:冲厕所(大笑)
崔永元:真是百花齐放。(大声笑,掌声)
崔永元是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的开拓者,择语俏皮是他的语言特色。比如谈到抽烟、喝酒、养鸟,他化到嘴边绕弯子,快速用借代、繁育、反语、夸张、医用等修辞手段加以趣味化改造,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就很俏皮。对“厕所抽烟”,可能本要说“臭上加臭”,但他偏要说反话,并极度夸张:“真是百花齐放”,让人们感到其中的智趣。
2.超越常规,妙语引趣
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台湾艺人凌峰登台——
凌峰:大家好!我叫凌峰,凌峰的凌,凌峰的峰。(众大笑)你们听过凌峰的歌没有?
(有的回答“听过”,有的回答“没有”)
凌峰:没有听过凌峰唱歌的朋友,终身遗憾。(众笑)听了一次凌峰的歌,遗憾终身。(众大笑)
这个语用按铃完全是“快中出趣”的“语言游戏”。其幽默构成是用正经的语态说出大家都知其错的话,利用反常规的语意组合与人们的心理定势碰撞,造成期待“落空”而长生趣味。
3.引而不发,酿造幽默
在一次《正大综艺》节目中——
赵忠祥:(手拿一张画着绿色圆圈的纸)杨澜,请你当着朋友的面,说说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杨澜:这也是一张画吗?我知道了,您这是画了一个西瓜,可是太简单了。
赵忠祥:不对,再猜猜。
杨澜:不是西瓜,那是小一号的西瓜,绿皮香瓜。
赵忠祥:为什么想得那么复杂?
杨澜:哦,对这不过就是一个绿圆圈。
赵忠祥:不能算对。
杨澜:那我可就猜不出来了,您自己告诉大家吧。
赵忠祥:我怕手里拿的是一张画了绿圈的纸。
(众笑,杨澜也笑了)
我们可以引用这一组对话,说一说幽默话语的构成规律。
幽默由四个环节组成:悬念——渲染——反转——突变。
虽然在幽默的语言现实中,由的环节可以隐含或者省略,但是四个环节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例子众,赵忠祥显然有意“创造幽默”:他出示“画着绿色圆圈的纸”是悬念的制造;然后不断地“卖关子”是渲染,以引起关注与期待;“为什么想得那么复杂“是反转,是引而不发的心理迁移,当杨澜泄气时,赵忠祥揭示出人意外的谜底,是突变。
幽默表达要领是:不动声色地制造悬念,引而不发地加以渲染,轻描淡写地反转或突变。最忌讳的是“幽默预告”。有位主持人向观众说:“现在我向他提一个幽默的问题。”这一说,“幽默”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了。
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从学科内涵来看,升级后一级学科无疑要更加丰富和广泛。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为: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创作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表演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等。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2012年舞蹈学方面较为主要的学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创意、赛事、教育等方面。
[论文摘要]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新晨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关键词】编辑集体审读;三审制;学报编辑工作;期刊编辑
为保证高校学报(期刊)文稿内容科学准确、出版格式标准规范,一期学报要经过三审,即编辑的初审、室主任复审(或专家审稿)、主编终审。但随着编辑科技手段的发展、编审工作的量大繁杂以及编审人员成份的复杂,编审工作对三审制的变革和完善的呼声越来越高。三审制是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度,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必须认真坚持,对于编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完善制度入手,引入编辑集体审读环节。
一、编辑集体审读环节是时势需要
编辑集体审读是指在三审制编审过程中,穿插在室主任复审(或专家审稿)之后的编辑部全体人员对全部文稿的集体审读。安排在这一环节,实质是室主任复审工作的一部分。意义有三方面:
一是适应学科发展,改变编辑人员因知识结构限制工作的开展。高校学科专业多,初审编辑的知识面基本限定在个人专业和高校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专家复审把握了稿件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但对编审规则和要求不明了。集体编审的优势在于调动编辑部所有人员的智慧,发挥编辑部所有人员的学科专业特长,对文稿方方面面掌控得更准确、更规范。
二是利于编辑部人员共同学习,提高学报编辑质量。尤其是青年编辑和新到编辑部的同志,对学报编辑不熟悉,集体审读,无疑是对青年编辑、新到同志认真敬业精神、编审专业素质、技术技巧、问题思考等的共同学习和思考,对于强化“严格管理、重在质量”办刊意识和团队意识意义匪浅,同样也是提高编审“知道如何审稿,审什么、怎么审,书稿是否达到出版水平,书稿是否为重大敏感选题,书稿中有没有牵涉重大敏感问题的表述,重大敏感问题如何掌控,如何把关”等编辑专业要求的一堂培训教育课。
三是科技发展,有设施设备保障集体审读。三审制是自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出版业推行的,那时无投影仪、计算机等设施设备,所以,只能发挥个人的智慧。目前,网络设备、投影设备、计算机设备普及,我们只需将这些设备连接起来,在会议室就可对刊物样稿认真逐页逐句审读,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并将检查结果列为初审、专家审稿的年终考评依据。
二、编辑集体审读环节的任务及人员职责
编辑部集体审读可由室主任主持、初审编辑汇报初审意见(含外审专家意见)及存疑探讨意见、编务(排版)记录整理并出最新稿件样本,转送终审。
编辑部集体审读的任务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期刊变化:组稿及栏目策划,初审编辑对本期期刊组稿和栏目策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封面(含封一、二、三、四),包括卷、期、各类图片、文字等进行审读。
版面形式:本期期刊的基本信息是否准确、目录与正文题目是否相同、眉头是否与正文题目一致、脚注信息是否齐全、文章格式是否齐全正确等。
正文内容:逐篇审读,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任何一项都应通读并深思。如果读不通,或听不明白表达的意思,或集体意见不一致,就是问题所在和需要改正的地方,就应该记录、取得统一的改正意见并定稿。首先是题目,如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是否正确、是否和文章内容一致、是否包含主要关键词、是否简洁通顺;作者和工作单位是否真实反映论文的实际工作,以免引起产权纠纷;摘要是否简要确切记录论文内容、是否独立和自明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是否用词得当、是否含有学科常识内容等不应出现的问题;关键词数量取舍是否得当、词意是否经《汉语主题词表》等转换;正文是审读的主题,不仅关注论文的体例、结构、形式文字,而且要以“新”或“全”为牵引,审读其正确性;参考文献各著录项是否齐全、是否标准。
高校学报编辑出版三审制程序增加编辑集体审读这一环节,这是旨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办刊质量。要做好集体审读这一工作,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负责。室主任、初审编辑、编务出版、记录和设备操作员也各司其职。尤其是各位编审同志要认真找问题,不能因为不是当期编辑就不负责,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提过多的问题。二是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将集体审读会开成乌龙会、恳谈会,既浪费时间,又破坏了文风、会风。对于存在的问题,或讨论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要不怕争论。三是认真总结经验。本期期刊出现的问题,应力求不在下期重犯。同时,要积累工作经验,每期集体审读要有工作记录,对于常出现的问题、易犯的错误、工作中需要的编审工具等,最好能编辑成本学报或本期刊的“学报(期刊)编审手册”,使新同志受益、使学报编辑工作成为有可查、可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参考文献:
一、节目主持训练教学现状
节目主持训练是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必须练习、运用的专业的技能。目前,部分高校由于针对该课程的硬件设备不完备、课时量不足,教学模式与实际相脱离及对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当等问题,目前,部分高校由于针对该课程的硬件设备不完备、课时量不足的,使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性,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情境学习的核心,强调学习者个人与社会形势,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行为和知识,以播音主持教育改革实践的中互动学习者和教学统一考虑,它提供了课程实践及理论的事实。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多样性正在迅速蔓延互动性强等优势,有效的让信息实现了动态传播、实时接收,形成高效的知识传播及展现的平台,为情景模拟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提高了该课程的实用性。
当前,在国内播音主持学术界中只有少量的论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类课程教学困惑和对播音主持教学的影响,较多研究思辨论述的方法为主,缺乏与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进行教改的论文。
在为周口师范学院学生讲授节目主持训练课程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例如,移动互联网、微信来帮助学生在做模拟的节目主持,力求找到真实的节目主持感觉,为此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重点介绍教改实施的过程,希望以此为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基础实践性课程的教改提供一定参考。
二、节目主持训练教改的新探索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前,笔者首先调查了所带班级的同学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所带班级的同学们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非常高。71位同学中,56名同学有笔记本电脑,全体同学都有智能手机,17%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笔者单位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学生可运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校园任何地方上网。笔者和学生建立了课程QQ群、微信群,新浪微博、土豆视频网分别注册了班级公共账号。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练习兴趣。节目主持训练采用情境教学法,目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从当下媒体采访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时下的焦点事件、热点案例及给学生模拟采访现场,以引起学生感性上的认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更好更快的汲取知识,提高节目主持水平。
1.运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2案例教学不是向学生说下理论和例子,而是将理论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在教学中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讨论并加以训练,有助于同学们将训练的内容与实际的运用联接起来。案例教学的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即“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实际运用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案例―理论”的教学模式,这恰好是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在主持是的灵活度及随机应变的能力。3此外,采用具有时代性、鲜活性的最新的案例,力避传统播音主持业务教学多年来一贯的固定教科书及其思想观念都已落伍的案例,可以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栏目:像《新闻1+1》、《鲁豫有约》和《今日说法》及每年“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录像以等等。每次截取这些节目中最为精彩的采访片段播放,让学生讨论其的语言表达技巧、主持风格,然后由老师作出专业点评。还可以让学生定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主持类节目,来分析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及其主持的技巧,并以作业形式带入课堂,供其他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做出专业点评。
2.模拟情境教学――营造现场感
节目主持训练的模拟情境教学,就是设置要主持的现场情境,实现操作步骤的模拟、时空的模拟及主持功能的模拟。模拟情境教学的行式有:(1)模拟“硬新闻”场景。特点是新闻事实明显,现场感强,动态性、时效性强。(2)模拟“软新闻”场景。它是一种隐性的新闻事实,时效性较弱,采访时注重的是事物渐变过程中对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4针对某个热点事件或社会焦点话题,让学生采访熟悉的人,从身边人(如同学、教师)开始,理解采访是沟通的艺术,捕捉个性化引语和挖掘精彩故事。比如,让两个学生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主持演说,像《开讲啦》,让其他学生以此设立采访提纲,然后展开同学之间的互相采访提问,老师师也可加入采访提问为学生做示范,最后由教师做点评。此外,在模拟操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节目主持联系。例如:模拟现场报道、网络采访等形式,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增强了学生浓厚的主持兴趣。
三、拓展教学方式,将新媒体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一)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同学们的有效检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笔者支持同学们在该课堂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查询与课堂相关及延伸的信息,以及时答疑解惑,且能够让学生之间及时迅速的分享所需信息。如,笔者有时会在课堂上提到某经典节目及其发展历程,但是不同的学生对于该节目的了解程度会有所差异,为防止部分同学接收过多的重复信息,本人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上网进行相关查阅,然后再进行发言分享信息。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信息量,还提高了学生的课上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这样的上课模式,同学们逐渐掌握快速搜索、删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移动终端设备及时接受学生们的学习问题。节目主持训练课程重在培养同学们主持及镜头前表现能力。笔者有时留下的训练作业涉及的人数或环节较多,就再次分组命名组长,再建一个组长微信群,让各个组长定时组织同学一起排练,并在每次排练时拍下照片视频发给笔者。为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做好排练,笔者告知学生每次排练情况汇入期末总评。
四、节目主持训练课程教改的效果及反思
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我在大一下学期加入了校园电视台。在学习后期编辑时,总是会有一些不满意的镜头,如主持人位置有些不对而影响到节目的整体或主持人的状态和节目有些不搭。每当这时我就在想,如果主持人能参与到节目的整体制作当中,明白节目要的是什么样的镜头,主动积极的配合拍出节目需要的镜头,这样不仅使节目更加好看而且使节目的后期制作更加简单快捷;主持人如果参与到节目的整体制作中就能根据节目总体的基调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使之符合节目的要求。这种主持人的采编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效果。
还有就是第一次独立做一档节目的时候,当时确定了介绍太原的艺术博物馆纯阳宫的主题后,就直接去采景,漫无目的拍摄,从正门到结束,每一个景点都拍到了,回到学校进行后期制作时才发现许多拍摄的东西都是浪费的,而且节目整体枯燥无味,全是为了介绍而介绍,同预期的效果差很多。反思后我发现在拍摄节目前不光要了解那些有关的历史,更应该寻找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事物进行问答式的互动环节来调节节目的内容,这样在节目中适当穿插一些有特色的事物进行趣味的问答来调起观众的兴趣,让整个节目做到有张有弛,节目看起来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而如果事先在拍摄前先想好需要些什么镜头的话,拍起来就不会漫无目的记流水帐似的拍了,这样不仅节省了拍摄的时间,而且后期制作也会简单很多。通过这次独立做节目的经历,让我再次发现一个主持人采编的能力是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效率与效果的,采编能力对一个好的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比较有名的一个节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就是集采、编、播于一身,从节目的采制到播出,始终既是节目的播出者,又是节目的制作者和组织者的主持人,从节目的采制到播出,始终既是节目的播出者,又是节目的制作者和组织者的主持人,这样她就在节目中有很大的自主性,节目的定位,类型,要作成什么样的全是以她为主体,就充分发挥了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好的作出符合观众口味的节目。而对于现在大部分的主持人尤其是电视主持人来说都仅仅是各电视台的传话筒,在学校组织到省台当观众时感受尤其明显,我看的无论哪档节目,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一会就会传出编导的声音“主持人,再重说下,刚才这段不行”,一会摄象师又说“主持人,向后站点,这段再重录下”,一会灯光师又会说主持人的不对。在这种情形里主持人仅仅是做为一个传话筒而存在的,看来光懂主持的主持人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现在需要的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高素质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