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4: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港口、航空、铁路等对外枢纽布局基本形成,对外运输能力显著增加。展望后10年,上海将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由中心城向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机动化水平加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社会参与意识全面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其发展趋势如下:(1)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郊区新城建设,使得交通统筹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筹交通发展,在区域层面实现区域设施的规划衔接、运输管理机制的统筹,内外交通的整合。郊区新城建设要求在市域层面实现由中心城为主向郊区及城乡一体化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更要重视交通先导作用,研究合理的开发强度和拓展模式。(2)交通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四个中心”的建设,拉动城际交通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对外旅客吞吐量(含社会客车)11亿人,较2010年增加1.3倍。货运交通量13.4亿吨,较2010年10.9亿吨增加30%。如果延续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可能会接近3000万人,出行量达7300万人次/日,较2010年增长45%。机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动车保有率170辆/千人,道路交通量2.1亿车公里/日,较2010年增加60%。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必将进一步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压力。(3)用地、环境、社会等外部因素影响程度日益增加,对交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交通用地供给的潜力越来越小。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市建设用地规模需控制在2981平方公里之内,而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到2851平方公里,且年均仍保持40平方公里的增幅。地下空间的开发及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将成为主导。随着能耗控制指标的日益严格、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提前实施,节能减排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约束影响日益增加,交通发展面临挑战和转型。此外,交通问题已经日渐上升为社会公共问题,必须将社会民生需求作为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考量,评估政策措施的社会影响。
上海交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
(1)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问题未来上海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人口随着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区的建设逐步外迁,但另一方面中心城的开发规模仍在增加,岗位集聚功能进一步强化,向心交通压力持续增加,受用地供给和交通容量限制,交通与用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图1)。面临宏观层面的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体系的战略性整合发展问题。既有的郊区交通体系在通道容量和出行时耗等方面均无法适应城市空间拓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论证中心城的合理开发量、人口与岗位的统筹布局、郊区新城的发展模式及郊区交通体系的构建完善等重大事宜。此外也要在中微观层面,关注地块开发中的交通与用地容量匹配及开发模式等操作性整合问题。(2)城际交通与货运交通发展问题随着“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际交通、货运交通重要程度日益增加,而既有的城市交通综合管理仍以中心城客运交通为主要抓手,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整合不够。对外枢纽集疏运时间过长,随着高铁的开通运行,市内交通集散时间往往超过城际旅行时间,此外主要通道内外交通功能混杂,省际交通信息缺乏互通。二是货运交通发展问题日益严峻(图2)。市区道路依然实施货车限行政策,与当前城市物流快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产生大量客改货、电动车配送行为。此外公路为主的集散模式,导致大型集卡运输对公路造成较大的压力,并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3)城市客运体系持续优化完善问题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方式结构,但受小汽车、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交自身服务水平不足影响,交通结构优化依然问题突出。一是轨道交通高峰拥挤、地面公交效率不高,降低了公交吸引力。目前上海大部分轨道线路高峰发车间隔超过3分钟(北京地铁高峰行车密度大部分线路在3分钟以内),高峰拥挤区段运力不足,服务水平下降。公共汽电车运行可靠性差,网络布局层次不清晰,路权管理缺乏保障,运行速度低。二是既有车辆控制政策面临新挑战。若延续既有车辆额度政策,中心城路网将在“十二五”末达到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车辆发展政策,并扩展停车管理、环境治理等车辆使用管理政策。此外,随着郊区新城规模不断扩大和功能提升,原先开放式的沪C牌照政策,日益面临郊区新城内部道路交通拥堵的挑战,需要创新郊区牌照的管理政策。三是电动车的发展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电动自行车的出行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达15%,增速明显高于小汽车和公共交通。截止2011年底,电动自行车规模已经达400万辆,全日出行量约700万人次,大量的超速、超重的超标车辆的行驶及物流配送功能的强化,导致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干扰正常交通秩序,且对城市方式结构的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4)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问题交通综合管理越来越受到来自能耗、环境、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约束。一是交通能耗管理要求高。对外交通行业作为交通用能大户,其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公共交通也面临客运需求增加和能耗控制的两难处境。二是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物主要因素,也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随着PM2.5指标将纳入空气质量监控,将进一步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并可能对使用提出一定的约束性要求。三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由城市快速发展引发的施工车辆交通事故、超标电动车违章行驶、轨道交通安全事故等现象频发,虽然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但交通事故总量仍较大,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交通文明宣传力度需要加强。行人交通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低碳交通出行理念尚未建立,需要更加重视市民交通文明的建设。
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的若干思考
世博会交通组织管理的相关经验依然对后续的城市交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坚持以交通引导用地的聪明式增长。未来上海面临更大层面的交通与用地统筹问题,必须在构建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的基础上,设定不同区域合理的人口、岗位规模,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时空出行服务目标,优化交通设施和运营服务。(2)坚持以集约化交通理念应对城市化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以人为本的交通客运组织管理是在有限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下,解决更多交通出行需求的唯一途径。未来的上海面临更快的机动化发展趋势,只有坚持小汽车使用和管理“双控”政策,完善公交衔接配套交通设施,并持续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才能进一步提升交通出行方式的集约化水平。(3)坚持以减少交通外部影响为目标提升交通品质。基于未来大气环境、能耗控制等相关外部约束因素影响渐强,交通发展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交通节能、交通排放控制、交通能源消费品种结构转变等方面要有突破,并建立与治理交通拥堵相关联的配套政策。(4)坚持以信息化、法制化为抓手,完善交通管理。未来综合交通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交通政策的出台也均必须得到有效数据的支持,才能满足公众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的民主性要求。此外交通发展要充分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其他社会成员利益为代价,要设法提高所有方式的运行效率,并兼顾社会公平,这就需要法治环境支撑。
我国未来交通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快速发展与城市有限资源、环境容量之间的冲突,这一矛盾的出现与城市化、社会和经济现代化密切相关,因此交通拥堵的缓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交通发展模式将由注重偿还历史欠账的被动模式转向适度超前发展的主动模式,在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强调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资源配置优化、交通系统整合和综合管理。城市交通发展在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强调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资源配置优化、交通系统整合和综合管理。
二、观念的调整-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
交通设施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要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如促进交通文化的理念创新;改善经济效益,如通过交通设施拉动关联经济的增长;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如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道路实行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价,如对外交通枢纽、公共交通枢纽、各类停车场、各类货物流通中心、道路节点改造、交叉口渠化、交通控制等的建设规模和项目开发性质达到要求,进行严密的交通影响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对于交通系统的后台支撑作用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认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制约下,传统的交通系统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必须通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成交通系统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除了传统的道路本体设施以外,应该增加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系统、自动收费系统、交通安全及事故处理系统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一个综合的交通信息系统,从而为人们提供道路网上的交通阻滞、交通事故、运行时间等情报,并提供公共交通的情报,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恰当的出行时间、合理的交通路线,促使交通出行分布在综合交通网络上进行合理分布,以减轻整个交通网络的负担。而现代化的交通监控系统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以平滑交通流为直接目标,并由此产生减少废气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三、科学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
由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支撑道路交通建设的科学研究内容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传统技术的比重正在下降,新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正在迅速得到关注,并正在得到逐步应用。对于交通领域来说,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规划相结合、确立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鼓励非机动运输方式等手段,建立并促进人类居住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交通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是在这一大体研究方向上一个值得展开的领域,特别是在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中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问题,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救援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被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血的事实所证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受灾地区的交通一度陷入瘫痪,在经历了这场特大的教训之后,研究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由于灾害情况下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对于城市系统总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影响,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够在抗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挥作用的交通网络。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特别是其交通行为)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四、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交通制度是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交通的一种调节手段,其作用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布局与使用进行最优化控制与引导。为支撑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合理引导交通模式的转变,需要对各个交通子系统进行合理的引导,公共交通、静态交通、道路系统以及交通制度。
1、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最大化平衡票价体系
2、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机制
3、道路拥堵收费机制
五、管理的细化-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交通管理应进一步细化,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1、公共交通服务管理
通过服务管理促进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高,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型、衔接顺畅、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公众服务的管理在道路交通综合系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包括信息服务、救援服务、管理服务等。
2、城市道路网络管理
加强管理促进快速通道网络构架的形成,完善干道网络,提升中小街道系统衔接能力,系统加强节点转换能力;形成功能明确、衔接合理、等级匹配、高效通畅的道路网体系;强化对外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铁路枢纽、公路枢纽、航空枢纽衔接顺畅,立体换乘无缝衔接,各个枢纽合理分工、方便衔接,发挥综合运输效益。
3、停车设施建设管理
进一步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协调动态和静态交通,停车需求得到控制,保持道路畅通和良好的停车服务水平,构筑区域差别化的停车系统,实现停车设施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
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结合、相互反馈做得不够。交通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道路网络上,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因素考虑不足,造成在规划实施中对于政策的变化无所适应,规划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2.城市交通政策和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
由于在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使得交通政策和法规缺乏应有的协调,难以对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错过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大好时机。这种状态还造成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法规往往从某一部门主管的渠道制定,对于关系到交通综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无人系统地进行研究。
3.道路容量不足
虽然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但交通拥挤没有明显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并且大多数新增道路均在市区边缘和新区,市中心区的交通仍然处于紧张状况。
4.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行车等个体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较大。例如南京市公交出行比重1986年为19.2%、1997年降为8.2%,自行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44.1%、1997年升为57.9%,摩托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0.3%、1997年升为2.2%。根据1999年对武进市区居民通勤方式的抽样调查,乘单位班车上下班的居民占17%,乘公交车的占13%,乘小汽车的占2%,骑摩托车的占21%,骑自行车的占36%,步行的占11%。步行和公交的比例太低,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比例太高,交通方式结构不太合理。
二、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特征分析
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由于武进市是新建城市,又紧邻常州市区,因此,武进市道路交通还有如下特征:
(1)武进市区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公建、居住、公用等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少居民工作单位在武进市区,但居住地却仍在常州市区,早晨从常州市区至武进市区上班,下午则从武进市区到常州市区居住,是典型的潮汐交通。
(2)武进市区公交才刚刚起步,与常州市区公交的衔接还很不完善,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低,目前主要依靠单位班车,运营成本较高。由于用地布局较分散,设施配套不全,致使步行出行不方便,居民的步行出行比重非常低。
(3)与常州市区交通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改进,武进市区对外交通大多要穿过常州市区,常州市区的对外交通也有一部分要经过武进市区,对常州市区、武进市区的干扰都较大,对外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便捷。
(4)主干路系统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统尚不完善,路网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停车场数量少、面积不足。
三、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城市化的挑战
“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对城市化的观念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武进市所处的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且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武进市域城市化水平近十年来以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速,据预测,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将由1998年的13万人增至2020年的28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武进市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高效、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2.机动化的挑战
1998年武进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近十年来,机动车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8%。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出行者将面临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内汽车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又将面对世界上一个个成熟的现代跨国汽车产业集团。在武进市,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将加快,机动化水平将迅速发展,这将必然对城市交通产生深刻的影响。
3.市场化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这种转变对城市交通供求关系、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线路的选择除考虑时间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外,还会将交通运营的成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对城市交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四、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必须满足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一个交通拥挤不堪、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的城市显然不是现代化城市,因此,道路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道路交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城市现代化总目标来进行。
2.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道路交通的发展建设也不能例外。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就是要求在推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路网扩张的同时,注意对交通系统的监督;交通系统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整体需要。
4.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武进市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坚持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
5.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应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交通网络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脉,而城市用地则是她的肌肉和肤体。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的整体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健康成长。
五、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机动化挑战,解决武进市城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满足城市新世纪发展和居民高水平出行需求的需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把限制汽车增长及出行的措施看作“交通需求”的主要措施,是对“交通需求管理”基本概念的一种误解)。
(1)道路网容量
在长期实践中,无论从总体交通管理角度、城市交通规划角度还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角度,人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传统的交通工程所提供的道路路段、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对路网容量可以从土地资源、时间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如大家所知,车辆在行驶中要占有一定的道路净空长度,在一次出行时间内以动态的方式只占有一次,每辆车出行使用的车道长度又可提供给其它车辆重复使用。因此,城市道路网的时空总资源可定义为Cv=L·T,式中L为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有效总长度,T为城市车道有效营运时间。与此同时,车辆的时空资源消耗Ci=hi·ti,式中hi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均车头间距,ti为车辆的实际行驶时间。
由此可定义路网容量为:
C=maxCv/Ci
据此,考虑高峰时间和全天的实际出车率,即可测算出规划的道路网可容纳的车辆数、路网的饱和度等,以此确定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和路网规划的合理性。
根据计算,武进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道路网,在交通服务水平为良好(路网饱和度为0.8)条件下,路网可容纳的机动车数为15万辆标准小汽车、非机动车数为20万辆自行车,基本可适应武进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路网规划基本合理。15万辆标准小汽车、20万辆自行车可作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数。
(2)交通需求控制
我国城市机动化刚刚起步,建立一种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发展战略,这对于城市今后的繁荣和发展,防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择。
a.机动化速度应与道路交通设施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在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使机动化进程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相协调。
b.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来转移交通需求。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等,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办公、弹性工作制、高速快捷的数据传送等,即可降低和转移交通需求。
c.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借助系统的信息和智能,司机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对车辆的行驶情况也一清二楚,及时给出行者提供交通状况信息和最佳出行方案,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也因而避免交通的更严重阻塞,以达到科学交通行为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面对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发展小汽车这一新问题,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讲发展和只讲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努力克服机动化和小汽车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使其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健康的发展,使得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一致。
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有:①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和小汽车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汽车工业的发展,调控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促进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1)客运交通
武进市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发展,控制发展摩托车交通,严格禁止燃油助力车,创造条件鼓励步行。
a.公共交通
由于公共交通等集约化运输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能做到资源最佳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国策,应从政策、资金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积极扶持公交的发展,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做到高效、便捷、准点、舒适。城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公交的比重越大。要做到公交的行政管理与运营分离,由多家独立经营的国有或私有公司来承担公交的运营服务,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计划,协调管理,根据其服务质量和客运量进行适当补贴。
根据武进市区紧邻常州市区的特点,武进市区的公共交通除考虑自身的需求外,还应特别考虑与常州市区的衔接问题。常武地区由北部紧邻长江的新港区至南部的武进市区约有26公里长,至规划期末人口约160万人,因此,远期或远景整个常武地区应考虑发展大运量快速轨道公共交通。
采取与城市公交入股、控股或委托经营等方式,逐步取消单位班车。
武进市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量所占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为25~30%。公交线路网密度规划期末应达到2.5Km/km2以上,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的数量,2010年达到9辆(标台)左右、2020年达到12辆(标台)左右。
b.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
摩托车载客能力小,安全性差,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不易管理,对城市交通干扰大,因此,在城市内应有计划地控制其发展。对于燃油助力车,应严禁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
在武进市区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摩托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12%以内,2020年控制在6%以内。
c.自行车
自行车机动灵活,可直接到达目的地,无污染,最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行车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持合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既是现实需要又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但是,自行车载客能力太小,与公交等交通方式相比,占用的道路面积太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交通要求,对于自行车交通应进行正确引导,采取政策措施将一部分自行车出行量合理转移至公共交通,逐步降低自行车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自行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35%以内,2020年控制在30%以内。
d.小汽车
小汽车的发展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其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当然我们讲发展小汽车,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小汽车,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问题,也有城市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除继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外,对小汽车应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
根据国务院《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考虑到武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道路的路网容量,在市区内,小汽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为12%左右,2020年为18%左右。
e.步行
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仅节省出行者的时间和费用,并可锻炼身体,同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最小。因此,应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使居民尽可能地就近生活、就近工作,完善步行设施和步行环境,逐步提高步行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步行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应达到25%以上。
(2)货运交通
规划期内,城市货运交通全部实现汽车化,严禁其它货运工具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货运汽车应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集装箱化方向发展,货运交通应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大力开展夜间运输,避免货运汽车白天经过市中心区和交通拥挤路段、夜间经过居住区。
3.城市规划的对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由于城市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可以缩短城镇之间的交通时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发育完善,因此,应利用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以“时间”换“空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确、交通便捷、发育完善的武进市市域城镇体系,以减轻中心城镇的交通压力。
(2)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交通需求的总量
交通的需求产生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而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开发又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前提。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意昧着交通量的迅速上升,我们一方面要提供更完善的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设施以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则应从根本上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增加。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使其用地布局和整个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得整个城市的交通需求总量最小,减少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一些本来较长的机动车行程也许可以用短的步行行程来代替,可以使人们在交通上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就能解决问题。这应该说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经济的办法,虽然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能消除所有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不可能将所有的活动都控制在步行距离之内,但是一个不好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将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
(3)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干路系统。城市快速干路和主干路与对外交通系统应有便捷的联系,组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得进出城交通顺畅,且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以保证城市的活力。快速干路与对外公路交叉、快速干路与快速干路交叉、快速干路与主干路交叉、重要的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时应预留立交用地。支路系统主要通行自行车,自行车有优先权;在干路系统上,汽车应有优先权。汽车与自行车应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
武进市城市快速路间距可为4000~8000米、红线宽40~60米,主干路间距800~1200米、红线宽36~60米,次干路间距400~600米、红线宽24~36米,支路间距200~300米、红线宽15~20米。干路网密度应达到3.5~4.5Km/km2,城市道路网密度应达到6~8Km/km2。
(4)建议调整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
由于城市交通机动化和发展小汽车等因素,现行的有关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标准偏低,根据国外城市的经验和国内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建议武进市城市干路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4%左右,人均干路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库)的面积指标建议按人均1.0~2.0m2的标准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布置,同时公共建筑、住宅等必须按有关标准配设相应的停车场(库)。
4.城市交通建设投资的对策措施
投资是交通发展的根本,城市交通要发展就需要投资,资金短缺是城市交通目前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必须建立稳定的城市交通建设投资渠道,从政策上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长期的、稳定的支持,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建立城市交通建设投资基金
一是在车辆税费改革中,将车辆的购置税、燃油税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二是将城市建设维护税费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三是将城市土地的出让金、交通建设的附加税费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
(2)鼓励城市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开辟多种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
根据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建设资金筹集中积累的经验,尽快制定城市交通建设利用外资、发行债券、集资、BOT或利用其它方式筹集资金的管理条例。
(3)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参与城市交通设施的投资
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投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投资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5年。
2.赵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中国面临的挑战,《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3.周溪召、李朝阳: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规划师》,1999年第1期第15卷。
4.“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1996年第4期。
5.黄富民:小汽车的发展对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及对策措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6.钱林波等: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特征演变与分析,《江苏城市规划》,1999年第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km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其余40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David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一、 优秀论文一等奖(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问题分析》(毛应梁,上海金融学会;张吉光,上海银行);
2、《新资本协议下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上海银行课题组);
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及管控机制研究》(潘文波,张中朝,深圳银监局);
4、《西方银行业营销体制的演变和借鉴》(金麟,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5、《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和规模效率变迁的实证研究:SFA方法的运用》(彭琦,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6、《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策略与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王勇,交通银行蚌埠分行);
7、《授信业务的风险定价模型与实践--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新部分战略视角的研究》(李亚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浩,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二、优秀论文二等奖(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研究》(门庆成,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放贷小企业:游走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陆颢,交通银行南通分行);
3、《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毛金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4、《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丁宁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丁溧,大连银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场创新突破口:对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思考》(张梦锁,王大贤,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分析》(徐昶,西南财经大学;刘小差,交通银行成都分行);
7、《关于流程银行及其构建策略的思考》(冯静生,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8、《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董事会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栾雪剑,交通银行总行);
9、《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点思考》(巩斌,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教学学院);
10、《论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承诺业务》(周珊,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将“SS-C-P”框架引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李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交叉销售与价值创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中的蓝海》(毛瑜,复旦大学;许慧,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13、《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张磊,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银行大连分行);
14、《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王鹏,马宁,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15、《优化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张卫,王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本刊向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对上述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规划,交通环境,交通污染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交通对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影响已日益凸现。解决好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副作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城市的良性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将环境保护引入城市交通规划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满通需求、解决交通问题为唯一规划目标的规划方法[1]。
1.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环境问题,与机动车行驶的噪声、路面状态、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道路两侧环境等关系很大,机动车尾气排放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紊乱,交通拥挤关系更是密切。
1.1现状特点
我国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现状,归纳起来是车多路少,道路容量不足,交通堵塞趋势恶化,交通环境污染加剧,公共交通有所发展,机动车增长迅速,私人小汽车迅猛发展,摩托车逐渐受到限制,自行车出行比例有所下降,轨道交通将承担重要角色[2]。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区交通问题加剧,更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1.2交通不畅的原因
交通不畅的原因归纳起来是,城市道路系统不能适应机动车迅速增长的需要,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不能与城市发展同步,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区域交通与区内交通协调不力,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缺乏大地区范围的思考,交通管理落后,政策与体制尚不不健全,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软件建设落后。种种原因导致了现在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恶化等问题。
2.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和地面的污染以及道路对周围景观的影响[3];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道路交通对动植物、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危害最大。尾气污染具有滞留性,短期不易消除,同时其对人体的危害又具有长期性,容易导致癌变。
尾气污染就现状来看已经非常严重,引发尾气污染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车辆本身的技术有关,二是与车辆运行状态有关。其中,城市交通的影响因素非常大,交通管理,交通控制,道路系统等等均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关系密切。交通量的迅猛增长,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失调,对小汽车的使用管理政策模糊,皆会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加大。因城市规划、城市布局不合理、道路系统紊乱,引发城市交通聚集,导致交通拥挤,使车辆经常处于非正常行驶状态,经常处于启动、制动和怠速状态,增大了排污量。
3.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的对策
从治理交通污染的角度,应当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多点开花,互相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交通污染的整治体系,将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3.1城市道路系统优化
我国城市道路网格局多已形成,调整难度非常之大,应建立完善的轨道交通网,以弥补道路网的不足。硕士论文,交通环境。。同时应打通道路网结构中的不良节点,优化结构,消除蜂腰、瓶颈地带,改善布局,合理建设与调整停车场的位置,实现动静交通协调发展。道路系统的建设与优化会刺激交通量的增长,为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应当在城市道路建设达到一定容量之后,停止新道路设施的建设,改而采用其他手段改善城市交通。硕士论文,交通环境。。同时,道路的改造和修建,其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而不是以小汽车的需要为主。道路的修建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就应当通过控制交通总量,加强交通管理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降低小汽车的方便性,阻止交通量的继续增加。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3.2交通总量控制
道路的修建会刺激交通的生成,因此靠修建新的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进行交通总量控制。硕士论文,交通环境。。
① 机动车拥有量控制。可以主要从车辆拥有税、车辆定额配给、停车库配建指标、车辆的标准和等级等多个方面考虑,从而减缓车辆的增长,为基础设施的改善赢得一定的时间。
② 机动车使用控制。主要可以采用非经济手段、基本价格手段、地区价格手段和利用停车以静制动加以控制。对于交通总量来说,机动车使用的控制要比机动车拥有量的控制更为有效,使用的不便会消减小汽车的潜在购买欲,同时减少了出行。
3.3交通结构优化
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的目的是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向污染更小的交通工具转化。
3.3.1发展公共交通与公交优先
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当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可达性、价格等与小汽车相比,有相当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奏效。现阶段,人们之所以不愿意乘坐公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换乘麻烦、车辆拥挤、环境差、车速慢、效率低等。因此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在于解决可达行、效率、舒适性、方便的问题,同时,有意识地扩大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的时间差、价格差和服务水平的差距,鼓励车辆共乘,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从而提高公交的竞争力。此外,仍需加快公共交通基础建设的步伐,为公交优先创造良好的运行条件,给予公共交通充分的优先权,加大城市规划中公共交通规划的力度,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拥有方便、快捷有相当竞争力的常规公交网。硕士论文,交通环境。。
3.3.2保护自行车与行人交通
从确保人身安全的角度来讲,行人、自行车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弱势群体。自行车和步行是一种环保的交通方式,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提倡鼓励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对于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有相当的作用。一般而言,自行车适合出行距离在0.5~3公里之内的短途交通,大于5公里以后则应让位于公共交通。因此应加强自行车在短途运输中的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在自行车出行量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自行车为主的道路网络,自行车专用道等。
3.3.3 发展电气化交通
电气交通以电为动力,属于零排放。硕士论文,交通环境。。产生电力的能源可以有多种来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电气化交通电力驱动,无污染,噪音小,是解决交通污染的高效交通方式。硕士论文,交通环境。。轨道交通成为公共交通的骨架[4],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污染加剧、交通拥挤等问题。
3.4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控制
充分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现代化,积极引进智能交通技术。实现城市交通流的良好运转,尽量实行交通流的无阻碍流通[5]。然而,在交通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个运转良好、高效、通畅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交通的顺畅会吸引小汽车交通的增长,最终必然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交通管理上的各种手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但对于最终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来说,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因此,对交通流的控制必须同其他的综合措施相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5宏观政策建议
城市交通中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只有上层建筑有了突破之后,具体措施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为此必须对行政管理体制、小汽车的发展政策、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科学技术、交通相关政策、市场手段等宏观领域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对策。
4.结束语
交通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和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等交通公害问题有着一致性,而且其对于整体的城市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单方面的对策都很难起到相当的作用,只有相互协调起来,才能有大的效果。总而言之,只有整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才能更为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阿玲.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交通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04S):21-22.向凯,
[2]李国芬,葛文璇,杨涛.浅析城市道路的使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33(17):343-344.
[3]庞威,刘庆武.交通公害与环境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5(5):103.
[4]顾群,顾尚华.大城市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的深远意义[J],城市公共交通,2004(4):22-23.
[5]刘殿仁.城市交通管理与交通规划的一致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178-180.
论文关键词:乌鲁木齐,机动车,尾气,环境空气,相关性
1.前言
乌鲁木齐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全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辆保有量增长迅猛,截止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251,446辆[1],每年还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速度。快速增加的机动车在给广大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由于车辆水平、燃油质量、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且分布集中,乌鲁木齐城区空气污染类型已逐步由煤烟型向煤烟和机动车混和型污染转化。因此,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将成为改善全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
城市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速度环境保护论文,造成交通拥挤,机动车辆怠速时间增加,使车辆每百公里耗油量升高,单位里程排出的污染物增多。低空排放的NOx、CO、PM10和CmHn浓度持续上升,车辆噪声也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乌鲁木齐市交通污染现状研究,制定市区交通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域情况简介
乌鲁木齐市市区地形起伏较大,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平缓的冲积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坡度12‰~15‰,海拔680~920米。乌鲁木齐市城区的东南为老城区,而新城区位于城区西北,整个城区布局呈狭长分布,红山和雅玛里克山在城区中央形成瓶颈,最窄处仅800米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地形限制和城区发展程度不一,乌鲁木齐市整个道路网络呈狭长谷状,网络连通性差,南北道路坡度较大,城区南部的老城区交通比较拥挤。
与其他类似规模的大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市的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根据2002年的调查,乌鲁木齐市各类公共交通(不含出租车)的日平均运量达17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占全市出行总量的30%左右[2]。
表1 乌鲁木齐市2004-2008年机动车保有量变化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公路运输工具
164631
167302
182132
211563
233503
251446
民用汽车
141232
142418
153471
179830
210292
225980
载客汽车
78316
78740
96027
110953
129237
151730
摩托车
11577
11547
12001
1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