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英语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需要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该语言现象,选择“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
一、语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本文从语言学、数学和机械领域共30种期刊上选取180篇学术论文。汉语语料搜索“我”。英语语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结果显示汉语语料中仅语言学论文有3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英语三个学科均有使用。汉语语言学领域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达到77%,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依次靠后。英语论文检索结果表明三个领域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称社交指示
本节结合语料讨论第一人称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
汉语仅在语言学论文出现三处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英语论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体学的发展,因为我们所谓的文体学……
使用I强调作者本人的贡献,也体现作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认为自己的陈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动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论文写作使表达更加清晰自然,而国内学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称以保持客观和谦虚。
(二)第一人称复数指作者
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复数作单数的情况,使用“我们”来指代自己。
1.另外我们猜测项链图的嵌入分布为强单峰的,并且其单峰点的位置为其不可定向平均亏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这些论文均由单个作者撰写完成,该种编者“We”的用法体现作者的谦虚与礼貌。田海龙指出“我们”表示“自谦的人际功能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移情的语用效果。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语不同领域的论文使用次数基本持平,汉语论文语言学使用最多。这是因为国内理工科领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三)第一人称复数包含读者
语料中也发现第一人称可以用来指称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们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边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创建了“共同处境”,将读者带入自己的思路,对学术语境下交际的成功产生积极作用。中英文论文作者对第一人称共称现象的使用差异不大。
(四)第一人称复数泛指
论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称复数用来泛指的例子:
1.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称复数均可换成“people”,该用法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较少,英汉语言学领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两个领域,汉语另外两个领域未有该用法。这可能是三个领域研究内容所致,语言学领域须更多讨论泛指的话题。
(五)第一人称复数指读者
英汉论文中均发现了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即读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们知道,文学文体学主要系统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学体裁。
(1)中意图是为了表达“你们将看到的”含义。(2)其本意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论,但作者避免使用产生距离感的第二人称,产生了拉拢读者的“移情”效果。该用法在英汉论文中使用频率均较少,汉语论文仅语言学领域出现,英语论文基本持平,体现英汉论文写作理念差异。
第一人称单数用法体现了作者负责的态度,在国外学术论文中逐渐提倡。第一人称复数四种用法避免了主观的单数“我”从而增加了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产生的移情效果让论文更具说服力。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达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论文的客观,谦虚和说服力。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差异巨大,汉语论文受东方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该用法。
英汉论文三个领域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使用上差异较大。英语三个领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汉语论文中语言学领域使用最多,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次之,这是由于国内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坚持传统所致。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写作风格导致,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因。英汉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因素制约着英汉学术文本写作风格。
作者:陈瑞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论文关键词:虚拟现实,分层装配,运动仿真,Quest3D
虚拟装配作为虚拟制造技术[1-3]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对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实施具有深远影响。利用虚拟装配,可以验证装配设计和操作的正确与否,以便及早的发现装配中的问题。而通过虚拟运动仿真,可模拟产品运动状态下运动设计精度的准确度。通过反馈信息可对模型进行修改,并通过可视化显示装配运动过程。运用该技术不但有利于并行工程的开展,而且还可以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虚拟装配改善传统以经验为主、装配滞后于加工设计的弊端。本文提出基于Quest3D的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的实现方法,依据零件的装配分层关系实现序列拆装,并给出虚拟装配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案例。
1 分层序列装配模型
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复杂,每个零部件之间都有严格的装配关系[4-5],无论是拆还是装都需要按照设计的装配结构来进行。本文采用层次化序列装配模型,即将产品的整体结构按照其真实的装配标准按层次划分或分解为不同级别的能够进行独立装配的装配单元,形成并行装配序列。通常产品的装配单元可分为:零件、合件、组件、部件、机器五个等级的装配体,装配时,按照上述等级依次分解,上一级包含下一级子装配体,下一级子装配体又包含更下一级子装配体直至最终不可分解的零件,其中每一级装配体按照其装配次序形成序列。层次化模型的优点在于更清晰表达产品中零部件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可以用子装配体表达一组功能上或物理结构上相关的零件集,可减少装配分析的复杂性,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图1 为分层序列装配示意。
几点说明:
(1)在装配模型设计中,每一层装配体都会存在基准件,按照装配工艺要求将基准件设为该层序列的第一个装配体,以保证满足装配标准和装配精度;
(2)装配单元的划分依据具体机械产品的装配要求,如果在某层子装配体中如(部件层)出现单一零件时,该类零件则视为部件级零件,可以直接在相应层中进行装配顺序排序。
2 基于Quest3D的虚拟装配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本文的虚拟装配系统分为两个区,即场景区和功能区。场景区包括摄像机控制、3D模型导入和显示、环境设置。其中,摄像机控制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对模型及场景的浏览漫游功能如移动、旋转和缩放等;3D模型导入和显示则是基于原始模型实现数据转化和表示,每个零件都具有位置、材料及贴图信息属性;环境设置包括场景布置、灯光设置以及UI设计。功能区由五个功能模块组成,分别为:整体拆装模块、序列拆装模块;手工模拟拆装模块及运动仿真模块。如图2所示。
2.2 模型导入转化及场景设置
通过UG NX三维建模,生成原始数据模型,应用Deep Exploration软件将prt文件模型进行文件格式转换为dae文件,中学英语论文然后导入到Quest3D中。Quest3D可对导入所有数字内容的进行设置和编制。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复杂,所包含零件繁多,Dae初始模型是分成若干个可装配的零部件,需要通过程序定义其在场景中的世界坐标及彼此位置关系,用3D render场景模块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并显示。
为了能更好控制每个零部件装配运动状态,在Quest3D中可添加Motion模块作为每个可装配零部件的运动属性[6],如图3所示。为保证零件装配运动速度可调节性,Quest3D 提供阻尼模块参数Damping value,将其与运动方向建立联系。在拆或装时候,阻尼参数发挥作用,Damping 值增加时,阻尼增大,零件装配运动减慢,反之亦然。
场景设置主要包括光照、摄影机设置、贴图、材料、纹理等效果制作。光照采用平行光源和点光源从摄像机的投射方向给予模型物体较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和系统的交互性。摄影机是用于确定观察者位置和投射方向以及与物体相对空间视窗的对应关系。系统采用物体注视摄像机(Object Inspection Camera)作为场景的交互窗口,通过调节摄像机的Position Vector,Camera Matrix和Camera Target模块参数,设定摄像机的位置、缩放的范围等,用户即可利用三维鼠标就可以对三维场景中所有物体进行浏览操作。图4为三维模型导入效果图中,(a)为一个二级减速器,(b)为车床主轴箱。
2.3 装配及运动设计
Quest3D中的三维模型中各个装配体依据装配单元建立层级链表,即确定拆装过程的序列。每个装配体都具有Motion模块属性,包括postion Vector(位置)、Rotation Vector(旋转)和Size Vector(缩放),拆装的原理是根据装配序列依次对装配体的各个矩阵中参数的进行改变设置,从而实现装配体的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以达到零部件装配效果。
虚拟装配过程分为整体拆装、顺序拆装及模拟手动拆装方式。整体拆装是对整个模型一次性实现拆分和装配过程,体现“爆炸”效果;顺序拆装是按照装配单元依次进行拆装;模拟手动拆装则是通过建立工具箱模块,用户可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工具模拟真实拆装过程。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装配,拆装模块作为独立模块可进行重复调用,表1为拆装模块中相关设置参数表示。
系统的UI模块是用户实现装配操作的交互窗口,不同类型的机械产品可根据其复杂程度和操作方便性、人性化原则进行设计。本系统可用三维鼠标实现场景模型的移动、旋转和缩放,同时设置菜单、按钮、复选框等控件进行装配过程的选择、设置和操作。图5是减速器(a)和车床主轴箱(b)虚拟拆装图示,图6为CA6140车床的18级变速虚拟传动示意图。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分层装配思想应用Quest3D 引擎开发的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系统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机械产品模型,通过建立虚拟场景、UI功能模型有效达到了用户对于产品的交互操作,其虚拟装配过程和运动仿真对于企业设计制造及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虚拟现实平台。
【参考文献】
[1]宁汝新,郑轶.虚拟装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05,8 (16):139-144.
[2]韦有双,杨双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5-20.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此外,可以在英语课内创设语言交际氛围,设置真实语境,开展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学校开辟的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以形成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语言实践量,即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
(1)从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精读:每学一课的单词,句型,课文都应该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有节奏,带表情。注意字词句的正确用法,理清语法体系。多读精品,把它们弄懂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样就会养成敏锐的语感。2.泛读:在精读课本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课外泛读材料。泛读材料要讲究读法:(1)默读,不出声。(2)速读,不回视。(3)计时阅读。(4)培养猜测词义的能力。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上下文、语法结构等方法猜测生词。
(2)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初中学生的英语有了小学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面、知识量得到了增加,有了更大的求知欲望。平时可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尤其是有关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信息量,使他们从大量的语言中感知到一些规律,获得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这可以为以后的语言学习和对其规律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更多机会。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学生英语知识,扩大英语学习视野,拥有较高的阅读速度和快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强化朗读背诵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反复朗读背诵单词、词组、句式和名篇名段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表达“我想我们以前从未见过面”,许多学生能脱口而出:“I don’t think we’ve met each other before.”虽然英汉的否定词位置不同,但读背多了,就能用英语正确表达出来。朗读背诵对语言学习者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就要多用英语写作。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写作训练来发展语感,使得学生的语感逐渐步入成熟。
(1)简单的以模仿为主,先说后写,培养兴趣。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在写作方面应注重培养口语和听力能力,如让学生从My name is……,I am in class……Grade……开始写起;简单的造句法,对教材上的课文、对话、关键词、主题句、段落层次等被运用来仿写。让学生写自己的朋友、爸爸妈妈、要求学生画出他们的画像。学生画图时,有的采用夸张手法,有的可采用卡通的手法,再添上颜色。学生完成作文后,让他们看看自己的作品,他们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英语写作的兴趣随之就被激发出来了。
(2)发展语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教师要循序渐进,加强指导。经过前一阶段有意识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掌握了基本的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可围绕所学课文,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写作。在英语课本中,有很多对话和短文,我们可以进行创作性写作,把短文改成对话或对话改成短文等。为发展语感,在改写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对课文应有整体和内在的了解,感受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色彩。教师在训练学生看图写话能力之前,先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教师根据插图进行提问,这一过程的实施,就促使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渐上升到对语言的一种理性认识。
(3)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的质量和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即语感、更为成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在这一阶段就应着重提高学生写的质量,进一步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时,教师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写作题目让他们写,写了之后要求复读文章,核对检查,看重点是否齐全,表达是否准确,这一过程的完成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是语感成熟的突出表现。
【关键词】英语学习;形象思维;学习习惯
提到形象思维,人们通常会将之与儿童或艺术相联系,认为形象思维能力是孩子们独有的以及艺术家们必备的能力,孰不知,这个能力对于普通学习者们同样重要,写作英语论文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本篇文章就笔者4年专业英语学习及5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心得。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通用语言,其作用自然是有目共睹,快节奏更是现代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外语机构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传统教育中,学子们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十年磨一剑”,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细嚼慢咽。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已经不允许等待,尤其是外语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英语渗透到社会各行业中。做外贸,需要英语;评职称,需要英语;要出国,更少不了英语。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渴求经常成为人们不得不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学英语似乎成为了“全球热”,人人都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能接受尽可能多的英语,或让原有的英语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以满足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在外语培训机构中的英语教学者们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要在短期内培训出具有相当水平的实用型英语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好另辟蹊径。
一、形象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中,最常听到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你们怎么能记这么多?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通常会给学生一个回答:多花时间,多记,用多了,自然就记牢了。然而,对于“多记,多用”,应该是有技巧的,记,不是死记硬背;用,也不是盲无目的,不辨方向地乱用。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让笔者最头疼的就是单词的记忆,大堆抽象、生僻的单词当时胡乱塞到脑子里,可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经常感叹学习的艰难。现在回忆起来,造成当时学习困扰的原因有三:1.词汇的实用性不够,使用的几率太小;2.对词汇不经选择,囫囵记忆;3.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写作
由于笔者专业的要求,对词汇的掌握必须是大量的,但是大量的词汇不等于都具有实用性。通俗地说,有些词,一辈子都碰不上,用不到几次。研究英美文化的人,都会对一个词很熟悉:cynicism,犬儒主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词的意义却几乎没有,因此对这个词的记忆便成了很大的问题。今天记,明天忘成了家常便饭。笔者所任教过的班级,学生普遍都有单词记忆的问题,天天诉苦,原因就是他们对词汇不经挑选,一股脑地背,按单词表的顺序从1到100挨个地死记,效果当然不好。笔者给学生的建议是:不要害怕遗忘,要经常重复使用记忆过的单词,同时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以及实用性较大的单词优先记忆。这个时候,形象思维就起了很大作用。
形象思维能力并非是儿童们的专利。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六七岁的孩子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学习能力是超群的,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他们能创造出无数或新奇,或怪异的想法和主意,常让成人们惊喜不已。这是形象思维能力在起作用。有一则电视广告给笔者的印象很深刻:一个小宝宝,手上拿着一张写有数字“2”的图片,身边还摆有“3”和“0”等数字,孩子转了转眼珠,把“3”倒过来,把“0”放在“3”的旁边,说道:一只小鸭子(2),翻过一座山(翻转的3),找到蛋宝宝(0)……这就是形象思维,孩子并没有规规矩矩地数数,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记忆了这三个数字:2像鸭子,3可以变成一座山,0就是一个蛋,孩子就在这种自得其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吸收。这种孩子们天生的能力,我们成人在英语学习中也能具备么?回答是:能。然而,这种能力在成人中,只能通过长期的训练及培养才能具备。在英语学习中也能逐步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举个例子,有两个短语:haveawordwithsomebody和havewordswithsomebody,结构相似,意思却差别甚大,haveawordwithsomebody和某人商量,havewordswithsomebody和某人吵架,如何去区分它们呢?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吵架的情景,两个人唾沫横飞,喋喋不休,话语源源不断从他们嘴里冒出,这就是words,而不是aword,这样,就能区分清楚这两个短语的区别了。再比如desert这个词,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它作为名词是沙漠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却少有人知了,这个时候,形象思维又能帮上忙了,让学生想象一下,茫茫的大漠中,一个人孤零零的人,他被抛弃了。沙漠,当做动作,就是抛弃,相信学生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词的两个词性及意思。还有一个实例,出现在笔者的语法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同时要学习单词结构,在讲授重读闭音节时,概念比较抽象,笔者就给学生打了个比喻,把重读闭音节单词称为“hamburgerwords”把辅音字母比做汉堡包的上下两片面包,中间的元音字母比作是面包中间夹的肉馅,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重读闭音节的特点。
不仅单词的记忆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以想象代替机械记忆,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也适用。记疾病名称以及症状的时候,有个词组叫runnynose,学生完全可以自觉地使用形象记忆法,想象一下一个人感冒时的情景,不停地流鼻涕,这时候的情景就是Hehasrunnynose。学生们就可以在会心一笑中牢记这个用法了。在讲授英语从句时,把造复合句看作是一个建筑游戏,先造好独立的两个句子,再选用适当的连接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其中的变化是复杂的,但是先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复杂句即使再复杂,也有固定的模式,这样,可以在一个清晰的框架前提下,逐步接受复杂句型的训练。
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步骤
前面介绍了在词汇积累和语法教学中使用到的形象思维,在口语训练中是否也能运用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呢?答案同样也是肯定的。这也是笔者本身最常使用的提高口语的诀窍。开口说话对于说母语的人来说,那几乎可看成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对于学习别人语言的人们来说却需要经过无数的锻炼,积累词汇是一个关键,有词汇量的支撑,你的言语才会生动,因此,形象思维在词汇积累方面的作用也就体现在了口语表达中。那具体在口语实践中怎么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呢?不妨跟着笔者的步骤来练习:
1.理解词汇的词性,意义及寓意。和中文一样,英文中也有很多是一词多性,一词多义。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个时候需要学习者们一起来给自己设计情景。比如说,学生新学了一个动词invent,它的基本词义是创造,发明,还有一个引申义是捏造,虚构。
2.设计几个句子把词应用在想象的语境中,如:Bellinventedthetelephonein1876.此外,invent这个词还有捏造,虚构的意思,这就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他们曾经捏造或虚构过什么,例如:inventanexcuse.这是几乎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情景:你不喜欢的人约你去看电影,你不想去,这时候该是inventanexcuse的时候了;你要看球赛,但是又要上课,这又是一个inventanexcuse的情境。
3.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新学的词汇。仅仅是虚构的场景还不足以印象深刻,实情实景才更能巩固知识。说到这一点,笔者建议英语学习者们一定要常去能锻炼口语的场合,英语角便是个好去处,不要担心开不了口,能说一句是一句,没人要求你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加深知识,提高能力才是目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良好的习惯。举个运用的实例,词组befedupwithsth./sb.受够某事或某人,运用在具体的口语交谈情境中,就可以有以下几个场景:
(1)谈论天气。What’stheweatherlikeinyourhometownthisseason?I’mfedupwithithere.这个季节你家乡天气如何?我受够这里的天气了。
(2)谈论食物。Damn!I’mfedupwiththecorncongee!We’veeatenitforhalfamonth!该死的,我再也吃不下玉米粥了,我们已经连续半个月在吃这玩意儿了。
(3)谈论某部片子。Haveyouseenthemovie“KillTwoBirdswithOneStone”?Don’tevenmentionit.ItistheworstmovieI’veseen.Iwasfedupwithit.你看过电影《一石二鸟》吗?别提了,那是我看过的最烂的一部片子,简直让人受不了。
4.知识的反复应用及新旧知识的结合。单凭几次的场景操练还不够让知识牢牢巩固,要让知识真正成为己用,还是需要时常的反复应用才能达到掌握的效果,把原有的知识和新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知识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积累。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把原有的词汇和新学的词汇组合,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情境去运用它们。举个例子:学过了形容词和名词favorite最喜欢的,新学了动词prefer,更喜欢,想象一个购物的情境:
Thereisanewsupermarketaroundthecorner,let’sgoshopping.
A:Myfavoritefruitareapples.Howaboutyou?
B:Well,applesarenotmyfavorite.Ipreferbananas.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管理;集成创新
1导言
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没有资源,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
2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
2.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2.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中的创新管理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4]。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硕士论文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用
公式(1)来表示:
CE=F{TI,II,OI}(1)
其中,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集成这三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
3.1技术创新
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6]。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举例来说,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医学论文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从而变得更有价值[8]。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推动技术进步。
3.2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9]。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10]。所以,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1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职称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3.3组织创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并介绍到组织中来;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英语论文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
4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实施集成创新
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12]。在创新理论中,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1],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
4.1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中间目标
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
(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
(3)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留学生论文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
(4)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
4.2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最终目标
显而易见,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集成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变有限为无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要实现生存发展,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
参考文献:
[1]AMORYB,LOVINSL,HUNTERLOVINS,etal.ARoadMapforNaturalCapitalism[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May:145~158.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1科研管理,2003(05):1–7.
[3]陶德言.循环经济浪潮席卷全球[J].全球瞭望,2004(05):51.
[4]曹洁.日本“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4(03):9~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商务出版社,1991:3.
[6]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02):160~168.
[7]张思锋,张颖1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5~29.
[8]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4.
[9]张玉春.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02):172~175.
[10]诺思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1上海:三联书店,1994:47~48.
[11]牛桂敏1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