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学习论文

审计学习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学习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学习论文

篇(1)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学》课程有机契合

【中图分类号】G847;F23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审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倍增及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现有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育部(2005)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冰等,2014),以具备更好的研究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的需求。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课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成为审计学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亟待研究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教学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雅典苏格拉底推行的‘助产术’式教学。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就提出“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是将科学融入其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美国教育学家梅滋(1965)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要求教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家Ernerst Boyer(2000)提出研究性教学,在博耶委员会(Boyer)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探究性、过程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式探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逐渐引入,为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及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审计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审计职业判断。这些特点使其与研究性教学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法运用于《审计学》课程,可为《审计学》课程的建设和审计实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创新型审计人才为目标。《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挤压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革现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高度整合。其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诸如环境审计、经理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是综合性的审计,而且审计学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性质上来看,审计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诸如会计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采用逆向思维、质疑思维,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审计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组织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审计学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审计师主动学习、随机应变。由于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与《审计学》课程存在诸多契合点。《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开展审计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特别是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大学时代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隐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知识根据其可视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课件的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用其他载体予以记载。《审计学》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体会、经验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特征决定了《审计学》课程既不像数学课程那样要求计算结果绝对的正确,也不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背背了事,例如审计意见类型中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而且审计实务工作要求审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判断收集哪些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这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运用审计证据,以形成独立、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在审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对审计学知识的教授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审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于将来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李莉,2014),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审计方式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隐性知识将会逐渐增加。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石爱中,2005),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所营造的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韩洁、齐爱荣,2013)。

2.现代审计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审计的受托责任、本质、使命、边界、方法以及内容在不断的演进,审计的受托责任已从最初的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到现在的受托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从最初的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发展到现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使命从严肃财经秩序(党的十三大)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到权力制约(党的十六大),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当前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演进;审计边界从公共财政拓展至公共产品(靳思昌、张立民,2012);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至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诸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这些演讲要求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了解最新发展状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适性的、亘古不变的审计准则,而且已有的会计审计准则也仅是适应于一定业务、比较抽象,在运用时还需要审计师的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的边缘性特征,抽样审计是审计学和统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环境审计是审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石爱中,2005);《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综合性审计类型。审计学的这些特性,加上审计学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性教学。通过对《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审计准则的易变性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审计学》课程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联系紧密,一旦颁布新的准则或修订完善现有准则,《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准则+解释”审计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审计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审计人才。因此,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掌握最新的准则变动信息,站在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及时将其转换为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将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以使《审计学》学术研究与《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四、《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的审计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的能力、获取审计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后大学时代才可以受益。美国教育思想家吉尔曼指出,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讲授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专业技能、审计实务操作,而是针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的“研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引入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科研的视角去学习审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姚瑞马,2014),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审计工作岗位上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审计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审计人才。

(一)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在每节审计学课之前向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关注的审计热点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随堂讨论,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相应的审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程罗根,2015),激发学生探索审计学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用质疑的“审计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审计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优秀审计人才。《审计学》教师应将最前沿成果融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实务知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不易查到的内容,结合审计教学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魏火艳,2009)。例如,对于“因拒绝政治交易,山西省一位优秀审计局长遭遇落选”这一案例,诱导学生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二)动态更新审计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将学科前沿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1991)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审计学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工作,尝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审计学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伟龙,2004)。这样可以丰富《审计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研宄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审计学》教师在从事科研课题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甚至将学生纳入课题组,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来讲,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1)能够较早地感受到科研气氛,调动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学到的审计学知识分析审计实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能够带来新的思想火花,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四)指导学生从事审计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师生良好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且在选题申报、资料收集、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谭正航,2012)。其次,鼓励学生对课题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融会贯通《审计学》知识中内含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研究性学习,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五)创建与《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

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从而推动学生探索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拥有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也是教学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体。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为满足《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各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客观的反映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2.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研究性教学以能力导向评价为主。因此,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力导向的《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审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团队协作能力、审计工作底稿的分析归纳能力、审计报告的撰写能力、审计创新能力等。在评价内容上既评价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将枯燥乏味的“审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审计文化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实务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

3.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

目前《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通常以学生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即往往是“一卷定优劣”。这种评定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掌握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从教师的视角看,《审计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视角看,审计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应的评价也应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构建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黄文艳,2015)。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具体来讲,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发言、课程论文、审计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期末考试试卷以审计分析、审计实务与创新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审计学》课程的信心。在评价结果上,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明确结论,又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审计学》课程的求知过程。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协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审计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氛围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王海英,范宇红,姜滨玲. C++与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议,2014-12-21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3-45.

[4]李莉.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7月

[5]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7月

[6]韩洁,齐爱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7]靳思昌,张立民.国家审计边界的定位: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4:10-18.

[8]姚瑞马.加强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21期

[9]程罗根.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月上旬刊

[10]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2.

[12]孙伟龙.离核套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7期

[13]杨华.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

篇(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辉 曲艳梅 高尚 邢大为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篇(3)

根据南京审计学院要求,毕业生必须认真填写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登记表,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自我鉴定,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占30%)

1、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认识及态度;

2、在遵守国家法律及规章制度方面的表现;

3、在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素质方面的表现;

二、修业方面:(占50%)

1、对校规校纪的认识。

2、学习态度:(1)听课时的表现;

(2)完成作业情况;

(3)自学状况;

(4)归纳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和收获;

(5)恰当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

3、毕业后的态度。(占20%)

三、要求:

个人鉴定必须书写工整,500—700字(专科500字本科700字),务必于2月25日前完稿并送交信则会计,修改后,以备及时填毕业鉴定表。(纸质2份、电子档1份传至信则会计qq邮箱1043537402@xx)

四、毕业论文进度时间安排:

1、XX年2月15-30日前写初稿。

2、XX年3月改初稿。

4、XX年3月15日前改2、3稿。

5、XX年3月20日前定稿。

篇(4)

近年来余教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上市公司独立审计与企业管理审计等领域的研究。他已出版《审计比较研究》、《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等多部著作,公开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湖北省、武汉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和青年教师奖。

余教授认为,进行审计制度和实务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丰富审计理论体系、探索审计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我国审计制度、改进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因而他注重对审计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专著《审计比较研究》,对政府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民间审计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分别介绍各国审计制度的现状。《审计比较研究》被数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选为研究生参考教材。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一直是余教授的重点研究项目,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余教授明确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可靠性差的根源在于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间的审计关系失衡;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造成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失衡的两大原因,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由此而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严重)、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集中度过低、地域性过浓);他还首次在我国提出了培育寡占型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设想,分析了它对增强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审计声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为加快审计市场的结构调整,必须发挥政府宏观监管的作用,如由财政部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发文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准入标准,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或联合,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论述了政府加强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的监管的必要性,以及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对改变我国审计市场的成份结构、增强对上市公司审计独立性的特殊意义;余教授在我国较早采用国际通行的市场结构测度方法,以A股公司年报审计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篇(5)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篇(6)

一、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能够“顶班上岗”的会计职业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是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复式记账科学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等手段,连续、系统、全面反映核算单位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会计核算能力具体表现为按一定会计核算程序,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将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进行登记,进而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最终向有关方面提供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是价值管理能力。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活动在价值方面表现为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活动。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进行管理,以实现以收抵支,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因此,价值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营运期前的财务分析能力,财务预算编制能力,长期和短期投资决策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营运期中的销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期末的利润分配能力;以及对伴随整个财务活动产生的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的财务关系和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下的财务关系进行协调的能力。

三是审计工作能力。市场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资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资源,而是将资源委托给人进行管理。这样,受托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向委托者证明自己管理责任的完成情况。应运而生的审计就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于委托和受托责任双方的第三者,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受托者可计量信息证据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标准程度的确认、鉴证能力;以及将审计结果向利害关系人的报告能力。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会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能力”的复合f生特征所决定的。尽管高校会计教育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而社会实践是复杂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免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实际发生差异。因此,为了提高就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

一是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可能到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对外贸易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而这些具体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悉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各种行业特征的学生,才能尽快“顶班上岗”,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行业应变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特征,以提高适应性的能力。

二是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中不仅会接触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而且会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种与会计本职工作相关联职业(无论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之沟通的能力,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关联职业沟通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关联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练就“知己知彼”的协调沟通能力,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是会计现代化能力,会计现代化是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其中会计方法的现代化是会计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会计手段的现代化是会计工具的自动化、网络化。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将有更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运用到会计工作中。21世纪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未来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计作为最基本的“商业语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存在实现会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不仅掌握现有会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洞察我国会计现代化脉搏,跟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人,才能胜任未来会计工作。因此,会计现代化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方法和手段,紧跟我国会计现代化趋势,以提高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会计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

一是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产生改善现有会计工作既定模式的冲动和“灵感”,进而思考提高会计工作科学性,更好完成会计任务新模式的能力。

二是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寻找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获得启迪,进而丰富补充自己,开拓研究视野的能力。

三是探索发现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敢于冲破前人思维定势,以会计职业判断,科学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创造和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二、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等途径。

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是学生运用教学阶段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等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各阶段,应对重点内容,不仅进行知识测评,更要以运用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模拟实训是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和财务、成本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应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以扩大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

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

毕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参加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保”的问题,为此,应努力做到: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对一些难以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予必要帮助;做好实习动员,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自觉性和掌握融入实习单位,扩大实习效果的方法;以折合工作量安排专业教师承担毕业实习的检查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国家职业技能考试不单是检验、认定考试者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活动。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诸如“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格”、“理财师”、“内部审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证书考试,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并通过获取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制造业外其他行业会计特点的学习。学校应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适应性。

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与会计相关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和与企业会计相关的外部管理部门或单位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应在开设各会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同时,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税制”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业务往来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针对会计现代化对会计方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要求和会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方法的“规范化”是指会计具有“标准性、统一性、一致性”要求,而这种规范化,又必然与体现“客观性、有效性、先进性”要求的“科学化”和体现有关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体现国际间“相应性、可比性、适应性”的“国际化”相结合。因此,学校应在开设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以增强学生在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适应性。

(三)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活动及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创新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奥秘的兴趣,树立科研意识。为此,应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清、讲懂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前提下,努力联系实际,介绍有关问题的当前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学生参与式或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LI Hongchun, XIONG Li

(Jiangxi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llege,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Direct at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this paper from angles of three dimensional of carrier of textbook,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links and teaching method, to analyse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extbook, and implement those concept into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make three dimen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can al-round servic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textbook;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multi-dimensional; auditing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德国是进行得最早的,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课程设计中组织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职业分析,把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操作频率、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经过综合提炼总结编制出某一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并据此来编写教材内容。国内高职高专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是伴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高【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工作,宣告“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和一张CAI课件光盘模式”时代的结束,高等教育开始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整套教学方案。

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都要求一流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都在进行之中,包括审计学科,但真正完善的立体化的教材还很少,目前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和主编的《审计》和《审计实训》是高职高专适用的。

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本文依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审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社会审计作为研究对象。拟将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实务合并为一门课程《审计》,以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模式对社会审计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网站三个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达到教学效果优质化和最大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拟从以下几个维度系统进行。

1 教材载体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首先是表现在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在教材的编写中,以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顺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实用和实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实务操作内容的比例。科学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追求目标,重视训练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立体化教材的载体,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教学包。课程教学包主要由七部分内容构成,分别针对教与学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多角度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诠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对教与学的效果合理进行评价。具体包括:(1)纸质主教材;(2)教学参考书;(3)电子教案;(4)课件;(5)习题库;(6)案例库;(7)网络课程。

第二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要按照课程、知识点和媒体素材三层组织结构管理,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搭建起来。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并应用数据库、媒体制作工具软件为开发工具形成的学习系统。

第三层次:学科网站。根据审计学科、专业、领域及教学层次建设服务型网站或综合型网站。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使用浏览器实现教学信息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过程服务和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等四大服务功能,通过上传、下载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支持。

2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坚持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注重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本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精炼,在教材中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所谓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即从横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从纵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为此,我们注重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对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了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以适应现代会计与审计技术的发展水平。

2.1 主教材在内容上体现立体化,具有先进性

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展现自身教学魅力的出发点。根据课程目标,针对会计中介机构的审计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主要审计岗位,本课程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并通过与企业和事务所相关人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访谈的方式,分析、论证、对原有课程重新梳理、分类、定性、组合,确定审计岗位的素质要求、审计技能实操的能力项目和相关的知识支撑点,具体包括编制审计计划的知识能力、针对报表项目实施审计程序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知识能力、编制和审理审计工作底稿的知识能力、出具审计报告的知识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技能,熟悉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流程。根据这些关键知识支撑点,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只要够用就好,突出实务操作部分的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颁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最新理论、思想,充分吸收国内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建设成一部内容充实、案例真实且便于操作、适用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了让教材有更方便于学生学习,同时将其电子化,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2.2 案例库的内容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案例为主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根据业务循环进行分工,所以案例库按审计业务循环设置,每个业务循环根据内容都有具体的审计操作提示、审计案例一般内容较多,教材里往往不能列示过多案例、本教材采用案例库的形式予以提供,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此外,案例的选择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为主,要求学生根据本业务循环的审计程序,对案例中要求的主要账户进行审查,并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的案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 教学环节立体化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反映在教材建设上,就是不仅要建设好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还要建设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环节的优化提供支撑。

我们在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编写中贯彻了“夯实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目标,注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审计知识。配合有关章节所附的审计案例,将审计工作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在实务教学内容的编写中坚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对传统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更新,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介绍审计工作循环和各种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将独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观念贯穿始终,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审计职业意识。

4 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现代教育技术把动画、仿真等技术引入了课堂,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把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大大方便了教师在备课、开发电子教案时的教学工作,如此一来,教材就“活”了。

同时,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一项新内容。课程网站在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建设了相关的课程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资源、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程考核、互动测试等栏目。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公布到网站上,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明确课程要求和教学进度,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辅导答疑、教师信箱等栏目的设置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交流。课程网站的建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网络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络自主汲取新知、启迪智慧、提高索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

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使教材从原来的单纯纸质化转变为全面立体化,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5 结语

根据以上多维度建设目标,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教材载体的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等),而且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包括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学科发展趋势等),教学环节的立体化(包括理论教学、实务教学等)以及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包括课堂教学、课外网络自学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了教学效果,使教材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示范院校的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路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于课程设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杨昌红,李淑琴.建设《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