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五)按吨煤预提煤矿企业退出成本,以便支付企业关闭的各项支出和转产安置。
[论文摘要]首先谈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3.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 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制造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作业成本法的最新理论、核算流程及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具体表现在: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本法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这种理论提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计算流程分为八个步骤,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③计量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⑤汇集成本库。
⑥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2. 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制造成本法的概念
制造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分配和归集与生产经营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关系的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而将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和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其应用
会计制度设置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类科目,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属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制造成本,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包括自制工具、设备)成本的有关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辅助生产成本应于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部门;为生产产品和劳务提供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企业仍需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自制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的成本中都不包含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从而简化成本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1.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相互联系
(1)作业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制造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2)计算的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
(3)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2.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1)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差异的比较
①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制造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被应计入生产成本。
②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④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2)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局限性的比较
制造成本法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是成本信息失真。科技的进步,导致资金的密集和直接人工工时的减少。如果仍然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第二是对成本事前控制乏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的,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此外,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费用,如果仍然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方法,让标准化的产品负担这部分费用,势必扭曲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信息,导致产品组织及资源配置决策失误。
第三是成本信息相关性弱化。制造成本法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导致了相关性的弱化。根据不相关的成本信息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1.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 决定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制造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工作中心多,相对的作业中心也多,因此今天看来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制造成本法有利于生产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分清经济责任,便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各相关部门业绩的考核,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2)制造成本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潜亏问题。
2.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时代背景和上述调查分析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觉得:ABC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而我国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条件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一般企业的某个部门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2]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7年4月第81页
[3]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平心 张枫 于洪涛:传统成本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固定制造费用,转换
一.概述
变动成本法是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包括在生产成本中,而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归入当期损益。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在一定范围内不因产量变化而增减,因此不应递延到下期。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是完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直接材料并无直接区别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二. 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一).变动成本法
企业采取变动成本核算成本的主要原因有:(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变动成本法是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其贡献损益式为: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边际贡献表示。边际贡献是用于在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后还有余额的部分即表示利润。因此,变动成本法能体现各产品对企业贡献的大小。(2)为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cssci期刊目录。由上诉分析可知,变动成本法通过边际贡献的观念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直接揭示了业务量、成本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短期内生产经营能力很难改变,以贡献损益式为基础的本—利—量(CVP)分析是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的重要方法,因此采用变动成本法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极大的数据资料。
然而,变动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不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把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把全部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中。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计入当期损益,所计算出的当期利润与完全成本法下有时会产生差异,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因此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完全成本法编制对外报表。
(二).完全成本法
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是必要的。现行会计准则及税法要求把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因此,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便于企业期末编制对外财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
完全成本法也有其缺点。根据损益式的计算方法: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当期产量与包含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成本乘积,同时当企业产量大于销量的时候其固定制造费用停留在存货中,容易会出现产量改变而影响利润固定制造费用,从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而无助于企业发展,或者造成利润与销量成反比例出项的情况,与现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背离。
(三).小结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同时满足对内决策以及对外披露的要求。由于企业要根据日常情况变化而作出调整,而对外披露一年可能只需要一次或两次,所以应建立以变动成本法为主、同时通过适当的调整达到披露要求的成本核算系统。
三. 成本核算方法差异分析
例:ABC公司在2X10年1—3月生产一种新产品D,其销售及成本费用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期初存货(单位:件)
200
本期生产(单位:件)
600
800
400
本期销售(单位:件)
600
600
600
期末存货(单位:件)
200
销售单价(单位:元)
20
20
20
单位直接材料(单位:元)
3
3
3
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元)
2
2
2
单位变动制造费用(单位:元)
2
2
2
固定制造费用(单位:元)
1200
1200
1200
管理及销售费用(单位:元)
200
200
200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7
7
7
固定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9
[关键词] 井下作业成本管算结合成本控制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油田企业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油提出“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发展战略。进行成本控制也是井下作业的必然选择。
在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日益要求科学化、明细化的今天,加强成本管理不仅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油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
1.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2.成本控制的意义
(1)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
(2)企业发展的基础。成本低了,经营基础巩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控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下去了。
(3)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
三、井下作业成本核算
1.井下作业成本核算的目的
井下作业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归集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严格区分为压裂、酸化、试油、测试、大修、侧钻、小修、特车和其他作业等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界限,正确计算井下作业成本。成本项目一般应包括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使用费、QHSE(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费用、科技费、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
2.井下作业成本核算项目
(1)直接材料费:指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燃料和动力。
(2)直接人工费:指直接从事井下作业施工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以及为职工承担的其他相关支出。
(3)机械使用费: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租入设备(设施)发生的租赁费。
(4)QHSE费用:指按照规定提取或分摊的及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除劳动保护费之外的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费用。
(5)科技费:按照规定提取和分摊的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
(6)其他直接费用:指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养路费、财产保险费、办公费、技术服务费、外包劳务费、施工补偿费、生产生活营地费、保温费等。
(7)制造费用:指施工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为组织生产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该类费用应在“制造费用”科目归集,月末将其余额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四、构建“管算结合”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
1.“管算结合”成本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
“管算结合”成本控制体系,是将成本核算与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体系。准确的核算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努力使成本的发生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二者共同作用,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核算是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基础。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和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算、差异分析、考核评价等都是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企业为了使各个环节的成本发生尽量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为了以较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润,就必须搞好成本预算工作。紧接着成本预算就是实施的问题了,这就需要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加强考核评价,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等,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预算指标规定的标准进行作业。
2.“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1)“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预算工作。应用作业成本法预算各作业过程中的井下作业成本。井下施工企业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建立预算执行的反馈系统,分析和控制预算的执行。编制作业预算应当以井下作业定额、可比历史成本和工作量为依据,项目齐全,计算合理,便于对比、分析、考核。
(2)“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核算工作。“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核算工作分为发放工资和奖金、工资和奖金的计提和结转、项目部及试油队付内部单位结算、项目部发出材料、结转项目部制造费用、计提项目部折旧、转项目部及所属试油队长期待摊费用、计提项目部安全生产费用等八个方面。
(3)“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考核评价工作。在将井下作业成本分解到各作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利用成本管理与作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设计井下作业成本分析表,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各作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控制成本。
五、应用新型体系加强井下作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对策
1.监督井下作业成本控制的业绩考评
对井下作业成本控制完成预算规定或比预算规定完成更好的进行奖励,对成本控制不力的部门和环节要进行严肃的惩罚。争取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成本效益。
2.实行全过程管理及关键环节控制
首先,井下作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包括多个环节,成本控制也是多方面的,实行全过程控制就是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关键环节控制就是要对成本支出的主要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实行专门负责人负责制。从搬迁准备到完井,在整个生产过程,都要注意进行成本控制。
3.实行源头控制做到标本兼治
抓住前期投入,进行源头控制,治标治本。首先,工程设计人员要积极了解施工区块的水质,从而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把化工料的发放更加精细化。其次,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最后,还需要改进生产工艺与技术,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井下作业成本支出。
4.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对成本仍以“ 事后控制”为主,不仅缺乏对成本控制的预防意识,而且更容易忽视控制成本的支出, 从而导致后期成本支出额巨大。因此,当前应把提高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行“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实现把成本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结论
随着物价的上涨,井下作业成本也逐年增大,尤其是其中的化工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井下作业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峻。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于企业迫在眉睫。
另外,本论文同样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留待今后继续研究。比如尽管建立了“油田企业“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但是未对井下作业成本的核算、分配及控制等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平良:建立单井核算体系,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国际石油经济,2002,(03)
[2]孙翠娟: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
【关键词】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环境成本核算
1.环境成本概述
1.1 环境成本定义
目前环境成本权威定义来自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其中“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避免和处置废弃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1.2 环境成本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审计、环境成信息披露等开展实施工作。
美国学者Marc J. Epstein(1996)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Dana R. Hayworth(1997)提出环境成本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是一个实用的工具,适时利用既满足政府监管需要又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突出体现在环境的报告方面。1999年日本环境厅 “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自此,日本企业对环境会计重视加强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
德国环境管理机构于2003年编制《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环境成本被分为四种类型:(1)事后环境保全成本;(2)环境保全预防成本;(3)残余物发生成本;(4)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最早提出了环境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分为以下方面:
(1)确认计量:徐瑜青和王燕祥(2003)认为可以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企业的环境成本,郭晓梅(2003)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与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法相结合计量计算企业环境成本;
(2)环境成本归集分配: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年指出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应当较多采用FCA法(全部成本法)、ABC法(作业成本法)和LCC法(生命周期法)。徐瑜青等在2002年,还以火力发电厂为案例对采用ABC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
(3)环境成本披露:郭静娟(2003)提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借鉴财务报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编制独立环境报告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张劲松、何学军(2002)认为在我国构建新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遵循渐进性原则。
2.环境成本核算
2.1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总成本理论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须反映在经济运行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重视发展的状态和目标,更强调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发展持续性。
2.1.2 总成本理论
总成本理论认为,产品成本由环境费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公式表示:Y=C+V+E,其中,Y为产品总成本,C为物质成本,V为劳动力成本,E为环境成本。
2.1.3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MOC)中边际机会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成本(MUC)、边际外部成本(MEC)三部分组成,MPC是生产过程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MUC是资源耗竭成本;MEC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
2.2 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环境成本的计量可归为以下四种方法:
(1)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管理会计中采用的按作业对成本进行归集并按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有关的产品或流程上的方法。
(2)环境质量成本法。将环境成本分为四类: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和环境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是符合性成本,后两者是非符合性成本。
(3)完全成本法。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定义,完全成本会计法是 “将与企业的经营、产品或劳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关的内部成本(包括所有的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的方法”。
(4)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处理。
3.环境成本管理
3.1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可以按照其生产经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以期清晰看到企业环境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和环境保护投入的效果。
(1)环境成本事前管理项目:环境教育培训费,环境管理考核机构的运作、构建费,环境认证费和环保研究开发费。
(2)环境成本事中管理项目:原料存储、运输、耗减费用,绿色材料消耗、运输、存储等费用,环保设备投入、更新改造、运行、维护费用,绿色包装方案设计及消耗费用以及副产品回收及废料循环利用投入费用。
(3)环境成本事后管理项目:土地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罚金,排污费、超标排污费,环保案件诉讼费。
3.2 环境成本管理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实行事前规划,可以使企业获得声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赢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或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2)改善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生产之前整体考虑生产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重新设计产品,从而达到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更加环保的材料、原料替代以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在生产过程完成之后,要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
4.结论
本文对相关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归纳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得出四种常用的资本成本计量方法。通过对这四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并且对资本成本环境成本的相关研究视角进行了整理,发现对于环境成本成本理论本身的研究、估算方法还须有较大突破。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成本节约和企业持续发展多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匡琪.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中国商界,2010(7):115-116.
[2]张杨,王剑虹,仲艳平. 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会计通讯,2010(3):118-120.
[3]颉茂华.基于层次分析结构法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2009(2):54-57.
[4]蔡益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奉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周敏.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研究[J].商业经济,2009(9):62-63.
[6]罗文兵,邓明君.德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之借鉴 [J].财会月刊,2010(3):81-82.
[7]王玉梅,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6):57-59.
[8]朱成博.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效益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