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不断恶化的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需要众多的高素质环境科学工作者去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改善并解决相关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1]的课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能熟练应用英语查阅英文资料并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不断追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同于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也不同于一般的双语教学。因为它基于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模板和英文教材可以参照。如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获取英文专业信息,如何使得环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迅速查阅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文献,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此,作者根据专业英语课堂的讲授反馈,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一)科学选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材的语言难易程度、内容的先进性和学术的权威性等因素均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专业英语课没有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供选取,因此,如何科学选取教材就成了专业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老教师推荐,结合自己查阅分析,最终我们选定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最新版教材。该书的正文及阅读材料均选自原版英文书籍、国际会议论文集、专业期刊等,体裁较广,内容丰富,比较适合本科生专业英语的学习[1,2]。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深化,课堂教学的动态呈现愈来愈明显。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才能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精心制订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上下深功夫,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落实到各项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去。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各有所得,共同进步[3,4]。其次,要弄清每堂课讲授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既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又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中,笔者选择性地讲解了水、气、固废及环规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考虑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对象多为高年级学生,为了培养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培养研究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开设了文献讲解专题。利用展示的英文文献,介绍英语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每一部分的作用和要求,对绪论的写法要求和逻辑进行重点介绍。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简单的“翻译法”来讲授专业英语课程的知识,即按选定的教材内容给学生逐词解释,逐句翻译,学生不是独立“学”会,而是被教师“教”会。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往往沦为记录的工具,严重缺乏学习能力的培养,无学习乐趣。长此以往,课堂的效能将逐步减弱。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开辟新的教学模式。
1.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引入直观的图片、画面、声音等。如在介绍大气污染物时,引入雾霾天气的图片及对比,说明PM2.5。学生也经常反映:希望老师加入图片,特别是和他们生活学习相结合的图片,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我们要设置任务情境。如在授课前根据备课提纲,给出每段问题,先引导学生了解问题之所在,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讲授,即由任务驱动开展课题内容的讲授。教学实践表明:设置任务情境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作为专业选修课,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加大平时课堂考核的次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等。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与紧迫感,宽松的期末测试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氛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如前所述,大多数教师采用简单的“翻译法”来讲授专业英语课程。因此,该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使专业英语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创造自学的机会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竞赛式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笔者将全班同学分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布置,比如让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翻译最差的组将接受作业最好的小组的惩罚,或者表演节目以活跃氛围。同时,将专业词汇以题库的形式进行竞赛,以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三、结语
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较强英语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其专业特点,考虑实际的教学对象和目标,科学合适地呈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保证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梅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广东化工,2009,36(6).
[2]刘凤,任百祥,滕洪辉,等.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3,40(21).
[3]谢静静.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探讨[J].价值工程,2011,(17):218.
[4]张翼,李正元,邓留.化学类本科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一些反思与心得[J].化学教育,2013,(7).
作者简介:张娅(1981-),女,江苏扬州人,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
目前,很多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很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语基础较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提高。考虑到以上问题,有些院校的培养方案取消了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改为专业英语文献精读,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完成。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有限,对学生无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实验研究,而有意无意忽视文献阅读。由此可见,改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分别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这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专业英语》侧重于教授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方式,文献精读用于培养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数院校均设置有《环境科学进展》等专业提高课程,用于让研究生对于学科当前的最新动态有所把握。在笔者看来,这三门课程应该并存,形成互补。建议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36学时,2学分),待学生掌握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英语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后,于第二学期开设《环境科学(工程)》进展双语课程(36学时,2学分),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有所了解,强化其专业知识。第三学期则开设《文献精读》课程(2学分),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时安排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议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以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vis&Cornwell,FourthEdition)为例,建议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Chapter1Introduction/引论(4学时)
Chapter2Hydrology/水文学(4学时)
Chapter3WaterTreatment/水处理(5学时)
Chapter4WaterQualityManagement(5学时)
Chapter5WastewaterTreatment/废水处理(6学时)
Chapter6AirPollution/空气污染(6学时)
Chapter7NoisePollution/噪声污染(2学时)
Chapter8SolidWasteManagement/固体废物管理(2学时)
Chapter9HazardousWasteManagement/危险废物管理(2学时)
(二)《环境科学(工程)进展》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议选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杂志上最近3~5年的文献,内容建议涵盖如下领域。
1.大气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主要大气环境要素的关系等。
2.水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Advancesinaquatic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6学时),内容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pollution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体中的迁移转化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水体大量与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术(Removalofmacro-andmicro-pollutantsfromcontaminatedwater)等。
3.土壤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insoilenvironmentalscience,6学时),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sources,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oil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persistentpollutantsintheenvironment,6学时),内容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heavymetalsand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aquaticandsoilenvironments)。
5.环境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inenvironmentalremediation,6学时),内容包括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aquatic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soil)。
6.绿色化学与低碳工业(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6学时)。以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绿色化学和低碳工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前景(Beginn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warming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introducingthestate-of-artachievementsandapplicationsin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内容应该与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兼顾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体内容由指导教师确定,但是应满足如下要求:应该阅读不少于10篇英文文献;应选择顶级学术刊物的综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形成鲜明的认识;应该满足精读的要求,即对于专业词汇应该掌握;对于难句、长句,应该学会分析其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应该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熟悉学术文献的写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学方式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
以汉语讲授英语词汇及语法现象为主,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二)《环境科学进展》的教学方式
采用双语教学。幻灯片建议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师讲课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建议英语与汉语的比例为7∶3。使用英语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鼓励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呼应。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方式
一学期内,应组织不少于5次的学术讲座,讲座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主要使用英语讲述其所阅读的文献,全体硕士生及其导师参与讨论、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语
如何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是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项挑战。以往的经验已经表明,单次英语课程的教学,对于研究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帮助有限。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设置自成体系的多门课程,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助益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对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应该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74-02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5年出现在独立学院的全新专业,探索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将大学生创新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习和国家创新体制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各个类型级别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参与到不同的创新实践中去,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将大学生创新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创新实验,对于巩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和丰富理论教学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受体转变成为发现和掌握知识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2)创造“以学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学生素质决定授课难易程度,以学生兴趣确定教学方法,以学生接受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所喜爱的形式接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组成有机和谐的知识传授和探讨团队,教师从领队转变为向导,指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得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感受发生质的飞跃。
(3)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联系工程实际,创造工程具体形象教学法,以工程实例为课程内容主线,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科的专业核心是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的讲授,使学生得到工程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
2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构成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载体和硬件条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该项目组织主体为国家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参与该项目需要进行院、校、省、国家四级选拔,层层申报择优录取,通过不同级别立项的项目,可以获得相关的资助和荣誉奖励。这个平台为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
(2)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平台。该项目是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根据课程相关内容结合专业研究热点方向,以学校专业实验室为硬件支撑所确立的学生参与的创新研究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该环节的创新实践,对于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派别学说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利用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实验结果的佐证,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该创新研究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学习研究的精神和素质。
(3)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平台。在确定专业培养之前的首要工作是认真确定本专业的用人单位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中实际难题,结合学生的实习辅以教师和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将学生的企业实习以解决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为核心,通过该创新实践环节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了解了企业环境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3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应用经验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不断摸索和应用,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取得了许多应用经验,总结归纳为如下:
(1)以创新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
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提供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极大的吸引本专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学生吸引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种创新项目中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2)以创新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身体力行地体验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然后转化为实际的实践环节和手段,并且这些解决方案和手段必须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通过这样的创新过程锻炼了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表达交流、撰写论文等诸多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以创新成果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到本专业的各种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获得各种的奖励和荣誉,反过来回进一步激励取得成果的大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转化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大学生在创新的道路和专业学习深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会不断创造出骄人的佳绩。而对于未参与到创新实践环节的学生来说,取得成果的同学无疑对于自己是莫大的鞭策,好胜心和荣誉感会驱动他们也投身到创新实践的道路上来,从而对于全体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成果的激励作用是全面性的,效果非常显著。
4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果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近五年的实施,取得丰硕的实施成果: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层面成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243名学生,其项目共入选国家级创新比赛12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8项,嘉庚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4项。
1.环境学科新发展
环境问题是新千年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联合国制定的新千年发展目标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基础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等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五个巨大挑战,即: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失业、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全球治理困境、战争与冲突带来的威胁,其中就有一项与环境学科紧密相关。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就要求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对于环境学科而言,推动环境学科跻身世界一流是学科建设长期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特别是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环境人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目前国际上对环境学科发展趋势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同尺度环境问题的交互影响,即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质量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局地的土壤污染、流域的水体污染、区域的大气污染、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在整个环境体系里是交织在一起的,有的时候在学科研究和课程划分上是分开的,但真实情景中却是分不开的。另一个方面是不同介质环境污染的复合作用,即大气-水体-土壤跨介质复合污染。以氮循环为例,排放到大气里的氮氧化物,通过光氧化等反应,形成了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可以进入水体和土壤,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又会形成一氧化氮和氧化亚氮等气体再次进入大气,所以整个过程是循环的、不可分开的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环境课程体系也正在逐渐体现这两大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来看,环境机制与成因研究往往孕育着重大科学突破。例如,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化学机制与成因;20世纪80年代,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式签署;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臭氧层空洞开始逐渐变小,臭氧层正在得以修复。在此过程中,Paul Crutzen,MarioMolina,Shewood Rowland三位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共同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曲久辉院士曾提出国际环境研究三大科技难题:第一个难题是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从分子水平上来考虑问题;第二个难题是复合污染的健康效应――在人体水平上研究人与污染物的互动;第三个难题是环境中物质转移转化的定向调控――在单电子水平上考虑问题。未来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环境人才储备。
目前来看,跨介质复合污染是国际前沿和焦点。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提出的21世纪优先领域,将“环境监测与生态系统”“化学品和环境”列入其中;欧盟第七科技框架计划(FP7)的10个主题,包括了“环境和气候变化”;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近期重要方向也包括“环境健康”。根据统计,2009-2013年跨介质复合污染研究在Science、Nacre和PNAS上分别发表了116、133和142篇论文。因此,突破前沿问题需要多学科融合,来最终解决环境质量改善问题。从介质方面来讲,越来越难以单一划分大气、水体、土壤,所以要解决跨环境介质协同问题;从科学研究和Q策治理方面来讲,要解决好成因研究、效应分析、过程控制,所以要将科学、工程与管理学科相互融合。
从我们国内来看,环保事业的强劲发展是学科建设的长期稳定驱动力。环保部和工程院2009年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一个宏观的判断:我们正在经历污染减负的阶段,将要迎来浓度下降的阶段,再往后还要经历30年左右的时间,逐渐走到生态改善的阶段。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个过程中,主力军一定是我们课堂上的学生,培养优秀环境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人才培养新动向
面对新的环境问题,环境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是环境人才的需求结构进入快速变化期,结构性过剩与高素质人才短缺同时存在。传统知识和技术不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由此引起的健康/生态风险,需要有新的建设方式、工程手段和运行管理模式。二是更加综合性、系统性地提出了新的宽与专的关系,也为多样性和特色发展带来了机遇。环境人才简单划分为科学与工程可能不太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环境学科,充分发挥环境学科的多学科融合的特点。
同时,环境专业内涵扩展对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环境学科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融合(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础课程,例如大一、大二的生物、化学、数学、地学等课程;而新的环境学科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融合重点在于形成新的环境学科方向,如分子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球科学等。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顶尖大学目前高度重视围绕环境的跨学科融合。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共设有5个院系、9个学科方向来支撑其环境教学体系。其中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提供了环境保护与资源、环境科学、分子环境生物学、社会与环境专业4个学科方向,农业与资源经济系提供了环境管理与政策学科方向,工程科学系提供了环境工程科学学科方向,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提供了大气环境、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方向,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提供了环境工程学科方向。再如,斯坦福大学一共有3个院系提供了7个方向的课程来支撑环境教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提供了大气/能源、土木工程(已获ABET认证)、环境系统工程,地球、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提供了地球系统学、能源工程,法学院则提供了环境法实务、环境与资源相关法律和政策。这些新的环境学科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均为各自高校的环境学科与该校的优势学科融合而成。
东京大学农学院的环境与资源科学部分别从森林环境与资源科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与经济4个方向提供环境教学方面的支撑;同时,东京大学科学院的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工程院的市政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系统创新系,分别从地球环境科学、环境与卫生工程、水圈与环境工程、全球循环系统等方向开设课程。
剑桥大学强调环境学科与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融合。其工程院的土木工程系设有地质技术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两个方向,地球科学与地理学院的地球科学系和地理系分别设有气候变化与地球一海洋一大气系统、环境系统与过程方向,植物科学系设有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方向,动物学系设有水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两个方向,土地经济学系设有环境、法律和经济方向。
由此可见,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跨介质的特性驱使,导致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牵引了课程体系的发展,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下面介绍几所高校的案例。
案例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环境生物学
分子环境生物学方向包括环境与人体健康(35门课)、全球变化与生物学(23门课)、生态(34门课)、生物多样性(23门课)、动物卫生与行为(22门课)、昆虫学(10门课)等6个子方向。每个子方向课程建设体现高度的学科融合特点,涉及多达10个以上的学科参与课程设计和建设,大学高年级阶段有丰富的跨学科/交叉性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以全球变化与生物学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见图1),其中外圈是学科,第二圈是课程,中间是分子环境生物学的全球变化与生物学子方向。可以看见包括大量的关于资源、碳循环、全球环境等问题的课程,分别由地理、土木工程、经济等相关学科参与设计与建设,打破了学科壁垒。
案例2:斯坦福大学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科融合
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强调建筑环境、大气/能源和水环境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能够相互融合借鉴的课程体系(见图2)。
从国际动向来讲,基于“问题导向”的环境科学研究推动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征。环境专业来源于多个母学科,不同母学科衍生的环境专业各具优势和特色,突出优势,办出特色,这是当前和今后国际环境学科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推动力。
二、具有国际竞争力环境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思路
1_环境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环境学科的发展,在视野上正由常规尺度向微观、宏观尺度拓展,在模式上正由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转变,在技术上正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转变,在工程上正由点源治理向面源治理、环境修复、景观建设拓展。同时,污染物种类、浓度与组合的综合性、复杂性,污染物的地域特征、时间特征,污染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多样性,导致污染控制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具备宽厚、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注重素质、综合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2.环境问题全球化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国家对外形象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合作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际社会缔结环境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其他协定500余个,其中区域性条约/协定300多个,全球性条约/协定100多个,涉及化学品和废物、气候变化、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核与辐射安全等重大环境问题。国际环境安全问题逐步深化,环境公约履约已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强化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人才,需要深入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和国际环境履约的水平和动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比如说: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需要h境法学、环境管理、环境科学领域专业人才,参与国际环境谈判和环保合作,建设多层次国际环境保护网络,支撑国际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公约制定方面,需要环境法学、环境政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建设,明确国家环境责任,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在环境公约履约方面,需要环境政策、环境工程管理、环境科学、环境产业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履约机制建设和环境公约执行,研发推广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提升国家履约能力;在环境公约评估和修订方面,需要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公约履约成效评估,促进国际环境责任落实,推动国际环境公约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履约压力持续增大,深化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加快国家立法建设,切实提高履约能力,建立资金、法制、科技、宣传、执法等完备的环境履约机制,对环境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重构我们的课程体系,需要高度关注学生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力培养。
3.国际工程认证助推环境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养
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了《华盛顿协议》,所有签约成员均为本国(地区)政府授权的、独立的非政府专业性团体,中国于2016年成为正式成员,目前是18个正式成员之一。《华盛顿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专业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成立于1932年,前身是职业发展工程师委员会(ECPD),是由工程专业人士组成的非营利性认证机构。目标是提高和改善全球在应用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教育水平,形成一个在以上四个领域内保障教育质量和激发创新的世界领导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协议的美国代表即为ABET,这意味着ABET的专业鉴定已获得同等的国际认同。
《华盛顿协议》和ABET认证是国际公认的权威工程认证体系,我国目前已经对接并正逐渐融入这些认证体系。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体系,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以ABET为例,其评估体系主要特点是从评“教”转为评“学”;核心是系统收集、审查能展示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的所有信息(作业、试卷、实验报告、口头报告、毕业设计、学生评价、校友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来评价培养计划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直接、间接、定量、定性地来进行评估;动态地看数据,评估是否已利用这些信息来进行持续的改进。
通过国际工程认证,能够提升环境人才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肩负社会责任的能力、交流能力、预测产业全球影响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洞察社会变迁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其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做出贡献。
三、创新性环境人才培养的思考
1.培养创新性环境人才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如何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跨学科融合的新型环境学科方向。环境学科本质上是交叉学科,来源于多个母学科,不同母学科衍生的环境专业各具优势和特色。那么,我们不同学科背景院校的环境专业如何突出优势,体现特色课程、特色教学模式?
在考虑问题上,其他学科可能更多地考虑局部,而环境学科更多地考虑全部;在工程问题上,其他学科往往只考虑单元,而环境学科必须考虑系统。那么,环境专业人才教育究竟是“专业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如何和今后的“大类招生”相衔接,如何协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学科具有开放性、交叉性,但是我们需要厘清自己的学科知识骨架。如何不断总结、提炼环境学科形成的成熟的、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理论,形成环境学科的通识教育平台?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加强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现在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和ABET认证体系,将来我们的环境人才需要真正走向世界。如何在工程实践能力、国际环境事务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效提升?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转变理念,不断探索。
2.培养创新性环境人才的几点建议
(1)转变育人理念,实施“三位一体”教育。现在的教育体系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同时兼顾一定的能力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注重自信心、独立性、志趣、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转变,培养更加综合、更加_放、更加大气的创新性环境人才。
(2)加强交叉融合,发展新型环境学科方向,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性环境人才。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学科理论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形成环境学科课程特色。不同母学科衍生的环境专业应各具优势和特色,突出优势,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壮大。不同层次(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工程、科学、管理等)、不同特色(环境-健康、环境-地学、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等)的环境专业应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使命和目标。
关键词;职业资格 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58-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我国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得到快速发展[1]。鉴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全社会对环保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越碓蕉嗟拇笱相继开设环境相关专业,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大学开设环境工程(科学)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行业划分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也从无到有,并从1994年开始制定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项的专业技术执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一般包括从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从业资格指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执业资格是国家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达到符合行业标准的人员才可以从事。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也必将实行一项在欧美社会已经深入实行的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所有的劳动力和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要求均纷纷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都出现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如果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这反映了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取得各类执业职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也积极鼓励并奖励学生们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十分符合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过备考职业资格证也会让学生们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程本科教育应当适应社会潮流,转变思想,改革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本科教学工作之中。
1 存在问题
1.1 教育与需求脱钩
环境专业被视作朝阳专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环境专业特色表现差强人意。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环境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只占20%,这两个数据并不突出,与非环境专业大致持平,与该校环境科学“特色”专业不相匹配。环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首选考研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才是考虑进各类环保公司。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与社会需求的环保专业人才间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对当前环境工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1.2 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紊乱
环境工程最初来源于各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0年代设立环境卫生专业,70年代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后起之秀复杂得多,很多环境专业往往来源于地质专业、勘探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工程甚至经济管理专业。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共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和3个特设学科,拓宽了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范围[2]。各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如下,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生态学等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法学等课程。落实到各高校,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大纲各取所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课程选择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传统,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但在具体操作时二者在培养方向和教学大纲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 职业资格考试导向
2.1 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选择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就业压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和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空前激烈的竞争,使毕业生们在职场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关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单靠手中的毕业证书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岗位。在职业与专业技能之间职业资格证书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不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艰难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面向职业资格的应用型教学可助推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体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证明。
2.2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
环境工程(科学)毕业生能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约有3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3-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注册环保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主要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和职业法规一共15个科目的内容)和专业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规和标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g、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一共9个科目的内容)。参加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基础考试合格,并符合专业考试报名条件相关规定时才可报考。在专业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
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同样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基础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流体力学、工程经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考试又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科目。其中专业基础科目包括: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文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学和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和给水工程。通过对环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环境专业本科的专业大纲和培养目标基本包括考注册环保师和注册环评师所需知识,但是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所需知识要求差异较大,而且难度也较大。
注册工程师考试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大学环境工程(科学)培养的是预备工程师。考察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资格考试水平普遍高于环境本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环保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专业科目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性的科目,这对本科课程建设具有启发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本科阶段显然深度不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教材多年不变,内容滞后;环评考试教材的核心是环保部颁发的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由于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环评考试教材和大纲几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册环保和注册给排水强调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环境工程本科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2.3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内容的导向
本科教学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仅要求他们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5-6]。注册环保、给排水、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高于本科教学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多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关人员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在编写与这几个证书有关的教学大纲时,密切注意这些考试大纲的要求,力求达到将相应的内容列入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中将设计和计算作为环境工程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死背书本向注重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在考试题型上,也力求多结合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上面的考试题型方式,如增加相应客观题型,内容主要以案例计算为主。并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题,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打下坚实基础。环保专业考试辅导用书和各年考试试题是水、大气、固废、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辅导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普遍感觉缺乏习题或习题陈旧,而环保专业科目考试提供生动的素材,稍作修改可应用于考试测验。环保专业考试案例可作为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样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和充实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事实,可考虑以下方面:(1)顺应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修订大纲和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课堂灌输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本科人才。(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而且环评、环保工程师考试也非常偏重于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是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这些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对这些相关实践类课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时上的保证。(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通过鼓励和奖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水平。
3 职业资格考试和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各类职业资格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针对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普遍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并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这无形加大了在校生参与考试的难度。其次,注册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是另一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参加这类考试的计划,且主要是预备考研的同学;为了更贴近证书考试,需要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更多地在课程设计、大纲编写和制定、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只有通过注册给排水、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在生产设计第一线培训或挂职一定时间才有资格满足“双师”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2016年,随着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个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分6批取消的职业资格将高达319项。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这一系列清理职业资格考试措施降低了“考证”热,客观上给环保类职业资格考试带来一定冲击。
参考文献
[1]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2]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Z].
[4] 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Z].
>>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中《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CAD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 张文生, 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l(1):77-80.
[3] 张宝刚, 冯传平, 匡颖, 等. 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J]. 中国地质教育,2013 (4):9-12.
[4] 职友集[EB/OL]. http:///trends/yjs/huanjinggongcheng/school/.
[5] 百度百科:环境工程专业[EB/OL]. http:///view/145918.htm?fr=aladdin.
[6] 张东, 贾保军.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J]. 黑龙江教育, 2008 (6):65-66.
[7] 金杰, 吴克, 蔡敬民, 等. 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 生物学杂志,2010, 27(2): 96-98,39.
[8] 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7): 1-4.
[9] 唐勇奇, 黄绍平, 刘国繁, 刘建强.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 教育探索, 2010 (12): 71-74.
[10] 江长胜,郝庆菊,肖广全,等.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82-84.
[11] 严素定 ,王代芝 ,唐大平. 基于高师环境工程专业“三大实习”工作的经验和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2(2):102-104.
[12] 李松, 宋照亮, 陈清华, 等. 基于创新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35(8): 186-188.
[13] 郭新超. 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 66-69.
[14] 郝吉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C].大学环境类课程论坛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