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师晋级论文

工程师晋级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师晋级论文

篇(1)

1.1建立健全以总经理为首的科研管理机构和责任制

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科研管理工作,技术中心是从事科研管理的职能机构,是公司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技术中心负责与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以及项目合同的签订,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鉴定及后续的申报奖励管理等。为便于开展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一般实行课题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策划、人员调配、进度控制、科研费用的归集、奖励分配等工作。

1.2把好立项关

科技管理部门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技改工程达产达效、产品质量升级等与企业当期生产经营及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研究工作来确定科研项目指南和方向,并组织对项目的立题意义、目标设定、预期效果、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课题组构成及经费预算等进行论证把关,提出立项评审意见。课题立项评审要突出经济效益性和技术前瞻性。

1.3加强过程管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项目组制定阶段目标和计划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做好科研的原始记录,按季向技术中心科研管理部门报项目进展情况,分析项目在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出下一步要解决的措施办法;管理部门与项目组及时沟通修正存在的问题,使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实验结束后,要求项目组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召开项目小组分析总结会,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评估。管理部门追踪项目实施动态,随时掌握项目进展,检查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要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1.4把好验收关

项目完成后,课题组准备验收资料,向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活动可以随机开展,成熟一个验收一个,不宜年底统一突击进行。验收资料应突出完整性,一般应包括:研制总结、有关的技术文件、检测报告、科研经费使用报告、财务部门确认的经济效益分析报告、项目应用评价、专利、论著等。验收时,管理部门重点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研制工艺的合理性、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对生产经营的贡献大小等进行评审,客观评定科研成果等级。

1.5延期或终止科研项目严格按程序办

因客观原因延期或终止科研项目,项目组应事先提出申请,同时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经费收支清单,报主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同意后方可延期或终止,不可擅自延期或终止科研项目。项目延期或终止理由一般包括:项目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拖期,尚有继续研究价值;项目立项方向发生重大变化,无继续研究价值。延期或终止经批准后,项目负责人应做好技术资料的清理、移交和归档工作。对无正当理由不按计划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的,取消课题负责人申报新项目的资格。

2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激励机制

2.1建立有效的科研绩效激励机制是推动科研工作上台阶的关键

长期以来,公司未能合理构建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绩效激励模式,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扎根搞研发的积极性,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成果较少。公司应结合自身运营实际,为科研人员搭建一个公平、公正、有活力的创新平台,为研发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保障条件,引导研发人员将工作重心自发放到钻研项目上,促进企业科研工作出成果、上水平。同时通过做项目,锻炼研发人员的统筹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习惯;通过做项目,培植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人才。

2.2建立职称晋级破格制度

对在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奖励的研发人员,适当允许破格晋升职称;在主任工程师、专家工程师、首席专家等专业职务的评审中,将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及取得科技成果情况纳入硬性考核条件。

3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

(1)国家级科研课题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不竭源泉。管理部门应建立新材料信息的收集及处置渠道,将收集装备配套材料科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新材料项目、新型号用材、民用重点领域用材等信息及时进行梳理,将处置意见及时反馈到研发单位。(2)研发单位按处置意见,按照“研-产-销”相结合的模式,与外部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及应用单位进行沟通,组织开展项目预研和项目申报,预研项目以公司内部课题方式实施。为调动研发人员在国家重大项目中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宜以正向激励为主,加大国家级项目的考核权重。

4规范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包括:研发活动发生的材料费(含燃料和动力费用)、检测实验费、差旅费、评审费、研发人员的工资等。科研项目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人负责。项目组建立专门的费用台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负责人收集、整理费用明细后,提交项目组,组长应及时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归集。项目验收时,项目组必须提交经财务部门审核确认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报告。

5科技资料的归档和成果保护

(1)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应统一归档在研发单位,不得据为已有,归档的资料包括: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合同(协议)、设计开发资料、阶段总结、实验检测报告、研制报告、应用报告、论文、专利、成果证书等;研发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将全部科研资料向所在单位交接后,方可办理调离手续。(2)科研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公司科研项目及其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有关人员不得私自转让或泄密。如有违反,经查实后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成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处理;对不听从劝阻或情节严重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对违反规定的科研人员在其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成果奖励和其所在部门的科研编制下达条件方面给予一定限制。情节严重,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将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3)建立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对外技术交流、宣传报道等载体的保密审查制度。

6结束语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60-02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师型”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技能的专门培训,以便适应教学需要。另外,还得从行业、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解读

1.“双师型”教师的三种界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具有工程师、工艺师、技师、医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视为“双师型”教师。第二种观点是,“双师型”教师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只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就可以看作是“双师型”教师。第三种观点是,“双师型”教师反映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培训来实现。

2.“双师型”教师认识的两种误区。对于“双师型”教师认识,目前存在两种误区,误区之一:“双证”即“双师”。只要教师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评定标准强调教师实践性特点,可如今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并不代表具有相应实际能力,这种导向会让教师为拿证而拿证,将严重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误区之二:“讲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只要教师取得讲师资格,在此之前具备工程师或技师资格,都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评定标准只是对“双师”的机械累加,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3.“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这有别于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所在。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的前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养去理解:首先,“双师型”教师是一名教师,应该具有教师基本能力和素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其次,“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职业能力和素养体现为: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丰厚的市场经济常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生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活力。教师要了解企业生产设备,掌握最新生产工艺和技术信息,提高教学内容的操作技能。教师要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中解决具体问题,积累实训教学技能和经验。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1.重“双师型”数量,轻“双师型”实质。有些职业院校片面地认为除了“教师资格证”以外,还具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可算是“双师型”教师;有些职业院校为了宣传目的或者为了迎接评估,需要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大做表面文章。只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只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忽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发证大都不规范,考证单位无序竞争,名目繁多,因此导致“双师型”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2.“双师型”人才引进渠道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基本还未建立从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专门技术人才进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引进渠道。为了适应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职业院校引进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没有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如果严格按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要达35%才能达到优秀标准,为此,相当部分的职业院校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职业院校大多由成人高校改制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的主体仍然是理论型教师,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由于规模扩张过快、经费紧张、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不大,很难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表现在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青年教师数量偏多;在教师来源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在职称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意见和建议

1.专兼职相结合。职业教育中,兼职教师的数量比普通学校要大,但以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者居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类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邦德国实行“双元制”的培训制度,更为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从数量上看,他们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从承担的教学科目上看,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中,兼职教师担负着主要角色。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兼职教师的引入,不仅可以承担相当份量的专业教学任务,也可以对专职教师的某些不合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改善作用。

2.重点培养、全面提高。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重视专业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资格培养。

3.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职业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依据《教师法》全力维护教师(包括相当数量兼职教师)的合法权益。在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晋升晋级、进修轮训、工作量核算、教学质量评定、业务能力考核、评选“优、先、模”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诸项工作中,全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教师教学积极性。

4.立足校内,依托社会,学校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双师型”师资的高等学校,从高校得到具有“双师”素质人才的途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立足校内创造实践条件,造就“双师型”教师,这是最根本的途径。在校内创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就是要力求对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功能齐全、设备配套、软件丰富的模拟室、实验室,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依托社会、采取挂职方式,培训“双师型”教师。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挂职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三,积极引进,挖掘专门人才,引进“双师型”教师。要积极挖掘引进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实体中具有教师素质,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也是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商讨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将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勇华(导师:周鸿).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4

[2] 冯业忠(导师:余恩海,杨成兴).河南省电力公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04.3

[3] 刘畅.论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4] 单振东.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 刘宁(导师:杜静).河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6] 贺祖斌.职业教育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黄学勇.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J],2009(1)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三性

作者简介:杨庆(1977-),男,江苏镇江人,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师,高级企业法律顾问。(江苏

南京 21001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03-02

职工教育培训是电力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密切关注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全面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通过抓好前期培训需求调查、优化培训方案、强化质量监控、注重细节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一、切实注重教育培训工作的“多样性”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从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集团企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框架下,编制确定了集团企业所属企业的重点培训项目,并督促认真做好落实工作。

1.注重对需求计划的调研分析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通过广泛调研各类需求信息,突出了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培训对象。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科学编制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和指标。

2.加强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高中级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中层管理对本单位“人才选拔、培养以及使用”的水准,与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为促成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奠定了基础。加大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燃料、市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力度。选派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选派基层总会计师参加集团企业组织的总会计师培训班。

3.逐步开展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工作

对财务、法律、审计、燃料等关键岗位,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实现持证上岗,确保关键部门、重要岗位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工作质量。将基层企业主业管理人员分为安全管理、经营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党政管理、行政管理及治安管理九大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均须持相应职称、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之一上岗,否则不能参加晋升岗级。

4.推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帮助区域内检修生产部门培养懂生产、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检修企业对外拓展业务和业务升级的需求,聘请了上海电院的教师,举办了《二级建造师考前辅导》班。选派人员参加了高级项目经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推荐了1名同志参加中电联组织的教育培训新星评比。

5.以“双学”培训推进管理理念进步

在承办集团企业两期“双学”培训班之际,借此机会组织了所属企业厂长经理与参训厂长经理间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本企业系统“双学”活动的深化。企业还定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以及燃料、经营管理干部到先进企业听取经营和燃料市场形势分析课,加深对宏观形势的分析把握,拓展管理人员视野,提升管理理念。

6.继续抓好后备干部培训和挂职工作

企业对区域内厂级后备干部进行分析,制订了针对后备干部的相关标准,对后备干部进行了调整充实。继续做好东部与中西部挂职的管理服务工作,牵头召开了第二批挂职干部总结会和第三批外派干部推进会。第三批有6人外派挂职,其中2人属于提职挂职。继续推进企业系统内科级干部的挂职工作,有2人从基层挂职到本部工作,1人从本部挂职到基层单位。通过上挂、下挂、平挂,拓展了后备干部的知识宽度。

二、不断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确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始终坚持把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各项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1.完善各类教育制度

企业要求所属单位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切实注重培训实效,如制定了《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新招聘员工考核办法(试行)》,以进一步推进加强新招聘员工考核管理,科学评价新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新招聘员工能胜任岗位需求,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企业按照规定要求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且取得一定工作业绩的新进员工,按总量控制在20%以内的人数进行提前晋升岗级。在培训中注重企业文化导入、入职心理辅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2012年新进企业的21名员工已到发电部进行为期9个月的跟班实习。对新聘的大学生实施高频率的培训考核,以高强度的集中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促进优胜劣汰,2009年新聘大学生中已有2人担任值长,2人担任主值;同时4年新进人员累计淘汰率超过25%以上,有效地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

2.健全教育培训网络

适时更新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网络,完善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企业根据部门及人动情况,下发了《关于调整培训网络的通知》的文件,重新调整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完善教育培训设施

为适应现代电力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的投入,职工教育培训设施不断得到更新完善。国电镇江教育培训中心设有完备的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微机室及相关技能考核场地,学员公寓、浴室、球场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并不断根据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对相关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为顺利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让技术精湛、作风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的站所负责人、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担任授课教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定期进行调整更换。同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轮训、参加函授和研究生课程班等形式,优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按照集团企业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管理的要求,会同区域内有关单位,组织国电江苏区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复审工作,推荐、考试考核产生了11名高级职称人员的任职资格。

三、确保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为确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着重探索新模式以及做好考核、考评工作,做到奖优惩劣,努力提高广大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

为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创新,企业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企业建立了“168”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创新工作室活动为载体,组织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等活动,以促进科技创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针对检修部与检修企业分开后的人员特点,重点抓好检修人员的培训。专门召开了“部分生产部门培训工作会议”,对全年的重点培训项目进行了布置,并推出了《青工检修笔记》,鼓励生产部门35周岁及以下青工在生产实践学习操作技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坚持以撰写检修笔记为主要方式,规范检修技能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逐步提高青工检修技术与技能水平。目前共有220人记青工笔记,配备了108名师傅与之结对子。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单位和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把单位和职工的学习与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比、评优晋级紧密结合起来。工作中,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术人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破格晋级。举办了钳工、叉车、热控、财务、安健环管理技能、培训员管理技能、300MW与1000MW机组运行仿真机、300MW与1000MW脱硫仿真机等十项技能竞赛,共257人参加了竞赛。有的单位规定未持有相应证书之一者,不得升岗,或对其进行降一个薪级考核,取得证书后,方能恢复原薪级。此外,为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注重积累和提高自己,并规定对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的同志给予奖励。

3.开展教育培训管理提升活动

篇(4)

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2年,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深感教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笔者应邀到省内外讲座80多次,无论是讲师德自育还是讲业务自进,核心的理念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坚守与重构。本文拟结合自身实践与理性思考,就凸显“修炼中发展”的教师价值观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价值观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张,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给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教师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从教师入职状况与专业背景角度看,“好歹找到一份工作”的观念遮蔽了教师“热爱”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作“补课性”修炼。

笔者曾担任本市、杭州某区等教师招聘评委,每年又参与本校与本市新教师培训,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时,有不少应聘者或新教师坦言:“就业压力太大,工作不好找。”“做教师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工作比较稳定。”“好歹有一个工作,解除了父母的担忧。”在平常教师的闲谈中,也有教师说到:“没有考取公务员,没有考取事业编制的,只好来当教师了。”“读了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教师,最后这样,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做教师的并没有占大多数。同时,从新教师的专业构成看,近年有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正规的学习,更没有接受过师范里有关终身从教等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多还没有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对从事教师职业“没有感觉”,对教师职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还有,虽然以往即使在师范生包分配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也可能有无奈之处,不少教师也是“先恋爱后结婚”,但从近年情况看,有的教师身在学校,与教育“结婚”了,但还是想走,并不想“恋爱”。

从这些情况看,要使一位教师热爱教育,就需要作“补课性”的修炼,当然不只是补一些专业知识。

2.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角度看,“方向性迷失”的状况遮蔽了教师“奉献”的价值自律,需要教师作“治躁性”修炼。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细密,不同行业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各方面的攀比心理;加上时代的开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一些对自己从事职业感觉不很理想的人,往往感觉心神不定,甚至迷茫困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少教师对学校相对清苦、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显得不满意,容易产生一种功利、浮躁的心理。有的教师一心想着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有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相称而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教师也总想着能够通过投资、家教等来获得一些做教师的“补偿”。

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奉献意识薄弱,除了上课以外,学校安排的学习、监考、家访等工作,都感觉是额外的事,甚至做什么都似乎要谈条件谈报酬。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能认真批改作业与辅导。一部分教师缺少了以往优秀教师自学投入的动力和热情。

3.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角度看,“被动适应”的姿态遮蔽了教师“责任”的价值自砺,需要教师作“突破性”修炼。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顺应着社会与时展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中,就不难发现好多老师依然故我,对新课程适应得有点可怜,很勉强。关键的是没有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老年教师身上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更不愿学习思考;加上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本身是应试教学的产物,只会做题,不会学习与思考,上的课比老教师还要“老”。不少老师只顾“我的课上完了”,却很少从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淡薄。

4.从实绩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角度看,“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偏向遮蔽了教师“育人”的价值自觉,需要教师作“超越性”修炼。

当下教师考核与评价,存在着注重教师所任班级学生考试分数的偏向。学生考试分数与教师评优、晋级、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无积极意义,问题是,如果把教师工作局限于抓考试分数,就有大问题了。

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退一步说,就算抓好考试成绩,如果没鲜明的育人意识,教师眼前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只是功利地通过加班加点来抓分数,就是抓分数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教师只有修炼自我成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高屋建瓴,日常教学包括抓考试成绩才会游刃有余。

二、“在修炼中发展”的几个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的宏观价值框架下,一线教师的价值观重建,需要凸显“修炼中发展”的理念,在修炼中培育浓厚的职业情感,在修炼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修炼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在修炼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修炼中发展,其路径是多样的,下面结合笔者的自身体验,谈几个主要的抓手。

1.给自己至少找两三位适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导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底蕴,才不致在价值冲突中成为迷途羔羊。

人的发展内在强劲、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修炼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适合自己的人生引路人。这样的榜样或引路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普通朋友,也可以是你从未谋面的精神偶像。

经常想起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的乡下教学点,一共才六个班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学校。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与书相伴。有幸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从书中认识了于漪和魏书生两位人生导师。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份申请的执着、做了教师以后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包括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我一直让学生写“每日思考”,都源于对魏书生教师的模仿。于漪老师一生从教的坚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教之心。后来,还遇到过不少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他人”。

而当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便认定这一生永远离不开他了。史铁生外在的坚忍与内心的丰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常思一二”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想想史铁生,我们做教师的再苦再累,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其实远没有理解史铁生之于我们精神修炼的意义,教师缺少的是史铁生那样的精神内省,这种精神内省便是修炼,借此,我们才能变得丰富,才能实现超越。

2.每天留出至少一刻钟静心阅读“磨脑子”的书。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阅读,只有这样有点“艰难”的阅读,才能不断拓展自我,修正价值取向。

曾听一位家长介绍其孩子的“运气”:平常在学校考试没有得过第一名,但在高考中获得了省文科第二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气”可能与这样的“投入”有关: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哲人说,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但在现实中,教师除了看点教学参考书以外几乎不看书不看报的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教师日常教学担子重、事务多有关,但要真正获得发展,离不开读书。

梁启超说过,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教师读书要特别强调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应该读一些自己读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有点“不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研究空间,真正获得教学的自由境界。

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往往比听一些书家的讲座有益处。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不少专家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人觉得西方的教育是优于我国的,西方的教育都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如果你自己肯读一些原著,就会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这样强调。如罗伯特·斯蒂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通常情况下,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有效。”可见,读这样的书,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知,增强自信。

3.每学期至少精心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只有精心打造,只有“拿得出”,才能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坚定教学信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但并不见得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出几堂“拿得出”的课,甚至有的老师的课一年不如一年,没有一点发展的势头。

笔者所说的“拿得出”的课,主要是指学生、同行和专家大致认可的课。只有学生认可你的课,你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则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后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位老师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工作热情、其对自身的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的革新也往往因为这一关键性事件而改变。

课堂的打造其实也不难。肯投入时间,反复细读教材、研究学情,尽可能多地占有优秀教师的相关解读与案例,愿与同事精诚合作,反复磨课,敢于挑战自我,这样便可打造出理想的课来。

4.时刻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倾心追求“亮得出”的成绩。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成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诚然,有教育必有考试,有考试难免谈分数、谈应试。如果你爱教育,爱学生,就不能不关心学生升学成绩——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事。问题是,教师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对社会贡献而言,应该体现在“育人”的境界上。教师的努力在“育人”的价值背景下,才能有效地研究教学,包括研究高考。教师自身就要自觉在修炼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考试分数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难以突破的现象,笔者曾作过连续多年的悉心探索。①收集近十年高考用过的现代文100篇;②先裸读,试命题并拟答案,对照真题揣摩比较;③每篇写2000字左右的细读,编《美文赏读》;④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让学生训练,明方向、悟方法。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提升了自我,从打造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有效训练,节省了学生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实效。在2009年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中,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进校时是第二、三层次的,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5.时常“站在地上”写一些“有分量”的论文。论文就是日常教学下的蛋,只有养成细察深思的习惯,才能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笔者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3部,其中《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获得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或专著的撰写,并不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养成了对现实问题细察深思的良好习惯。

笔者以为,教师的论文应该是“日常教学下的蛋”,日常教学有所感、有所思,反思与整理便是论文;教师论文应该是“孵化后续教学的蛋”,论文写作既是对“我是这样做的”之反思,更是“我还可以怎样做的”前瞻性探索,写作过程中必然有新的发现,对后续教学具有现实的创新意义。

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写学教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一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写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举措。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200字”,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思考”,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写”提升为一种优化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这对此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6.永远把“师生关系”作为“我自己”的课题。这是关系到师生终身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视角。

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常识。但具体到日常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白并有意识地进行思量与探索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为了学生好”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为了了解暑假里学生上网吧的情况而让去过网吧的同学举手,结果使得没有举手的两位同学显得“孤立”与尴尬。而当看到这么多学生上网吧后,老师拉下脸来说:“现在高三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能上网,不能打球,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要去想!”教师这样“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好的关系”之“好”也并不是简单地与“坏”相对的概念,它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许多时候只有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自己才能感觉到的一种状态。

篇(5)

关键词: “双师型”职教师资 含义 标准 建设 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校舍、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问题。随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职教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当务之急。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相继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以“CBE”理论和“双元制”理论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因此职业教育所需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已经不是突出问题。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展相对较晚,尽管引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一些院校也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及实施还很不成熟,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在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周密的培养标准,更缺乏具体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抓紧研究,尽快解决。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含义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目前社会上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界定有多种看法和表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双职称”说。认为既具有讲师等教师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2.“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3.“双素质、双能力”说。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是“双师型”教师。

4.“双证+双能”说。认为同时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既具有“双证”,又具备“双素质、双能力”的教师,才是“双师型”教师。

5.“双层次”说。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树立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技能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即“经师+技师”既有经典专业知识,又有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即“人师+事师”既能进行人格价值引导,又能完成职业技能指导。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标准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研究学者等制定或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标准。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行政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即“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

(2)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即“双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即“研究能力加应用效益”

2.院校标准。一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提出了不同“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可归纳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

3.综合标准。对于“双师型”教师将其含义和上述标准进行综合,归纳为以下综合标准。即“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职业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建设与培养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要把教师的培养列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把教师的学习、培训、进修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取得相应的资格和具备一定的资历,而应把重点放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放在职业技能的加强和教学水平的长进上,真正使“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实效。

2.强化技能,弥补缺陷。虽然很多职教师资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教学,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专业技术比较欠缺,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对于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的了解不很全面,掌握得也不透彻,存在着知识陈旧、跟不上形式发展的现象,急需进修学习,以更新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培养与其专业相符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让教师通过参加实践技能培训、生产管理实践、“产学研”合作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训练,不断更新、补充和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技能水准。

3.积极引进,优化队伍。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和职称的教师,既要求他们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有职业经历,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的专业技术和业务,并能动手操作。因此,学校要加大力度提高待遇,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符合“双师”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职业教育力量,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加强人员流动的指导与服务;建立职教人才交流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校际、区域间和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引导和协助企事业单位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专兼职任教,以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4.科学整合,形成合力。“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的各种能力,使其形成以下三种“合力”,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第一,学历与学力的合力。“双师型”教师应有合格的学历,并有较强的学力。学力是学问的工夫造诣,与学历相关而不相符,是文凭与水平的统一,包括以智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基础性学力和以创意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性学力。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合力。突出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手脑并用,在应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融合,达到应用理论知识开发实用技术的能力。第三,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合力。职教师资要善于把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整合成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是应用现代专业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使两种技能紧密融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

5.严格考核,激励成才。各职业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教师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方面。要做到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定的结果,应归入“双师型”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聘用、培养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晋级工资、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职业教育,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7.29.

[2]何语华.“双师型”职教师资个性化发展初探[J].职业,2009,(09).

篇(6)

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改革;计算思维课程体系

0.引言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关注计算思维,研究如何把它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中,认为计算思维是近十年来计算科学和计算机学科中最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同时,国家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应该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努力构建“素质培养-思维训练-拓展创新”课程体系,形成教学整体解决方案,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已在北京交通大学全面实施。

1.“1+X”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1997年高教司155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学校基础课程范畴,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修课和入门课地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据此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6门典型核心课程的“1+X”的设置方案。“1+X”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内容较深,但由于实践体系不完善,因此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征,同时缺少完善的教学实践系统。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积累了从线上虚拟实践系统到机房和硬件实验室的线下实验环境,我们整合这些资源,提出了“重文化-强能力-求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如图1所示。

实践育人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多年来大学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实践,但是如何完善实验环境,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新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从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和事,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突出计算机技术在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空间,构造多层次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渗透力,面对未来敢于挑战。

基于新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从单纯的技能培养上升到强调通识知识、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新模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构建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实践训练平台。

2.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以学分制为基础实施目标管理,设定总体学分要求,学生可据此自主构筑知识结构。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如下3层:

(1)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方面打基础,为后继课程作准备。

(2)思维训练层。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头课,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覆盖面向对象的C++、Java、VB、Web等不同的实践环境,支持实现分类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拓展创新层。该层目标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组选修课程(如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前沿技术的计算机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以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文化修养熏陶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计算思维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新体系横向划分为4个层次,重视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普及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鼓励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

第1层次为文化修养熏陶。学生通过计算机认知学习平台了解和认识计算机,注重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新的发展趋势,加深对计算机的学习与理解。该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立体化学习资源以及课外辅导自行完成。

第2层次为基本技能实验。以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为主,注重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如掌握信息获取、数据处理、信息展示等相应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实训等方式在开放的软件实验环境完成。

第3层次为计算思维素质实验。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和网站与网页设计等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本层实验强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4层次为综合应用与创新实验。本层次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以创新型、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实验为主,重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本层次的教学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学生选择相应实验项目后,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小论文或软件形式给出结果。

3.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来实现。学生在课外练习中,经常遇到课堂上不曾讲授过的知识和问题,由于不能尽快获得教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配置,保证线上和线下都能参与辅导。同时,安排高年级研究生进行实时线上辅导,安排教师在实验室值班,承担起学生课外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辅导。我们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考试机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即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考试机制将提高计算机实测比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总成绩为“基础知识+综合实验+教学参与”,占比为5:4:1。

建立学习奖励机制,即成绩结构中的教学参与成绩,对学习拓展模块和参与创新型实验的同学,综合其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演示、答辩等环节,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评价。在课程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40%,对其别优秀的,经过答辩组老师的评议,其成绩可直接作为该课程的成绩,免予期末考试。

3.3“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ACM-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当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展示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平台。为此,我们构建了以ACM程序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拓展创新训练平台,坚持“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主导思想,践行“赛课结合,赛练互动”的执教方法,重视“训练平台,管理机制”的建设环节,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ACM程序设计竞赛是少数精英型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也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竞赛要求,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全校开设讲座以及校内竞赛,达到鼓励一般、重点培养的目的。

4.差异化教学实践模式

4.1基于学科差异的分类教学

好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在对北京交通大学各学院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学科专业分为3个大类: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

知识结构分为3个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培养层次分为2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4.2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强基础,重技能,鼓励创新”的层次教学结构,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

理论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项应用和综合应用3层;实践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

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和专业差异,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如图2所示,基础教学强调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选择学习或免修。个体培养而向优秀学生(如思源班、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国际班等),该部分教学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4.3基于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在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采取“重基础、强实践、过程考核”的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和研究拓展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为本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块为根据授课对象构建的该课程的专项应用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状况不均衡,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试采用阶段性过关考核方式,每学期安排至少2次考试,对于已学习过相关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第一次考核,通过后进入优秀学生培养过程的学习,进行拓展模块知识的学习。拓展模块由任课教师根据所在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体现个性化教育。

4.4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体系压缩了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同时精选知识点和技能点。

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2,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4学时上课,24学时实验教学,再加上24学时的课外实践。

5.教学实践与成果

5.1新课程体系应用

2012北京交通大学新教学计划规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选修学分为4学分。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大学本科学生入学后先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然后选修1门程序设计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5.2教学实践成果

新课程体系经历了“研究-实践-调研-修改”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找问题,发现新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1)开展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利用自制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突出实验教学中的分类、分层的分级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新课程体系在2010年选择了3个学院、4个课堂进行试点,2011年开始在新生范围内试运行,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试行新课程体系。

2)突出过程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能力检查机制。

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和试题库构建灵活的考核机制。自2008年以来每届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全部采用“实验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笔试和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模式,其他系列课程则分别采用开卷、半开卷等模式进行考核。

3)探索“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8-2011年间,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连续4年晋级ACM-ICPC全球总决赛,并获排名奖状,其成绩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中国大陆只有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7所学校连续4年晋级全球总决赛并获排名奖状);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在ACM-ICPC亚洲区预赛中获金奖5次、银奖9次和铜奖17次。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加以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