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光通信论文

光通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光通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光通信论文

篇(1)

1.1基于光电探测器直接耦合的FSO系统

早在30多年前,自由空间光通信曾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但当时的器件技术、系统技术和大气信道光传输特性本身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客观因素却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光纤制作技术、半导体器件技术、光通信系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光纤通信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热潮,自由空间光通信一度陷入低谷。然而,随着骨干网的基本建成以及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以及近年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技术、自适应变焦技术、光学天线的设计制作及安装校准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

在国外,FSO系统主要在美英等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生产和使用。到目前为止,FSO己被多家电信运营商应用于商业服务网络,比较典型的有Terabeam和Airfiber公司。在悉尼奥运会上,Terabeam公司成功地使用FSO设备进行图像传送,并在西雅图的四季饭店成功地实现了利用FSO设备向客户提供10OMb/s的数据连接。该公司还计划4年内在全美建设100个FSO城市网络。而Airfiber公司则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将FSO通信网与光纤网(SONET)通过光节点连接在一起,完成了该地区整个光网络的建设。

目前商用的FSO系统(见图1)通常采用光源直接输出、光电探测器直接耦合的方式,这种系统有以下几点缺点:

(l)半导体激光器出射光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发散角不同,且出射光斑较粗,因此我们需要先将出射光束整形为圆高斯光束再准直扩束后发射,这样发射端的光学系统就较为复杂,体积也会相应增大。

(2)在接收端,光斑经光学天线会聚之后直接送入PD转化为电信号。通常,我们需要提供点到点的,双向的通信系统,这样,FSO系统的每个终端都包括了激光器,探测器,光学系统,电子元器件和其中有源器件所需要的电源。这种系统的体积通常比较大,重量大,成本也比较高。从FSO系统终端的内部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完成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链路需要6个OE转换单元。随着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PD的成本也越来越高,6个OE转换单元大大增加了成本闭。

(3)FSO终端设备一般安装于楼顶,如果终端中含有大量的有源设备,会给我们的安装带来了很多不方便。

(4)系统的可扩展性很小。如果用户所需要的带宽增加,那么封装在一起的整个FSO系统终端都需要被新的终端取代,安装新设备的过程需要再次对准,整个升级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很长,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1.2基于光纤耦合技术的FSO系统

光纤输出、光纤输入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见图2),激光器输出的高斯光束耦合至光纤再经准直出射,传输一定距离后,光束通过合适的聚焦光学系统聚焦在光纤纤芯上,沿着光纤传输后经PD接收还原信号。这样我们通过在发射和接收端都采用光纤连接的方式,只需要在楼顶放置光学天线系统,而将其他的控制系统通过光纤放置于室内就可以实现点到点的连接,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这种新型的FSO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了不必要的E一O转换,一条链路现在只需要2个OE接口即可,大大降低了成本。②光学系统较为简单,光纤出射的光束一般为圆高斯光,不需要整形,简化了光学系统,减小了体积,易于安装。③易于升级及维护,当用户的带宽增加时,我们只需要对放置在室内的系统进行升级即可,免去了复杂繁琐的对准过程。④基于光纤耦合的空间光通信系统能够很好的与现有的光纤通信网络结合,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器件如发射接收模块,EDFA和WDM中所用到的复用器和解复用器。⑤可以与光码分多址复用技术(OCDMA)相结合,构成自由空间OCDMA系统,进一步扩大系统的带宽。

对于一个基于光纤耦合技术的FSO系统而言,以下2个因素必不可少:①体积小,重量轻的光学天线系统一个最佳的光学天线的设计首先必须使尽可能多的光耦合进单模光纤,获得最大的耦合效率;其次要能通过粗跟踪系统测出入射光的角度;另外,必须满足尽可能高的通信速率和稳定性。②性能良好的跟踪系统要使光学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光能够有效的耦合进纤芯和数值孔径都极小的单模光纤,我们必须为系统加上双向的跟踪系统。

2国内空间光通信系统研究现状和进展

我国卫星间光通信研究与欧、美、日相比起步较晚。国内开展卫星光通信的单位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模拟和关键技术研究)、清华大学(精密结构终端和小卫星研究)、北京大学(重点研究超窄带滤波技术)和电子科技大学(侧重于APT技术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对国外研究情况的调研分析,进行了星间光通信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及初步的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大量的关键技术研究正在进行,与国外相比虽有一定的差距,但近些年来在光通信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国内首套综合功能完善的激光星间链路模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可模拟卫星间激光链路瞄准、捕获、跟踪、通信及其性能指标的测试。所研制的激光星间链路模拟实验系统的综合功能、卫星平台振动对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对光通信关键单元技术的攻关研究有创新性,其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研究已进入工程化研究阶段。上海光机所研制出了点对点155M大气激光通信机样机,该所承担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项目也在2003年1月份通过了验收,该系统具有双向高速传输和自动跟踪功能,其传输速率可达622Mb/s,通信距离可以达到2km,自动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为0.1mrad,响应时间为0.2s。中科院成都光电所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了10M码率、通信距离300m的点对点国产激光无线通信机商品。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也在2003年正式推出FSO商品,最远通信距离可达8km,速率为10~155M。武汉大学于2006年在国内首先完成42M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试验,2007年3月又在国内率先完成全空域FSO自动跟踪伺服系统试验,这为开发机载、星载激光通信系统和地面带自动目标捕获功能的FSO系统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光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以太网光无线通信、USB接口光无线通信、大气激光传输、大气光通信收发模块和信号复接/分接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成果。

3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自由空间光通信和其他无线通信相比,具有不需要频率许可证、频率宽、成本低廉、保密性好,低误码率、安装快速、抗电磁干扰,组网方便灵活等优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FSO系统正受到电信运营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对于有线运营商,FSO可以在城域光网之外提供高带宽连接,而其成本只有地下埋设光缆的五分之一,而且不需要等6个月才能拿到施工许可证。对于无线运营商,在昂贵的E1/T1租用线路和带宽较低的微波解决方案之外,FSO在流量回输方面提供了一个经济的替代选择。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FSO无疑为电信运营商以较低的成本加速网络部署,提高“服务速度”并降低网络操作费用提供了可能。而且FSO技术结合了光纤技术的高带宽和无线技术的灵活、快速部署的特性,可以在接入层等近距离高速网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在目前许多企业和机构都不具备光纤线路,但又需要较高速率(如STM-1或更高)的情况下,FSO不失为一种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FSO产品目前最高速率可达2.5G,最远可传送4km,在本地网和边缘网等近距离高速网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主要应用于一些不宜布线或是布线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经市政部门审批困难的地方,如市区高层建筑物之间、公路(铁路)两侧的建筑物之间、不易架桥的河流两岸之间、古建筑、高山、岛屿以及沙漠地带等。另外,FSO设备也可用于移动基站的环路建设、场所比较分散的企业局域网子网之间的连接和应急通信。对于银行、证券、政府机关等需要稳定服务的商业应用来说,FSO产品可以作为预防服务中断的光纤备份设备。

当然,FSO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瓶颈,主要是会受到大气状况或物理障碍的影响,比如其光束在传输中极易受大雾等恶劣天气,物理阻隔或建筑物的晃动/地震的影响。在恶劣的天气下,光束传输的距离会下降,从而降低通信的可靠性,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通信中断。

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自由空间光通信的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环境下,它可以最大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可以用于不便铺设光纤的地方和不适宜使用微波的地方;又由于光纤成本过高,用户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光纤接入,而他们却渴望享受宽带接入带来的便利,结合我国现阶段宽带网络的实际情况——许多企业和机构都不具备光纤线路,但又需要较高速率(如STM-1或更高),FSO不失为一种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FSO系统解决了宽带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实现了光纤到桌面,完成语音、数据、图像的高速传输,拉动了声讯服务业和互动影视传播,实现了“三网融合”,有利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及远程医疗的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ZHUX,KAHNJM.Freespaceopticalcommunicationthroughatmo-sphericturbulencechannels[J].IEEETransactionsonCommunications,2002,50(8):1293-1300.

[2]蒋丽娟.无线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C].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10.

[3]张英海,霍泽人,王宏锋等.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数据通信,2004,6,(12).

[4]程莉.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04,27,(5).

[5]章志坚.让光在无线空间自由的传播(上)——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简介[J].通信世界报,2006.

篇(2)

你的天方夜谭,我来成全

23年前,34岁的谭立英在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准备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查阅了上千篇资料后,有关卫星激光通信的数据让她眼前一亮――卫星与卫星间、卫星与地面间用“光”连接起来,可以形成空间的信息高速公路。要是能在浩瀚空间建立一个无线光网络,实时进行高速信息传输,这将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这个想法令谭立英兴奋不已,可当她着手去做这件事情时,难度大于想象。彼时,她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的教师,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每天一边上课,一边做硕士论文,还要照顾孩子。丈夫加同事马晶远在日内瓦深造。在当时那个年代,卫星微波通信还不成熟,更不要说是卫星激光通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谭立英的想法是天方夜谭,包括谭立英当时的导师。

导师劝她:“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难以毕业。你要坚持做这个,硕士论文所需的研究费用还要你自己解决。”谭立英点点头,说:“会想到办法的。”其实,她一点办法都没有,她只是怕丝毫犹豫都会让心中燃烧的激情之火熄灭。她34岁了,不想在这个能有所成就的年纪里,提前老气横秋。

谭立英没有想到,为了她的项目,丈夫提前回国。他把家里所有存款取出来,一共不到2万元,对她说:“没经费,我们就用家里的钱,我陪着你一起干。”

久别重逢,夫妻俩的卿卿我我就是通宵地讨论那片科学的空白之地。5岁的女儿听得厌烦了,嫉妒地对爸爸说:“你都有一年多没看到我了,我还是没有你们的课题重要,我真想变成天上的卫星,让你们天天研究研究我。”女儿的话,把夫妻俩逗笑了。谭立英亲亲女儿,牵牵丈夫的手,看看窗外的夜空,想想自己即将要做的连结天与地的事情,她的幸福神圣而隐秘。

连接天地的幸福,神圣隐秘

创业之初的日子无比艰难。他们的实验室设在一间地下室里,潮气重,所有的纸质材料因浸入了潮气而变得绵软,难以翻阅。马晶放了一个除湿机,每天都能抽出三箱水来。

家里的积蓄和微薄的工资是全部科研经费,谭立英不得不算计着花。为了节省费用,谭立英出门能步行绝不坐公交,坐火车也只买硬座,餐桌上长年是白菜土豆。女儿三番两次抗议后,每周的土豆炖白菜里可以出现几片肥瘦相间的肉,算是改善了伙食。以至于女儿说:“在咱们家,实验是亲生的,我是马路上捡来的。”

尽管如此,困难依然接踵而至。建立理论模型需要实验测试验证,没有经费就没有最基本的实验设备,初步的原理验证无法进行。一天,马晶略带得意地安慰妻子:“咱们的仪器有了。”他卖起关子说,这是个秘密。

两天后,马晶神秘地把妻子带到实验室。拉开实验室门的一刹那,谭立英惊呆了――地上摆了一堆破烂。马晶如数家珍:“这是教学实验室报废的仪器,有些修一修兴许能用。”谭立英半信半疑。之后的几天,夫妻俩在实验室忙活开了。他们首先将这些破烂整理归类,凑成了几件“整尸”,然后“解剖”“移植”“再造”“重组”,它们重新变成了实验设备。七天之后,实验设备开始集体工作,半个月后,他们完成了测试验证。谭立英获得了有效的发射测试数据,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

论文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谭立英不得不为当天的晚餐发愁――研究已经花光了家中全部的积蓄,晚餐在哪里都成了问题。为了安慰女儿,马晶对女儿说:“妈妈的论文完成了,这是个非常值得祝贺的日子,按照行规,今天得吃白水煮面,意味着万事顺顺利利。”一家三口用开水干杯,以白水煮面条充饥。

当晚,女儿睡后,马晶对谭立英说:“研究卫星激光通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你只要记住一条,我一直在你身边,你不是一个人。”

谭立英看看熟睡的女儿,满心愧疚。马晶拍拍她的肩膀,说:“她会理解的,你应该想到这个过程本身对她就是一种富养。”

有种浪漫,身心相伴

1995年,“弹尽粮绝”的秋天,谭立英带着硕士论文和几十袋方便面住进了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招待所。倔强的她要给这个研究项目跑出一笔经费来。

跑经费的日子也是谭立英哭得最多的日子。碰壁是常有的事情,冷言冷语也是常听的,很多时候谭立英转身出门时,泪水就滴在了衣襟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的自尊不允许她在别人面前以眼泪获得支持。每一次,当眼泪于人前夺眶而出时,她都借口去卫生间,哭够了,再回来继续陈述她的研究。

没有任何门路的谭立英完全是用研究热情打动了航天部的工作人员。几乎每一个看了她论文的人都会惊奇地问:“是谁支持你做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我丈夫。我们没有项目经费支持,是拿自己家里钱做的。”

陈芳允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读了谭立英的毕业论文,了解了他们所做的工作之后,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卫星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顾虑。”此后,马晶和谭立英陆续获得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航天五院的科研基金,建立了团队,研究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

试验进入收尾阶段时,由于估计不足,科研经费又一次出现了短缺。大家自带行李,挤进了租来的简易房。马晶、谭立英把家里的电视机、窗帘、大米、土豆等一股脑地搬进了这个“新家”。所有研究人员每天中午只吃6元的盒饭。到了晚上,谭立英又变身为厨师,她拿出科研精神钻研厨艺,每天不重样地为大家做上一顿像样的饭菜。

2011年10月25日,让谭立英夫妇铭记一生的日子,那是中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双向捕获跟踪试验成功的日子。试验现场的大屏幕上,“海洋二号”卫星以时速2万余千米的速度疾驰而来,它经过试验区域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卫星光信号与地面光信号准确对准,实现了快速双向捕获、链接并跟踪。

11秒!地面终端就成功捕获到星上终端发出的光信号。这一刻,谭立英期盼了太久。马晶说,20年,比他想象的时间还要短些,他甚至做好了打30年或者50年持久战的准备。

这次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高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发展前列。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为在空中搭建无线光网做好了准备。

篇(3)

近日,在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期间,中兴通讯宣布在400G高速传输领域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试验中采用其专利技术将40个波分信道的400Gb/s 单载波极化复用的QPSK信号,成功实现了2800 公里长距离标准单模光纤的传输,刷新了此前单载波400G的传输1200公里的世界纪录。

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光通信领域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对光电子和光通信当前及未来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该实验结果经过全球知名专家的评选和推荐,被9月17日举行的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会议论文收录并于会议期间。

单载波传输具有收发结构简单、管理容易的特点,是业内最看好的调制码信号。此前单载波400G的传输纪录是1200公里,且采用的是特殊昂贵光纤和全光拉曼放大的技术。中兴通讯此次试验,使用的中兴通讯专利技术实现的40个波分信道的400Gb/s单载波极化复用的QPSK信号,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灵敏度最高的调制方案,即便不考虑成本昂贵的超低损耗光纤和拉曼放大器,仅使用当前广泛应用的标准单模光纤和普通掺铒光纤放大器,也能实现超长距离的系统传输,试验中成功实现了35跨段,每段80公里,共2800公里的长距离传输,证明了超100G在现有光纤传输系统中部署的可行性。且系统单载波达到业内最高频谱效率,达到108Gbaud。

中兴通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100G、400G/1T等超100G技术的研究以及产品方案的研发与应用,立足于100G以及超100G高速信号传输技术的尖端技术研究和开发,近年来攻克了该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并持续多项成果:中兴通讯全球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单信道为11.2Tbit/s的光信号,并成功实现让该信号在标准单模光纤中的640公里传输,刷新了此前单信道传输最高速率为1Tb/s光信号的世界记录;实现了24Tb/s(24x1.3Tb/s)波分复用信号传输,是业界首次实现Terabit/s的波分复用技术;2012年2月,中兴通讯与德国电信合作,在德国本土成功完成100G/400G/1T信号的2450公里超长距离混合传输,创造了迄今为止业内高速信号混传最长距离的现场试验记录。

在全球光通讯产业步入100G速率的超宽网络时代,中兴通讯作为全球领先的新一代承载网解决方案与设备、服务提供商,2010年率先在业内全程100G承载解决方案,提供从交换机、路由器和波分OTN全系列100G产品,为客户提供从边缘层到核心层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2011年7月在全球光电子和通信会议(OECC)上展示了全球首个1Tb/s的DWDM原型系统及试验结果。2012年面向各类网络应用的7种方案的400G/1T DWDM 原型样机已对外。在100G、超100G专利方面,中兴通讯已申请数十项专利,涵盖了100G光模块、Framer、芯片、系统等多方面。目前中兴通讯已经与西欧、东欧、亚太、中国等区域和国家的主流运营商在100G、超100G领域完成了多项实验网项目,成为全球高速光通信传输技术快速发展的“引擎”。

篇(4)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和传输流量提高的需求,传输系统供应商都在技术开发上不懈努力。富士通公司在150km、1.3μm零色散光纤上进行了55x20Gbit/s传输的研究,实现了1.1Tbit/s的传输。NEC公司进行了132x20Gbit/s、120km传输的研究,实现了2.64Thit/s的传输。NTT公司实现了3Thit/s的传输。目前,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光纤传输方面实现了10.96Thit/s(274xGbit/s)的实验系统,对超长距离的传输已达到4000km无电中继的技术水平。在光网络方面,光网技术合作计划(ONTC)、多波长光网络(MONET)、泛欧光子传送重叠网(PHOTON)、泛欧光网络(OPEN)、光通信网管理(MOON)、光城域通信网(MTON)、波长捷变光传送和接入网(WOTAN)等一系列研究项目的相继启动、实施与完成,为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尤其为承载未来IP业务的下一代光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复用技术

光传输系统中,要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必须依靠多信道系统。常用的复用方式有: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频分复用(FDM)、空分复用(SDM)和码分复用(CDM)。目前的光通信领域中,WDM技术比较成熟,它能几十倍上百倍地提高传输容量。

(二)宽带放大器技术

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是WDM技术实用化的关键,它具有对偏振不敏感、无串扰、噪声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带宽较窄,约有35nm(1530~1565nm),这就限制了能容纳的波长信道数。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1)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EDFFA),它可实现75nm的放大带宽;(2)碲化物光纤放大器,它可实现76nm的放大带宽;(3)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DFA组合起来,可放大带宽约80nm;(4)拉曼光纤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长处提供增益,将拉曼放大器与EDFA结合起来,可放大带宽大于100nm。

(三)色散补偿技术

对高速信道来说,在1550nm波段约18ps(mmokm)的色散将导致脉冲展宽而引起误码,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色散限制仅仅为50km。因此,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四)孤子WDM传输技术

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因而可以显著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孤子还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抑制极化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五)光纤接入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不仅需要语音业务,而且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也已得到用户青睐。这些业务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人部分更是关键。传统的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只有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人才能将瓶颈打开,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容量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ON技术早就出现了,它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例如ATM、SDH、以太网等,分别产生APON、GPON和EPON。由于ATM技术受到IP技术的挑战等问题,APON发展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但有报道指出由于ATM交换在美国广泛应用,APON将用于实现FITH方案。GPON对电路交换性的业务支持最有优势,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SDH,但是技术比较复杂,成本偏高。EPON继承了以太网的优势,成本相对较低,但对TDM类业务的支持难度相对较大。所谓EPON就是把全部数据装在以太网帧内传送的网络技术。现今95%的局域网都使用以太网,所以选择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对IP数据最佳的接入网是很合乎逻辑的,并且原有的以太网只限于局域网,而且MAC技术是点对点的连接,在和光传输技术相结合后的EPON不再只限于局域网,还可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广域网,EPON众多的MAC技术是点对多点的连接。另外光纤到户也采用EPON技术。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光纤到户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追求的梦想。

(一)光纤到户

现在移动通信发展速度惊人,因其带宽有限,终端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们依然追求陸能相对占优的固定终端,希望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的魅力在于它有极大的带宽,它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现象的最佳方案。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光纤到户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与DSL和HFC网相当,这使FITH的实用化成为可能。据报道,1997年日本NTT公司就开始发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户数量大增。美国在2002年前后的12个月中,FTTH的安装数量增加了200%以上。在我国,光纤到户也是势在必行,光纤到户的实验网已在武汉、成都等市开展,预计2012年前后,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将兴起光纤到户建设。可以说光纤到户是光纤通信的一个亮点,伴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与实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时,FTTH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全光网络

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全光网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超大容量、极高的处理速度、较低的误码率,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而不必安装信号的交换和处理设备。当然全光网络的发展并不可能独立于众多通信技术,它必须要与因特网、ATM网、移动通信网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三、结语

篇(5)

    [论文摘要]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损耗低、传榆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青睐,发展非常迅速,文章概述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前 言

    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光纤通信时代由此开始。光纤通信是以很高频率(1014Hz数量级)的光波作为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青睐,发展非常迅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从1980年到2000年增加了近1万倍,传输速度在过去的10年中大约提高了100倍。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和传输流量提高的需求,传输系统供应商都在技术开发上不懈努力。富士通公司在150km、1.3μm零色散光纤上进行了55x20Gbit/s传输的研究,实现了1.1Tbit/s的传输。NEC公司进行了132x20Gbit/s、120km传输的研究,实现了2.64Thit/s的传输。NTT公司实现了3Thit/s的传输。目前,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光纤传输方面实现了10.96Thit/s(274xGbit/s)的实验系统,对超长距离的传输已达到4000km无电中继的技术水平。在光网络方面,光网技术合作计划(ONTC)、多波长光网络(MONET)、泛欧光子传送重叠网(PHOTON)、泛欧光网络(OPEN)、光通信网管理(MOON)、光城域通信网(MTON)、波长捷变光传送和接入网(WOTAN)等一系列研究项目的相继启动、实施与完成,为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尤其为承载未来IP业务的下一代光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复用技术

    光传输系统中,要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必须依靠多信道系统。常用的复用方式有: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频分复用(FDM)、空分复用(SDM)和码分复用(CDM)。目前的光通信领域中,WDM技术比较成熟,它能几十倍上百倍地提高传输容量。

    (二)宽带放大器技术

    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是WDM技术实用化的关键,它具有对偏振不敏感、无串扰、噪声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带宽较窄,约有35nm(1530~1565nm),这就限制了能容纳的波长信道数。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1)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EDFFA),它可实现75nm的放大带宽;(2)碲化物光纤放大器,它可实现76nm的放大带宽;(3)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DFA组合起来,可放大带宽约80nm;(4)拉曼光纤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长处提供增益,将拉曼放大器与EDFA结合起来,可放大带宽大于100nm。

    (三)色散补偿技术

    对高速信道来说,在1550nm波段约18ps(mmokm)的色散将导致脉冲展宽而引起误码,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色散限制仅仅为50km。因此,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四)孤子WDM传输技术

    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因而可以显着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孤子还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抑制极化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五)光纤接入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不仅需要语音业务,而且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也已得到用户青睐。这些业务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人部分更是关键。传统的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只有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人才能将瓶颈打开,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容量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ON技术早就出现了,它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例如ATM、SDH、以太网等,分别产生APON、GPON和EPON。由于ATM技术受到IP技术的挑战等问题,APON发展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但有报道指出由于ATM交换在美国广泛应用,APON将用于实现FITH方案。GPON对电路交换性的业务支持最有优势,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SDH,但是技术比较复杂,成本偏高。EPON继承了以太网的优势,成本相对较低,但对TDM类业务的支持难度相对较大。所谓EPON就是把全部数据装在以太网帧内传送的网络技术。现今95%的局域网都使用以太网,所以选择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对IP数据最佳的接入网是很合乎逻辑的,并且原有的以太网只限于局域网,而且MAC技术是点对点的连接,在和光传输技术相结合后的EPON不再只限于局域网,还可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广域网,EPON众多的MAC技术是点对多点的连接。另外光纤到户也采用EPON技术。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光纤到户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追求的梦想。

    (一)光纤到户

    现在移动通信发展速度惊人,因其带宽有限,终端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们依然追求陆能相对占优的固定终端,希望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的魅力在于它有极大的带宽,它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现象的最佳方案。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光纤到户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与DSL和HFC网相当,这使FITH的实用化成为可能。据报道,1997年日本NTT公司就开始发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户数量大增。美国在2002年前后的12个月中,FTTH的安装数量增加了200%以上。在我国,光纤到户也是势在必行,光纤到户的实验网已在武汉、成都等市开展,预计2012年前后,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将兴起光纤到户建设。可以说光纤到户是光纤通信的一个亮点,伴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与实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时,FTTH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全光网络

    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全光网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超大容量、极高的处理速度、较低的误码率,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而不必安装信号的交换和处理设备。当然全光网络的发展并不可能独立于众多通信技术,它必须要与因特网、ATM网、移动通信网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篇(6)

10月6日下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高锟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共获殊荣。高锟的获奖成果,是在英国标准电讯实验室完成的。后来,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过九年校长(1987年至1996年),直至退休。

由于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开创性成就,高锟将获得约140万美元奖金的一半,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用于数字图像技术的CCD传感器,将各获四分之一的奖金。

三位科学家40年前的研究,帮助构建了当下的信息时代,也为自己赢得了诺贝尔奖。

高锟与低损耗光纤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的发明给光通信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光束不仅具有亮度高等优点,还可以在光纤中传播。

但由于缺乏稳定、可靠和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光通信似乎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因为光信号在当时的光纤材料中只能传输20米。

当时,高锟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旗下英国标准电讯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他1933年11月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孩提时代的他就喜欢科学实验,甚至自制过小型炸药弹丸。

后来,高锟随家人迁居香港,曾在香港圣约瑟书院就读。1954年,他远赴英伦,在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

与不少同行因此对光纤传输的技术前景产生怀疑不同,高锟研究团队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光纤原材料问题。

他后来回忆道:“那时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玻璃的杂质问题。玻璃看似透明,其实杂有不纯的元素,所以我们构想,假若有一种没有杂质的玻璃,光波的传导就不会衰减。”

1966年6月,高锟与同事乔治・霍肯(George Hockham)在《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题为“用于光频的光纤表面波导”的论文指出,提纯原材料后可制造出适合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在纯的玻璃纤维中,光信号可传输100公里以上。

这一研究奠定了光纤通信的基础。这一年,他年仅32岁。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出第一种超纯光纤。1975年,英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前校长林金桐对记者说:“从高锟和霍肯的论文,到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光纤通信系统的诞生,仅用了十年时间,这在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众多案例中,显得格外突出。”

诺贝尔奖评委会在新闻公报中表示,这些低损耗的玻璃纤维推动了因特网等宽带通信的发展,光在这些玻璃纤维中流动,文本、音乐、图像和视频可在瞬间进行全球传输,“如果我们拆开密布全球的玻璃纤维,将得到一条10亿公里以上的长线,足够环绕地球2.5万多圈。”

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金耀基甚至将高锟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中国古明相提并论,“今天生活在网络社会,就是因为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多关于高锟的资料,见本期“华人”栏目)

贝尔实验室和CCD

在现代的高速网络通信中,数字图像是最主要的承载内容,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项获奖内容――美国朗讯公司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发明的用于数字图像的装置: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26岁时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1953年加入贝尔实验室,并在1962年与同事首先发明了可以连续运行的红宝石激光器。

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29岁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也进入贝尔实验室。

1969年10月的一天,史密斯走进同在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门工作的博伊尔的办公室,两人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博伊尔和史密斯在黑板上大致勾绘出一种新装置的蓝图,两人将其命名为电荷耦合器件。

这种新技术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即通过光电效应,光可以被转变为电信号。然而,如何在极短时间内收集并读出信号,看上去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挑战。因此,一开始,很多同行都对CCD的概念嗤之以鼻。

但博伊尔和史密斯坚信自己的想法,并成功地将蓝图变成了现实。他们采用特殊的硅半导体材料,并将硅片细分为一个个“单元格”或者说“像素”,这样,当光照射到像素之上,会产生信号电荷。当时,很多电子器件以电流或电压作为信号,CCD则采用电荷作为信号。

信号电荷不仅可以在CCD内存贮,还可以穿越一排排的“像素”,在电极与电极之间快速传输(电荷耦合),并最终被读出。

CCD的发明,带来了摄影的一场革命。光能够被电子化捕捉,而不再需要传统的感光胶卷,数码相机也得以走进千家万户。

篇(7)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但从目前光纤通信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目前,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可将光信号直接放大,具有输出功率高、噪声小,增益带宽等优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为此提供支撑的就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光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光电子产业振兴协会估计,到2003年,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和材料水平有限,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的技术发展阶段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产业化后期时将要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弥补,也许会彻底失去时机,受制于人。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代元件上没有足够的投资以发展自主能力,就会给外国竞争者提供进入并占领下几代技术市场的机会。因而在关键器件、部件等方面,要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入股、开发人员持股等方式加快我国光电子成果的产业化步伐,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只要贯彻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狠抓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打破行业界限,按市场机制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和开发单位,共同作好光电子产业化的工作,就一定能发展我国的光电子事业,有望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在产业上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我国在该领域应有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